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爭議
福建平潭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個縣,與新竹相隔僅六十八海里;但兩岸官方最近卻為了「平潭綜合實驗區」,引發了一場少見的爭議,證明兩岸的心理距離其實比地理距離相隔更遠。
平潭實驗區與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同,特區是為了實踐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祇有經濟目的,但實驗區除了有經濟實驗的目的外,尚有政治實驗的目的,台灣官方因此懷疑中共想在實驗區內實驗一國兩制,但大陸國台辦卻鄭重否認,並且批評陸委會對兩岸發展的態度太過消極;這是自兩岸互通以來,國台辦與陸委會首次隔海點名叫陣。
國台辦主任王毅雖然強調平潭實驗區是經濟項目,不是政治項目,更不是一國兩制項目,但祇要看過平潭實驗區規劃內容的人,大概都會對王毅的說法有所保留。
平潭實驗區之所以冠上「實驗」之名,目的就是要實驗「五個共同」,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與共同受益,而與大陸共同的對象則是「台灣同胞」,按照福建省長蘇樹林的說法就是,「在平潭劃定一些區域,由台灣的市縣或機構來進行共同開發」,「在劃定區域裡由台灣同胞來進行管理」,「在其他一些區域請台灣同胞來參與管理」。
而且,實驗區最高管理階層的管委會副主任,將由台灣人出任,管委會下屬的四個局級單位的副局長人選,也內定延攬台灣人,擺明了就是要實驗「大陸為正,台灣為副」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雖未有一國兩制之名,卻顯然隱含有一國兩制的企圖。
更何況,按照大陸的官方說法,「實驗區的發展定位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示範區」,「探索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且福建官方也一再對外宣傳,四十萬平潭居民「對平潭實驗區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將要發揮的重要作用充滿期待」;可見平潭實驗區在大陸官方的戰略思考中,確實帶有促進和平統一的政治目的。
陸委會把平潭實驗區定位為「有一國兩制之嫌」,其實祇是還原平潭實驗區的本質;而且凸顯誇大實驗區政治性功能的乃是大陸官方,並非台灣的陸委會,陸委會如果不對平潭實驗區表明立場,不讓有意投資或參與實驗區管理的台灣民眾瞭解實驗區的本質究竟為何,那是陸委會嚴重有失職守。
然而,台灣內部不但有人附和國台辦的說法,把批評的矛頭指向陸委會,甚至也有政黨主動促銷平潭實驗區計畫;這些支持平潭實驗區的人認為,大陸即使在搞一國兩制,「但他們在大陸搞,又不在台灣搞,何懼之有?」而且,「五個共同」也可以趁機把台灣經驗帶進平潭實驗區,對大陸發揮反統戰效果,何樂不為?
針對陸委會消極看待大陸推動的平潭實驗區計畫,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平潭計畫是個和平試點,也是台灣推動大陸政改的跳板,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與大陸進行協商,共同推動平潭計畫,展開民間交流合作。
郁慕明說,在「前進平潭、深化交流」的前提下,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台平會),大陸則可以成立「平潭台灣關係協會」(平台會),比照海基、海協兩會的運作模式,共同開發平潭。台平會由李勝峰擔任會長,吳成典擔任祕書長,將推薦人才到平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長期來說,平潭當然有政治的目的,但對台灣來說,不一定是件壞事,平潭是一個港口,也是一個中心(Hub),不僅有船舶的進出,也有人流、物流、金流和信息流,在全球化資源自由流動的時代,能成為一個中心就有一定的價值,平潭就是這樣一個區域中心。
第二、平潭的實驗意味濃厚,主要在於台灣人共同管理,台灣政府當然會跳出來反對,但我們看到的感覺是大陸對這樣政策其包容開放程度,令人驚訝,不是隨便用統戰就可以否定的。
第三、香港特首改選,原先不被看好的梁振英勝出,大陸中央原先支持的唐英年一直犯錯,形象大受影響,民意支持下滑,北京改而相挺良梁振英。你可以說梁振英是因為有北京中央支持而當選,但很少香港人會認同這種觀念,更大的意義是梁振英有民意作基礎,選民就像消費者,掌握了消費者就贏了市場,即使李嘉誠一路支持唐到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第四、平潭是否會有”市場”尚待時間證明,但其在最短時間內打開了市場經濟的第一課 - 「品牌知名度」卻是不爭的事實,台灣原來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平潭是作什麼的,大陸同胞對海西的了解也有限,但是台灣陸委會跳出來反對平潭,卻把平潭題材炒成熱門話題,這可能是兩岸決策官員都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福建省長 / 平潭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能否投資,近來引發外界討論。正在台灣進行「鄉情之旅」訪問的福建省長蘇樹林昨表示,福建「後發優勢」明顯,全球化時代的政府角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對此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政府對平潭無特定立場,只是要提醒台商,投資前要作通盤性評估與考量。
蘇樹林昨下午在新竹參加「平潭綜合實驗區參訪座談會」,致詞時他特別針對平潭案做出說明表示,在全球化時代,政府角色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沒有梧桐樹,招不來金鳳凰。」
他強調說,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新興市場,而福建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市場,福建的競爭力「後發優勢」明顯,這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由招商進入到選商選才,現在不需要政府官員各處去跑招商,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
蘇樹林指出,福建是按照發展原則、產業發展方向、環境優勢,在眾多項目裡面進行選擇,「平潭也是這樣」;而平潭離新竹最近,對台確實是平潭最大的優勢,但同時,平潭也向全球、世界全面開放。
他也強調,大陸中央給平潭「對台方面非常優惠的政策」,這是對台灣釋放善意,「如果這種善意讓少數台灣朋友感到不滿意的話,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會做出傷害台灣同胞感情、傷害台灣同胞利益的事情。」
對於蘇樹林的回應,應新竹縣市政府邀請蒞會的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在會後表示,福建跟台灣是最接近、最親近的一個省分,政府對平潭沒有特定立場,或對某一個投資案有特別的想法,政府是提醒投資者注意,不只是平潭,所有的投資地點,都必須注意風險等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建蘇省長的回答真是高招,三兩下就把最近引起廣大爭議的平潭話題作了重新詮釋。
第二、蘇省長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 :「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地理界線,政府的影響力只能達到一個程度,企業的投資意志與行為,不是政府可以主宰得了的。
第三、蘇省長提到的第二個重點是政府的角色 - 「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招商還是勉強的,創造投資環境卻可能讓人主動上門。台灣不能阻止台商去平潭投資,所應做的就是趕緊打造高雄(或其它地方)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成為吸引全球的中心。
第四、平潭不只對台灣開放,也對全世界開放,但是對台商特別有優惠是事實,大陸將來有利用平潭和台灣對接的想法。看到浦東和深圳興起的過程,沒有人會懷疑大陸是否能夠成功用政策扶植平潭的興起,我們不要再一昧唱衰平潭,而應思考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台灣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利用兩岸合作而創造雙贏。
重慶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兼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21日會見到重慶出席「中國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的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一行人。張德江表示,重慶今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保持對外開放的連續性、穩定性,進一步豐富完善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
重慶市長黃奇帆日昨也向台灣筆電廠商信心喊話,強調重慶市政府會信守承諾,兌現筆電產業相關扶持及配套政策,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廠房宿舍的建設,滿足擴大產能的需要。
也在重慶投資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21日說,大陸是人治的社會,重慶市換了新領導,後續會怎麼樣,還要再觀察看看,短期內公司在重慶的布局不變。重慶市的接連動作,展現十足誠意,稍微化解台商對於政策生變的疑慮。而法人也普遍認為,薄熙來下台應不致影響重慶的長期經濟政策發展,心理衝擊大於實質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真是可憐,所有的IT/NB大廠跟著惠普遷到重慶,以為是找到了新金礦,誰又能料到政治變化。
第二、台商可能會走上日本製造業的後塵,在亞洲各地分散生產基地,中國大陸僅有一個基地還不夠。以往台商在大陸是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華北到西部,跟隨產業鏈龍頭拼命地蓋廠,現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台商勢必要改變思維,將某些工廠改成協調中心,並且分散生產基地。
第三、台商到重慶投資不應該只是做同樣的事: 利用低廉的勞工供貨給全球市場,而更應該思考如何立足中國市場,不管是高科技或零售行業。
第四、重慶投入雲計算的決心值得台商重視,作為中國大陸新興的NB生產基地,重慶有政策、資金、技術、生產、市場等優勢,是台灣IT大廠可以深入探討的方向。
高端裝備製造業
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前景可期,《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制定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規畫》(以下簡稱《規畫》)將於近期發布,未來高端裝備製造業將著重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智慧製造5大領域,預期年產值可達6兆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規畫司發展規畫處處長姚珺19日在出席2012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時表示,《規畫》正在財政部和發改委會簽,有望近期發布,未來將對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有莫大助益。
姚珺指出,《規畫》是由工信部制訂,提出至2015年時高端裝備銷售產值將占裝備製造業比例20%以上,預計年銷售產值將高達6兆元。
工信部表示,大陸高端製造業規畫重點方向包括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及應用、智慧製造裝備5大領域;側重增強自主創新、強化提升基礎、提高資訊化水準及促進製造服務化4方面;並將從創新促進、市場培育和完善投融資政策3方面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
姚珺並強調,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不僅是推動大陸工業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未來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更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以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台灣最缺的一塊產業,連邊都沾不上,二十年前台灣曾經想要發展航太工業,後來失敗了,連航太工業代工配套也都沒什麼進展。
第二、台灣的機會點在哪? 我認為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光機電一體化。台灣有完整的IT產業鏈,以及優秀的商業化、市場化人才,可以協助大陸高端裝備製造在電子化程度的提昇; 另外台灣有很強的機械業以及光電行業,這種整合的能力是可以和大陸互相配合的。
第三、台灣電子產業過去太著重在電腦和手機領域,沒有和其它行業應用接軌。現在全球的趨勢是「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所有的物件都要智能化,形成一個系統,若能和中國大陸政府力推的高端裝備製造結合,對台灣電子業來說將是一大突破。
華為
華為釋單、強攻企業市場,鴻海、智邦等台廠受惠!華為企業業務事業部全球副總裁賈朝龍,21日專程來台,主持華為在台舉辦的企業用戶全球合作夥伴會議。
同時,透露華為來自企業(Enterprise)市場營收將從去年38億美元、2015年大步擴大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並以搶下全球市占第2、雲端市占全球第3為目標。
為了快速擴大企業市場全球市占,華為將釋出大筆訂單,賈朝龍表示,包括交換機、伺服器、新一代路由器等出貨量較大的產品,會直接下單給台廠;尤其第3代企業路由器預定6月發表9月發貨、未來出貨量很大,台廠絕對是華為企業端供應鏈的受惠商。
據透露,鴻海除了是華為在手機、網卡、零組件、平板電腦、固定網路終端產品、及觸控螢幕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主要合作夥伴,也是華為企業網路重要代工及合作夥伴;另外,智邦之前曾經是華為及3M合資公司華為3COM的重要合作夥伴,明泰、欣興電子、華通電腦,晶片及IC設計商雷凌及RICHTEK等,未來都有機會受惠。
華為指出,華為2009年在企業市場的營收貢獻度只有1億美元、2010年20億美元、去年39億美元,而2015年的目標營業額則拉高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展現華為繼電信設備挺進全球前3大市占之後,在企業用戶市場強大的企圖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已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公司,現在又積極布局企業市場,等於是直接挑戰思科這樣的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加強和華為合作,有很好的機會。過去台灣花了很多心力爭取思科、HP的大單,現在轉成華為,更好溝通,彼此還有民族情感。
第三、基於國防安全考慮,美國朝野把華為當成敵人,連三百萬美元的投資也不允許,台灣若要把華為當成敵人,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第四、華為應該將和台灣的關係從貿易夥伴昇華到投資夥伴,台灣主管當局應該開放大陸對台灣電信事業的投資,包括中國移動投資遠傳電信,電信現在和IT還是密不可分,而華為應該和台灣產業鏈緊密合作,從雲計算開始合作,共訂標準,共同開發,共同開拓中國和世界市場。
環旭
頂著蘋果概念股的光環,日月光子公司環旭電子登陸A股後首度公布財報,受歐債危機與電子業景氣不佳等因素影響,去年收入和盈利雙降。不過,環旭電子看好大陸市場成長潛力,大陸電子製造業將持續增長。
環旭電子上周五收盤報人民幣14.51元(約新台幣68元),下跌1.16%。環旭電子2月20日登陸A股,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報人民幣11.63元(約新台幣55元),比原訂發行價人民幣7.6元大漲53%。上市五天就暴漲117%,曾被市場冠以「新股王」的頭銜。
財報顯示,環旭電子去年營收為人民幣127億元(約新台幣595億元),年減7.3%;淨利為人民幣4.52億元(約新台幣21億元),年減16.13%;毛利率11.36%,年減0.07%;每股盈餘為人民幣0.5元,年減16.7%。並提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45元。
財報指出,去年受到歐債危機因素影響,導致環旭電子全年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因此全年業績比2010年衰退。一般而言,電子業上半年業績比下半年低,比例約為45:55,但去年下半年行業景氣不如以往的較高水準,因此,環旭電子下半年營收和上半年表現相近。
從銷售產品來看,環旭電子主要銷售通訊類、消費電子類、電腦及存儲類和工業類等產品。消費類產品營收縮水最多,達人民幣23.4億元,年減12%,因為下半年受到液晶電視成長趨緩的影響,主要客戶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的訂單大幅減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環旭電氣從台灣下市,在大陸A股重新上市,創造了一個紀錄,說明日月光集團這群”花旗幫”財技高超,也可能帶動其它台灣公司的模仿效果。
第二、環電在台灣下市前的本益比只有在10-15倍之間,這次環旭A股上市,上市時本益比17倍,上市後漲到41倍,說明兩岸對於企業評價的巨大差異,對於台商企業有一定程度吸引力。
第三、許多台灣大型電子股上市企業如鴻海不一定願意從台灣證交所下市,但是對於分拆子公司在大陸上市,相信都願意考慮。
第四、環旭前身環隆電氣之前在台灣電子股族群,只是一家普通的企業,不能說是特別亮眼,但是轉到A股上市,和大陸的電子股企業相比,顯示了一定程度的相對素質,但也說明大陸投資者恐怕並不是特別了解台灣電子股企業彼此的優劣,越早去大陸A股上市的合資科技企業會越有優勢。
第五、台灣企業必須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台灣母公司不上市,大陸子公司很難獲得批准上市,因為有同業競爭的問題,除非市場不同。目前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成霖潔具是特例,母公司在台灣上市,子公司又在大陸上市,但已經引起中國證監會的關注。
永豐餘
擁有88年歷史的永豐餘集團變身成功,21日宣布旗下文化用紙事業體併入中華紙漿公司,永豐餘造紙則更名為「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說,未來各事業體獨立專精,資產資源活化,有助於引進策略聯盟夥伴、壯大規模。
永豐餘董事會昨日通過,將文化用紙事業分割讓與華紙,華紙預計發行新股6.41億股給永豐餘,未來永豐餘將持有華紙股權達55%,華紙也正式成為永豐餘控股旗下子公司。永豐餘完成轉型最後一塊拼圖,將成為多元化控股集團。
永豐餘原是國內最大造紙集團,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後,主要涵蓋三大領域,分別是造紙、科技與生技。造紙部分有永豐餘工業、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及華紙三大造紙公司;高科技以電子紙廠商元太科技、永奕科技為代表;生技公司則包括新藥太景生技及有機農業公司永豐餘生技。其他多角化事業體還包括申豐化工、中華彩色、捷比達等公司。
未來將啟動下一輪永續發展計畫,包括生物製漿、資源循環利用與零排放。生物製漿是將稻桿以酵素分解製成造紙原料,大幅降低排量,建構綠色企業。
為了提升永豐餘在亞洲市場地位,2005年即開始進行控股轉型,先將工紙事業分割獨為永豐餘工業公司,兩年之後再將消費品事業獨立為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公司,永豐餘工業隨後與日本製紙策略合作,加強大陸市場投資力道;永豐餘消費也展開了消費品多元化經營。
邱秀瑩說,文化用紙分割是永豐餘轉型為控股集團的最後一哩路,與華紙整合後可發揮上下游供應鏈整合效應,未來造林、製漿、造紙可一貫化作業,有助降低成本,提高獲利空間。永豐餘也公布去年年集團營收已達534.7億元,稅後純益20.0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1.21元,是五年來新高,將配發現金股利0.8元。
永豐餘昨天收盤價為14.1元,上漲0.2元。
華紙董事長郭清雄說,世界紙廠整併已是趨勢,過去十年國際前20大紙廠收購案件超過五成;近五年來亞洲超過1億美元的併購案達40件,顯示亞洲造紙業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透過整併增加營運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永豐餘一向走在時代的尖端,24年前(1988),它們是第一家在海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的台灣企業,現在又率先轉型產業控股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比主管機關更了解產業控股的必要性,十年前主管機關曾經推出「投資控股公司」,立意雖佳,但並不成功,繼大眾(FIC)電子之後就沒有其它公司再嘗試,主要原因是法令條文太拘束,限制了企業經營的靈活度。永豐餘的產業控股公司架構是自然形成,雖然不是什麼特定的法令架構,卻是不折不扣的控股公司。
第三、成為控股公司的目的之一是有助於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以永豐餘為例,工業用紙事業部切割後可以和日本製紙合作,而文化用紙又得以成功合併華紙。
第四、永豐餘集團這兩年在何壽山董事長領導下,在永豐金控發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往人民幣業務深耕,成為台灣銀行點心債的領導承銷商,並和大陸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是另外一個銳變成功的例子。
第五、台灣主管機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上市企業應該積極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將子公司和陸資/外資合併或策略聯盟,共同開發中國和全球市場。
UPS / TNT
據英國物流顧問機構Transpor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10年DHL在歐洲市佔率為17.6%,TNT為9.6%,UPS為7.7%,UPS與TNT合併後,歐洲市佔將追上DHL。
BB&T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史特林說:「UPS成功購併TNT,即同宣布獲得勝利,因為若不完成購併協議,其他快遞業的競爭對手就會趁機搶走歐洲市佔率,UPS及TNT將錯失機會而只能等著業績衰退。」
Keple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默德說:「這對TNT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因為全球主要快遞業者中,TNT是規模最小的一家。UPS及TNT在歐洲所重疊的業務,將替UPS創造更多的業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快遞業強強結合,UPS原來歐洲市占率是第三名,和TNT
合併在歐洲可以跳升到坐二望一的位置。
第三、UPS/TNT的合併進一步鞏固了UPS全球快遞霸主的地位。
第二、物流公司全球的整合還會持續下去,中國公司尚未進入全球戰場。
第四、亞洲呢? 這才是下一步好戲。要全面收購大中華物流業者很難,但相信全球三大巨頭應該會積極參股大中華地區快遞物流業者,作為亞洲策略布局的第一步。
惠普
惠普認為IPG和PSG合併勝過單打獨鬥,兩部門都有消費者客戶和企業客戶,整合後更方便推薦整合產品。惠特曼21日表示,要改善執行和提升效率,確定組織架構正確無誤是關鍵第一步。
IPG一度是惠普獲利引擎,賣出的印表機居全球之冠,但大部分收益來自墨水匣和其他備料,兩者獲利率比印表機本身更高,可惜近來業務下滑。
PSG曾遭前執行長亞帕瑟可考慮分拆,但惠特曼予以擱置。她說,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議價。
有趣的是,PC和印表機部門分分合合,似乎是惠普歷任執行長愛玩的遊戲。先是菲奧莉納在2005年下台前予以合併,六個月後,新上任的賀德下令分家,現在惠特曼只是再讓兩者團圓。
我們的看法:
第一、惠普的新策略在新CEO領導下不是那麼激進,處女秀只是另一種 cost down 的策略,說明PC/NB產業的無奈。
第二、個人電腦(PC)和印表機有什麼 synergy ? 說不上來,兩個都是在下滑的生意。
第三、有一點惠特曼是對的,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減價,否則要是把PC現在賣掉,惠普業績將會慘不忍睹。
第四、惠普應該漸漸會從”產品”公司走向”系統”公司,這是大家都在走的路,IBM更將其發揮地淋漓盡致,創造驚人的市值。所以將兩個不太有前景但仍有一定價值的產品結合在一起,在目前當下對惠普來說應該是正確的事。
F1 / 新加坡IPO
一級方程式(F1)賽車的大股東CVC資本夥伴傳已聘請高盛,研議F1部分股票在新加坡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可行性。周三,F1執行長埃克爾司通(Bernie Ecclestone)出面表示,就是他向CVC推薦到新加坡去IPO的。
英國天空新聞指出,F1價值應超過100億美元。新加坡將公司掛牌上市的釋股比例下限定在15%,F1的IPO規模至少15億美元。
私募股權公司CVC資本夥伴於2005至2006年間經由融資收購取得F1 63.4%股份。知情人士指出,CVC往後也將長期掌握F1,正在研議中的IPO僅將釋出一部分持股。
不過,曼聯去年準備IPO時,其營運和獲利能力遭受許多質疑。新加坡S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黃建德(譯音)就表示,同樣的事也可能會發生在F1身上,最終端視F1的獲利能力以及能否為股東創造報酬而定。
但黃建德也指出,F1創造品牌能力有口碑,市占率也佳,其賽事規模在體育界算是名列前茅,相對於曼聯,F1處於較佳立足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F1赴新加坡上市,是新交所繼去年爭取到曼聯足球隊後,另一大勝利。
第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F1賽車在亞洲的兩站,所以F1選擇到新加坡上市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三、新交所在新CEO領導下,改變策略轉而爭取大項目IPO,這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台灣來說,卻是大利多。
第四、F1似乎比曼聯看起來更有市場價值,雖然全球足球人口遠大於賽車觀眾。
第五、全球企業赴亞洲上市是趨勢,台灣應該為自己創造定位,成為全球中小企業大中華最佳上市地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