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
香港回歸15周年,深化粵港深金融合作,路透引述大陸參加「慶香港回歸」的中央代表團消息指出,大陸將在深圳前海推動人民幣項目可兌換的試驗,這是大陸首次邁出資本專案可兌換的步伐,這是深圳前海獨享的系列優惠政策之一。
路透披露,大陸發改委以及深圳前海政府部門可望於今(29)日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與香港密切合作方案,前海將製訂一個「創新金融改革計畫」。
而此舉除了有助鞏固香港的地位外,深圳將成為繼經濟改革的前哨兵之後,再扮演金融改革先鋒,大陸計畫斥資450億美元,把深圳再打造成「小香港」,大步邁向金融大國的目標。
根據國務院已批准的方案,前海金融創新的著眼點有5個,分別是人民幣國際化、混業經營、放鬆監管、金融交易市場建設和深港金融合作。根據中央代表團相關人士在香港的介紹,包括離岸人民幣貸款、貿易投融資、中長期債券發展等金融業務在前海地區展開試點。
路透報導,隨著香港回歸15周年腳步的逼近,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可望卸任前於7月1日再訪香港,並送出惠港大紅包,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金融優惠措施,包括支持跨境人民幣結算、批准兩地相互掛牌的ETF、深化粵港金融合作等。
這些力挺香港的措施,不但有助充實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鞏固離岸人民幣交收中心的地位,而且打通兩地金融脈絡,深化兩地交易所的合作,為香港金融業開拓龐大的大陸市場,更引人注目的是,前海製訂的「創新金融改革計畫」,將允許內地引進香港的專業經驗,該地區將聚焦於金融、物流和信息技術(IT)服務,擬在2020年完成建設。
此外,計畫重點也將抓好跨境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外商股權投資企業試點等重點工作,全力發展前海、橫琴、南沙成為金融3大創新特區,並作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試辦平台。
近年香港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上發展迅速,然而面對海外市場如新加坡、倫敦等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急起直追,中央這次准許協力廠商利用香港辦理人民幣貿易投資結算,並容許非本地居民在港開立人民幣帳戶,不但有助擴大香港人民幣資金池,而且可吸引更多外地的企業及投資者利用香港作為交易結算平台,將擴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業務及功能,解決香港離岸中心發展的瓶頸。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也指出,香港受到土地有限的制約,有了前海項目的幫助,香港就可以跨境發展部分金融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劃時代的政策,胡錦濤總書記六月底到香港,說要送給香港一的大禮,其中給香港的一些政策不痛不癢的,沒有什麼新意,給深圳的政策才是真正的關鍵,雖然不是直接給香港,卻對香港有至關深遠的影響。
第二、香港發展金融中心有兩大問題,其一是土地不夠,地價高漲,難以再吸引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進駐,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到香港工作,許多金融機構比如說高盛乾脆把亞太最高負責人放在北京。其二是香港本地企業除了房地產公司外,缺乏製造業的基礎,不像台灣,很難產生真正的投資性人民幣資金需求。
第三、前海將成為連接深圳和香港的橋樑,不僅帶動深圳,也帶動香港,將深化粵港金融合作。
第四、前海將成為香港的延伸,變成另一個「小香港」,不僅香港的土地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而且還可以在前海享有各種優惠政策,從某個角度來說,前海就像上海浦東的陸家嘴金融中心。
第五、前海不僅是金融中心,它還是明日的經濟中心,其精神類似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國大陸現在推動金融,都要考量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海西經濟特區為例,假如說平潭島將作為兩岸經貿特區,廈門就是支持其經濟活動的兩岸金融中心。
巴克萊
巴克萊集團(Barclays)涉操縱利率遭重罰2.9億英鎊(4.55億美元)後,董事長阿吉爾斯(Marcus Agius)2日宣布辭職以示負責,執行長戴蒙(Bob Diamond)也跟隨辭職。英國首相卡麥隆同日宣布,國會上下兩院將組成全議院委員會調查英國的銀行業。
65歲的阿吉爾斯自2007年1月起就擔任英國第2大銀行巴克萊的董事長。全球監管當局正調查銀行業共謀操控倫敦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阿吉爾斯是第一個中箭落馬的大銀行高層。
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必須追究到銀行的最高層。英國工黨國會議員曼恩1日說,戴蒙也必須辭職,「如果英國銀行業要在全球恢復清譽,這種人就不能繼續存在」。巴克萊集團因為呈報錯誤的Libor文件,上週遭英國與美國當局處以4.53億美元罰款;兩國的調查人員發現,巴克萊「有組織地」操控Libor與歐元銀行間拆放利率,以便從中獲利。
巴克萊已承認部分交易員試圖操縱Libor利率的設定。Libor
被全球各地的金融業者廣泛使用,是規模350兆美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其他金融產品的利率指標。倫敦Sanford Bernstein研究公司分析師巴魯亞說,由於目前沒有明顯繼任人選,戴蒙將可保住工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CEO戴蒙是歐美最著名的投資銀行家,早年他在瑞士信貸服務,後來轉到巴克萊,巴克萊這10年的崛起和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不是最大的一軍銀行,卻靠債劵市場和財富管理走出自己的特色,在金融海嘯時沒有受傷,反而併購了雷曼兄弟美國的業務,迅速坐大,可以說一帆風順,步步高升,直到這次才重重地摔了一跤。
第二、但是操縱市場利率,實在是太過份了,也說明歐美金融業的貪婪。簡單的說,光靠手續費收入無法支持投資銀行的高成本人工,所以才會鋌而走險從事自營交易,靠資本利得賺錢,高盛是靠股票自營,巴克萊則是在其所擅長的債劵領域耕耘。
第三、此事罰款高達4.55億美元,非常之重,英國首相並嚴厲譴責巴克萊,成立調查小組,預計還有更多銀行會牽涉近來,這就像美國對於反壟斷交易的公平委員會調查,處罰非常嚴重。
第四、金融市場憑藉的是什麼? 是信譽
(credibility),沒有信譽,市場不會存在,更不可能成為金融中心,歐美監管機構對於執法的力度值得中國大陸和台灣學習,我們的市場還是處在高度不規範和人為操縱的風險之下,不管主觀機關喊什麼宏偉的口號,距離世界水平還很遠。
第五、戴蒙的辭職並不讓人意外,他在主管機關眼中已不再值得信任,所以不管他多麼能幹,都無法再履行職務,這就像前財政部長劉憶如當所有人包括馬總統和立法院都不支持她證所稅理念的時候,她也只好辭職。
人民幣債劵
金管會近日宣布開放國內公開發行公司赴海外發行人民幣計價的普通公司債,且鼓勵國銀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優先投資」。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說,如此可協助企業獲取擴展大陸市場的資金,也能提高OBU資金運用效率。
據金管會統計,到今年5月底,國銀OBU收取的人民幣存款已達人民幣150億元;其中兆豐銀、中信銀、台北富邦銀及永豐銀都各有人民幣20~30億元的存款部位。
吳當傑說,若銀行自身有兼營券商,可出任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承銷商,且自身的OBU可認購,可提供企業籌資「一站購足」的服務;且若國銀OBU可全數認購,有助國內企業省下海外承銷、發債費用。
吳當傑強調,企業可以「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海外有價證券處理準則」,先向央行取得核准發行外債,再向證期局以申報申效方式,取得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資格,即可選擇在香港、新加坡等市場和OBU發行人民幣債券。
吳當傑指出,先前工商團體表達國內企業有發行人民幣債券的需求,目前有些企業是以海外子公司或孫公司去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但海外公司規模及債信不如國內母公司,募集資金也不夠多。他指出,開放國內母公司可直接發行人民幣債券後,企業發債額度可望更多,也多一個籌資管道。據悉,金管會昨天宣布開放後,證期局近日即會核定券商公會的承銷評估報告應注意事項,企業即可開始申請。
吳當傑表示,國銀OBU已有150億元人民幣存款,但國內企業無法與國銀OBU往來,直接借款,未來透過發行人民幣債券,即可取得人民幣資金,但企業必須出具「承諾外募得人民幣資金係供海外營運實體使用,不以任何方式匯回台灣」,且要有相關償債資金來源計畫、承銷商也要具體評估報告。
OBU若能投資國內企業的人民幣債券,吳當傑表示,資金運用報酬率可望提高,也可再收取更多人民幣存款,擴大業務;未來在兩岸清算機制建立後,可望進一步開放國內企業在台灣發行人民幣債券。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管會已深刻感受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以及各地金融中心為了因應這個趨勢所做的努力。
第二、過去二年,已有6-7家台灣企業和台商 (包括永豐餘、亞泥、日月光、新焦點等) 成功在香港發行「點心債」,規模從3-6億人民幣不等,都是以海外子公司或孫公司作為主體去發行。
第三、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劵叫做點心債,假如是在台灣發行,可以叫做Formosa債,或是像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所稱的「泡沫紅茶債」(Bubble Tea Bond),但我相信肯定不能叫做「烏龍債」(Oolong Tea
Bond)。
第四、台灣OBU的境外人民幣資金池還不夠大,總共150億人民幣左右,香港有5,000億人民幣,就算企業可以發行人民幣債劵,幾家就把OBU人民幣資金消化完了,但至少這個政策開了一扇大門,為未來做準備,還是值得肯定。
李寧
大陸體育用品品牌李寧近日宣布高層人士異動,原行政總裁(CEO)張志勇卸任,由創辦人李寧聯手私募基金TPG進行改革。李寧高舉改革大旗,市場恢復信心,股價上漲逾7%。
路透報導,張志勇離開後,尋找新行政總裁期間,將由TPG合夥人金珍君擔任董事兼執行副主席,負責帶領集團內部事務發展與日常營運;李寧則專注於管理集團對外事務和關係。
李寧日前公布的第4季訂貨會數據不理想,降幅可能達到15%~18%,加上未來幾年推廣費用將大幅增加,預估今年上半年甚至2012年全年的淨利將比去年大幅衰退。有分析師更預期,到明年第1季的訂貨也不樂觀,李寧改革刻不容緩。金珍君昨日電話會議中表示,李寧約需花3年時間完成業務重組,但期間成效會逐步顯現。他也稱,眼前有不少問題先解決,如要在銷售通路和成本結構加強競爭力。
今年初,TPG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認購了李寧人民幣7.5億元(約新台幣36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控股股東李寧同時向TPG出售5.02%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悉數兌換,TGP持股李寧將約1.42億股,達整體12.1%。
李寧近日也稱,改革將分3階段。第1階段要關注零售終端銷售及清理通路存貨;第2階段在2013年至2014年執行,要改善供供應鏈管理、行銷和產品規劃模式;第3階段則要改造業務模式,提高零售效率與現金報酬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寧曾經是中國大陸體育用品概念股最閃亮的明星,也是高成長的企業,上市前得到的著名外資PE資金挹注,上市後好幾年表現良好。
第二、李寧目前已經陷入成長的瓶頸,事實上中國大陸很多民營企業和台商也有類似的問題,在這個階段要談的不是「成長」,而是重新定位和「重組」,PE的角色不是等著上市賺資本利得,而是要在機制和管理上協助企業再突破。
第三、TPG另外有投資台商女鞋場達芙妮,凱雷有投資在香港上市的福建運動鞋大廠特步,Morgan Stanley也有投資女鞋通路商百麗,這個產業一直不缺乏資金的追逐。
第四、但是我相信中國消費市場正在起結構性的變化,歐債危機還是間接影響到人們的消費習慣,最高檔的產品難以維持,會被性價比更好的產品取代; 另外,品牌商也要從一、二線城市轉進三、四線城市,這些對於李寧這樣的高檔產品公司都是極為不利的因素,也難怪TPG的代表認為李寧要花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業務重組。
IHH
亞洲最大的醫院經營業者IHH Healthcare周二宣布,本月擬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和新加坡兩地同步進行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預估籌資63.7億馬幣(20.1億美元),成為今年全球第3大IPO案。 IHH預定7月25日於吉隆坡證交所和新加坡證交所同時掛牌,創下企業同時在星馬兩地IPO的首例。
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案為臉書(Facebook)所締造,於5月募到160億美元,而上周甫IPO的油棕園經營業者聯土環球投資控股有限公司(Felda Global)以籌資32.5億美元居次。 在此之前,亞洲多項IPO案紛紛因全球景氣惡化而遭延期,包括一級方程式(F1)擬在新加坡掛牌籌資25億美元一案。
根據公開說明書,IHH共將釋出22.3億股,IPO價格暫定為每股2.85馬幣及1.18星幣,7月12日將敲定IPO價格。 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國庫控股國民投資有限公司(KhazanahNasional)對IHH持股48%。
馬國總理納吉布指出,IHH可能成為全球第2大上市的私人醫院經營業者。 IHH擬釋出股票的約三分之二已獲22名所謂的基礎投資人,包括科威特投資局、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新加坡投資公司等口頭認購,剩餘部分將交由機構配售。
納吉布指出,馬來西亞政府的明確策略及目標就是支持馬國企業成為區域型暨全球型公司,IHH的IPO可使該公司做為全球保健醫療業主力的地位更形鞏固。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來西亞變成今年除了美國以外,全球第一名的IPO市場,甚至超越香港,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IHH原來是新加坡的大型連鎖醫院,兩年前被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Khazanah買下來,重新包裝後上市,而且是馬、新同步上市。這次成功的資本運作可以說是馬來西亞的一大勝利。
第三、馬來西亞對於大型民營化項目推動不遺餘力,這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台灣至少應該將台灣菸酒公司和台電、中船推動上市。
第四、馬來西亞有自己的大型養老退休基金,IPO時成為最大的投資者,台灣沒有好好發展勞退金制度,形成fund of fund,而遑論「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構想,連本地市場的基金管理公司都在逐漸萎縮。
台新金
新橋資本近日透過盤後鉅額交易的方式,以每股11元、折價3.5%,出清49.2萬張台新金持股,由國內外機構投資人接手,其中接手人不乏國內三大壽險之一。由於新橋持有的台新金可轉債也於4月底出售,新橋正式退出台新金。
台新金財務長林維俊指出,新橋釋股前已知會台新金,並允諾在釋股過程中,會秉持分散原則,不會替台新金創造出第二大股東,據悉,接手人主要是國內外法人機構,台新金和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昨天則一股都沒有買。
據了解,新橋當初設定投資台新金的期間就是5~7年,原本看好併購彰銀後的潛在效應,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併購結果遙遙無期,自去年初就規劃透過3階段方式、陸續出脫台新金持股。 由於台新金本月19日除息,對照目前股價11.4元與每股1.1元配息,殖利率達10%,且外資總持股比重達33.67%,即使扣除新橋資本的其他外資持股比重也有27%,市場昨日也傳出,應該有部分外資法人昨天進場承接相關持股。
知情人士指出,該交易昨天是由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德太投資(TPG Group),即新橋資本,在野村控股安排下,以每股11元,總金額54.13億元出售49.2萬張持股,台新金5日收盤價為11.4元,折價幅度約3.5%。 新橋資本當初投資台新金270億元,其中有220億元是透過兆豐銀行的前身中國商銀取得,尚有近100億元的餘額未還,根據當初合約內容,新橋資本不論是售股或處分台新金可轉換公司債,都必須先清償銀行團聯貸,新橋近期就會清償。
據悉,德太投資透過「加速累計投標」方式,在昨日盤後數小時內大舉出清台新金持股部位。知情人士指出,新橋資本去年便與吳東亮達成共識,除出脫台新金持股,吳東亮為首的其他台新金大股東也買回新橋持有的丁種特別股。 新橋資本先前便陸續開始賣出台新金持股,去年12月以德太投資公司名義再賣出一批持股,持股部位從14.82%降低至6.55%,其中3.45%轉由國泰金持有,昨天則是賣完新橋手上其餘持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橋當年投資台新金,是劃時代的投資案; 後來收購彰銀,更震撼市場,但成也彰銀,敗也彰銀,台灣的政治力對市場影響太深,國外PE很難適應本地遊戲規則。
第二、新加坡淡馬錫當年投資玉山銀行,最後選擇退出,理由是台灣為亞洲少數讓其投資不能賺錢的市場。同樣的道理,新橋投資台新七年,一樣也沒有賺到錢,即使收了股息,是否能夠cover成本仍有疑問。至於其它引進外資PE的小型銀行如安泰、萬泰和大眾等,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外資慘痛鎩羽而歸。中國大陸的銀行管理並沒有比台灣好,但台灣銀行家數過多,整併速度不夠快,主管機關限制過嚴,資本適足率不足,進入中國大陸時間太晚,都構成嚴重的制約因素。
第三、TPG投資中國大陸深圳發展銀行,為中國大陸第一件由外資PE成功控股的案例,七年共賺了七倍,值得台灣反省。
第四、我不相信還有外資PE願意投資台灣銀行,要賺錢,一定要等銀行家數減少一半以後才有可能。
大學整併
少子化問題衝擊大學招生,教育部將積極推動大學整併,但是私校有憲法保障私人興學的護身符,教育部無法強迫私校退場,將從國立大學整併著手,而且整併案不需要大學校務會議通過,改由教育部強勢主導,教育部最快9月將召開國立大學整併審議委員會,成員包括企業界代表,研擬整併指標,提出國立大學整併的建議案。
台灣地理面積很小,大學校數卻多達162校,包括53所國立、109所私立,密度堪稱全世界最高,面對少子化危機,整併是一條出路,然而為何不先推私校退場?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憲法保障私人興學,即使私校只剩200名學生,董事會仍願意辦學,教育部若硬要私校關門,恐有違憲之虞;至於推動國立大學整併,則是配合立法院修改大學法,賦與教育部更大的行政權,可以避開大學校務會議這關,直接主導國立大學整併案。
教育部配合大學法修法,日前完成「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將由部長或政務次長擔任合併推動審議會召集人,強勢主導哪些國立大學可以整併,教育部甚至有權直接要求兩個國立大學直接合併,不需經過校務會議通過,最快9月訂出國立大學合併指標。
過去國立大學合併案需經兩校校務會議通過合併案,但過程中會因為教育部要編列多少預算補助、人事員額該如何處理等,合併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去年立法院修大學法第七條,讓教育部可訂定合併計畫,成為「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的法源依據,教育部組成「合併推動審議會」,根據學校規模、每校學術領域分布、學校分配給學生的教育資源,以及地理位置等條件,進行合併評估。
何卓飛表示,會先考量各種指標,讓整併後的國立大學擁有最佳的經濟規模,他也強調,國立大學的招生名額合併後將維持不變,不會損及學生權益。偏遠地區的國立大學也必須保存,例如台東大學、澎湖科大等都不會被其他學校合併。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公營事業和銀行整併成效不彰,倒是教育部長率先提倡大學整併,令人耳目一新,值得肯定。
第二、台灣大學過多,人人可以入學,沒有差異化,卻缺乏職業學校,培養真正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已經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第三、台灣的學校若能開放大陸人士來台灣「短期學習」,形成一種結合觀光和培訓的旅遊課程,將可以創造新商業模式,或許是一個出路。台灣不需要更多的學校,但現有的大學須積極轉型。
第四、台灣的下一代缺乏國際觀,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未來應加強和中國大陸以及外國學校的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