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太陽光電,港珠澳大橋,安博,印度版阿里,李嘉誠/東南亞,亞盛醫藥,台積電和解,喬山併購,晟德,雀巢/徐福記,阿里,Google/ Fitbit



2019.11.04理事長的話

理事長的話:太陽光電,港珠澳大橋,安博,印度版阿里,李嘉誠/東南亞,亞盛醫藥,台積電和解,喬山併購,晟德,雀巢/徐福記,阿里,Google/ Fitbi

太陽光電
配合經濟部太陽光電政策,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表示,目前共有四類管道提供國有地設置,包括民眾申請開發、委託經營、委託改良利用、標租等,目前已提供近3,000公頃土地,建置裝置容量約達300萬峰瓩以上。

官員表示,國產署透過委託經營、標租等方式提供太陽光電用地,租金、權利金等收入可入國庫,民間透過開發太陽能電廠發展綠電產業,等於政府、民間都可發綠電財。

行政院已拍板二期太陽光電兩年推動計畫,部會合力衝綠能,目標2019年與2020年分別新增1.5GW10億瓦)與2.2GW容量,在2020年將太陽能累計裝置量提升到6.5GW,預估將帶來2,220億投資效益,及2.2萬個工作機會。
國產署表示,目前共四種方式提供國有地供作太陽光電,截至目前為止已提供近3,000公頃土地。

官員指出,第一類是民眾申請開發,民間若看中適合作太陽光電開發的土地,可向國產署申請審核。截至目前為止共149案,土地面積達2,463公頃,是所有管道中最踴躍者,占逾八成。

第二類則是委託經營,委託對象主要是台電,截至目前為止已提供面積共205公頃;第三類則是由國產署提供土地,交由能源局招商,已提供面積共190公頃。

第四類則是今年新增的管道,國產署今年修訂《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並發布相關作業規定,開放國有地可開放民間「標租」作為發展太陽光電發電設施的基地,上路以來,今年已推出兩批招標案,成果不錯,標租面積合計約6.6公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太陽能發電長期比風電更穩定。
第二、台灣過去只有製造太陽能電池,卻沒有發展電場。

第三、太陽能產業,未來在台灣前景應該會越來越好。

第四、但法規需要突破,也需要和資本結合。

港珠澳大橋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車屆滿一周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28日表示,港珠澳大橋是由香港、澳門、珠海三地合作興建,一年來,經過大橋的通行人次已達到2,400多萬,人流已經超過當初的設計流量。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10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余烈28日受訪時指出,港珠澳大橋目前是「人旺車暢」,過去從香港到澳門、珠海大約要3.5小時至4小時,通車後只要半小時,大幅節省時間。

大陸近年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灣區約有7千萬人口、11個城市,大橋連接三地,將形成世界級的城市群。

針對港珠澳大橋成效不彰的質疑,余烈回應,這是暫時性的問題,不是長期性的狀況,目前三地持續推出相關措施,且香港還有配套路網尚未完善,後續交通量仍會成長,觀察人流量,效率也不算太差。

另外,從長遠來看,港珠澳大橋是大陸的重點工程、戰略項目,同時大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20年,目前才剛開通一年,後續大灣區持續合作,車流量將會成長。

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28日表示,區域經濟一體化要達到的目的是四個流動(four free movement),分別是人員、商品、資金、資訊技術的流動,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發展有積極的促進效果。

另外,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於20193月透過全球票選,共同選出代表澳門新面貌的「澳門新八景」,並進行攝影比賽、文創產品設計等一系列推廣活動,28日於澳門永利皇宮舉辦頒獎典禮。其中,港珠澳大橋也以「橋牽三地」的意象名列澳門新八景。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創造真正的粵港澳大灣區。
第二、這個的效益,現在才剛要開始發揮。

第三、香港繼續鬧,只會被淘汰;要生存,只能趕快發展新定位。

第四、未來是區域和區域的連結,新加坡現在和東南亞連結,台灣卻和中國大陸脫鉤,未來何去何從?

安博
全球最大倉儲公司安博(Prologis27日宣布,同意以總規模126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Liberty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將觸角延伸至芝加哥、休士頓等市場,凸顯電商帶動鄰近都會區的工業倉儲用地需求勁增。

根據收購案的內容,Liberty股東每股可以換取安博0.675股,約較Liberty 25日收盤溢價21%,交易總額為97億美元;若包含債務,併購案總額將擴增至126億美元,預定明年第1季完成交易。

安博執行長莫格哈丹表示,在高品質工業倉儲用地日益稀少之際,這項併購案有助於安博拓展在美國主要市場的市占率,包括芝加哥、休士頓、奧蘭多及加州南部,並樽節1.2億美元的成本。
工業倉儲用地受重視的時間雖較晚,但拜電商崛起之賜,目前成為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商品快速交貨,這對亞馬遜(Amazon)、目標百貨(Target)等零售業者而言,鄰近都會區、並且採用先進技術的倉庫就顯得格外重要。

由於購物活動轉至線上,而且對倉儲空間的需求升溫,帶動倉儲與物流設施成為不動產市場的熱門領域。

莫格哈丹表示,Liberty的物流資產很大程度上可補強公司在美國的資產組合,且安博能透過這項收購案提升在關鍵市場的成長潛能。

莫格哈丹並指出,這些策略安排有助安博壓低短期成本,並創造長期營收綜效。

安博正考慮處分價值35億美元的資產,包括28億美元的物流資產和7,000萬美元的商辦不動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商流行,帶動了物流和倉儲行業。
第二、中國大陸創造了外送產業,也算是一種物流。

第三、在美國,這也帶動新科技發展,例如無人機。

第四、台灣缺乏物流的產業巨人,需要有人整合。

印度版阿里
亞洲首富安巴尼領導的信實工業集團計劃將投入240億美元,成立一家數位服務控股公司,再透過一系列財務操作,讓旗下電信事業Jio在五年內上市,朝打造「印度版阿里巴巴」的目標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信實工業集團董事會上周五(25日)已同意,集團能透過買進可選擇可轉換優先股的方式,向新成立的控股公司挹注1.08兆盧比(150億美元),這家全資新公司再向集團旗下信實資訊通信(Reliance JioInfocomm)進行等額投資,收購母公司在這家電信公司6,500億盧比(約240億美元)的股權。一系列資金移轉將讓Jio20203月前債務歸零,有助其股票上市。

Jio已建立起類似亞馬遜與沃爾瑪旗下電商平台Flipkart,而安巴尼的最新計畫象徵這家印度能源巨擘將未來成長押注在數據和數位服務。

安巴尼8月表示,包括零售在內的新業務,有望在幾年內為集團貢獻近半營收,新業務目前占整體營收的32%

隨著新控股公司拍板定案,安巴尼積極布局Ji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誓言在五年內讓電信事業上市。Jio2016年推出4G網路後,以超過3.5億用戶穩居印度電信一哥。安巴尼也透過一連串併購和股票,為電商版圖打下基礎。

花旗集團說:「Jio重新整頓資本結構的目的是,透過單一實體鞏固所有數位資產、減少債務,並提高效率,藉此吸引投資和產生盈利。」藉由連結零售商與消費者,安巴尼正運用集團勢力在印度建立類似阿里巴巴的電商帝國。

但部分分析師對信實集團透過承接債務以支應Jio成長的做法表示疑慮。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會計年度,信實工業本身的淨債務已攀抵至220億美元。

信實於2016年推出Jio電信網絡,之後逐漸擴增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電信巨頭,提供的服務寬頻網路到串流音樂,應有盡有。集團財務長斯里坎特(V. Srikanth)日前表示,截至9月底Jio的債務達8,400億盧比,當季獲利99億盧比,營收則為1,235.4億盧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孫正義前幾年進軍印度,踢到鐵板,投錯公司。
第二、孫正義玩的是資本的遊戲,但印度人自己也會玩。

第三、安巴尼是印度最有實力的企業家,投資遍布各領域,當然不會放過新經濟,畢竟他懂印度市場。

第四、印度市場大、人才多、人口多,為來前途不可限量。

李嘉誠/東南亞
香港首富、長實集團創辦人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正積極布局東南亞市場。大陸公司情報機構財經塗鴉近日披露,李澤楷旗下富衛集團積極在東協市場布局,從保險、金融、地產到娛樂產業均有大筆投資。

36氪報導,李澤楷自2013年透過旗下盈科拓展集團收購荷蘭ING Group在香港、澳門及泰國的保險業務,並更名為富衛集團後,看中東南亞保險市場滲透率仍低,開始在東協各國積極併購。

2014年,富衛宣布獲得在菲律賓經營壽險業務的相關牌照,這幾年透過與當地機構合作,截至目前已有68萬名菲律賓在地客戶,實繳資本超過4,400萬美元。同年,富衛進軍印尼,並於當年8月取得保險牌照,透過收購當地保險公司股權等,已在印尼擁有逾63萬名客戶,是印尼排名前二的員工福利保險供應商。

20164月,富衛通過收購新加坡團體醫療保險供應商Shenton Insurance90%股權正式進駐新加坡市場,總客戶人數達到33萬名。在越南市場,富衛也自20166月起持續收購當地保險公司,目前富衛在越南的客戶總數為6.17萬,實繳資本為1.59億美元。

今年9月,富衛集團宣布已獲馬來西亞監管部門批准,收購匯豐集團持有的馬來西亞合資保險公司HSBC Amanah Takaful49%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自此,李澤楷的保險帝國已涵蓋亞洲共9個市場,包含香港、澳門、泰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日本和馬來西亞。

富衛透過保險業務打入東南亞市場後,幫助其在當地發展金融、地產及文娛等其他業務,打造更全面的商業帝國。

在文娛產業,盈科旗下OTT平台Viu已走進新加坡、印尼、印度和菲律賓市場。

另外在泰國,盈科大衍地產發展公司也在2019年稍早巨資收購毗鄰普吉島的攀牙府泰孟Thai Mueang高爾夫球場地,計劃開發高端海灘物業,項目價值高達100億泰銖。

富衛還與金融科技公司品鈦PINTEC合資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PIVOT,面向東南亞地區推廣數位化財富管理及智慧投顧技術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投資東南亞,意義重大。
第二、過去他只有投資歐洲。

第三、但這則新聞講的是李澤楷,李嘉誠的兒子。

第四、台灣進軍東南亞,現在正是時候,但要有整體策略。

亞盛醫藥
堪稱今年港股「超額認購王」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亞盛醫藥28日正式掛牌上市,早盤股價一度飆升近六成,但隨即獲利了結賣壓出籠,終場收報37.6港元,較招股價34.21港元上漲約一成。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亞盛醫藥日前公布招股結果,其超額認購高達751倍,超越20193月上市的豆盟科技當時獲得超額認購440.7倍,一舉奪下今年港股新股公司超購榜單第一名,遠超目前港股上市的創新藥企。

驚人的超額認購,讓亞盛醫藥在正式上市前的暗盤交易股價就飆漲逾五成。28日開盤報在53港元,較招股價上揚約55%,早盤更一度急升至53.6港元,股價炒高約56.7%。但之後獲利了結賣壓浮現,股價迅速回落,最低一度跌至37.55港元,終場略有回升收在37.6港元,較招股價上漲9.91%,成交額5.94億港元。

亞盛醫藥主要研究細胞凋零領域,研發對抗癌症的辦法,其細胞凋亡標靶療法領域的藥物研發在全球範圍處於前沿。

除了亞盛醫藥,港股11月還有兩檔醫藥新股即將上市。報導稱,中國抗體製藥近日通過上市聆訊,該公司擬集資1.5億至2億美元,並將於10月底開始招股,預計在11月中旬正式上市。另有市場人士透露,開發創新型腫瘤藥物及療法公司東曜藥業也將於11月中旬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東曜藥業目前仍屬虧損,2018年虧損擴大約人民幣(下同)1.2億元來到2.68億元;2018年收入則下跌24%,降至3,922萬元。據招股書顯示,東曜藥業擁有12種研藥物,預計2020年底或2021年推出核心藥物。該藥物主要對抗惡性膠質瘤、腎細胞癌、卵巢癌及乳腺癌。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本案超額認購751倍,今年香港最高,值得注意。
第二、香港生技股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族群,很不容易。

第三、難怪連台灣的東曜,也轉赴香港上市,未來會形成趨勢。

第四、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機會是M&A,不是上市。

台積電和解
台積電29日宣布,與格芯(GlobalFoundries)於美國時間28日達成專利訴訟和解,雙方同意撤回彼此之間與客戶相關的所有法律訴訟,並同意對現有及未來十年的半導體技術專利,達成全球專利交互授權協議。

台積電和格芯都未透露雙方簽署專利交互授權的內容,是否涉及那一方要支付授權費。這是台積電首見和競爭對手在專利訴訟中,以交換授權達成和解收場的案例。

台積電與格芯專利訴訟和解落幕,加上台積電ADR創新高,激勵台積電昨天股價開盤跳空開高,終場上漲4元、收298.5元,再創歷史新高價;總市值衝上7.74兆元,同寫新猷,也是台股上市櫃公司紀錄。台積電ADR周二早盤漲0.7%,今天普通股將挑戰站上300元關卡。

外資仍是這波台積電股價持續創高主要推手。外資近期僅短暫一個交易日小賣338張,統計上個月以來買超24.8萬張,持股再度突破八成、達80.25%
昨天買盤力道加大,單日買超17,771張,連續八個交易日合計買進62,678張。

台積電也因外資加碼,股價從上個月初的257.5元,一路攻上新高價298.5元,短短二個月,市值大增1兆元,居台股之最。

格芯於今年826日大張旗鼓在美國和德國法院控告台積電及其客戶侵犯該公司16項專利技術,並且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要求發布進口禁令,禁止台積電生產的侵權產品輸入美國。台積電於930日強力反擊,在美國、德國和新加坡控告格芯侵犯台積電25項專利。

台積電大動作出手後不到一個月,雙方在美國時間28日達成專利訴訟和解。台積電發出的聲明稿表示,雙方同意撤回彼此之間與客戶相關的所有法律訴訟,並同意對現有及未來十年的半導體技術專利,達成全球專利交互授權協議。

台積電強調,這項協議將確保台積電及格芯的營運不受限制,雙方客戶並可持續獲得兩家公司各自完整的技術及服務。

格芯執行長Thomas Caulfield表示,很高興能夠很快地和台積電達成協議,此項協議認可雙方智慧財產的實力,使兩家公司能夠聚焦於創新,並為雙方各自的全球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該協議也確保了格芯持續成長的能力,對於身為全球經濟核心的半導體業而言,也有利整個產業的成功發展。

台積電副總經理暨法務長方淑華表示,此項協議是相當樂見的正面發展,使台積電持續致力於滿足客戶的技術需求,維持創新活力,並使整個半導體產業更加蓬勃昌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例對台積電是劃時代的deal
第二、當初台積電不願意併IBM半導體事業部,後來被格芯買走。

第三、台積電市值正快速上升,不希望受到影響。

第四、全世界未來進入產業大合作時代。

喬山併購
喬山健康科技29日宣布將收購日本最大按摩椅製造商富士醫療器60%股權,在業界引起高度矚目;喬山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健身器材公司,未來新的目標,將是挑戰全球前三大按摩椅製造商。

喬山與富士醫療器合作多年,公司目前除了自有品牌「JOHNSON」的按摩椅之外,也是富士醫療器「FUJIIRYOKI」台灣及大陸的代理商,去年按摩椅營收約6億,兩者約各占一半。

富士醫療器股本3,000萬日圓,一年營業額約新台幣60億元,以銷售為主,其中逾六成銷售按摩椅,四成為助聽器、水柱機等醫療器材。

據了解,富士醫療器長期著重在日本市場,外銷比重僅占6%8%。這次會與喬山戰略結盟,就是希望透過喬山在全球的銷售與售後服務通路,進一步拓展全球按摩椅市場。

近五年來,喬山為拓展營運版圖及市占,積極展開併購計畫,陸續併購了美國Fitness Resource2nd Wind FitnessLeisureFitnessBusy Body等健身器材通路品牌,也藉此站穩北美最大健身器材通路商的地位。

喬山不諱言,按摩椅雖然不是健身器材,但兩者客層卻極為相近,也都可視為健康產業的一環。而據統計,全球健身器材市場每年消費規模約55億美元,按摩椅則在46億美元左右;其中,全球按摩椅最大製造商大陸蒙發利,年營收約7.9億美元。

喬山這次與日本最大按摩椅製造商戰略結盟,無非希望強強合作,共同打開全球市場。而喬山也希望藉此擴大營運規模,讓產品更多元化,進一步在健康產業中搶得一席之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傳統產業投資日本,很難得。
第二、這是買下著名品牌,並不多見。

第三、之前鴻海買下夏普,不太成功。

第四、未來成功關鍵是彼此的融合。

晟德
國內晟德藥廠(4123)轉投資的東曜藥業昨宣布於港交所的上市計畫,預計將募資5.54億港幣(約新台幣21.6億元),該公司將於118日於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

晟德表示,東曜藥業於2009年成立,為一家生物製藥公司,主要開發及商業化創新型腫瘤藥物及療法。

東曜藥業目前擁有包括尚在研發的7種生物藥及5種化學藥物,其中一項產品已經進入臨床三期試驗。

晟德指出,東曜研發中的產品包括多種單克隆抗體(mAb)、抗體偶聯藥物(ADC)、溶瘤病毒藥物及特種腫瘤藥物(如脂質體藥物),該公司總部與主要生產基地位於中國蘇州工業園區,基地總面積約5萬平方公尺,第一期工程已於2012年完工營運;第二期工程採用單次使用生物處理技術的單抗研發生產基地,單次產量可達1.6萬公升。

晟德表示,此次東曜上市共增發9000萬股,其中90%將用作國際配售,其餘10%將於香港公開發售,發售價不高於每股7.55港元,若發售價平均為每股7.05港元,扣除發行成本,預計可收到的所得款項淨額約5.54億港幣,公開招股時間至本週五截止。

晟德目前持有東曜近37%股權,若東曜順利上市,晟德因東曜發行新股股本膨脹,持股將降至30%左右,未來東曜上市後,晟德則依權益法認列投資損益,不過由於東曜仍未獲利,除非晟德於市場處分持股,否則短期東曜對晟德獲利並無顯著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台灣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生技股。
第二、如果成功,可以算是創舉。

第三、林榮錦是台灣最懂生技的投資和重整專家。

第四、台灣生技股沒有前途,未來只能走M&A或海外上市。

雀巢/徐福記
瑞士跨國食品大廠雀巢(Nestle)傳有意以超過10億美元,出售兩家在大陸的子公司徐福記和銀鷺控股權。對於出售的原因,外界認為是與兩家子公司市場表現不盡理想有關。

新浪財經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雀巢目前正研究和評估這兩家所有權問題,也可能會選擇僅出售上述一個或兩個品牌中的一部分股權,但目前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也無法確定商洽是否會導致交易。對此雀巢回應,不對傳言進行評論。徐福記也表示,對於非事實的報導沒有意見。

作為本土化戰略的一部分,雀巢在2011年在大陸收購這兩家公司。它先是以人民幣(下同)15億元收購廈門銀鷺食品集團60%股份,同年,花費17億美元收購了台商徐鐠等四兄弟創辦的徐福記60%的股份。之後,雀巢對銀鷺進行兩次增持,並在20186月完成對銀鷺品牌100%控股。

但兩家子公司業績表現不盡理想。據雀巢公布的2019年前三季財報顯示,雀巢總收入增長2.9%,達到684億瑞士法郎(約4,888億元)。中國是雀巢全球第二大市場,但由於某些品類銷售疲軟,雀巢中國區業績增長與往年持平。

其中,銀鷺的銷售額約為10億瑞士法郎,當中花生奶和八寶粥的銷量持續下降,表現較好的是即飲咖啡。為此,雀巢首席執行官施耐德在第三季業績會議上表示,公司正非常努力的解決此一問題。他還強調,雀巢將出售問題無法解決的非戰略性業務。

另一家徐福記也面臨增長困境。英敏特報告顯示,大陸糖果行業經過三十多年高速發展,加上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該市場於2014年至2016年期間持續萎縮。近年來徐福記一直被指有「春節依賴症」,分析師計算,該公司年收入約為7億瑞士法郎(約50億元),但按照內部人士的說法,春節的銷售額可以占公司全年銷售額的四到五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11的併購案當時曾經很轟動。
第二、但徐福記留了40%股權,沒有全賣。

第三、雀巢的問題是沒有接地氣,徐福記雖是台商,作風卻很本土。

第四、外資以高價進入中國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

阿里
大陸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重新推進赴港上市計畫,預計在年度重頭戲「雙11」之後進行,最快有望在11月底登陸港股,為雙方多年糾葛劃下圓滿句號。

路透30日引述知情人士說法,阿里巴巴會在「雙11」之後向港交所申請批准上市,預計會在11月底或12月初成行。阿里希望加快上市步調,鑑於公司規模大、外界熟悉的優勢,跳過機構投資人路演會議,爭取年內上市,集資額與此前說法相同為至多150億美元。

阿里巴巴5月時傳出擬集資200億美元在港上市,形成美港兩地上市格局,7月股東會上也將40億普通股分割為320億股,雖然勢在必行,但無料香港反送中抗議延續至今,阿里8月傳出暫緩方案,縮減集資額為100億至150億美元。

但近2個月來港股情況有逐漸穩定趨勢,也迎來包括百威亞太等全球年內集資額次高的重磅IPO,這可能是阿里決定重啟上市計畫的原因之一。但知情人士也稱,阿里後續計畫仍會視香港市況而定。

阿里巴巴30日股價開低走高,盤終前扭轉走勢,由跌轉升,收盤漲0.36%報177.53美元。

阿里與港交所有多年恩怨情仇,阿里B2B業務一度在港上市又下市,而當阿里欲將企業主體上市時,因為港交所堅決不放行同股不同權架構,最終阿里決定前進紐約。故2018年港交所新規終於開放同股不同權上市後,外界調侃這是香港因錯過市值4千億美元的阿里而學到的教訓。

2019年香港政局動盪使得外界對於港股格外小心,香港原本勢在必得的全年集資王寶座似乎也將拱手讓給那斯達克、紐約兩市。路孚特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0月中旬,那斯達克、紐交所新股集資額規模為233億、219億美元,香港則以185億美元排行第三。

但隨著百威亞太回歸,香港在年末加快腳步直追,自9月起算新股集資額超越美國兩市,倘若阿里巴巴確實在年底前集資逾100億美元,香港便能在新股集資排行上一舉反超那斯達克與紐交所。

目前2019年新股集資前四強均落在美港兩地,依序為Uber81億美元,紐交所)、百威亞太(行使超額配股權達58億美元,港交所)、艾萬拓(29億美元,紐交所)、Lyft23億美元、那斯達克)。美股方面,受中美摩擦影響,此前曾傳出那斯達克要對中概股上市集資加以限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反送中事件告一段落,阿里得以重新上市,原來9月計畫上市。
第二、今年最令人期待的香港IPO,即使縮減規模至100億美元,也是今年全球最大。

第三、馬雲雖然退休,阿里還是有很多賣點。

第四、阿里的題材太多,又有創新能力,和中國中產階級消費趨勢結合。

Google/ Fitbit

Google已同意以21億美元現金收購智慧手表廠商Fitbit,以強化硬體事業,並且在快速成長的可穿戴裝置市場直接槓上蘋果與三星電子。Fitbit股價1日早盤應聲大漲逾17%

1日發表聲明指出,Google將以每股7.35美元價碼收購Fitbit,比路透1028日報導這項收購案前、Fitbit的收盤股價溢價71%。這兩家公司表示,這項交易預定明年完成。Fitbit股價1日早盤大漲17.5%7.26美元。

Google表示,認為可藉收購Fitbit,推出「Google製造」的可穿戴裝置,並擴大投資可穿戴技術。這也是Google今年的第二樁大型收購案;該公司6月同意以26億美元收購雲端軟體提供商Looker

Google雖提供免費的穿戴裝置作業系統Wear OS給其他公司使用,但始終還沒自行生產智慧手表,如今在收購Fitbit後,將獲得一個能與2,700萬名活躍用戶連結的新平台,還能結合今年稍早向Fossil集團收購的智慧手表科技,設計出新產品。

不過,這樁交易也勢必會加重Google所面臨的反托辣斯調查壓力。彭博報導,這項交易勢將招致監管當局的詳加檢視,特別是現在美國聯邦與州政府都正在調查Google在數位廣告市場、以及處理消費者數據的相關潛在反競爭行為。

雖然Google並非智慧手表或健康追蹤裝置市場的領導廠商,但美國和其他各國的監管單位都可能憂慮Google會如何處理Fitbit從用戶所蒐集的數據。

GoogleFitbit承諾,將對Google蒐集的數據類型和原因保持透明,希望能因應這些可能的疑慮。雙方的聲明指出,Fitbit永遠不會出售個人資訊,Fitbit的醫療和健康數據也不會用於Google廣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對Google意義重大。
第二、Google希望結合每個人的生活,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Google之前曾收購智慧家庭溫度計公司Nest

第四、Google未來會往各個垂直應用領域發展,利用M&A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