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 / PC
惠普(HP)打算分割出售個人電腦(PC)部門,並於今年十月左右結束生產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業務,這項結構重整透露一個明顯訊息:惠普無法兼顧個人消費者與企業客戶,未來將向IBM看齊,專注於服務企業和政府機關客戶的市場。
儘管去年惠普耗資十八億美元買下Palm公司,企圖以Palm的webOS軟體提升其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競爭力,但還是被蘋果的iPhone和iPad打得潰不成軍。根據統計,使用webOS軟體的智慧型手機全球市佔率不到一%。
分析師認為,惠普決定退出個人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最大原因是敵不過蘋果的競爭,既然打不過對手,乾脆趁早認賠出場。換句話說,惠普決定向蘋果舉白旗。
這個決定也意味惠普要效法另一個對手IBM。IBM是PC市場的先驅,但在競爭不過對手的情況下,二○○五年將PC部門出售給中國大陸的聯想電腦,逐漸轉向以企業和政府機關客戶為導向的軟體和服務市場發展,如今轉型成功。
經濟部長施顏祥聽取工業局「惠普(HP)衝擊報告」,初判惠普衝擊尚有12至18月時間可應變。據了解,經濟部模擬五套劇本,均未見台廠承接,最糟糕情況則是三星接手惠普個人電腦部門(PC),但發生機率不高,三星已經表示不會併購HP,倒是聯想不置可否,相信在中國爭取世界第一的民族情結下,聯想最有可能出現。
被列為潛在買家的廠商,包括台灣產業鏈最畏懼的韓廠三星,以及HP的同業聯想和戴爾(DELL),還有近期努力由軟跨硬的Google和甲骨文(Oracle);鴻海等台廠由代工跨向品牌的可能性被視為機率不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IT產業新一波的整合只是開始,在Apple的進攻下,誰都不能倖免,連聯想在中國大陸上個月市占率都被蘋果超過。除了HP,下一波可能出售的企業還包括RIM、Nokia等,台灣廠商應開始思考自己的因應策略,不要只是在營運上調整,在M&A上更要有主動出擊的思維,才不會成為下一個茂德。
第二、HP現在有CEO來自SAP,為軟體背景,現在其策略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棄硬從軟,對HP短期營收和利潤有巨大衝擊,難怪HP股價暴跌。軟體是未來正確的方向,但是靠併購發展新方向很少能夠成功。或許現在CEO早就想這麼幹了,但是找不到機會下手,Google收購Motorola和Apple的興起提供了外在的環境條件,讓他可以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把惠普徹底變成他真正想要的公司。
第三、惠普最優質的傳統是「文化」,假如這個M&A有什麼可能會失敗的地方,我覺得是未來文化的融合。新CEO Apotheker是德國人,花十億美元併購的Autonomy是英國公司,但是HP是不擇不扣的矽谷創業文化美國公司,今年初HP已經有一波高級管理層的流失,三位資深副總裁先後辭職,未來相信還會持續。
第四、這次另一件令人驚訝的是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的快速反手殺出。去年花高價買的Palm曾是十年前最紅的PDA,創辦人也是蘋果老將,但是依舊無法力挽狂瀾,他的話令人深思 :「世界的變化遠比我們想像要來得快」,平板電腦本週起在美國清倉大拍賣,只有99美元。或許這是正確的決定,雖然“進入”Smartphone和Tablet領域及“退出”時間彼此間隔如此之短,但這就是外國人慣常的 "停損",看見苗頭不對立即喊停,既然永遠追不上贏家,倒不如壯士斷腕,以免越賠越多,這是台灣企業應學習的地方。
第五、台灣的產業鏈要如何因應,我認為瘦身或合併可能是必須的,以這次傷最重的英業達來說,HP佔其營收45%,基本上只是惠普分散供應商的一個選擇,雖然今年初將子公司英華達併近來,分散業務風險,但由於智慧型手機也競爭激烈,所以恐怕也於事無補。NB或手機廠商的整合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可能沒有什麼幫助,或許應該參考幾年前華宇出售NB給偉創力的模式,退出市場選擇新方向。
第六、惠普將走上摩托羅拉的老路,成為一家更小更專注的公司。摩托Spin off手機部門Motorola Mobile,現在又出售給谷歌; HP在出售PC部門後,將變成以印表機和軟體為主。2008年HP花了130億美元收購Electronic Data Systems是第一步,Autonomy是第二步,EDS和Autonomy之間的整合也將會是大工程,將來會和IBM一樣以IT諮詢服務為主。
工業局 / APP
去年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銀牌得主賴宇宣,以一篇軟體開箱文「失敗的App 123-經濟部工業局出品」向政府「踢館」,直批經濟部長施顏祥代言、工業局推動的「App123」創作平台,根本「不用浪費時間去試」,因為「任何以App123製作的App,都不可能在Android Market上架」。
經濟部工業局看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當道,本月十日舉辦App產業記者會,大張旗鼓宣布將與工研院合作推動台灣App產業,讓台灣成為「華文App創作中心」。
當時施顏祥誇口,政府計畫扶植台灣業者走向行動應用程式市場,目標是「一年推出兩萬個質量兼具的App應用軟體」;工業局還推出三大策略,包括仿選秀節目的「App之星選秀競賽」、培育校園App種子教練、建立App123創作平台與服務團隊。
賴宇宣直言,政府犯了「四不一沒有」錯誤:「不研究、不測試、不傾聽、不改善、沒有配套」,政府最該做的,是以法律確保市場開放且自由,其次是最基礎的公共財建設;至於辦比賽或其他宣傳,政府不必搶民間的事情做,否則只是花納稅人稅金去降低市場效率而已。
他批評,最糟糕是政府誤以為自己有創意,想出很複雜的產業策略,試圖運用集體力量改造市場,包括撒錢補助、政府主導的輔導、提供非通用性的工具等,「政府並不能建立產業,只能建立適合產業的環境」。
我們的觀察 : 第一、工業局不能說是完全失敗,至少有年輕人上去試用,可見其是具有吸引力的。第二、政府推任何新政策必須有章法,有配套,否則倒不如不做,現在的情況是速度很快,但是亂了章法。第三、台灣的民間及企業比政府能幹多了,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也知道要如何改變。第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倒不如退居配角,專注在「建立適合產業的環境」。第五、台灣政府的確有主導和推動任何產業政策的職責,世界變化得太快,政府坐視不管也不是辦法,應該加強和民間雙向溝通,找出雙方合作與對話的新交集。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Evergreen Solar Google/摩托羅拉行動 曼聯/新加坡 人民幣離境中心 點心債/保險業
Evergreen Solar
華爾街報導指出,原被視為美國製造業綠色希望的太陽能產業,不敵殘酷的全球競爭現實,曾是美國太陽能產業寵兒的Evergreen Solar本周聲請破產保護,理由是若未經重整,無法與中國同業競爭。
Evergreen今年稍早關閉了麻州廠,導致800名員工失業。該公司去年起於中國武漢投產,SunPower和First Solar這兩家美國同業則已分別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設廠生產。
Evergreen將破產歸咎於中國同業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財務支援、歐洲調降太陽能板安裝補貼以及美國未成功採行產業扶植政策。但其實該公司採行減少多晶矽用量的技術也要負一些責任。
多晶矽價格曾於2008年站上每公斤400美元,當時Evergreen的太陽能板比起同業較具價格競爭力,其股價也為之勁揚,但之後多晶矽價格滑落至每公斤約55美元,Evergreen因此喪失競爭優勢,徒留製程成本超越同業,股價一路下探,成為水餃股。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太陽能在全球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歐巴馬也大力支持,現在竟然會破產,說明全球化競爭的殘酷現實。第二、Evergreen Solar 提出破產的理由是無法和中國大陸競爭,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中國大陸以國家政策強力補貼戰略新興產業,造成產能過剩,另一個例子是對LED上游MOCVD生產機台的補貼,造成全球現在產能過剩。台灣廠商沒有本錢玩這種資本密集和中國大陸政策補貼相關的遊戲,特別是面對最近大陸新興民營企業的競爭者。
第三、產業變化的速度太快,cycle 瞬間起伏,企業除了要有良好的技術和管理,還要有快速和資本市場接軌的能力,PE可以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適時補強公募的不足外,也可以作為產業整合的推手。企業一定要在產業景氣完全變成負向之前趕快整合,才不至在大浪來襲時滅頂。
第四、台灣的LED產業只有專注在零組製造,缺乏整合性的典範,未來若要能和歐美和中國大陸競爭,必須加速轉型。
Google / 摩托羅拉行動
Android作業系統製造商Google公司15日宣布,將以約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行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為Google歷來最大手筆併購案,震撼全球行動產業。Google將藉此取得許多無線技術專利,提高在行動運算市場的競爭力,也讓Google和蘋果、微軟的三方爭霸戰進入新紀元。根據聲明,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Google將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比後者14日收盤價溢價63%。
Google可藉這樁交易掌控摩托羅拉誘人的專利組合,協助保護Android陣營免遭訴訟纏身。摩托羅拉已取得1.7萬項專利,且正在申請逾7,500項專利。野村公司全球科技專家溫德瑟指出,這宗交易的重點是專利,Google正努力保護Android陣營。其他分析師則認為,這樁交易可能威脅到其他手機製造商。紐約Gabelli公司分析師蘇山托說,Google和摩托羅拉將提高軟硬體的整合度,和蘋果、三星及宏達電等業者相較勁;其他Android手機製造商也可能擔心,摩托羅拉將獲得競爭優勢,例如更了解Android平台和更緊密的硬體整合。
在外界眼中,這次收購顯然是谷繼北電(Nortel)專利競標案敗給微軟和蘋果後的最新策略,目的是讓Android掌握更多行動通訊專利,以抵擋對手發動的專利訴訟攻勢。
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歡迎此項決定,因為這代表谷歌積極捍衛Android陣營支持者與其生態系統。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也表示,此次收購應主要為了獲得專利,將可強化Android專利庫,谷歌不會改變Android的開放系統政策,宏達電將繼續支持Android,雙方合作關係不會改變。
這是本周最重要的M&A,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專利已成為IT產品重要的資產,蘋果的積極性掀起全球專利大戰,Google買 Moto 也是為了專利,現在大家已開始在探討RIM及NOKIA手上的專利及其價值,另外一家專利特多的公司是照相機的始祖 Eastman Kodak,現在也引起了注意。由以上眾多例子可知,宏達電買S3有其戰略和佈局,只是牽涉到關聯交易才受到批評。
第二、硬體和軟體結合是否會產生綜效很難說,但是我們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嘗試,Apple的商業模式是硬體 + 軟體 + 服務 + 設計,不管是「數位匯流」或者是「整合性行銷」,將進一步帶動更多的M&A。
第三、除了宏達電,沒有人真正在做軟硬體的整合,但只要願意創新,還是可以得到市場肯定,華碩今年推出平板電腦變形金剛就是最好的例子,讓華碩的市占率急起直追,甚至超越 Acer。
第四、全球IT廠商的大洗牌 ( 包括剛宣布的HP停止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業務以及出售或分割PC部門 ) 對於台灣業者會有深遠的衝擊和影響,應該現在就開始積極思考M&A或其它策略聯盟的可行性。
曼聯 / 新加坡
根據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指出,曾有意到香港上市的英超曼聯,已經轉向,準備在年底,赴新加坡掛牌,以籌集10億美元。消息人士透露,瑞士信貸受雇處理上市事宜。曼聯則拒絕評論關於上市的報導。
曼聯被目前的美國大老闆葛雷澤家族(Glazer family)在2005年全面收購並私有化之前,就曾經在倫敦交易所掛牌。若新加坡上市的消息屬實,則代表曼聯經過6年財務風風雨雨之後又再次成為上市公司。
葛雷澤家族當年舉債約7.9億英鎊買下曼聯後,讓足球場上攻無不克的曼聯也為沉重債務負擔所困。矛盾的是,曼聯去年總收入2.86億英鎊,是英超聯裡最會賺錢的球會,但支付利息後卻倒虧7,900萬英鎊。
市場認為,曼聯在亞洲上市比在倫敦掛牌更有利。因為曼聯在全球擁有的3億球迷裡,亞洲占了三分之二,在新加坡上市有助擴大其在亞洲銷售周邊商品、尋找贊助商和洽商轉播權。
對於曼聯之所以棄香港轉投新加坡,香港媒體傳出是曼聯向聯交所提出豁免披露球員合約和防止股票被狙擊等特別安排,但聯交所無意破壞規定,而新加坡則採開放態度而獲曼聯青睞。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新加坡資本市場而言是超級大勝利,亞洲最佳上市地點是香港,但香港法令一絲不苟,新加坡反而學到要保持靈活性。今年香港就是因為不准許以「資產信託」型式上市,將李嘉誠60億美元和黃港口亞洲最大上市項目拱手讓給新加坡。
第二、到亞州上市可以吸引亞洲及中國的足球迷,這才是對外國企業最大的吸引力。姚明在NBA 8年,沒有打出非常好的成績,傷痛不斷,但是他卻帶動中國球迷對NBA的認識和熱情。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不一定只有食品零售,運動是一個更大的超級機會。號稱大陸巴菲特的上海復星集團其投資哲學是「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去年出手參股適合龐大中產階級的全球休閒精品品牌 Club Med (地中海俱樂部) 和 FolliFollie,也是這個道理。
第三、台灣資本市場過去半年有長足的進步,IPO數量大幅上升,但缺乏大型企業,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外國公司。我們認為,台灣資本市場真正的前途在吸引台商以外的外國公司來上市,以及外國投資人的資金來投資,主管機關切莫以現有的"台商格局"而沾沾自喜,真正的挑戰還在未來。
人民幣離境中心
李克強昨天在香港「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上演講時說,惠港措施涵蓋金融、服務、旅遊等多個領域,其中焦點在金融,有多達十一項措施,重點是開放「小型港股直通車」,確定香港人民幣境外中心的地位。
隨行的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香港作為人民幣境外中心的發展具備條件,因有先行者優勢,且金融市場有發展慣性,若一個市場先發展起來,成本及風險可控制,加上有人才配合,那麼第二個中心便不容易發展起來。周小川的話顯示,大陸挺港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其他如上海、天津、深圳想成為金融中心的企圖,已難有北京的政策支撐。
而李克強所說的惠港金融措施包括:在大陸推出港股組合ETF(股票指數基金);繼續支持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允許大陸港資法人銀行參與共同基金銷售業務;支持港資銀行加快在廣東省內以異地支行形式合理布點,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險公司設立營業機構或通過參股方式進入市場;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大陸,進一步加強香港人民幣結算中心地位。
開展外資銀行以人民幣增資試點;增加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境內金融機構主體,允許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穩步擴大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繼續推動境外央行、港澳清算行、境外參加行等三類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工作;鼓勵香港創新發展境外人民幣金融產品;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即RQFII)投資大陸證券市場。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香港正作為亞洲人民幣離境外金融中心是一大突破,將拉大其和新加坡的差距。上海宣示2020年要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但是上海如果在人民幣境外金融中心上沒有特別政策,不一定能快速成長,甚至連香港都無法超越。
第二、台灣金融機構都努力想進入中國市場,其實香港還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平台,以往台資金融機構在港的業務以企金為主,未來若能掌握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提供相關的配套服務,可以產生許多商機。已經有幾家台資銀行香港佈局產生不錯的績效,永豐金香港子公司最近承銷了幾檔點心公司債劵,同時還參與分銷中國國債,並和工商銀行香港子公司工商國際策略聯盟; 兆豐和富邦都因香港的子公司而有亮麗的財務表現。
第三、央行本週表示台灣可以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這是非常前瞻的政策性表態,金管會到現在為止都未能提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金融願景,不管是金融整併或是資本市場改革,但央行卻做到了。台灣要發展離岸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原則是 "開放" ,開放外資、開放新產品、開放新法規、新業務,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金額龐大,可以靠「實體經濟」帶動人民幣「金融願景」,這是香港所沒有的相對優勢。
點心債 / 保險業
保險業投資香港點心債即日成行,金管會近日發布「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管理辦法」第12條修正案,准許保險業在海外投資10%限額內,投資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計價有價證券,及因投資需求持有人民幣存款,讓保險業趕上未來人民幣可能升值的熱潮。
金管會去年就已開放保險業投資大陸有價證券,但目前仍無保險公司取得大陸QFII資格,至今無法持有人民幣資產。壽險業海外投資額度仍以國泰人壽45%、約新台幣1.25兆元最高,可投資人民幣資產的額度達新台幣1,250億元;中國人壽及富邦人壽正在申請提高海外投資到45%,若以40%計算,則中壽及富邦人壽可持有人民幣資產額度分為新台幣250億元及600億元,新壽及南山人壽則各有550億元及640億元。
我們的感想 : 第一、台灣主管當局這次開放人民幣投資業務相對較快,可能是感受到這是未來不可阻擋的大潮流,也可能是因為選舉為了創造一些政績。第二、現在已有二家台灣企業在香港成功發行點心債 (永豐餘、新焦點) ,一家正準備中 (陽光能源) ,預計今年內有更多台資企業跟進。第三、香港聯交所最近提出大改革,也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港股直達車」做準備,將來開放的範圍會越來越廣。第四、台灣企業要思考人民幣籌資大趨勢,台灣投資人應探討人民幣投資大環境。第五、台灣金融機構要以人民幣的產品創新和相關服務作為競爭優勢,積極走出去,創造台灣金融業的新視野、新格局。
華爾街報導指出,原被視為美國製造業綠色希望的太陽能產業,不敵殘酷的全球競爭現實,曾是美國太陽能產業寵兒的Evergreen Solar本周聲請破產保護,理由是若未經重整,無法與中國同業競爭。
Evergreen今年稍早關閉了麻州廠,導致800名員工失業。該公司去年起於中國武漢投產,SunPower和First Solar這兩家美國同業則已分別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設廠生產。
Evergreen將破產歸咎於中國同業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財務支援、歐洲調降太陽能板安裝補貼以及美國未成功採行產業扶植政策。但其實該公司採行減少多晶矽用量的技術也要負一些責任。
多晶矽價格曾於2008年站上每公斤400美元,當時Evergreen的太陽能板比起同業較具價格競爭力,其股價也為之勁揚,但之後多晶矽價格滑落至每公斤約55美元,Evergreen因此喪失競爭優勢,徒留製程成本超越同業,股價一路下探,成為水餃股。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太陽能在全球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歐巴馬也大力支持,現在竟然會破產,說明全球化競爭的殘酷現實。第二、Evergreen Solar 提出破產的理由是無法和中國大陸競爭,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中國大陸以國家政策強力補貼戰略新興產業,造成產能過剩,另一個例子是對LED上游MOCVD生產機台的補貼,造成全球現在產能過剩。台灣廠商沒有本錢玩這種資本密集和中國大陸政策補貼相關的遊戲,特別是面對最近大陸新興民營企業的競爭者。
第三、產業變化的速度太快,cycle 瞬間起伏,企業除了要有良好的技術和管理,還要有快速和資本市場接軌的能力,PE可以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適時補強公募的不足外,也可以作為產業整合的推手。企業一定要在產業景氣完全變成負向之前趕快整合,才不至在大浪來襲時滅頂。
第四、台灣的LED產業只有專注在零組製造,缺乏整合性的典範,未來若要能和歐美和中國大陸競爭,必須加速轉型。
Google / 摩托羅拉行動
Android作業系統製造商Google公司15日宣布,將以約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行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為Google歷來最大手筆併購案,震撼全球行動產業。Google將藉此取得許多無線技術專利,提高在行動運算市場的競爭力,也讓Google和蘋果、微軟的三方爭霸戰進入新紀元。根據聲明,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Google將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比後者14日收盤價溢價63%。
Google可藉這樁交易掌控摩托羅拉誘人的專利組合,協助保護Android陣營免遭訴訟纏身。摩托羅拉已取得1.7萬項專利,且正在申請逾7,500項專利。野村公司全球科技專家溫德瑟指出,這宗交易的重點是專利,Google正努力保護Android陣營。其他分析師則認為,這樁交易可能威脅到其他手機製造商。紐約Gabelli公司分析師蘇山托說,Google和摩托羅拉將提高軟硬體的整合度,和蘋果、三星及宏達電等業者相較勁;其他Android手機製造商也可能擔心,摩托羅拉將獲得競爭優勢,例如更了解Android平台和更緊密的硬體整合。
在外界眼中,這次收購顯然是谷繼北電(Nortel)專利競標案敗給微軟和蘋果後的最新策略,目的是讓Android掌握更多行動通訊專利,以抵擋對手發動的專利訴訟攻勢。
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歡迎此項決定,因為這代表谷歌積極捍衛Android陣營支持者與其生態系統。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也表示,此次收購應主要為了獲得專利,將可強化Android專利庫,谷歌不會改變Android的開放系統政策,宏達電將繼續支持Android,雙方合作關係不會改變。
這是本周最重要的M&A,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專利已成為IT產品重要的資產,蘋果的積極性掀起全球專利大戰,Google買 Moto 也是為了專利,現在大家已開始在探討RIM及NOKIA手上的專利及其價值,另外一家專利特多的公司是照相機的始祖 Eastman Kodak,現在也引起了注意。由以上眾多例子可知,宏達電買S3有其戰略和佈局,只是牽涉到關聯交易才受到批評。
第二、硬體和軟體結合是否會產生綜效很難說,但是我們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嘗試,Apple的商業模式是硬體 + 軟體 + 服務 + 設計,不管是「數位匯流」或者是「整合性行銷」,將進一步帶動更多的M&A。
第三、除了宏達電,沒有人真正在做軟硬體的整合,但只要願意創新,還是可以得到市場肯定,華碩今年推出平板電腦變形金剛就是最好的例子,讓華碩的市占率急起直追,甚至超越 Acer。
第四、全球IT廠商的大洗牌 ( 包括剛宣布的HP停止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業務以及出售或分割PC部門 ) 對於台灣業者會有深遠的衝擊和影響,應該現在就開始積極思考M&A或其它策略聯盟的可行性。
曼聯 / 新加坡
根據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指出,曾有意到香港上市的英超曼聯,已經轉向,準備在年底,赴新加坡掛牌,以籌集10億美元。消息人士透露,瑞士信貸受雇處理上市事宜。曼聯則拒絕評論關於上市的報導。
曼聯被目前的美國大老闆葛雷澤家族(Glazer family)在2005年全面收購並私有化之前,就曾經在倫敦交易所掛牌。若新加坡上市的消息屬實,則代表曼聯經過6年財務風風雨雨之後又再次成為上市公司。
葛雷澤家族當年舉債約7.9億英鎊買下曼聯後,讓足球場上攻無不克的曼聯也為沉重債務負擔所困。矛盾的是,曼聯去年總收入2.86億英鎊,是英超聯裡最會賺錢的球會,但支付利息後卻倒虧7,900萬英鎊。
市場認為,曼聯在亞洲上市比在倫敦掛牌更有利。因為曼聯在全球擁有的3億球迷裡,亞洲占了三分之二,在新加坡上市有助擴大其在亞洲銷售周邊商品、尋找贊助商和洽商轉播權。
對於曼聯之所以棄香港轉投新加坡,香港媒體傳出是曼聯向聯交所提出豁免披露球員合約和防止股票被狙擊等特別安排,但聯交所無意破壞規定,而新加坡則採開放態度而獲曼聯青睞。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新加坡資本市場而言是超級大勝利,亞洲最佳上市地點是香港,但香港法令一絲不苟,新加坡反而學到要保持靈活性。今年香港就是因為不准許以「資產信託」型式上市,將李嘉誠60億美元和黃港口亞洲最大上市項目拱手讓給新加坡。
第二、到亞州上市可以吸引亞洲及中國的足球迷,這才是對外國企業最大的吸引力。姚明在NBA 8年,沒有打出非常好的成績,傷痛不斷,但是他卻帶動中國球迷對NBA的認識和熱情。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不一定只有食品零售,運動是一個更大的超級機會。號稱大陸巴菲特的上海復星集團其投資哲學是「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去年出手參股適合龐大中產階級的全球休閒精品品牌 Club Med (地中海俱樂部) 和 FolliFollie,也是這個道理。
第三、台灣資本市場過去半年有長足的進步,IPO數量大幅上升,但缺乏大型企業,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外國公司。我們認為,台灣資本市場真正的前途在吸引台商以外的外國公司來上市,以及外國投資人的資金來投資,主管機關切莫以現有的"台商格局"而沾沾自喜,真正的挑戰還在未來。
人民幣離境中心
李克強昨天在香港「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上演講時說,惠港措施涵蓋金融、服務、旅遊等多個領域,其中焦點在金融,有多達十一項措施,重點是開放「小型港股直通車」,確定香港人民幣境外中心的地位。
隨行的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香港作為人民幣境外中心的發展具備條件,因有先行者優勢,且金融市場有發展慣性,若一個市場先發展起來,成本及風險可控制,加上有人才配合,那麼第二個中心便不容易發展起來。周小川的話顯示,大陸挺港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其他如上海、天津、深圳想成為金融中心的企圖,已難有北京的政策支撐。
而李克強所說的惠港金融措施包括:在大陸推出港股組合ETF(股票指數基金);繼續支持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允許大陸港資法人銀行參與共同基金銷售業務;支持港資銀行加快在廣東省內以異地支行形式合理布點,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險公司設立營業機構或通過參股方式進入市場;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大陸,進一步加強香港人民幣結算中心地位。
開展外資銀行以人民幣增資試點;增加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境內金融機構主體,允許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穩步擴大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繼續推動境外央行、港澳清算行、境外參加行等三類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工作;鼓勵香港創新發展境外人民幣金融產品;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即RQFII)投資大陸證券市場。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香港正作為亞洲人民幣離境外金融中心是一大突破,將拉大其和新加坡的差距。上海宣示2020年要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但是上海如果在人民幣境外金融中心上沒有特別政策,不一定能快速成長,甚至連香港都無法超越。
第二、台灣金融機構都努力想進入中國市場,其實香港還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平台,以往台資金融機構在港的業務以企金為主,未來若能掌握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提供相關的配套服務,可以產生許多商機。已經有幾家台資銀行香港佈局產生不錯的績效,永豐金香港子公司最近承銷了幾檔點心公司債劵,同時還參與分銷中國國債,並和工商銀行香港子公司工商國際策略聯盟; 兆豐和富邦都因香港的子公司而有亮麗的財務表現。
第三、央行本週表示台灣可以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這是非常前瞻的政策性表態,金管會到現在為止都未能提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金融願景,不管是金融整併或是資本市場改革,但央行卻做到了。台灣要發展離岸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原則是 "開放" ,開放外資、開放新產品、開放新法規、新業務,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金額龐大,可以靠「實體經濟」帶動人民幣「金融願景」,這是香港所沒有的相對優勢。
點心債 / 保險業
保險業投資香港點心債即日成行,金管會近日發布「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管理辦法」第12條修正案,准許保險業在海外投資10%限額內,投資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計價有價證券,及因投資需求持有人民幣存款,讓保險業趕上未來人民幣可能升值的熱潮。
金管會去年就已開放保險業投資大陸有價證券,但目前仍無保險公司取得大陸QFII資格,至今無法持有人民幣資產。壽險業海外投資額度仍以國泰人壽45%、約新台幣1.25兆元最高,可投資人民幣資產的額度達新台幣1,250億元;中國人壽及富邦人壽正在申請提高海外投資到45%,若以40%計算,則中壽及富邦人壽可持有人民幣資產額度分為新台幣250億元及600億元,新壽及南山人壽則各有550億元及640億元。
我們的感想 : 第一、台灣主管當局這次開放人民幣投資業務相對較快,可能是感受到這是未來不可阻擋的大潮流,也可能是因為選舉為了創造一些政績。第二、現在已有二家台灣企業在香港成功發行點心債 (永豐餘、新焦點) ,一家正準備中 (陽光能源) ,預計今年內有更多台資企業跟進。第三、香港聯交所最近提出大改革,也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港股直達車」做準備,將來開放的範圍會越來越廣。第四、台灣企業要思考人民幣籌資大趨勢,台灣投資人應探討人民幣投資大環境。第五、台灣金融機構要以人民幣的產品創新和相關服務作為競爭優勢,積極走出去,創造台灣金融業的新視野、新格局。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宏達電 / Beats 中美晶 / Covalent 經濟部 / App平台 半導體 / M&A 地壹傳媒 / 瘋狂賣客 經建會 / 賭場 蘋果
宏達電 / Beats
宏達電近日宣布,將斥資3.09億美元(台幣89.6億元)內,取得美國潮牌耳機廠Beats Electronics 51%股權,透過Beats知名度,進軍流行文化市場,與靠音樂起家的蘋果分庭抗禮,重新定義智慧手機未來走向。
這是宏達電歷來最大手筆的投資案,也是近一個月來,第三次買下新公司,前兩次是S3圖像、Dashwire,合計投資金額達6.275億美元(約新台幣182億元),分別布局專利、雲端市場、搶攻年輕族群新商機,並為今年手機出貨量倍增,打下半壁江山。
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雖然不願意揭露Beats去年的財務狀況,但他強調,該品牌是美國與歐洲零售價在100美元以上耳機市場中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去年已有獲利,今年Monster Beats耳機銷售量將比去年成長200%,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已有1.5億美元,由於第4季向來是耳機銷售最旺季,預估該公司全年營收將能達到3.5億美元,若純就財務投資角度,Beats是現金產生器,對宏達電來說也是划算的投資,結合Beats音樂效果技術的首款智慧型手機將在第4季上市。
宏達電寧願花大錢只買下Beats過半股權,不僅僅看上Monster Beats品牌耳機對年輕族群的龐大吸引力,以及高檔音樂耳機帶動宏達電手機周邊營收與獲利的貢獻。據了解,宏達電秘密規劃多時的線上音樂下載服務HTC Listen,即將於9月上線,Beats將在HTC Listen服務推出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台手機業者指出,宏達電滿手現金,至今還有新台幣700億~800億元,2011年以來加速收購及策略投資,平均每個月都有新的策略投資案,然觀察其投資標的,幾乎都集中在具有特殊技術的小型軟體或服務業者,最大投資案如Beats及S3 Graphics也各僅有3億美元,顯見其投資策略仍相當謹慎。
手機業者表示,宏達電此次收購Beats,剛聽到時讓業者有些納悶,畢竟宏達電收購1家生產耳機及揚聲器等週邊產品品牌廠,對於智慧型手機核心價值似乎較有限,但其實Beats帶進來綜效不僅於此,手機整合優質音效技術,有助於擴大消費者基礎,加上Beats以潮牌形象與知名音樂人合作,讓宏達電可順勢攻入年輕族群,更遑論單純的投資效益。
宏達電去年在美國推出3D EVO手機,市場反應非常熱絡,成為當地通訊商品零售通路Best Buy最暢銷的智慧型手機。Beats則是最熱賣的耳機商品。因此Best Buy建議,宏達電應該與Beats合作,共同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品,一定會大賣。
Beats非常懂音樂、了解美國消費市場和大眾流行趨勢。值得一提的是,Beats的行銷手法非常特殊,有一股創新流行音樂、改變生活型態的企業文化,值得宏達電學習,這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也是未來HTC的品牌價值。
容覺生表示,宏達電此次以3億多美元取得Beats約51%股權,Beats整體價值約6億美元(約174.36億台幣),是今年營收的1.7倍多,宏達電的投資價格算是合理;而宏達電在上半年底帳上現金約1200億元,在第3季陸續進行投資案後,加上買回庫藏股資金,預計帳上現金還有700億元。今年來加計Beats,宏達電在投資收購已斥資逾200億元。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這是宏達電今年以來的第七件M&A,趁著市值高的時候,居安思危,大舉進行併購,並沒有什麼不對,其企圖心值得肯定。第二、Apple的威脅非常強大,現在連三星在歐洲也被告,Apple上周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超越Exxon Mobile,Apple手上現金有700億美元,比美國國庫還多,宏達電有700億新台幣現金,HTC作那麼多併購,表面上看來是積極進攻 (Offensive move) ,但是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是防衛性策略 (defensive strategy)。
第三、HTC以前的併購皆以技術為出發點,但是對Beats的收購其考慮顯然更全面,包括品牌、客戶 (年輕族群) 以及市場 (音樂)。Beats是一個潮牌,和嘻哈音樂有緊密的關係,也讓人不禁期待HTC手機未來的音樂佈局和策略 (HTC Listen)。第四、HTC是一家很會marketing的公司,所有手機的名字都很好記,而且有清楚的定位,如果說Acer創造了一個global brand,而HTC則是將這個global brand更加區域化和細緻化了,這在非常個人化的二十一世紀是成功的重要元素。
第五、宏達電每個M&A案規模都在三億元以下,是屬於「可管理」的範圍,不像明碁當年一舉擲千金收購西門子,結果深陷泥沼。但是宏達電還是要注意跨國的整合並不容易,如何將技術和國外客戶資源迅速和宏達電全球組織順利接軌,恐怕是接下來最大的挑戰。
中美晶 / Covalent
中美晶近日宣布,斥資350億日圓(約新台幣131.5億元),以現金收購方式,取得日商Covalent Materials半導體矽晶圓部門。中美晶躍居台灣最大、全球第六大半導體矽晶圓廠,朝世界前五大邁進。
收購案預計今年底之前完成,明年開始認列營收,屆時中美晶的半導體事業營收規模可成長逾三倍,合併營收也將挑戰倍增,達400億元以上。
這是近年來,台灣半導體業少見規模逾百億元的跨國收購案,也是中美晶2008年收購美國半導體磊晶廠Globitech之後,再度擴大半導體領域布局。
Covalent Materials成立於1977年,前身是日本東芝所屬的上市子公司Toshiba Ceramics,2007年分割獨立,客戶群涵蓋東芝等一線大廠,目前在日本有四座工廠,月產能8吋晶圓32萬片、12吋晶圓18.5萬片,與台灣台勝科規模相當。
由於中美矽晶先前在2011年4月14日宣布,將分割旗下半導體矽晶圓及LED藍寶石基板2大事業體,其中半導體矽晶圓部分,將成為股本新台幣18億元的環球晶圓,LED藍寶石基板事業則將成為股本新台幣14億元的藍寶科技,分割基準日則為2011年10月1日,因此,在分割案完成後,屆時Covanlent亦將併入環球晶圓旗下。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是著名的併購大王,透過併購讓企業不斷成長,而且他對於turn-around將不良企業轉虧為盈特別有經驗,所以這次再出手令人期待。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日本是全球技術的領導者,所以併購日本企業是台灣企業的正確策略,可以取得高端的技術、多元的產品和不同的客戶。第二、中美晶有併購的良好track record,2008年併購美國Globitech;這家連續虧損9年的公司在被中美晶收購後,經過改造營收成長超過2倍,獲利成長也超過1倍。
第三、中美晶規模在全球半導體晶圓產值在併購後成長3倍,變成第六大業者,值得為Covalent付出"領導者溢價"。第四、Covalent公司上半年營業額就超過400億日圓,淨資金也超過400億日圓,沒有負債,而且產能滿載,以430億的淨值來算,中美晶等於用八折買下,低於一般行情,所以從財務上來說是安全的投資。
第五、台灣企業未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本案是屬於後者,而且更有意義,因為全球市場代表更先進的技術和高端的客戶,中美晶在去年市場較佳時靠ECB發行取得資金,我們建議其它台灣企業可以考慮引進PE作為全球併購和擴展的partner。第六、台灣的投資人看不懂全球M&A,主管機關也不懂,所以中美晶股價下跌,但我們非常同意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的話:「只要是正確的事情,沒做的就得做,不能因為股價跌而停手」。在此祝福中美晶成功,並且希望更多台灣的企業能夠思索透過日本併購來提昇企業經營格局的可能性。
經濟部 / App平台
蘋果旋風強勢進逼我ICT硬體版圖,經濟部長施顏祥說,將協助硬體業者走向系統整合與打造線上程式商店(App)市場,要成為華文App創作中心。
經濟部昨天邀集中華電信、遠傳、宏達電、鴻海、聯發科、城邦、Google等十多家軟硬體業者一同舉辦「App產業推動大會」。經濟部近期將推出「App123平台」與App Star電視選秀,標榜大學生、宅男也有機會靠撰寫App軟體創業致富。
施顏祥表示,台灣ICT產業長年靠硬體業者支撐,近年面臨智慧手機、雲端運算與App軟體等「新勢力」分去一杯羹,近期又有大陸等後進硬體業者緊追在後,未來國內業者要謀出路,一是要做系統整合,二是內容開發。
他指出,要做系統整合,除了要做到軟硬結合,其餘的服務、行銷也要一手包攬,目前宏達電、宏碁、華碩等業者,已走上這條路;另一增值之路是做內容,「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華文App創作中心」。
工業局規畫成立的App123創作服務平台,將於8月底前正式上線,暫且先支援Android作業系統,2012年再將推廣觸角推至其他手機作業系統中。
要鼓勵大家多至App123創作服務平台中提供創意,工研院也找上了電視節目製作單位共製App Star高手爭霸戰選秀節目,以競賽獎金做為誘餌吸引年輕創作人才,總計獎金將達新台幣140萬元;施顏祥也指出,創作平台立基於台灣,但市場定位則是向華文市場前進。
Apple1不僅成為全球第一名的公司,而且還以同樣速度席捲中國大陸,所到之處,連聯想也成為其手下敗將,我們的反擊武器是什麼?就是打造華人華文數位內容平台。經濟部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整合軟硬體業者,是最近我看到最值得鼓勵的事情。宏達電最近和聯合報系合作,投資了類似李開復「創新工廠」的育成平台 (incubator) ,也是同類的策略思維。平台的建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必須由政府或向宏達電這樣有實力的市場領導者來帶動。台灣雖然起步稍晚,但畢竟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連結兩岸,將中國市場定位為「home market」,瞄準全球華人,希望台灣的文化優勢和軟硬體整合能夠創造出新的華人數位「軟實力」,和蘋果一較長短。
半導體 / M&A
近期全球手機晶片5大供應商之一的大陸展訊通信,接連購併半導體公司MobilePeak與手機晶片商泰景,外電表示,雖然購併與整合在半導體產業已稀鬆平常,但大陸半導體業者既無雄厚資本,又無完善產業鏈與市場,對於啟動購併以擴大實力上,與國際半導體大廠仍有不小差距。
財報數據顯示,展訊2011年上半的營收高達2.97億美元。 下半年一般為市場旺季,代表該公司有望成為大陸首家營收超過6億美元的IC晶片設計公司。
業界人士表示,展訊購併2家公司,都是在為其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業務鋪路。 泰景科技是全球手機模擬電視晶片龍頭,2008年獲得約1億美元的營收,MobilePeak的總交易額為3,260萬美元,展訊雖無公佈具體財務數據,但仍表示該公司的業務成長幅度值得期待。
在2006年時,大陸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雖多,卻盡是小企業,總計收入不及1間台灣手機晶片廠聯發科。 購併與整合已是目前半導體業的必然趨勢,單靠公司獨立發展,很難飛黃騰達。
我們的觀察如下:第一、大陸半導體的產業鏈一直不如台灣,不管是晶圓代工的中芯國際或是IC設計,雖然人才和技術都是來自台灣。現在由於全球不景氣,更是一敗塗地,只能靠M&A來帶動成長。第二、台灣的IC產業早已淪落為「雙D慘業」,未來不具有高成長性,所以業者應該走像中美晶的道路,追求產業整合或全球佈局,更可以探討和大陸IC業者「兩岸整合」的可行性。
第三、政府不應該反對兩岸半導體業者的合作,因為大陸有市場、政策和資金,而人才、技術和國際化經驗卻還是在台灣業者身上,如果兩岸不合作,台灣人才遲早會被大陸收買過去,到時企業就沒有價值了。現在的IC只不過是產能重分配,根本不能算是高科技產業,大陸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也未特別提到半導體,只不過是信息產業的一小部分,而台灣現在8.5代TFT-LCD技術都已開放到大陸設廠,兩岸還有什麼不可以談合作的?第四、我們應有大戰略、大願景,如「兩岸攜手走出去」、「聯日抗韓」,而資本就是手段 (包括M&A及PE),時間就是現在,it is now or never!
地壹傳媒 / 瘋狂賣客
兆赫電子(2485)轉投資的地壹創媒將正式進軍電子商務,該公司相中了網勁科技旗下社交購物網站「瘋狂賣客」,地壹創媒將增資至3億元來進行此併購案,而網勁科技及兆赫電子會參與增資,網勁科技因此持有地壹創媒一席董事,地壹創媒將藉此購併案,進軍聯網電視的電子商務事業。
地壹創媒表示,併購「瘋狂賣客」後,該網站將持續經營,未來在聯網電視的電子商務方面,也會秉持著瘋狂賣客的精神,提供便宜、簡單、有趣的購物服務。
網勁科技執行長游士逸表示,瘋狂賣客是台灣最早做團購的網站,其主要經營模式為每日一物、不預告商品內容、提供搞笑文案、貨運政策不趕流行(無法24小時內到貨)、有時候會提供雜碎袋(內容可能是垃圾或是一台iPad)。也因無厘頭的經營模式,受到網友青睞,去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今年可望突破1億元。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第一、台灣電子商務市場正要起飛,我們樂於看到更多業者在這方面投入資源。第二、經濟部正在推動華人數位內容平台,將來和電子商務的成功會有關聯性。
第三、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市場太過於龐大,門檻也越來越高,業者需要有很強的資金支持才能進入當地市場,在台灣先練習站穩腳步是正確的發展策略。第四、應該讓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在台灣上市,迅速發展,現在Nasdaq和NYSE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業者雖不具備進攻海外的條件,但至少應該和國內資本市場接軌,看看網路家庭和商店街,其本益比估值都不算低。
第五、兆赫是從做機頂盒 (STB) 起家,跨入IPTV是正確的價值鏈延伸策略可以深化佈局,台灣的電信產業價鏈很完整,從telco、網道零件組業者到手機製造商,唯一比較缺乏的是互聯網和內容業者,值得在未來大力補強。
經建會 / 賭場
博弈產業在國內一直具爭議性,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表示,以目前接觸到的訊息,國際級賭場對台離島設賭場的興趣不高,一旦真的要在離島設賭場,單驥說:「結果就是半大不小的廠商在那裡弄,效益不大。」
單驥認為,與新加坡不同,這些國際級賭場在當地設據點幾乎完全不用宣傳,商務客及觀光客到新加坡後,可順便達到購物、旅遊的目的,整體效益相輔相成。
單驥進一步說明,若以台灣情況,要設立賭場可能須結合商務或會展產業,這也是商人對離島興趣不高的主因。因離島交通費與時間成本都高,未來客源穩定度恐怕也較不足。
在此背景因素下,即使真的在離島設賭場,單驥預期,最後的結果就是小小的賭場、小小的度假村,效益不會太高。但為管理,政府還是得提出一套完整的規範,可能也需另成立管制單位,單驥說:「經濟效益有限,但政府成本卻很高。」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台灣需要振奮人心的大型投資項目,但是現在投資賭場好像太晚了,而且只能跟在澳門和新加坡後面。第二、單驥主委認為台灣的觀光客主要是商人,所以必須結合商務和會展產業,這和現實情況不符;台灣的外客來自商人只是現況,未來不見得如此,而陸客特別是「自由行」大部分的客人應該都是觀光客。
第三、台灣招商最大的問題是外資不清楚台灣產業的定位和政府未來政策的方向,另外對陸資企業限制也太多,若未能有效開放將來台灣商務旅客絕對無法大幅應加。第四、台灣的特色在於文化,未來應該將文化和觀光結合,開發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主題樂園、博物館、會所或其他休閒旅遊景點,倫敦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做法就很值得台灣學習。誠品是台灣文化創意指標的最好代表,現在已經成為大陸觀光客必參觀的景點,夜市反映台灣的美食文化,是另一個吸引觀光客的好例子。很多台灣人現在開始規劃「觀光工廠」、「觀光農業」、「觀光健診」和「醫美觀光」,這些都是可以探討和思考的方向,比起賭場、迪士尼或環球影城要有吸引力得多。
第五、政府所應該做的事是平台的建置,以當年開放科學園區的精神,將很多有特色的事物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主題」聚落,並提供相關資金支持,必然能夠創造獨具特色的台灣新面貌,吸引全球觀光客。
蘋果
蘋果上週終於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以3370億美元超越Exxon Mobile的3310億美元。這是一個里程碑,而且應該只是開始,Microsoft市值最高時到達6000億美元,Apple還有許多改變世界的新產品尚未推出,如iTV和雲端服務,而且其在中國市場的爆炸性銷售才剛開始,在智慧型手機領域,Apple超越三星和諾基亞指日可待,更不用說它現在正拳打腳踢,以法律訴訟對付其最強的競爭對手 – 三星和HTC。
對於台灣IT業者而言,在一個Apple統治的世界,只能有兩種策略:"加入蘋果" (Be Apple) 或"超越蘋果" (Beyond Apple),後者更值得學習。台灣業者不應以成為蘋果概念股而沾沾自喜,任何的巨人都是有弱點的,我們看八十年代的摩托羅拉和康柏,九十年代的英特爾和諾基亞,二千年的思科和微軟,誰都不曾料到他們會有今天的情況,贏家也會倒下,輸家仍可再起 (IBM和Apple就是最好的例子),Steve Jobs的身體狀態正在走下坡,看台塑的例子就知道,王永慶和後王永慶時代的台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企業,靠著創新、毅力和整合,台灣企業還是有可能超越蘋果的框框,走不一樣的道路。
宏達電近日宣布,將斥資3.09億美元(台幣89.6億元)內,取得美國潮牌耳機廠Beats Electronics 51%股權,透過Beats知名度,進軍流行文化市場,與靠音樂起家的蘋果分庭抗禮,重新定義智慧手機未來走向。
這是宏達電歷來最大手筆的投資案,也是近一個月來,第三次買下新公司,前兩次是S3圖像、Dashwire,合計投資金額達6.275億美元(約新台幣182億元),分別布局專利、雲端市場、搶攻年輕族群新商機,並為今年手機出貨量倍增,打下半壁江山。
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雖然不願意揭露Beats去年的財務狀況,但他強調,該品牌是美國與歐洲零售價在100美元以上耳機市場中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去年已有獲利,今年Monster Beats耳機銷售量將比去年成長200%,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已有1.5億美元,由於第4季向來是耳機銷售最旺季,預估該公司全年營收將能達到3.5億美元,若純就財務投資角度,Beats是現金產生器,對宏達電來說也是划算的投資,結合Beats音樂效果技術的首款智慧型手機將在第4季上市。
宏達電寧願花大錢只買下Beats過半股權,不僅僅看上Monster Beats品牌耳機對年輕族群的龐大吸引力,以及高檔音樂耳機帶動宏達電手機周邊營收與獲利的貢獻。據了解,宏達電秘密規劃多時的線上音樂下載服務HTC Listen,即將於9月上線,Beats將在HTC Listen服務推出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台手機業者指出,宏達電滿手現金,至今還有新台幣700億~800億元,2011年以來加速收購及策略投資,平均每個月都有新的策略投資案,然觀察其投資標的,幾乎都集中在具有特殊技術的小型軟體或服務業者,最大投資案如Beats及S3 Graphics也各僅有3億美元,顯見其投資策略仍相當謹慎。
手機業者表示,宏達電此次收購Beats,剛聽到時讓業者有些納悶,畢竟宏達電收購1家生產耳機及揚聲器等週邊產品品牌廠,對於智慧型手機核心價值似乎較有限,但其實Beats帶進來綜效不僅於此,手機整合優質音效技術,有助於擴大消費者基礎,加上Beats以潮牌形象與知名音樂人合作,讓宏達電可順勢攻入年輕族群,更遑論單純的投資效益。
宏達電去年在美國推出3D EVO手機,市場反應非常熱絡,成為當地通訊商品零售通路Best Buy最暢銷的智慧型手機。Beats則是最熱賣的耳機商品。因此Best Buy建議,宏達電應該與Beats合作,共同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品,一定會大賣。
Beats非常懂音樂、了解美國消費市場和大眾流行趨勢。值得一提的是,Beats的行銷手法非常特殊,有一股創新流行音樂、改變生活型態的企業文化,值得宏達電學習,這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也是未來HTC的品牌價值。
容覺生表示,宏達電此次以3億多美元取得Beats約51%股權,Beats整體價值約6億美元(約174.36億台幣),是今年營收的1.7倍多,宏達電的投資價格算是合理;而宏達電在上半年底帳上現金約1200億元,在第3季陸續進行投資案後,加上買回庫藏股資金,預計帳上現金還有700億元。今年來加計Beats,宏達電在投資收購已斥資逾200億元。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這是宏達電今年以來的第七件M&A,趁著市值高的時候,居安思危,大舉進行併購,並沒有什麼不對,其企圖心值得肯定。第二、Apple的威脅非常強大,現在連三星在歐洲也被告,Apple上周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超越Exxon Mobile,Apple手上現金有700億美元,比美國國庫還多,宏達電有700億新台幣現金,HTC作那麼多併購,表面上看來是積極進攻 (Offensive move) ,但是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是防衛性策略 (defensive strategy)。
第三、HTC以前的併購皆以技術為出發點,但是對Beats的收購其考慮顯然更全面,包括品牌、客戶 (年輕族群) 以及市場 (音樂)。Beats是一個潮牌,和嘻哈音樂有緊密的關係,也讓人不禁期待HTC手機未來的音樂佈局和策略 (HTC Listen)。第四、HTC是一家很會marketing的公司,所有手機的名字都很好記,而且有清楚的定位,如果說Acer創造了一個global brand,而HTC則是將這個global brand更加區域化和細緻化了,這在非常個人化的二十一世紀是成功的重要元素。
第五、宏達電每個M&A案規模都在三億元以下,是屬於「可管理」的範圍,不像明碁當年一舉擲千金收購西門子,結果深陷泥沼。但是宏達電還是要注意跨國的整合並不容易,如何將技術和國外客戶資源迅速和宏達電全球組織順利接軌,恐怕是接下來最大的挑戰。
中美晶 / Covalent
中美晶近日宣布,斥資350億日圓(約新台幣131.5億元),以現金收購方式,取得日商Covalent Materials半導體矽晶圓部門。中美晶躍居台灣最大、全球第六大半導體矽晶圓廠,朝世界前五大邁進。
收購案預計今年底之前完成,明年開始認列營收,屆時中美晶的半導體事業營收規模可成長逾三倍,合併營收也將挑戰倍增,達400億元以上。
這是近年來,台灣半導體業少見規模逾百億元的跨國收購案,也是中美晶2008年收購美國半導體磊晶廠Globitech之後,再度擴大半導體領域布局。
Covalent Materials成立於1977年,前身是日本東芝所屬的上市子公司Toshiba Ceramics,2007年分割獨立,客戶群涵蓋東芝等一線大廠,目前在日本有四座工廠,月產能8吋晶圓32萬片、12吋晶圓18.5萬片,與台灣台勝科規模相當。
由於中美矽晶先前在2011年4月14日宣布,將分割旗下半導體矽晶圓及LED藍寶石基板2大事業體,其中半導體矽晶圓部分,將成為股本新台幣18億元的環球晶圓,LED藍寶石基板事業則將成為股本新台幣14億元的藍寶科技,分割基準日則為2011年10月1日,因此,在分割案完成後,屆時Covanlent亦將併入環球晶圓旗下。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是著名的併購大王,透過併購讓企業不斷成長,而且他對於turn-around將不良企業轉虧為盈特別有經驗,所以這次再出手令人期待。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日本是全球技術的領導者,所以併購日本企業是台灣企業的正確策略,可以取得高端的技術、多元的產品和不同的客戶。第二、中美晶有併購的良好track record,2008年併購美國Globitech;這家連續虧損9年的公司在被中美晶收購後,經過改造營收成長超過2倍,獲利成長也超過1倍。
第三、中美晶規模在全球半導體晶圓產值在併購後成長3倍,變成第六大業者,值得為Covalent付出"領導者溢價"。第四、Covalent公司上半年營業額就超過400億日圓,淨資金也超過400億日圓,沒有負債,而且產能滿載,以430億的淨值來算,中美晶等於用八折買下,低於一般行情,所以從財務上來說是安全的投資。
第五、台灣企業未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本案是屬於後者,而且更有意義,因為全球市場代表更先進的技術和高端的客戶,中美晶在去年市場較佳時靠ECB發行取得資金,我們建議其它台灣企業可以考慮引進PE作為全球併購和擴展的partner。第六、台灣的投資人看不懂全球M&A,主管機關也不懂,所以中美晶股價下跌,但我們非常同意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的話:「只要是正確的事情,沒做的就得做,不能因為股價跌而停手」。在此祝福中美晶成功,並且希望更多台灣的企業能夠思索透過日本併購來提昇企業經營格局的可能性。
經濟部 / App平台
蘋果旋風強勢進逼我ICT硬體版圖,經濟部長施顏祥說,將協助硬體業者走向系統整合與打造線上程式商店(App)市場,要成為華文App創作中心。
經濟部昨天邀集中華電信、遠傳、宏達電、鴻海、聯發科、城邦、Google等十多家軟硬體業者一同舉辦「App產業推動大會」。經濟部近期將推出「App123平台」與App Star電視選秀,標榜大學生、宅男也有機會靠撰寫App軟體創業致富。
施顏祥表示,台灣ICT產業長年靠硬體業者支撐,近年面臨智慧手機、雲端運算與App軟體等「新勢力」分去一杯羹,近期又有大陸等後進硬體業者緊追在後,未來國內業者要謀出路,一是要做系統整合,二是內容開發。
他指出,要做系統整合,除了要做到軟硬結合,其餘的服務、行銷也要一手包攬,目前宏達電、宏碁、華碩等業者,已走上這條路;另一增值之路是做內容,「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華文App創作中心」。
工業局規畫成立的App123創作服務平台,將於8月底前正式上線,暫且先支援Android作業系統,2012年再將推廣觸角推至其他手機作業系統中。
要鼓勵大家多至App123創作服務平台中提供創意,工研院也找上了電視節目製作單位共製App Star高手爭霸戰選秀節目,以競賽獎金做為誘餌吸引年輕創作人才,總計獎金將達新台幣140萬元;施顏祥也指出,創作平台立基於台灣,但市場定位則是向華文市場前進。
Apple1不僅成為全球第一名的公司,而且還以同樣速度席捲中國大陸,所到之處,連聯想也成為其手下敗將,我們的反擊武器是什麼?就是打造華人華文數位內容平台。經濟部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整合軟硬體業者,是最近我看到最值得鼓勵的事情。宏達電最近和聯合報系合作,投資了類似李開復「創新工廠」的育成平台 (incubator) ,也是同類的策略思維。平台的建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必須由政府或向宏達電這樣有實力的市場領導者來帶動。台灣雖然起步稍晚,但畢竟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連結兩岸,將中國市場定位為「home market」,瞄準全球華人,希望台灣的文化優勢和軟硬體整合能夠創造出新的華人數位「軟實力」,和蘋果一較長短。
半導體 / M&A
近期全球手機晶片5大供應商之一的大陸展訊通信,接連購併半導體公司MobilePeak與手機晶片商泰景,外電表示,雖然購併與整合在半導體產業已稀鬆平常,但大陸半導體業者既無雄厚資本,又無完善產業鏈與市場,對於啟動購併以擴大實力上,與國際半導體大廠仍有不小差距。
財報數據顯示,展訊2011年上半的營收高達2.97億美元。 下半年一般為市場旺季,代表該公司有望成為大陸首家營收超過6億美元的IC晶片設計公司。
業界人士表示,展訊購併2家公司,都是在為其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業務鋪路。 泰景科技是全球手機模擬電視晶片龍頭,2008年獲得約1億美元的營收,MobilePeak的總交易額為3,260萬美元,展訊雖無公佈具體財務數據,但仍表示該公司的業務成長幅度值得期待。
在2006年時,大陸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雖多,卻盡是小企業,總計收入不及1間台灣手機晶片廠聯發科。 購併與整合已是目前半導體業的必然趨勢,單靠公司獨立發展,很難飛黃騰達。
我們的觀察如下:第一、大陸半導體的產業鏈一直不如台灣,不管是晶圓代工的中芯國際或是IC設計,雖然人才和技術都是來自台灣。現在由於全球不景氣,更是一敗塗地,只能靠M&A來帶動成長。第二、台灣的IC產業早已淪落為「雙D慘業」,未來不具有高成長性,所以業者應該走像中美晶的道路,追求產業整合或全球佈局,更可以探討和大陸IC業者「兩岸整合」的可行性。
第三、政府不應該反對兩岸半導體業者的合作,因為大陸有市場、政策和資金,而人才、技術和國際化經驗卻還是在台灣業者身上,如果兩岸不合作,台灣人才遲早會被大陸收買過去,到時企業就沒有價值了。現在的IC只不過是產能重分配,根本不能算是高科技產業,大陸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也未特別提到半導體,只不過是信息產業的一小部分,而台灣現在8.5代TFT-LCD技術都已開放到大陸設廠,兩岸還有什麼不可以談合作的?第四、我們應有大戰略、大願景,如「兩岸攜手走出去」、「聯日抗韓」,而資本就是手段 (包括M&A及PE),時間就是現在,it is now or never!
地壹傳媒 / 瘋狂賣客
兆赫電子(2485)轉投資的地壹創媒將正式進軍電子商務,該公司相中了網勁科技旗下社交購物網站「瘋狂賣客」,地壹創媒將增資至3億元來進行此併購案,而網勁科技及兆赫電子會參與增資,網勁科技因此持有地壹創媒一席董事,地壹創媒將藉此購併案,進軍聯網電視的電子商務事業。
地壹創媒表示,併購「瘋狂賣客」後,該網站將持續經營,未來在聯網電視的電子商務方面,也會秉持著瘋狂賣客的精神,提供便宜、簡單、有趣的購物服務。
網勁科技執行長游士逸表示,瘋狂賣客是台灣最早做團購的網站,其主要經營模式為每日一物、不預告商品內容、提供搞笑文案、貨運政策不趕流行(無法24小時內到貨)、有時候會提供雜碎袋(內容可能是垃圾或是一台iPad)。也因無厘頭的經營模式,受到網友青睞,去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今年可望突破1億元。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第一、台灣電子商務市場正要起飛,我們樂於看到更多業者在這方面投入資源。第二、經濟部正在推動華人數位內容平台,將來和電子商務的成功會有關聯性。
第三、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市場太過於龐大,門檻也越來越高,業者需要有很強的資金支持才能進入當地市場,在台灣先練習站穩腳步是正確的發展策略。第四、應該讓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在台灣上市,迅速發展,現在Nasdaq和NYSE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業者雖不具備進攻海外的條件,但至少應該和國內資本市場接軌,看看網路家庭和商店街,其本益比估值都不算低。
第五、兆赫是從做機頂盒 (STB) 起家,跨入IPTV是正確的價值鏈延伸策略可以深化佈局,台灣的電信產業價鏈很完整,從telco、網道零件組業者到手機製造商,唯一比較缺乏的是互聯網和內容業者,值得在未來大力補強。
經建會 / 賭場
博弈產業在國內一直具爭議性,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表示,以目前接觸到的訊息,國際級賭場對台離島設賭場的興趣不高,一旦真的要在離島設賭場,單驥說:「結果就是半大不小的廠商在那裡弄,效益不大。」
單驥認為,與新加坡不同,這些國際級賭場在當地設據點幾乎完全不用宣傳,商務客及觀光客到新加坡後,可順便達到購物、旅遊的目的,整體效益相輔相成。
單驥進一步說明,若以台灣情況,要設立賭場可能須結合商務或會展產業,這也是商人對離島興趣不高的主因。因離島交通費與時間成本都高,未來客源穩定度恐怕也較不足。
在此背景因素下,即使真的在離島設賭場,單驥預期,最後的結果就是小小的賭場、小小的度假村,效益不會太高。但為管理,政府還是得提出一套完整的規範,可能也需另成立管制單位,單驥說:「經濟效益有限,但政府成本卻很高。」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台灣需要振奮人心的大型投資項目,但是現在投資賭場好像太晚了,而且只能跟在澳門和新加坡後面。第二、單驥主委認為台灣的觀光客主要是商人,所以必須結合商務和會展產業,這和現實情況不符;台灣的外客來自商人只是現況,未來不見得如此,而陸客特別是「自由行」大部分的客人應該都是觀光客。
第三、台灣招商最大的問題是外資不清楚台灣產業的定位和政府未來政策的方向,另外對陸資企業限制也太多,若未能有效開放將來台灣商務旅客絕對無法大幅應加。第四、台灣的特色在於文化,未來應該將文化和觀光結合,開發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主題樂園、博物館、會所或其他休閒旅遊景點,倫敦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做法就很值得台灣學習。誠品是台灣文化創意指標的最好代表,現在已經成為大陸觀光客必參觀的景點,夜市反映台灣的美食文化,是另一個吸引觀光客的好例子。很多台灣人現在開始規劃「觀光工廠」、「觀光農業」、「觀光健診」和「醫美觀光」,這些都是可以探討和思考的方向,比起賭場、迪士尼或環球影城要有吸引力得多。
第五、政府所應該做的事是平台的建置,以當年開放科學園區的精神,將很多有特色的事物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主題」聚落,並提供相關資金支持,必然能夠創造獨具特色的台灣新面貌,吸引全球觀光客。
蘋果
蘋果上週終於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以3370億美元超越Exxon Mobile的3310億美元。這是一個里程碑,而且應該只是開始,Microsoft市值最高時到達6000億美元,Apple還有許多改變世界的新產品尚未推出,如iTV和雲端服務,而且其在中國市場的爆炸性銷售才剛開始,在智慧型手機領域,Apple超越三星和諾基亞指日可待,更不用說它現在正拳打腳踢,以法律訴訟對付其最強的競爭對手 – 三星和HTC。
對於台灣IT業者而言,在一個Apple統治的世界,只能有兩種策略:"加入蘋果" (Be Apple) 或"超越蘋果" (Beyond Apple),後者更值得學習。台灣業者不應以成為蘋果概念股而沾沾自喜,任何的巨人都是有弱點的,我們看八十年代的摩托羅拉和康柏,九十年代的英特爾和諾基亞,二千年的思科和微軟,誰都不曾料到他們會有今天的情況,贏家也會倒下,輸家仍可再起 (IBM和Apple就是最好的例子),Steve Jobs的身體狀態正在走下坡,看台塑的例子就知道,王永慶和後王永慶時代的台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企業,靠著創新、毅力和整合,台灣企業還是有可能超越蘋果的框框,走不一樣的道路。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併購與私募,啟動產業改革
(全文刊載至經濟日報)
日本兩家百年企業日立與三菱重工正在探討整合,若合併成功,新公司將成為涵蓋核能、能源的全球最大綜合基礎設施巨人,在日本製造業規模將僅次於豐田。兩家企業強項都是核能發電,但福島事件後,讓其不得不探討合作可行性。
由於台灣與韓國廠商近年來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快速發展與競爭,加上日圓居高不下,索尼和東芝準備將其小尺寸面板事業合併,據傳日立也有意加入,合併後市佔率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半官方機構將投資,取得新公司7成股權。
早在十年前,為了加強競爭力,日立和NEC就將其DRAM業務合併成爾必達,後來又繼續整併了三菱DRAM事業部,打造了全球第四名的產業地位。如今全球DRAM產業韓國三星與海力士有六成市占率,美光與爾必達有三成,台灣所有業者加起來只有10%。
兩年前,經濟部為了再造台灣DRAM產業,計畫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 ,與爾必達及美光談技術合作及投資事宜,並洽商國發基金投資,然而由於業者對整併想法不一致,誰都不願犧牲妥協,最後胎死腹中。時至今日,茂德已頻臨破產邊緣,力晶轉型代工,爾必達成為新的產業整合者,從台灣發行TDR拿了一億美元,七月又再成功增資十億美元,台灣「雙D慘業」繼續向下沉淪,唯一賺錢的廠商華邦是因為其及早停損退出市場。
日本給了我們幾點啟示:第一、在產業前景看淡或重大危機發生時應藉機加速整合。第二、龍頭企業合併可帶動產業整合,強迫小的業者退出或投靠。第三、合併時機很重要,目標必須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前幾名業者。第四、政府應適時介入,促進整併。
台灣產業為何受創這麼深?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從資本市場和金融業太容易募到錢,業者無心整併;我們還陷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企業沒有感到轉型的迫切性。十年多前亞洲金融風暴,造就了今日的三星和爾必達,這次日本地震,正快速帶動第二波的產業整併,台灣呢?
其次,政府沒有做好市場秩序管理。一昧尊重市場機制,造成我們在每個行業都有過剩的資源:四十多家銀行,面板最早有七家,電信有六家,連WIMAX都有六家。很多企業在還有一點價值的時候未整併,等到景氣變成負向時就無藥可救了。
第三,未採用治本的重組手段。很多談判失敗都是因為想妥協太多方意見和利益:大股東、小股東、主管機關、銀行和員工,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治本手段代表某一方的利益一定要犧牲,包括銀行債 write-off、債轉股、減資、裁員、關廠、出售資產或下市。重組需要想像力,大陸中芯國際最近因內鬥而重傷,兩岸半導體產業是否可以一起來整併呢?
第四,未能善用私募股權基金 ( PE ) 作為整併工具。韓國和日本金融業在亞洲金融風暴時,都由PE出手相救。摩托羅拉於2006年將晶片子公司飛思卡爾 ( Freescale ) 賣給凱雷和黑石,下市重整成功,今年再上市。KKR在2006年收購荷蘭飛利浦晶片部門成立恩智浦 ( NXP ) ,今年亦成功IPO。台灣私募法規嚴格,下市困難,MBO更不可能,讓PE很難成為改革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們應加速產業整合,開放PE和陸資,放寬資本市場限制,讓台灣產業徹底重組、重整和重建,這才是拯救台灣經濟的積極作為。
日本兩家百年企業日立與三菱重工正在探討整合,若合併成功,新公司將成為涵蓋核能、能源的全球最大綜合基礎設施巨人,在日本製造業規模將僅次於豐田。兩家企業強項都是核能發電,但福島事件後,讓其不得不探討合作可行性。
由於台灣與韓國廠商近年來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快速發展與競爭,加上日圓居高不下,索尼和東芝準備將其小尺寸面板事業合併,據傳日立也有意加入,合併後市佔率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半官方機構將投資,取得新公司7成股權。
早在十年前,為了加強競爭力,日立和NEC就將其DRAM業務合併成爾必達,後來又繼續整併了三菱DRAM事業部,打造了全球第四名的產業地位。如今全球DRAM產業韓國三星與海力士有六成市占率,美光與爾必達有三成,台灣所有業者加起來只有10%。
兩年前,經濟部為了再造台灣DRAM產業,計畫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 ,與爾必達及美光談技術合作及投資事宜,並洽商國發基金投資,然而由於業者對整併想法不一致,誰都不願犧牲妥協,最後胎死腹中。時至今日,茂德已頻臨破產邊緣,力晶轉型代工,爾必達成為新的產業整合者,從台灣發行TDR拿了一億美元,七月又再成功增資十億美元,台灣「雙D慘業」繼續向下沉淪,唯一賺錢的廠商華邦是因為其及早停損退出市場。
日本給了我們幾點啟示:第一、在產業前景看淡或重大危機發生時應藉機加速整合。第二、龍頭企業合併可帶動產業整合,強迫小的業者退出或投靠。第三、合併時機很重要,目標必須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前幾名業者。第四、政府應適時介入,促進整併。
台灣產業為何受創這麼深?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從資本市場和金融業太容易募到錢,業者無心整併;我們還陷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企業沒有感到轉型的迫切性。十年多前亞洲金融風暴,造就了今日的三星和爾必達,這次日本地震,正快速帶動第二波的產業整併,台灣呢?
其次,政府沒有做好市場秩序管理。一昧尊重市場機制,造成我們在每個行業都有過剩的資源:四十多家銀行,面板最早有七家,電信有六家,連WIMAX都有六家。很多企業在還有一點價值的時候未整併,等到景氣變成負向時就無藥可救了。
第三,未採用治本的重組手段。很多談判失敗都是因為想妥協太多方意見和利益:大股東、小股東、主管機關、銀行和員工,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治本手段代表某一方的利益一定要犧牲,包括銀行債 write-off、債轉股、減資、裁員、關廠、出售資產或下市。重組需要想像力,大陸中芯國際最近因內鬥而重傷,兩岸半導體產業是否可以一起來整併呢?
第四,未能善用私募股權基金 ( PE ) 作為整併工具。韓國和日本金融業在亞洲金融風暴時,都由PE出手相救。摩托羅拉於2006年將晶片子公司飛思卡爾 ( Freescale ) 賣給凱雷和黑石,下市重整成功,今年再上市。KKR在2006年收購荷蘭飛利浦晶片部門成立恩智浦 ( NXP ) ,今年亦成功IPO。台灣私募法規嚴格,下市困難,MBO更不可能,讓PE很難成為改革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們應加速產業整合,開放PE和陸資,放寬資本市場限制,讓台灣產業徹底重組、重整和重建,這才是拯救台灣經濟的積極作為。
長建/英國水務 KKR/聯合環境 凱雷/海爾 人民幣 公股金控 工商銀行/阿根廷
長建 / 英國水務
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宣布以約港幣309億元(約新台幣1,143億元)的代價收購英國上市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股價上週大漲逾3%,飆出歷史新高。
市場分析認為,面對通膨升溫,英國的水務
司在利潤規管制度下,收入及現金流入有一定保障。
Northumbrian Water是英國最大水務公司之一,去年淨利潤約1.78億英鎊(約新台幣84億元)。
長江基建近年來積極在海外進行投資收購,在紐西蘭、澳洲、大陸、英國和加拿大的電力、瓦斯、水務及道路資產方面多角投資。
去年7月,長建與同系的電能實業以約港幣700億元(約新台幣2,590億元)收購法國EDF(Electricite de France SA)旗下英國電網資產,此次收購英國水務公司是李嘉誠為進軍英國市場在一年內採取的第二次行動。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長建已轉型成世界級的公司。所以在全球收購資產,早年其只是中國基礎建設概念股。第二、李嘉誠集團投資組合非常多元,可比美華人的巴菲特,台灣缺乏類似的企業。第三,水務有穩定的現金流,在全球氣候不穩定的狀況下,是理想的投資標的。第四,亞洲除了是全球最重要的被投資區域,現在由於有中國和香港李嘉誠這些富豪,又成為資金輸出國,新加坡和韓國企業也積極向全球新興市場拓展,台灣在這方面相對落後許多,值得我們警惕。
KKR / 聯合環境
當前搶占水資源已成熱門活動,且經常在市場上與中國扯上關係。除了長建進入資源市場,近日知名私募股權公司KKR也投資中國水處理公司所發行債券共計1.14億美元。該公司為在新加坡上市的聯合環境技術公司,提供中國市政和工業污水處理服務,並在中國營運多家水處理廠。
KKR投資的可轉換債券的票面利率為2.5%,期限為5年,交易尚待聯合環境股東的同意,預計年底前完成交易。
聯合環境是新加坡著名的水務公司,專注於石化行業,其客戶包括中國石化前三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聯合環境去年在台灣成功發行TDR,也是由我承作,發行後股價表現亮麗,漲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對於其這次成功引進KKR作為戰略投資者,我們除了恭賀,並有以下的看法:第一、新加坡股市集資功能已經完全停擺,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一籌莫展,PE是良好的代替選擇。第二、KKR和李嘉誠英雄所見略同,都看到了水務在中國成長潛力。第三、KKR投資重視的不只是概念,還有管理,出身中國大陸大陸福建、但在新加坡發跡的聯合環境主席林玉程有良好的 track record,這才是KKR投資的原因。
凱雷 / 海爾
看好中國內需市場,凱雷投資集團將斥資1.37億美元,投資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商-青島海爾旗下子公司海爾電器集團,凱雷將透過購買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等投資方式,鎖定收購該公司約9%的股權,交易預計在本月完成。
華爾街日報報導,凱雷發布公告,表示將向海爾電器集團投資約1.37億美元認購可轉換債券,同時還獲得可額外投資的認股權,執行該認股權時將再投資約5,700萬美元。加上凱雷在該公司的其他投資,凱雷將獲得持有占該公司股份約9%的證券權益。
凱雷集團旗下作為海爾戰略投資者的凱雷亞洲基金III,還將在海爾電器集團董事會的9席中占有1席。凱雷在公告中稱,此項投資將推動海爾電器擴展其服務和分銷能力,尤其是第3方產品分銷商的服務和分銷能力,並發掘中國三、四線市場的增長機會。
我們對這個案子的看法如下:第一、海爾是中國的龍頭企業,有人稱為「中國的GE」,但是其轉投資過於繁雜,有一點像巨型國有企業,凱雷這次投資海爾香港子公司,基本上是和大公司攀上了關係,但主營業務洗衣機和熱水器其前景如何,仍有待觀察。第二,在新聞稿中,凱雷提到要發掘中國三、四線市場的機會,這是正確的方向,大陸一、二線城市已經過於飽和,所以要往「金字塔底端」去掘金。
第三、海爾最近收購岌岌可危的日本三洋電機家電事業部,凱雷的入股可能是要協助海爾「走出去」,協助對三洋的經營管理,否則海爾實在並不需要凱雷投資。第四、中國企業和外資PE結合走出去併購並整合世界企業現在成為新模式,台灣企業如果不能參考借鏡,未來將被加速邊緣化。
人民幣
大陸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3日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未來長時間內美元仍將佔據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地位,人民幣在10年內在全球儲備貨幣中所佔比重可能只有3~5%。
而為保護大陸經濟平穩成長不受外來負面衝擊,大陸有必要實現與內經濟開放度相襯的人民幣區域化,若透過與亞洲各國的貨幣及金融合作,共同尋求建立區域內穩定的匯率機制及區域貨幣,對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均有利。
然而根據大陸政府當下的貨幣制度,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將進一步加劇外匯儲備的累積夏斌主張,理想的人民幣國際化,應以非全面性匯率浮動,同時資本帳戶仍受局部管控為前提,然而勢難避免開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由國際及國內市場供需來決定匯率。
因此夏斌認為,大陸當局在10年內不宜完全開方匯率自由浮動,開放資本帳戶之際,資本管控也應隨匯率逐步市場化而慢慢方寬,未來8~9年間,大陸將面臨經濟改革挑戰及全球金融不穩定,應堅持現行浮動匯率機制以隔離經濟面臨的風險。其認為,大陸可能會繼續調整一籃子貨幣的權重,並放寬浮動區間。
而為避免影響總體經濟的安定性,夏斌指出,匯率、資本管理及國內改革等政府層面須盡可能妥善銜接,透過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向境外開放內部金融市場的同時,亦須隔離人民幣區域化給國內市場帶來的金融風險,配合推展進度,調控離岸市場的規模及結構,適時擴大離岸與在岸兩大通道。
我們有以下幾點感觸:第一、美國債信評等被降,美元已失去全球金融市場龍頭地位,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中國大陸將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第二、人民幣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前奏曲,香港在未來五年的戰略地位相對重要。第三、台灣主管當局應該高度重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應考慮是否爭取台灣成為亞洲第二個離岸金融中心。
公股金控
為強化公股金控、銀行國際能見度,財長李述德最近明確指出,未來公股金控、銀行辦理現金增資,財部將以無損公股主導權為前提,開放引進外資股東,甚至可採洽特定人的方式引進國際級金融機構股東為策略投資人。
這是歷來李述德談及公股金融機構辦現增及引進外資股東,開放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態。
台灣金融整併,尤以公股行庫最為棘手,2次金改公民併引發諸多負作用,馬總統上任後,財政部轉由公公併方向進行;昨李述德表達開放外資入股公股金控、銀行意願,顯示公股金融經營策略可能有新發展。
據悉,財政部規劃在維護公股主導權,及單一股東持股逾5%必須公開申報、程序較複雜等考量下,若公股金融機構辦理現金增資引進外資策略投資人,單一股東持股以不超過5%為限。
我們的見解如下:第一、開放外資投資金融機構是對的,但應該包括PE,否則緩不濟急。第二、限制單一投資人5%沒有道理,請問5%有何影響力?有何「策略」投資人可言?基本上會讓所有潛在投資人反感。第三、外資PE的主要興趣還是在中國大陸,台灣金融機構打造大中華平台才能增加對外資的吸引力。
工商銀行 / 阿根廷
全球市值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工行)正式揮軍南美市場,工行宣布,已經以6億美元收購阿根廷第12大銀行、阿根廷標準銀行80%股權,成為阿根廷首家中資銀行。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80%的股權,將使工行獲得阿根廷商業銀行牌照,成為第一家進入當地市場的中資金融機構。這不僅將壯大工行在拉丁美洲的機構和業務網絡,也將更好地服務於中阿兩國快速增長的雙邊經貿往來。
阿根廷是南美市場的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與根根廷經貿往來發展迅速,在此之前當地尚無中資銀行。工行8月5日宣布以6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及其關聯公司共計80%股權,此交易完成後,工行將負責阿根廷標準銀行及其關聯公司的營運和管理。
大陸銀行正不斷拓展其海外觸角,工商銀行對南非標準銀行的收購是中國銀行有史以來在海外最成功的M&A案,對工行非洲的佈局有很大的幫助,這次工行再接再厲,收購標準銀行阿根廷業務,相信對其拉丁美洲業務將來影響有重大意義。
兩岸MOU簽了兩年,大陸銀行到現在還無法對台灣銀行參股,實在令人沮喪,台灣銀行走不出去,想要引外( 陸 )資也引不進來,李述德部長拿巴黎銀行想要策略入股合庫的例子沾沾自喜,請問有意義嗎?台灣還有四十多家銀行,我們要到何時才能整併完成?還需要引進多少家策略投資人才能達成目標?
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宣布以約港幣309億元(約新台幣1,143億元)的代價收購英國上市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股價上週大漲逾3%,飆出歷史新高。
市場分析認為,面對通膨升溫,英國的水務
司在利潤規管制度下,收入及現金流入有一定保障。
Northumbrian Water是英國最大水務公司之一,去年淨利潤約1.78億英鎊(約新台幣84億元)。
長江基建近年來積極在海外進行投資收購,在紐西蘭、澳洲、大陸、英國和加拿大的電力、瓦斯、水務及道路資產方面多角投資。
去年7月,長建與同系的電能實業以約港幣700億元(約新台幣2,590億元)收購法國EDF(Electricite de France SA)旗下英國電網資產,此次收購英國水務公司是李嘉誠為進軍英國市場在一年內採取的第二次行動。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長建已轉型成世界級的公司。所以在全球收購資產,早年其只是中國基礎建設概念股。第二、李嘉誠集團投資組合非常多元,可比美華人的巴菲特,台灣缺乏類似的企業。第三,水務有穩定的現金流,在全球氣候不穩定的狀況下,是理想的投資標的。第四,亞洲除了是全球最重要的被投資區域,現在由於有中國和香港李嘉誠這些富豪,又成為資金輸出國,新加坡和韓國企業也積極向全球新興市場拓展,台灣在這方面相對落後許多,值得我們警惕。
KKR / 聯合環境
當前搶占水資源已成熱門活動,且經常在市場上與中國扯上關係。除了長建進入資源市場,近日知名私募股權公司KKR也投資中國水處理公司所發行債券共計1.14億美元。該公司為在新加坡上市的聯合環境技術公司,提供中國市政和工業污水處理服務,並在中國營運多家水處理廠。
KKR投資的可轉換債券的票面利率為2.5%,期限為5年,交易尚待聯合環境股東的同意,預計年底前完成交易。
聯合環境是新加坡著名的水務公司,專注於石化行業,其客戶包括中國石化前三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聯合環境去年在台灣成功發行TDR,也是由我承作,發行後股價表現亮麗,漲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對於其這次成功引進KKR作為戰略投資者,我們除了恭賀,並有以下的看法:第一、新加坡股市集資功能已經完全停擺,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一籌莫展,PE是良好的代替選擇。第二、KKR和李嘉誠英雄所見略同,都看到了水務在中國成長潛力。第三、KKR投資重視的不只是概念,還有管理,出身中國大陸大陸福建、但在新加坡發跡的聯合環境主席林玉程有良好的 track record,這才是KKR投資的原因。
凱雷 / 海爾
看好中國內需市場,凱雷投資集團將斥資1.37億美元,投資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商-青島海爾旗下子公司海爾電器集團,凱雷將透過購買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等投資方式,鎖定收購該公司約9%的股權,交易預計在本月完成。
華爾街日報報導,凱雷發布公告,表示將向海爾電器集團投資約1.37億美元認購可轉換債券,同時還獲得可額外投資的認股權,執行該認股權時將再投資約5,700萬美元。加上凱雷在該公司的其他投資,凱雷將獲得持有占該公司股份約9%的證券權益。
凱雷集團旗下作為海爾戰略投資者的凱雷亞洲基金III,還將在海爾電器集團董事會的9席中占有1席。凱雷在公告中稱,此項投資將推動海爾電器擴展其服務和分銷能力,尤其是第3方產品分銷商的服務和分銷能力,並發掘中國三、四線市場的增長機會。
我們對這個案子的看法如下:第一、海爾是中國的龍頭企業,有人稱為「中國的GE」,但是其轉投資過於繁雜,有一點像巨型國有企業,凱雷這次投資海爾香港子公司,基本上是和大公司攀上了關係,但主營業務洗衣機和熱水器其前景如何,仍有待觀察。第二,在新聞稿中,凱雷提到要發掘中國三、四線市場的機會,這是正確的方向,大陸一、二線城市已經過於飽和,所以要往「金字塔底端」去掘金。
第三、海爾最近收購岌岌可危的日本三洋電機家電事業部,凱雷的入股可能是要協助海爾「走出去」,協助對三洋的經營管理,否則海爾實在並不需要凱雷投資。第四、中國企業和外資PE結合走出去併購並整合世界企業現在成為新模式,台灣企業如果不能參考借鏡,未來將被加速邊緣化。
人民幣
大陸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3日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未來長時間內美元仍將佔據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地位,人民幣在10年內在全球儲備貨幣中所佔比重可能只有3~5%。
而為保護大陸經濟平穩成長不受外來負面衝擊,大陸有必要實現與內經濟開放度相襯的人民幣區域化,若透過與亞洲各國的貨幣及金融合作,共同尋求建立區域內穩定的匯率機制及區域貨幣,對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均有利。
然而根據大陸政府當下的貨幣制度,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將進一步加劇外匯儲備的累積夏斌主張,理想的人民幣國際化,應以非全面性匯率浮動,同時資本帳戶仍受局部管控為前提,然而勢難避免開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由國際及國內市場供需來決定匯率。
因此夏斌認為,大陸當局在10年內不宜完全開方匯率自由浮動,開放資本帳戶之際,資本管控也應隨匯率逐步市場化而慢慢方寬,未來8~9年間,大陸將面臨經濟改革挑戰及全球金融不穩定,應堅持現行浮動匯率機制以隔離經濟面臨的風險。其認為,大陸可能會繼續調整一籃子貨幣的權重,並放寬浮動區間。
而為避免影響總體經濟的安定性,夏斌指出,匯率、資本管理及國內改革等政府層面須盡可能妥善銜接,透過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向境外開放內部金融市場的同時,亦須隔離人民幣區域化給國內市場帶來的金融風險,配合推展進度,調控離岸市場的規模及結構,適時擴大離岸與在岸兩大通道。
我們有以下幾點感觸:第一、美國債信評等被降,美元已失去全球金融市場龍頭地位,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中國大陸將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第二、人民幣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前奏曲,香港在未來五年的戰略地位相對重要。第三、台灣主管當局應該高度重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應考慮是否爭取台灣成為亞洲第二個離岸金融中心。
公股金控
為強化公股金控、銀行國際能見度,財長李述德最近明確指出,未來公股金控、銀行辦理現金增資,財部將以無損公股主導權為前提,開放引進外資股東,甚至可採洽特定人的方式引進國際級金融機構股東為策略投資人。
這是歷來李述德談及公股金融機構辦現增及引進外資股東,開放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態。
台灣金融整併,尤以公股行庫最為棘手,2次金改公民併引發諸多負作用,馬總統上任後,財政部轉由公公併方向進行;昨李述德表達開放外資入股公股金控、銀行意願,顯示公股金融經營策略可能有新發展。
據悉,財政部規劃在維護公股主導權,及單一股東持股逾5%必須公開申報、程序較複雜等考量下,若公股金融機構辦理現金增資引進外資策略投資人,單一股東持股以不超過5%為限。
我們的見解如下:第一、開放外資投資金融機構是對的,但應該包括PE,否則緩不濟急。第二、限制單一投資人5%沒有道理,請問5%有何影響力?有何「策略」投資人可言?基本上會讓所有潛在投資人反感。第三、外資PE的主要興趣還是在中國大陸,台灣金融機構打造大中華平台才能增加對外資的吸引力。
工商銀行 / 阿根廷
全球市值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工行)正式揮軍南美市場,工行宣布,已經以6億美元收購阿根廷第12大銀行、阿根廷標準銀行80%股權,成為阿根廷首家中資銀行。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80%的股權,將使工行獲得阿根廷商業銀行牌照,成為第一家進入當地市場的中資金融機構。這不僅將壯大工行在拉丁美洲的機構和業務網絡,也將更好地服務於中阿兩國快速增長的雙邊經貿往來。
阿根廷是南美市場的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與根根廷經貿往來發展迅速,在此之前當地尚無中資銀行。工行8月5日宣布以6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及其關聯公司共計80%股權,此交易完成後,工行將負責阿根廷標準銀行及其關聯公司的營運和管理。
大陸銀行正不斷拓展其海外觸角,工商銀行對南非標準銀行的收購是中國銀行有史以來在海外最成功的M&A案,對工行非洲的佈局有很大的幫助,這次工行再接再厲,收購標準銀行阿根廷業務,相信對其拉丁美洲業務將來影響有重大意義。
兩岸MOU簽了兩年,大陸銀行到現在還無法對台灣銀行參股,實在令人沮喪,台灣銀行走不出去,想要引外( 陸 )資也引不進來,李述德部長拿巴黎銀行想要策略入股合庫的例子沾沾自喜,請問有意義嗎?台灣還有四十多家銀行,我們要到何時才能整併完成?還需要引進多少家策略投資人才能達成目標?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香港聯交所改革的啟示
(全文刊載至2011-08-05工商時報)
日前,亞洲最發達金融中心香港的聯交所總裁李小加發表改革萬言書,除了描繪提升港交所競爭力的未來改革 "三部曲" ,並強調改革的必要性,藉由與業界溝通,安撫反對的聲音。
李小加是港交所第一位大陸背景總裁,兩年前上任時即公布 "戰略規劃 2010-2012",至今15個月,這次發表改革宣言是為了回顧過去、審視當前、展望未來,意義深遠。
李總裁把改革分為三類:關於香港交易所核心實力的改革、為了實現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改革、與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改革。具體措施包括短期內提升資訊技術基礎設施,中期實現交易時間 (和大陸) 開市同步、引進外地交易所 (主要是大陸) 參與者制度、和開設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以及長期將推廣"隱名交易" (利用電子交易所平台作隱名的股票買賣,又稱 dark pool 黑池交易) 等。
李總裁並勾勒了三個香港交易所願景:一、內地企業「首選海外集資中心」;二、內地資本「首要海外投資中心」;三、全方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交易所競爭激烈,跨地域併購消息不斷,紐交所和德交所合併已獲兩地股東會同意,上海正加速推進國際板,新加坡亦虎視眈眈,在高頻交易、黑池交易上領導創新,港交所面對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挑戰,當然需要加速改革。
香港媒體普遍將焦點放在抗議縮短午休時間,以及改革方案只有利於大型投資銀行,對於缺乏資源的中小型劵商將造成衝擊,基本上是沒有弄清楚問題焦點,而且錯失了對大方向的掌握。李總裁宣言傳達最重要的信息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香港即將會成為內地資本「首要海外投資中心」,不管中小型劵商或小額投資人喜不喜歡,香港與內地連結和全球化的腳步是不會放慢的。滬深兩地每日交易量是香港市場的6倍,而且尚無融資融劵,香港現在的基礎建設根本無法應付未來的挑戰,誠如李總裁所言「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我們準備好了嗎?」
大陸兩年前就計劃開放大陸居民投資港股「直通車」,後因為配套措施不完備而取消。以前大陸人士投資港股要帶著現金到香港偷偷開戶,但現在卻可以光明正大地探討內地資本以香港作為出海口。如果香港對陸資開放但劵商卻未準備好,資金將會流到別的市場和另類交易平台。
大陸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對香港衍生性商品市場也將帶來莫大商機,李總裁提出中國基於金融安全的考慮,在短期內不會太快與國際主流貨幣與商品市場完全接軌,而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匯率、利率衍生商品及相關場外清算業務有巨大需求,香港迫切需要推出多樣化的人民幣計價投資及風險管理商品。藉由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機遇,香港很有可能後來居上,在ETF、股票期貨等領域超越新加坡。
台灣的証劵市場一向以散戶為依歸,不太保障法人和外資,更不在乎私募股權基金和陸資投資人,所以資本全球化進度相對緩慢。馬總統最近表示台灣在與其他國家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國內很多產業仍不願承諾開放,將使台灣難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反觀香港,從最近 Prada 和大潤發的上市可以看出,本地散戶不捧場股價照樣上漲,證明其資本市場早已充分外資化和法人化了。
面對全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衝擊浪潮,台灣應盡快進行全面性的証劵市場開放與改革,包括交易所、承銷制度與交易制度等。投資大師羅傑斯最近表示,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大幅開放,只有台灣尚未開放;世界已完全改變,台灣的心態卻沒跟著轉變。對於台灣劵商而言,香港在短期內可能成為新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其作為投資中心的意義遠比籌資中心更大,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戰略佈局與資源配置。
日前,亞洲最發達金融中心香港的聯交所總裁李小加發表改革萬言書,除了描繪提升港交所競爭力的未來改革 "三部曲" ,並強調改革的必要性,藉由與業界溝通,安撫反對的聲音。
李小加是港交所第一位大陸背景總裁,兩年前上任時即公布 "戰略規劃 2010-2012",至今15個月,這次發表改革宣言是為了回顧過去、審視當前、展望未來,意義深遠。
李總裁把改革分為三類:關於香港交易所核心實力的改革、為了實現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改革、與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改革。具體措施包括短期內提升資訊技術基礎設施,中期實現交易時間 (和大陸) 開市同步、引進外地交易所 (主要是大陸) 參與者制度、和開設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以及長期將推廣"隱名交易" (利用電子交易所平台作隱名的股票買賣,又稱 dark pool 黑池交易) 等。
李總裁並勾勒了三個香港交易所願景:一、內地企業「首選海外集資中心」;二、內地資本「首要海外投資中心」;三、全方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交易所競爭激烈,跨地域併購消息不斷,紐交所和德交所合併已獲兩地股東會同意,上海正加速推進國際板,新加坡亦虎視眈眈,在高頻交易、黑池交易上領導創新,港交所面對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挑戰,當然需要加速改革。
香港媒體普遍將焦點放在抗議縮短午休時間,以及改革方案只有利於大型投資銀行,對於缺乏資源的中小型劵商將造成衝擊,基本上是沒有弄清楚問題焦點,而且錯失了對大方向的掌握。李總裁宣言傳達最重要的信息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香港即將會成為內地資本「首要海外投資中心」,不管中小型劵商或小額投資人喜不喜歡,香港與內地連結和全球化的腳步是不會放慢的。滬深兩地每日交易量是香港市場的6倍,而且尚無融資融劵,香港現在的基礎建設根本無法應付未來的挑戰,誠如李總裁所言「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我們準備好了嗎?」
大陸兩年前就計劃開放大陸居民投資港股「直通車」,後因為配套措施不完備而取消。以前大陸人士投資港股要帶著現金到香港偷偷開戶,但現在卻可以光明正大地探討內地資本以香港作為出海口。如果香港對陸資開放但劵商卻未準備好,資金將會流到別的市場和另類交易平台。
大陸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對香港衍生性商品市場也將帶來莫大商機,李總裁提出中國基於金融安全的考慮,在短期內不會太快與國際主流貨幣與商品市場完全接軌,而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匯率、利率衍生商品及相關場外清算業務有巨大需求,香港迫切需要推出多樣化的人民幣計價投資及風險管理商品。藉由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機遇,香港很有可能後來居上,在ETF、股票期貨等領域超越新加坡。
台灣的証劵市場一向以散戶為依歸,不太保障法人和外資,更不在乎私募股權基金和陸資投資人,所以資本全球化進度相對緩慢。馬總統最近表示台灣在與其他國家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國內很多產業仍不願承諾開放,將使台灣難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反觀香港,從最近 Prada 和大潤發的上市可以看出,本地散戶不捧場股價照樣上漲,證明其資本市場早已充分外資化和法人化了。
面對全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衝擊浪潮,台灣應盡快進行全面性的証劵市場開放與改革,包括交易所、承銷制度與交易制度等。投資大師羅傑斯最近表示,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大幅開放,只有台灣尚未開放;世界已完全改變,台灣的心態卻沒跟著轉變。對於台灣劵商而言,香港在短期內可能成為新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其作為投資中心的意義遠比籌資中心更大,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戰略佈局與資源配置。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金錢豹/安佰深 海爾/三洋 東京創業板 用友/研發中心
金錢豹 / 安佰深
進入炎熱的夏天,兩個M&A事件重新定義了大中華的併購歷史,一是大陸糖果製造龍頭台商徐福記被雀巢收購,計畫以17億美元取得60%股權,成為近幾年外資在中國大陸最大的食品零售併購項目;另一是大陸連鎖自助餐飲的龍頭,也是由台商所經營管理的金錢豹被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安佰深 (Apax) 收購,根據報載收購金額在 15-19 億人民幣之間,這是今年外商對中國消費品行業最大的完成併購項目。
越來越多大陸台商被外資併購,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企業家找不到繼承人,第二代不願意接班。許多台商的第二代都是在歐美受教育,在大陸工作經驗不長,對於充滿挑戰的中國市場尚無法承擔重任,特別如果是屬於生產製造型的企業,還要面臨艱難轉型的瓶頸。
第二、全球及大陸外在經營環境變化過於激烈,超出企業家自身能力,希望見好就收。過去十年,大陸民營企業興起,許多民營企業家不管在年紀或衝勁上,都不遜於台商。另外,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環境動盪,從歐債、美債危機到日本經濟蕭條,都讓企業經營難度大為增加,大陸的缺工、缺料、缺電更是普遍,讓台資企業家覺得不如歸去。
第三、在十二五劃推動下,大陸內需市場快速成長,迫使多國籍企業以M&A 手段在最短時間內佈局中國。許多在中國已經耕耘多年的企業如聯合利華、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都面臨管理資源不足,需要大幅擴充的窘境,台商由於有一定的管理機制、品牌和人才,自然成為多國籍企業優先併購的對象。
第四、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手上資金過多,卻找不到足夠多的合適項目,管理較佳的台資企業成為其高價出手併購的對象。中國大陸PE興起,多半以人民幣發行,並以A股上市為目標,比較容易得到企業認同,外資PE相較更沒有競爭力,手上美元無法有效地消化,而在大陸要作幾億美元的併購項目又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之下,優質的大陸台商企業身價自然水漲船高。
除了以上幾個理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台商希望結合外商走出去佈局全球,徐福記出售給雀巢就是為此,但是台灣的媒體和業界對這一點普遍缺乏認知。徐福記早已成為中國的產業龍頭,經營遇到瓶頸,但是其沒有能力走出去拓展全球佈局,和雀巢結合,就可以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海外發展。
Apax 投資金錢豹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是完全收購,和過去PE以參股形式投資完全不同。在這個項目中,公司原來的經營管理團隊都獲得留任,Apax 並以其遍布全球的網絡,帶進管理資源,協助金錢豹在中國的佈局。這個項目之所以受到重視,另一個理由是由對於餐飲企業A股上市政策改變,不再支持餐飲企業上市,以致如俏江南等企業上市紛紛遭遇挫折,金錢豹能在這個時候和外資PE結合,看起來是走對了路,當然,其將來也還會在香港上市,不過和Apax的結合主要是為了策略聯盟,引進優質的經營管理,迅速擴充中國版圖,而非為了「迂迴上市」。
我們其它的觀察如下:第一、有品牌、通路的消費性產業大陸台商將持續成為外資追逐的新寵;第二、外資PE會發現大陸台商這塊領域是過去他們所忽略的新大陸;第三、除了以「中國市場」為出發點,下一波台商和PE的結合還可能以「全球市場」為考量,對海外去收購品牌、通路或技術;第四、PE現在出價已經超過IPO價格,在台灣本益比不高而香港上市又屬於大型企業專利的情況下,更多台商企業可能願意放棄上市而和PE結合。第五、PE比較不用擔心台資企業的管理,金錢豹原管理團隊均未變動,徐福記在賣給雀巢後徐家兄弟仍然負責經營,這是和純大陸PE項目較不同的地方。
海爾 / 三洋
海爾集團將以100億日圓(約新台幣37億元)收購日本松下集團旗下三洋電機的家用、商用洗衣機、家用冰箱業務及使用SANYO品牌在東南亞四國的銷售業務,這是中國家電大廠首度大動作收購海外品牌。
據日本媒體報導,三洋電機近日宣布已與海爾集團簽署備忘錄,預計今年9月簽定最終合約,2012年3月底完成,該收購案包括三洋電機旗下九家公司,及2,000名員工,其中日本本土企業三家、日本海外企業六家,涵蓋產品開發、製造廠和銷售等事業。
除收購工廠及銷售通路外,海爾同時擁有在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四國銷售洗衣機和電冰箱在內的白色家電,以及電視機上的「SANYO」品牌,但未透露授權的有效期。
大陸家電觀察家梁振鵬分析,風光一時的三洋電機,目前賺錢的業務只剩電池,家用電器和半導體早已嚴重虧損,才會將松下拖入虧損之列,拋售三洋可能是壯士斷腕。
松下並允許海爾在一定時間內在東南亞市場使用三洋電機的品牌,目前三洋在日本洗衣機市占率約15%,在越南電冰箱市占率約30%,這些市占率都高過海爾在當地的市占率,梁振鵬認為,海爾可藉機學到如何運作、如何銷售一個國際化品牌,並學會在國外打造自已的通路資源。
高盛多年以前就曾投資三洋,是高盛在日本直接投資較失敗的項目之一,說明製造業的 turnaround 的確不容易,後來高盛再把三洋在幾年前賣給 Panasonic。
這也不是海爾第一次計劃收購外國品牌,2008年時海爾曾和美國產業的龍頭GE談,希望收購其家電業務;2004年時美國第三大家電公司美泰克 (Maytag) 收購,海爾出價競逐,最後卻敗給另一家電大廠惠而浦 (Whirlpool)。海爾擁有全球6%白色家電市場,去年的營收為207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如下:第一、作為中國大陸最成功本土企業的表徵,海爾一直沒有停止其「走出去」的雄心壯志。第二、海爾的海外M&A有國家支持,已經不能算單純的企業行為。第三、三洋的價值在於其畢竟還有一個不錯的品牌,某些技術含量也可能略高於海爾,這對於海爾在大陸計劃拓展高端市場或海外發展新興市場可能會有幫助。第四、日本受到地震海嘯打擊太深,日圓又不斷升值,將來會有好企業不斷要賣出來,這正是台灣企業透過併購向上提升的大好機會,我們不做,大陸企業也會去做。
東京創業板
AIM (AlternativeInvestmentMarket) 是倫敦著名的 "創業板",協助許多歐洲新興企業成功集資。2009年AIM 和東京交易所合作,成立 Tokyo AIM (東京創業板) ,希望將複製成功模式到亞洲來。
最近 AIM 推出第一砲,計劃一家日本當地生物製藥的股票上市叫 Mebiopharm,卻在最後一刻無法成交,理由是市場反應不佳,乏人問津,原有計劃銷售股票價格為每股1200日圓,但市場只願意用25%的折價900日圓成交,以致掛牌後卻沒有交易量。
我們的感想如下:第一、AIM雖然找錯了對象,應在大中華地區找一個華文華人的合作夥伴,中國大陸和台灣才是新興創業型企業最大的市場來源。第二、日本民族本身就是講求服從性格和大公司文化,當然更不可能有許多創業型企業。第三、由於AIM市場是給 "專業機構法人" 投資,傳統日本法人當然也不可能去支持新興企業,這和美國股市支持矽谷和互聯網創業英雄一夕致富是截然不同的。第四、亞洲需要有適合華人企業的中小型股票市場,照理說台灣應該有很好的機會,但台灣政策法令太封閉了,外資對台灣沒有信心;香港又是大企業文化,中國大陸A股排隊上市企業太多,外人要等太久;新加坡雖然很有企圖心,但地理位置較遙遠,美國資本市場現已對中國企業全面封殺了。誰若能夠徹底改革其資本市場,必能在未來新興的亞洲華人企業資本市場分一杯羹。
用友 / 研發中心
成立逾22年的用友軟件,穩居大陸ERP系統(企業資源規畫)市占率第一名。用友自今年開始啟動2.0版海外戰略計畫,全面擴大全球布局,台灣是其中的重點,因此今年7月,用友軟件正式落腳台灣,成立分公司。
擔負用友軟件海外開疆闢土任務的副總裁楊健,親自兼任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他表示,用友來台設點包括滿足台灣市場、服務來台陸企以及邁向全球化的三大目標。
楊健樂觀看待台灣市場的前景,「未來3到5年,大陸企業的大軍可望洶湧進入台灣。」用友也計畫明年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並擴大招募人才,並在台積極拓展合作對象。
在兩岸產業合作方面,楊健表示,用友來台可學習台灣同行好的作法,未來希望結合用友的優勢,研發出更佳的解決方案,不僅可應用在華人市場,兩岸合作可以到國際市場拿更多的份額。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第一、陸資來台現在已邁入第二階段,早期只是設立一個辦事處,或是賣一些產品到台灣,現在則希望利用台灣的人才,這才是台灣最有優勢的地方。第二、陸商和台商都要走向全球化,兩岸攜手走出去,創造雙贏是最佳選擇。第三、兩岸產業是有互補性的,大陸為標準化大量生產,台灣則是客製化應用,結合在一起,兩岸三地都能應用。第四、台灣企業應該主動和陸資結盟,邀請其入股或合資,如果不作這樣長期的規劃,未來台灣人才可能無法阻擋大陸企業或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到時台灣企業又剩下什麼?
進入炎熱的夏天,兩個M&A事件重新定義了大中華的併購歷史,一是大陸糖果製造龍頭台商徐福記被雀巢收購,計畫以17億美元取得60%股權,成為近幾年外資在中國大陸最大的食品零售併購項目;另一是大陸連鎖自助餐飲的龍頭,也是由台商所經營管理的金錢豹被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安佰深 (Apax) 收購,根據報載收購金額在 15-19 億人民幣之間,這是今年外商對中國消費品行業最大的完成併購項目。
越來越多大陸台商被外資併購,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企業家找不到繼承人,第二代不願意接班。許多台商的第二代都是在歐美受教育,在大陸工作經驗不長,對於充滿挑戰的中國市場尚無法承擔重任,特別如果是屬於生產製造型的企業,還要面臨艱難轉型的瓶頸。
第二、全球及大陸外在經營環境變化過於激烈,超出企業家自身能力,希望見好就收。過去十年,大陸民營企業興起,許多民營企業家不管在年紀或衝勁上,都不遜於台商。另外,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環境動盪,從歐債、美債危機到日本經濟蕭條,都讓企業經營難度大為增加,大陸的缺工、缺料、缺電更是普遍,讓台資企業家覺得不如歸去。
第三、在十二五劃推動下,大陸內需市場快速成長,迫使多國籍企業以M&A 手段在最短時間內佈局中國。許多在中國已經耕耘多年的企業如聯合利華、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都面臨管理資源不足,需要大幅擴充的窘境,台商由於有一定的管理機制、品牌和人才,自然成為多國籍企業優先併購的對象。
第四、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手上資金過多,卻找不到足夠多的合適項目,管理較佳的台資企業成為其高價出手併購的對象。中國大陸PE興起,多半以人民幣發行,並以A股上市為目標,比較容易得到企業認同,外資PE相較更沒有競爭力,手上美元無法有效地消化,而在大陸要作幾億美元的併購項目又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之下,優質的大陸台商企業身價自然水漲船高。
除了以上幾個理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台商希望結合外商走出去佈局全球,徐福記出售給雀巢就是為此,但是台灣的媒體和業界對這一點普遍缺乏認知。徐福記早已成為中國的產業龍頭,經營遇到瓶頸,但是其沒有能力走出去拓展全球佈局,和雀巢結合,就可以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海外發展。
Apax 投資金錢豹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是完全收購,和過去PE以參股形式投資完全不同。在這個項目中,公司原來的經營管理團隊都獲得留任,Apax 並以其遍布全球的網絡,帶進管理資源,協助金錢豹在中國的佈局。這個項目之所以受到重視,另一個理由是由對於餐飲企業A股上市政策改變,不再支持餐飲企業上市,以致如俏江南等企業上市紛紛遭遇挫折,金錢豹能在這個時候和外資PE結合,看起來是走對了路,當然,其將來也還會在香港上市,不過和Apax的結合主要是為了策略聯盟,引進優質的經營管理,迅速擴充中國版圖,而非為了「迂迴上市」。
我們其它的觀察如下:第一、有品牌、通路的消費性產業大陸台商將持續成為外資追逐的新寵;第二、外資PE會發現大陸台商這塊領域是過去他們所忽略的新大陸;第三、除了以「中國市場」為出發點,下一波台商和PE的結合還可能以「全球市場」為考量,對海外去收購品牌、通路或技術;第四、PE現在出價已經超過IPO價格,在台灣本益比不高而香港上市又屬於大型企業專利的情況下,更多台商企業可能願意放棄上市而和PE結合。第五、PE比較不用擔心台資企業的管理,金錢豹原管理團隊均未變動,徐福記在賣給雀巢後徐家兄弟仍然負責經營,這是和純大陸PE項目較不同的地方。
海爾 / 三洋
海爾集團將以100億日圓(約新台幣37億元)收購日本松下集團旗下三洋電機的家用、商用洗衣機、家用冰箱業務及使用SANYO品牌在東南亞四國的銷售業務,這是中國家電大廠首度大動作收購海外品牌。
據日本媒體報導,三洋電機近日宣布已與海爾集團簽署備忘錄,預計今年9月簽定最終合約,2012年3月底完成,該收購案包括三洋電機旗下九家公司,及2,000名員工,其中日本本土企業三家、日本海外企業六家,涵蓋產品開發、製造廠和銷售等事業。
除收購工廠及銷售通路外,海爾同時擁有在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四國銷售洗衣機和電冰箱在內的白色家電,以及電視機上的「SANYO」品牌,但未透露授權的有效期。
大陸家電觀察家梁振鵬分析,風光一時的三洋電機,目前賺錢的業務只剩電池,家用電器和半導體早已嚴重虧損,才會將松下拖入虧損之列,拋售三洋可能是壯士斷腕。
松下並允許海爾在一定時間內在東南亞市場使用三洋電機的品牌,目前三洋在日本洗衣機市占率約15%,在越南電冰箱市占率約30%,這些市占率都高過海爾在當地的市占率,梁振鵬認為,海爾可藉機學到如何運作、如何銷售一個國際化品牌,並學會在國外打造自已的通路資源。
高盛多年以前就曾投資三洋,是高盛在日本直接投資較失敗的項目之一,說明製造業的 turnaround 的確不容易,後來高盛再把三洋在幾年前賣給 Panasonic。
這也不是海爾第一次計劃收購外國品牌,2008年時海爾曾和美國產業的龍頭GE談,希望收購其家電業務;2004年時美國第三大家電公司美泰克 (Maytag) 收購,海爾出價競逐,最後卻敗給另一家電大廠惠而浦 (Whirlpool)。海爾擁有全球6%白色家電市場,去年的營收為207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如下:第一、作為中國大陸最成功本土企業的表徵,海爾一直沒有停止其「走出去」的雄心壯志。第二、海爾的海外M&A有國家支持,已經不能算單純的企業行為。第三、三洋的價值在於其畢竟還有一個不錯的品牌,某些技術含量也可能略高於海爾,這對於海爾在大陸計劃拓展高端市場或海外發展新興市場可能會有幫助。第四、日本受到地震海嘯打擊太深,日圓又不斷升值,將來會有好企業不斷要賣出來,這正是台灣企業透過併購向上提升的大好機會,我們不做,大陸企業也會去做。
東京創業板
AIM (AlternativeInvestmentMarket) 是倫敦著名的 "創業板",協助許多歐洲新興企業成功集資。2009年AIM 和東京交易所合作,成立 Tokyo AIM (東京創業板) ,希望將複製成功模式到亞洲來。
最近 AIM 推出第一砲,計劃一家日本當地生物製藥的股票上市叫 Mebiopharm,卻在最後一刻無法成交,理由是市場反應不佳,乏人問津,原有計劃銷售股票價格為每股1200日圓,但市場只願意用25%的折價900日圓成交,以致掛牌後卻沒有交易量。
我們的感想如下:第一、AIM雖然找錯了對象,應在大中華地區找一個華文華人的合作夥伴,中國大陸和台灣才是新興創業型企業最大的市場來源。第二、日本民族本身就是講求服從性格和大公司文化,當然更不可能有許多創業型企業。第三、由於AIM市場是給 "專業機構法人" 投資,傳統日本法人當然也不可能去支持新興企業,這和美國股市支持矽谷和互聯網創業英雄一夕致富是截然不同的。第四、亞洲需要有適合華人企業的中小型股票市場,照理說台灣應該有很好的機會,但台灣政策法令太封閉了,外資對台灣沒有信心;香港又是大企業文化,中國大陸A股排隊上市企業太多,外人要等太久;新加坡雖然很有企圖心,但地理位置較遙遠,美國資本市場現已對中國企業全面封殺了。誰若能夠徹底改革其資本市場,必能在未來新興的亞洲華人企業資本市場分一杯羹。
用友 / 研發中心
成立逾22年的用友軟件,穩居大陸ERP系統(企業資源規畫)市占率第一名。用友自今年開始啟動2.0版海外戰略計畫,全面擴大全球布局,台灣是其中的重點,因此今年7月,用友軟件正式落腳台灣,成立分公司。
擔負用友軟件海外開疆闢土任務的副總裁楊健,親自兼任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他表示,用友來台設點包括滿足台灣市場、服務來台陸企以及邁向全球化的三大目標。
楊健樂觀看待台灣市場的前景,「未來3到5年,大陸企業的大軍可望洶湧進入台灣。」用友也計畫明年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並擴大招募人才,並在台積極拓展合作對象。
在兩岸產業合作方面,楊健表示,用友來台可學習台灣同行好的作法,未來希望結合用友的優勢,研發出更佳的解決方案,不僅可應用在華人市場,兩岸合作可以到國際市場拿更多的份額。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第一、陸資來台現在已邁入第二階段,早期只是設立一個辦事處,或是賣一些產品到台灣,現在則希望利用台灣的人才,這才是台灣最有優勢的地方。第二、陸商和台商都要走向全球化,兩岸攜手走出去,創造雙贏是最佳選擇。第三、兩岸產業是有互補性的,大陸為標準化大量生產,台灣則是客製化應用,結合在一起,兩岸三地都能應用。第四、台灣企業應該主動和陸資結盟,邀請其入股或合資,如果不作這樣長期的規劃,未來台灣人才可能無法阻擋大陸企業或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到時台灣企業又剩下什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