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Gavin Bobo @ Flickr , CC BY-SA 2.0 |
台灣民眾瘋狂搶存人民幣,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定存利率(百分之三以上)比台幣定存高一倍,另外也因為人民幣持續升值,因此在利率和匯率上都有賺到。
香港是全球第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約有1兆元人民幣存款,但香港發展到台灣今天規模,花了6、7年時間,台灣不到一年就達成了,這會徹底改變台灣經濟發展以及金融市場的面貌,也將讓全世界重新認識台灣。
倫敦金融城市長不久前來台訪問,她表示台灣金融管制太多(正確),金融商品設計的創新能力不足(一樣正確),若想要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台灣有充沛的人民幣存款,是一大優勢,應加強和倫敦合作。
這不是很好笑嗎?倫敦貴為全球金融中心龍頭,為什麼人民幣業務想和台灣合作?而台灣又為什麼不能放鬆管制,培養自己的能力?
同樣評論也來自香港。兩年前我在香港參加研討會討論人民幣離岸市場,比較上海、香港和台灣的優勢,負責官員先表示台灣沒有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後來才改變說法,表示香港不是唯一,但絕對是第一。
關鍵字是「中心」。台灣在20年前就委任麥肯錫規劃「亞太營運中心」,其中有一個是區域金融中心,但到頭來由於自我封閉,結果什麼都不是,至今由於中國大陸興起,反而被邊緣化。
但為什麼現在人民幣存款會重新激起一些對台灣的想像?因為人民幣要國際化、中國企業要走出去、而大陸台商也想回流尋找新的落腳點以及投資標的。這些錢現在還未注意到台灣市場,但將來並非不可能進來,這就牽涉到Why Taiwan?(台灣的價值是什麼)這個議題。
香港受中國直接管轄,雖然號稱「一國兩制」,但大陸有錢人並非很放心把錢放在香港,新加坡成為最大受惠者。香港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本地投資機會,只是資金暫時parking的地方,而且生活品質不佳,只能辦公,無法休閒。
不同於香港和新加坡,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講中文,對大陸人來說比較不像外地;而且台灣生活環境舒適,有山有水,醫療水平又高,適合休閒養生,當然也很適合全球菁英前來工作。
大陸人若將他們資產的百分之10、20放在台灣,最大的吸引力不是金融投資,而是實業投資,比如說可以買一家和其本業相關的上市公司,作為吸引人才、技術、管理的平台,這是香港沒有的優勢。
台灣藏富於民,以保險業來說,民眾交保費由保險公司管理的總資產,已超過台幣15兆(人民幣3兆),高於台灣一年的GDP。由於沒有好的投資標的,很多人將錢放在海外,這次開放金融管制,台商回流的資金據估計可能高達台幣10兆(人民幣2兆)。
台灣的罩門還是老問題:不夠國際化,只有將注意力放在台灣身上,政府官員所關心的也多半是台商回流、台資回流,對外資的法規、環境還是不夠友善,甚至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會影響到台灣人民利益。
香港、新加坡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在於他們是真正開放的平台,廣納百川:資金大部分來自於外地,上市企業大都是外國公司,連金融從業人員也來自世界各地,在他們的定義中,沒有所謂的「本地產業」。
大概是受了刺激,台灣主管機關近期也開始推廣國際化,金管會積極鼓勵業者布局亞洲、前進海外,並希望公營銀行合併,打造「台版星展銀行」。星展銀行(DBS)是新加坡最大的銀行,15年前規模和台灣的國泰、富邦差不多,但現在比它們大三倍。即使和新興國家如泰國、印尼相比,台灣金融機構的規模也小得可憐,在亞洲排名墊後。
在人民幣離岸業務上,台灣不可能超越香港,但只要變成第二名,台灣的金融服務業就會展現比現在大十倍的格局。香港可以做中心,台灣只要能成為次中心就是不得了的成就。
台灣在IT之後,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產業成長引擎,有人說是觀光,陸客來台消費,帶動經濟成長。其實觀光只是過境財,投資才能長久;台灣不要只學泰國,也要像香港、新加坡看齊。
餘額寶改變了中國,人民幣必將改變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