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 / 美房市
從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中國大陸企業及民眾1年內在美國購房的總值達123億美元,占當年外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的18%,成為美國房市中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外國買家。 新華社引述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最新報告指出,從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大陸買家於1年時間內在美國購房的總值達123億美元、年增66.2%,占當年外國人在美購房總額的18%,成為美國房市中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外國買家。
2013年下半年開始,大陸大量的海外投資行為已經受到外國媒體矚目,如股票、債券、信託憑證等金融資產的投入,各類實物資產的投入以及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的投入,還包括收購、合併、參股、增資擴股等投資活動。其中,以房地產投資最令人感興趣。 從大陸地產業龍頭萬科「走出去」,以1.75億美元收購舊金山土地開始,另一大地產業巨頭SOHO中國,也不甘示弱地與巴西家族聯手,買下極具標的性的通用大廈。 緊接著,綠地集團選擇與美國森林城公司合資50億美元,拿下紐約布魯克林大西洋廣場地產,更是去年震撼美國地產業的交易之一。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目前美國房仲正積極招待來自亞洲、加拿大和南美洲等地的許多團體,這些人正等候時機進軍紐約市。報導指出,雖然富有的海外買家在任何市場都很容易被視為「人傻錢多」,但是中國大陸投資者的行為,都是經過「精心盤算」。
對於大陸投資者2013年不斷地在全球最重要城市購買房地產的行為,全球商業和經濟趨勢分析公司榮鼎集團研究人員表示,在市場和政策的支持下,大陸投資者把目光放到了一些海外市場的房地產上,這些市場規模比較大且穩定,譬如紐約或其他大城市,加上美國商業房地產市場的潛在回報率也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華爾街日報統計,自2004年以來,大陸民營企業和非國有上市企業的海外併購數量一直穩步增長。2013年迄今為止共完成交易238筆,金額243億美元。大陸投資者現在把投資目標投向海外市場的房地產標的,以期尋找更安全、更穩定回報的資產,同時也撤離大陸本土昂貴的房地產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人喜歡投資海外房地產,前一陣子大肆投資英國,現在又將焦點轉到美國。
第二、美國經濟強勁復甦,某些地區房地產增值迅速,自然吸引中資買家。
第三、大陸富豪掀起海外移民熱潮,也間接帶動對美國房地產的投資。
第四、中國大陸國內打房,限制熱錢炒作房地產。美國房地產品質好、法規健全、市場透明度高,自然吸引投資人將資金投到這個領域。
滬自貿區 / 服貿
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與上海市政府6日共同宣布,進一步開放上海自貿區七項增值電信業務,包括將電子商務外資持股比率提高至不超過55%,與我方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爭取到台灣業者在福建從事電子商務的優惠相同,一再遭到延宕的兩岸服貿協議優勢再失先機。工信部與上海市政府6日發布的「關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對外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的意見」,主要開放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已經對WTO承諾開放,但外資持股比不超過50%的資訊服務業務、存儲轉發類業務等兩項業務,外資持股比可試點突破50%。其中資訊服務業務僅含應用商店。
其次是呼叫中心業務、國內多方通信服務業務、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業務(為上網使用者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國內網際網路虛擬私人網路業務等四項業務,外資持股比例進一步開放。其中,前三項業務外資持股可突破50%,後一項外資持股不超過50%。
前述六項業務的進一步開放對台灣廠商的商機相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提出,「在線資料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股比不超過55%。」同時規定,從事電子商務的外資企業註冊地和服務設施必須設在上海自貿區內,但業務的服務範圍可擴大至全中國。
上海自貿區對外資經營電子商務持股比例的開放,與台灣在兩岸服務貿易談判中所爭取到,台灣業者在福建從事電子商務所能享有的優惠相同。
兩岸於去年6月21日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因一直無法通過立法院審議,已延宕半年時間,原本台灣領先各國在福建爭取到的優惠,如今上海自貿區將對各國一體適用。外商在上海自貿區從事電子商務的持股比例,已從原本不超過50%放寬至55%,但電電公會副秘書長羅懷家表示,這仍不如外界早前預期的放寬至100%。此外,對於外商在自貿區成立電子商務網站的資本額是否有任何限制,目前也尚不清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服貿一直延宕,已經喪失了許多先機。
第二、大陸一直都在「讓利」給台灣,只是台灣自己搞不清楚狀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的可貴。
第三、台灣應該重新檢討電信增值業務開放的可行性,不要動不動將國安當作阻止開放的理由,我們的電信已經落後亞洲許多國家,只要看4G就知道。
第四、上海自貿區令人驚訝的是其開放的角度和力度,看來是玩真的,許多事情很快就能落實下來。
第五、台灣應該思考更廣義的電子商務業務範疇,比如說互聯網金融,不要一直在開放比例這種細節上做文章。
示範區
前言: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快可望在今年上路,將是我國加入區域經貿協定的自由化前哨站。本報陸續訪談政府首長,說明示範區突破的法規框架與創新管理機制,面臨的挑戰與可能帶來的產業效益。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關鍵在於透過「示範」,讓政府跟企業、民眾都朝向提高附加價值創新,讓台灣的政府與企業都發展出新的管理模式,與新的營運模式。他說,最近已經有很多業者來打探「智慧物流」更細節的規定,只要一鬆綁,「業界想出的創新模式,可能是政府想不到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送進立法院,可望於下個會期實質審查,這帖打破悶經濟的藥方,對象是台灣的「腦」,是要讓政府、企業與民眾,都在示範區的概念下,找出新的模式。
管中閔說,這是一場「開腦的手術」,舉例來說,示範區概念提出以來,獲得財政部在關務改革上的支持,這讓智慧物流業的發展成為可能。管中閔分析,國內經濟為何會「悶」?就是因經濟活動不熱,近年來沒有新產業,主因政府管制太多;要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高薪資,就是「要藉由法規鬆綁,讓產業活絡起來」。他舉例,過去台灣的醫療、教育都沒有產業化,但是在示範區的概念下,法規鬆綁了,相關的業者、從業人員就可以去思考如何發展產業,這就是示範的效益。
去年五、六月,經建會首度端出示範區的大菜,當晚,管中閔就接到金融業者傳來的簡訊說:「台灣終於跨出了第一步」。這一步,指的就是台灣要從管制走向開放。
管中閔強調,示範區的條例,參考了韓美與韓歐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看韓國做了哪些開放。他說,這就是要國際接軌,因為台灣的自由化並不差,但問題是沒有跟國際接軌。管中閔表示,我國想要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其他會員國會問台灣做過什麼努力?要讓人家看到我們有顯著的努力,「就要挑鐵板一塊的東西」。
他舉例,過去對專業服務業的管理很嚴,這次示範區鬆綁專業服務業投資限制,讓外籍(含港澳,不含中國大陸)的專業白領人士可以委任或承攬型態提供服務,方案內容開放律師、會計師與建築師「三師」,允許外資在區內投資法人事務所,限於實體示範區內提供服務。管中閔強調,TPP會員國正在看我們的表現,觀察和我們簽署FTA後,是否會用稀奇古怪的技術性障礙或潛規則來卡別人。他說,示範區上路,是宣示台灣做事的看法和想法和以前真的不一樣,是「clear and loud(聲音清楚宏亮)」。
管中閔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不是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開發,也不是擴大投資案,不會以製造業為主,更不只限於實體區。管中閔表示,台灣的製造業早已全球化,相關的自由化程度也高,示範區是要讓服務業也可以跟國際接軌。他解釋,示範區目前在開放與示範產業的重點都是服務業,以及與物流業連結在一起的製造業。他說,如國際健康、教育創新與金融服務都是服務業,且是用試點方式推動,這與一般特區的實體區顯著不同。
管中閔指出,要怎麼說明示範區的具體內容,的確讓他苦惱許久;因為國內過往實體開發的科學園區、工業區以及國外的自貿區等,都與經建會規劃的示範區不同,這使外界容易誤解。他指出,示範區並非要發展特定地區,因此政府除了基本建設外,不會投入大批資金建設硬體。
管中閔說,示範區不是一般想像的開發區概念,開發區的概念就是劃定一個區做一些事情,需要政府投資很多資金做大量建設,像中國大陸。他說,示範區的重點是法規鬆綁、市場開放,要與國際接軌,所以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或大規模建設;也就是產業聞到商機後靠自己開發,而非是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去開發。
他表示,示範區也不是要吸引台商回台的擴大投資案,因此示範區內不需要很多的租稅優惠;因為不是擴大投資,不需要用租稅優惠去特別吸引別人來,不會有因為租稅而產生資源配置扭曲的問題。管中閔說,示範區並未對於進駐產業類別有所限制,只是將一些具有前瞻發展潛力的經濟活動列為示範創新重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同意管中閔主委的看法,「要藉由法規鬆綁,讓產業活絡起來」。
第二、管主委說的很對,台灣的自由化並不差,但問題是沒有和國際接軌。所以政府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和其它國家比較。
第三、服貿的進度是我們未來簽訂TPP的關鍵,全世界會用放大鏡觀察台灣,看我們是不是有心開放。
第四、台灣「腦」的轉變,也就是觀念的轉變,我們不能再用舊思維來做事情,特別是政府官員。
第五、另外值得嘉許的是管主委鼓勵業者創新商業模式,並和政府互動,這就對了! 政府不可能了解那麼多實務,業者一定要跑在政府決策官員前面,雙方要有良好的互動,培養對話機制。
友達
友達繼2012年在台灣以「利用電腦設備洩漏工商秘密罪」大動作控告前主管連水池、王宜凡之後。2013年底又在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妨害商業祕密訴訟,被告包括TCL集團等10個個體。外傳友達接下來還會對離職、跳槽到對岸的員工興訟,友達遏阻人才流失的動作恐將一波接一波。友達去年底在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妨害商業祕密訴訟,被告包括TCL集團、旗下TCL多媒體、華星光電及其香港子公司、以及連水池、侯鴻龍、王宜凡、許宗義、賀成明與深圳市TCL高新技術開發等多達10個個體。
對於友達大動作興訟,TCL多媒體發言人表示,業界內的專利技術訴訟常有發生,並不擔心。而且,友達是TCL的供應商之一,占該公司面板供應的三分之一,該公司對事件並不擔心,若對手有過激舉動,該公司停止下單的話,有麻煩的只會是對方。友達發言管道則表示,該公司與TCL相關公司及其他被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之訴訟係涉及商業秘密,並非專利侵權訴訟,且目前尚未提出確切之損害賠償金額。針對友達離職員工之刑事案件目前仍進行中,公司方面不便置評。
2012年底,友達兩位前主管連水池、王宜凡涉嫌把AMOLED等面板先進關鍵技術提供給大陸華星光電,因為涉及「利用電腦設備洩漏工商秘密罪」,兩人遭調查並且限制出境。2013年華星光電執行副總陳立宜及其他5名台籍員工,又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3年以下有期徒刑罪名為由,移送檢方偵辦。也讓台灣高科技人才遭到大陸高薪挖角,造成人才、技術流失的問題浮上檯面。
這幾年來友達、群創的人才大量轉赴大陸面板廠任職,而近兩年來大陸面板廠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等產能持續開出,壓縮了台灣面板廠的生存空間。外傳友達未來還會再提出新一波的訴訟,更多的前員工將成為被告。業界分析,妨害商業秘密罪要成立,必須要證明控方擁有此技術,而且要證明對方盜用,官司勝訴不容易,而且最多只判3年,對於友達來說也沒有太大好處,反而是遏阻人才前進對岸的意味濃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四大「慘」業有些已脫離險境,唯獨面板業仍然沒有起色。
第二、大陸不斷挖角台灣人才,尋求高端的技術。
第三、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我們歡迎大陸高價投資台灣公司,肯定台灣IP的價值,但堅決反對惡性挖角。
第四、之前宏達電首席設計師洩露公司機密給大陸潛在合作夥伴,也是類似的實例。
第五、TCL說的很白,如果友達對其法律動作過大,該公司停止下單,將來有麻煩的是友達。
第六、台灣限制陸資來台,但並沒有限制台灣資金和人才到大陸去,所以陸資可以根本不用來台灣,挖台灣的人去大陸就行了,法律手段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第七、兩岸薪資差距過大,台灣要阻止人才的流失,必須創造更好的環境,並且有清楚的產業政策。
跨海峽集團
問:「服貿協議」與「自經區特別條例」,已陸續送立法院等待審議。你會以什麼角度切入,來檢視當前的兩岸經貿發展問題?
吳介民︰最近情勢,需要對兩岸之間資本流動與操作模式,做更深入分析。許多資本財團同時部署在兩岸,這些資本究竟是台資、還是中資?例如旺旺、頂新、日月光等等。使用傳統的「台資」或「中資」來看這一類資本的行為,不夠精準,因為它們既是台資、又是中資,這種身分上的雙重性,更恰當的說法是「跨海峽資本」。這一類資本,原本出身台灣,但是其營運早已跨足兩岸,在中國的營收甚至遠甚台灣。它們為了中國市場可以自稱為「中國品牌」,但遇到問題時,又訴求台資身分、「台灣血統」,例如hTC開發中國市場受挫,王雪紅就回頭尋求台灣消費者支持。日月光爆發污染事件後,張虔生也喊出「根留台灣」。訴求「台商」身分,暗示「可以讓人放心、甚至認同它」的親近感。諷刺的是,媒體發現了張虔生是新加坡籍,商人的國籍取決於強烈的避稅動機。
問:這類資本的行為對台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吳:跨海峽資本,對台灣政經、社會影響力愈來愈深,它們在兩岸穿梭操作,已形成主導台灣政經方向的一股力量。以食品業為例,旺旺在中國賺大錢,並曾拿中國政府巨額補貼。早在○八年就回台購買「三中」媒體集團,影響輿論,成為中共喉舌,鼓吹中華民族愛國言論,較《人民日報》、《新華網》不遑多讓;還引發「反媒體巨獸運動」。頂新發跡在中國,回台灣買味全,發生資金缺口時,國台辦協助紓困;近年回台灣買一○一股份,味全最近還爆發「黑心油事件」。
問:這些企業集團,經營形態各異,可否歸納一些通性?
吳:這些跨海峽資本,大致上有一些類似的行為特徵。第一,遊走在兩岸間政商關係網絡之中,本質上接近權力與金錢/資本的交易。第二,在兩岸都設立組織機構,方便資金、貨物、人員(勞動力)的調度,規避不利其營運的政府法規。第三,利用兩岸關係中「特殊化的制度漏洞」,從事「尋租活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十條開了「後門」,以致大量中國勞工可用「活動」名義進來,然後訂定許多相關的配套,賦予行政機關很大的裁量權。最近馬政府更將這些配套,整合成「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較過去規定更加鬆綁。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就是造成台灣的「外勞雙軌制」:一般外國人,適用《就業服務法》,規定較嚴,門檻較高。中國人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衍生的一套法令與行政措施。李健鴻教授講得好,他說台灣本身的制度設計,就是採取「一國兩制」,表面上設防,其實是給中資開後門。很弔詭的,原本在一九九○年代,為「大陸地區」設立了一套特殊體制,是為了防它,現在卻演變為替跨海峽資本敲開「尋租空間」。兩年前被揭發的「洋華事件」,就是以實習受訓名義輸入中國勞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以往有「仇富」心態,現在又興起了「仇大陸台商」,像旺旺、康師傅和日月光等。
第二、可笑的是,這些台商給冠上了「跨海峽集團」這樣的帽子。
第三、反對人士無知的地方,在於認定大量「中國勞工」,會透過這樣的管道進來。
第四、有一點是正確的,這些企業在大陸賺了錢,或者從大陸金融機構募集了資金,會興起回台灣投資的念頭,難道我們要他們視為威脅,拒絕他們的投資嗎?
第五、防堵從來就不是正確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們是無效的,從長遠來說,只會害到台灣。
第六、所有在中國大陸經商,並且拿到好處的企業,將來都有可能會被冠上「中資同路人」的名義,台灣有一派人會想盡辦法將其汙名化,當作是威脅,最後的結果是台灣整體會越來越被邊緣化。
宏碁 / PChome
兩大巨頭聯手,震驚業界,即使軟硬體合流勢不可擋,多數企業都向外開拓(如鴻海涉足手機遊戲開發、緯創積極投資軟體),尚未出現過這麼大格局合作。 「台灣的競爭力要提升,各路人馬必須跨業整合,建立新的模式。」施振榮昨日偕詹宏志召開記者會,炮轟政府靠不住,台灣的產業界必須聚焦對的方向,自行整合現有的資源,不過華人文化總是各據山頭、各自為政,整合並不容易。
施振榮比了一下坐在旁邊的詹宏志,「現在網路大老、PC(電腦)大老率先做,可能有說服力。」還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他們兩個戰死沙場,會打擊業界信心,所以只許成功不准失敗。詹宏志表示,台灣的資訊產業20幾年累積許多資源,硬體製造的品牌、經驗,應與網路新基因結合,做硬體的公司應該出手,參與、投資、吸納網路產業的年輕人,如此台灣將產生新能量。
「台灣的網路產業發展到今天,也到了要走出門的時候。」詹宏志表示,年輕的網路公司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要跨出更大的服務範圍,希望政府能聽到這個聲音,制定網路相關管理法令時,能有更新的眼光、更遠的視野,讓台灣的企業能做到新時代的服務,成為世界一流的品牌。
施振榮表示,台灣的核心能力不只有電腦,還有關鍵零組件、服務業的Know How等,面對未來應進行跨業、跨公司之間的合作,開發相對高價值產物,樹立起競爭障礙。看好宏碁的智慧手機已具備競爭力,施董事長發下豪語,在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市場,「宏碁不做Nobody(路人甲)」。除了與PChome合作第三方支付,宏碁也將與更多APP開發商合作。 「自建雲是我未來十年忙都忙不完的願景。」施振榮指出,不論是個人或是企業法人,處在雲時代都有自己造雲的需求,宏碁要做的是協助中小企業、與個人做雲,與惠普(HP)、戴爾(Dell)主要服務大型企業不同。
回鍋宏碁重掌大權後,施振榮整頓高層人事。施振榮透露,宏碁新任執行長陳俊聖下周將舉行記者會,短期內不會再繼續自外部尋找人才,他近期的主要工作,就是改造宏碁原有人馬的價值觀,洗腦、讓他們脫離「Wintel(微軟+英特爾)」架構。 施振榮曾公開聲明,將為宏碁尋求互補的合作對象。昨與PC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結盟,他說,「上台一個多月來,講的話都是玩真的。」至於未來是否引進其他企業參股宏碁,施振榮表示目前沒有對象。 詹宏志透露,PChome在1996年辦雜誌時,就想與施振榮合作,而這次合作,前後只花1個月就談成,合作案進董事會,董事對宏碁是無條件通過,顯示董事們對宏碁無可挑剔、非常滿意。
我們的看法:
第一、硬體和軟體要合作,這是台灣必須轉型的方向。
第二、「跨業整合」是台灣電子業轉型的手段,不可能什麼東西都自己來。
第三、施董事長的聲望比詹宏志要高很多,雖然詹先生也是大老級人物,對於PChome將來要爭取什麼新業務開放會有正面助益。
第四、PChome從未真正進入中國,和宏碁合作可以加速中國大陸市場布局。
第五、台灣現在需要兩個世代的人相互合作,一個是經歷硬體盛況時期的第一代大老,另外一個是Net generation新生代,好處是可以優勢互補,加速成果的開發。
第六、施振榮董事長說得很對: 台灣的核心能力不只有電腦,還有關鍵零組件、服務業的know-how,未來應進行跨業、跨公司之間的合作,這是很簡單的思維,但卻很難做,因為大家都自以為是,不願和別人合作。
金融 / 文創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7日強調,金管會將結合文化部、經濟部等所有資源,力求讓台灣的創意產業「遍地開花、長大成樹」;他透露,會與文化部協商,未來對創意產業比照高科技業,由文化部認證後,可降低申請上市櫃(IPO)的獲利或設立門檻。金管會多管道推動金融挺創意產業,曾銘宗昨天出席金融挺文創的研討會,更在散會後堅持站在門口對來參與的金融業、創投業高層一一握手致謝。
他也感性向所有業者說:「今天是以中華民國國民的身分拜託各位,台灣比較有競爭力就是那些創意,希望大家能一起協助這些創意取得資金,從創意到創業再成為產業。」
曾銘宗表示,過去金融與文創產業一直無法結合,是因為一些創意工作者未必懂得財務規劃,與金融業無法說同樣的語言,未來金管會將使用一切資源,從直接金融、間接金融等多面向去協助創意產業。他也要求,銀行獲利這麼多,應回饋產業,明、後年希望銀行可以提出哪些創意產業是銀行協助、輔導成功。曾銘宗指出,銀行給予不動產的放款金額達8兆多元,面板等產業也有4,600多億元,資源明顯過於集中,去年銀行獲利再創新高,是應該檢討重新分配資源的時候。
他強調,金融業扶植文創產業應該是自願,所以採鼓勵性質,沒有強迫要無視風險辦理相關授信,未來有獎勵措施,不會有懲罰機制,金管會對銀行提誘因,要求三年內增加創意產業授信1,800億元,搭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擔保成數由平均八成,拉高到九成;另外也已核執照給台灣金服,要推動無形資產鑑價,協助創意產業取得融資。
金管會同時解釋壽險業在辦理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時,文創產業可辦理信用擔保授信,也可直接投資,總額度是可運用資金的10%;另外也開闢創意集資專區、創櫃板,讓創意產業可從直接金融部分獲取資金。證期局長吳裕群表示,未來櫃買中心會設置文化創意產業類別,甚至可能編製文創指數,以發揮群聚效益;曾銘宗也表示,未來會與文化部討論,比照高科技業上市櫃辦法,即文化部認證的創意產業,未來在辦理上市櫃時,創立年限或獲利標準,可適度降低,讓這些創意產業可提早上市櫃。
曾銘宗表示,目前文創產業上市櫃家數仍不夠多,暫時還無法編制相關指數,未來希望在金管會結合文化部、經濟部及金融等多項資源協助下,讓台灣的創意產業如同數十年前的台積電、聯電般,成為台灣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曾銘宗呼籲在場金融業高層,業務往來若有國外客戶需要送禮,可以多多優先考慮購買台灣創意商品,不但有趣又具紀念意義,也是支持相關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管會力挺文創業,令人耳目一新,以往金管會都是被動的,不像現在主動幫業者找問題。
第二、誠如金管會主委所言,過去金融業和文創產業一直無法結合,金管會出來去投,要非常強的宣示效果,這是以前從所未見的。
第三、這就像大陸要求四大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一樣,整體金額規模雖然小,但一定要強迫業者把它當一回事去推動,否則不會有進展。
第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文創需要規模化和產業化,不能只停留在「小確幸」的層次。
三星
南韓三星電子7日表示,預期去年第4季營利年增率大幅下滑,為九季來首見,原因是高階智慧手機銷售減緩,且受韓元強勁升值衝擊。三星電子預估上季營利為8.3兆韓元(78億美元),比去年第3季下滑18.3%,也比前年同期萎縮6.1%;上季營收可能達59兆韓元,較前季下滑0.1% ,但比前年同期高5.24%。這是三星電子自2013年首季以來,營利季比首見下滑,而且為2012年第3季以來最糟成績,也是兩年多來營利首度比一年前萎縮,不過2013年全年營收達創紀錄的228兆韓元,較前年成長13.59%;預估全年營利成長26.5%至創紀錄的36.77兆韓元。
I'M投資證券研究員李明熙(音譯)說:「雖然三星電子去年前三季獲利強勁,但由於新的智慧手機產品銷售疲弱使第4季表現不如預期,限制其年度獲利預估。預期今年初還會延續疲弱表現。」蘋果推出iPhone 5s與5c,導致三星的Galaxy
S4智慧手機銷售減緩,而且中國廠商也推出售價低於100美元的手機搶市。這股趨勢同時衝擊三星的面板價格與面板部門獲利。
分析師表示,三星的記憶體晶片事業依舊是亮點,因為在晶片產業盤整之際供應吃緊,主要大廠不再提高產能預料使晶片價格今年持續復甦。摩根士丹利駐首爾分析師肖恩‧金指出,三星上季發給員工7,000億韓元的特別獎金,可能拉低三星獲利。一些分析師認為,加發分紅只是單次因素,不會對季度獲利造成根本影響,但另有一些分析師認為,三星與蘋果陷入長期專利訴訟,也可能是拖累獲利的原因。
韓元兌美元升值也侵蝕三星獲利,因為這削弱韓製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分析師還指出,行銷費用增加與面板部門的研發支出提高,也拖累三星上季獲利。三星電子股價7日下跌0.23%,今年來已跌近5%。本月稍早,南韓國內外券商紛紛調降三星上季獲利預估,外資分析師認為上季營利約為8兆韓元,南韓國內券商則預估約9兆韓元。三星本月下旬才會公布淨利與各部門營運情況的細節。
我們的的看法:
第一、三星的獲利大幅下滑,是一大警訊,說明三星原有的成長引擎已經跑不動了。
第二、三星除了面臨蘋果在手機方面的競爭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低階手機的競爭。
第三、三星近期大幅投入生物醫藥產業,值得台灣學習,說明三星積極在轉型尋找下一個成長引擎。
第四、台灣除了鴻海以外,很少再看到像三星這樣旺盛企圖心的企業。
第五、台灣的生技產業現在很好,但政府應該協助打造生技界的台積電,將來才有全球的競爭力。
第六、三星雖然是垂直整合,但這幾年也積極分拆
(spin-off) 某些事業部門,將其單獨上市,並維持活力和員工主動性,說明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遊戲規則。
第七、和三星比較起來,台積電多角化程度明顯不足,雖然很專注,但遲早會碰上成長的瓶頸。
曾銘宗 / 金管會
二○一四年新春記者會,金管會宣布廿六項金融業務「大解放」,曾銘宗接任金管會主委後,首先開放金融機構經營「第三方支付」業務,又推出台股衝量「三箭」,昨天他再度宣示,台灣金融市場就算不能「超星趕港」,也要盡全力開放。
曾銘宗致力開放金融市場,為國內金融機構鬆綁,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負面聲浪,例如金管會列為重點施政的寶島債,掌聲熱烈,噓聲也不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甚至質疑寶島債是「扶植陸企」。
曾銘宗說,台灣若要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就不能把人民幣「放在保險箱裏」,資金有來源、就要有去路,既然人民幣要回流,轉存是回流,發行寶島債也是回流。曾銘宗說,外界不了解金融實務,當然會批評,但他不怕批評,有批評就代表「需要更多溝通」。
曾銘宗還說,來金管會後,他的心態已調整為「只跟自己競爭」,因為政務官任期,多半不會太久,所以,能做就多做,跟時間賽跑;過去半年來,他認為整個金管會團隊盡心盡力,歡迎消費者和投資人繼續多給金管會意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要為曾主委按十個「讚」,他能多做就多做,和時間賽跑,不像以往主管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第二、曾主委說得對,台灣市場就算不能「超星趕港」,也要盡全力開放。
第三、曾主委不畏批評,開放「寶島債」,誠如他所言,有批評代表「需要更多溝通」。台灣需要更多像曾主委的政務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