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原 / 中科
全球最大高階光學玻璃製造廠日商小原光學(OHARA),28日宣布將投資新台幣4億元,進駐中科虎尾園區設廠,未來並逐步把集團三分之一以上的玻璃熔解產能轉移到中科,對台灣發展數位相機產業,將是一大助力。
小原光學集團總經理關戶仁表示,在日本311地震及日圓飆升影響下,日本廠商超過半數都想外移、分散風險,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上路後,投資環境大幅提升,也是小原來台設廠的主要考量。關戶仁說,高階光學玻璃的重要材料稀土,主要產地在大陸,ECFA上路後,未來台灣在取得供貨來源上,比日本更為有利,而中部是光學產業重鎮,佳能(Canon)又宣布要在大埔美園區設立單眼數位相機生產基地,都為小原來台提供利基。
小原光學為日本股票上市公司,年產近400公噸高均質光學玻璃,年營收達300億餘日圓(約新台幣100億元),在日本市占逾五成,主要客戶為佳能等大廠。
台灣小原光學董事‧總經理賴慶森表示,母公司加碼投資台灣,主要考量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台灣生產;同時,中國是全球稀土主要產地,稀土又是光學玻璃的主原料之一,台灣可就近取得稀土。因此,小原光學在台灣多處尋找設廠基地,就在賴慶森極力爭取下,最後決定新廠落在中科園區。
賴慶森說,日幣升值,目前已明顯侵蝕台灣小原光學15%的獲利,母公司來台加碼投資,有助於台灣小原光學降低原料成本,同時又能分散產能過度集中日本的投資風險。
我們的感想:
第一、誠如小原公司表示,日本廠商超過半數都向外移,台灣正面臨一個日本海外遷移狂潮的起始點,未來不只是企業對企業,而是產業鏈對產業鏈,政府應該有更結構性的前瞻政策。
第二、有趣的是高階光學玻璃的重要原料是稀土,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地,所以在ECFA簽訂後,當然台灣會比日本更方便取得供貨來源。
第三、最近日本光學大廠Olympus發生公司治理和假帳醜聞,震驚全球,由於Olympus是全球著名的數位相機品牌,台灣有許多廠商如亞光和佳能均為其代工,台灣政府如果有遠見的話應該聯手民間業者將Olympus買下來,對於數位相機產業鏈全球生態相信會有深遠的影響。
第四、經建會劉憶如主委今日率領企業團赴日本京都招商,這已經是今年第五或六次台灣政府赴日招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成效很顯著,但也是政府應該推出新策略、新手段的時候了,包括銀行融資配套、併購基金以及台日產業整合鼓勵優惠政策等。
第五、我最近曾提出中央招商應和地方招商結合,以整片地域集群招商的方式吸引外資,政府已有朝這方面努力。上周馬總統提出改善經濟方針,在吸引外資部分提出在南科要成立TJ Park (Taiwan-Japan園區),算是一大突破,值得肯定。
中投 / 綠城
破產傳聞纏身的中國房地產業者綠城集團找到大金主,一個是中國主權投資基金中投公司,一個是國際知名私募基金百仕通(Blackstone),兩者將分別出資6成和1成,與綠城合資成立新公司投資城市基礎建設等房地產業務。
綠城在6月曾宣布,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綠城房地產與綠城陽光,已與兩名投資夥伴簽訂合資協議,4者將依24%、6%、60%與10%比例出資。根據28日的最新消息,合資公司初期註冊資本為20億,但兩年內將擴大至60億,其中建銀將出資36億,占股最大。
新成立的合資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在中國進行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養老和健康產業投資、股權投資、項目投資、投資管理諮詢與受託資產有償管理等。
報導指出,目前新公司正接洽的項目有北京昌平新城的行政功能區市政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及密雲新城的開發等。中投公司看好的是綠城的代建能力,計畫以類似商業模式在全中國其他城市拓展。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協議,不只是因為其牽涉到房地產開發,還因為投資方包括了中國主權投資基金以及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
第二、這個合作案救了綠城,綠城是中國大陸近幾年新興的房地產開發集團,非常擅於資本運作,成長飛速,但也在最近由於北京中央打房的政策和全球經濟成長變緩,面臨龐大資金壓力。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合資公司投資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養老和健康產業投資,這多少點出中國下一個房地產投資的方向: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多地區需要舊城改造,若沒有政府的配合是很難達成的,中投可以介入;另外配合健康化和老年化的趨勢,有關於銀髮養老村的建設也是大陸未來投資熱點。
第四、新合資公司的控股方是中投公司,代表中投不是被動的投資,在未來新公司有主導性,綠城只是中投的代建夥伴(營造商)。未來中投房地產投資的動向值得密切關注,基本上雖然大陸整體房地產在降溫,為的是要杜絕民間投機性資金,但很多重要的開發案仍將持續形式會從民間行為轉成政府行為,當然這也關係到兩岸未來在房地產合作引進中投的可行性。
中投 / 英國基建
樓繼偉是在28日刊出的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表示稱,旗下資產近4,100億美元的中投,「殷切希望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或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作為股權投資者參與英國的基礎設施行業」。
他在文中提到,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除了幫助建造基礎設施外,也希望在西方擁有並運營這些基礎設施。「傳統上,中方僅作為承包商參與海外基建項目。現在中國投資者也認識到,有必要投資、開發和運營此類項目。」
他並讚賞英國是「世界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擁有一套「健全的司法體系」。他還表示,中投已「在英國市場建立了可觀的頭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外匯存底的具體構成屬於國家機密,但其絕大部分資產是高評級的主權債務,尤其是美國國債。近年來,許多中國官員和學者也一直在呼籲分散投資中國3.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並將一部分儲備投入海外有形資產,包括基礎設施。
儘管日前中投監事長金立群9月底在倫敦曾公開表示,除非歐洲方面拿出一個明確的債務危機解決方案,否則,中國是不會通過購買高風險債券,向歐洲伸出援手。隨歐債危機越演越烈,且本次中投規劃,擬從英國開始,投資已開發國家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是否成為中國出手援助歐洲另一種模式,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中投成立於2007年,為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大陸國有獨資公司,其使命是掌管一小部分外匯儲備,用其進行風險較高的海外投資,賺取較高的回報。最初,中投的多數海外投資對象是金融機構,但近些年來這只基金已投資於自然資源相關企業,偶爾涉足房地產。
據財報顯示,去年中投投資收益合計為553.93億美元,淨利達515.6 億美元。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中投有太多錢要到海外投資,美債和歐債目前都不是很好的選擇,金援海外金融機構風險也太大。
第二、投資有形房地產是很好的方式,歐洲先進國家的基礎設施有許多已經過時,急需要更新,透過國家主權資金投資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新加坡、加拿大和中東的政府投資基金很早就開始直接投資海外的基建項目,四、五年前西班牙財團競標倫敦希斯國際機場就曾引進新加坡等國家主權基金作為共同投資者。
第四、英國是很好的投資對象,不僅是因為英國是歐洲歷史文明大國,還有2012奧運會等活動的加持。另外,英國的公司治理是全歐洲最先進的,對投資人是一大保障。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基建項目,雖然承諾有15%的IRR,但往往因為政策變化或中央和地方協調不佳,常常無法達成目標報酬率。
第五、李嘉誠集團在今年稍早已經透過旗下長江基建,投資英國水務公司和項目,開啟了英國 / 歐洲基建項目投資的新熱潮。
第六、中投越來越精明,前兩年只是像一個超級金主,沒有目的的到處撒錢,但也繳了很多學費。從今年開始,中投引進專業團隊,更有系統地將投資標的分散,包括跨地域、跨產業和跨型態,類似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淡馬錫,目的性和專業性都大為增強。
第七、台灣政府不要只喊口號,像愛台十二項建設,應該仔細思考如何將中投的資金引來參與我們的公共建設工程,包括高鐵、捷運、機場、港口及類似中投 / 綠城的舊城改造等。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和中投合作,台灣自己沒有雄厚的財力,為何不藉著ECFA兩岸合作的契機,多多讓中國大陸參與我們的基礎建設呢?
聯博 / 匯達
聯博資產管理營運執行長David Steyn1日率紐約總部主管來台,與聯博投顧董事長兼總經理翁振國宣布已完成收購與匯達投信99%以上股權,匯達投信將更名「聯博投信」,成為聯博集團亞洲第4個子公司。
這也是一年多來的第3件國際資產管理集團入主本土投信,先前已有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買下犇華投信、南韓最大資產管理集團未來資產(Mirae Asset)收購台壽保投信6成股權。
David Steyn表示,聯博將結合全球投資團隊資源,強化在地投資管理團隊,擴大產品線。翁振國則表示,將發展境內基金產品,進一步在台投資,培養資產管理人才,且會加強培訓台灣本地人才,包括基金經理人、研究員、研究團隊。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是過去一年間第三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到台灣來併購投信公司的案例,而且併購方都是很大型的全球資產管理巨人,值得注意。
第二、外資的併購對象均以中小型投信為主,代表其只想藉M&A建立大中華平台,並不想付很高的溢價去併購現有市場龍頭。
第三、外資為何要併購台灣投信?一部分是台灣本地市場,但更可能是為了大中華布局和台灣本土人才,未來可以將台灣作為人才訓練基地,再派遣到中國大陸去。
第四、大陸A股市場今年以來表現雖然不佳,但是還是有不少外資投資銀行前往大陸設立合資劵商,說明外資長期還是看好A股市場的潛力,但是大陸現在基金管理公司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太少,外資直接到大陸去慢慢探索不知還要到何時才能開花結果,乾脆雙管齊下,在台灣買下一家投信公司,未來視時機再進行兩岸連結和合作。
第五、經濟部前一陣子研究,已有超過一百家外商在台灣成立區域營運總部 (Regional Headquarter),其中包括金融總部。我相信金融布局絕不是只限於銀行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信)也是一種形式。兩岸金融MOU簽屬至今,台灣方在大陸布局最有成就的就是基金管理公司,現已有富邦(方正)、國泰(國家開發銀行)、永豐等多家金控和彼岸金融機構成立合資公司,了解這一點,再看外資到台灣來買投信就不足為奇了。
冠捷 / 平潭
由全球液晶顯示器龍頭冠捷科技主導開發,福建省平潭島的「平潭台灣科技園區」2日舉行奠基動土典禮,冠捷總裁宣建生並宣布,冠捷將在園區內打造全新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基地,未來總投資金額逾100億元。
占地約4,000畝的「平潭台灣科技園區」,由冠捷科技主導開發,第一期除了冠捷之外,還有億冠晶、納米科技、安穩電子、穎臺科技、冠茂、萬鼎等多家關聯企業進駐,初期投資金額約4億美元,全區完工投產後,年產值可達人民幣150億元(約新台幣710億元)。
大陸官方積極規畫平潭開發,除了高科技電子產業園區,還有傳統產業如農漁業、食品加工等,大陸官方估計,2011年平潭的投資金額可達人民幣300億元,未來三年投資可能超過千億元。
其中冠捷更算是台商前進平潭發展最積極的廠商之一,去年9月間,宣建生與宣明智二人,曾率領國內科技、學術、金融投資、文化教育及農業生技等企業負責人約30餘人,到平潭考察投資環境。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建議,兩岸地理位置最近的平潭和新竹應共同打造通商以及休閒的環境。蘇樹林回應,新竹可以把需求提出來,雙方再進一步溝通協調。
其他9家也簽約將前往園區投資的台商包括,億冠晶投資2500萬美元,計畫生產LED發光條,產值10億人民幣;佳格食品投資2000萬美元,預計生產健康食品,產值50億人民幣;納米科技投資1億美元、富國新1億5000萬美元、安穩電子5000萬美元、穎台科技1500萬美元、呈曜實業200萬美元、安德思300萬美元。
其中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將和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合作在平潭設立專科和大學,提供當地更地多的人才。
日前大陸國務院剛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畫」,同意平潭實施全島放開,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援、投資準入、金融保險、對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這是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投資案,因為平潭是大陸在海西積極開發的重點,未來會擁有比一般經濟特區更優惠的 "超級政策"。
第二、平潭現在還是一片荒蕪,就如同浦東十五年前一樣,但是在政策的強力加持下,發展極為快速。
第三、冠捷是福建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台商,之前雖然也有華映在福州投資並成功借殼(廈華)上市,但是其產業面遭遇寒流,績效欠佳,無法和冠捷相比。相信大陸方也是屬意由冠捷這樣有信譽、有實力而且根植福建的企業來牽頭平潭的開發。
第四、這次的投資不只有冠捷,還有其它多家台商進駐,說明台商已經懂得揪團打群架,團結力量大,另外冠捷的配套廠也有一起行動,整體的投資力度比美十年多前中華汽車結合下游廠商投資福州台商汽車工業城的盛況。
第五、但是我們也要提醒台商注意,中國大陸的經營環境和風險和以往已經大為不同,招商的時候極為熱情,但是還有許多未來政策和全球金融環境不確定的風險,重慶就是最好的例子:去年薄熙來成功將惠普吸引到重慶去,沒想到後來惠普卻宣布更改 PC / NB 經營策略,讓追隨惠普到重慶投資的台商進退維谷。
台商能夠做的,恐怕就是和中方要求更優惠的政策,並且有銀行資金的配套。平潭打的招牌,是複製十五年前的浦東、二十年前的深圳,並以土地增值來吸引台商投資。基於地緣的優勢,台商如果要選擇,平潭在政治上或經濟上可能是比重慶、武漢或天津更安全的對象,才會有這麼多的台商對平潭抱持這麼大的熱情。
台灣IPO
台股資本市場今年新股上市家數創九年來新高。勤誠(8210)、關貿網路(6183)近日櫃轉市後,不僅今年上市新股已達40家,超越去年的39家,單是IPO總籌資金額即逾1,000億元,較去年成長1.2倍;顯示台股今年雖處國際股災,資本市場仍充分發揮提供新股籌資管道的功能。
進入年底業績清算關鍵期,證交所及櫃買中心趕進度催業者掛牌,截至目前為止,預定12月上市的已確定是5家,上櫃則可望追高至16家,若21家全數掛牌,經扣除例假日後,幾乎天天都可望有新掛牌公司登場,在12月末班百年掛牌列車加班開跑下,證交所總掛牌家數已搶先突破800家關卡,而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樹也掛保證,今年總掛牌家數一定可以突破600家。
12月上市櫃掛牌狂潮即將啟動,在主管單位積極跟催下,12月上市櫃掛牌家數有機會創下今年新高。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指出,今年年底前至少還會有3家重量級大廠預定上市,據悉指的是鴻海集團的KY臻鼎、KY中租、KY基勝,除此之外,日前KY科嘉董事長也表態預定在今年底上市掛牌,再加上櫃轉上市的利勤,換言之,上市掛牌保證員額已達到5家,經結算,證交所今年全年新上市公司將達到45家,創下2001年以來新高紀錄,年增率為45%,其中第一上市占12家,比重達26.67%,合計截至11月底止,上市總掛牌家數已達到811家,若再加上這5家,上市掛牌家數有機會達到816家。
證交所指出,今年45家新上市公司中,本國上市公司占25家,較去年增加逾9成,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則有12家,較去年全年的6家增加一倍。
不讓證交所專美於前,櫃買中心年底也趕進度,狂推上櫃掛牌業務,且家數遠超出證交所,包括12月搶先掛牌的康普、KY東凌外,已初步敲定承銷價的還有11家,包括KY紅木、KY其祥、安心、健亞、傳奇、KY康樂、KY必勝、天宇、華星、穩懋及和勤,另已經證期局核備過關的KY宜佰康、KY保綠、牧東也有機會趕上百年掛牌的末班車。
就年底這波掛牌熱潮中,產業集中度最密集的當屬生技類股,經統計光是上櫃部分預定掛牌的生技公司就至少有3家,包括健亞、KY康樂、KY宜佰康,若再加上剛掛牌不久的基亞及已通過上櫃審議的雙美,群聚效應相當明顯,不排除年底生技股會出現新一波的比價效應。
我們的觀察:
第一、台灣今年IPO的家數較去年有顯著的成長,主要原因是外國公司和台商回台第一上市大幅增加。
第二、台灣仍然是亞洲最佳的中小企業資本市場,中國大陸企業到美國和新加坡上市的路已經被封死了,台灣會是下一個目標。短期內,具有外國公民身分的中國大陸企業主會探索到台灣上市的途徑,例如KY亞洲塑膠等。
第三、長期來說,台灣股市吸引外資上市仍有隱憂,TDR就是一個例子。台灣主管機關在保護本地投資人的同時,要多了解外國企業的心態:外資到台灣來就是追求「溢價」(premium),因為台灣代表一個較有水平的投資市場,台灣投資人了解高科技、傳統製造業和中國概念,到台灣以較高的本益比發行並非是損害小股東的權益,投資人自己會做出判斷,政府應尊重市場機制。今年KY康聯製藥以17倍的本益比掛牌,股價第一天就暴跌25%,證明投資人還是有市場的理性。
第四、台灣的資本市場要跳脫散戶導向,多引入機構法人和外資投資人。小型股上市的最大危機是得不到主流投資人的青睞,從這點來說,現有的抽籤制度獨厚散戶,雖然可以平息反對抗議的聲浪,但對公司長期股價的穩定性可以說毫無幫助,背道而馳,就如同去年主管機關設計的TDR次級市場「降溫」措施一樣,屬於短視政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予以修改。
Coach / HDR
歐美景氣不佳,國際奢侈品牌轉移陣地,布局正在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知名品牌COACH 30日宣布,在香港發行的HDR(存託憑證)申請已獲批准,今天將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據麥肯錫報告,到2015年,中國的消費者將拿下全球奢侈品市場20%以上市占率,中國並將躍升成為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歐美奢侈品牌掀起赴港上市熱潮。杭州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人士表示,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文化與歐美接近,語言上也有便利;香港國際機構多,投資者也多,監管上香港也沒有歐美那麼嚴格。因此,如果要在亞洲找上市地點,香港無疑是首選。
COACH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Lew Frankfort表示,去年中國區收入上升75%至1.85億美元,他預估今年收入會上升至3億美元。這次以HDR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主要希望提升COACH在中國市場乃至亞洲地區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品牌知名度,未來,COACH會把中國視為業務增長最大的地區。
Frankfort說,2010年COACH在中國的銷售保持雙位數增長,目前大中華區占其整體銷售的8%至10%,他預計,未來3年至5年有望增加至20%。
據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07億美元,占全球銷售市場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第2大奢侈品消費國。而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發布的報告預計,2012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會達到146億美元以上,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頂峰。
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陽坤強調,2011年將是全球奢侈品大舉進軍中國的一年,目前中國擁有全球近2/3的奢侈品牌,預計在2013年以前,世界各國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牌,都可在中國找到。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的消費力實在太強了,全球精品和奢侈品牌公司恐怕為了市場理由,會絡繹不絕地到香港上市,台灣沒有機會。
第二、Coach 上市值得注意,是因為它是用HDR而非IPO形式,香港投資人對DR的認同度,預計不會超過台灣TDR。
第三、台灣應該思考,有什麼樣的外國公司是適合台灣市場的?零售精品企業應該不是首選,因為市場太小,除非是以陸客為銷售對象。我們應該找尋適合台灣相對優勢的產業,例如文化創意或農業生技。
第四、本週香港珠寶商周大福上市,預計籌資30億美元,本益比高達25倍,完成後新世界集團鄭裕彤老闆其個人財富將超過李嘉誠,成為新香港首富。全球股市仍有許多變數,周大福IPO的結果具有指標意義,代表了香港精品概念股2012年的前景展望。
新華人壽 / H股
新華人壽1日在香港表示,計畫全球發行3.58億股H股,95%國際發行,餘5%在香港公開發行,香港發行將於2日開始至7日結束。
香港《文匯報》報導,進入今年最後一個月,新股傾巢而出趕上市尾班車,大陸壽險4哥新華人壽H股昨日起招股,以提升過低的償付充足率,集資最多123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107億港元)。
新華人壽啟動A、H上市大計,各發行1.79億A股及3.58億股H股,未計超額配售部分,共募集178億元,H股招股區間由28.2至34.33元,以每手100股計,入場費為3467.6元,集資所得將全用於補足資本,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新華人壽雖為大陸壽險四哥,償付能力充足率卻遠低於同業水準的150%以上,過去3年更低於保監會要求下限的100%,於27.7%至35%之間遊走,至今年3月經增資140億元後,截至6月底其償付能力充足率才回升至106.1%,惟9月底已跌至86.6%。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大陸的保險公司實在是太好賺了,凱雷投資太平洋保險,至今總共賺了45億美元,是亞洲單一PE投資項目獲利最高的紀錄。歐美中資作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人,也賺了很多錢。最近中國大陸經濟不是很好,工商銀行高層還公開表示不好意思賺了太多錢,沒有幫到企業,難怪國外投資人前仆後繼要投資中國金融股。
第二、這次IPO總共找了四家基石投資人,分別是新加坡大東方保險集團 Great Eastern Insurance,PE 安博凱(MBK Partners)、避險基金(D.E. Shaw)和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 Khazanah。PE fund 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是今年的新趨勢,一方面是PE錢太多了,另一方面則因為上市公司股價訂價合理,長期投資回報不一定比 pre-IPO 投資差。
第三、星、馬政府和民間企業這是共同出手投資新華人壽IPO,代表幾個意義:1. 東南亞國家希望和中國市場走得更近;2. 傳統香港集團(李嘉誠等)前一波HK IPO做為基石投資人的案子太多,所以要休息一下;3. 中國的人壽市場如同銀行,是長期穩賺不賠的安穩投資。
第四、馬來西亞主權基金Khazanah 最近出手頻繁,值得台灣學習,台灣只有國發基金,沒有國家主權基金,面臨四大慘業的整合,現在正是政府出手成立主權基金的最佳時刻。
雅虎 / 策略投資人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熟知內情人士透露,多家私募基金提出每股16至18美元的價格,打算收購雅虎的少數股權,雅虎希望該計畫能在在年底之前定案。
消息人士指出,本周稍早雅虎收到至少3份出價,擬收購將近20%股權,其中包括私募基金公司TPG Capital、銀湖和微軟等公司組成的集團和其他公司等。銀湖的出價為每股16.5美元,TPG則為17.5美元,不過雅虎希望買家出價能高於20美元。
另外,知情人士表示,雅虎近日將評估阿里巴巴和軟體銀行的聯合提案,意即從雅虎手中購回對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的持股。雅虎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和雅虎日本35%的持股,而軟體銀行亦持有2家公司大額股權。
在此同時,阿里巴巴和軟體銀行亦持續與私募基金公司協商,研擬攜手收購雅虎全部股權。例如Bain Capital和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正聯手提出對雅虎的潛在收購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雅虎仍然是一塊寶,有阿里巴巴40%業務,有日本第一名portal業務,還有美國業務平台,相信出價收購的投資人一定不在少數。
第二、微軟購買雅虎20%的股權和阿里巴巴回購雅虎對其持股,是兩個不同個案,對估值計算會有重大影響,也帶來架構設計上新的挑戰。
第三、雅虎亞洲做得最好的市場是台灣,營業額高達350億新台幣,創辦人楊致遠又是台灣人,但是卻未見台灣企業家、台灣公司嘗試向雅虎買回台灣這塊業務,非常可惜。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最願意提供資金支持產業整合,不管整合者是外資(如微軟) 或中資(如阿里巴巴),台灣產業或企業應該站出來進行全球各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由PE提供資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