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放寬外資併購 國際化捷徑

(全文刊載至2011-07-15 經濟日報)

全球食品巨人雀巢宣布,以17億美元併購在新加坡上市的大陸台商糖果公司徐福記60%的股權,作價高達28倍本益比,徐福記將會從新加坡下市,本案若獲通過,將是外資對中國零售行業最大的併購項目之一。

台商大潤發以高鑫控股名義在香港上市,在歐債事件陰影下仍獲全球機構法人熱烈認購,上市本益比高達31倍,是今年香港最轟動的IPO之一。

馬來西亞油品服務公司Bumi Armada 剛以20倍本益比成功完成IPO,募資高達9億美元,這是今年馬國第三個規模一億美元以上的IPO。馬來西亞今年至今上市募資總額達15.7億美元,是想要成為 「亞太籌資中心」 的台灣上市 (4.6億美元) 和上櫃 (1.7億美元) 總額加起來的2.5倍。

選舉將至,大家對ECFA後外資是否有增加對台灣的投資有不同見解,然而從徐福記到大潤發,以及去年以4億美元賣給法國科蒂的化妝品大陸台商丁家宜等案件看來,外資對台灣和台商肯定是有興趣的,而且出手力度將會越來越大。台商被併購有幾個原因: 外資急欲以併購手段佈局中國﹔外商私募股權基金資金過多,合適投資標的卻太少﹔以及台商希望結合外商佈局全球 (徐福記和國巨都是基於這個考慮)。

那麼為何外資來台的數字沒有大幅成長呢? 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台灣主管機關法令太過嚴格,博智21.5億美元投資南山和KKR16億美元投資國巨被拒,都是代表性個案。第二﹑外商有興趣的是台灣和大陸市場的連結,大陸台商比純台灣企業更受重視。第三﹑陸資對台也有很高興趣,但目前對其投資仍有諸多限制。

全世界都在放寬外資對其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併購,只有台灣例外。最近中國証監會批准歐洲酒商帝亞吉歐對著名白酒上市公司水井坊的全面收購,金額高達10億美元,創造了先例。反觀台灣金管會否准KKR收購國巨,第一個理由是下市對資本市場影響重大,難道徐福記和水井坊下市對新加坡和中國資本市場沒有影響嗎? 第二個理由是 「資本弱化」,KKR稍微舉債就叫資本弱化,茂德減資85%,「資本殘化」 到極點,那又該如何解釋?

台灣要吸引外資,必須講求方法。從馬來西亞IPO上市經驗,一個大的項目可以抵上十件甚至百件小型案子,台灣為什麼不拿一些有規模的案子來吸引外資呢? 比如說可以將台灣菸酒公司上市,或將中鋼剩餘公股賣給外資或陸資,徹底民營化。如果KKR投資國巨成功,至少還會有五到十件類似項目會跟進,難道這對台灣不是一件好事? 像徐福記這樣的台商可以從中國格局發展成世界格局,但其如果在台灣上市的話,可能會枯萎窒息,動彈不得。

台灣拒絕外資進來,對於台商赴大陸投資門到是開得很大,主管機關最近取消營建業赴大陸投資五千萬美元上限,在大陸房地產已開始宏觀調控之際,主管機關開放時機讓人不解,為何不開放更多陸資來台投資觀光旅遊項目呢? 正當的投資不應和房地產炒作畫上等號。

外資藉由台商進入中國,台商藉由外商走向世界,這已是公認的黃金成功方程式。我們應該真誠歡迎外資對台灣企業的併購,出發點不妨從台灣證劵交易所做起,開放多數股權讓全球交易所來競標,打造其成為亞洲新興股權交易平台,脫離官僚體制,徹底透明化﹑國際化,讓全球資金透過台灣,連結兩岸,邁向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