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巴菲特/太陽能 GF/力晶 陸銀參股/李述德 陸銀參股/金管會 生技 華人三星/兩岸面板 LED/三星 希捷/三星 陸資/基建 日商海外備援基地 榮剛/日商 中投/日本 中石化/西班牙石油Repsol 美上市中資 AT&T/T-Mobile GM/Saab 憤怒鳥

巴菲特 / 太陽能
美國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控的基金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Inc.)再度投資太陽能!波克夏旗下電力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16日發布新聞稿宣布,該公司已決定收購美國電力供應商NRG Energy, Inc.旗下「Agua Caliente」太陽能發電建案總共49%股權。

MidAmerican甫於12月7日宣布收購First Solar位於加州的550百萬瓦(MW)Topaz太陽能發電廠。MidAmerican並未透露這項交易的金額細節。

Topaz廠是在今(2011)年11月開始建設,符合聯邦補貼計畫的資格,同時還在去年簽訂了長期合約,能以太陽能面板價格大跌44%之前的價位出售電力。彭博社報導,First Solar發言人Alan Bernheimer指出,該公司目前建造的太陽能發電能夠以每千瓦小時0.14-0.16美元的代價出售電力,預期2014年售價將降至0.10-0.12美元。不過,Bernheimer不願透露Topaz廠的電力收費標準。

我們的觀察:

第一、巴菲特今年的投資風格讓人跌破眼鏡,繼十一月投資IBM 5%股權之後,又跨足太陽能領域。與其說巴菲特開始對高科技有興趣,不如說他是"buy low"逢低承接,尋找投資價值。

第二、巴菲特的投資分成兩類,一類是長期的核心持股,可以抱5-10年;另一類是"投機式"參與,類似 Hedge fund,本案應屬於後者。

第三、之前巴菲特對高盛以及其它一、二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在金融海嘯時的投資就是逢低承接,由於有很豐厚的保障條件,因此投資風險極低。

第四、巴菲特"投機式"投資多半以特別股形式,有高達近10%的股利,而且認購價格很低。

第五、加州有太陽能補貼政策,巴菲特投資的電廠都已經用較高的價格鎖住長期合約銷售給當地政府,所以不會有什麼風險。巴菲特等於是善用他的reputation,以最好的條件介入那些體質還不錯的新興產業,獲取最佳報酬。

第六、巴菲特是死忠的「挺美國派」,美國經濟的精神就是創新,太陽能非常符合創新的要件,巴菲特挺身而出,不但經濟正確,也政治正確。台灣除了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以外,好像沒有什麼以行動具體支持綠能發展的企業家,令人汗顏。

GF / 力晶
晶圓代工大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GF)近期低調來台評估併購12吋晶圓廠,並相中力晶P3廠及茂德中科廠,其中力晶P3廠賣予台積電一案破局後,GF已將力晶P3廠視為首要併購對象,並進入最後出價階段。

據設備業者透露,GF主要是看好台灣IC設計產業前景,一旦併購成功,台積電、聯電勢必面臨激烈的搶單競爭,但IC設計公司可望受惠。

受到DRAM市況低迷不振衝擊,茂德、力晶均傳出有意賣廠訊息,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國內晶圓代工廠,均被點名有意出手併購。只不過,茂德賣廠案仍然卡在債權問題,在債權銀行團不肯提高以債作股的比重至5成以上,茂德中科廠至今仍求售無門。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日前已表達處分P3廠的意願,該廠原本有意售予台積電,併購案雖因故破局,但GF卻意外出線,據了解,GF與力晶間的談判已進入最後出價階段,但力晶仍在評估中。

據設備業者透露,力晶今年1月將位於竹科內園區三路、五路的P4廠鋼骨建物及P5廠建廠用地賣給台積電,下半年因資金調度原因,P3廠在9月時原本是打算賣給台積電,但雙方談判並不順利,力晶希望P3廠整廠以250億元以上價格出售,但台積電只想買部份設備,所以整起併購案已在10月破局。

力晶P3廠主要生產DRAM及NAND等記憶體產品,設備最高可支援到45/40奈米製程,在與台積電談判破局後,力晶原本有意讓P3廠併入瑞晶,但GF卻意外找上力晶,表達有意併購P3廠意願。據了解,雙方的談判尚稱順利,已經進入最後出價階段。

GF去年初併購了新加坡晶圓代工廠特許(Chartered),近期高層人事異動後,阿布達比投資局旗下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已完全掌握經營主導權,內部對於在台灣設立營運據點的聲浪愈來愈大,因為台灣是美國以外全球第二大的IC設計業群聚地區。

業界人士評估,只要GF併購力晶P3廠案成功,晶圓雙雄原本穩固的65/55奈米及45/40奈米訂單,勢必面臨激烈的降價搶單競爭,但台灣IC設計業者反而可望受惠,坐享魚翁之利。

我們的感想:

第一、半導體和DRAM產業需要整合,不管是出售股權或資產,都有其必要性。

第二、新加坡當年在半導體代工也非常有企圖心,但是拚不過台灣,兩年前乾脆賣給富爸爸阿布達比投資公司,尋求完美的退出,不會像台灣DRAM產業死纏爛打,變得歹戲拖棚。

第三、收購二線代工廠的晶圓廠是正確抉擇,這些二線廠財務狀況不佳,急需出售資產換取現金,而GF又需要有台灣好的營運據點,才能服務台灣的IC設計業群聚。

第四、台積電本身姿態就比較高,並不是最佳的設備買主。本案和前年TFT-LED代工廠美齊賣給大陸京東方很類似,京東方絕對不是一線大廠,美齊也不是,但兩個湊在一起就有互相利用價值。

第五、台灣DRAM、半導體和面板產業要盡一切可能快速轉型與整併,只要有對的買家,即使是策略產業也可以讓外資或陸資控股,但是時機一過就沒有任何整併價值了。

陸銀參股 / 李述德
金管會開放大陸銀行來台參股,財政部長李述德21日表示,陸銀若要參股公股金融機構,只要不影響公股經營主導權,財政部站在股東立場舉雙手贊成。

過去李述德對於陸銀參股台灣公股行庫,從未鬆口,這是他首度表態在不影響公股主導權下歡迎陸銀來參股。未來陸銀是否選擇參股台灣公股金融機構,備受矚目。

李述德昨天表示,財政部以股東的立場是贊成的,若能提升綜效,不只為股東,也為客戶好,透過參股策略聯盟,競爭力更強,對客戶服務更多,也是好事一樁,對員工一樣,公司生意愈做愈大,是三贏局面。

根據規定,單一陸銀來台參股單一金融機構上限是5%,所有陸銀及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同一家金融機構的上限則是10%。

官員表示,陸銀若要參股金融機構,除了透過QDII先投資外,也可以與公股金融機構洽談參股合作,或在公股金融機構辦理現金增資案洽特定人時,由陸銀參與認股。

官員說,以財政部的立場,不會直接把公股釋出賣給陸銀。至於公股金融機構現金增資案,財政部放棄認股部分,也不便讓給陸銀,但其他民營股東放棄認股部分,可洽陸銀參與認股,只要不影響公股主導權,財政部不反對。

行庫主管表示,有些公股持股占絕對多數,又沒有主要民股,如合庫、第一金及台企銀等,這類公股金融機構,引進陸股參股合作後,公股股權被稀釋的壓力相對小。

銀行業者表示,金融機構積極布局大陸市場,多家公股金融機構已登陸設分行,但大陸幅員廣大,若能透過參股合作方式,可以讓台資銀行迅速拓展大陸市場。

我們的感想:

第一、財政部從來不表態,這是第一次,難得難得,相信是為了配合選舉。

第二、但財政部表示:不會把公股釋出賣給陸銀,即使是現金增資,財政部放棄認股部份,也不便讓給陸銀,只有民股股東放棄的部分才可以。這樣的安排很奇怪,陸資銀行究竟是和公股銀行打交道還是和民股銀行打交道?

第三、台灣很多金融政策的制定並未諮詢過企業界人士意見,因為deal structure根本就是錯的。因此雖然制訂了一些"開放"政策,但基本上是什麼都沒有做,實際上不可能發生,完全是浪費社會與國家的資源。

第四、舉例來說,開放陸銀參股上限僅5%,完全不符合一般陸資或外資"策略投資人"的需求,雖然兩個月前有討論提高到20%,但看起來好像又不了了之了,真的令人無奈。

陸銀參股 / 金管會
台股低迷,金管會20日釋出政策利多,宣布從明年1月2日起,開放大陸銀行來台參股金控或銀行。

目前符合參股條件的陸銀有兩家-工商銀行及建設銀行,其中以尚未來台設點的工商銀行可能性最高。至於工行可能參股的對象,先前市場盛傳為國泰金,兩者是否可能結為親家,最快明年第一季便可分曉。

除了國泰金,多次表達有意與大陸銀行參股合作的永豐銀行,以及近來積極尋找相互參股對象的中信金控,都被市場視為陸銀來台參股的首波標的。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指出,陸銀參股對象,以銀行及金控為限,不能跨業參股,且陸銀參股持股比率,需與其他大陸境內合格機構投資人(QDII)合併控管,單一陸銀持股不得超過被投資銀行、金控的5%,與其他大陸QDII合計不得逾10%。

民營金控包括國泰、中信、台新、永豐,以及遠東、萬泰、安泰、大眾等中型銀行,均是陸銀參股的熱門標的。不過,開放陸銀參股上限僅5%,對於有意拿高持股甚至經營主導權的陸銀來說,誘因受限,將是陸銀參股成局與否的變數。

至於公股主導的金融機構,受到政府掌握經營主導權影響,除非兩岸政策協商有共識,否則參股機率相對低。據指出,民營金控與銀行對於引進陸銀策略股東態度較為開放,認為對拉抬股價、擴展對岸市場雙重加分,不少民營業者早就廣泛與多家陸銀「交往」,就等政策開放。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大陸允許外資銀行參股至20%,台灣只有5%,怎麼會有吸引力?

第二、政府可能是參考先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引進淡馬錫、美國商業銀行、高盛等相關經驗,但是完全忽略了大陸銀行的規模和發展潛力與台灣完全不能等同而語,我們只是一廂情願地自我感覺良好。

第三、假如今天台灣金融機構「南進」泰國,但當地政府只開放台資銀行5%投資權利,會不會有人有興趣?一點意義都沒有!

第四、政府的假設是陸資因為政治理由,無論如何也要拼命進來佈局台灣,即使虧錢也沒關係,這就是對實務不了解以及對兩岸政治互信的濫用,如果一月選舉結果藍軍輸了,陸資還會進來嗎?

第五、從很多跡象來看,政府的開放並無誠意,只是為選舉所做的造勢拉抬。

生技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20日說,台灣研發的新藥,有七項已經被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行人體臨床三期試驗,部分藥物明年即可量產,台灣生技產業未來兩至三年內將出現「爆發性成長」。
他指出,目前台灣生技地位已經被世界生技市場認定,例如,台灣開發的新藥,在具全球指標性美國FDA已經有七項進入臨床三期,其中四項被選為兩岸臨床試驗示範藥物。通常,新藥必須要經過臨床一至三期試驗,第三期為最後階段,通過後即可正式上市。

此外,台灣新藥在經美國FDA核可,在臨床一、二期的藥物,更多達60 項;其中臨床二期約40項,而在臨床一期的也有20項。換言之,最快明年起就可望有台灣自己開發的新藥,在全球上市立下里程碑,也顯示台灣生技產業的實力。 生技界預估,光是部分藥物量產,粗估產值至少上百億美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

翁啟惠指出,生技產業是健康、美麗和創意的產業,和目前當紅的文創產業一樣,具有其特殊性,屬於特殊的知識經濟;換言之,需要長時間投入創意和心力,成果才能逐漸顯現,並非短線可期的代工業可比擬。

翁啟惠說,二、三十年來台灣各界的努力,經歷了許多波折,台灣生技產業才逐漸嶄露頭角;而最近,由於政治的語言和風波,也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生技產業不瞭解,因此產生了一些誤解。不過他強調,這些風雨、是非對錯,終究會被時間澄清。

我們的心得:

第一、台灣生技正在一個邁向critical mass起飛的關鍵點上,許多條件都對發展有利:IT成長已遇到瓶頸、生技正是下一個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業、資本市場有五、六十家相關生技醫藥產業上市族群、兩岸優勢的合作與互補、以及源源不絕的研發創新精神。

第二、有許多在歐美或中國不可能上市的中小企業,到台灣來就能夠上市,最近的宜柏康就是一個例子,這不但能夠吸引台商,還能吸引大陸海歸派及外資。

第三、但台灣投資人還是脫離不了急功近利的心態,一、二年就要看到成果,所以創投介入不多。目前比較積極介入的財團也只有尹衍樑和永豐餘,以及已上市的東洋製藥。

第四、台灣股市對產業雖然有熱情,但是對生技的專業及了解非常缺乏,政府應多加宣導或開辦相關課程。目前的狀況是企業為了配合散戶的興趣與需求,必須修正其策略發展路線,轉型從事大眾能夠了解的商品開發,比如說健康食品。

第五、宇昌生技英文名字叫做 TaiMed,非常宏偉,看來政府當初是有企圖心的,台灣應該用政府的力量,以當年成立台積電TSMC的精神,多成立幾家生技醫療的龍頭整合公司,比如說Taiwan Bio、Taiwan Healthcare、Taiwan Pharma或Taiwan Medical Device,相信可以更快帶動「產業鏈」的發展。

第六、台灣IC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當年也有Philip、TI這樣世界級的外商來台投資。現在要發展生技,除了台灣自身的力量,更必須積極引進外商或陸資龍頭企業。

第七、政府要合併友達或奇美可能很難,但是整合三家製藥公司絕對有可能,而資金也不需那麼多。目前台灣前十大製藥公司的產值尚抵不上全球第一名Pfizer在台灣的營業額,說明有很大的整合空間。政府不要只顧著「創新事業」,更應善用PE思維整合「現有事業」。

華人三星 / 兩岸面板
台商日前向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面籲請,盼中國中央層級出面整合兩岸面板產業,兩岸共同打造「華人世界的三星」。溫家寶回應,將想辦法推進兩岸深入合作,並為昆山台資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南寶樹脂(中國)塗料事業部執行總經理孫德聰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會上他向溫家寶提出兩岸面板產業優勢:台灣擁有高端技術及產能,卻苦於市場過小及代工模式;而中國擁有自主品牌、龐大市場及豐厚資金。他說,在昆山,面板產業生產鏈垂直整合相當完整,籲請中國中央層級應帶領兩岸整合面板產業,打造如韓國三星一般的世界級面板品牌。

孫德聰轉述溫家寶回應,將會努力推進兩岸合作。溫家寶還指示,針對台資企業高度集中的昆山,將研究讓台資企業更好發展的方法,協助台商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我們的感想:

第一、我們先前就提過,半導體和面板的合作不應只限台灣,更需擴張到兩岸,現在已有越來越多業者持相同看法。

第二、讓中國大陸領導正視兩岸新型產業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華人三星」是一個易於瞭解的響亮概念。

第三、最近經濟部長施顏祥一直在呼籲中國大陸面板業者無論如何一定要來台灣佈局,但大陸的回應很冷淡,TCC總裁李東生甚至表示:「5%或50%都沒有意義,兩岸面板合作是創造雙贏,不應設限」。目前台灣金融業只允許開放陸資參股10%。相信金管會很快就會感受到陸資對參股台灣銀行5%的看法了。

LED / 三星
韓國三星電子今年才大動作將LCD事業部併入半導體事業部門,但值得注意的是,預計下星期董事會表決是否收購三星電機持有的「三星LED公司(Samsung LED Co.)」股權,三星電子明顯積極布局綠能產業,未來將用多大資源去力挺三星的LED布局,答案也即將揭曉。

三星電子原有的五大事業部,今年將LCD事業部併入半導體事業部,立即精簡一個部門,接下來,三星電子若買回三星LED,會不會將其併入三星電子,並自成一個LED事業部?階級資源分配甚至比LCD高一階,已引起LED業界一陣討論。

眾所周知,三星電子與三星電機合資設立的三星LED,進軍面板背光市場只是初期的小菜一碟,瞄準的正是將發揮取代效應的LED照明市場。三星LED甚至率先發動LED價格戰,並發下豪語,要在2013年拿下中國大陸LED照明第一。

現在LED照明市場即將起飛,三星LED已成功先扮演LED燈泡的價格殺手角色,接下來流血割喉搶市占的戲碼要何時發動?同業們就端看三星LED未來在三星電子核心事業主體的地位高低來判斷。

三星電子力拱LED TV,結果最大受惠的LED廠就是三星LED。三星LED公司是2009年三星電子與三星電機合資成立,產品從磊晶、封裝到系統,年營收已超越晶電和億光,晶電、億光今年向政府喊話,一再提醒,台灣LED封裝、磊晶原本產值第一,現在都被韓系廠追過去了,關鍵就是三星LED崛起。

現在雖然LED背光市場已被韓系奪走,但LED照明市場,由於三星LED的累積技術沒有台灣LED廠深,因此在目前台灣LED廠仍略勝的情況下,已可見台灣LED廠快速展開中國大陸照明市場經營,以及與國際照明大廠合作共同防堵三星勢力。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三星對於LED的資源配置引人注目,牽涉到集團資源整合以及未來三星LED發展的速度。

第二、三星LED產品從磊晶、封裝到系統,現年營收已超越晶電和億光。晶電三年間整合了四、五家企業才到現在的規模,但抵不上三星一家次集團規模。

第三、也許政府應該整合的不是LCD的友達/奇美,而是LED的晶電/億光。

第四、政府對LED缺乏前瞻性的產業政策,現在只是被動式的為四大慘業紓困,卻沒看到這是整合LED產業鏈的大好時機。

第五、LED照明是兩岸可以合作的項目,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兩年前就提出兩岸可以共創LED照明「中華牌」產品,現在正是時候。

第六、兩岸高科技合作要趕快脫離「補貼、讓利」形式,朝向共同創新研發、共同制定標準、分工生產、聯合行銷、一起走出去的新思維發展,才能擺脫現在單打獨鬥的困境。

希捷 / 三星
隨著希捷(Seagate)宣布完成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硬碟機部門購併作業,以及日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有條件通過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與日立環球儲存(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GST)的購併案,硬碟產業可望在2012年正式走向威騰、希捷雙雄爭霸局勢,產業集中度快速升高。

由於,三星身為全球最大NAND Flash 供應商,與希捷合併後,可望讓原本在企業級儲存市場占據優勢的希捷進一步提升其固態硬碟(SSD)產品能力,固態硬碟、企業級硬碟將成為2012年硬碟廠大力搶攻的新戰場。

儘管泰國洪災導致全球硬碟缺需失衡困境未解,威騰、希捷2大硬碟廠維持既定的儲存產業版圖擴張計劃,其中,在2011年4月對外發布聯合聲明的希捷與三星電子硬碟部門,順利趕在2011年底完成合併事宜。

據希捷表示,合併後的新希捷可獲得三星硬碟機部門包括資產、基礎架構以及員工等有利於擴大規模以及刺激創新的元素,其中,資產方面包括三星領先業界的M8高容量2.5吋硬碟產品線,加入希捷的原三星員工則包含來自三星南韓工廠的資深經理及設計工程師等,並專注於行動運算市場所需的小型產品開發。

據了解,仰賴規模經濟賺取利潤的硬碟產業,一路過去20~30家競爭對手共存市場的局勢持續整併,距離2011年之年最近的1起硬碟產業購併案,乃是發生在2009年富士通(Fujitsu)硬碟事業轉售給東芝(Toshiba),成立東芝儲存設備公司(Toshiba Storage Device Corp;TSDC)以來,其後,硬碟市場生態便處於希捷、威騰、日立環球儲存、東芝以及三星5家硬碟廠分立的局勢。

然隨著固態硬碟、平板電腦(Tablet PC)、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對既有筆記型電腦(NB)造成衝擊,以及傳統硬碟產品單價下跌等夾擊,硬碟產業為因應快速大環境波動,在2011年同時展開2起重大購併案,其中包括2011年3月,威騰宣布以43億美元購併日立環球儲存,以及希捷以13.75億美元購併三星旗下硬碟事業,硬碟產業集中度持續拉高。

對於已站上全球硬碟前2大的威騰、希捷,之所以選擇向外伸手拉近日立環球儲存以及三星硬碟部門,絕非只是想持續擴大傳統硬碟市占率,不論內部人事以及重整所需的資金與過渡期,或客戶端擔憂單一供應商比重過高等疑慮,購併後的新公司往往效益都是1加1小於2,細究詬病背後思考策略,雙方都是希望藉此擴大在企業儲存以及固態硬碟市場實力。

如希捷先前便明白對外表示,拉進三星旗下硬碟部門將可保障未來所需半導體產品,且加入希捷的原三星員工,未來將專注於行動運算市場所需的小型產品開發。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全球硬碟市場相較於DRAM,是一個產業整合的完美代表性典範,日本、韓國、美國相互整合,現在全球五家只剩下三大業者,沒有台灣人在裡面攪局。

第二、三星真是靈活和厲害,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打不過就加入你。從這點來看,三星也不是永遠要當整合者,一樣可以作為「被整合者」,不像台灣只能當「被消滅者」。

第三、併購會導致加速再併購,所以威騰併購日立後,希捷馬上就再併購三星,創造一種產業良性循環。

第四、台灣最佳的機會是和日本人合作,所以政府應該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爾必達對台灣DRAM產業的整合。

陸資 / 基建
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昨天表示,大型基礎建設應考慮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兩岸可經由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例的市場,但要求陸資僱用台灣勞工,運用一定比例的台灣營造廠商及工程規劃設計,不必將陸資視為洪水猛獸。

李鴻源昨表示,公共工程不要只看台灣這塊餅,大型基礎建設只要不涉國家安全項目,應儘量開放陸資參與,大選後跨部會將進行協調。

他建議,選後檢討第三波陸資來台參與公共建設,可與大陸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例,大陸公共工程市場相當龐大,倘若我放寬陸資來台參與,也可要求僱用當地勞工,與本地營造廠商及台灣工程規劃設計業合作等。至於業者反對開放陸資參與工程承攬業,也會進一步檢討是否在有配套情況下開放。

李鴻源說,不必將大陸視為洪水猛獸,以金門大橋招標不順為例,這種跨海大橋,在亞洲只有日、韓及大陸廠商會做,排除大陸業者後,日、韓就會抬高價格。他說大陸營建工程做得又快又好,只為了政治理由而排除大陸業者,實無必要。

為因應景氣趨緩,行政院副院長陳冲主持的因應策略小組會議,決導引1.3兆元的可運用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指出,明年20案重大民間參與促參案金額高達3,500億元,若加計公共建設資金逾4,000億元,二者合計保守能量逾6,000億元,最多超過7,500億元,可望帶動建材水泥鋼鐵等相關產業在內需活絡。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早就應該開放陸資投資具有代表性的台灣基建項目,例如:高雄港碼頭、桃園機場、高鐵和金門大橋。

第二、台灣對陸資招商一點誠意都沒有,開放的兩百三十個產業都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昨日行業和地方基建項目,陸資怎麼可能會來,還不如不要開放。

第三、不要說外資、陸資和PE,台灣本地龐大的壽險資金都無人投入基建,說明政策規劃上有問題。

第四、政府一定要先拿出最好的基建項目,給投資人最好的回報,一個成功的案例就能帶動後面更多資金的投入。

日商海外備援基地
總統馬英九21日在參訪和大工業時透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今年實施後,因減稅效益發酵,加上日本受到311大地震的影響,已有不少日商有意將台灣當成海外備援基地。

為此,陪同的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經濟部與國科會剛在台南科技工業區與台南科學園區內,總共規畫占地面積73.6公頃的台日園區(TJ Park),希望能吸引日系廠商,來台設置海外備援基地。

TJ Park是以現成的工業區與科學園區設廠土地為主。其中,南科工撥出33公頃土地,另南科撥出40.6公頃土地。據了解,TJ Park的南科設廠土地採租用方式;南科工的設廠土地,可租也可售,最大用意就是希望日商明年起,可大舉來台投資、生產、行銷及共同研發合作案。

TJ Park計畫,將被列為行政院重大施政計畫,鎖定日商的行業,包括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曾面臨供應鏈「斷炊」問題的日本資通訊業者、紡織業、生技業及機械與其零組件業等多個重點行業。

工業局官員透露,TJ Park計畫,是政府推動台日搭橋計畫的重要一環,從明年開始大舉推動,期許至2016年,能促成台日合作案累計達500件、10件品牌合作案及日商5年內在台累計採購量達新台幣3兆元等多項績效目標。

我們的觀察:

第一、「海外備援基地」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代表了後勤中心和支援中心。

第二、「TJ Park」是替日商量身訂做,應該會引起更多日資的興趣。

第三、對不同產業招商比較困難,類型太雜,包括昨日的紡織業,未來的生技業,以及現在當紅的機械業等。不同產業有不同需求,政府應該仔細了解每個行業的需要,才能創造更好的產業群聚(cluster)效應。

榮剛 / 日商
國內特殊鋼大廠榮剛(5009)20日宣布,將和日本重量級特殊鋼廠日立金屬合作,未來將交叉持股,並在台灣成立新公司,前進大陸市場,最快明年第一季雙方簽訂合作協議。

榮剛指出,將與日本日立金屬株式會社在生產、銷售方面相互協助,為深化合作,二家公司可望以交叉持股方式進行,同時在台灣成立新公司,具體的投資金額與合作方式,預計在三至六個月內明朗。

據了解,日商日立金屬積極進取大陸市場,但頻頻遇到挫折,因此想借道台灣突破攻占大陸市場的瓶頸,目前榮剛在廣州、嘉興、天津都設有通路據點,後續可望加速布建通路更具經濟規模。

此外,日立金屬在東南亞、歐美等地有綿密的經銷網絡,而榮剛只有在美國一處擁有據點,藉由日立金屬的通路利基,未來榮剛進取全球特殊鋼市場將如虎添翼。雙方具有互補性,未來合作將更受重視。

市場人士指出,日立金屬位於日本島根縣安來市,是日本特殊鋼龍頭,年營業額超過千億元,向來以亞洲為中心向全球市場發揮影響力,在世界特殊鋼領域舉足輕重,其技術水平比榮剛高,有加分效果。

而榮剛已擁有多項國際航太、能源等主要系統廠材料認證,藉由與日方全面合作,發揮材料認證優勢綜效,進軍日本、大陸及美國特殊合金市場機會,雙方建立雙贏合作模式。

榮剛表示,ECFA簽署後,配合進行中的台日搭橋合作方案,選定材料、生技、綠能、ICT及資通訊領域為重點合作領域,台灣方面正積極爭取成為日本的海外備援基地,提供日方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台、日、大陸相關的三邊投資規劃將進一步展開,此舉也將有助於榮剛發展。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合作案,雖然鋼鐵是昨日產業,但是合作項目是高附加價值的「特殊鋼」。

第二、大陸在航太、能源和高鐵上面會運用到大量的特殊鋼,未來成長可期。

第三、日商借道台灣進入大陸市場,台商透過日商擴大全球行銷道路,雙方策略互補雙贏。

第四、雙方合作涵蓋生產與銷售,而且是交叉持股,為典型的策略聯盟。

第五、過去有歐美的廠商對榮剛也表示興趣,而榮剛選擇了和日商合作,說明「台日投資協議」創造的綜合效益真是無可限量,日本和台灣還是最佳組合。

中投 / 日本
中國和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將聯手斥資16億美元收購日本15處不動產物業,這是日本近年最大的不動產交易,也是兩國主權財富基金首度合作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旗下的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從仲量聯行子公司手中,收購樓面面積合計近77.1萬平方公尺的物流設施。同時,普洛斯19日在公告中表示,將以50:50持股比例與中投成立合資公司,初期各自投入2.729億美元作為原始資本。

上述不動產為領盛投資管理所有,主要是東京首都圈和大阪地區的物流倉儲設備。據野村證券的數據顯示,該交易是繼2009年Secured Capital以1,400億日圓購得位於東京的盈科中心以來,日本國內單筆規模最大的不動產交易。

普洛斯稱,此次收購的債務融資將占810億日圓左右,股權融資將占424億日圓左右,合資公司將透過日本幾家銀行完成債務融資。收購完成後,普洛斯將負責合資公司的管理工作,並提供資產與不動產的管理服務。交易預計明年第1季完成。

這是普洛斯首度與中投公司合作,不過,中投公司及中國社保基金與普洛斯頗有淵源。據普洛斯2010年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時的招股說明書中,兩者都在IPO階段入股普洛斯。

自2009年全球經濟遭金融海嘯席捲以來,中投即在全球抄底房地產。據英國投資研究機構Preqin 2011年主權財富基金報告,金融危機爆發後,中投透過投資上市及非上市的房地產基金,以及直接投資房地產企業,在全球逢低承接房地產。今年3月,中投監事長金立群透露,中投去年在美國的商業房地產投資回報率高達了40%。

我們的心得:

第一、這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三邊合作: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主權基金共同合作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

第二、新加坡GLP(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去年在新交所上市,是物流型的REIT,其能將投資觸角伸向海外,非常不簡單。香港甚至美國都沒有類似的特別領域房地產信託基金。

第三、新加坡GLP在全案中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這也是台灣最應發展的方向。中投是出資者,GLP因為有房地產業務專門管理的經驗,故能夠主導整個投資案。

第四、中投今年已經開始投資英國基建項目,現在又揮軍日本房地產,未來動向值得注目。或許引進新加坡管理結合中國大陸資金,是台灣大型基建項目融資的良好方式。

第五、本案是日本近年來最大的不動產交易,豎立了一個新標竿。台灣的不動產市場,一定要加速對外資開放。今年年中大陸房地產開始「嚴打」之際,政府開放台灣建築業赴大陸投資房地產,取消投資上限,在時機和意義上都莫名其妙,該開放的不開放,不該開放的亂開放一通。

中石化 / 西班牙石油Repsol
歐債危機造就陸企「撿便宜」的好機會。外電報導,中石化擬以27億歐元(約新台幣1068億元)收購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至多10%股權,並有機會獲得董事席位。近日中石化A+H股股價都微幅上漲。

香港信報報導,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殷切,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很多歐洲企業資金緊缺,促使大陸能源企業近期頻頻展開海外收購及合作。英國《金融時報》指出,Repsol大股東、西班牙建築商SacyrVallehermoso正急於出售名下Repsol的一半持股、約10%股權,償還貸款以避免破產。

Repsol是西班牙最大石油企業,中石化去年曾斥資71億美元購入Repsol巴西子公司40%股權,並計劃未來或聯合參與該地區的競標活動。

今年以來,中石化集團先後在加拿大和巴西收購能源相關資產,包括10月以21.1億美元全購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司;緊接著11月以35.4億美元收購葡萄牙石油公司高普(Galp)位於巴西子公司的30%股權。此次中石化若再順利購得相關股權,對穩定油品來源有相當成效。

我們的觀察:

第一、歐洲許多國家重要的公用事用資產可能都會很快地被賣出來,葡萄牙電力和西班牙石油公司相信只是開始。

第二、中資會變成西班牙最大的投資者,大陸不一定會大量金援歐債國家金融體系,但非常可能跳過銀行,直接投資好的項目。

第三、全球現在是盡一切手段爭取陸資入股,台灣卻只是開一扇小門。陸資本週剛收購葡萄牙電力21.35%股權,西班牙石油Repsol這次賣出來的股權也有10%。去年中石化收購巴西Repsol 40%股權,投資葡萄牙石油巴西子公司也有30%股權。看這些數字就知道台灣所謂的開放陸資參股銀行5%有多麼地可笑。

美上市中資
先前中國企業赴美國上市蔚為風潮,累計共有257家。然而受到全球經濟動盪以及中國企業財報造假風波的衝擊,今年累計從美國市場退市的中資股已有28家,占10.89%,而股價低於1美元的有43家,占16.73%,這些「破1美元股」正面臨著退市危機。

此外,根據數據顯示,在美上市的中資股也創出過去兩個月來的的最低點,其中又以百度和中海油領跌,百度在上周就創下自今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累計下跌12.3%,中海油上周跌幅也逾9%。

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資料,今年前11個月,累計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的中資股達28家,而目前在美國透過各種方式上市的公司總計為257家,意味著每10家中資股公司就有1家退出美國股市。

目前美國股市的中資股總共有92家股價低於2美元,其中低於1美元的有43家。根據美國資本市場相關規定,股價低於1美元的上市公司將面臨被退市的可能性。

然而,在美中資股的寒流於今年6月份提前到來。美國證監會因未按時提交報表及財務造假等因素對4家中國企業提起行政訴訟,就此引爆中資股信用危機,導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腳步大大放緩。

今年7月,眾人關注的盛大文學和迅雷在上市前宣布暫緩上市,該月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為零;8月,推遲數月上市的土豆網逆市IPO開盤即跌破發行價;而從9月至今,市場上公布赴美上市計畫的中國企業數為零。故今年6月之後,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僅有土豆網1家。

我們的感想:

第一、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只有一家,說明美國資本市場基本上已和中資企業脫鉤。

第二、今年前11個月,從美國退市的中資公司高達28家,即有高達10%的企業,這是一個驚人數字,中資對美國資本市場現在是「夢醒時分」。

第三、目前在美國股價低於1美元的企業有43家,這些都是「準下市對象」,說明2012還有將近20%的中資掛牌企業想要退市。

第四、中資從美國資本市場下市為PE創造了龐大的商機,台灣企業和PE也應該研究一下,是否有合適的投資和策略聯盟標的,或許將來可以綑綁「部分」資產,搬到台灣來重新上市。

AT&T / T-Mobile
美國電信巨擘AT&T 19日宣布放棄以390億美元併購T-Mobile美國公司,理由是監管機關對反托辣斯的顧慮,使九個月來的努力付諸流水,無緣組成美國最大的無線電信業者來挑戰威瑞森無線(Verizon Wireless)。

AT&T由於無法完成交易,將支付30億美元現金的分手費給T-Mobile的母公司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另加上部分無線頻譜。AT&T與德意志電信雙雙表示,考慮進行七年期的漫遊協議,並尋求提升行動電信網路的新方法。

AT&T因為無法提出化解監管單位反競爭認定的出售資產方案,被迫放棄與反對這樁併購案的美國司法部纏鬥,使這樁眾所矚目的併購案宣告破局。

美國監管單位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已核准若干大型併購案,包括康凱斯特(Comcast)收購NBC環球(NBC Universal)逾半數股權等。不過,美國司法部對於AT&T併購案態度堅決,聲稱美國第二與第四大無線電信業者合併將讓市場過度集中,可能推高價格。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對這樁併購也存疑。

AT&T放棄收購T-Mobile後,消費者將繼續保有四大無線電信業者可供選擇。批評者指出,這樁併購案若成功,AT&T 將掌控75%的行動電話合約。

美國司法部嚴格的立場意味企業提議併購直接的競爭對手、且在原本已是高度集中的市場時,必須格外審慎。除了AT&T外,另一個案例也遭遇類似的問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仍在審核藥品給付管理業者ExpressScripts公司與Medco Health Solutions價值290億美元的合併案。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政府的反托辣斯法真的很厲害,AT&T終究還是無緣整合電信產業。

第二、本案的規模390億美元超級龐大,但也不過審核了7-8個月,相較旺中案和博智案審核超過一年,說明台灣的行政效率實在需要大幅改進。

第三、台灣的主管機關政策一定要透明,審核委員一定要有擔當,不要像旺中/博智,碰到問題就採用拖字訣,搞到最後必須靠行政院來介入,對政府信譽有很大的影響。

GM / Saab
瑞典車廠Saab Automobile在前擁有者General Motors Co.(通用汽車)(GE-US)阻擋中國投資者收購企圖之後,放棄垂死掙扎,周一聲請破產。Saab執行長Victor Muller親自向法院遞交破產聲請文件,結束他2年多來試圖重振這家擁有60多年歷史的車廠的努力。Victor Muller向媒體表示,由於GM(目前仍持有一些授權給Saab的技術專利)拒絕了一項與中國企業相關的最後融資計畫,因此Saab不得不聲請破產。

2010年Muller以豪華跑車廠Spyker Cars自GM手中買下Saab,允諾將重振Saab公司,但僅僅一年後該公司便耗盡資金。

即使停產且延後發放工資,Muller仍須靠出售該公司的房地產並與俄羅斯和中國投資者協商融資計畫,以抵抗破產命運,他藉由破產保護讓Saab處於重建過程,以此爭取時間。

但融資計畫卻宣告失敗,因為監管單位或GM擔心其專利技術會流落到中國競爭者的手裡。

我們的理解:

第一、通用汽車寧可讓Saab破產,也不願意其專利技術流落到中國競爭者手中,其意義令人深思。

第二、錢對中國大陸一點都不是問題,問題反而是跨國經營管理和智財權的保護。

第三、台灣企業應該探討和陸資合作共同收購全球品牌的可行性,一來陸資的國際形象和信譽較佳,再者中資可以提供融資和市場安排,當然本案因為牽涉到中國市場專利,可能不一定適用兩岸合作模式。我們相信外商對台資的戒心遠低於中資。

憤怒鳥
芬蘭週報(Tekniikka&Talous)報導,全球最受歡迎的電腦遊戲「憤怒鳥」(Angry Bird)的遊戲開發公司Rovio,計劃要在2013年時在香港證交所募股上市(IPO)。

「憤怒鳥」遊戲自從2009年在iPhone推出以來,兩年時間裡,下載量已經達到創紀錄的6億次,成為玩家的最愛,而Rovio的競爭對手美國藝電公司所推出的經典遊戲俄羅斯方塊2010年下載量只有1億次。

對於Rovio將到香港上市的消息,香港交易所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對個別公司上市計劃。而匯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熊麗萍則說,市場在幾個月前曾有傳聞Rovio有意上市,但目前新股氣氛冷淡,要有理想定價可能比較難,「Rovio來香港上市,是明年或之後的事情,屆時要看市場氣氛,以及招股價是否有吸引力,投資者才會作出認購。」

維斯特巴卡表示,Rovio公司的目標是將自身打造成能夠與美國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相媲美的傳媒業巨頭,「那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沒有理由不那麼做。」維斯特巴卡也透露,Rovio在2011年營收接近1億美元,而去年的營收數字僅為1,000萬美元,成長了近900%,而業內人士預估,Rovio公司的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

我們的感想:

第一、如果憤怒鳥真的跑到香港來上市,將很值得關注,香港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外沒有互聯網企業,其它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如盛大和新浪均是在美國上市。

第二、香港人對於高科技產業缺乏理解力和想像力,所以憤怒鳥在香港上市不一定會成功。

第三、香港適合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食品零售和精品行業上市,但互聯網企業不一樣,其用戶無國界,來自全球各地,並非是中國概念股。

第四、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上市,因為它有很多股東在亞洲,而馬雲又是一個大中華的代表性企業領袖人物,所以在亞洲可以製造「話題」,但憤怒鳥不行。

第五、今年美國社交和團購網站上市公司有好幾家,規模都不小,雖然次級市場表現不是特別理想,但至少證明美國仍是全球知識創新型企業最佳上市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