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宏碁/iGwear 元太/華映 鴻海/思科 農業/農企業 蘋果/台灣製造業

宏碁 / iGwear

跨足雲端市場第一步,宏碁(2353)將以3.2億美元(約92.8億台幣),購併矽谷雲端技術公司iGware。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表示,雲端技術屬於中長期布局,-購併iGware後,將建立宏碁自有雲端 Acer Cloud,未來宏碁使用者將可把筆電、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在宏碁雲端中做「戶籍總歸戶」。

iGware 主要客戶為任天堂,具有1億多人的使用者服務經驗,年營收2000~3000萬美元(約5.8~8.7億台幣) 。未來iGware將改名為 Acer Cloud Technology Company (宏碁雲端技術公司) ,在美國、台灣及中國都會有研發團隊。

王振堂說,任天堂已同意這項購併案,且維持由 iGware 繼續提供服務,未來5年任天堂還有1.2億美元 (約34.8億台幣) 的合約,將由宏碁承接,因此雙方不排除會有更進一步的合作。換言之,宏碁約以2億美元 (約58億元台幣) ,就切入雲端市場。王振堂指出,3.2億美元中,將有1.5億美元 (約43.5億台幣) 以現金支付,另外1.7億美元 (約49.3億台幣) 以宏碁股票支付,因此未來 iGware 的技術可應用在雲端架構下的虛擬終端機,讓電腦變成遊戲機,王振堂表示,這方面尚須與其他軟體公司策略夥伴洽談合作,若能談成,iGware 團隊將可分配到7500萬美元 (約21.75億台幣) 的營運績效獎勵。

宏碁計畫2012年推出雲端服務,王振堂表示,與其他品牌場不同,宏碁將以家庭雲為主,並非公共的雲端服務,而是與公共雲互相合作,且產品均以宏碁的使用者為中心,提供雲端服務,讓產品使用者,對宏碁產品的滿意度更高,對宏碁品牌更認同,也達到市場差異化。

外資法人對於這個案子並不看好,認為買貴了,另外也有人認為未來的趨勢是企業用雲端,而 iGwear 是消費端市場,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 過去幾年惠普、戴爾都在雲端技術積極併購,宏碁現在出手,至少出發和
方向是對的。第二、雲端的主流技術都在海外,宏碁過去曾有 Gateway、Packard Bell 及 eMachine 的購併經驗,成績尚可,所以海外M&A 對宏碁不是問題。

第三、宏碁比較是一個消費者導向的公司,企業市場並非宏碁強項,iGwear 是以個人雲端技術支持消費者裝置的先驅,彼此仍然會有 Synergy。第四、iGwear 現有客戶為任天堂,未來能否在更寬廣平台上為消費者發展並延伸現有技術,值得觀察。

第五、iGwear 的創辦人暨董事長顏維群是矽谷華人,和宏碁整合應該沒有文化上的問題。第六、這個案子不同於宏碁過去對其他硬體系統廠的併購,是其第一次跨足軟體的併購,有特殊的意義存在。

第七、宏碁現在最新全球市占率已經掉到第四名,聯想爬到第二,而戴爾則退居第三名,宏碁前執行長蘭奇本週剛宣布投效三星,在這個困難的時刻,宏碁一方面要進行策略及組織調整,一方面還要為長期佈局,並不容易,我們衷心的祝福宏碁能早日突破困境,再造台灣之光。

元太 / 華映

元太宣布,斥資15億元參與華映私募可轉債,每股轉換價格3.25元,折價幅度約6.34%,未來轉換後可取得華映6.63%股權。雙方結盟後,將搶進平板電腦面板市場,迎戰台日韓面板大廠。

華映董事長林蔚山說:「與元太策略聯盟讓華映的產能全數發揮,合攻觸控面板、電子紙、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領域。」

DisplaySearch副總裁谢勤益表示,元太與華映是一个不錯的策略结盟,元太需要華映的產能,華映需要元太的技術,雙方携手搶進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龐大商機。

我們看法如下:第一、併購最重要的是互補性,元太和華映在這一方面是做到了。第二、華映需錢急迫,元太出15億取得股的權雖然不多,但是象徵了從「業務合作」提升到「股權合作」及「策略聯盟」。第三、元太是有併購經驗的公司,三年前對 E Ink 的收購打造了全球電子紙龍頭,囊括全球電子書市占率九成以上,由於是在金融海嘯後出手,所以代價相當便宜。同樣的道理,元太這次投資時機上也相當精準。

第四、雖然本案有 Synergy,但仍然是以產能為出發點的投資,而宏碁對 iGwear卻是以技術加市場為出發點,相較兩個案子的媒體報導,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對元太/華映是一片讚美,對宏碁卻大加撻伐,不知是宏碁的公關作得太差,還是台灣的業界及媒體尚未從製造代工的迷思中甦醒過來?

鴻海 / 思科

鴻海(2317)再起購併動作,公告與網通大廠思科(Cisco)簽約,買下思科荷蘭子公司及墨西哥STB(Set-Top-Box,機上盒)廠。鴻海副總裁程天縱表示,這顯示鴻海品質及產能規模都得到客戶的肯定,讓客戶放心把生產交給鴻海,把資源放在核心技術。

程天縱表示,公司與思科是合作多年的夥伴,據了解,思科墨西哥廠除了機上盒外,還有家庭閘道(Home gateway)、路由器(Router)等產品。

法人表示,思科是網通領導廠商,推估鴻海此次也是延續之前索尼模式,也就是買廠兼買訂單。法人表示,鴻海積極布局雲端領域,再買下思科墨西哥機上盒廠後,將可與鴻海目前的液晶電視代工、網通布局做進一步整合。

花旗環球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張凱偉指出,思科(Cisco)墨西哥廠主要是生產機上盒,這類網通產品向來是鴻海的長項。鴻海的網通事業利潤一直相當好,目前海外廠多數都不賺錢,捷克網通廠卻是例外,收購思科墨西哥廠可以為鴻海帶來更多獲利貢獻。

他並認為,鴻海現在專注在如何提升獲利,收購思科墨西哥廠確實有助於改善毛利。同時,鴻海將會降低戴爾(DELL)、惠普(HP)的營收比重,因為兩者合計佔了20%,營業利益率卻不到1%,特別是為戴爾、惠普分別設立的波蘭廠與捷克廠,都處於虧損狀態。

鴻海是併購的老手,但是其併購大多是以製造工廠為主,我們的觀察如下:第一、歐美日大廠如思科和索尼業績不佳,紛紛退出製造行列。第二、鴻海藉機收購,除了可以鞏固和客戶關係,爭取訂單,並且更快完成全球運籌佈局,可謂一舉數得。第三、但是這樣的併購總有極限,重點是利潤率是否得以改善,鴻海最近開始去經營宏達電這個潛在客戶,可能也是基於利潤率的考慮。第四、互聯網時代來臨,三網融合是大趨勢,未來鴻海在網通方面的佈局肯定會加速,而手段一定會透過M&A。第五、郭台銘董事長十年前就宣示,要從「製造的鴻海」轉型成為「科技的鴻海」,但就如同他沒有退休一樣,這項預言並未實現,我們熱切地盼望鴻海能早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農業 / 農企業

上周參加「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Taiwan Advanced Agribusines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TADA) 成立大會,並發表專題演講,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前來做貴賓致詞。

農業已經變成全世界都在關注的議題,除了全球糧荒造成糧價居高不下,現在全球消費者還要求食品生產地的履歷證明「可追溯性」,促使農業朝向現代化、科學化方式發展,另外食品業基於生態改變以及環保意識,也紛紛朝向「有機食品」和「健康食品」領域投資。

台灣照理該在農業方面有相當競爭力,但是由於政府缺乏前瞻的政策,農民除了受到農地問題制約,又無法適度轉型,以致無法脫離小農的型態,成為社會上的弱勢悲情族群,以及選舉的藍綠兩黨操縱的工具。

台灣農業要提昇,一定要從「農企業」開始轉型,TADA的定位相當好,兩個重要關鍵字是「科技」和「企業」。一般大家說的是「生技」,但我們覺得「科技」 (Advanced) 比「生技」更廣泛,包括對各種傳統技術的改良或創新;另外「企業」必須從「商業」做起,也就是要有「商業意識」和「商業模式」,換言之是以客戶的角度來思考,要有市場概念和消費者意識,而不是一昧的生產者導向,賣不出去再請政府來補貼或叫大陸來買單。

農委會還打算,年底前要培育2000多名農業產銷班長,擔任任產銷資訊專員,協助沒有能力上網查詢農業資訊的農民取得產銷資訊。另外,針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農民,農委會也會在今年年底前,開發智慧型手機查詢服務系統,讓農民用簡單代號,就可以取得農情預測及市場行情。農委會表示,不會補助農民購買智慧型手機。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認為,現有的產銷預警制度與調節必須加強,即時讓農民更瞭解農產品是否生產過剩,資訊也會更透明公開,除了在各農漁會1000多個電子看板建立傳播管道,也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農民提供價格、外銷等資訊分析。

陳武雄表示,能夠上網自行查資料的農民,可以自己上網蒐集資料,由農委會透過航照、衛星影像等等,建立即時產銷資訊。沒有能力上網查資料的老農,農委會年底前要培育2000多名農業產銷資訊專員擔任種子協助提供資訊。

另外,農委會也會透過協助智慧型手機開發,在今年年底前開發智慧型手機查詢服務系統,讓農民能以簡單的代號,就可以取得農情預測及市場行情。至於有學者提出推動農民所得保險制度。陳武雄表示將進一步研究農戶所得後,再討論是否可行。

有人說老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且政府也不會補助農民買智慧型手機,但因為這樣的社會批評,馬總統馬上改口說透過傳統管道和電腦管道公開資訊一樣要強化。其實這是不對的,「資訊力」即「競爭力」,農民不學電腦,一輩子沒有辦法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政府應該致力讓台灣的農民知識化、資訊化、科學化、管理化與國際化,許多懂的掌握網路行銷方式的新一代農民現在已經可以讓農、漁產品行銷全球,光大台灣品牌。

劉內閣在位時曾提出台灣「六大新興產業」,到現在生技、醫療、文創、觀光都看到一些成果,唯獨農業還在原地踏步。我們認為透過資本運作,農企業其實比文創產業更有機會在短期間內創造高的產業價值,政府既然能成立100億元新台幣文創產業母基金,不妨考慮成立農企業母基金,快速引導台灣農業到高水平、高獲利以及高成長的大道上!

蘋果 / 台灣製造業

蘋果(Apple)第2季淨利高達73.1億美元(約新台幣2,110億元),淨利率41.7%,表現令業界咋舌,事實上,蘋果透過創新價值鏈整合經營模式,憑藉1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4與平板電腦iPad 2,估計光是2011年便賺進約新台幣7,800億元,相當於台灣前1,000大製造業合計獲利60%,由此不難看出台灣製造業獲利確實艱辛。

蘋果獲利驚人,估計2011年可賺進約新台幣7,800億元,台廠價值鏈應有所改變,跳脫既有低毛利率窘境。法新社就蘋果2011年上半整體營運來看,營收達532.4億美元,淨利133億美元,淨利率平均為41.5%,估計2011年蘋果營收將輕鬆突破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8兆元)水準,淨利則上看270億美元(約新台幣7,792億元)。

至於蘋果主要代工廠鴻海2010年營收已逼近新台幣3兆元,在營收規模上,鴻海仍是超越蘋果,然鴻海2010年營業淨利率已下滑到2.87%,與蘋果淨利率相差甚遠,若再將比較範圍擴大,估計2010年台灣前1,000大製造業營收總計約新台幣24.6兆元,僅是蘋果1家公司8.5倍,而台灣前1,000大製造業淨利加總為新台幣1.26兆元,相較於蘋果2011年淨利約7,800億元,蘋果1家公司獲利便約達台灣前1,000大製造業總獲利近60%比重,由此不難令人感嘆台灣製造業確實相當艱辛。

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地區銷售長紅,影響聯想集團成長,聯想在大中華地區的營收可能已經落後蘋果,為至少十年來首見。

彭博社調查四名分析師的結果顯示,聯想上季的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總營收不敵蘋果的38億美元。所有四名受訪分析師都認為,就算加上港、台兩地營收,聯想大中華總營收也比不上蘋果,這將是至少1998年來,蘋果的大中華營收首度超越聯想。聯想將於下月公布財報。

我們有以下的看法:第一、台灣IT 業者應積極跳脫硬體思維,朝華人數位內容發展。第二、電信運營商或內容業者 (如有線電視或媒體) 可能比電腦系統業者更有條件來經營華人數位內容。第三、兩岸華人應聯手起來,台灣有很多文創人才,但市場在中國大陸,應該透過兩岸平台來連結資源。第四、外資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大陸都是大陸廠商的手下敗將,如谷歌對百度、阿里巴巴對eBay、新浪對雅虎、騰訊對微軟,沒有道理說智慧型手機或 iPad 應用程式不能走出華人的一片天空。第五、台灣的強項在硬體製造和內容,中國大陸優勢在於電信資源、政策和市場,但是兩岸政策有限制 (如內容)、投資有限制、人才合作有限制、以致資源無法有效對接,看到蘋果在大陸一路長紅,甚至打敗聯想,實在令人驚奇與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