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星
2009年底奇美電子由總處長陳立宜帶著200人團隊集體跳槽成為台灣面板史上最大跳槽風,打造中國建立最高世代面板廠-華星光電,華星將產出110吋全球最大的面板,要向世界宣示第一的地位。台灣面板人才在中國,令兩岸面板產業消長,使得台、韓面板全球兩強競爭,演變成中、韓對決。
商業周刊將出刊以「中國的三星模式即將展開-中國17.5個月建立兩岸產量最大的8.5代最高世代電視面板廠,竟是來自台灣200人集體跳槽對岸的團隊」為題所做的報導。2009年奇美電總處長陳立宜帶著200人團隊集體跳槽,成為台灣面板史上最大跳槽風。三年後,陳立宜與200名台灣的面板與技術團隊僅17.5個月速度,建立中國最高世代面板廠-華星光電。這200人台灣人才快速複製台灣面板的經營,為缺人、缺技術的中國面板業,建立強大與深厚的基礎。
中國「十二五」計畫中,華星光電已是樣板企業,由中國第三大電視品牌TCL持股55%;是深圳政府占30%,韓國三星電子持股15%,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複製三星模式,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面板廠。
陳立宜跳至華星光電,三個月內成功挖角了近200人。這群部隊,研發業務來自友達,產品經理來自奇美,還有來自韓國的高手,這200人台灣排名約前40%的人才,算是1.5軍。這台灣兩百人,用525天拚出來面板廠。
商周這篇指出,2015年,中國已經決定八成面板必須本土製造,目前中國電視面板廠包括了京東方,華星,中電熊貓,LG,三星,龍騰光電(友達轉投資),台灣僅有一座廠而且現在正停工,台灣面板廠在中國擁有一半市佔率正岌岌可危。中國的稱霸面板夢即將實現,中國是第一大市場也是第一大工廠,全球一半電視來自中國,全球1/4電視銷往中國市場。過去是求台灣面板業過去,現在中國正由價格被決定者,轉為價格的制訂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也是政府所謂的「雙兆雙星」,可謂徹頭徹尾的失敗,虧了數千億台幣,落後給韓國,現在連人才也投效中國大陸,令人唏噓不已。
第二、輸給韓國是因為台灣政府不允許最先進的面板製程前往大陸投資設廠,但三星卻砸了七十億美元在西安設廠,等到台灣想改變政策時已為時已晚。
第三、現有台灣TFT-LCD面板大廠開放給中國大廠的條件,根本不具吸引力,而且有許多限制,難怪TCL李東生不會來。
第四、台灣人才是很容易挖的,現在證所稅開徵,IPO股票更加沒有吸引力,很難得保證不會有更多的人投效中國大陸,薪水一樣,只是幣別從新台幣變成了人民幣。
第五、中國大陸企業懂得整合和資本運作,又有國家支持,這是台灣無法企及的。
第六、台灣政府敵視PE,限制了自己發展的大好前程。TPG結合中國大陸PE弘毅資本收購爾必達,是一大警訊,為何他們不會來台灣找戰略夥伴呢?
阿里巴巴
近日,由於阿里巴巴將回購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金額大約是71億美元,然而根據媒體統計,目前阿里巴巴的資金並沒有這麼多,外界紛紛猜測,誰將成為阿里巴巴的新金主。據報導,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將有望購入2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權。
消息人士指出,阿里巴巴的聲勢如日中天,但雅虎目前的狀況卻不穩,因此,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擔心這會影響目前他對阿里巴巴的營運控制權,急著要回購雅虎手上的阿里巴巴股票。上周雅虎已與阿里巴巴達成協議,後者將以71億美元回購雅虎所持其20%股權。
資料顯示,目前阿里巴巴除了需要回購資金,也需要額外的資金以完成私有化,總共90多億美元。但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有40.85億美元流動資金。這意味著,阿里巴巴還有50多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當中的資金缺口,最大宗的一部分將由中投公司填補,據了解,金額將高達20億美元。如果按照之前阿里巴巴的350億美元估值,中投公司約占阿里巴巴總股權的5.7%。但這一消息均未得到雙方確認。阿里巴巴除了與中投公司接觸,亦與多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洽商,以協助其籌措剩餘的5億美元資金,洽商機構包括貝恩資本、黑石集團(百仕通)及弘毅投資。
此外,阿里巴巴正透過發行優先股、銀行貸款及出售股權給現有股東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等方式,籌措當中的46億美元,若獲得另外25億美元現金,阿里巴巴將能完成71億美元的股權回購。
針對中投投資阿里巴巴,外界紛紛傳出質疑聲浪,質疑中投暗中另有企圖。對此,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分析認為,中投公司作為全世界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以這麼大的資金去投資一家高估值公司,讓人匪夷所思。他強調,目前阿里巴巴本身過了高速增長期,而且估值高,中投幾年前投資還可以,現在投資有點冒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投以實際行動支持阿里巴巴走出去,回購雅虎投資其之股份。
第二、以往中投是自己走出去投資,入股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現在是支持大陸民營企業走出去,意義非凡。
第三、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投資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領域,說明中投的投資已跳脫金融、天然資源和傳統實業領域,更加多元化。
第四、先前新加坡物流控股公司Perlos (普洛斯) 也結合中投的資金,收購日本房地產。
第五、台灣應該積極探索如果和中投合作,兩岸中國人一起走出去,收購全球新興戰略產業資產,比如說太陽能和LED。
第六、中投有錢,但是沒有懂產業的國際經營管理人才,台灣有和國際接軌經驗的人才,是良好的組合。
第七、台灣如果有不懂得資本運作,將來人才被中投或華星搶走以後,就剩下一個空殼子,完全沒有價值。
萬達
擁有中國第一大電影院線的大連萬達集團近日與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MC影院公司簽署協議,將以31億美元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如果此協議通過中美有關機構審批,大連萬達集團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
這一并購舉措能否推動中國電影進一步“走出去”?中美文化差異巨大,消費者群體也完全不同,在管理上,萬達集團如何應對美國電影市場?這一中國文化產業最大的海外并購案引發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萬達集團2010年上半年開始與AMC公司股東及管理層洽談并購事宜,歷時近兩年。此次并購總交易金額26億美元,包括購買公司100%股權和承擔債務兩部分。同時萬達承諾,并購后投入運營資金不超過5億美元,萬達集團總共為此次交易支付31億美元。
我們非常看好并購后的經營前景。”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指出,AMC盡管從財務報表上看負債率偏高,但公司的資產質地很好,并購后新資金注入將助推AMC取得新的發展。
首先,正式并購完成后,萬達集團將占有全球行業10%左右的電影院線市場份額,企業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將大幅提升。特別是在IMAX和3D屏幕數量上具有優勢,有利於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其次,并購完成后,萬達集團將投入不超過5億美元作為運營資金,用於幫助AMC提升旗下影城硬件水平及運營能力,將大大增強AMC的市場競爭力。第三,萬達集團已承諾,在運營中將充分尊重美國市場準則和公司治理規則,尊重AMC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團隊,實施更有效的激勵制度。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采訪中表示,在并購完成之后,萬達集團不會對AMC旗下的院線做出強制性的修改,AMC的名號將得以保留,萬達集團將會主要在AMC的經營層面做出一些調整和引入。AMC公司CEOGerryLopez表示,萬達集團和公司管理團隊達成了長期雇傭協議,并購后,萬達只會派駐一兩個代表,具體經營由AMC原管理團隊負責。這些舉措能幫助提高AMC的盈利能力,為管理層、員工、客戶和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對於如此巨額的并購,業界普遍質疑其資金來源。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亞男認為,從并購金額角度來看,萬達院線似乎難以承擔重任。從萬達與AMC簽約當天的情況看,包括國家政策性銀行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的招商銀行、北京銀行、渤海銀行的高層紛紛出席,對此次并購表示支持。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紐約論壇上曾表示,金融危機后,美國出現很多投資良機,中國企業應到美國投資。據他介紹,中國進出口銀行正在為多個中國企業在美的基建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總額或達數十億美元,而大連萬達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也得到了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支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對美收購最大金額的投資之一,之前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和黑石基金,都屬少數股權投資,而中海油和華為之前到美國併購,更是遭到美國政府的抵制。
第二、仔細分析,萬達的資金來源還是來自政府,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都表態全力支持。
第三、看來只要去併購歐美龍頭企業,就會師出有名,一定有國家在背後撐腰,難怪民企會前仆後繼,大肆揮軍海外。
第四、中國大陸企業現在雖然是宣稱尊敬被收購外國企業的管理團隊以及公司治理原則,實際上是根本沒有能力去管理他們。
第五、中國企業海外大型併購,之前TCL和聯想都干過,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繳了上十億美元的學費。
第六、日本索尼在20年前併購美國電影公司哥倫比亞,當時也引起很大的反彈,後來相對還是比較成功,值得萬達作為個案教材好好研究。
日企 / 海外併購
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強勢日圓削弱日本企業海外競爭力與獲利,但也讓擁有大量現金的日本企業藉強勢日圓之助,積極往海外併購,而今年情況之熱烈是日本前所未見。
1980年代經濟泡沫時,日企海外併購予人財大氣粗和胡亂投資的印象。但專家表示,過去日企併購動機源自貪婪,現在卻源自恐懼。因為日本市場不斷萎縮和經濟停滯正威脅其獲利,加上去年311震災引發供應鏈中斷和缺電危機,迫使日企赴海外併購來維持競爭力。
瑞穗金融集團執行長佐藤康博說:「日本企業感到自己已經別無選擇,必須轉赴海外尋找生機。這是一個生存的問題。」
據數據供應商Dealogic資料,今年來日本企業海外投資已逾340億美元,年底可望達到去年840億美元的最高記錄水平。去年日本海外併購量排名全球第3名,遠超過2010年的第9名;去年併購金額是日本80年代平均水準的3倍。
資產泡沫教訓讓日本企業囤積現金以應變。日本央行資料顯示,日本企業目前坐擁2.6兆美元現金,超過美國企業的2.2兆美元。日圓兌美元匯率已升值至79日圓附近,讓日本企業所持美元部位較2年前增加近10%,加強其併購實力。
日本企業目前併購環境也跟80年代不同。當時日本經濟強勁,股市房市飆漲,因此併購時常不認真探究其價格與價值,導致後來都賠錢離場。
現在日本經濟低迷,電子與汽車品牌遭遇海外激烈競爭,讓日本企業的併購策略,更重視如何打破過去以日本為主體的封閉恩維,走向全球市場,並懂得如何併購有助其發展的標的。
例如三菱入股印尼天然氣工廠等資源項目來強化其本業營運。丸紅貿易公司收購美國糧商Gavilon,被標準普爾看好能提升公司信評。啤酒商Asahi透過海外併購讓其晉身為世界級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產業陷入僵局,和台灣一樣,積極走出去併購是唯一的辦法。
第二、台灣和日本有歷史淵源,應該敞開大門,歡迎日本企業併購,或協助日商進入中國大陸。
第三、日本太過於本位主義導向,全球化不夠,和三星比較很明確地處於劣勢,苦日子正要開始。
第四、日本太過於相信技術優勢,SONY、Panasonic和Sharp都是栽在這裡。
第五、日本消費性行業滿手是現金,想要到海外併購; 但電子業正好相反,需要像鴻海這樣的台灣企業和其一起進行整合。
第六,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模式是中、台、日三邊合作,日本透過台灣進入中國,或中/台聯合共同前進日本,總而言之,日本絕對是最近二年全球併購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星馬泰平台
馬來西亞證交所執行長艾坦(TajuddinAtan)表示,馬國、新加坡和泰國證交所今夏將連結電子交易,朝連結數個東南亞國協(Asean)證交所的更廣泛計畫邁向一步。透過4月底達成的東南亞國協交易網絡(Asean Trading Link)協議,馬國和新加坡證交所將於今年6月連線,泰國證交所於8月加入。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Razak)29日在馬國投資大會上表示,連結3國市場將創造總值高達1.3兆美元的交易平台,確保馬國證交所在科技、跨境交易、黑池交易(Dark Pool Trading)和場外交易更具競爭力。
艾坦表示,跨國交易將有助於本地企業有更多融資管道,並促進地區性成長。
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越南於2009年2 月簽署連結跨國交易的初步協議,以降低支出並吸引投資。這些國家共7家證交所的市值達逾2兆美元。艾坦說,由於東協各國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連結所有證交所並無明確時間表。此舉反映出口導向的東南亞經濟體間的地區性合作愈來愈緊密,歐美經濟成長趨減速和債務危機,也提高東協地區合作的吸引力。
納吉同日並宣布改善馬國資本市場競爭力的多項措施,包括第3季前成立「資本市場任務小組」,推薦和鑑定開發計畫,以提高監管和市場管理機制效率,並設立規模預估逾4.2 億馬元的資本市場賠償基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交易所共同平台的建立是一件大事,值得大家關注。
第二、東協是龐大的經濟體,經濟形成一個共同體,股票市場自然也可以共創一個交易平台。
第三、馬來西亞棕櫚油企業即將民營化掛牌上市,集資高達30億美元,已獲超額認購,是今年全球僅次於臉書的第二大上市案,也是馬來西亞和其總理納吉卓越非凡的就。
第四、台灣的證交所和櫃買中心沒有整合,新台幣又不是國際貨幣,台灣宜盡速因應,才不致成為亞細亞的孤兒。
丸紅
日本第5大商社丸紅(Marubeni )29日說,將斥資36億美元買下美國第3大穀物商Gavilon,創下丸紅公司史上最大手筆併購紀錄,丸紅可望加強掌控北美穀物供應來源、擴大對中國輸出穀物。
由於未上市的Gavilon負債約20億美元,若加計承擔債務,此併購交易的總值將增至56億美元。丸紅部分收購資金將來自銀行貸款。丸紅是日本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公司,收購Gavilon有助丸紅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玉米生產和出口國擴大交易規模,並與全美穀物交易龍頭嘉吉(Cargill )一較高下。
根據丸紅在東京證交所的聲明,收購Gavilon後,其穀物交易將由2,500萬公噸增加一倍至5,500萬公噸,汽油和原油交易量也會隨之擴大。這樁併購案預計9月完成。業界普遍認為兩家公司是商業佳偶,可將Gavilon在美國中西部平原的影響力,以及丸紅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區的業務作完美結合。
分析師說,丸紅對Gavilon感興趣,是希望在對中國穀物供應的市場中擴大市占率。在10月開始的下一行銷年度,市場預估中國玉米進口可望銳增60%至800萬公噸左右。此外,這樁併購交易也反映日圓升值助長日商海外併購,以及商品交易商積極尋求藉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的趨勢。
隨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競逐資源,日本商社近來在全球大舉收購資產,瞄準的目標包括頁岩天然氣和銅礦。湯森路透的資料顯示,日企今年來的海外併購金額(包括債務)已達254億美元,超過陸企的151億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Gavilon先前待價而沽廣受全球交易商關注,包括日本的三菱、瑞士的嘉能可(Glencore)、美國的Bunge,和新加坡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等都曾表達興趣。Gavilon股東包括億萬富翁投資人索羅斯(George Soros)和避險基金經理人安德森(Dwight Anderson)。
我們的看法:
第一、穀物是大眾商品,在全球糧食大戰,日商不能缺席。
第二、日本商社以往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幾年相對沉寂許多,從丸紅對Gavilon的收購,可以感到日本商社將會重新成為海外併購的主力。
第三、三井曾入股台商TFT-LCD液晶顯示器大廠冠捷和台灣LED第二名企業璨圓,伊藤忠亦參股投資康師傅控股公司頂新25%股權,對於中國市場的開拓,台灣企業可以扮演關鍵角色,預期未來將加強和日本大商社價值鏈之間的關係。
第四、日本大商社對海外資源的收購,比大陸中投要更厲害。中投只有被動的參股,日本除了佔有更多的股權,也企圖在產業鏈從上游原料、中游製造和下游銷售各個環節加以整合,簡單的說就是有管理的加值。寧高寧時期的中糧有類似的作法,上海光明也想要做產業整合,但一下子水平整合,一下子垂直整合,跨足不同領域,讓人比較看不出來清晰的大戰略。中國大陸國企或中投應思考入股台灣企業,結合兩岸資源,利用台灣的管理人才去整合全球各個產業,才有條件和日本商社競爭,否則中投到頭來只是一個到處撒錢的主權基金,永遠沒有辦法達到淡馬錫或日本商社那樣的境界。
瑞薩
日本微處理器大廠瑞薩電子(Renesas)於5月28日發布與台積電(TSMC)的合作計畫,將自2013年起委託生產90奈米的委處理器,並共同研發40奈米次世代微處理器,預計從2014年起,由台積電開始生產。瑞薩委託台積電生產,雖有助於節約成本,不過該公司真正的困境,恐怕沒麼容易解決。
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瑞薩為籌措人事裁撤資金,有意增強1,000億日圓(約12.5億美元)資本,籌資對象很可能是日本電機巨擘日立(Hitachi)、日本電機大廠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以及日本PC大廠NEC。路透社指出,3廠正是當年切割出瑞薩的相關公司,但關於增資一事,3廠似乎欠缺共識。
瑞薩電子的前身瑞薩Technology成立於2003年4月,由日立與三菱電機整合系統大型積體電路(LSI)事業部門而成,之後在2010年4月與NEC
Electronics整合,同步改名為瑞薩電子。根據路透社報導,日立、NEC、三菱電機3廠前前後後已金援瑞薩約2,000億日圓。
對此NEC幹部透露,當年的金援已等同一刀兩斷的贍養費,現在NEC幾乎是泥菩薩過江,面臨自身難保的窘境,更遑論支援瑞薩; NEC在2011會計年度(2011年4月~2012年3月)淨損1,102億日圓,目前正在推動裁撤1萬人的事業改革計畫,就算有意出手相救,主要交易銀行三井住友銀行恐怕也不會首肯。
日立幹部則表示,造成瑞薩鉅額虧損的鶴岡工廠曾是NEC的生產據點,如果NEC率先決定出資,那日立可以考慮跟進; 日立近年來業績蒸蒸日上,但為鞏固在社會基礎事業的地位,恐怕也沒有餘力支援瑞薩,況且股東對2008會計年度的7,873億日圓淨損心有餘悸,日立好不容易才挽回投資人信心,如果在此時出資瑞薩,大概很難向股東交代。
摩根大通(JP Morgan)證劵分析師和泉美治指出,如果日立為了「救活」瑞薩而決定出資,則難以說服主要股東,甚至可能引起反感。
三菱電機社長山西建一郎在5月21日的策略說明會中表態,表示若瑞薩渴望支援,則必須先與另外2廠討論對策,才能做出決定。結果3家大廠對於出資都沒有肯定答案,瑞薩增資一事或許窒礙難行。
瑞薩曾傳出有意出售鶴岡工廠給台積電的消息,但目前尚未定案。分析師指出,台積電在成本和技術力都不輸瑞薩,購入鶴岡工廠並無太大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薩是另一個可能像爾必達一樣宣告破產的日本電子大廠。
第二、日本人特別喜歡「三合一」,瑞薩當年是日立、三菱和NEC切割相關部門所共同成立的公司。
第三、日立是近年日本企業轉危為安的模範,日立分拆和出售了許多非核心事業,動作得早,才避免了今日的財務危機。
第四、最近TPG和弘毅資本可以聯手收購爾必達,理論上一樣可以循類似模式投資瑞薩。
第五、台灣的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聯電,不妨思考如何聯手PE或中國大陸資金,去參股像瑞薩這樣的公司,取得關鍵技術。
第六、其實所需的錢不一定會很多,郭台銘董事長花了十六億美元,入股夏普10%,並取得第十代面板廠50%的股權,就投資者只要「參股」瑞薩,成為相對大股東,就可以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紫金
大陸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公告指出,擬斥資澳幣1.8億元(約新台幣52億元),收購澳洲諾頓金田(Norton Gold Fields)剩餘股份,增加紫金礦業的黃金儲量和產能,進一步鞏固其行業地位。消息激勵紫金礦業A股和H股表現均優於陸港股市大盤。
證券時報報導,紫金礦業和澳洲諾頓金田簽署《收購執行協議》,透過旗下子公司金宇香港國際礦業,以每股澳幣0.25元的價格,對諾頓金田所有已發行股份發出有條件的場外現金要約收購,交易價格為澳幣1.8億元。紫金礦業目前為諾頓金田第2大股東,持股數量為1.4425億股,占股份總數的16.98%。而諾頓金田是一家在澳洲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金礦勘探及黃金生產,年產黃金約4.67噸。
市場分析,儘管國際黃金價格近期走勢震盪,但長期來看,黃金避險功能的重要性依舊,此次紫金礦業收購諾頓金田如果能順利過關,將對該公司股價帶來提升動能。紫金礦業31日停牌,昨日復牌後A股開盤即上漲3.16%,收盤漲幅收窄至0.73%,報人民幣4.14元;H股逆勢上漲2.85%,報港幣2.53元。
紫金礦業指出,此項收購案將有效拓展該公司在海外的經營區域、增加黃金資源儲量,和提高黃金產能;且澳洲擁有成熟的礦業市場,投資環境較好,加上諾頓金田位在澳洲知名的金礦開發重鎮和黃金成礦帶上,探勘前景佳。
華爾街日報報導,諾頓金田董事總經理Andre Labuschagne指出,此項收購交易將為彼此帶來明顯益處和協同效應,不過,目前收購案仍為初步階段,尚未討論具體條款,且收購要約仍有待澳洲外商投資審核委員會以及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
紫金礦業此樁收購案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會進行,包含紫金礦業需獲得諾頓金田50.1%以上的股權、諾頓金田沒有發生任何重大不利事件,以及此後6個月內,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黃金現貨價格,在黃金交易期間不得低於每盎司澳幣1,400元。目前黃金現貨價格約為澳幣1,500元左右。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對海外收購不只是石油和天然氣,現在也延伸到黃金。
第二、澳洲和美國一樣,對中國充滿了戒心,要通過澳洲外商投資審核委員會並不容易。
第三、紫金和諾頓金田都是上市公司,更增加了案件的複雜度。
第四、紫金增加策略持股是正確的作法,上市公司有太多小股東,充滿不確定性。
第五、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投資逐漸走向一個新趨勢,從少數股權參股到多數股權參股,也就是從被動的財務投資走向主動的M&A。
北方礦業
北方礦業(00433-HK,下稱「北礦」)公布向光寶集團主席宋恭源配售3億股新股,合計7800萬元(港幣,下同),宋恭源將藉此取得約2.26%的北礦股權。北礦專營的鉬礦與高功率LED磊晶技術有關,顯示光寶集團在LED與太陽能行業,或有意向「上」發展。
北礦昨天公布,向宋恭源配售3億股新股,配股價每股0.26元,較前收市價0.275元折讓約5%,占擴大後股本約2.26%,配售所得款項約7800萬元將用作一般營運資本。北礦還表示,公司與有意認購方訂立可換股票據選擇權協議,讓宋恭源在兩年內有選擇權可認購公司可換股票據,票據本金金額為2.52億元,有效期2年,而每股0.36元可換股票據換股價,較昨收市價溢價30.9%。若票據全面兌換,可換7億股新股,占擴大後的股本5.11%。
北礦為大陸民企,其主要股東為前大陸富豪錢永偉創辦的新萬泰集團,持股近四成。開採並銷售鉬礦仍是北礦營收主力,2009年來雖然積極併購鐵、金礦場,不過由於鉬價市場疲弱,過去幾年持續虧損,去年全年虧損9.4億元港幣。儘管如此,鉬合金在LED領域被視為大功率LED未來的V-LED,將會使用鉬或者鉬銅材料作為基底材料,光寶是國內最大的LED封裝廠,宋恭源此舉是否代表他開始布局LED上游行業,後續值得關注。
除了LED產業,鉬合金也用在太陽能電池生產製程的一道重要程序。日本已開發出鉬太陽能制氫系統,家用太陽能鉬電池系統一旦推廣,即可滿足家庭用電和能源需求,鉬電池板是太陽能發展的主要方向。
光寶近年來也積極拓展太陽能版圖,除了投資宇通光能布局薄膜太陽能領域,也和中美晶合資投資俄羅斯多晶矽廠。不過宋恭源曾表示,光寶不會自己去做相關的材料,只專注於電廠生意,因此,此次他入股北礦是否意味著看法的轉變,值得後續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則有趣的新聞,台灣電子大廠大老闆個人入股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
第二、投資對象本身是做LED和太陽能關鍵材料,上游資源這正是台灣所缺少的資源,中美晶去年花了四億美元從凱雷手上買下日本大廠Covalent。
第三、從某個角度,這是兩岸企業的策略聯盟,台灣企業懂電子業,和國際接軌,掌握下游市場客戶,但大陸企業有上游關鍵資源,彼此相結合,就能創造雙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