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亞洲併購 台不如北韓 外資來台 博弈 卓越航空 小米機 友達



亞洲併購
2012年開始時﹐亞洲的銀行家對今年的收購交易前景還信心滿滿﹐原因是亞洲企業持有大量現金﹐正期待向全球擴張。但現在時至年中﹐收購交易數量卻幾乎沒有增長。

銀行家現在認為﹐雖然許多公司期望在海外展開收購﹐但歐洲債務危機、全球經濟低迷以及美國的政治僵局均打擊了信心﹐而信心對於併購交易的展開至關重要。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中國企業融資和併購交易主管Brian Gu稱﹐跟過去幾年相比﹐現在前來商談潛在交易的客戶更多了﹐特別是中國客戶。問題是二級市場震蕩造成的價值波動增加了交易的不確定性﹐使得一些併購談判一直拖延了下去。

Dealogic的數據﹐受該地區內部併購交易提振﹐2012年上半年亞太企業宣佈的跨境交易規模增長了2%﹐至1,17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152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的併購交易規模仍遠遠低於去年下半年﹐當時亞太地區企業對外併購交易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620億美元。

日本收購方的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其中日本貿易公司丸紅株式會社(Marubeni Corp)5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糧食加工企業Gavilon Group LLC﹐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Bright Food Group Co.)12億英鎊(合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穀物類食品製造商Weetabix

今年已宣佈的規模最大的亞洲跨境交易是新加坡的星展集團(DBS Group Holdings Ltd.)計劃以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印尼的PT Bank Danamon Indonesia Tbk﹐不過該交易能否達成仍無定數﹐因為印尼政府目前正在討論該國的銀行所有權上限的問題。星展集團希望成為被收購銀行的唯一股東﹐但在交易於4月份宣佈後不久﹐印尼央行就表示正在考慮將銀行的單一股東持股上限定在40%

一些銀行家和分析師認為全球經濟很可能會企穩,因此對今年餘下時間的前景抱有更為樂觀的態度。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負責亞太地區並購業務的主管Colin Banfield稱,目前在商談中的許多並購交易都進展良好,預計2012年下半年亞洲地區將出現更多重大交易。

除全球經濟形勢以外,其他因素也可能會令一些並購交易遭遇阻力。由於中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領導人換屆,一些中國公司出於對換屆後政策變化的考慮,已經不太願意決定進行規模特別大的並購。另外,其他亞洲公司也可能會選擇觀望﹐等待11月份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以及該國任何新的經濟政策的宣佈。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除日本以外亞洲市場的並購主管Richard Campbell-Breeden稱﹐他預計今年餘下時間不太可能有許多併購交易達成。他表示,一般情況下,大選年的並購活動不會太活躍,因為客戶通常採取觀望的立場。

就亞太地區今年上半年已經宣佈的並購交易而言,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承接的交易金額在各投行中居首,達684億美元;高盛集團以521億美元位居第二。而從已經完成的並購交易來看,高盛集團承接的交易金額最大,其次是瑞士銀行(UBS AG)和花旗集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及亞洲股市不振,雖然是M&A買方撿便宜的好時機,但賣方不一定願意接受,所以M&A整體數量下降。

第二、中國大陸海外併購活動轉趨積極,否則整體M&A數字恐怕還會更低。

第三、台灣的併購活動應該增加,因為台灣企業需要靠海外併購提升技術,就像鴻海投資夏普,另外日本企業也會增加對台投資的力度。

第四、台灣主管機關應該放鬆管制,以有利外資PE和陸資進入台灣市場。

台不如北韓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前天發表《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金額是負19.6億美元,等同外資撤出約592億元台幣。日本也屬不受外資青睞的市場,去年FDI是負17.58億美元(約526億元台幣)。全球表現最差的安哥拉流出約1671億元台幣外資。

外國直接投資包括企業併購、股權收購、設立分公司等投資活動,代表外國投資人對特定地區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以2011年統計來看,台灣是外資流出國,是東亞與東南亞表現最差的國家,與北韓同屬吸引外資不到1億美元的等級,北韓去年吸引的FDI5500萬美元(約16.4億元台幣)。

我經濟部對此相當訝異,經濟部投資處官員說,自2006年政府大幅鬆綁外人投資金額與項目後,20062007年外資來台金額都是急遽增加,近3年受到金融海嘯及歐債等客觀環境不佳影響,外資對台灣投資金額還是維持40~49億美元的水準,且去年外人來台投資案有2264件,年增近3成,展望今年相信隨景氣好轉與台灣不錯的投資環境體質,今、明兩年仍樂觀以對。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認為,這幾年外資投資台灣的金額一直都很低,而我國投資大陸金額又日益增加,因為台灣投資國外比外國投資台灣多,所以變成外資直接投資台灣淨流入金額是負的。他說,此結果不會太意外,這78年來外人投資台灣金額愈來愈少,凸顯台灣的環境、環保、政府效率等都不受外資青睞,薪資成長也不夠吸引人,政府需檢討改善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外資。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說,台灣「應多學習其他國家,研究哪些地方比我們好」,台灣在法規完備程度、政府效能、機電設施等都須加強,本地人才也要有足夠的素質水準,才能吸引外資。

未來資產投信投研處協理葉泰宏說:「台灣吸引不到外資,對台灣的競爭力及經濟發展都相當負面。」政府未積極扶植新生技、節能產業,甚至「造就」面板、DRAM、太陽能、LED4大慘業,還一度拖累台股表現,外資當然望而卻步。

報告指出,去年全球的FDI金額比前一年增加16%,總金額1.53兆美元(45.7兆元台幣),顯示經濟回溫,投資人信心回升。美、中兩大經濟體分居冠亞軍,香港名列第4,新加坡排第6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PE和陸資是最有興趣投資台灣的族群,台灣主管機關對於這兩者都不歡迎,吸引外資金額自然無法提高。

第二、有這樣一篇新聞出來很好,可以讓台灣的主管機關深刻警覺反省,真的要謝謝蘋果日報。

第三、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日益增加,大陸投資台灣卻不得其門而入,只有出沒有進。

第四、由於大陸人口紅利不再,台灣企業近兩年已經較少到大陸投資生產製造業,否則淨流出金額會更多,數字會更難看。

第五、亞洲所有新興國家,從越南、馬來西亞到緬甸,都在積極招商,緬甸和印尼更被外資視為投資天堂,台灣最好的招商黃金時期已過,政府要深入檢討,拿出對策,不要一籌莫展,否則不只是北韓,亞洲所有的新興國家招商都會超過台灣。

外資來台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日前發表了「2012世界投資報告」,台灣2011年的外資流入量竟然是以「淨流出」20億美元的成績,在211個經濟體中僅僅領先了安哥拉,引發媒體「連北韓都不如」的批評。對於近來在各種國際評比中獲得不少佳績的台灣而言,這種成績可說是被賞了一記耳光,讓經常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府頓時暈頭轉向。

在消息傳來之時,政府相關部門的回應除了大表驚訝以外,只能以近年核准外資流入都在40億美元以上,雖然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但仍然樂觀看待來回應。如此難堪的表現,迄今仍未見任何具說服力的解釋或政策說明,來挽回國內外企業及民眾對政府吸引外資信心,狀況著實令人憂心。

誠然,外資「淨流出」的原因,是部分外資進入的型態是以併購的方式掌握台灣企業的股權,在歐債危機的壓力或已經獲得資本利得的情況下,集中在去年出售持股並匯出台灣,自然就造成這種淨流出的現象。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台灣對外資的吸引力淪為全球最差者之一當然並不合宜,但在台灣出現這種外資負流入的現象的確是首次發生,值得政府高度重視。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開始運作之後,外資更成為台灣經濟成長最出色的動能,除了大量創造就業,還帶來了出口、管理、技術等多方面的績效,讓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前來學習亮麗的「台灣經驗」,台灣儼然成為全球開發中國家吸引外資的典範。

曾幾何時,吸引外資典範的台灣,竟然淪為外資流入為負數的經濟體,不管是僅僅1年的短期現象,或者是連續數年崩盤現象的開始,這都是一個十分嚴肅與難堪的現象,必須以最高度的重視來面對這種挑戰,因為外資的毛流入(gross inflows)已經明顯不足,才造成淨流入(net inflows)為負的後果;如果還掉以輕心,以短期現象來自我安慰而不求上進,就是個十足阿Q的政府,讓外資流入成為長期負值的機會將會越來越高。

簡單來說,外資對台灣逐漸失去興趣的原因有三:其一,是面對中國大陸這個超級吸引機的競爭,取代了台灣對外資的功能;其二,是當前世界各國對能源和資源的奪取激烈,台灣毫無條件去競逐這種外資來源;其三,是除了必要的管制外,各國年年都在積極開放對外資的管制,在這方面,台灣卻是個相對落後的競爭者,包括自由貿易協定的嚴重缺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吸引外資來台成效不彰,現在已經到了奄奄一息送進加護病房急救的狀態,政府要是再沒有大幅度開放的誠意和措施,台灣會被外資完全放棄 (write off)

第二、政府的解釋是過去幾年投資台灣的外資PE因為要獲利了結,所以將錢匯出海外,這種只就短期表面現象強加解釋,卻不檢討長期根本病徵的作法是不負責任的。

第三、外資併購 (M&A) 是投資台灣的一種方式,主管機關應該對法令加以鬆綁,被併購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條件,如果外資放棄併購台商,而直接挖角人才,那對台灣是下下策,鴻海集團的奇美電去年200多人集體跳槽中國大陸TCL大廠「華星光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台灣必須重新定位。外資對中國大陸有興趣並非不來台灣投資的主要理由,問題在於台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吸引外資的賣點。台灣和大陸並非競爭關係,許多地方可以分工合作,隨著中國大陸越來越強大,台灣也必須轉型,這就像當年日本將技術移轉給台灣是一樣的道理,只是今天日本和台灣轉型都不夠快,深陷痛苦的泥潭,抵制中國不是辦法,轉型升級才是硬道理。

博弈
馬祖博弈公投已通過,但博弈專法及國際度假區的規劃案迄今只聞樓梯響,新加坡原本是相當保守的國家,從反對博弈轉向發展博弈,成功帶動休閒娛樂產業發展,反觀台灣,對博弈產業主政機關爭議近4年,尚未有定論,顯見台灣政府效率、魄力及高度皆遠不如新加坡。

2009年初,離島建設條例就通過離島可以公投開放博弈的立法,第一個展開公投的澎湖縣,並未如願通過,今年滿3年可捲土重來;不料這次馬祖公投過關,顯示馬祖民眾企盼以開放博弈帶動地方建設發展的期待心情。

不過,離島建設條例要求中央須訂定博弈專法,且由觀光局規劃國際觀光度假區,在區內允許一定範圍可設立博弈特區。交部近2年來率團赴國外考察,並召開無數次投資者及業者座談會,去年訂出初步草案,今年3月間將草案呈報行政院。不但立法進度牛步化,過程中主政機關一直喬不定,從立法通過之初,內政部及交通部就對主政機關互踢皮球,當時閣揆劉兆玄強力壓著交長毛治國充當博弈專法草擬機關,先不談未來主管機關,才暫告化解草擬專法爭議。

新加坡是高度保守國家,但近10年內,已從反對國家,到發展出二家以上博弈觀光賭場,新加坡腹地也不大,為何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其一,台灣在發展博弈產業高度不如新加坡,新加坡決定開放博弈產業,是著眼於發展觀光休閒娛樂產業,帶動地方的發展,採取高度管理手段,限制本國人進場賭博等,將負面因素降至最低,發揮正向因素至極致。台灣呢?所有的人只看到「賭」一個字。

其二,相關部會擔當不足,倘若博弈特區只是附設在國際大型渡假區內,而發展主體為觀光娛樂服務產業,那麼毛部長應極力向政院爭取設立專責機關及突破警察權的困境。

至於內政部,新加坡博弈產業的主管機關也是內政部,李部長更應該有捨我其誰的抱負與使命感。如今兩個部長面面相覷,視博弈主管機關為燙手山芋,與其如此,朝野實在不必浪費時間。

其三,行政效率不如新加坡,不要說博弈專法研議二、三年,交部規劃的國際大型渡假區,也因顧問公司出狀況,觀光局予以解約,重新組專案小組重新研議,較原定時程延宕不少。

新加坡從建議開放賭場,至完成整合性休閒渡園區,僅花6年時間,但國內仍停留在道德觀爭議,該不該開放,主政機關誰屬的爭議中,博弈專法立法也恐遙遙無期,台灣競爭力不如新加坡,不難可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爭論是否要開放賭場已經吵了四年,現在總算有了眉目,不管怎樣,至少是一個開始。

第二、馬祖公投開放賭場,不像澎湖抵制反對,說明台灣已經到達一個瓶頸,在「均貧」的社會公義理念下,人民對富足和更好的日子有一種嚮往。

第三、根據報載,馬祖賭場開張要等到2019年,距離現在還有7年,新加坡開放賭場從概念到成形後只花了6年,台灣政府這種牛步怎麼可能會有競爭力?

第四、外國人投資賭場,還要負責所有的基礎設施的開發,如機場和水務,所以英國企業懷德才會宣稱投資總額高達600億元新台幣,台灣要多站在外國投資人角度思考,不要動輒予以否決。

第五、現在交通部和內政部都不想當主管機關,互相踢皮球,再下去會變成另一個NCC,成為國際笑話。

卓越航空
大陸跨國併購案,將再下一城!身為大陸直升機大王的民營資本控股北京卓越航空工業,將出資17.9億美元(約新台幣535.9億元)收購已宣布破產的美國飛機製造商豪客比奇(Hawker Beechcraft)。

北京卓越航空工業兼青島海利直升機製造董事長成身棕表示,資金方面已籌備好,一部分來自公司自有資金,另一方面來自銀行貸款。這是最新一起中國航空製造業對美商的收購案。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豪客比奇今年5月宣布破產保護後,現仍處於拍賣程序中,但豪客比奇已與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簽署收購排他性協議,擁有45天的單獨談判權,只要在未來6周內付款,就能購買豪客比奇的商務噴氣式飛機及螺旋槳飛機業務。

21世紀經濟報導引述成身棕表示,因為旗下企業專注於飛發動機製造、直升機等領域,與豪客比奇業務往來6年了,對於收購價格,做了很多調查。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總經理助理錢春原指出,豪客比奇今年3月深陷債務危機,5月開始向美國政府申請破產保護,並在全球尋找買家,以求繼續運營。

目前大陸的私人飛機需求迅速增加,其市占率在全世界僅排在美國之後,而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的優勢,就在於幫助豪客比奇進入大陸市場。豪客比奇總裁說,這次合併將會為豪客比奇拓展大陸業務市場,提供更大便利。根據預測,大陸通用航空市場未來1015年,將每年以10%以上增長。

豪客比奇1932年成立,主要生產私人飛機,2008年金融危機後出現需求下滑的嚴重打擊,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與加拿大Onex Corp聯合斥資33億美元購買,而北京的併購可能為其賦予新的增長資源。卓越航空工業是大陸通用航空活塞發動機及零部件的生產和供應商,2009年就曾全資收購破產的美國卓越發動機公司(Superior Air Parts),並引進其航空活塞發動機的專有生產技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是未來全球航空最大市場,所以切入航太市場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大陸已不滿足只切入汽車產業,既然火箭可以上太空,潛水艇可以下深海,當然要好好發展航太產業。

第三、航太產業符合十二五計劃,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就有高端設備製造一項。

第四、大陸政府資金一定會支持這種收購先進國家技術的併購項目,連馬雲的阿里巴巴收購雅虎都有中投二十億美元資金支持。

第五、台灣25年前就發展航太產業,成立台翔、漢翔,如今煙消雲散,中間還被別人騙了,李登輝執政時期劉泰英當國民黨大掌櫃時代,還去美國收購史威靈小型客機製造商,被別人騙了一億多美金,令人唏噓不已。

第六、台灣應該和中國大陸一起去海外併購豪客比奇這樣的公司,大陸有錢,台灣有電子和精密機械工業做後盾,還有優秀技術人才,可以發展出兩岸產業鏈的價值分工策略。

小米機
小米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昨(12)日表示,在大陸市場暢銷的小米手機將在今年下半年進軍國際市場,而且台灣將列入第一波。雷軍強調,進軍台灣的小米機,將會是新一代的機種,而新一代手機將與台灣供應商有更深入的合作。
     
小米科技是由雷軍在20104月創立,旗下第一款智慧型手機小米手機(MIU1)於去年1020日正式在大陸銷售,至今年612日止,銷量已達300萬台,創下大陸本土品牌單一款智慧型手機銷量最高紀錄,即使在國際知名品牌環伺下,在大陸的銷量也僅次於蘋果的iPhone
     
目前小米手機除了三分之二透過自有通路行銷,另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兩大電信業者合作,佔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雷軍信心滿滿表示,「今年小米手機的銷量肯定超過500萬台。」
     
這個訊息對於台灣手機供應商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小米機初期由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代工,而隨著小米機銷量直線攀升,鴻海旗下富士康也已加入代工的行列,其它零部件的供應商還有宸鴻、勝華、光寶等。
     
雷軍昨在台北舉行記者會時表示,下半年小米科技將推出新一代、最頂級規格的小米手機,同時也規劃進軍海外市場,他強調,台灣絕對會是在第一波海外市場的名單中。
     
雷軍表示,他原以為台灣手機市場年銷量僅400萬台左右,但這一次來台參訪後,發現市場規模多達700多萬台,也讓小米對台灣市場寄予厚望,且由於台灣市場智慧型手機機型少,他有信心小米機進來後,銷售一定可以擠進前十名,「努力一下還能進前5名、前3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暢銷的小米機終於要進入台灣市場,成績如何,值得令人期待,手機製造一直是台灣人擅長的遊戲,小米機是否能在台灣打敗宏達電和蘋果,相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第二、宏達電股價一再破底,甚至有外資劵商喊出100多元的股價目標,腰斬再腰斬,可見大環境前景是不佳的。

第三、賣手機不是光靠技術,而是行銷的遊戲,買蘋果就等於向賈伯斯個人致敬。雷軍在大陸很有名,台灣沒有人認識,所以正在密集的接受台灣媒體採訪,希望打個人英雄主義牌,但結果一定不會如中國大陸那麼成功。

第四、諾基亞有Vertu高檔手機,最近剛剛賣掉,小米機和中國大陸電信業者 (華為、中興) 以及網路業者 (百度、阿里巴巴) 都先後切入手機品牌市場,台灣是世界代工之王,但除了宏達電之後,居然沒有人切入手機品牌,說明台灣人自信心不足,沒有辦法堅持到底透過品牌創造價值。

第五、華碩和宏碁曾經想切入手機市場,宏碁已經失敗,華碩則靠著平板電腦挾帶,還有一絲微小的希望,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及組織架構綜合考量。在一個傳統靠代工成長的企業中,是不可能產生創新文化和行銷創意的,必須切割出來,從零開始,才有可能成功。

友達
友達光電、樂金顯示器與東芝已同意支付5.43億美元的和解金,就涉嫌聯手操控面板價格的官司案達成和解。代表螢幕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的舊金山律師艾利奧圖(Joseph Alioto)表示,這筆和解金將用來支付給美國24州以較貴價格購買相關電子產品的消費者。

友達等3家業者也將支付2,750萬美元的民事罰款給8州,使總支付金額增至5.71億美元,但艾利奧圖並未詳述每家公司支付的金額。這項和解將於12日提交舊金山聯邦法院批准。這3家面板製造商已證實達成和解。友達表示,對於和解案已提列足夠的準備金,不會對營運或財務造成重大影響。

東芝發言人說:「假如法院批准,將支付2,100萬美元的和解金。不過東芝否認旗下LCD事業有任何違法行為,進入和解是為了避免更多支出與長期訴訟耗費心力。」

艾利奧圖表示,若加上美國聯邦法院11日批准的其他7家面板製造商的5.385億美元和解金,總計已逾10億美元,改寫操控價格的集體訴訟官司最高和解金紀錄。艾利奧圖說,這樁集體訴訟官司涉及2,000萬名消費者,提出訴訟的每位消費者將至少獲得25美元賠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郭台銘的奇美、華映到友達,台灣面板廠在美國操控價格的官司上全面潰敗,每家都付出幾億美元的慘痛代價。

第二、台灣對知識產權的認知不夠,又不夠國際化,有很多天真的想法,才會誤觸美國法網。

第三、鴻海雖然不是最創新的企業,郭台銘董事長卻非常有專利權的意識,鴻海法務部門有幾百人,支持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產品的研發和製造。

第四、富士康和比亞迪的官司纏鬥多年,最近再收到大陸和香港法院不利判決,是郭台銘董事長的一大挫敗。

第五、宏達電和蘋果的官司已輸掉,三星Galaxy平板電腦在美國也被禁止銷售,說明老美才是最會玩法律遊戲的專家,全球都必須follow他們的規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