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美商會,微軟,台泥,台積電,香港,寧德,A股IPO,港IPO,螞蟻上市,亞馬遜,兆元俱樂部,盧布,能源投資,家樂氏,三星,元宇宙,鴻海印度,英特爾,西方石油,露華濃

 理事長的話:美商會,微軟,台泥,台積電,香港,寧德,AIPO,IPO,螞蟻上市,亞馬遜,兆元俱樂部,盧布,能源投資,家樂氏,三星,元宇宙,鴻海印度,英特爾,西方石油,露華濃

美商會

 

台灣美國商會昨(22)日發布「2022台灣白皮書」,台灣美國商會副會長吳王小珍指出,穩定的能源供應、人才庫建構、開放邊境,是目前台灣最急切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針對供電穩定性的隱憂,吳王小珍直言,已是會員「越來越擔心的議題」。

 

吳王小珍指出,首要是台灣應採取快速且具持續性的行動,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因為今年303大停電,顯見供電的穩定性已不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去解決。充足的電力供給與穩定的電網及輸配電系統,已成為美國商會會員企業「越來越擔心的議題」。

 

台灣美國商會曾於今年119日發布「2022年商業景氣調查」,當時有高達77.9%會員對供電穩定表示擔心,比去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此外,在電壓穩定性、電力成本和綠能進展部分,憂心度也都有雙位數的增加。同時,還有70.9%會員表示他們擔心電網韌性。

 

昨日發布的「2022台灣白皮書」,台灣美國商會能源委員會並向台灣政府提出四項明確可行的建議,第一,台灣積極斥資升級電網基礎建設之際,也應考慮就採用負載平衡技術提出誘因,建立電力儲備市場與定價機制,藉此強化電網韌性。

 

第二,應修正阻礙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法規障礙,加速推動再生能源計畫;第三,擴大建設天然氣發電廠的能力;第四,台灣應加速發展脫碳技術,才能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吳王小珍提醒,對台灣而言,落實上述措施刻不容緩,台灣未來幾年經濟成長可期,台灣電力需求年增率預計達到2.5%,倘若處理失當,台灣從化石燃料轉型至乾淨能源的過程中,勢必會對電力系統造成壓力,導致無法穩定供電給住家、企業與產業。

 

除了電力穩定議題;昨天美商白皮書也提及人才和邊境開放的問題。針對人才議題,美國商會表示,台灣政府應正視人才勞動市場的重組,以及建立充足、多樣化且具有國際觀的人才庫。邊境管制上,美商會建議,要在安全前提下,開放邊境並重啟商務活動,因為許多國家已經開始走得很快,這會變成台灣的障礙,會失掉很多投資機會。

 

至於外界高度關注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及兩岸緊張局勢,美國商會表示,希望台灣海峽能夠維持和平穩定,因為這有助美商的利益和台灣的經商環境,吳王小珍說「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缺電絶對是事實。

 

第二、美國商會白皮書指出問題嚴重。

 

第三、政府必須回應。

 

第四、未來不適合再大規模投資。

 

微軟

 

微軟兩年前宣布,將在台灣建置全球第66Azure雲端資料中心,訂下半年正式啟用,目前包括金融、醫療及高科技製造等三大產業和政府單位,均有合作夥伴預定其服務,一啟用就上線,加速數位轉型、企業創新,並接軌國際。

 

另一方面,台灣微軟24日亦宣布「微軟永續雲」自即日起,正式在台上線,集結微軟合作夥伴生態系提供高擴充的ESG功能服務。

 

此外,匯聚台灣在地夥伴成立的台灣ICT永續綠戰隊,也納入了包括宏碁旗下宏碁資訊、研華科技、友達光電、台達電等23家資通訊產業企業夥伴,期透過生態系的影響力,帶動台灣企業落實減碳。

 

備受矚目的微軟台灣資料中心,於去年10月間確定落腳桃園南崁後,今年下半年即將正式啟用,近期台灣微軟也積極對在地產業夥伴持續推廣泛,以作為在地企業加速創新及轉型的後盾為訴求,強調能將機敏資料在地留存,更能透過5G專網、高速光纖達到低延遲、高速連結的零時差雲端服務。

 

在符合政府及產業的相關法規遵循、並強化資安防護的前提下,微軟在台資料中心還未正式運作,就已受到如中華開發等大型金控業者青睞,另部分政府機構、正加速投入智慧醫療的醫療相關業者,也都預計將在其服務運轉後陸續導入。

 

考量企業ESG需求,微軟在台資料中心號稱採用旗下眾多創新節電技術,並透過包括液體浸沒式冷卻系統、電網交互式UPS電池、天然氣發電的備用發電機等多項綠能供電方案,以大幅降低化石燃料消耗與碳排放。

 

接下來,隸屬於美國西雅圖總部的台灣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也將於明年正式完成招募,屆時將成為美國總部之外的最大分支之一,並將作為亞洲的營運中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和谷歌看好台灣。

 

第二、加碼投資資料中心。

 

第三、之前建在香港。

 

第四、台灣成為美國企業亞太營運中心。

 

台泥

 

政府將針對工商用電大戶電價調漲8%;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22日表示,便宜的能源不能讓產業更有效率,21世紀是能源的世紀,靠補貼的產業無法跟國際競爭,國內電價必須跟世界腳步接近;在綠電與儲能配套、強化國內輸電系統效率,且不能放棄核能選項,支持政府在有配套下,逐步調漲電價。

 

目前國內工業用電每度為新台幣2.45元,電價是全球排名最便宜的前幾名。國內這麼便宜的電價是因為政府補貼,張安平強調,便宜的能源不能讓產業更有效率,反而更容易造成浪費,國內使用能源的效率必須要增加。

 

張安平表示,能源被補貼之後,大家就不想去優化能源的消耗量,因為做任何的優化都需要投資,但評估後發現,電價那麼便宜,乾脆不要做;但價格調漲之後,大家就會考慮去做了。

 

張安平指出,以往產業競爭力在人力,未來產業競爭力在能源,21世紀更是能源的世紀;台灣的產業必須要在國際上競爭,產業如果靠政府支撐來生存的話,長久來是沒有競爭力的,如果只能靠政府補貼的電價上生存的話,這個產業未來性不高。

 

俄烏戰爭造成今年能源價格飆漲,無論是煤、油、天然氣都是倍數上漲,張安平指出,這些價格上來以後,可以用綠電去替代它,但綠電要可以儲起來用,現在國內的綠電因儲能不彰,造成浪費,導致綠電發電成本貴,綠電發電必須搭配儲能,才能讓綠電發揮最大效能。

 

改善輸電系統效率,也是電價調漲的必要配套;國內過去幾次的大停電,多次都是因輸電系統低壓所造成。張安平認為,政府應針對輸電系統的效率提升,提出更完整、強化的改善計畫。

 

不能完全放棄核能選項,也是張安平認為政府電價調漲後要考慮的配套之一;他表示,反核雖是政府目前的政策,但不能排斥,未來全球核能的技術會更安全、更乾淨、更有效率的發展,政府應該要保持與國際新知接軌,學習了解,一旦有最新、更優化的核能技術,政府應仍要考慮核能的選項。

 

通膨問題已跑不掉,今、明年可能都得面對高能源成本;張安平指出,電價漲8%根本不夠,不可能反映成本,支持政府應該要跟世界腳步接近,逐年調漲電價。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泥是綠能模範生。

 

第二、台泥表達支持核電。

 

第三、台灣現在能源政策無解。

 

第四、再生能源無法解決短期問題。

 

台積電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24日親自出席「台積電日本3DIC研發中心」開幕典禮,他在致詞時表示,台灣及日本都在全球半導體生產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相信台積電日本3DIC研發中心成立,能夠與日本合作夥伴共同加快在半導體產業的創新腳步。

 

雖然日本已開放台灣人士以商務簽證入境且免隔離,但回台仍需進行3+4天的隔離,魏哲家與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暨服務副總經理廖德堆,仍決定一同出席這場開幕儀式,說明台積電十分重視在日本半導體市場及3DIC先進封裝技術布局。日本經濟產業相萩生田光一出席致詞並與魏哲家會談,也代表日本政府看重台積電的日本投資計畫。

 

該中心由台積電設立,並與揖斐電(Ibiden)、新光電氣、信越化學等日本逾20家廠商合作,總投資金額達370億日圓,台積電出資180億日圓,日本政府透過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統合開發機構(NEDO)出資190億日圓。

 

由於人工智慧(AI)及高效能運算(HPC)透過3DIC先進封裝將異質晶片整合已是主流趨勢,台積電日本3DIC研發中心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的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建置無塵室已完成啟用。日本透過官方及民間共同合作方式,與台積電攜手合作,台積電日本3DIC研發中心注重研究下一代三維矽堆疊和先進封裝技術的材料領域,支援系統級創新、提高運算效能,並整合更多功能。

 

魏哲家表示,以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商業模式創立,台積電堅信藉由專注於最擅長的事情,「身處半導體領域的我們都能夠為推動技術進步作出最大化的貢獻」,日本3DIC研發中心正是這種合作模式的完美體現。台積電和日本產業人才合作,能夠與其相互賦能並共同取得突破。

 

廖德堆表示,如今單一晶片約含數百億個電晶體,憑藉著先進封裝技術和三維積體電路技術,能夠將數千億個電晶體進行封裝,提供新的運算能力。台積電將和日本3DIC研發中心的夥伴合作,攜手開發有助於將這些創新具體實現的技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除美國外布局日本。

 

第二、日本對台灣而言意義重大。

 

第三、下一代半導體強調異質晶片整合。

 

第四、研發中心定位、和日本合資,都是特點。

 

香港

 

有「東方之珠」稱號香港,多年來以經濟表現、金融與資本匯聚,人員流動便捷傲視全球,但反送中運動、疫情防控等接連打擊,令香港經濟與金融市場表現失色。尤其嚴厲的防控措施不僅阻礙人流,更令外企撤出香港,將業務轉往他國。

 

綜合港媒報導,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2022年第一季香港GDP年減4%。其中,對經濟最明顯影響在零售消費,今年2月年減高達15%,創20208月以來最大單月降幅。

 

香港IPO市場也風光不再。華爾街日報25日指出,以624日港股IPO快狗打車為例,上市首日大跌逾22%,在規模縮小的IPO中僅募集到8,500萬美元。2022年迄今,企業在香港透過IPO和二次上市融資僅24.4億美元,遠低於2021年的277.6億美元。

 

報導稱,尤其今年在快狗打車等新股頻現破發(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陰霾下,港股申購新股人氣嚴重衰退,2022年前五個月港股平均每檔新股申購人數不足1萬人,遠不及去年同期申購均數逾25萬人,銳減高達98%。

 

而在國際業務推展上,自史美倫在20185月接任港交所主席,一年後僅有歐洲啤酒巨頭百威分拆百威亞太在港股上市,之後再也沒有大型外資企業赴港。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再。

 

第二、IPO是最好指標。

 

第三、但中概股回流下半年帶來活水。

 

第四、香港整體而言內地化加速。

 

寧德

 

寧德時代繼23日推出挑戰特斯拉電池性能的「麒麟電池」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25日在重慶車展上透露,凝聚態電池的開發正在路上。「除全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包括大家沒有聽過的凝聚態電池,寧德時代都在搞。」動力電池新材料研發正加速開跑。

 

財聯社援引寧德時代有關人士表示,2022年寧德時代至少召開四場發布會,介紹商業模式、電池結構、化學體系等方面的創新。按照計劃,可能將宣布來自電池化學體系方面的創新。

 

受益於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動力電池裝機量提升,2022年第1季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95億瓦時(GWh),年增93.3%;其中,中國大陸動力電池裝機量51GWh,年增率為120.7%。這意味大陸市場增長率快於全球平均增速。

 

就動力電池企市占來看,全球巨頭以中日韓為主,前十名動力電池企業中,大陸企業便占了六席,且市占逐步提升。

 

不過,近期行業苦於原材料價格上漲,動力電池行業成本上漲。以碳酸鋰為例,IT之家報導,廣發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陳子坤表示,去年第4季碳酸鋰平均價格每噸從人民幣10萬元漲至每噸20萬元,且漲幅與需求增長匹配。但今年第1季碳酸鋰從每噸人民幣25萬元漲至每噸50萬元,但新能源車銷量較上期並未出現高增長,這就給電池廠商的庫存帶來了變數。

 

寧德時代也正因原材料上漲問題,在今年第1季業績報告上交出一份不甚理想的成績單。財報顯示,寧德時代當季總營收為人民幣486.78億元,年增153.97%;歸母淨利潤人民幣14.93億元,年減23.62%。因「增收不增利」一度引發市場「看衰」其前景。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2021年電池企業加大上游資源端布局力度,包括青海鹽湖、宜春鋰雲母以及海外資源布局,加上新能源車銷量仍將保持增長,而像在上游原材料有布局的寧德時代等,有望進入盈利修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德時代近年面臨瓶頸。

 

第二、必須在技術上尋求突破。

 

第三、比亞迪緊追在後。

 

第四、未來電池原料是關鍵。

 

AIPO

 

儘管大陸經濟飽受疫情干擾,但資本市場募資在註冊制推展與官方鼓勵下仍保持成長。截至623日收盤,2022AIPO募資額已突破人民幣(下同)3千億元,較2021年同期大增逾四成。市場人士預計,在年底重磅股先正達(Syngenta)上市保駕下,A股全年IPO募資額可望突破5千億元。

 

綜合陸媒24日報導,同花順iFinD統計,隨著慕思股份、華如科技23日上市,2022A股上市新股增至164檔,IPO募資額共3,013.6億元。相較2021年同期,上市新股數下降33.06%,但募資額大增46.71%。

 

2022A股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分別募資1,035.3億元、863.6億元、1,087.3億元、27.5億元。個股募資方面,2022年上半年出現三起大額IPO專案,其中以中國移動居首,募資519.8億元。不少新股也出現超募情形,超募個股占164檔個股的近六成。

 

另外,在新股常態化發行下,大陸A股的「後備隊」充足,諸如龍芯中科、潤貝航科、聯合精密、德明利、盛幫股份等16檔個股正靜候上市。日前更傳出中國化工集團擬安排旗下瑞士農用化學品巨頭先正達,於2022年底前在上海科創板啟動IPO,募資額高達650億元,可望成為年內全球規模最大的IPO案之一,為A股全年募資增添動力。

 

報導稱,AIPO募資額在2018年跌入低點,但之後隨著注冊制改革推進、海外中概股回歸、北交所成立,以及大陸官方鼓勵科技與新創企業上市,AIPO募資額快速增長。譬如,2019年是A股「註冊制元年」,同年7月科創板開市交易,並在2020716日迎來中芯國際上市,當時募資額為463億元,創下A2010年以來最大上市籌資規模。

 

目前A股近七成IPO是以註冊制方式發行。市場人士表示,2021A股在新股上市家數與IPO募資額方面,均創近年來新高。2022年第一季共85檔新股上市,募資1,799億元。第二季受上海封城影響,募資額放緩至約1,214億元。隨著註冊制改革加速推進,預計未來A股的IPO數量、募資額將保持高位運行態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PO數量是今年全球第一。

 

第二、歐美及香港受通膨影響。

 

第三、全球股市及科技產業開始調整。

 

第四、「註冊制」是A股未來趨勢。

 

IPO

 

會計師事務所PwC(台灣稱資誠,陸港稱普華永道)表示,2022年受到疫情、地緣政局不穩、多國升息以壓制通膨等不利因素影響,香港IPO集資活動放緩,2022年上半年總集資額估僅港幣(下同)171億元,較上年同期驟減92%,等於剩不到一成。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基於上述利空因素,PwC最新報告也大幅削減2022年全年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預測,由年初預測的3,500億至4,000億元,腰斬砍至1,800億至2,000億元,包括SPAC在內的2022全年上市公司數目料達80檔。

 

PwC表示,2022年上半年,香港有22檔新股上市,以零售、消費品及服務類(41%)為主,其次是金融服務企業(23%)。主板上市數量較2021年上半年減少53%。

 

PwC資本市場合夥人黃金錢表示,受到疫情爆發和地緣政治局勢等外部環境等影響,不少企業對經濟採取觀望態度,推遲其上市集資時間表,和2021年上半年創紀錄的IPO活動形成強烈對比。不過PwC預期,2022年下半年隨著多項穩經濟增長政策相繼推出,IPO市場將可逐步重拾動力。

 

PwC香港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預計,2022年下半年或有三至四檔集資額超過100億元的新股登陸,當中也可能會有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或是高科技、金融業等相關企業公司。此外,他預計將有六至八檔集資額介乎50億至100億元的新股將在2022年下半年上市,餘下新股的平均集資額將在12億元左右。

 

黃煒邦認為,港交所的改革大多是借鑑其他交易所的做法,建議港交所可在歐美等金融活躍的市場設置辦事處,以為吸納新興市場公司作準備。

 

港交所總裁歐冠昇5月中曾表示,計畫2023年將在歐洲和美國分別成立辦公室,這也是港交所首度在亞洲以外成立辦事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IPO金額剩下去年十分之一。

 

第二、台灣IPO也不振。

 

第三、中資企業是香港未來IPO主流。

 

第四、未來阿里等股票可能改成香港第一上市。

 

螞蟻上市

 

盛傳將再次挑戰IPO的螞蟻集團,因應監管調整方針,傳與阿里巴巴將大幅銳減雙方間緊密的業務合作、停止內部員工流動,未來螞蟻獨立發展,甚至與阿里在部分領域彼此競爭。

 

阿里、螞蟻在零售與金流合作上產生龐大效益,描繪亮眼發展藍圖。但大陸官方視巨型網企生態系概念為眼中釘,2021年已有相關措施要求網企開放服務停止壟斷。在螞蟻2020年嘗試IPO前,公司獨立性、與阿里間的連結,也是上交所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當前螞蟻持續進行整改。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指出,螞蟻與阿里正設法減少合作、獨立發展業務。雙方將在部分領域互為對手進行競爭,如螞蟻與其他電商合作,旗下支付寶許多服務在2021年停止使用阿里的運算伺服器;阿里4月也自行推出新跨境交易工具Alibaba.com Pay

 

知情人士表示,雙方從2021年底開始加速分家,內部限制資訊數據共享與流動,以往雙方使用同一個內部論壇,但2021年底開始螞蟻著手打造自家論壇,預計未來幾個月後,阿里論壇將不開放給螞蟻員工。原本員工能申請調換職務至另一方,年初時該模式也被喊卡。

 

市場分析,雖然上述措施會衝擊螞蟻業務、減少獨特性,但螞蟻仍有相當發展性,在大陸用戶基數穩固,在海外有龐大投資以及純網銀等業務發展中。報導引述螞蟻內部員工表示,螞蟻發展不需要仰賴阿里,在海外尤其如此。螞蟻近期調整董事會淡化阿里系人數與占比。不過當前螞蟻實控人馬雲以及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共四名,均有阿里巴巴合夥人身分。

 

在螞蟻設立金控公司方面,近期消息傳出,人行有意受理螞蟻申請,但會等正式收到申請後公告。螞蟻最快可能在6月底提交申請,人行預計需幾個月時間審查。另一方面,大陸繼續堅定對金融科技監管把控力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2日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指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堅持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健全支付領域規則制度和風險防控體系,強化全方位監管。並加強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和平台企業參控股金融機構監管,強化網路存貸款、保險、證券、基金等業務監管。

 

我們的看法:

 

第一、螞蟻重組接近完成。

 

第二、但估值可能剩下一半不到。

 

第三、螞蟻必須申請金控資格。

 

第四、未來受到中央嚴格監管。

 

亞馬遜

 

曾經號稱夏季最大網購盛事的亞馬遜會員日Prime Day熱潮不再。今年71213日登場的Prime Day不但沒有巨星演唱會也沒有獨家商品,多數商品折扣和平日沒兩樣,估計今年Prime Day美國營業額只比去年成長17%。

 

Insider Intelligence研究機構估計,今年Prime Day亞馬遜可望在美國創造77.6億美元線上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17%。全盛時期的Prime Day美國線上營收曾締造年增65%,但近年會員在網購訂單金額持續下滑。

 

研究機構Numerator統計,去年Prime Day亞馬遜會員平均每人訂單總額54.15美元,低於兩年前的58.77美元。

 

Prime Day是亞馬遜在2015年首度推出的會員線上購物節,目的是在網購業績較淡的夏季促銷,趁機吸收新會員。當年亞馬遜為了將Prime Day打造成全球最大網購盛事,不僅請來巨星開演唱會,還推出獨家聯名商品,但去年開始策略轉變。

 

去年Prime Day較大幅度折扣集中在Alexa語音助理及Fire TV等亞馬遜自家產品。電商服務業者CommerceIQ統計,3C產品以外的一般商品在去年Prime Day大多只打七折,與平日差異不大。

 

亞馬遜表示今年Prime Day沒有演唱會,也不會推出獨家商品。曾在亞馬遜擔任經理的CommerceIQ執行長哈里哈蘭(Guru Hariharan)表示:「消費者對Prime Day習以為常,不再有新鮮感。」

 

不只Prime Day熱潮不再,過去在Prime Day期間推出促銷活動,企圖瓜分亞馬遜買氣的沃爾瑪、Target等對手業績也受影響。Insider Intelligence統計,20182019年亞馬遜對手在Prime Day期間分別締造72%營收成長率,但今年Prime Day期間營收估計只會成長18%。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和中國電商皆大幅下跌。

 

第二、疫情趨緩是重要原因。

 

第三、Amazon市值減半下一兆美元。

 

第四、電商平台需要積極轉型。

 

兆元俱樂部

 

前兩年美國科技股「兆美元俱樂部」崛起得快,今年墜落更快。基於升息不知何時才是個頭,因此許多業者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夠重新登榜。

 

彭博資訊報導,歷史顯示,網路泡沫破滅之後,微軟的總市值用了近17年才重回1990年代末期時的頂峰,而思科(Cisco)的總市值目前仍比20003月時的頂峰低46%。臉書母公司MetaNetflix(網飛)目前的總市值比之前的頂峰蒸發超過一半。

 

分析師指出,並非所有科技巨擘都能夠重溫過去兩年的風光歲月。即使是改變世界的成功科技公司,要想重登股價頂峰,也需要兩年的時間。

 

以蘋果公司為例,總市值花了31年多才達到5,000億美元,六年之後破兆美元,之後只花了兩年便突破2兆美元,今年總市值只在盤中突破3兆美元幾分鐘。

 

今年迄今那斯達克100指數已重挫31%,主因投資人擔憂聯準會(Fed)升息,通膨飆高,俄烏戰爭,以及美國經濟可能衰退,紛紛撤守大型科技股。蘋果股價今年也回跌26%,目前總市值約2.13兆美元;亞馬遜去年曾達到2兆,現在距離破兆只有一步之遙。特斯拉和Meta更不用說,特斯拉市值在202110月漲破1兆美元,上沖下洗一段時間後,在今年4月跌破1兆大關後至今還沒回去,目前約6,500億美元;Meta目前則連5,000億美元都不到。

 

分析師指出,過去兩年靠著央行猛灌流動性,金融資產被人為拉高;現在全球央行正在收回寬鬆政策,股價勢必回歸正常,大型科技股市值很難迅速回朝。

 

不過科技股並不會很快就失去股市的主導的地位。儘管今年來標普科技類股指數大跌近三分之一,但占標普500指數的權重仍達27%,仍是權重最高的類股;如果將亞馬遜、特斯拉等科技「裙帶股」也納入,則權重更達到三分之一。

 

瑞銀資產管理公司經理人尼爾預料,科技股終將恢復領導地位。股價有起有落,但長期趨勢則是科技股將有超優表現,因為科技影響太多的經濟與商業層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互聯網平台估值大幅下調。

 

第二、只有蘋果減幅較少。

 

第三、科技股占指數權重仍有27%

 

第四、通膨將進一步拉低科技股價值。

 

盧布

 

盧布對美元匯率升至20157月以來最高,已漲到俄羅斯政府希望阻升的地步,因為升值太多,可能會有損俄羅斯的出口競爭力和政府財政狀況。

 

根據彭博資訊報價,盧布匯價繼20日勁揚3.5%後,21日盤中一度再升2.5%,至1美元兌54.09盧布,今年迄今漲幅擴大到37%,在彭博追蹤的全球貨幣中漲幅居首。儘管

 

俄羅斯央行已將基準利率調降10.50個百分點,並放寬因應西方制裁而祭出的資本管制措施,但盧布依然繼續挺升。

 

俄羅斯224日入侵烏克蘭後,盧布起初暴跌,310日創下1美元兌121.5275美元的歷史谷底。但在莫斯科強制出口商售匯,並要求能源產品的部分買家以盧布付款後,盧布扭轉跌勢。

 

盧布轉升讓俄羅斯免於外匯危機,俄羅斯政府正好藉此誇稱,這代表俄羅斯已安度因入侵烏克蘭而遭國際制裁的狀況,但也不免擔心升值會影響俄羅斯的出口競爭力和財政,因為以本幣計價的出口收入將減少,並使俄羅斯的商品在海外更貴。盧布漲勢主要因美元交易受到管制使然,此外俄羅斯進口崩跌,對美元需求也弱。

 

俄國央行已採取一系列寬鬆措施,但盧布仍延續漲勢,反映交易員預料資本管制更全面放寬,也看好官方將提出振興消費需求和經濟成長的措施。

 

彭博資訊報導,俄羅斯官員正考慮在不放棄通膨目標的情況下,控制盧布匯率;莫斯科將需要一個新的機制,只要央行仍舊面臨制裁就能使用該機制。目前考慮的選項包括進一步放鬆活躍在海外企業的外匯操作規定,以及改善國內家庭和企業取得外匯的管道等。

 

盧布的升值引發了俄羅斯政府和央行高層對於盧布匯率目標的議論。俄羅斯第一副總理別洛烏索夫表示,「最佳」匯率為1美元兌70-80盧布。但俄羅斯央行副總裁扎博特金表示,不宜推動這類政策。

 

我們的看法:

 

第一、盧布今年全球最強貨幣。

 

第二、西方國家制裁失敗。

 

第三、俄國靠能源及糧食優勢。

 

第四、但俄國出口受到不利影響。

 

能源投資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預期,今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成長8%至2.4兆美元,不僅超越疫情前水平,且潔淨能源投資額持續擴大,無奈投資額仍嫌不足,無法化解能源危機,也難以達成氣候目標。此外,由於各國擔心能源安全,煤礦投資不降反升,激增10%。

IEA22日發表的年度能源報告中表示:「現今能源投資趨勢顯示全球能源投資還不足以達成氣候目標,也難以創造穩定、親民的能源價格。」

IEA預期今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2.4兆美元當中,有超過1.4兆美元投入潔淨能源,但仍低於2030年達成氣候目標所需的2.8兆美元投資額。

IEA表示自從2015年各國達成巴黎氣候協議後,全球潔淨能源投資額在此後5年平均每年成長2%,2020年起平均年成長率擴大至12%,但成長速度還是不夠快,因為要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碳目標,全球潔淨能源投資額需要超過4兆美元。

今年初俄烏戰爭使油價及天然氣價格飆高並觸發能源危機後,全球各國更加迫切發展潔淨能源,但為了盡快壓低燃料價格,不少國家也罔顧氣候對策擴大投資化石燃料。

IEA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對石油及天然氣的投資額增加10%,對煤礦供應鏈投資額也在去年增加10%至1,050億美元。IEA表示:「全球對煤礦供應鏈的投資額將在今年再度成長10%,因為煤礦供應吃緊吸引各國推動新開發案。」

在各國當中,中國及印度總計將在今年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發展煤礦供應鏈,儘管煤礦被綠色和平組織批評為「最髒、汙染最嚴重的能源生產方式」。

IEA報告除了說明各國氣候目標與能源危機對策互扯後腿之外,也點出全球潔淨能源投資分布不均的問題。儘管已開發國家及中國積極發展潔淨能源,但開發中國家進度嚴重落後。

IEA報告指出中國去年潔淨能源投資額3,800億美元,歐盟2,600億美元,美國也有2,150億美元,反觀中國以外的新興國家與開發中國家潔淨能源投資額仍停留在2015年水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積極轉向再生能源。

 

第二、但投資仍然不夠。

 

第三、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可能拖慢進度。

 

第四、台灣特別應加大投資力度。

 

家樂氏

 

食品製造商家樂氏(Kellogg)將分拆成為三家上市公司,保留其核心的全球零食事業,但剝離這家玉米片製造商發跡的北美穀物品牌和一家銷售植物性食品的小企業。

 

家樂氏創立迄今已116年,該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卡希蘭(Steve Cahillane)坦承市況並不輕鬆,但他告訴英國金融時報(FT):「我們相信靈活和專注將有助於企業在動盪時期的運營,這些事業各自有特色,分拆將可更妥善地運用資源。」

 

卡希蘭指出,分拆後的三家公司新名稱將在稍後公布,分拆行動預計在2023年底完成。卡希蘭表示,他並未感受到投資人的壓力,要求他發動此產業近年來最大的一樁分拆案,但他相信這項策略將「釋放我們業務的全部潛力」。卡希蘭說,家樂氏研究了過去在自家產業和奇異等公司的分拆,奇異去年發動了三方分拆。

 

他並表示,北美穀物業務的淨銷售額約為24億美元,將不再須與品客(Pringles Cheez-It 等零食品牌競爭資本,後者將在成長更快、利潤更高的全球零食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樂氏的零食事業去年淨銷售額約為114億美元,約占該集團總營收的80%

 

分析師表示,這項分拆計畫在未來應能節省成本並且帶來更多的戰略選項。他們並表示,還可能會觸發食品業展開類似交易,預料金寶湯和卡夫亨氏(Kraft Heinz)將會「更積極實現價值」。

 

其他食品業者也一直在努力縮小其產品組合,同時在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習慣中努力實現自體成長。聯合利華(Unilever)去年同意以45億歐元將其立頓(Lipton)和Brooke Bond茶葉品牌賣給 CVC Capital Partners,而卡夫亨氏則出售了包括Planters花生和Cracker Barrel奶酪在內的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大型企業流行分拆

 

第二、重新聚焦核心資源。

 

第三、GE也計畫拆成3家公司。

 

第四、零食才是家樂氏最大收入來源。

 

三星

 

知情人士透露,南韓三星電子料將於下周宣布3奈米製程進入量產階段。三星去年底時宣稱將於2022年上半年量產3奈米晶片,市場人士正密切觀察三星是否能在自定的期限前正式公布開始量產。

 

韓聯社報導,三星電子新一代3奈米晶片製程採用環繞閘極技術(GAA)。三星宣稱,與台積電採用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製程相比,以GAA技術生產的晶片面積減少45%、效能提升30%,功耗則降低50%

 

對於當地媒體《東亞日報》有關三星3奈米量產進度延誤的報導,三星予以否認。據傳三星3奈米GAA的良率遠低於目標,延誤開始量產的時間。

 

業界人士表示,半導體製程的良率是各製造商的機密,但推測三星晶圓代工3奈米的良率可能低於60%,導致生產成本偏高。但三星一位發言人已否認這項傳聞,並表示將依原定計畫,下周宣布開始量產3奈米晶片。

 

三星日前曾向美國總統拜登展示最先進的3奈米晶片製程,拜登上月訪問南韓,前往全球最大晶圓廠三星平澤園區參訪,三星則展示其3奈米GAA技術。

 

此外,三星也著手進行2奈米製程布局,表示其2奈米製程節點處於早期研發階段,目標2025年量產。

 

如果三星能確保先進製程的良率,就有機會稱霸晶圓代工市場。

 

三星是全球記憶體晶片龍頭,也是僅次於台積電的全球第二大晶片代工業者。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台積電今年第1季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市占率為53.5%,三星以16.3%居次。

 

三星長期以來試圖超越台積電,在2019年宣布擴大投資,到2030年對邏輯晶片和代工業務的投資金額將達到171兆韓元(1,510億美元),這是三星歷來最大規模的投資計畫,目標是提升邏輯晶片(非記憶體晶片)晶圓代工的實力。

 

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本月稍早完成訪歐行程後說,三星當前焦點是「技術、技術、還是技術」。他利用這趟訪歐行程確保取得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的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EUV對於生產先進晶片至關重要。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積極和台積電競爭。

 

第二、計畫在三奈米彎道超車。

 

第三、但三星核心問題是良率不佳。

 

第四、美國不希望過度依賴台灣。

 

元宇宙

 

Meta、微軟衝刺元宇宙,找來輝達、高通等國際大咖組成「元宇宙標準論壇」,共同制訂元宇宙產業標準,宏達電(2498)是唯一入列台廠,凸顯宏達電在全球元宇宙領域受重視程度,將扮演台灣打元宇宙國際標準賽的前鋒,在台廠當中搶先洞燭機先。

 

研調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元宇宙商機為4,787億美元(逾新台幣14兆元),2024年估達7,833億美元(逾新台幣23兆元),商機龐大,但現在苦無統一標準。

 

法人認為,Meta、微軟等大咖出面籌組統一標準,有助落實元宇宙相關硬體與應用更能進入標準化程序、大量產出,促成商機進一步大爆發,參與制訂規格的廠商更能拔得頭籌。

 

綜合外媒報導,Meta、微軟等大廠領頭號召下,包括輝達、高通、索尼互動娛樂、Epic Games33家元宇宙重量級業者與組織組成「元宇宙標準論壇」(Metaverse Standards Forum),制定產業發展標準,以便各家公司的數位世界能彼此相容互通。

 

該論壇21日公布創立聲明,強調成員涵蓋一線晶片大廠與著名遊戲廠商,涵蓋軟、硬體等領域,全球資訊網聯盟(W3C)等標準制定機構也沒缺席。

 

值得注意的是, 宏達電所屬的「全球XR協會(XR AssociationXRA)」也加入「元宇宙標準論壇」,使得宏達電成為此次唯一加入的台灣廠商。

 

這意味宏達電可望扮演台灣打元宇宙國際標準賽的前鋒,在台廠當中搶先洞燭先機。宏達電近期股價強勢,昨天不畏台股重挫380點,終場逆勢大漲逾7.3%、收49.7元,並帶動母公司威盛同步收紅,收盤漲逾2%,宏達電硬體協力廠位速更以漲停價31.45元收市。

 

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指出,宏達電積極拓展元宇宙生態系,為教育、藝術、 娛樂和醫療保健等領域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軟硬體、平台和服務。宏達電也將在本月28日將發表首款支援元宇宙手機。

 

她說,透過先進的內容、軟體和平台技術,所積極拓展的元宇宙生態系,包含虛擬展覽會平台技術、VIVE Business,以及5G專網方案,創造更多企業及個人豐富沉浸感的應用,提供更豐富的軟體內容,並攜手全球合作夥伴,以吸引更多人進入VR生態系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元宇宙仍在發展初期。

 

第二、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三、Meta臉書母公司要很長時間投資。

 

第四、宏遠電押寶元宇宙已略有成績。

 

鴻海印度

 

市場傳出,鴻海考慮在印度生產電動車,這是分散全球布局的一環,將自家亞洲製造供應鏈延伸至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這也是去年鴻海結盟Gogoro,協助Gogoro在印度建立生產線之後,鴻海在印度電動車布局,由兩輪進一步擴大到四輪。

 

鴻海昨(22)日不回應市場傳聞。鴻海旗下富士康iDPBG鄭州廠在端午節前後,派出20多名幹部到鴻海印度廠傳授經驗,強化印度供應鏈布局,由於鄭州廠是iPhone最大生產基地,外界預期,鴻海正強化印度製造的iPhone量產能力。目前看來,鴻海不僅在印度對製造iPhone有興趣,對製造電動車也展現高度興趣。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鴻海在印度耕耘十多年,目前國際環境也看到很多其他廠商或是不同產業,都加大印度投資力道,這是一大趨勢,鴻海在印度持續推動半導體合作可能性,同時也會有當地化產品在印度建構起來,將加快印度供應鏈建構,因為疫情影響擴大,短鏈生產將是趨勢。

 

印度經濟時報報導,消息人士表示,除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之外,鴻海旗下電動車公司鴻華先進考慮在印度生產電動車。

 

目前鴻海在印度清奈附近有一座獨資工廠生產iPhone,也有一家子公司Bharat FIH,主要為小米等中國品牌生產手機。知情人士說,鴻海對手機以外的產品感興趣。

 

印度經濟時報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希望鴻海能擴大投資,「他們已表達對電動車製造感興趣,因此我們告知他們,泰米爾納德邦是好去處」。

 

另一名知情政府官員表示,鴻海也關注印度市場對電動車的潛在需求;「鴻海起初沒計劃在印度生產,但最近鴻海一直研究印度車市,考慮進軍印度、越南及印尼,為其他市場擴大製造基地。」

 

印度汽車經銷商協會聯合會(FADA)的數據顯示,2022年度印度電動小客車的銷量激增1.5倍至1.78萬輛,凸顯印度對電動車的需求強勁。

 

本月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才宣布,已批准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合資成立電動車公司,這家公司價值361億泰銖(約10.4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積極全球布局。

 

第二、台灣唯一有能力走向全球的企業。

 

第三、不只美國,還有東南亞和印度。

 

第四、印度市場大,但經營非常困難。

 

英特爾

 

英特爾(Intel)已告知美國國會議員和官員,將無限延後俄亥俄州新晶圓廠區原定下月舉行的動土典禮,並表示對國會遲未通過支持半導體業的立法感到灰心。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根據取得的一封電子郵件,英特爾22日已通知俄亥俄州州長辦公室和俄亥俄州國會代表團成員,將延後新廠區722日的動土典禮,「原因之一是與晶片相關的《兩黨創新法》變數太多」。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23日在一項訪談中表示,美國晶片產業能否復興,現在來到最後關頭,全看美國政治人物是不是通過法案,扶植晶片國造。法案卡關的話,英特爾在美國國內的擴廠計畫就會有問題。

 

基辛格說:「現在是別再管那些枝微末節,直接進入核心問題的時候。未來兩周內就做決定,趕在國會8月休會前完成立法。」他正在國會山莊全力遊說兩黨議員儘快讓晶片法案過關。

 

美國國會中較積極支持此案的議員認為,如果不能在8月休會前推動法案過關,接著馬上就迎來期中選舉,民主黨很可能失去優勢,此案將凶多吉少。英特爾發言人摩斯補充,英特爾並沒有延後動工的計畫,暗示季辛格的說法只是延後儀式性的動土典禮,只是他也重申,公司今年1月宣布的擴廠計畫,不論是規模或速度,都取決於相關法案的資金。

 

另一方面,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格芯執行長考菲爾德(Tom Caulfield)接受日經新聞訪問表示,晶片荒尚未緩解,該公司這幾年一直在擴大產能,今年底之前會決定要選新加坡、紐約或德國加碼投資。

 

考菲爾德表示,「未來五到十年」還要「持續拚產能以滿足需求」。他認為,唯一能阻礙半導產業成長的是重大的總經事件。

 

考菲爾德說:「我們會持續在現有的據點擴建。這是增加產能的最快做法。」他解釋,不喜歡到新地點設廠,因為不想「從零開始組建團隊」。格芯專注於生產不小於12奈米的晶片。考菲爾德表示,這些晶片的市場需求會愈來愈高,從而拉大與產能之間的差距。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晶片法案未過關,對英特爾是重大打擊。

 

第二、格芯也在選新投資廠址。

 

第三、地緣政治帶動全球晶片投資。

 

第四、產能過剩無法阻止各國加速晶片領域投資。

 

西方石油

 

巴菲特掌舵的柏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近日再度加碼買進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股票,使其持股比例攀升至16.3%,顯示股神趁著該能源巨頭股價回落之際大撿便宜。

 

據申報資料顯示,柏克夏過去一周以來共斥資約5.29億美元買進960萬股西方石油股票。這是繼今年3月砸下70億美元、5月投入3.36億美元後,柏克夏再度敲進西方石油股票。

 

經過這幾輪增持股票後,柏克夏共持有1.527億股西方石油股票,按後者22日收盤價估算,總值約85.2億美元。該股周三下跌3.63%,每股報55.77美元,與5月觸及的高點相比下跌逾21%。

 

俄烏戰事延燒促使油價大漲,加上柏克夏增持提振市場信心,帶動西方石油股價先前翻倍成長,即便近日股價承壓,但今年以來仍大漲逾90%。以今年預估獲利計算,西方石油本益比約5倍,可說是絕佳投資標的。

 

柏克夏如今已是西方石油最大股東,同時擁有購買該公司8,390萬股股票選擇權。一旦行使選擇權後,柏克夏在西方石油的持股比例將超越25%。

 

柏克夏在四個月內三度買進西方石油股票,引發市場猜測巴菲特可能有意將該能源商的持股比例擴大至20%,甚至可能打算收購整間公司。

 

柏克夏今年以來瘋狂買進股票,光是第一季便斥資511億美元,其中包括增持能源巨擘雪佛龍(Chevron)股票。數據顯示,柏克夏持有雪佛龍股票的價值大幅攀升,從去年底的45億美元升至今年首季的259億美元。

 

分析師指出,巴菲特眼見俄烏衝突將持續推升油價,因此趁著能源類股股價回檔之際,趕緊逢低加碼西方石油與雪佛龍股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又壓對寶。

 

第二、巴菲特不重視ESG

 

第三、西方石油今年標普500表現最佳。

 

第四、油價會持續上漲。

 

露華濃

 

美國老牌彩妝巨頭露華濃(Revlon)聲請破產,成了散戶大軍追捧的新獵物,迷因股熱再起,帶動露華濃股價大漲3日,創有史以來最佳連漲紀錄,與上周觸及的歷史低點相比暴漲650%。

 

美股三大指數22日震盪收跌,相較大盤表現低迷,露華濃股價卻一飛沖天,周三收盤大漲2.08美元或34%,以8.14美元作收。

 

在散戶軍團助攻下,這家有90年歷史的美妝大廠,6月中旬聲請破產後反而拉出一波連三天漲勢,漲幅共計317%,創19962月來最佳連漲紀錄。若與上周觸抵的歷史低點相比,露華濃股價反彈650%。

 

露華濃股票自上周跌到新低價後,交易活動不冷反熱。道瓊市場數據(Dow Jones Market Data)顯示,21日(周二)露華濃成交量超過1.86億股。另據數據供應商FactSet資料,周二該美妝股的成交量是過去30日平均值的7倍。

 

周三露華濃成交量約1.75億股。拿客戶多為散戶投資人的富達(Fidelity)來說,露華濃是當天交易量第二大的個股,僅次於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與露華濃有關的選擇權交易也暴增,周三露華濃選擇權合約交易量逾21萬口,是今年前五個月總交易量的七倍左右。FactSet指出,最受歡迎的選擇權合約,押注露華濃股價上漲到10美元。

 

根據金融數據供應商Fintel,露華濃的空單幾乎居所有個股之冠,做空率達37%。被大舉放空的股票,容易成為散戶的軋空(short squeeze)目標,買盤湧出進而推升股價。

 

獨立研究機構Vanda Research發布報告指出,空頭部位有此規模,加上股價創低導致市值縮水到1億美元,露華濃股票對投機性最強的散戶大軍來說,是最完美的候選標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公司破產,股價卻大漲。

 

第二、典型散戶「迷因股」現象。

 

第三、散戶軋空風險大。

 

第四、但網路社群平台帶動螞蟻雄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