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
台灣出口連續三個月衰退,相較韓國衰退更形嚴重,是否與美韓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有關?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昨天說,美韓FTA發酵沒有那麼快,台灣出口衰退是本身產業結構的問題。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第一季出口衰退百分之四點七,目前有改善,預計六月會轉為正成長。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統計,上月國內出口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六點三,台灣已連續三個月出口年增率負成長,尤其今年元月至五月,台灣出口累計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與美國相比,台灣還是唯一出口負成長。
尹啟銘昨天上午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研討會時表示,全世界的出口表現都不佳,我國原本出口主力的面板、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也都因產業問題受影響;我方應該從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出口開始做起。
他表示,過去在經濟部長任內,曾推動「新鄭和計劃」,目的就是要開發新興市場,台灣去年對新興市場出口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廿,代表在新興市場方面已有成就。
施顏祥也直言,台灣的「產品結構」大部分是中間材,並非最終產品,很多地區或國家一旦進口替代,台灣產品很容易被取代。
「預計到六月,出口就可能轉為正成長」施顏祥表示,經濟部三月規畫「龍騰計劃」,跟企業界合作擴大出口量,積極幫廠商找市場、提供相關融資,助廠商克服困難、邀請買主到台灣,希望六月開始出口恢復暢旺。
國內出口貿易衰退連連,遠雄企業團董事長趙藤雄昨天開藥方,他說政府要救出口,應在既有產業上鼓勵投資,發揮台灣地理位置優勢,再創「MIT(台灣製造)」威名。
趙藤雄表示,救出口必須擴大自由貿易港區範圍,透過區段徵收取得港區土地,吸引國外資金和台灣的製造及研發能量,出口各種貨品到全球各地;遠雄已投資設立遠雄航空自由貿易港區。
趙藤雄說,全球有七百多個自由貿易區,就屬台灣的位置最優,加上台灣有一百卅萬家企業,能量非常強,若能快速擴大建構自由貿易港區,不但可強化台灣經濟,更能創造就業機會。
他表示,台灣必須改革,改革的目標是要從四小龍之末重回四小龍之首,這樣改革才有意義;政府不要抹煞了好不容易回流資金與置產的意願。
趙藤雄還說,證所稅案得不償失,應該儘快落幕;若是富人不敢投資台灣,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等到投資減少了,經濟更不好時再來救,一切都來不及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尹啟銘主席講的很對,台灣產業結構要調整,因為太依靠電子業,特別是面板和DRAM等。
第二、台灣對新興市場的開發,遠不如韓國和新加坡,韓國對印度甚至非洲都用了很大的力量開發,新加坡位處東南亞,隨著印尼、越南等新興國家的崛起,新加坡可能是最大的受惠國。
第三、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大陸已經不能用勞動力競爭優勢來看待,這對大部分台商非常不利,台商在大陸的處境已到非轉型不可的地步,必須重新定位台灣的功能和價值。
第四、趙藤雄董事長說,救出口,應該再創「MIT台灣製造」,台灣製造面臨兩大問題: 勞工和土地,只能朝「創新加值」方面發展。
第五、美國歐巴馬也在鼓勵重振美國製造業,希望海外投資廠商能夠部分回流,台灣應該深思「台灣製造」的空間和策略究竟為何?
第六、台灣更需要積極向高端服務業發展,醫療就是一個很好的領域,教育培訓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第七、台灣決策者的毛病是缺乏長期戰略規劃和宏觀視野,經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很擔心出口不振將一直持續下去,政府只會在短期解決方案上著墨,而不求根本改革。
美商會
美國商會昨日公布《二○一二台灣白皮書》,針對通訊傳播產業,美國商會呼籲政府,為數位匯流時代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白皮書指出,台灣部分主管機關對服務業貿易了解有限,「不時受貿易保護主義心態影響」,部分重大投資案常以文件不齊全為理由,不斷要求補件,影響投資意願,也批評有線電視系統與衛星電視評鑑換照過程過於頻繁。
美國商會《二○○九台灣白皮書》,曾點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願與業者溝通的態度,是外商在台經商最大挫折項目,往後白皮書雖無繼續點名NCC,但美國商會會長魏世民(Bill Wiseman),昨日指稱外商投資台灣,面臨投資無法回收的不確定性,有幾個案子被卡住(being blocked),也是暗指目前正在審議的旺中寬頻併購案。
魏世民說,過去幾個外商爭議投資案,台灣政府檯面上並非駁回,但審查過程總是以not enough timeline,需要走完相關行政作業程序擱著,一拖就拖很久,直到送件人受不了,自己主動把案子撤回去。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補充,台灣政府在審核外資投資案,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有些申請案,即使所有文件都符合要求,但主管機關仍可持續要求補件,無形中增加外商營運成本」。
對此,經濟部投審會發言人張銘斌表示,過去這段期間,重大僑外投資案件,審核時間較長的案子,只有南山人壽、遨睿投資國巨電子與旺中寬頻併購中嘉網路三案審核時間較長,根據華僑與外國人投資條例,僑外投資案在申請文件齊備後,經濟部投審會原則上應二個月內完成審查,不過,申請人認知文件齊備與主管機關,可能有認知上的落差,旺中案則是因跨媒體併購,使得NCC對併購案有所疑慮。
張銘斌表示,經濟部投審會將主動聯繫美國商會,了解是否有其他僑外投資被卡住。 NCC法律事務處副處長謝煥乾表示,對審查中的案件不便表示意見。 NCC主委蘇蘅周一則在立法院表示,針對外資投資廣電產業,絕大多數國家僅針對無線電視進行限制,有線電視屬私有財產,未使用頻譜等稀有資源,又必須達到一定規模經濟,多數國家並未限制外資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關於台灣外人投資審批不透明,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但經濟部投審會只有等到美國商會提出來批判,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
第二、我們不清楚經濟部所謂重大投資案件,「只有」三件投資審核期較長,如果審查過程不透明,就算只有一件案例,也足以重創國際投資者信心。
第三、國巨案就是一個例子,台灣主管官員可能還不知道否准KKR投資國巨對台灣國際國際形象和外人投資意願的影響有多嚴重。
第四、「美商會白皮書」是重要的政策意見代表,說明一個國家經濟開放的程度,明年台灣國際競爭力排名可能會因此而下降。
施振榮
施振榮在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辦的「全球趨勢下之經濟發展新思維」高峰會上指出,「台灣服務業發展機會是製造業的1000倍。」他分析,服務業國際市場規模是製造業100倍、創造價值是製造業5倍、未來發展規模是製造業2倍,「相乘效果達千倍」;但挑戰也不小。
他說是服務業的挑戰是製造業的100倍,包括服務業附加價值難於製造業5倍、打入在地市場難度20倍,因此政策應扶植。
對於今年前4月台灣出口成長不佳,面臨全球化競爭壓力,施振榮反而指出:「台灣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語畢一度引起現場質疑眼光,但他隨後說:「因為地球是圓的,那一個點都可以是中心。」引發哄堂大笑。
對於今年前4月台灣出口成長不佳,面臨全球化競爭壓力,施振榮反而指出:「台灣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語畢一度引起現場質疑眼光,但他隨後說:「因為地球是圓的,那一個點都可以是中心。」引發哄堂大笑。
施振榮表示,過去台灣倚靠委託設計製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DM)、ICT產業(資通訊科技)和半導體代工而成為世界中心;但台灣要迎向經濟全球化的策略下,創新、整合能力都不可忽略,政府未來30年也應投入品牌行銷領域。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在會中直接回應:「這樣聽起來,台灣也沒有那麼糟。」施振榮表示,台灣有過去ODM的實力,未來10年韓國還吃不下這塊市場,也因此很多國家都想跟台灣業者當朋友,但美光購併爾必達後市場洗牌,對照2、3年前台日聯軍抗美韓,現在可能是「台美日聯軍抗韓」,只要3方人力結合,ODM廠可以在應用面提高附加價值,未來發展仍然很有機會。
施振榮說:「三星、LG是大家的敵人,台灣是全球的朋友。」、「全世界的機會在中國、全球要學習的對象是日本。」他表示,只要台美日3方結合,美日若借重台灣人力,ODM廠在應用面提升附加價值,面板、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都有發展機會,「慘」業也不會那麼慘。會後施振榮表示,台灣產業要升級,人力和資金投入都是重點,政府應該換個腦袋,將人才導向高附加價值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施董事長的講話,雖然比較誇張,但是很好,引起外界的注意,至少引起了我的注意和關心。
第二、施董事長的發言令人莞爾與深思:「韓國是全球敵人,中國是全球機會,台灣是全球朋友,日本為全球學習對象。」
第三、施董事長提到台灣服務業發展的機會是製造業的1,000倍。現在出口不振,台灣如果要再去強調製造,帶動出口,恐怕緩不濟急也會成效不彰,倒不如徹底思考服務業的發展策略,馬來西亞最近就放棄製造和高科技,全力向服務業轉型。
第四、施董事長對併購也有精闢見解:「應向外購併,不向內,不要把不好的留在國內。」因此台灣應該多多向郭台銘董事長學習,去併購夏普,而不要期待什麼財團會來解決像茂德之類的問題。
中投
瞄準黃金增值潛力,中國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近期斥資4.25億美元,收購世界第3大黃金生產商、俄羅斯普利斯黃金公司(Polyus)約5%股權,這也是中投首度投資黃金相關產業。
今年4月底,中投透過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以私募配售方式,收購普利斯黃金公司股權;同時參與收購的還有俄羅斯對外貿易銀行,其收購股份為2.5%。
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先前曾經表示,目前要通過直接併購方式,進入國際資源能源市場機會越來越少,且阻力越來越大。樓繼偉認為,中投可成為「積極的少數投資者」,幫助舒緩資源能源相關企業的資金瓶頸,並提高大陸獲取資源的能力。負責這項收購案的中投人士表示,中投之所以購入普利斯的股權,是因為後者計畫在倫敦交易所上市,憑藉普利斯龐大的資產規模,一旦成功上市,很可能被納入納入英國富時100指數(FTSE 100),這正是吸引中投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投分析認為,近期國際黃金公司股價相對於現貨黃金價格,明顯被市場低估。報導指出,黃金公司股價與現貨價格之間的比值,從2008年下半年的1.3倍跌到今年第1季的0.7倍。與此同時,各國央行紛紛增加黃金儲備,加上當前全球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無論從避險還是長期回報考慮,黃金公司股票增值潛力良好。
其次,普利斯黃金公司金礦儲量居全球第3、黃金產量全球第8,不僅資源儲備豐富,且金礦規模較大,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相對完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這都成為中投收購普利斯的原因。
金礦在俄羅斯被定義為「戰略性」資產,俄國政府多年來嚴格管控外資在資源領域投資,特別是外國主權基金進入門檻更高。中投公司此次收購,也開啟外國主權資本投資俄國資源領域的先河。
近年以來中投積極增強與俄羅斯合作。去年2月,中投投資1億美元,收購了俄第2大綜合性銀行對外貿易銀行的少部分股權;本月5日,中投更與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合夥成立「中俄投資基金」,目標募集規模為20至40億美元,中投與俄方各出資10億美元,剩餘資金將向國際投資者募集。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投布局全球天然資源,符合其一貫投資策略。
第二、投資俄羅斯,倒證明中投確有真正全球化的投資思維。俄羅斯作為「金磚四國」之一,因為政治問題,經濟表現一直不如預期,但天然資源還是很豐富。
第三、台灣應該找到和中投合作的模式,一起去收購外國企業,取得資源、技術、市場和品牌。
第四、中投會和GIC及淡馬錫一樣,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戰略投資人和國家主權基金,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超越淡馬錫。
海外投資
全球資源大戰一觸即發,大陸企業趁歐美景氣低迷之際大舉擴張海外事業版圖,積極邁開收購腳步,並由國有企業扮演領頭羊,瞄準全球資源與能源等產業,併購目標地區也從歐洲轉向中南美,統計今年第1季陸企海外投資規模飆升至214億美元,成長翻倍。
大陸經過30年改革開放,經濟實力逐漸雄厚,愈來愈有本錢「走出去」;事實上,政策也鼓勵企業往海外尋找新機會,使近幾年陸企併購國外企業案例趨增。
據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亞歐聯合資本集團(A Capital)估計,今年首季大陸對外投資總額較去年同期增加逾1倍,規模飆升至214億美元;這項統計包括併購交易,以及新工廠、設施建設的新建專案投資。
據亞歐聯合資本集團追蹤大陸對外投資的季度龍指數(Dragon Index)顯示,今年首季中資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占整個對外投資的98%,較去同期成長53%,創下新高,投資標的幾乎全集中在資源和能源等產業,占全部投資的92%,去年同期這項比例僅24%。
亞歐聯合資本集團也發現,大陸海外投資有些明顯改變,如民營企業不斷增加。只是從統計看,今年首季海外投資仍由國有企業扮演領頭羊,並偏重在南美和非洲等地的能源和資源類產業。
大陸國有企業背後有國銀支持,海外併購腳步走得比較順遂,不像民營企業困難重重,在今年首季海外投資地區中,南美已超越歐洲躍居中資企業首選,占比43%;對歐投資占比16%,低於去年同期的37%。
不過,首季對歐洲非資源產業的投資仍占全部非資源類的83%,顯示歐洲仍是大陸投資者的重要戰略市場。 在南美,今年首季最大單筆投資是中國石化集團斥資51.6億美元,收購葡萄牙石油公司GalpEnergia巴西子公司PetrogalBrasil 30%股權的交易。
另外,對歐最大筆投資則是中投公司收購英國公共事業Thames Water旗下8.7%股權的交易,雖然未公布投資規模,但亞歐聯合資本集團估計交易金額在7.79億美元左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民營企業在海外併購中展露頭角,值得台灣關心與警惕。
第二、大陸對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有大手筆M&A動作,令人訝異,估計這些應該都還是有政策在背後支撐著。
第三、大陸海外投資已同時跨足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市場,唯一忽略的是台灣。
第四、台灣的問題在於主管機關的態度,預期七月「兩岸投資保障協定」簽署之後,大陸企業會對台灣投資產生較高的興趣,關注投資台灣,正是時候!
綠城
流動性頻頻告急的大陸地產商綠城中國近日再獲金援。綠城中國擬向九龍倉發行新股及可轉換公司債,籌資近港幣51億元(約新台幣196億元)。若九龍倉執行可轉債,最終可持有綠城中國35.1%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本次九龍倉入股綠城的投資交易分兩階段完成,第1步是九龍倉以17億元(約新台幣66億元)認購綠城中國3.27億股;第2步再以8.43億元(約新台幣32億元)認購1.62億股,以及25.5億元(約新台幣98億元)認購永久次順位可轉換公司債。
兩次配股完成後,九龍倉將持有綠城擴大後股本的24.6%,成為綠城第2大股東,並獲2席非執行董事席位和1席綠城中國財務/投資委員會席位。綠城中國、九龍倉上周五皆「停牌」;暫停交易前,綠城中國收報5.35元(約新台幣20.6元),九龍倉收報43.05元(約新台幣166元)。綠城本次增發股價為每股5.2元(約新台幣20元),與停牌前股價相比,折讓幅度約2.8%。
綠
城財務長馮征表示,這筆資金將在1個多月後全部到位。據悉,注資後,綠城淨資產負債率將由原本140%降至89%,逐漸將負債率控制至穩定範圍。綠城中國主席宋衛平也對過去過快擴張認錯,並稱未來將關注保障房和農民安置房的建設。他說:「我承認在做房地產專案時錯誤的激進,在這樣宏觀調控的時代裡,沒有獲得良好收益。」
綠城中國去年下半年起頻頻因資金斷鏈而猛拉警報,去年11月一度傳出宋衛平好友阿里巴巴馬雲發動員工團購綠城不動產,今年起開始出售名下資產籌資,包括4月下旬以人民幣21億元(約新台幣99億元)將上海綠城專案出售給SOHO中國。
綠城中國在公告中稱,「引入九倉集團為集團策略投資者,將創造與九倉加強在中國物業行業方面之策略會談及合作之機會」。外界擔憂,九龍倉一旦執行可轉債,宋衛平持有的綠城股份將被稀釋到只剩21.9%,九龍倉持股則上升至35.1%,成為綠城第1大股東。宋衛平表示,根據協定,九龍倉3年內不可把該批可轉債換成股票,綠城準備年內贖回該批認股權證,因此九龍倉不可能成為第1大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綠城是大陸房地產新興企業的代表,擅長資本運作,從一家地方企業變成全國企業,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綠城成也資金,敗也資金,快速擴張的結果,資金鏈出了問題,終於不敵大陸對房產的調控政策。
第三、年初綠城拉攏中投和黑石成立開發公司,雖然力圖振作,但也難挽狂瀾。
第四、對於九龍倉而言,這是很好的投資,九龍倉對中國大陸的佈局一向不如香港同業如新世界或瑞安,成為綠城第一大股東,可以彌補其中國佈局的缺口。
第五、台灣房地產業現在才開始要揮軍大陸大產,為時已晚,時機也不對,可以小打小鬧,但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
韓國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十幾個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持續廿幾年高速成長,平均超過GDP 7%以上,但目前在這場賽跑中領先的韓國已經把大家拋在後面,即將於這個月進入「20 /
50俱樂部」,成為全球第七個平均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總人口超過五千萬的國家。
目前全球僅有六國是「20 / 50俱樂部」的成員,比韓國更早加入的國家,只有日本(1987年)、美國(1988年)、法國和義大利(1990年)、德國(1991年)與英國(1996年)六個主要發達國家。
這個新聞讓台灣朝野很不好過。過去台灣與南韓兩國處處競爭,從學術水準到體育競賽無一不在做對比。但「20 / 50俱樂部」畢竟是個客觀標準,也是個強國的標準。從數據看,台韓差距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自從2004年韓國的平均國民所得(15,037美元)超過台灣(15,012美元)後,雙方平均國民所得的差距愈來愈大,台灣雖然在2011年超過兩萬美金,但是南韓卻又超前領先台灣三千元美金。尤其近幾年,韓國國際競爭力節節提升,台灣電子業的命脈被韓國三星等大企業掌握,更讓台灣備感威脅。即使連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方面,韓國亦於2005年以11.64%的占有率超越台灣的11.31%,並且持續領先台灣至今。
不少論者認為韓國的成就,是因為內部團結一致,用整體國家的力量在發展經濟。但事實上韓國的自由開放,卻是經由政府與大企業聯合,壓制國內工會與農民所導致的結果。美牛開放在韓國曾掀起軒然大波,與美國洽簽FTA之際,更面臨反對黨議員佔據議事堂,執政黨是不惜動用強制表決才讓其生效。換句話說,韓國政府一旦認定了方向,就不惜付出任何政治代價,只求達到目標,這不是台灣所可以比擬的。
目前全球僅有六國是「20 / 50俱樂部」的成員,比韓國更早加入的國家,只有日本(1987年)、美國(1988年)、法國和義大利(1990年)、德國(1991年)與英國(1996年)六個主要發達國家。
這個新聞讓台灣朝野很不好過。過去台灣與南韓兩國處處競爭,從學術水準到體育競賽無一不在做對比。但「20 / 50俱樂部」畢竟是個客觀標準,也是個強國的標準。從數據看,台韓差距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自從2004年韓國的平均國民所得(15,037美元)超過台灣(15,012美元)後,雙方平均國民所得的差距愈來愈大,台灣雖然在2011年超過兩萬美金,但是南韓卻又超前領先台灣三千元美金。尤其近幾年,韓國國際競爭力節節提升,台灣電子業的命脈被韓國三星等大企業掌握,更讓台灣備感威脅。即使連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方面,韓國亦於2005年以11.64%的占有率超越台灣的11.31%,並且持續領先台灣至今。
不少論者認為韓國的成就,是因為內部團結一致,用整體國家的力量在發展經濟。但事實上韓國的自由開放,卻是經由政府與大企業聯合,壓制國內工會與農民所導致的結果。美牛開放在韓國曾掀起軒然大波,與美國洽簽FTA之際,更面臨反對黨議員佔據議事堂,執政黨是不惜動用強制表決才讓其生效。換句話說,韓國政府一旦認定了方向,就不惜付出任何政治代價,只求達到目標,這不是台灣所可以比擬的。
台灣真正需要學習的,是韓國政府對外自由開放的決心。韓國是全世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目前已與東南亞國協、印度、歐盟、美國等國簽署FTA,總計韓國已經有36.22%的出口產品享受免關稅與通關便利。倘若韓國再與中國大陸(含香港)、日本等國完成FTA協商,則比例高達72.73%,此舉勢必將為韓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創造良好的競爭條件。
韓國的FTA戰略,是由政府成立外交與貿易智囊,研究國家總體的經貿戰略,各大企業也設研究單位,一起進行全球市場開拓與FTA簽署談判人才的培養,這些人才領域遍及外語與法律、國際企業、國際金融、政治與外交,屬博士後研究人才有數百人。但韓國政府真正的作為,還是在於開拓未來的產業方向。據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史賓塞的研究,就像台灣一樣,韓國經過一段快速成長階段後,邁入中階所得轉型期,韓國朝野也曾憂心經濟會失去成長動能,優質、勞力密集的製造業移往成本較低國家。但不尋常的是,韓國政府大力進行結構性轉型,也許是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幾乎跌到谷底,讓它知道改革無可避免,將公部門投資焦點從勞力密集的出口部門轉移至教育、應用研究,積極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並取消許多早期對產業的計畫與支持,移轉給民間部門去負責。
韓國的FTA戰略,是由政府成立外交與貿易智囊,研究國家總體的經貿戰略,各大企業也設研究單位,一起進行全球市場開拓與FTA簽署談判人才的培養,這些人才領域遍及外語與法律、國際企業、國際金融、政治與外交,屬博士後研究人才有數百人。但韓國政府真正的作為,還是在於開拓未來的產業方向。據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史賓塞的研究,就像台灣一樣,韓國經過一段快速成長階段後,邁入中階所得轉型期,韓國朝野也曾憂心經濟會失去成長動能,優質、勞力密集的製造業移往成本較低國家。但不尋常的是,韓國政府大力進行結構性轉型,也許是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幾乎跌到谷底,讓它知道改革無可避免,將公部門投資焦點從勞力密集的出口部門轉移至教育、應用研究,積極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並取消許多早期對產業的計畫與支持,移轉給民間部門去負責。
如果要真正檢討韓國與台灣的不同,千萬要避免所謂「大財團v.s.中小企業」的迷思,真正的差別還是在於,不論是產業政策方向,亦或是FTA戰略,政府有沒有帶頭提出願景,再加上朝野的循環惡鬥,有沒有扭曲了國家發展的大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已經沒有資格和韓國比較,韓國現在擠身先進國家之林,根本不把台灣放在眼裡。
第二、韓國成功要素之一是制定長期的大戰略,比如說FTA,為了達成目標,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第三、韓國成功要素之二是執行力,這和政治和經濟結構有關,台灣分散的多元政治生態,無法凝聚共識,未來和韓國及新加坡之間的差距只會更加擴大,香港有中國大陸撐腰,雖然沒有產業基礎,但靠著人民幣離岸中心政策還是可以活下去。
第四、韓國成功要素之三是全球化,瞄準全球市場,強化研發,培養品牌,台商只有把中國大陸當作廉價生產基地,到今天還脫離不了代工模式,也缺乏全球化的企圖心。
第五、台灣今天的狀況有如同十五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的情況,整個產業結構正在瓦解癱瘓,全面崩盤,需要重新改造。馬總統的十年願景既不是「黃金十年」也不是「黃土十年」,而應是「反敗為勝十年」。如果改革不能成功,台灣不配繼續當亞洲「四小龍」,只能向下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比較。
IPO證所稅
財政部長張盛和7日表示,證所稅開徵前取得的IPO(初次公開發行),不溯及既往課稅的處理,可採兩種方式,包括:以102年開徵日為界,之前IPO股票不納入核實課稅;或以101年底最後一個收盤日價格,做為取得成本,使其在開徵證所稅前的差價所得免稅,都是可考慮方式。
財政部官員舉例,如果是以102年為界,投資人取得在101年底前IPO且仍未出售的股票,102年開徵證所稅之後出售,即可採用設算制,當股價指數未達8,500點時,僅須繳交證交稅,免課證所稅。
104年以後,因設算制落日,屆時出售的IPO股票,不論股價指數高低均免課證所稅。至於,如採取成本認定從高方式,讓開徵日前IPO股票獲利免稅,依據財政部舉例,甲是A公司的創始股東,取得IPO股票成本為10元,101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是500元,差價490元,即可免稅。換句話說,甲在102年出售其IPO股票,成本即以500元認定。
張盛和表示,已與金管會就IPO課稅交換意見,他認同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但對於如何在證所稅開徵後,讓目前已經取得IPO股票且尚未出售的投資人,不溯及既往課稅,處理方式仍須與金管會協商。
據指出,金管會傾向只對102年以後IPO股票課徵證所稅。立委費鴻泰認為,對IPO股票追溯課稅,違法信賴原則,對創業公司的原始股東不公平,他認為應該予以排除;親民黨立委李桐豪也不支持對IPO股票獲利課稅。不過,立委賴士葆說,IPO獲利極大,也是證所稅量能課稅的重要對象,他希望不要完全排除。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證所稅開徵瞄準IPO就不對,還要溯及既往,那簡直是自掘墳墓。
第二、立法委員聲稱IPO課證所稅,比較無人反對,較能達成共識,所以先從這邊下手,此言差矣。台灣股票市場交易量就靠所謂的大戶,大戶會吵會鬧,他們的聲音有人聽得見,IPO上市企業大多是大陸台商、港資或外資,他們沒有在股票市場進進出出,不會天天吵鬧,但這並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他們不會抗爭,只會選擇放棄台灣市場。陸資對台灣封閉的政策也非常有意見,但台灣主管機關何時在乎過他們的想法?
第三、IPO課證所稅的理由是創業者上市以後變成暴富,但這完全沒有考慮到創業的風險,對VC和PE等上市前其他投資者亦然。全世界都在鼓勵創新,只有台灣在扼殺創新。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不能只看次級市場,還要考慮初級市場。沒有成交量股票市場會萎縮,但相同的道理,若沒有公司願意在台灣上市,股票市場一樣會完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