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鴻海 夏普, 富士康 海航, 陸資來台,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 溫州金改, 中信 里昂

鴻海 / 夏普
鴻海集團近日宣布與日本液晶顯示器(LCD)製造龍頭夏普結盟,鴻海集團出資669.05億日圓(約新台幣238億元),取得夏普10.95%股權,成為夏普最大單一股東;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以個人名義入股夏普十代面板廠。

總計這次合作案,金額高達1,329億日圓(約新台幣473億元)。這是鴻海集團繼入股奇美電後,又一次在面板業重要布局,將勢力延伸至品牌,為台灣面板業「聯日抗韓」跨出一大步。鴻海新聞稿指出:「未來不排除也讓夏普入股,雙方交互持股。」

面板業內人士解讀,鴻海的動作,除了解除夏普資金問題,也同步掌握夏普、索尼兩大品牌的電視系統組裝代工訂單,利用夏普的技術,爭取更多蘋果訂單。全球前四大面板業者依序是韓廠LGD、三星、奇美電與友達,奇美電與夏普結盟後市占率提高為20%,逼近三星的25%,LGD為31%。

鴻海藉由與夏普結盟,取得金屬氧化物半導體(IGZO)技術,打造十代廠,並為蘋果iTV電視建立面板專線,傾全力為蘋果提供從組裝至零組件的「一條龍服務」。台美日三強首度攜手,力抗三星韓流。

業內人士透露,夏普八代廠是蘋果所投資,並早已被蘋果包下,成為蘋果新iPad與iPhone的面板生產專線,在蘋果力促之下,鴻海投資夏普十代廠,並為蘋果年底推出的iTV面板做準備,打造全新的金三角合作關係。

蘋果的產品發展藍圖很清楚,IGZO、LTPS與IPS都是必備技術,夏普同時擁有這些技術與產能。在蘋果牽線下,鴻海艦隊全面攜手夏普,就全球面板產業而言,台日美三強抗韓才剛開始而已。

鴻海已不滿足於為最大客戶蘋果做系統組裝代工,而要進一步往上游零組件發展,這也是蘋果所要求的,由於關鍵零組件是屬於高毛利的產品,將可大幅提升鴻海自身毛利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郭台銘董事長這幾年的海外M&A項目中,以本案最make sense,之前收購思科和索尼海外的工廠,只是純粹以海外布局,接收生產製造資源,以及加強和客戶合作關係為著眼點,但沒有策略內涵,不像和夏普的合作。

第二、入股夏普有很多層次的意義,包括上游技術取得,擴大生產規模,強化和蘋果的關係,以及建構大中華 / 日本策略聯盟,這也等於向全球宣示,未來是產業鏈彼此間的競爭,而且鴻海不會缺席。

第三、「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三週前才剛舉辦日台投資研討會,而且選擇台灣企業對日本的併購作為題目,當時有些人還覺得台灣對日本的投資併購案應不會太多,沒想到郭董事長馬上就證明這才是新主流的開始。假如鴻海 / 夏普代表大型的台日併購,未來我們必然可以樂觀期待十倍以上數目中小型日台企業彼此之間的股權交流。

第四、日本產業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結構重組,大型家電、半導體和面板企業面對南韓強烈的競爭和日圓的升值,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企業組織架構再造,包括分拆 (spin-off)、合併、引進策略投資人和資產出售。台灣電子業經歷了多年的好光景,現在已面臨了轉型的關鍵時刻,透過M&A收購日本企業的關鍵零組件技術,或者是和日本企業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和全球市場,對於進退維谷的台灣電子業來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產業升級戰略。

第五、鴻海 / 夏普的合作另外一個意義是說明未來M&A的主流趨勢是「策略聯盟」,包括參股和合資,合併和全面收購反而在其次。由於是產業鏈和產業鏈的合作,所以不需要整個企業合併,反而會增加整合上的困難; 如果台灣企業的財力不夠,還可以和私募股權基金配合。

第六、本案比較奇怪的地方是郭台銘董事長個人以235億新台幣投資夏普十代面板廠46.5%的股權,這可能是不要讓鴻海在夏普的持股過多,也可能是因為十代廠有較大的風險,所以由郭董以個人名義先投資,十代面板廠造價超過一百億美元,對郭董來說是一筆好交易,但不論如何,整體而言都是很奇怪的架構,有潛在的conflict of interest,但是在本案創造的光環下,就沒有人特別去深究其原因了。

第七、郭董曾說,他要做就做10年、20年的計畫,而非3到6個月的短期績效。以郭董的布局來說,未來和蘋果只會綁得更緊,預計蘋果營收未來有可能占鴻海集團一半,而非蘋陣營占另外50%,夏普的投資掌握了未來三年蘋果所需的關鍵跨世代技術,對鴻海業績衝刺的幫助不可言喻。

富士康 / 海航
全球最大電子專業代工業者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昨日在大陸海南省博鰲與海南航空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郭台銘表示,富士康將與海航在觀光、旅遊、採購、免稅商品等領域合作,並將在海南省扎根高科技行業。

富士康集團昨天與海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航空物流、商業貿易、電子產品生產等領域合作,有助富士康打造包括產品生產、物流運送、甚至零售在內的「一條龍」產業鏈。

鴻海投轉資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表示,富士康的工作團隊很快就會進駐海南,第一步是在海口設廠,製造生產該公司專長的電子產品,「希望工廠今年內可以動土,以一年多的時間完工後開始生產」。

郭台銘談到為何在海南投資指出,希望抓住海南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先將一些科技產品移轉到當地,因為海南發展高科技業有一定的人文與生態基礎;按規畫,在海南的第一步投資將先在省會海口市,預計今年內動工,一年多時間建成啟用。

除了製造業,由於海南是大陸國務院核准的國際旅遊島,享有特殊的免稅商品政策,而海航則是海口機場免稅商店的合作方,郭台銘還透露,未來富士康將與海航聯手免稅商品的供應。此外,與海航的合作還包括航空物流、第三方支付等有助於發展富士康電子商務的項目,透過與海航的強強聯合,富士康希望能在海南落地生根、鳳凰展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郭台銘董事長做案子越來越有創意,本案牽涉到「跨領域」的合作,是鴻海集團近期另一個戰略合作項目。

第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本項目的合作在於物流,利用海航的資源優勢,切入物流運送以及電子商務等領域。

第三、但是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每次高調宣布要和另外一個強勢集團合作,往往是不了了之,去年和大陸太陽能產業龍頭保利協鑫朱共山先生的合作就是一例,三個月之後宣布停止。

第四、和鴻海在觀光、旅遊的合作雖然符合海航的發展戰略,但卻和鴻海集團的電子本業沒有什麼關係,令人不得不猜測’這是不是因為要圈地所發展出來的合作項目。

陸資來台
經濟部日前公布第三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內容,表面上開放幅度極大,台灣經濟與投資再向開放與自由化,邁進一大步;但仔細審視內容,卻發現那種揮之不去的「保密防諜」心態,導致開放時訂定了其它如「不得具控制力」、「主管單位專案審查」等條件,結果反而是讓原本的開放變成緊縮,甚至平添未來陸資投資案的困擾與紛爭。

根據經濟部的報告,第三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已經由行政院審查通過。其中製造業開放幅度約九七%,服務業與公共建設開放幅度約五一%。製造業部分,新增開放一一五項,包括LED、太陽能等產業都在開放之列。表面上開放幅度極大,值得肯定。不過,經濟部對半導體、面板及其相關零組件、工具機、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所謂「關鍵性產業」,雖然取消原本百分之十的陸資持股上限之限制,但卻規定陸資不得有控制能力。其它各種限制條件還包括:陸資必須經過專案審查小組審查產業合作策略、陸資要承諾不擔任或指派投資事業的經理人、陸資擔任董事人數不得超過其它股東的總人數、不得徵求委託書等。

請問:這種裹上一層又一層纏腳布的開放,算是哪門子的開放?而且,仔細閱讀、深入去想,經濟部訂的各種條件,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要陸資拿錢來給台灣企業玩,但卻剝奪其公司大股東應有的所有權利,不得與聞、參與公司事務。請問:合理嗎?天下有這種傻瓜投資者嗎?這種開放,有等於沒有,明為開放、實為緊縮。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立法院報告時說了一句話:「此規定比過去更嚴格」,倒是誠實的說出這個「開放」的真正面貌。

經濟部說這些規定,是為了避免我國關鍵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與主動權,落入陸資手上。但邏輯上來說,如果我國真有在全球具關鍵技術的發展優勢者,坦白說,這種企業不會賣的;會賣的大概就不是這類企業。這些企業或許較大陸的企業高明,但卻不是台灣不可缺少者。而且,換個角度看,陸資如果來台投資,當然要選擇較具競爭力、優秀、或甚至較陸企高明的企業,難道經濟部認為陸資是要來台「撿破爛」嗎?經濟部的「保密防諜」加上「父母官控制」的雙重心態,在實際上是封死了陸資來台投資的路了。

其實,影響較大的特許產業(如金融、電信),任何投資案原本就要由主管機關審核把關。經濟部只要把極少數影響國家安全的產業排除在陸資投資項目之外即可,其餘產業與企業,到底陸資是否有興趣投資、要投資多少比例、投資後與原經營者的關係(如派任董監事席次、是否指派經理人等),都交給市場決定即可。經濟部,就甭管太多了。說有哪一個產業、哪一家企業,因為有陸資入股取得主導權,就導致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負面影響,是言重了。處處設限,只是限制了兩岸投資交流、互相拉拔成長的機會罷了,政府還是鬆鬆手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政治力量像是像揮之不去的夢靨,影響政府的決策,每次好不容易開放一步,卻又再加上一些條文的約束,等於是退後一步,最終的結果是在原地踏步。

第二、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對反對開放陸資的人表態「我們不是沒有在把關喔」,這對所有外商招商引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政府審查外人投資第一關就是檢查是否有中資成分,只要有0.5%中資就立即轉到「特慢車」申請流程,大陸企業現在積極走出去,布局全球,越來越多全球企業都和陸資有接軌,政府沒有必要的「恐中症」只會把自己綁死,讓台灣企業的國際舞台更加狹小。

第三、現在是政府重新檢討陸資來台政策的時候了,要不然該就放棄「正面表列」的審查方式,要不然就應率先推出一些標的清楚的項目,直接對陸資招商,不要再在產業名目中打轉。

第四、台灣應該向中國大陸學習,由政府帶頭,將好項目先端出來,而不是等到出問題的時候才急急忙忙開放期望從陸資找到救兵。以金改為例,中國大陸是四大行先完成戰略重組、招商引資、海外上市後,才將改組進一步擴充到第二層次的銀行 (交行、招商、光大等),台灣現在雖然開放陸資銀行參股,卻仍將比例限制在5%,等於沒有開放。

第五、台灣總有一些自我施加的禁忌,某些產業好像是永遠不得開放的,想都不用想,比如說電信和房地產,反對電信開放的理由是會影響國家安排,反對房地產的理由是會引起炒地皮。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對,其實不然: 電信和雲端計算息息相關,華為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台灣許多網通大廠和華為都有緊密的業務往來關係,中移動投資遠傳電信四年都未獲准,我們又怎能對台灣發展雲端的前景有信心? 再以房地產為例,大量陸客來台,正是大力發展商用地產最佳時機,可以要求陸資投資商用地產長期投資,規避土地炒作行為,為何政府不能朝此深入規劃設想?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
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表示,希望暑假前敲定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但香港銀行界人士研判,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有限,大陸不希望在「同時區內」(台、港在同時區)設太多清算行,否則業務會重疊,這是新加坡多年來爭取不到清算行的主因。台灣市場憂心,貨幣清算今年能否開花結果仍充滿變數。

另一名熟悉兩岸政經的大陸金融界人士認為,兩岸貨幣清算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例如若兩岸氣氛緊張,大陸切斷清算管道後,台灣人民幣的流動性會出問題,衝擊金融穩定。

金融研訓院昨日舉行「台灣銀行業發展人民幣業務之經營模式探討」研討會,香港恒生銀行人民幣業務策略及計畫部主管顏劍文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能否壯大人民幣市場,關鍵在北京決策層。

他解釋,依香港經驗,所有人民幣業務都是由北京中央的法規所帶動,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大陸允許做什麼業務;台灣自己法規也必須跟上,把配套措施做好。央行規畫在兩岸互設清算行,彭淮南又表示盼暑假前簽訂貨幣清算協議,台灣成全球第2個人民幣清算平台機會濃厚。

顏劍文坦承,香港和台灣在人民幣市場上「肯定有競爭味道」。但他研判,台灣、新加坡、香港位處同一時區,而大陸的態度是,人民幣市場規模並未大到要在同一時區內設多個清算行。相對台、星,位於不同時區的倫敦,還比較有希望成清算平台。

此外彭淮南強調,不贊同在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前,開放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承作人民幣業務,「不能都給香港賺走」。

不過,顏劍文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台灣應先養成人民幣「業務上的慣性」,意即待各項業務作起來、規模夠大後,大陸才會考慮設清算行,而非苦等貨幣清算協議。他舉例,上世紀歐洲美元萌芽時,倫敦做了很多功夫,吸引大量美元離岸交易到倫敦,造成離岸美元在倫敦交易量比美國本土還多,成了「約定俗成的離岸中心」。同理可證,台灣要先把人民幣的量做起來,才有機會爭取清算中心。

顏劍文還建議,台灣可效法英國和澳洲和大陸簽「貨幣互換協議」,透過貨幣互換取得足夠的人民幣存款,才能從事各種業務。譬如當年新加坡和大陸簽互換協議後,匯豐銀行便從新加坡金管局拿人民幣發展貸款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彭總裁真的是操之過急了,大陸方會接受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的想法,但還是要按步就班。

第二、彭總裁等於是公然宣稱要成為全球第二個人民幣清算平台,問題是台灣配套措施做好了沒有,政府部門之間 (彼如說央行和財政部 / 金管會) 是否有協調? 是否有共識? 這些都不具備就想蠻幹,失敗的機會很大。

第三、彭總裁可能是想追求自己的歷史定位 (legacy),但是不應該說出影響區域和諧的重話,像「不能都給香港賺走」,這會造成反效果,香港絕對有條件在「一段時間之內」作為區域唯一的人民幣清算平台。

第四、香港恆生銀行主管說得很對,台灣能否壯大人民幣市場,關鍵在北京決策層,因此這是兩岸政治話題,不是單純的財經決策。

第五、和香港比較起來,台灣有實體經濟作後盾,很容易順理成章地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但規模一定要夠大,並且靠各種金融產品的帶動,比如說政府目前在推廣兩岸特色金融,並且發展「以台灣為主的人民幣理財業務」,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香港目前發展比較快的人民幣商品就是點心債,其它還付諸闕如,台灣如果能夠成功搭建人民幣理財平台,未來潛力不可小覷。總而言之,台灣是有機會的,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反而亂了章法。

溫州金改
大陸國務院28日批准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專家表示,這對大陸的金融改革、溫州發展及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均可說邁出一大步。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要求透過體制改革,構建與經繼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體系,為全大陸的金融改革提供經驗。

溫州市金融綜改試驗區有12項主要任務,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立風險防範體系,包含3大項。除了制定規範民間融資的管理辦法外,另外還特別強調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職責,以落實地方政府處置金融風險的責任,以及建立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綜合統計與預警體系。

溫州的具體目標包括,今年底前小額貸款公司要達到100家、且資本金總量達到800億人民幣。同時,要全面啟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以及鼓勵股權投資公司等。

併購專家、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表示,溫州金改獲批不但是對民間金融與民營經濟的肯定,也鼓勵溫州進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為即將到來的全國金融改革提供經驗;同時,這也支持國有金融機構面向小微企業,與民間金融搶地盤;此外,溫州金改特別強調風險警示,強調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

此外,個人境外直接投資也在溫州金融綜改區的主要項目內,允許溫州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分析人士指出,這為引導資金外流開闢一條出路。

我們的看法:

第一、溫州應該加強和台灣的合作,台灣銀行界有最完整的小額信貸經驗,可以協助溫州的金融改革。

第二、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是兩年前溫州就想做的事情,後來因為政策的原因停了下來,溫州可以研究如何引導境外投資到有戰略意義的投資方向,比如說可以探討投資台灣企業,兩岸共同開發全球市場。

第三、台灣正在積極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應該想法子和大陸的金融改革接軌,不只是金融創新,並且還有更深層的兩岸合作意義。

第四、除了溫州以外,廈門也在展開金融試點,希望成為海西金融中心,吸引更多一流台資金融機構進駐。台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不能只是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若能配合大陸政策發展的趨勢,將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信 / 里昂
大陸券商龍頭中信證券(00630-HK、600030-SH)昨傳出將全資收購里昂證券(CLSA),又因華夏基金51%股權出讓收益加持,使其去年淨利年成長11.18%達到125.76億元(人民幣,下同),表現符合市場預期,結果帶動其在港、陸兩地股價表現,AH股全天各自大漲2.66%與3.72%,報收11.59元與15.6元港幣。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表示,正在談判將旗下里昂證券全部股份出售給中信證券,以取代去年達成的出售19.9%股份的協議;與此同時,中信證券不再計畫收購農業信貸旗下另一經紀公司盛富證券(Cheuvreux)的股份。

中信證券財務總監葛小波昨天於全年業績記者會表示,公司與東方匯理就里昂證券股權交易繼續展開談判,希望能夠儘快完成。他表示,該宗交易可望使中信證能進一步提高在香港的市占率,並有助公司國際化布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里昂是亞洲最優秀的獨立型劵商之一,背後雖然有法國農業銀行(前里昂銀行)擁有65%的股權,但經營管理完全本地化,一直以言論獨立,經營靈活和饒富創意而著稱,現在將其全部股權轉讓給中信證劵,相信對其未來發展是比較好的選擇。

第二、原先的安排是由法國農業銀行和中信證劵共同持有里昂證劵,而且中信要同時收購法國農業銀行旗下另一經紀公司盛富證劵,但這並不是很好的安排,因為法國農業銀行和中信證劵是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而盛富證劵業務又和亞洲無關,以歐洲經紀業務為主,前景不佳。現在只投資里昂,策略比較清晰。

第三、中國的證劵公司都積極想「走出去」,併購海外同業,之前已有海通證劵成功收購香港最大本地劵商大福的先例,中信證劵若能成功收購里昂,將更進一步創造新紀錄,因為里昂是完全外資外國人管理的劵商。

第四、中國大陸對海外劵商的收購,應從亞洲區域型證劵公司先開始做起,不要一下子跳到歐美去,會有管理上的問題,更何況未來全世界資金都想要進入亞洲市場,成就亞洲龍頭,就有可能作世界的領導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