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網路泡沫 偉創力/NB 微軟/IBM 大麥克/大陸內需平台

網路泡沫
美國商務社群網站LinkedIn首次公開上市(IPO)當日股價漲幅便超過1倍,讓其他社群網路公司如Facebook以及社群網站遊戲開發商Zynga都躍躍欲試,卻也引發網路泡沫又將再起的爭議。但創投業人士卻認為,泡沫一直都存在,這是網路產業的常態。

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 認為新的網路泡沫正在企業估值領域浮現出來,且跡象相當明顯,投資者相信這些公司在未來將被賣個好價錢。雖然社群網路IPO的熱潮,可能讓更多小企業獲得上市融資的機會,但在創投業者將企業估值過高,又像2000年那樣猛畫「本夢比」大餅之際,恐怕又將和當時的網路泡沫一樣,讓盲目投注的賭客們,甚至是整個市場,都付出慘痛的代價。

目前大陸網路企業股票的本益比(PE)動輒50倍以上,實際上至少有著30~50%的增長預期。假設未來5年大陸廣告市場平均每年增長10%,到2016年,中國的廣告市場將超過人民幣1.1兆元。

我們有幾個觀察: 第一、這一波大陸網路公司在美上市熱潮是「中國熱」+「網路熱」的乘數效果。第二、美國是全球最適合新創企業募資的資本市場,香港、A股和台灣都不能相比,最近海外新創公司湧入矽谷,證明資本市場和經濟招商是一體兩面。第三、大陸電子商務和網購已經成熟,台灣業者應加速思考電子商務戰略,跑馬圈地。連沃爾瑪都併購了一家大陸電子商務公司,台灣零售業如大潤發在大陸是市場領導者,但未來一定要加速電子商務佈局,特別是「特定行業領域」的vertical portal,將實體和虛擬通路結合,才能繼續保持並擴大領先優勢。

偉創力╱NB
EMS大廠偉創力(Flextronics)傳出將退出筆記型電腦(NB)代工戰場,市場普遍認為偉創力終於棄守,殺價搶單狀況可望暫歇。

2007年9月,投入PC事業進18年的華宇電腦,在難敵一線大廠殺價競爭、毛利率狂跌劣勢下,決定以約1.92億美元價格,將NB、伺服器相關事業部賣給偉創力,當時強項在於手持裝置業務的偉創力。

偉創力更在2009年在台成立研發中心,並買下原本聯想位於歐洲匈牙利的PC廠區,2010年再宣布大陸蘇州吳中廠完成擴廠。

然不到1年,偉創力執行長McNamara 日前在一場全球科技媒體論壇中暗示,由於代工利潤低於預期,可能將放棄近期陸續展開的2010年NB代工投標,甚至不排除退出NB代工市場。

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華宇四年前將NB賣給偉創力是對的,雖然現在仍轉型得很辛苦,但至少已經退出了紅海市場,並創造了「剩餘價值」。第二、既使鴻海的最大競爭對手偉創力也不支倒地,說明NB代工業務已經走到了極限,未來可能只有二家能夠存活,不知仁寶、廣達的應對策略在哪裡﹖第三、蘋果徹底改變了科技界商業模式,台灣只有宏達電趕在新浪潮的前端,成功佈局智慧手機、內容、三網合一等。宏碁雖然摔了一大跤,但至少勇於認錯,痛定思痛,重新出發。台灣其它業者必須要積極轉型新方向,而且應跳出純技術模式。看到中國大陸社群網站、電子商務企業一家家在美國以超高本益比上市,就不禁會聯想台灣下一波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微軟╱IBM
最近IBM市值超越微軟,成為美國第二大市值高科技企業。二十年前,微軟市值曾是IBM的兩倍。

IBM將個人電腦事業交給中國聯想,加碼投資企業伺服器與儲存事業,並拓展毛利更高的輕體與諮詢服務。IBM雖然沒有投資個人電腦與B2C業務,卻在科技領域騰出,我很喜歡IBM的新企業口號〝Smarter Planet〞(智慧星球),在全球邁向智能化環境的趨勢下,IBM看來還有很大成長的空間。

HP看來就沒有這麼幸運,新的CEO似乎在往雲端發展,但沒有人知道他在做什麼,惠普股價大跌,最近又有高層主管多人去職。我覺得問題關鍵在於HP還是以科技人心態,而不是從客戶或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事情。IBM當年收購PWC全球諮詢部門,我認為是轉型成功重要關鍵,將IBM從一個product provider轉型成solution provider。HP的CEO來自SAP,想必應該了解solution對企業的重要性。

大麥克╱大陸內需平台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同時重創珠三角台資出口企業,上演台商大逃亡。然而除了離開,還是有台商選擇留在珠三角,並將生產投資重心轉往大陸內需市場,蓄勢待發。

第一家由台商籌組,集結上千家台商、集體搶攻大陸內需商機的「大麥克」(T MARK) 賣場也將於本月31日盛大開幕,雙管齊下,推動台商就地升級轉型。

一手催生「大麥克」的東莞台商協會輔導會長葉春榮表示,「大麥克」是台商集體轉型的重要平台,大部分商品都是台商生產的優質產品。

尤其針對還沒有能力推廣自有品牌的中小企業,「大麥克」也參考了好市多(COSTCO) 作法,發展自有品牌T-MARK,產品涵蓋旅行箱、枕頭、服飾與洗潔精等,直接使台商商品有機會面向大陸市場。

我們對於這個創意平台表示肯定,並有以下的看法: 第一、台商需要轉型,未來機會是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但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必須借助平台,大麥克是台灣人的平台,應該更了解台商需要。第二、之前也有台商在北京天安門前設立「北京前門、台灣創意」商店平台,將優質中小型台灣MIT商品帶進大陸,是相同的概念。第三、在大陸已經布局有成的台商,如康師傅、旺旺和統一等,都有資格成為新的「兩岸平台」。第四、台商進入中國大陸,除了有商品的流通,組織架構也需跟著調整,並引進第三方資本,快速成長,才能做大做強,否則必然面臨管理和資金鏈跟不上發展速度的難題。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華南金/海峽銀 復星/FolliFollie

華南金/ 海峽銀

華南金旗下華南銀將與福建海峽銀策略聯盟,並評估參股,華南銀董事長林明成昨說,將一次參足20%,並將強化海西特區,登陸腳步將超過民營銀行,暗指將與同在海西布局積極的富邦金一較高下。

依中國規定,單一外資法人參股陸銀最多20%股權;金管會則規定,金控參股陸銀,投資總額限淨值10%,銀行則是營業資金及投資總額,合計限淨值15%。據福建海峽銀2009年報顯示,該行資本額人民幣20.78億元,約折合新台幣100億元,若華南銀參股20%,需拿出20億元銀彈。

林明成說,周一(23日)將和福建海峽銀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參股非常有可能,他說,要不然就不會和福建海峽銀合作,「這棋子不是白下的棋」,未來將以最大法令限額20%參股,「參小股根本沒用」。

福州官員透露,華銀和海銀合作主要是在金融擔保業務方面,希望透過合作,解決福建地區台商「融資難」問題,經華銀擔保後,台商便可從海銀獲得貸款。

除了富邦金,海銀也接觸過大眾銀和國泰金,一直尋找能參股的台資金融機構,但礙於當時兩岸政治氣氛冷凍,因此沒有下文。

我們對此合作大聲鼓掌,華南金是公股,但是卻能走出去,積極參股大陸金融機構。董事長說得對,要投資就一次到20%參股上限,否則沒有意義。反觀台灣,至今只開放陸資參股銀行5%,非常小家子氣,講白了就是沒有信心,難怪上次大陸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來台沒有做任何讓利。這樣子的兩岸不對等談判是不能持久的。台灣金融機構積極走出去和大陸合作是必然趨勢,今年以來兩岸金融機構合資以富邦和永豐最積極,但是華南金作為公股能有這樣的企圖心,應該頒給他們一個最佳勇氣獎。

復星/ FolliFollie

中國最大的民營投資集團之一復星國際有限公司最近正式與希臘著名時尚產品集團FolliFollie(FF)簽署協議。復星將以8458.8萬歐元的價格收購FF集團9.5%的股權,從而成為其最大的戰略投資者之一。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表示,FF所推崇的“消費得起的奢侈品”概念非常符合中國消費升級需求。復星將發揮自身的中國優勢,幫助FolliFollie快速對接中國的內需市場、資本市場,在開店速度、品牌維護與推廣、多種業態在中國的擴張、高端客戶群開拓等方面加速FolliFollie發展。

復星集團再次出擊,我們看法如下: 第一、復星號稱中國的巴菲特,這次收購是其繼去年買地中海俱樂部 (Club Med) 少數股權後另一代表作,其圍繞主題是品牌、旅遊、休閒、中檔消費。地中海過去一年大陸遊客快速成長,效益已經顯現。第二、希臘金融危機,債信掃地,全球投資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卻由中國投資人率先投資希臘價值被低估的好公司,令人刮目相看。第三、中國市場雖然有能力消費高端品牌,但最需要、成長最快的還是中端市場mass market。復星的作法是把中國人消費的起的歐美品牌引進中國,利用其中國關係和網絡優勢,協助其快速成長壯大,創造雙贏。台商在中檔市場一向以較優的性價比取勝,如85度C、百腦匯、大潤發等,其實他們一樣可以利用自己的中國平台優勢和外資接軌,其中做得最成功的是康師傅:和多家日本企業合作,協助其進入中國。第四、復星的模式值得學習,利用其中國市場和資本優勢和外國企業合作,迅速切入新市場,台灣的旺旺有一點這個味道,但投資方向太雜,沒有像復星這麼聚焦。

奇鋐/ 中國南車

散熱模組廠奇鋐(3017) 20日宣布與中國南車集團旗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合資成立「株洲南車奇宏散熱公司」,搶進軌道交通散熱市場,新公司目標2015年營收要達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6億元),並且規劃在大陸掛牌上市,挹注奇鋐營運成長動能。

奇鋐宣布與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簽約,雙方合資成立株洲南車奇宏散熱公司,雙方持股比率分別為奇鋐45%與南車55%,奇鋐將切入軌道交通散熱市場。奇鋐原本已投入軌道散熱市場,去年營收約1.1 億元人民幣。透過南車的加持,新公司目標2015年營收要達到8億元人民幣,並且朝掛牌上市的目標邁進。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符合十二五計劃中國建設的重點,台灣會有越來越多企業成為「鐵道概念股」,因為龐大中國高鐵建設而受惠,另一家是研華。第二、這也是另一家ECFA簽訂後兩岸合作成功的「海峽概念公司」。第三、合資公司將來上市的目標地點是大陸A股,我們認為很有機會,高鐵概念加上台商優惠政策,市場加技術,三年內應該就可以達成。第四、其實第一家台商的高鐵概念股是唯一在上海A股主板上市的晉億,做高鐵用的螺絲釘 (緊固件),業績和股價近期都創下新高。第五、台商進入中國市場要多和當地龍頭結合,成立合資公司,才能快速發展比如說中國人壽就和大陸建設銀行合作,我們預期未來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

經建會/ 美國招商

經建會官員指出,世邦魏理仕(CBRE)將首度來台灣直接投資。由於CBRE看好ECFA以及陸客自由行後續效應的商機龐大,規劃將在台北、新竹、台中與高雄等地投資不動產,每件投資金額約5千萬美元至1億美元間,外界推估,總規模可望上看3億美元。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招商團每次展開國際招商之前,都會事先調查對方感興趣的產業為何,鎖定後才會出動。這次到美國招商鎖定五大主軸產業,不過若以城市別來看,各個產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迴響,例如,洛杉磯對於美食或土地開發等相關產業特別感興趣;舊金山則是有高科技業者已經有合作基礎,由於雙方均看好亞太市場,因此創造出不同合作模式。

CBRE investors表示,ECFA催化兩岸經貿交流熱絡,很多企業客戶不斷詢問台灣不動產概況,凸顯出許多外資對台灣物業的需求升溫,同時,現階段陸客到台灣人數頻頻創新高,在加上陸客自由行,因此相當看好台灣房市景氣。

另外,經建會上周亦宣布與美國著名創投業者Burill& Company達成初步協議,對方承諾將陸續投資台灣生技業者3千萬美元。

全美最大的施工顧問集團HDR,看中台灣積極推動的國際醫療專區所帶來的龐大商機,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來台設點。HDR表示,對桃園航空城的國際醫療專區非常有興趣,不排除參與投標。

HDR的專長在設計高安全等級的生醫研究中心、藥廠、醫學中心等,從基礎研究乃至臨床治療階段的相關建築,都有承作案例。重要實績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美國疾病管制局、John Hopkins大學、杜拜生技科學園區等,在全球已設計超過50座生物安全最高等級的生技醫療措施。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經建會海外招商從新加坡到日本、再到美國,現在投資人有興趣的方向已經很明顯了,雖然每個地方不同,但是生技醫療、房地產很多人都有興趣。由於ECFA的簽訂,台灣必將步上香港後塵,因為大陸觀光客及兩岸商務活動帶動房地產價格。另外,台灣的生技醫療競爭力舉世公認,而且台股生技板塊最近在政策加持下,熱到頂點,國際醫療園區若能通過,將比美新竹高科技園區,希望生技醫療未來能夠發展成和電子業一樣的規模。

黃金十年的金融機遇與挑戰

(全文刊載至銀行家雜誌6月號第18期)

馬政府提出「黃金十年」口號,推動許多大型投資和招商引資計畫,但是對於金融業並無特別清楚的願景,過去的口號比如說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和亞洲籌資中心距離現實已越來越遙遠,另外對於金融整併現在才提出來,但是並沒有很清楚的終極目標。政府對於二次金改的後遺症還心有餘悸,不敢宣誓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能做局部的改善,選舉將近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金融和經濟是一體兩面,資本市場興盛程度更是國力的象徵,不能不特別重視。

金融海嘯之後,各國重新更加重視金融監理,以美國為例,「伏克爾法規」(Volcker Rule)重新界定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分野,規定商業銀行不可以用自有資本從事太過於投機的金融交易活動。但是歐美金融海嘯的根源和亞州地區以及台灣並不相同,台灣商業銀行很少以高槓桿比率從事金融交易,所以沒有出現類似像雷曼或AIG的金融災難。現在我們應該探討的是:究竟應該 re-regulate(重新管制),還是 de-regulate (減少管制)。台灣的金融現況上是比較傾向 over-regulate (過度管制),未來主管機關對於管制尺度的拿捏分寸相當重要。

韓國政府正在積極設法出售大型公營金控Woori Finance Holding 的57%股權,總價高達56.3億美元,潛在買家是另一家公營金控KDB Finance Group(韓國開發銀行)。Woori 成立於2001年,是將1997-98亞洲金融危機時的幾家問題金融機構合併而成。KDB類似台灣的交銀,而Woori則有很強的零售業務基礎,雙方合併將成為足以站上世界舞台的巨型金控。另外KDB所屬的韓國第二大Daewoo證劵和Woori旗下的韓國第三大Woori 證劵合併後,將成為超越三星證劵的韓國第一大劵商。當然這種「公公併」的作法,也引起諸多批評,認為會使將來民營化更增加難度,但至少說明韓國主管當局推動金融業整併的方向。

除了韓國以外,新加坡也在積極推動金融新業務。前總理李光耀最近表示新加坡應該發展成為亞洲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全球和亞洲各地投資活躍,佈局金融產業入股花旗和UBS,雖然遭受損失但現已逐漸回沖。香港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成為亞洲第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存款高達4500億元,而且迅速發展人民幣債劵市場規模,年初至今已有五十多檔人民幣債劵(點心債劵)發行,總額達450億元,發行公司包括大陸民企、歐美多國籍企業以及台灣公司如永豐餘等。另外,李嘉誠先生也以信託形式成功發行香港首檔人民幣計價的IPO,雖然成果不如預期,但至少是一大突破。總而言之,亞洲四小龍國家大部份均有突破性的金融發展願景與成果,台灣相對而言,表現最差。

台灣需要的是前瞻的定位和清楚的願景,目前政府措施都是比較技術層面和被動反應,缺乏主動出擊的大氣魄、大格局,對於兩岸議題更是裹足不前、瞻前顧後,既想要和大陸開展新關係,又想保持距離。我們認為台灣未來的金融願景有幾個關鍵字: 國際觀、區域競爭力、金融中心。在全球化洪流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下,亞洲會有新興金融勢力和區域金融中心,台灣縱使不能成為金融中心,也必須考慮在其他市場興起後自身的因應策略,不能只從台灣狹隘角度來制定政策,否則恐怕只會被更加邊緣化。

在制定台灣自身發展戰略前,我們應該注意幾個全球和亞洲的金融大趨勢: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根據專家分析,2025年人民幣會和美元,歐元三足鼎立,成為全球三大重要貨幣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大陸長期重點國家戰略,有幾個發展階段: 從做為貿易支付貨幣、海外直接投資及籌資工具、到成為外匯儲備貨幣。中國大陸及歐美金融機構無不摩拳擦掌,探討如何迎接這個歷史的機遇,台灣包括央行和金管會的反應相對保守,雖然已有局部開放OBU交易人民幣的想法,但尚需要更完整的跨部會討論未來可以開放的業務程度與範圍。

第二、A股市場興起。如果將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聯合計算,A股還是去年全球最大的IPO籌資市場。A股市場的重要新發展包括創業板 (二板市場)、新三版(即台灣的未上市興櫃交易市場) 和國際板。由於A股市場本益比較高,創業板更動輒高達50~60倍,對於台商有致命吸引力。去年大陸台商企業有六家成功在A股上市,尚有更多公司正在排隊中,對於它們而言,集資多少和本益比高低不是重點,主要是為了市場知名度和打開中國內需市場。A股已逐漸成為台灣潛在上市競爭對手,主管機關不能視而不見,自我感覺良好。

第三、全球交易所整合和跨境上市趨勢。自今年年初起,全球證劵交易所開始前所未有的跨國整合,包括紐約證劵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合併、倫敦証交所收購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新加坡證交所併購澳洲交易所(後宣告失敗)、以及那斯達克聯合ICE(洲際交易所)搶標競標紐約交易所(後由於美國政府擔心壟斷而告失敗)。亞洲交易所在這波浪潮中也不缺席,新加坡交易所甚至宣稱若能和港交所合併其願意做小,東京和大阪交易所正商討合併,韓國交易所則在二月以技術輸出方式入股亞洲最新成立寮國交易所49%的股權。韓國交易所主席表示”走出去”策略聯盟是大戰略,由於不太可能和歐美大型交易所談判,故挑選亞洲的”新興交易所”作為主要合作對象。不論如何,每家交易所都有其發展戰略,台灣的策略何在﹖四合一講了很久,現在已無下文,未來亞洲其它交易所透過策略聯盟有可能把台灣的第一和第二上市整碗端去。

另外一個重要的大趨勢是跨境上市,台灣的外企TDR第二上市雖然搶得頭籌,但是香港已急起直追並超越台灣。去年至今,已有內蒙古、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而且皆是以第一上市形式,涵蓋礦業、化妝品、精品等各行各業,接下來還有Samsonite(美國)、Jimmy Choo(英國)等全球著名企業絡繹不絕排隊中,香港已成為真正的全球IPO籌資中心,去年IPO集資總額達550億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一百倍。台灣政府自2010年起推動「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我們認為在高科技部分或許還有機會,但是在創新產業推動力度明顯不足。

平心而論,TDR是台灣這兩年最亮眼的金融改革成績單,這要感謝朱雲鵬委員和台灣証交所的大力推動,TDR的成就超過HDR和SDR。但TDR最近發展已有遲緩,而第一上市亦進度更慢。雖然今年有很多第一上市案,但絕大多數是台商,純外企只有IML一家,如果一直強調吸引外資上市成功是自欺欺人,不像TDR是從台企發展到外企再到陸企,第一上市問題關鍵在於台灣的承銷制度沒有競爭力。台灣要成為平台,不能只有台商,要成為真正外企的籌資平台,主管機關應該深入了解問題出在哪裡。

第四、全球企業布局中國。十二五計畫不僅帶動大陸經濟,也吸引全球多國籍企業加速佈局中國,兩岸由於ECFA的簽訂,台商正掀起新一波的大陸投資狂潮。外資對中國直接投資會大幅增加,非常需要有中國佈局的跨境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服務,並會選擇利用香港甚至A股市場集資。另外全球財務性投資者如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由於速度快及資金多,也會成為大中華地區另類資金主流。台灣金融機構在這波資金大洪流中,只要能夠擁有一小塊市場分流商機,就是不得了的利潤。我們不能只了解台商的情況,更要研究全球企業的大中華策略和資金流向。

第五、中國企業和資金走出去。中國大陸企業和金融機構現已進入「全球化」,浙江吉利汽車去年併購瑞典Volvo,最近瑞典Saab汽車又賣給中國大陸龐大汽貿集團。中國投資公司(CIC)現在已是全球最活躍的主權國家基金。其投資範圍包括黑石基金和美國投資銀行Morgan Stanley。台灣現在招商引資仍以有無中資作為標準先決前提(包括間接中資),遲早會面臨池塘越來越小,把自己逼上絕路的地步。

我們趕走外資PE、限制陸資赴台、並嚴格規範財團資金來源,這些都是和金融業發展基本原則把"資金池”變大背道而馳的做法,隨著台商大舉投資中國,台灣金融市場資金淨流出會越來越嚴重。

第六、亞洲金融業加速整併。新加坡只剩下三家銀行,但是李光耀去年還提議應該再整併成兩家,為什麼﹖因為一定要有規模才能走出去,才能發展新業務,發揮規模經濟,降低資金成本,並且在國際舞台策略聯盟。台灣今天比較有條件走出去的只有國泰、富邦、中信金等,但是規模在區域間還不成氣候,政府如果不下定決心以各種手段加速整併,台灣只會被全球化和區域化洪流無聲無息的淹沒。因為台灣的金融機構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單純靠市場力量,十年後台灣將會是亞洲最沒有競爭力的金融市場。整併不能只靠台灣人的錢,靠散戶資金更是天方夜譚。為了因應新版巴賽爾協議強化資本並拉高西進規模,今年14家金控半數要增資,金融業總籌資規模可能達2,000億元,難道金管會期待散戶有能力幫所有金融業的改革買單嗎﹖PE是全球都在用的整併工具,只有台灣把它放棄。

我們認為台灣未來「黃金十年」,應該有清楚的金融發展藍圖(road map),大陸的十二五計畫是五年藍圖,上海宣誓2020年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是二十年願景,政府至少要端一些像樣的菜出來,並且要積極表彰自己的意見。「公公併」雖然見仁見智,但是很清楚很有guts,至少是一個減少金融機構的方法。我們認為台灣的金融願景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整合(consolidation)。政府要堅定不移的用多種方法、引進多元投資者達成整併目標,不要因為二次金改失誤而害怕提出新的整併時間表。唯有透過M&A,台灣金融機構才有走出去的籌碼和條件。ECFA拉高了台灣的遠見和格局,但這個格局應該讓整個產業及全民共享,而不是由少數財團所把持。

第二、大中華佈局 ( Greater China presence )。台灣是中國和世界的橋樑,面對中國十二五內需市場的發展、中國企業走出去、全球企業走進中國,在在說明台灣的未來發展戰略不能不思考中國大陸的角色,甚至要以中國未來影響作為政策設計出發點。人民幣國際化、A股市場興起、香港金融地位重創高峰對於台灣而言是重大挑戰,但也存在機會,需要政府更高層的決策的智慧,才不致經濟橫跨兩岸但金融卻在台灣原地踏步。

第三、減少管制 ( de-regulation )。台灣金融向來是重管制輕發展,影響甚鉅。我們並非建議所有管制都要放寬,但至少要注意兩個大方向: 讓台灣金融機構加速「走出去」,讓外資更有信心「走進來」。政府應該避免過度干預市場機制,比如說否決REITS或上市公司股東集體通過下市的決議,或是不允許外資保險公司退出台灣市場,這些都是嚴重打擊外資信心的政策。台灣政府官員的出發點是要保護小股東或者是保戶的利益,但是像南山的例子,遲緩的政府決策對於金融機構造成了重大不利影響。

我們應該多參考亞洲各國和中國大陸,為什麼別人能我們不能﹖為何中國大陸前五大保險公司中有四家是PE控股或參股,為何中國大陸國有銀行改制上市能那麼快那麼成功﹖難道別的市場投資人不需要保護嗎﹖難道台灣是亞洲金融監理的模範嗎﹖瑞士洛桑學院全球競爭力排行榜出爐,台灣名次今年升到第六,「政府效能」分數卻落後其它項目,值得警惕。

第四、亞洲創新籌資中心。台灣或許能夠成為高科技籌資平台,但是絕對沒有資格成為創新籌資中心,這對馬團隊正在推動的「全球創新走廊」核心施政方針是一大諷刺。台灣沒有資格成為創新籌資平台的理由是台灣的承銷制度太落後,上市所需時間遠超過香港、新加坡,連台商回台上市都遭遇嚴重瓶頸,更遑論吸引「外資」企業。全世界最佳創新企業集資市場是美國,速度快而且投資人可以接受創新的概念,即使企業還未開始賺錢,所以絕大部分中國大陸互聯網和新能源企業都到美國去上市。

台灣的承銷審批仍然是著重資產導向,而非商業模式導向,只要看政府的六大新興產業有多少企業成功上市即可見一般。另外,台灣應該加速和歐美成熟股市接軌,放棄以保護投資人父母官自許的思維,強調信息充份披露,加重承銷商責任,並要求投資人自負風險,否則一賠錢投資人就告狀吵閙,主管機關只好修改法規越改越嚴,這絕非長久之計。台灣需要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承銷制度改革已到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唯有徹底改造才能留住台商,吸引本地和外國創新企業,成為亞洲除了香港以外的創新企業籌資平台。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微軟/Skype 沃爾瑪/1號店 人人網

微軟 / Skype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微軟以85億美元的金額買下Skype。近年來積極在企業市場發展軟體通訊業務的微軟等於吃下大補丸,能與傳統電信業者一較高下。此外,在一路挨打的網路服務與社群市場,也將有新的切入空間,為電信、網通設備、商業軟體與網路服務業界投下新變數。

Skype除了是個通訊軟體,其擁有的大量使用者資料、好友名單間的關聯,其實也是個寶貴的社群資料庫,微軟旗下儘管早已擁有Windows Live Messenger(舊稱MSN Messenger)這個與Skype功能差異不大的即時通訊(IM)軟體,但由於Skype具備更完整的企業功能,讓Skype的付費用戶顯著地以跨國營運的中小企業為主,與Windows Live Messenger以一般消費性用戶為主有極高的互補性,而中小企業用戶正好又是微軟積極發展的商業應用軟體產品線Dynamics、雲端應用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更凸顯Skype對於微軟的策略性意義,明顯與對Facebook與Google的不同。

Skype本身儘管不是個賺錢的事業,但其通訊平台的策略性價值,不論是融入微軟的軟體通訊、商業軟體與網路社群事業,都有放大規模的綜效。

微軟的出價雖然可能過高,但是我們對此交易表示肯定:第一、微軟手邊有過多的現金,必須有效利用,也大概只有微軟可以出天價買下Skype。第二、購買Skype應該會比微軟和Nokia的策略聯盟要來得成功,因為Nokia本身也在調整策略方向,而且硬體向來不是微軟的強項,但是Skype將來由微軟100%擁有,有助於拓展其在通訊及網路社群的影響力。第三、Skype不只是B2C,也是B2B,可以提升微軟在企業服務市場的能力,並協助微軟與電信商建立關係。第四、Skype之前的企業策略股東是eBay,微軟和Skype的綜效較eBay要強得多,不過未來還是要注重商業模式,讓Skype真正賺錢,才能體現併購價值。第五、eBay在2009年將Skype控股股權出售給美國私募股權基金Silver Lake,獲得19億美元現金,迄今仍保留30%的股權,Silver Lake是這次的大贏家,不得不佩服他們當時投資的勇氣,居然賭對了。第六、這是今年最大的科技併購案,年初高通曾以三十多億美元併購Atheros,看來在"數位融合"的大趨勢下,科技界今年會有相當熱鬧的併購活動。


沃爾瑪 / 1號店

美國沃爾瑪百貨日前宣布收購大陸電子商務網站1號店,儘管沃爾瑪並未公開交易細節,但據透露,整個交易將在60天內完成。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沃爾瑪在深圳成立電子商務平台並傳出入股京東商城後,在大陸電子商務市場布下的第三顆棋子,顯示沃爾瑪搶進大陸電子商務市場的速度越來越快。
儘管目前1號店尚未獲利,但營業額卻由2008年的417萬元(人民幣,下同),快速飆升到2010年的8.05億元,其成長動力也是沃爾瑪看上1號店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沃爾瑪的競爭對手家樂福早就在大陸開通網路購物服務;此外,國美、蘇寧等通路業者也都開始網路商場業務,這使原本有意獨力成立電子商務平台的沃爾瑪,最終還是選擇介入速度最快的併購方式投資1號店,加快其在大陸電子商務市場的卡位腳步。
大陸電子商務市場太大,阿里巴巴第一季財報出來,成長驚人高達37%,同時上週又宣布分拆其旗下中國大陸第一名的電子支付系統「支付寶」業務,讓策略股東雅虎措手不及,股價大跌10%。台灣廠商只想到大陸實體市場,看來虛擬場成長會更可觀,值得積極著手「實體+虛擬」的戰略佈局。另外,沃爾瑪透過併購搶占商機的策略也值得台灣廠商學習。

人人網

中國大陸第一個在美國IPO的社交網站「人人網」4日在紐約證交所上市,首日股價勁升29%,募集資金總額7.43億美元,寫下中國網路業者在美國IPO的募資新高。

根據當日收盤價計算,人人市值高達70億美元,擠進中國上市網路公司前四強。人人創下中國網路業者赴美IPO 募資的新紀錄,唯未超過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上市募得的16.9億美元。

人人網上市的市值是其2012年預測盈餘的530倍,2010年是市銷值(Price/Sales)的72倍。Facebook 最近高盛私募的市銷值僅有25倍,是中國市場有那麼好?還是全球投資人都瘋了?不論如何,在此恭喜我Stanford學弟人人網總裁陳一舟。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需要清楚的金融願景

  最近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表示,新加坡應積極發展成為亞洲繼香港之後,第二個離岸金融中心。去年李光耀曾公開表示,新加坡前三大銀行,應該整併成兩家,才能提升區域競爭力。新加坡證交所併購澳洲交易所失敗,但其總經理表示,還會再探討其他可能性,如果香港證交所願意和其合併,新交所願意做小。

  韓國金管會上個月表示,正在研議將第二大證劵公司Daewoo在第三大Woori合併的可能性,若成功將超越三星證劵,成為韓國第一大證劵公司。另外南韓證劵交易所日前亦表示,對於和外國交易所合作或策略聯盟將"研究一切的可能性"。二月時南韓交易所以技術提供方式入股亞洲最新成立寮國交易所49%的股權。

  中國大陸宣稱上海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但香港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人民幣國際化而找到新定位,迄今人民幣存款餘額已達4,500億元,香港聯交所並宣稱要積極發展人民幣新商品以及成為人民幣離岸籌資中心。

  台灣金管會近期表示將鼓勵金融機構整併,並同意「公公併」,不過隨後財政部長和金管會主委都否認有「第三次金改」,政府對金融業的大政策是什麼?社會各界仍然不甚清楚。

  亞洲另一波金融海嘯即將來襲,新發展趨勢將徹底改寫傳統金融市場遊戲規則,這些包括人民幣國際化、香港成為全球IPO籌資中心及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A股市場興起、中國大陸企業積極走出去併購、全球交易所整併以及跨境上市成為主流。台灣的金融大戰略是什麼?有沒有考慮到這些趨勢?業者和政府最大期待只是不斷要求大陸讓利,但我們對陸資來台雙方平等開放的原則與底線為何?政府至今尚未開放陸資參股任何金融機構。

下一波改變的推手是「全球化」和「區域化」,台灣若沒有前瞻的戰略和寬廣的願景,只會被更加「邊緣化」。亞洲各國都根據中國興起制定因應策略和新定位,台灣官員對於中國議題不是迴避就是流於一廂情願。我們不但需要「金管會」,也要有「金建會」,平衡發展和監理。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銀鷺/雀巢 台日/搭橋專案 飛利浦/冠捷

銀鷺/雀巢

2011全球食品集團一哥瑞士雀巢公司出招,將取得福建最大飲料生產商廈門銀鷺集團60%股份,據稱耗資11億美元,以壯大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實力。

由於雀巢大手筆參股銀鷺的目的,在於雙方產品互補及加強在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的實力,該投資案可能中長期在大陸市場,加深對統一集團及康師傅等台資飲料大廠的挑戰。

報導提到,雀巢取得銀鷺控股權後,對雀巢目前大陸市場的現有產品系列,包括調味品、咖啡、糖果、瓶裝水、奶粉、專業餐飲產品等,是一個很好的互補。在此之前,銀鷺本來就是雀巢即溶咖啡的大陸代工生產商。

統一集團曾經有機會成為銀鷺集團的重要股東。三年多前,統一計劃拓展大陸版圖新策略時,首個計畫就是打算透過私募基金,階段性入主廈門銀鷺食品公司,最終目標同樣是取得銀鷺集團的控股權,總交易金額超過人民幣21 億元,但這項投資案後來因故未能完成。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第一、統一和PE幾年前曾經欲收購銀鷺,很可惜未成功。我們仍然認為台灣產業和國際PE結合,可以有效的整併中國大陸企業,台商應該比外資更有資格作為大中華資源整合者。第二、雀巢這次出手,金額不小,而且取得控股權,是否能獲得大陸主管機關通過,值得關注。幾年前可口可樂欲收購大陸飲料龍頭匯源果汁(統一亦有5%股權),但被大陸主管機關以違反公平交易理由否決。當然銀鷺不論品牌知名度或市占率均遠不及匯源,但是基於前例,仍然會令人擔心是否能夠順利通過。第三、歐美企業為了進入大陸市場,將從發展國際品牌轉為本土品牌,收購是最佳方式,是否會帶動另一波民生消費品的併購熱潮,值得關注。

台日/搭橋專案

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和國際開始攜手走入大陸。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昨日表示,ECFA簽訂後,許多日本廠商為放眼大陸市場,開始增加在台灣的投資規模。他進一步透露,除了和大陸進行搭橋計畫外,我政府也將和日本共同推動搭橋專案。

2008年底,兩岸建立搭橋計畫,提供兩岸產業合作的平台。有了兩岸的合作經驗,尹啟銘透露,政府已在擬訂計畫,下一步將推動台日之間的搭橋專案,建立台日兩國的策略聯盟關係。
針對台日進軍大陸市場的合作模式,前台灣三井物產董事長高寬認為,日本企業可專攻先進市場,負責研發、新技術開發,不走大量消費市場產品;台灣企業則專攻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和工廠管理上。
他說,台日企業不只是合作關係,還需有長期合作契約,在先進市場和大眾消費市場,進行分工和責任分配。同時也可在品牌行銷上,進行戰略合作,建構起品牌的價值鏈。
為爭取台灣成為日本企業海外備援基地,總統馬英九近日決定提升對日經貿往來政府戰略布局,指示行政院成立對日推動辦公室,規劃對日的搭橋專案,並指定由政委尹啟銘擔任跨部會召集人。
據悉,尹啟銘委員將在3個月內研擬全盤對日合作搭橋戰略,未來將選定材料、生技、綠能、環保、ICT及資通訊等領域產業,都將是台日搭橋專案未來鎖定的重點合作領域。一旦有機會成為日本海外備援基地,未來引進日本技術合作的各項產業產值將相當可觀。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尹委員推動的兩岸搭橋專案,是兩岸交流最實質的成果,現在要擴張到台日搭橋,絕對是正確的方向。第二、台日合作的動力不只是ECFA,另一個是日本大海嘯之後供應鏈斷掉,尹委員曾有一本名著「斷鏈」,說明台灣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問題,現在是修補另外一個「斷鏈」的好時機。第三、兩岸搭橋過去只有業務合作,沒有股權合作,希望將來台日搭橋能夠以股權投資或策略投資切入。

飛利浦/冠捷

由於不堪電視事業虧損,全球消費性大廠飛利浦(Philips)宣布,將與全球最大液晶代工廠冠捷策略結盟,雙方將成立合資電視企業,由冠捷持有70%股權、飛利浦持有30%股權,雙方預計在第3季簽定最終協議,預計2011年底完成相關程序,該家合資企業預計將於2013年支付權利金5,000萬歐元(約7,146萬美元)。

這是繼冠捷2010年接手飛利浦於大陸液晶電視行銷權後,雙方進一步加強的全球性策略聯盟,將加速帶動冠捷從代工轉進全球主流液晶電視品牌的行列。

根據雙方協議,該合資企業於2012年將不需支付權利金,2013年將支付權利金至少5,000萬歐元,而2013會計年度將支付全年營業額2.2%的權利金,未來將視狀況可提高至3%為上限,冠捷科技將以延遲付款方式購買合資公司70%的股份,相當於合資公司2012年息稅前利潤(EBIT)的四倍,屆時飛利浦將有權接受冠捷科技的報價。此外,在6年之後,飛利浦將有權把剩餘30%的股份出售給冠捷科技。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本合作案為台灣代工廠商轉型品牌,樹立了一個新模式。許多歐美電子大廠基於策略考慮欲退出品牌市場,台商和歐美大廠有代工和策略夥伴優勢,是最佳的品牌接收者,這和宏碁去年和大陸NB品牌方正結盟,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冠捷是一家不斷在進步的公司,去年才剛引進三井作為策略投資人。冠捷引進三井的目的是和日商策略分工,日本提供技術,台商負責生產製造。另外日本商社也可以協助台商和日本品牌業者在大中華的品牌合作。第三、之前鴻海也有透過VIZIO品牌,切入美國液晶電視品牌市場。和飛利浦和方正不同的是,VIZIO是台灣人自己的新創品牌。不論是何種形式,台灣的代工業者勢必要有創新品牌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