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高盛/花旗,Meta,英特爾創投,太空,航空業,馬斯克/TikTok,小紅書,自動駕駛,Rio Tinto嘉能可,英特爾,諾和諾德,電動車,蘋果AI,VIVO/華為,車企十強,寧德整車,電池,GPU獨角獸,C919大飛機,和碩

理事長的話:高盛/花旗,Meta,英特爾創投,太空,航空業,馬斯克/TikTok,小紅書,自動駕駛,Rio Tinto嘉能可,英特爾,諾和諾德,電動車,蘋果AI,VIVO/華為,車企十強,寧德整車,電池,GPU獨角獸,C919大飛機,和碩

高盛/花旗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吳孟真、易起宇,1140116

 

受惠於市場反彈,交易和併購業務獲利豐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小摩)、高盛、花旗集團,均交出亮眼財報,小摩年度獲利更創歷來新高。

 

小摩15日宣布,去年第4季營收上揚10%437.4億美元,獲利激增50%140億美元,均擊敗市場預期,主要是經濟強健,加上聯準會(Fed)降息,提振股債發售,此種多頭環境也促成更多併購交易。

 

小摩執行長戴蒙15日在聲明稿中表示,美國經濟維持韌性,但仍有兩大風險。一是現在和未來的開支需求,可能會引發通膨,這種壓力也許會持續一段時間。二是地緣政治狀況,依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危險、也最複雜的。

 

小摩的華爾街業務表現佳,反映上季投資銀行費用跳增49%、交易營收攀高21%。信用、貨幣、新興市場交易熱絡,有助固定收益部門,而衍生商品和現金市場的交易回溫,挹注股票業務。

 

儘管上季淨利息收入(NII)下滑3%234億美元,仍超越預期;NII是銀行放貸收入與存款利息支出的差額。

 

小摩預估,2025NII將達940億美元,高於分析師估計近910億美元。

 

全年而言,小摩2024年獲利增至585億美元,締造空前新高,並優於一年前的496億美元。

 

高盛情況類似,去年第4季營收年增23%138.7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23.6億美元;上季獲利增加105%4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激增逾一倍,並為2021年第3季以來最高。

 

上季每股盈餘(EPS11.95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8.21美元和一年前的5.48美元。

 

投銀部門營收為20.5億美元,高出分析師預估的20億美元,其中購併顧問費收入9.6億美元。股票承銷業務營收增長98%4.99億美元,債券承銷營收則增加51%5.95億美元。

 

花旗去年第4季由虧轉盈,上季淨利為29億美元,或每股1.34美元,從前年同期的淨損18億美元、或每股1.16美元轉盈。

 

花旗第4季市場收入躍增36%46億美元。併購和IPO交易在歷經約三年的乾涸期後復甦,也讓交易員賺進大把鈔票。業界主管預期這股動能將會持續到今年,因為聯準會(Fed)還會繼續降息,以及川普重返白宮後,有望頒布更多有利企業的政策。

 

 

我們的看法:

 

第一、近年美國投資銀行業務都很好

                                    

第二、主要是受惠於市場反彈

 

第三、交易和併購業務獲利豐厚

 

第四、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均交出亮眼財報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高盛上季獲利比去年同期激增1倍,並為2021年第3季以來最高

 

 

Meta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1140116

 

臉書母公司Meta正在裁員約5%,主要裁撤績效表現最差的員工,但也計劃聘僱新人補上空缺職位。

 

在一份發給所有員工的內部備忘錄中,執行長祖克柏表示:「我已決定提高績效管理標準,更快地淘汰表現不佳的員工。」他還說,要讓公司邁向聚焦於AI、智慧眼鏡和未來社群媒體的「高強度年」(intense year)。

 

截至9月,Meta聘僱約7.2萬人,代表這一波裁員將影響3,600人。

 

祖克柏說:「我們通常會讓在一年內未達預期者出局,但在這一輪,我們會進行更廣泛基於績效表現的裁員。」知情人士透露,這輪績效考核周期預期會在2月結束。

 

在美國被裁的員工預期會在210日收到通知,至於在其他國家的員工則會較晚被告知。祖克柏說,公司將依過去的做法,發給一大筆遣散費。

 

祖克柏曾宣告,2023年是Meta的「效率年」,接著宣布裁員1萬人的計畫。現在他調整說法,表示基於績效的裁員目標是確保公司擁有「最強的人才」,且能「引入新人」。

 

備忘錄顯示,Meta預期在當前績效周期結束前縮減人力10%,其中包含2024年約5%的裁員。

 

祖克柏上周宣布一系列政策調整,包括停止平台上的事實查核機制、終止許多員工多元化與包容措施,並且調整「仇恨行為」政策,允許有關討論移民、女性、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者的措辭更有彈性。祖克柏此時正努力改善與候任總統川普的關係。

 

今年開年以來,Meta並非是唯一宣布進行績效裁員的公司。微軟據報也在裁員,裁撤表現不佳的員工。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連負責資安、體驗與裝置、銷售、以及遊戲等部門的人員,也將丟掉飯碗。

 

我們的看法:

 

第一、Meta今年股價大漲

 

第二、但公司決定裁員5%

 

第三、原因是為了提高經營管理標準

 

第四、說明祖克柏是一位相當有效率的領導人

 

第五、祖克柏因為川普上台,修正很多措施

 

 

英特爾創投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1140116

 

英特爾(Intel)表示,計劃將旗下創投事業「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獨立出去並更名,便於向外部投資人募資,但英特爾仍將是「新公司的主要投資人」。

 

英特爾14日在新聞稿中說,「獨立營運預料將於2025年下半年開始,屆時英特爾資本將冠以新名運作。現有的英特爾資本團隊將轉移至新公司,並在過渡期間維持正常的業務運作。」

 

英特爾資本成立於1991年,目前持有逾50億美元資產。是矽谷聞名的創投機構。大企業之下設立創投部門,預算來自集團內部,這種作法在當年堪稱獨樹一幟。英特爾資本過去30年間對其他企業的投資超過200億美元,重心擺在支持能推動PC和伺服器產業發展的技術,這兩大領域仍是英特爾主要的營收來源,投資對象包括艾司摩爾(ASML)、紅帽(Red Hat)和VMware公司。

 

這種模式在矽谷以及其他產業中也被廣泛複製,包括Google、微軟、Salesforce等科技公司,連聯合利華和BMW等非科技企業都紛紛投入這個領域。

 

但英特爾也不是第一家將投資部門分拆出去的科技公司。

 

早在2011年,德企思愛普(SAP)就將旗下創投部門SAP Ventures獨立為一家新公司,後來更名為Sapphire Ventures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近年來有很多問題

 

第二、積極處理非主營資產

 

第三、將英特爾資本獨立出去,並更名

 

第四、英特爾除了開源以外,還必須要節流

 

第五、英特爾有可能被同業收購

 

 

太空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1140113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兩大富豪之間的「太空大戰」本周將升溫,貝佐斯旗下的航太業者藍源(Blue Origin)將於13日首次發射新旗艦火箭,成為該公司能否挑戰SpaceX在火箭發射市場主宰地位的關鍵考驗。

 

藍源公司在社群平台X上宣布,預定最快將於美國時間13日凌晨1點(台灣時間13日下午2時),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新葛倫」(New Glenn)火箭;這枚火箭原本最早計劃2020年發射,但一再拖延,這回因為天候不佳,又比原訂計畫延後一天。

 

這次發射任務的目的是要將一組藍源的測試衛星射上軌道,並讓火箭下半部降落在大西洋上的一艘無人船。

 

在藍源的宏偉計畫卡關多年後,這趟飛行將是該公司的重要實力展示,象徵首度大步快進全球發射服務事業。該公司目前的發射載具「新謝帕德號」(New Shepard)主要用於次軌道太空旅遊,雖已載運付費旅客往返太空邊界,但還無法將人類和衛星送上地球軌道。

 

相較下,馬斯克的SpaceX成立時間雖與藍源差不多,發射能力卻已遠超過藍源。

 

SpaceX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是目前全球實射經驗最多的軌道火箭。和馬斯克一樣,貝佐斯也是一位對許多事業都充滿興趣的全球富豪,創辦了亞馬遜,並擁有華盛頓郵報。

 

若藍源成功發射新葛倫火箭,將得以晉身有能力把衛星送上軌道的美國太空新創菁英俱樂部,從而挑戰SpaceX在發射市場的主宰地位。

 

對藍源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新葛倫火箭可能成為貝佐斯太空夢想的關鍵環節。在短期未來內,新葛倫火箭將幫助藍源消化與客戶的100億美元積壓訂單。長期而言,藍源計劃利用這枚火箭進行登月任務,並實現將整體工業搬離地球的終極目標。

 

貝佐斯去年說:「我們需要降低前往太空的成本。若假設能讓汙染產業在下個世代或再下個世代搬離地球,這樣地球就能維持它應有的樣子。」

 

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艦」(Starship)原定將在美東13日下午5時進行第七次測試,但已因天候因素,延後到15日進行。這次測試目的是測試升級後的火箭上半部,並再次嘗試捕捉第五次測試時成功、第六次時失敗的火箭下半部。相較於於新葛倫和SpaceX其他服役中的火箭只回收下半部,星艦火箭的設計目標是要能回收整枚火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目前太空產業領導者,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第二、現在貝佐斯旗下的航太業也積極追上

 

第三、首次發射新旗艦火箭

 

第四、希望將測試衛星射上軌道

 

第五、同時讓火箭下半部降落在一艘無人船上

 

 

航空業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任君翔,1140113

航空產業情勢2025年可能依然艱困,波音(Boeing)延遲交機,加上供應鏈問題料將延續至今年,都為產業蒙上陰霾。

 

CNBC報導,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737 Max 9班機艙門脫落事故,在今年元月3日屆滿周年。這起事件引發各界對波音飛機品質及安全標準的質疑。波音已宣布推動一系列改革,包含強制性的員工訓練,以及加強檢查,並改善了鼓勵員工回報職場問題的機制。

 

但航空顧問機構Boyd Group International共同創辦人兼總裁博伊德(Mike Boyd)認為,這些措施還不夠,「波音董事會全體成員都該被解任。雖然新任執行長及董事會宣稱他們有在推動改變,但公司陳痾已根深柢固」。

 

博伊德說:「沒有波音交付的飛機,西南航空、威茲航空、瑞安航空等業者,正在花費「他們原本不想花的錢來翻修本來要退役的飛機。」「繫緊安全帶。這將會是顛簸的一年。」

 

航空分析機構Sobie Aviation分析師索比(Brendan Sobie)表示,航空業的問題不是只有來自波音而已,從備用零件短缺乃至引擎維修,航空業目前困難重重,需要多年時間克服。引擎問題已經導致夏威夷航空、Spirit Airlines等航空業者的機隊部分停飛。博伊德指出,對旅客來說,這意味著今年更難找到優惠的機票。他認為,就連歐洲最大廉航,都不能保證能提供真的比較便宜的機票。

 

航空旅遊網Going創辦人凱斯(Scott Keyes)也說,今年機票價格可能變得更貴。

 

索比則說,飛機停飛造成的運能問題,可能會被航班增加抵銷,特別是在亞太地區。他認為,機票價格逐漸正常化,雖仍高於疫前水準,但已低於2022年的高峰。然而,成本和供應鏈的問題卻沒出現同樣的趨勢,「今年或許將迎來一些進展,但整體來說,挑戰依舊存在」。

 

 

我們的看法:

 

第一、航空業情勢2025年依然艱困

 

第二、波音出了很多問題

 

第三、中國919飛機也加入競爭行列

 

第四、其實航太業不缺訂單

 

第五、最主要是飛安問題

 

 

馬斯克/TikTok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孫宇青,1140115

 

不賣就禁倒數 中國高層官員傳已討論應變方案

美國政府要求中國短影音分享平台TikTok(抖音國際版)在十九日前脫離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否則將在美國下架禁用,聯邦最高法院正審議是否暫緩執行,但外界預測裁決合憲機率高。「彭博」十三日引述知情人士披露,中國官員正在討論,若TikTok難逃禁令,有意將TikTok在美業務出售給候任白宮顧問馬斯克,但TikTok駁斥此說純屬虛構。

 

美最高院審議是否暫緩執行 外界估裁決法案合憲機率高

美國國會去年通過TikTok「不賣就禁」法案,但TikTok認為此舉違反美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等權利,上訴至最高院。最高院十日展開口頭辯論,雖尚未宣布裁決,但多位法官暗示,安全問題優於言論自由。因此,中國高層官員已開始討論應變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將TikTok在美業務賣給候任總統川普的親密盟友馬斯克,由馬斯克旗下另一社群媒體X管理TikTok

 

中方認為,TikTok在美國擁有逾一‧七億名用戶,可協助X吸引廣告商,且馬斯克還成立一家人工智慧公司「xAI」,亦可從TikTok龐大數據中受益,但討論仍處初步階段,也不清楚馬斯克、TikTok和字節跳動是否曾進行談判。據了解,中國政府對TikTok最終是否出售擁有一定發言權,而可能與馬斯克就此達成協議,對中方具一定吸引力。

 

中國官員的相關討論表明,TikTok的命運並非由字節跳動單獨控制。中國官員也坦承,TikTok談判是一個與川普新政府和解的潛在機會。據了解,中國政府持有字節跳動旗下公司的「黃金股」,對相關公司的策略和營運具有影響力,包括可否決重要決策。但TikTok堅稱,此僅適用於中國境內的「抖音」,海外業務不受影響。

 

「彭博」分析師去年曾推估,TikTok在美業務的估值約四百億至五百億美元(約一‧三三兆至一‧六六兆台幣),對世界首富馬斯克而言仍是一筆鉅款,尚不清楚馬斯克如何完成這筆交易,是否需要出脫其他企業持股,以及美國政府是否允准。二○二二年,馬斯克斥資四四○億美元(約一‧四六兆台幣)收購「推特」(Twitter,現稱X),目前仍在償還大筆貸款。馬斯克去年四月曾表態,他認為應繼續允許TikTok在美營運。

 

知情人士表示,TikTok的替代方案之一是將現有的美國用戶,轉移到另一款不同品牌的類似應用程式,以規避禁令,但不清楚此舉效果如何。接近TikTok人士在最高院聽證會上表示,TikTok管理層仍傾向法律戰,寧願繼續在美國訴訟,也不願出售TikTok,永遠交出控制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TikTok被美國政府暫時下架、禁用

 

第二、美國政府要求TikTok脫離母公司字節跳動

 

第三、川普應該會讓TikTok繼續經營

 

第四、另一說法是,TikTok會賣給馬斯克

 

第五、川普最新建議是成立50/50合資公司

 

 

小紅書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孫宇青,1140115

隨著中國短影音社群平台TikTok極有可能在美國被禁,自稱「TikTok難民」的大批美國用戶,近來踴躍下載另一個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在美稱RedNote),使得該應用程式在十三日成為美國蘋果應用程式商店下載量的冠軍。由於小紅書上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中文,且沒有翻譯軟體,有些美國用戶還戲稱要開始學中文。

 

登美國蘋果應用程式下載榜冠軍

「華爾街日報」指出,截至十三日晚間,小紅書上帶有「#tiktokrefugee」(TikTok難民)標籤的貼文已超過七‧二萬條,瀏覽量約三千四百萬次。卅二歲的洛杉磯公關人員希弗斯坦(Charlotte Silverstein)表示,轉移陣地是她對TikTok可能被禁感到沮喪的「最後反抗之舉」。

 

同樣卅二歲的西雅圖行銷經理格拉斯沃爾(Sarah Grathwohl)表示,雖然她不會說中文,只能利用Google翻譯協助,但她很喜歡「兩個國家走在一起」,也不擔心數據隱私問題。有TikTok用戶向「日經亞洲」表示,如果小紅書也被封殺,他們就會再轉移陣地,「美國政府對此無能為力」。

 

據了解,中國社群媒體業者被要求密切注意平台上的政治內容,但有「中國版Instagram」之稱的小紅書,主要是用戶透過照片、短片和文字分享日常生活和穿搭,避開任何政治相關的內容,使得它不像「微博」等平台那麼容易成為當局監管的目標。「微博」曾在二○二一年因傳播「非法訊息」,遭中國網路監管單位罰款至少二二○萬美元。

 

據手機應用程式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統計,小紅書去年十二月在美國擁有約一三○萬名行動用戶,而截至十二日的一週內,該程式在美國的下載量與前一週相比幾乎增加兩倍,更在十三日成為蘋果應用程式商店中下載量排名第一的程式,在Google Play商店也排名第八。

 

然而,小紅書也和TikTok一樣屢傳爭議。許多中國人透過仲介業者向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遞件申請,竟有不肖中國學生在小紅書分享藉由篡改在學證明等方式,或透過不知情仲介向台灣駐外館處遞件,企圖從第三地取得來台觀光入境許可。

 

 

我們的看法:

 

第一、自稱「TikTok難民」的大批美國用戶,近來踴躍下載小紅書

 

第二、但小紅書大部分內容都是中文

 

第三、沒有想到禁用TikTok,竟讓美國用戶轉向小紅書

 

第四、小紅書去年12月在美國擁有約130萬行動用戶

 

第五、近期在蘋果應用程式商店中,下載量排名第一

 

 

自動駕駛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40115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科學傑出教授羅素(Stuart Russell14日表示,AI在自動駕駛行業出現泡沫跡象。他說,目前我們離真正的人工智慧還差幾個概念上的突破,技術仍存在侷限。

 

羅素以對AI的研究與貢獻聞名全球,其所合著之教科書「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在135個國家的1,500多所大學中使用。時代雜誌(TIME2023年首度發表AI百大人物名單,羅素與Open AI執行長奧特曼、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等一同入選。

 

羅素14日出席亞洲金融論壇「專題午餐會」發表演講時提到,2014年百度提到要在隔年發表自動駕駛汽車,「那已經是十年前」,而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業界經歷了許多失敗。

 

羅素指出,有數十家競爭者投入自動駕駛行業的競爭,每家都投入數十億美元,但以美國來說,現在只剩Waymo等幾家。他形容這是一個「有趣也可能是預兆」的現象,「如果人工智慧出現泡沫的話,該行業正顯示出這種跡象」。

 

羅素說,「一個好的計程車司機,每天開車八小時,十年都不會發生嚴重事故,也就是說他們有1億秒的駕駛時間不會犯嚴重錯誤。」他藉此比喻自動駕駛侷限性,未必比人類駕駛更安全。

 

羅素表示,我們離真正的人工智慧還差幾個概念上的突破,目前「我們建造的系統,這些大型黑盒電路,實際上有技術侷限性,有些事情還無法做到。」但他也引用數據指出,今年全球在人工智慧研發投資將是7,600億美元,是發明出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的30倍,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投資,「還是有可能會突破目前的技術限制」。

 

李開復同日在「與李開復對話」環節上,針對未來兩個AI超級大國進行預測,他說,突破性的技術會繼續來自美國,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資金跟人才,但中國會用更低的成本讓這些技術變得更有效益,中國團隊也更知道把技術與市場需求對接,開發的應用App可以更快更好。

 

李開復認為,今年是AI應用重點的一年,預計所有應用,包括搜尋、生產力都會被重新編寫,消費者和企業應用將出現根本性顛覆,AI應用會是很好的投資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黃仁勳非常看好「自動駕駛」

 

第二、但專家說AI在自動駕駛已出現泡沫跡象

 

第三、離真正人工智慧還差一段距離

 

第四、自動駕駛未必比人類更安全

 

第五、但自動駕駛未來應該會加速發展

 

 

 

 

 

 

Rio Tinto嘉能可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蕭麗君,1140118

根據外媒17日報導,澳洲礦業巨擘力拓(Rio Tinto)和瑞士商品大廠嘉能可(Glencore),近來就合併兩家公司業務進行協商,雖尚不清楚該談判是否持續進行,但如談判成功,將創下全球採礦業有史以來最大併購交易,並打造一個足可以與該產業領頭羊必和必拓集團,相互抗衡的超級巨頭。

 

知情人士透露,該談判直到2024年底才進行,但目前並不積極。但據路透引述消息來源表示,嘉能可曾在去年底與力拓接洽,希望進行潛在合併,不過當時談判為期甚短,而且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至於力拓與嘉能可的發言人則這起報導不予置評。

 

力拓是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市值約1,030億美元,至於嘉能可市值則為550億美元。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可能會創造出產業巨頭、超越長期以來在該產業居於領先地位的必和必拓集團,後者市值約1,260億美元。

 

事實上,這並非兩家公司首次商談合併事宜,早在2014年嘉能可就提議要與力拓合併,但卻遭後者拒絕。但最近幾年,採礦業興起一波交易熱潮,大型採礦公司渴望擴大業務進入銅業領域,銅是全球脫碳努力的核心金屬。

 

由於力拓與嘉能可都擁有一些優質銅礦,這也成為兩家公司合併契機。若能整併為一,力拓將可取得嘉能可在智利Collahuasi銅礦的股份。Collahuasi是全球最大銅礦之一,位於智利北部,據悉力拓覬覦Collahuasi銅礦已有十多年時間。

 

然而,這起交易也面臨諸多潛在阻礙。像是力拓過去十年已逐步擺脫化石燃料,完全退出煤炭事業,轉將重心放在銅礦與鋰礦業務;嘉能可則持續擴增煤炭事業,後者對力拓的吸引力不大。

 

加上兩家公司的文化也截然不同。嘉能可以強悍積極的企業風格而聞名。至於力拓內部則多傾向保守、持穩。如果貿然將這兩家企業合併為一,勢必將引發嚴重的文化衝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力拓和嘉能可很可能合併

 

第二、這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的礦業公司

 

第三、力拓市值約1,030億美元,至於嘉能可市值則為550億美元

 

第四、嘉能可具有優質銅礦

 

第五、兩家合併購後,會打造出全球第一大礦業集團

 

 

英特爾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林文彬1140119

 

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據傳成為一家神秘公司收購的目標,激勵這家處境艱困的半導體製造商股價大漲超過9%,締造四個半月以來最大漲幅。外界很好奇這家公司是何方神聖,除了先前傳出的高通(Qualcomm),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及格芯(GlobalFoundries),也被點名可能有意收購英特爾。

 

科技網站SemiAccurate 17日報導,該網站已取得一封電子郵件,郵件內容涉及某家企業尋求收購英特爾整家公司,而非部分事業。根據這篇報導,SemiAccurate早在約兩個月前就取得這封電子郵件,但直到最近這項消息才獲得知情高層人士確認,SemiAccurate對這項計畫為真有超過九成信心。

 

儘管SemiAccurate未提到可能對收購英特爾感興趣的公司名稱,整篇報導也含糊不清,投資人仍歡聲雷動。英特爾股價17日收盤暴漲9.25%,報21.49美元,寫下去年8月底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市值回升至930億美元左右。

 

SemiAccurate投下這枚震撼彈後,市場旋即出現各種猜測。SemiAnalysis分析師帕特爾(Dylan Patel)在社群媒體平台X爆料,馬斯克、高通及格芯的噴射機,最近都出現在美國候任總統川普位於加州的海湖莊園,暗示有意收購英特爾的就是他們。帕特爾還表示,唯有拯救英特爾,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的夢想才能成真。

 

除了帕特爾提到馬斯克,花旗也點名馬斯克顯然是英特爾潛在買家,但不看好馬斯克能拯救英特爾。花旗分析師丹納利(Christopher Danely)在報告中說:「我們認為英特爾下場會很慘,除非英特爾能聘請讓該公司退出商業晶圓代工事業的執行長。」

 

至於格芯方面,就在帕特爾提到這家美國晶圓製造業者的同時,彭博資訊也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英特爾與格芯合作的構想已獲得美國政府高階官員關注。部分高階官員認為,基於格芯已是美國國防部可靠供應商,英特爾與格芯合作說服力或許很強。不過,阿布達比政府投資機構Mubadala投資公司持有格芯約八成股權,可能成為格芯與英特爾合作的絆腳石。

 

MarketWatch的報導則指出,台積電(2330)是否可能收購英特爾,也是外界關注議題。儘管台積電市值逼近9,000億美元,台積電管理階層已表明對英特爾工廠不感興趣。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可能被收購

 

第二、潛在投資者包括高通馬斯克及格芯

 

第三、這並不令人意外

 

第四、英特爾市值1000億美金雖然很大,但並非有史以來最大

 

第五、台積電絕對不可能收購英特爾

 

 

諾和諾德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1140119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17日遭受雙重打擊,不僅暢銷減重藥Wegovy被美國政府列為砍價目標,新藥臨床實驗也受挫折,使這家丹麥製藥公司在減重藥市場的早期領先地位愈來愈岌岌可危。

 

哥本哈根股市17日收盤,諾和諾德重挫4.3%,市值萎縮到大約3,550億美元,歐洲股王頭銜拱手讓給市值3,560億美元的法國精品集團LVMH。自去年6月來,諾和諾德股價跌幅已超過40%,反映供應和藥價顧慮以及競爭加劇。

 

諾和諾德說,臨床實驗發現,把暢銷減重藥Wegovy主要成分semaglutide的劑量提高為正常量的三倍,患者注射後72周體重減輕20.7%,比施打標準劑量者只減17.5%的效果更強,但減重效果仍比不上禮來藥廠最高劑量的Zepbound,或實驗性藥物retatrutide

 

目前,諾和諾德和禮來的減重藥需求持續成長,這家丹麥藥廠近來也一直提高供應量。但數周前,另一項研究才剛顯示,諾和諾德實驗藥物CagriSema減重成效低於預期,如今最新Wegovy臨床實驗結果又令投資人失望,令人擔心禮來藥廠可能取得優勢。

 

此外,美國政府計劃對諾和諾德藥品砍價,包括Wegovy以及糖尿病用藥Ozempic,成為美國政府調降處方藥價最新鎖定的對象。

 

 

我們的看法:

 

第一、諾和諾德原本是全球第一大企業

 

第二、近期市值大幅萎縮

 

第三、主要是新藥效果不如預期

 

第四、暢銷減重藥Wegovy,被美國列為砍價目標

 

第五、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減重藥,是美國禮來藥廠

 

 

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40115

CNBC報導,在中國政府祭出補貼政策和其他購買獎勵措施的刺激下,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銷量猛增;但匯豐銀行預測,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升高,今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增幅將急遽放緩,車企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銷量增幅剩20% 比亞迪降至14

中國乘用車協會表示,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增四十二%至一○九八萬輛,市場龍頭比亞迪銷量激增逾四十%至約四三○萬輛,遠超過該公司設定目標二十%;但匯豐銀行預測,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將腰斬到只剩二十%,產業將加速整併,其中比亞迪的銷量增幅更降至約十四%。

 

匯豐銀行中國汽車研究部門主管丁玉茜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強勁銷量,支撐著掙扎求生的車企得以在利潤下降情況下繼續生存,但這將無法維持下去,預計產業將加速整併。她指出,二○二三年中國新能源車企中只有比亞迪、特斯拉和理想汽車有獲利。

 

總部位於深圳的雷射顯示公司光峰科技沒有汽車業務,直到去年初才開始推出車載投影螢幕產品,去年共交貨逾十七萬台;該公司執行長李屹表示,公司預期今年的出貨量持平,市場可能要到二○二六年才會回升。

 

李屹說,「很多客戶、汽車製造商的財務狀況都不太好,他們砍了研發預算,這肯定會對整個產業帶來負面影響」,並指目前車市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隨著汽車製造商湧入中國快速成長的電動汽車市場,車企開始大打價格戰;例如小米去年推出SU7電動車,每輛售價比特斯拉的Model3便宜四千美元,且充滿電的行駛里程更遠。

 

但丁玉茜認為,隨著比亞迪和特斯拉降價,其他車企不得不跟進,但價格戰顯然壓縮了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比亞迪的淨利潤率僅五%,遠低於傳統燃油車在顛峰時期可達的低雙位數水準。

 

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中的滲透率,在去年下半年已超過五十%。由於高滲透率,惠譽博華分析師周文宇和其團隊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可能將放緩至十五%至二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

 

第二、主要是中國政府祭出補貼政策和其他購買獎勵措施

 

第三、去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年增42%

 

第四、共超過1000萬輛

 

第五、比亞迪銷量42%,遠超過原定目標20%

 

 

蘋果AI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記者謝守真,1140113

蘋果在大陸的新公司近日宣告成立。從大陸企業註冊平台上可見,蘋果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註冊資本3,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59億元),營運範圍包括軟體開發、大數據服務、資料處理服務及儲存支援服務。業內普遍分析認為,蘋果的新公司成立或事關Apple Intelligence的落地。

 

據快科技,此次在上海成立技術開發公司,被視為蘋果為滿足大陸市場對本地資料儲存和處理監管要求的又一重要措施。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79月,蘋果就曾在大陸成立蘋果技術服務(貴州)有限公司,當時媒體報導稱,蘋果在貴州投資10億美元建設主資料中心。新成立的蘋果上海公司法定代表人Tejas Kirit Gala剛於202412月從蘋果貴州公司退出。此外,蘋果在烏蘭察布也設有技術服務公司。

 

第一財經指,截至目前,蘋果中國方面並未就上海新成立的技術開發公司未來的營運計畫作出相關回應,目前蘋果是否有在上海建造大型資料中心的新計畫尚未清楚。公開資訊未見蘋果在上海有過數據中心建設的投資,記者從業內也未了解到蘋果在上海建立過資料中心。

 

報導稱,蘋果新公司落腳上海,正值這家科技巨頭積極將人工智慧(AI)服務引入中國市場銷售的iPhone的重要時間點,目前這項計畫還面臨監管的審批,蘋果智慧能否在大陸落地懸而未決。

 

實際上,蘋果CEO庫克在2024年三度赴大陸訪問,在去年10月訪陸期間曾被問及關於蘋果何時向大陸市場推出AI手機,當時庫克表示,「我們正在努力推進,這背後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監管流程,我們需要走完這個流程,希望盡快將蘋果智慧帶給中國消費者。」

 

奧緯諮詢前董事合夥人張君毅稱,「對蘋果而言,要在中國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套件的一個前提就是數據要留在本地。上海最新設立的公司也明確了對本地數據處理的要求。」

 

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鍾曉磊曾預測稱,蘋果很可能在ChatGPT之外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並成為最有可能在大陸獲得監管批准的外國人工智慧模型之一。

 

據了解,在AI智慧型手機領域的合作方面,蘋果也遭傳出正與騰訊、字節跳動等大陸科技巨頭進行談判,探索如何將這兩大公司的模型整合到iPhone系統中,以滿足大陸用戶的需求。

 

鐘曉磊表示,蘋果智能在大陸越是延遲發布,越可能讓蘋果處於不利競爭地位,因為其他大陸的智慧型手機廠商都在競相整合人工智慧功能,建構自主的端側與雲端大模型(LLM)。根據Canalys研究分析報告,2024年第三季度,大陸市場AI手機出貨量年增近600%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積極布局AI

 

第二、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第三、未來需要跟中國公司合資

 

第四、蘋果決定在上海成立技術開發公司

 

第五、蘋果面臨來自中國業者強力競爭

 

 

 

 

 

 

VIVO/華為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40117

 

連跌兩年後,大陸手機市場終於迎來反彈。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最新數據指,去(2024)年大陸智慧手機市場全年出貨量達到2.85億支,年增4%。同時,大陸品牌vivo和華為銷售量在去年反超車美國蘋果公司,分別以17%16%的市占率成為市場冠、亞軍,而蘋果則跌至第三名位置。

 

Canalys微信公眾號,以具體排名來看,蘋果去年慘遭vivo、華為夾殺。vivo出貨量達4,930萬支,年增11%;華為排名第二,出貨4,600萬支,年增37%。蘋果、OPPO、榮耀緊追在後,排名分別第三、第四、第五,市占皆為15%,而且三者的出貨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蘋果大跌17%,後兩者跌幅均為3%

 

數據顯示,這是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年度銷量跌幅,四個季度都出現萎縮,其中最後一個季度下降了25%

 

港媒指出,分析認為,蘋果手機在陸銷量下滑與最新款的iPhone缺少人工智慧ChatGPT功能不無關係,進而削弱蘋果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Canalys高級分析師朱嘉弢說,「蘋果因此寫下在中國市場最差年銷量。蘋果尖端市場地位面對多方挑戰:華為持續發布旗艦品牌,中國國內折疊手機在高價位的數量激增,以及小米和vivo等安卓品牌通過科技創新,建立消費者忠誠度。」

 

實際上,在美國2019年限制美企對華為輸出尖端科技以來,蘋果享有四年的持續增長。不過,華為在20238月強勁復出,透過自製晶片推出新的手機系列,去年第4季的出貨量上升24%

 

蘋果則罕見以降價方式刺激新款iPhone16手機銷量。蘋果公司並在今年14日至7日,透過官方渠道進行四天促銷,給iPhone16系列手機降價高達人民幣500元。大陸主要電商平台也跟進各自的促銷。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商城宣布,給予最新款的iPhone16系列手機的折扣高達人民幣1,000元。

 

此外,Canalys預估,今年大陸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將超過2.9億支。

 

大陸在全球市場上享有得天獨厚的有利市場環境,官方又在1月宣布包括智慧手機在內的全國性補貼政策,為今年的市場增長奠下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4%

 

第二、vivo和華為超車蘋果,成為冠亞軍

 

第三、市占率分別為17%16%

 

第四、蘋果、OPPO、榮耀,分別排序第三、第四、第五、

 

第五、市占皆為15%,蘋果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車企十強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40117

大陸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車企銷量排名大洗牌。2024年是比亞迪連續第三年奪得銷量冠軍,其他企業與比亞迪之間的銷量差距進一步拉大。零售銷量排名前五車企中,也僅留下一汽大眾一家中外合資車企。

 

第一財經報導,大陸乘聯會發布的零售銷量排名前十車企中,比亞迪去年以371.2萬輛的銷售成績排在第一,其次是吉利的177.3萬輛、一汽大眾的160.9萬輛、長安的136.6萬輛和奇瑞的133.5萬輛。排在前十的車企中,還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和特斯拉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銷量排名前十車企中,僅有比亞迪、吉利汽車、奇瑞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國銷量增長,合資車企銷量普遍下降。

 

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指出,大陸市場的變化超出了許多國內外企業的預期,他們之所以沒跟上這種變化,是過去的老模式造成,真正能夠再進一步造成內外分化的核心不是電動化,而是智慧化。從現在的苗頭來看,本土企業有先行優勢,特別是本土智慧汽車。

 

2023年相比,零售排名前十企業中,上汽通用和長城跌出前十,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國取而代之。

 

過去多年來,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位居車企前三,如今上汽通用跌出前十,上汽大眾跌出前五,反映合資車企面臨的挑戰巨大。而先前日產、本田等合資品牌如今也已不在前十之列。此外,一汽大眾也由2023年的第二名後退至第三,被吉利汽車反超。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在燃油車市場整體下降的背景下,部分龍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已攻入合資品牌的核心細分市場,而錯失新能源汽車增量市場的合資品牌,正遭遇細分市場萎縮帶來的壓力,車企加快轉型才能面臨未來競爭。

 

從前十車企來看,龍頭自主車企整體發展較好,比亞迪、奇瑞、吉利等銷量大幅增長,主要是新能源產品占據了一席之地。自主車企表現分化,長城、長安等車企,在新能源市場中的表現相對較弱。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車企排名大洗牌

 

第二、比亞迪連續三年奪得冠軍

 

第三、比亞迪去年銷售量達371.2萬輛

 

第四、遠超過吉利的177.3萬輛

 

第五、前十名車企中,僅有比亞迪、吉利汽車、奇瑞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在中國銷量增長

 

 

寧德整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40117

一段時間以來,大陸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對外投資動向備受矚目,其對於某些產業抽資,比如上海杉杉、永福股份、先導智能等鋰電中上游企業。從去年寧德時代投資版圖觀察,目前投資方向從中上游企業轉移往下游,包括整車、充換電企業與電力企業等等。

 

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問鼎投資近期退出上海杉杉股東序列,退出之前的持股比率為2.5381%。事實上,寧德時代自去年10月至今的三個月內已退包括江西升華、東風時代股東;也減持部分公司股份,比如永福股份、先導智能等,減持後寧德時代分別持有前兩家公司約5%7.77%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寧德時代近期減持和退股的五家企業中,四家是鋰電產業中上游的企業,包括上海杉杉、東風時代、先導智能和江西升華。

 

經濟觀察網報導,寧德時代減持和退股相關企業,外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寧德時代為了回籠資金,調整投資方向;二是寧德時代為了避免相關企業業績下滑導致公司利益受損。

 

寧德時代在2024年共參與15家企業股權融資,其中有兩家整車企業,包括智己汽車、北汽新能源;有三家充換電企業,包括眾德世紀、融匯時代、醖電智能;有兩家儲能企業,包括時代儲能、國寧新儲;有五家電力企業,包括潤時風電、時代能源、溧陽樂業光伏、西甲新能源、天盛時代。

 

綜合各界分析寧德時代去年投資變化,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投資車企有助於其與下游客戶實現更強綁定;二是寧德時代與整車企業正在進行換電合作,預計接下來將有許多換電車款推出;三是儲能正成為寧德時代在電池業務之外的第二增長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德時代是中國電動車電池龍頭

 

第二、現在重新調整未來策略

 

第三、抽出對某些產業的投資

 

第四、重新整合資源

 

第五、基本上這是正確的策略

 

 

電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 1140108

 

大陸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昨(18)日發文稱,電池企業的競爭格局,已形成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者相對較強的特徵。從2022年的頭兩家企業72%的比例,到今年仍保持70%的比例,其它企業有近30%左右的空間。

 

IT之家報導,崔東樹指出,目前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差距仍較大,比亞迪的占比從2020年的15%上升到2024年的25%,而寧德時代從2020年的50%降至2024年的45%,其它電池企業的占比也出現了明顯分化的態勢。

 

2024年動力電池市占為寧德時代45.2%,比亞迪25.1%,中創新航6.9%,國軒高科4.5%,億緯鋰能3.4%,蜂巢能源3.0%,欣旺達3.0%,瑞浦蘭鈞2.2%,正力新能1.9%LG新能源1.5%

 

大陸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寧德時代常年市占率超過50%穩居第一,直到2022年才跌破50%來到47.2%,主要原因是比亞迪等業者急起直追,也讓寧德時代營收出現衰退,去年前三季財報顯示,寧德時代營收人民幣2,590億元,年減12%,其產能利用率下滑至65%,比2023年的70%5個百分點,市場並傳出寧德時代有兩條生產線停產。

 

不過,寧德時代去年前三季淨利潤卻是逆勢成長15.5%至人民幣360億元,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大跌,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寧德時代去年第3季的毛利率仍高達31.1%,是2018年第4季以來的新高。

 

崔東樹提到,202412月的鋰電池大陸銷售的裝車75.4Wh,年增57%;三元電池裝車年減14%,占比19%,低於同期;而磷酸鐵鋰電池裝車年增95%,占比81%,三元電池增長有所放緩。前12月鋰電池裝車548G,年增41%

 

崔東樹指出,原有的電池的格局沒有明顯變化,看誰投資多,然後就能獲得較大的市占,因此形成主力電池企業擴張表現持續較強的特徵;而中小型電池企業也有靠技術或其它方面突破,獲得一定增長的機會。

 

因此,崔東樹認為,電池格局在高速增長中總體相對穩定。但未來電池產業變化的機會相對較大,未來整車企業造電池或整車聯合相關的企業共同造電池的趨勢日益的明顯,電池企業逐步會形成整車的核心配套的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池行業形成「寡頭壟斷」

 

第二、主要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強對峙

 

第三、2022年頭兩家企業72%,年仍保持70%

 

第四、2024年寧德時代45.2%,比亞迪25.1%,中創新航6.9%,國軒高科4.5%

 

第五、寧德時代逆勢成長15.5%,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價格大跌

 

 

GPU獨角獸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40119

大陸又有一家國產GPU企業衝刺股票上市(IPO),沐曦集成電路公司完成上市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準備到上海科創板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除沐曦外,近半年來已有多家大陸國產GPU獨角獸相繼開啟IPO2024823日、910日和116日,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和摩爾線程相繼與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證券和中信證券簽署輔導協定,啟動A股上市進程。

 

《科創板日報》報導,沐曦在20209月成立於上海,主攻AI晶片,已推出曦思N系列GPU用於智算推理,曦雲C系列GPU用於通用計算,以及曦彩G系列GPU用於圖形渲染。沐曦產品採用自主研發的GPU IP,擁有完全自主的指令集和架構,配以相容主流GPU生態的完整軟體棧。

 

目前,大陸國產AI晶片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華為海思、寒武紀、海光資訊、壁仞、沐曦、百度、阿里巴巴平頭哥等廠商。財信證券認為,國產AI晶片軟硬體配置奮起直追,部分國產晶片已基本可以對標輝達A800/ H800 系列產品。

 

看好大陸國產AI晶片的發展潛力,沐曦已獲得紅杉中國、國調基金等數十家知名法人機構的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有國產GPU衝刺股票上市

 

第二、輝達也生產GPU

 

第三、中國國產GPU的崛起,令人注意

 

第四、中國GPU領域有一系列企業

 

第五、中國國產AI晶片,說明硬體奮起直追

 

 

C919大飛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國樑,1140119

大陸國產大飛機C919加速生產,在2025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副總經理沈波在接受澎湃新聞獨家採訪時披露,2025C919產能將達到50架,預計出廠達到30架。

 

澎湃新聞報導,截至20241219日,中國商飛已向三大航空公司交付14C919飛機。 20241231日,中國東航第十架C919正式入列。

 

據悉,C919大型客機是中國大陸首次依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噴射式幹線客機,採用單通道窄體佈局,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目前,C919訂單數字已經超過千架。其中,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空央企均已向商飛訂購百架大飛機。到2031年,三大航將分別引進100架國產大飛機。

 

近日,2025民航工作會議上指出,2024C919運送旅客突破100萬人次,國產飛機進入規模化發展、多用戶營運新階段。

 

今年,民航將做好C919C909證後管理改型優化適航審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加速生產

 

第二、2025C919產能將達到50

 

第三、中國依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製

 

第四、對於波音和空中巴士形成強大威脅

 

第五、即將進入規模化發展

 

 

和碩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中,1140118

和碩(4938)擴大伺服器事業布局,昨(17)日公告子公司和瑋投資近2,000萬美元(新台幣約6.33億元)入股美國雲端服務業者(CSPLambda, Inc.,將取得0.76%股權。據了解,和碩近期出貨的AI伺服器,就是供應給Lambda, Inc。和碩表示此為財務性投資。

 

和碩旗下和瑋投資昨日公告投資Lambda, Inc. Series D-1優先股,交易數量為1,110,525股,單價為18.0095美元(新台幣約570元),交易總金額約2,000萬美元;本次交易結束後,和瑋將持有Lambda, Inc.1,110,525股,持股比率為0.7629%

 

據了解,Lambda為和碩AI伺服器客戶,今年月初和碩對外宣布GB200 AI伺服器已成功組裝完機櫃,並測試成功,將送到客戶資料中心,該客戶就是Lambda。和碩投資Lambda,一來希望讓雙方關係更加緊密,也看好其未來伺服器業務增長性。

 

成立於2016年的Lambda為美國本土CPS廠商,主攻雲端服務及深度學習領域需求,客戶群包含蘋果、英特爾、微軟、亞馬遜研究院、騰訊、Kaiser Permanente、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和碩不常做併購

 

第二、但最近投資2000萬美金,入股美國雲端服務業者Lambda

 

第三、只取得0.76%股權

 

第四、這是屬於財務性投資

 

第五、但主要目的是加強和客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