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陸企美股,鴻海俄州,亞馬遜機器人,賽諾菲,輝瑞,車用MCU,聯想,本田,金融總會,台灣電商,數位經濟

 理事長的話:陸企美股,鴻海俄州,亞馬遜機器人,賽諾菲,輝瑞,車用MCU,聯想,本田,金融總會,台灣電商,數位經濟

陸企美股

 

美國與中國大陸因在美上市大陸企業發生審計權之爭,至今無解,二百多家陸企可能遭美國各證交所禁止交易,進入倒數階段,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加速美中經濟脫鉤。

 

華爾街日報二日報導,美國證券交易監管當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啟動倒數計時,將逼迫許多陸企退出美國股市。此舉勢將加速全球前兩大經濟體脫鉤,影響持有在美上市陸企股票的投資人,據估計總市值約二兆美元(約台幣五十四兆)。

 

前總統川普二○二○年簽署法律,規定連續三年未提交財務審計資料給美國監管單位審查的外國企業,將被禁止在美國股市交易。

 

國會參眾兩院去年十二月二日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在美上市的外企向監管機構提供更多會計資訊,而北京政府一直阻止企業向SEC提交相關內容。

 

在美掛牌的陸企以數據密集的網路企業為大宗,審計作業文書包括一些原始資料如會議紀錄、用戶資訊及公司對公司、公司對政府機構之間往來的電子郵件等。

 

在美國,這些稽查工作是由SEC監督的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進行。

 

SEC正在研擬相關執法細節與規範。美國監管單位表示,長期以來無法了解幫陸企做審計的會計事務所作業,原因在中方未能按例繳交必要財務文件,也沒出於誠意進行協商。

 

大陸方面則多次表示,反對「證交規範政治化」,歡迎透過對話協商解決辦法。

 

消息人士透露,SEC預期在二○二二年標示未能提交二○二一年審計資料的陸企。某些投資人預料到後續影響,已逐漸將陸企的美國存託憑證(ADR),換成香港證券交易所的股票。

 

紐約基金經理公司「智慧樹投資」二○二○年底將阿里巴巴集團的ADR換成在香港掛牌上市的股票;智慧樹投資量化投資專家任麗倩(音譯)說,公司正密切觀察港股的交易量,衡量是否應轉換其他公司的ADR

 

荷蘭資產管理公司荷寶集團新興市場股票團隊主任帕溫海表示,他已盡可能將所有的陸企ADR換成香港上市股票。

 

他表示:「未來幾年將看到流動資產逐漸且持續移往香港,愈來愈多投資人將轉向在香港上市的陸企股票,忽略那些公司在美上市的股票」。

 

香港證交所數據顯示,阿里巴巴二○一九年底在香港二度上市以來,已有十五家在美上市的陸企加入「回港上市」行列。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ADR轉回港股上市,以現股交易。

第二、因為港股流動性較佳。

 

第三、美股ADR屬於第二上市,未來有可能下市。

 

第四、未來中概股應該不大可能再去美國上市。

 

鴻海俄州

 

市場傳出,鴻海美國電動車工廠將透過購買美國電動卡車新創公司Lordstown Motors的廠房,轉向俄亥俄州布局,最快本周將宣布這項重大投資案,除就近與當地新創車廠合作之外,外界解讀,鴻海電動車工廠布局計畫劍指蘋果Apple Car組裝大單,不僅擴大「美國製造」,進一步壯大電動車版圖。

 

這是鴻海在美國生產汽車的第一步,市場原預期鴻海會在威斯康辛州布建汽車相關產能。不過,鴻海昨(30)日並未回應相關消息。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Lordstown Motors將把旗下位於俄亥俄州的一座汽車工廠出售給鴻海,兩家公司最快會在本周宣布這項交易案,但金額不詳。Lordstown Motors發言人對上述消息不願置評。

 

供應鏈人士透露,外界原預期將用來生產汽車的鴻海威州廠,未來將專注生產伺服器與5G相關等資通訊(ICT)產品,俄亥俄州將成為鴻海在美國第一個電動車製造工廠基地。

 

知情人士透露,Lordstown Motors是在2019年底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收購通用汽車在1966年建立的這座工廠。這樁交易將協助Lordstown Motors強化現金部位,對於鴻海來說,則代表在美國的第一個汽車生產據點,此時正值鴻海加速進軍電動車布局。

 

鴻海積極打入電動車市場,推動獨立的MIH電動車聯盟,目前集結將近1,900家軟硬體合作夥伴,充分運用其ICT產業的全球布局與垂直整合能力,成為全球主要車廠的合作夥伴。

 

業界分析,鴻海電動車布局從電控、電池、底盤、車體、組裝等領域逐步打造,鴻海透過揪團打群架進軍電動車,不僅能分攤風險,也能藉由夥伴各自優勢提升整體戰力,最終的目的就是拿下蘋果電動車訂單,並藉由在美國有生產據點,符合白宮「美國製造」的最高原則。

 

尤其鴻海的強項在於整合與製造,若能集結新創、零組件夥伴,進而在美國建立生產工廠,更是拿下Apple Car的關鍵,這次併購Lordstown Assembly廠,更是重要的一步。

 

鴻海也分別與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美國新創車廠Fisker、泰國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PTT),以及大陸吉利等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分別從設計、關鍵零組件、次系統、整車製造等不同領域切入,以提供完整服務,並打造電動車產業的新出海口。

 

鴻海預定在1018日舉辦的鴻海科技日,將向外界展示鴻華先進所推出的三款主力電動車,分別是電動巴士、C級距,以及E級距的電動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在美國跨入電動車製造。

第二、這是通用汽車1966年所建的老工廠。

 

第三、鴻海美國威州廠以ICT產品為主。

 

第四、未來走向「美國製造」。

 

亞馬遜機器人

 

亞馬遜28日(周二)宣布推出名為「Astro」家用機器人,證實外界長期傳聞。Astro就如同一款結合亞馬遜AlexaRing等多項技術的合體產品,可遠端監視居家環境、播放影片以及人臉辨識,目前訂價999美元,預計今年稍晚開賣。

 

首批Astro將是「首日版」(Day 1 Edition)商品,意即初期不會向大眾銷售,而是先由顧客登記後,亞馬遜再發出邀請給顧客訂購該款機器人,藉此測試與評估消費者喜好與使用心得。此舉也可讓亞馬遜避免生產過多卻賣不出去的困擾,一如過去亞馬遜Fire手機的經驗,該產品於2015年停售。亞馬遜表示Astro預計今年稍晚推出,但未透露明確日期。

 

亞馬遜產品副總裁特里斯勒(Charlie Tritschler)指出,該公司資深團隊討論未來科技時,皆認同家用機器人是不可避免的趨勢,Astro結合許多亞馬遜產品技術,例如在倉庫裝載貨品的工業機器人、亞馬遜的Prime VideoAlexa、家庭監視產品等。

 

Astro的體積與小狗相近,行走時可避免撞到家具或寵物,此外還擁有一個可升高42吋攝影機,用戶不在家時可透過Astro在家巡視。此外,Astro能跟著用戶走動,透過10吋的觸控螢幕播放音樂或電視節目,亦會呈現表情。和語音助理Alexa一樣,使用者也可透過Astro取得運動賽事成績或天氣預報。該機器人亦具備人臉辨識功能(用戶可決定是否啟用),例如可以命令Astro載著汽水給家中其他人。

 

使用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遠端操控Astro,便於關懷獨居的年長親人、家中小孩或寵物。特里斯勒提到,亞馬遜將銷售可置入Astro儲物箱的歐姆龍(Omron)血壓機,用戶能遠端提醒獨居的年長親人記得量血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對家庭領域的另一大科技創新。

第二、之前亞馬遜智慧音箱Echo非常成功。

 

第三、Astro功能和Echo差不多。

 

第四、但是可以移動,算是一大特色。

 

賽諾菲

 

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周二(28日)宣布,該公司將停止旗下mRNA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原因在於此類型疫苗市場已經飽和。但該公司仍將繼續研發重組蛋白技術的新冠疫苗。

賽諾菲表示,儘管這款mRNA新冠候選疫苗在初步階段試驗取得正面成果,但他們仍決定不執行更大型臨床試驗,也就是需要主管機關批准的第三階段。

賽諾菲疫苗部門主管翠爾夫(Thomas Triomphe)表示,市場上存在多款mRNA新冠疫苗選擇,他們沒道理繼續研發下去。

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研發的新冠疫苗便是採用mRNA技術,莫德納(Moderna)同類型疫苗亦是如此。這兩大藥廠迅速研發mRNA新冠疫苗,並於去年冬天取得全球多國緊急使用授權,導致賽諾菲在該領域優勢盡失。

賽諾菲表示,未來將把重點放在運用mRNA技術研發其他傳染病疫苗。該公司旗下mRNA流感疫苗先前已展開初步階段試驗。

賽諾菲也將繼續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研發傳統重組蛋白新冠疫苗。該疫苗目前處於第三階段試驗,預計今年稍後可取得臨床數據。

賽諾菲發言人克萊斯曼(Nicolas Kressman)表示:「我們專注於研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同時評估它是否適合做為第三劑加強針使用。」

賽諾菲十分看好mRNA技術。早在2018年時,該公司便與生技公司Translate Bio展開合作,試圖運用mRNA技術研發一系列傳染病疫苗。雙方自去年起共同研發mRNA新冠肺炎疫苗,賽諾菲後來更宣布砸下32億美元收購Translate Bio

翠爾夫表示,賽諾菲希望未來能研發出能保存於冰箱的mRNA疫苗,而非像現在一樣必須存放於極低溫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大藥廠在新冠疫情的競賽大勢底定。

第二、BNT和莫德納差不多壟斷市場。

 

第三、這是大者恆大的格局。

 

第四、賽諾菲轉攻重組蛋白新藥。

 

輝瑞

 

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27日表示,正就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的口服藥展開大規模試驗。

輝瑞的新冠肺炎口服藥「PF-07321332」進入中後期測試階段,研究員讓2,66018歲以上健康的成年人,與有新冠肺炎症狀的患者同住,目的是測驗口服藥的安全性與效力。

輝瑞新冠口服藥的作用是抑制蛋白酶,以阻礙新冠肺炎病毒複製。受試者除了服用「PF-07321332」外,也會接受低劑量的抗愛滋病藥物利托那韋(Ritonavir)。

依據試驗設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服用的是安慰劑,其餘試驗者在510天的測試期間,每日服用上述口服藥兩次。

輝瑞表示,新冠口服藥初期試驗顯示藥品有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除了上述研究外,輝瑞亦對非住院、有症狀的新冠肺炎成年患者,針對「PF-07321332」展開另一項測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多來,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2.3億人,死亡案例超過475萬例。全球科學家與製藥廠無不積極開發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與治療法。

現行的新冠治療藥品都是注射藥物,例如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s)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Regeneron製藥的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口服藥能讓患者在顯現症狀時就能服用,降低演變成重症的機率。

除輝瑞外,投入新冠口服藥研發的製藥大廠還有美國的默沙東(MSD),以及瑞士藥廠羅氏(Roche)。

默沙東與生技公司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合作研發的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近期進入後期試驗階段,測試結果預計在2021年底前出爐。「Molnupiravir」也對非住院的新冠患者進行測驗,以研究是否能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口服藥是一大突破。

第二、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

 

第三、明年中由於口服藥的突破,新冠疫情應該可以好轉。

 

第四、台灣已經跑去訂購。

 

車用MCU

 

2021年以來的全球缺晶片潮愈演愈烈,汽車市場首當其衝,也讓微控制器(MCU)車用晶片成為大陸半導體國產替代最熱門的市場。包括兆易創新、雲途半導體、芯海科技等多家大陸半導體企業宣布研發出車用MCU,最快2022年可量產。

 

另一方面,大陸車企面臨晶片難求的窘境,也開始重新調整供應鏈嘗試以多方突圍。包括直接和晶片設計廠商建立合作關係,從源頭保障晶片供給無虞;另還有車企開始自研晶片,力圖將晶片設計與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集微網報導,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相比,是以電機替代了汽油發動機並增加了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BMS)應用的增加,也帶動MCU晶片市場的快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統計,2021年大陸MCU市場規模可望達到人民幣(下同)365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483億元,極具發展潛力。

 

報導稱,儘管中高級的MCU市場長期被國外大廠壟斷,但大陸國內半導體企業也急起直追,爭相布局汽車MCU市場。8月,兆易創新推出第一顆MCU車用晶片,預計年底提供樣品供客戶測試,力爭2022年中實現量產。

 

8月底,國產MCU車用晶片公司雲途半導體宣布,已和小米達成戰略合作並獲得小米長江基金的戰略投資,將加速該公司車規級MCU的技術研發以及在汽車車身、底盤、動力、安全等核心領域的市場開發和產品規劃。9月,芯海科技表示,車規級訊號鏈MCU晶片已導入新產品設計,可適用於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等。

 

此外,大陸車企也在展開自救行動。首先,不少車企正試圖繞過晶片經銷商,直些和晶片設計廠商簽署合約,從源頭確保穩定供貨。其次,部分汽車廠商開始投入晶片設計研發,例如北汽與imagination成立了晶片公司;或是多家車企已和芯馳科技等自動駕駛AI晶片廠商直接建立合作關係等。

 

報導稱,車企自研晶片成為大陸汽車行業的顯著趨勢。譬如比亞迪的車用級IGBT晶片已大規模量產和整車應用,並且正在計畫自建車用級碳化矽(SiC)半導體產線。另有不少造車新勢力也傳出自研晶片的消息,這些車企無不希望將晶片設計與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致力突圍缺晶片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汽車晶片缺乏造成全球汽車產業斷鏈。

第二、許多美國工人因此失業。

 

第三、這是美國政府要台積電交出庫存和各訂單資料的原因。

 

第四、未來全球大車廠自研晶片成為趨勢。

 

聯想

 

大陸資訊設備大廠聯想集團也要回歸A股。上海證券交易所930日公告,聯想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CDR)並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聯想計劃募集資金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30億元)用於多個戰略投資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人民幣35億元。

 

根據公開發行說明書,聯想計劃發行不超過13.38億股普通股,作為擬轉換為CDR的基礎股票,將按1/1CDR的比例進行轉換,占發行後股份總數比例不超過10%

 

聯想計劃募集資金人民幣100億元,用於雲網融合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項目、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與應用項目在內的新產品及解決方案研發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人民幣35億元。

 

新京報指出,這也是中國證監會917日發布「關於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範圍的公告」後,紅籌上市公司以CDR形式回歸A股的第一例。

 

紅籌公司(紅籌股)是指在香港上市,但由中資企業直接控制或持有三成五以上股權的企業。

 

聯想集團1994年就在香港上市,1995年發行美國存托憑證(ADR)。今年112日,聯想宣布將回歸A股。

 

對於為何選擇在上海科創板上市,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早前受訪時曾表示,回歸科創板一方面將幫助聯想增強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緊密連接,實現兩個市場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通過更好利用中國蓬勃發展的資本市場的力量,增進公司資本結構的多元優化,壯大公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資金實力,也將助力聯想為中國科技行業的創新突破和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根據聯想8月公布的截至今年630日的2021/2022財年第一財季季報顯示,聯想季度營收達人民幣1,094億元,年比增長27%;凈利潤人民幣30.1億元,增長119%。聯想稱,當季業績表現「再創史上最強的第一財季業績」。

 

公開發行說明書的數據顯示,聯想近三個財年的凈利分別為人民幣42.47億元、55.94億元、86.8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3%

 

上個月8日,楊元慶在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中曾宣示,聯想未來三年研發投入將「翻番」(成長一倍)。

 

儘管聯想已多年穩居全球PC銷售冠軍寶座,但楊元慶近年積極推動聯想轉型,希望能為更多客戶提供數位解決方案。

 

公開發行說明書指出,聯想將依托由智能物聯網(Smart IT)、智能基礎架構(Smart Infrastructure)、行業智能(Smart Verticals)為支柱搭建的3S戰略框架,以及以「端----智」為技術架構的新IT,致力於提供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想現在是全球最大PC業者。

第二、聯想當年買下IBMPC事業部。

 

第三、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會回歸A股上市。

 

第四、聯想以「紅籌股」型式上市,意義重大。

 

本田

 

本田汽車成立販售智慧車輛所產生數據的新事業,和眾多對手一起搶攻這塊每年規模推估達4,000億美元的藍海。

 

日經新聞報導,擁有約370萬輛車行車數據的本田,已開始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商業設施等客戶。本田8月開始推出利用電子告示板提供路況資訊的服務,每月費用約為400萬日圓(36,000美元)。

 

本田也和位置數據新創公司Nightley合作,提供分析駕駛者行為的服務,預料這些數據將能用來判斷消費者需求、評估廣告效果,以及協助零售業規劃展店計畫,該服務的每月訂閱費用為20萬日圓起跳。

 

雖然本田早在2017年就成立利用行車數據的事業,但只限於提供給政府單位在發生災難時找出可行駛道路等用途,今後本田將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新客戶。

 

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企業顧問濱野友輝說:「對爭相讓車輛電動化的汽車業來說,把行車數據轉換為收入來源是優先要務。」

 

市場情報公司富士經濟估計,全球銷售出的車輛到2035年左右將有約80%會是聯網車輛,每年銷售量約有9,420萬輛。

 

美國顧問公司麥肯錫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行車數據將在2030年每年創造4,00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包括從服務、數據銷售和成本削減增加的收入。

 

我們的看法:

 

第一、汽車產業未來走向智慧聯網。

第二、「數據」有極大的價值。

 

第三、這是為何中國不希望滴滴到美國上市的原因。

 

第四、未來「製造業」會逐漸轉型「服務業」。

 

金融總會

 

金融總會即將在10月中旬正式出爐最新的金融建言白皮書,提出對金融產業的最新情勢分析報告指出,金融業自從2014年晉身兆元產業以來,迄今已有「三高」優勢,包括高薪、高就業、高生產價值。

 

目前金融業從業人員已超過80萬人,且平均薪資高於整體服務業,「具有帶動所得提升及促進消費效果」。2020年金融服務業平均薪資94,473元,較2019年增加1,414元,薪資成長率約1.52%,也是首度高於電力及煤氣供應業的94,360元。

 

金融三業平均薪資方面,分別為銀行業106,409元、證券業94,164元及保險業73,061元。

 

對於金融業最新就業現況,金融建言白皮書指出,2020年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99.8萬人,較2019年增加8,644人,占全國就業人數8.68%,等於每24位國人即有一名為金融從業人員。

金融總會指出,從2020年的統計來看,金融業也對中小企業發揮了業主增加、就業人口增加的帶動效果,2020年中小企業就業人口增加25.7萬人,新增業者5.74萬戶,顯示金融業的融資發揮重要的角色。

 

金融業企業授信在大企業及中小企業間出現結構性逆轉,銀行業2020年對全體企業放款餘額11.7兆元,其中大型企業3.87兆元,較2019年減少1.21兆元,約占全體企業放款餘額比重32.98%;中小企業7.86兆元,則較2019年增加9,215億元,約占全體企業放款餘額比重67.02%,創史上新高,更較前一年度大增約10個百分點。

 

金融總會分析,2020年中小企業家數154.9萬家,較2019年增加5.74萬家,占全體企業家數比重98.93%,中小企業就業人數931.1萬人,較2019年增加25.7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比重80.94%,兩者皆創下近年最高,也顯示台灣金融業的相關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業獲利驚人。

第二、金融產業從業人員薪資普遍較高。

 

第三、中小企業成為金融業重要客戶。

 

第四、金融業需要「走出去」和「創新」。

 

台灣電商

 

富邦媒董事長林啟峰認為,台灣無店舖占零售業的消費滲透率2020約僅1012%、2021年大幅成長,但相較大陸已達到32%、南韓31%、美17%,他個人認為,台灣電商產業未來至少三年仍是快速成長期。

 

台灣實施三級警戒期間,富邦媒業績表現相較競業突出,市場分析,「富邦媒贏在別人做不到的」就是物流配送體系,林啟峰強調,「永遠覺得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因為momo的目標希望做到至少三小時配送,目前只做到五小時到貨且不是全面性,進度上有點落後,主要因為尋找適合的倉儲地點及進度上有些落後,一般來說,即便最小的倉庫,至少也要二千坪土地,愈接近都市區愈難找到這樣的標的,富邦媒雖然很想快速建立倉儲衛星網絡,但目前速度還不夠快。

 

對於PChome引進中華電信、中華開發金控資金展開策略合作,市場解讀為PChome聯手中華電對抗台灣大與momo富邦媒的戰略意義重大,林啟峰認為,整合一定會有綜效,PChome往整合方向走,是一個蠻好的方向,但富邦媒一直沒有把PChome當成完全競爭對手,而是把它看成同一個產業鏈看待,就像過去在電視購物時代,富邦媒與東森購物同屬一個產業,但那個年代如果有競業不小心賣到假貨,業界也都會受到影響,目前富邦媒與PChome是同業,兩家公司加起來就構成台灣消費者對網購的信任感跟好感度,PChome做得更好對momo是有幫助的。

 

他強調,電商目前在零售業的占比才1成多,仍在共同爭取消費者認同度的階段,與其說PChome是競業,不如說彼此都希望共同良性競爭、爭取消費者認同,「我跟詹董是好朋友」,這是一個唇亡齒寒、同一個產業鏈的概念,兩家公司很多廠商及消費者均重複,以產業鏈來看,異業合作對於整體產業是好的,產業界需要鯰魚效應。

 

至於Fintech業務,林啟峰表示,富邦媒相對很保守,已透過mo幣學習如何利用點數經濟進行法規允許範圍內的服務,未來等到法規更加成熟時,才會讓mo幣更廣泛的應用。mo幣現在是封閉系統,而PChomePi屬於比較開放的系統,封閉與開放系統都各有利弊,但是如果要拿到「最大的天下」仍應走向開放,此亦是富邦努力的方向,只是目前momo還沒把握往開放的方向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商銷售比例仍低。

第二、相對於中國大陸和其它國家。

 

第三、物流是電商業務成功關鍵。

 

第四、富邦媒已取得產業領先地位。

 

數位經濟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4)日邀請公平會業務報告並列席備詢,多位立委關切數位經濟競爭政策白皮書進度,公平會主委李鎂表示,受到疫情影響,白皮書預計10月中下旬完成初稿,提到公平會的委員會議討論,目標年底前完成正式版本、對外說明。

 

公平會副主委陳志民表示,初稿僅剩文字修正並收尾,內容有五大面向,包括數位經濟特色、數位經濟對公平會帶來的挑戰、數位經濟競爭相關疑慮、我國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及因應、未來相關政策方向等。

 

外界關切數位平台應與媒體分潤的議題,也在其中一個節次,分析公平會對此議題的角色。

 

公平會今年4月曾預告,針對數位經濟的競爭議題,將於9月底、10月初推出白皮書。李鎂說,目前初稿大致完成。白皮書不僅綜整過去相關案例,還要處理此議題對競爭法執法構成的挑戰,預計參酌國際執法趨勢,提出公平會未來的執法方向,讓事業有所遵循依據。

 

她說,初稿完成後,委員會議中仍可能有不同意見,還要邀請相關學者、專家研議,實際發布期程恐會再滾動式調整。

 

針對數位巨擘市場力集中的議題,李鎂表示,公平會另有成立大型跨國數位平台產業調查專案小組,調查其對國內市場競爭的影響,是否產生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等問題。

 

立委關切要如何促成數位平台與媒體議價、建立分潤機制,李鎂說,這方面也是由產業調查小組展開調查,範圍包括媒體業跟平台的互動模式、廣告產業供應鏈輪廓、數位平台與廣告的關係、一般使用者與數位平台間的關係等,透過這些面向,以確認數位平台是否有利用市場力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

 

有關與媒體分潤議題最相關的二大平台業者,李鎂表示,Google已主動聯繫公平會,表明願意配合調查;Facebook還尚未與公平會聯繫。

 

立委還提及安博盒子宣稱侵權內容合法、Facebook刊登一頁式商品廣告等個案,皆為數位經濟的潛在弊端。公平會承諾將介入調查,若業者有廣告不實行為,將會祭出裁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目前沒有大型互聯網平台。

第二、歐美和中國大陸大型互聯網平台主宰經濟。

 

第三、台灣需要積極發展數位經濟。

 

第四、現在講公平競爭言之過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