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投保
第8次江陳會談9日落幕,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簡稱投保協議)」與「兩岸海關合作協議」,使兩岸經濟合作再邁進一大步。
此外,針對投保協議中有關人身安全的部分,雙方則以提出共識的方式,確定24小時人身安全通報。江丙坤在簽署投保協議後表示,未來將可提供兩岸投資人投資權益的制度化保障,包含台商財產權、經營權及人身安全等相關權益。
陳雲林提到,投保和海關合作兩項協議簽訂後,可進一步落實ECFA後續的許多商談內容,特別是服務貿易,雙方應加快談判的進度。
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指出,這次簽訂的投保協議中有幾項創舉,一是創設「兩岸投資爭端解決機構」,由兩岸分別提出仲裁機構或調解中心,作為將來投資人與投資所在地一方發生爭端時的解決機制之一。
另一項創舉,則是額外列入人身自由與安全的保障措施。協議文本第3條第2款規定:雙方應加強投資人及相關人員在投資中的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依各自規定的時限履行與人身自由相關的通知義務,完善既有通報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次江陳會和「兩岸投保」的簽署,台灣和大陸方都異常低調。
第二、為什麼? 因為台灣早已過了對大陸投資的激情期,台灣對大陸投資、出口今年都在走下坡。台商在中國大陸以製造代工為主,中國不再享有人口紅利,台商正在大舉撤出中國大陸,不管是自願的或被強迫的。
第三、「兩岸投保」是一個歷史性的協議,將投資的風險予以制度化的保障,當然這還是可以促進雙邊(特別是大陸)投資者的信心,間接促進投資。
第四、「兩岸投保協議」從消極面來說,對大陸中小台商企業的保障比較大; 從積極面來說,對大型的陸資企業投資台灣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第五、「兩岸投保協議」只是搭建一個雙方交流的橋樑,台灣的相關法令還是需要大幅鬆綁,否則陸資仍然進不來。
第六、政府現在非常期待台商能夠回流,其實更應該要問的是回流來做什麼? 假如還是做一樣的事情就沒有意思,也註定會失敗。台灣不管在土地、勞工和薪資上都還有許多障礙,如果回來的都是低層次台商,這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是一個包袱,而不是貢獻。
投保協議
兩岸順利簽訂《投保協議》,台企聯會長郭山輝表示,他對這次簽訂協議給予95分的高分,希望後續細節能持續貫徹落實。台企聯常務副會長、發言人葉惠德也表示,當中許多條文比之前期待的還要好很多,他說,這個遲來的春天是「春天中的春天」,對台商來說相當溫暖。
郭山輝表示,他對這次兩岸投保給予95分高分,儘管延宕多時,但終於有個好的開始,對於另外其餘保留的5分,他說,就像這次人身安全通報未能將所有原由納入,未來仍有持續加強空間;此外,接下來服務貿易談判,他期盼在金融、醫院與學校等台商投資限制能獲得進一步開放。
郭山輝說,簽署只是好的開始,台商最關心後續能否貫徹落實執行,例如P2G的投資保障五個階段程序,台商若遇到糾紛該進入哪一階段,這部分仍須更明確定義,相信台商很希望能了解更多條文上的明確定義與內容。他說,許多台商糾紛都起源於當地保護主義與司法制度透明不足,若能更明確,並在地方政府貫徹執行,將能實際解決台商問題。
台灣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也表示,往後台商會放心登陸投資,兩岸企業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兩岸應共同攜手走進世界市場。ECFA之後,台灣變成國際很大的交流平台,很多國際企業透過台灣走進大陸,也吸引很多台商回流。他期待後續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等協商加速進行。
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海關合作協議》,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謝慶源鬆了一口氣,「簽這個絕對不是萬靈丹,但卻是台商目前最需要的,等於給台商一份信心,替台商打氣。」
謝慶源1989年就到大陸投資,工廠從上海開到東莞,做皮件加工也投資娛樂服務業,近年還投資進出口貿易。他說,東莞台商的投資糾紛例子最典型,好比最近有3家台商因為火災涉及損害賠償,明明是受害人,卻在談好理賠後被大陸保險業反過來告詐欺,想討價還價。
擔任「台商張老師」的亞洲財鑫知識經濟管理集團總裁李幸模提醒,簽署協議對象不是歐美那些法制化國家,大陸還是人治為先的社會制度,所以簽訂協議只是形式,「光是簽了協議還不夠
自己本身要投資之前,先自求保障比較重要。」他提醒台商預防是最重要的,投資之前至少要找律師、會計師事先在合約中要約定仲裁條款,才能獲得適當保障,而不是事後有糾紛才來解決爭議。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祕書長羅懷家認為,「簽署協議,其實大企業受到保護比較多,但中小企業更需要,因為中小企業需要靠制度化來解決糾紛。」他認為簽署了協議不見得就會減少經貿糾紛,但會讓糾紛有制度化的處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台商對兩岸「投保協議」的感受比台灣本地企業家要更深刻。
第二、東莞台商會會長說得好: 這絕對不是萬靈丹,卻是台商目前最需要的。
第三、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早已從蜜月期走向殘酷的生死存亡淘汰期,在轉型階段可能會撤出投資或是尋找其它合作夥伴,「投保協議」的功能和角色相當重要。
第四、大陸雖然加入了WTO,許多地方還是人治而非法治,所以簽署協議最大的意義在於將兩岸的關係制度化。
陸企投資
由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領的「2012海貿會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10日在台北出席外貿協會舉辦的「兩岸產業合作契機研討會」,隨後並一連舉行4場研討洽談會,共促成11.3億美元採購商機,並有兩岸各9個機構單位簽訂合作意向。
海貿會會長王遼平10日下午主持記者會並透露,目前已經有台陸廠商達成近3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大單,還有大陸兩處農產品採購中心,分別有意對台採購5,000萬及3,000萬美元的農產品。他還強調,本次除了採購,更要促成陸資來台投資。
蔣耀平昨日指出,兩岸簽署投保協議,有助於降低兩岸的投資障礙,深化兩岸經貿間的合作,可望為兩岸投資提供制度性保障,也為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很好的起步及契機。
他強調,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未來兩岸可在3方面深化合作。首先是循序漸進地推進ECFA後續協商,促進兩岸貿易自由化。而目前ECFA後續的服務及貨品的談判,兩岸也正在積極協商中。
第二,把握契機加強雙向投資,尤其是積極鼓勵大陸企業赴台投資。蔣耀平說,陸方將組織大陸有實力的企業來台考察,並研究陸企來台投資的配套措施,包含金融保險、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等政策。
第三,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機會。蔣耀平表示,兩岸產業應加強如製造業的積體電路、LED照明、液晶面板、石化與汽車等;服務業的批發零售、物流、金融保險、醫療、文化創意產業等合作,並鼓勵台資企業投資大陸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次大陸採購的金額遠遠低於過去兩年,說明兩岸經貿合作已不能再靠大陸單方面採購來拉抬了,台灣要走出新的方向。
第二、大陸以往採購的重點是液晶面板,但大陸現在不管是京東方或TCL投資的「華星光電」都有了自己的技術和產品,越來越不需要台灣,再加上TFT-LCD面板業正面臨整個產業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
第三、從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的談話中可以看得出來,大陸真正在乎的是「陸資來台投資」而不是採購。採購是短期的,說停止就停止,合資 / 投資才能將雙方的利益綁在一起,可惜台灣還是沒有了解到重點,一直在強調採購。
第四、兩岸關係這三年來已發展到「3.0」的階段,第一階段是陸客來台,走馬看花; 第二階段是從旅遊觀光擴展到經貿的產品採購; 現在的「第三階段」則是陸資來台投資,更上一層樓。
第五、陸企來台投資其實今年就應該有一些成果,無奈政府開放的腳步太過於保守,該開放的未開放,開放的又是大陸不感興趣的領域,以致永遠是進二退一,成效不彰。
台商
針對兩岸投資保障及促進協議簽署在即,副總統吳敦義7日出席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指出,台商為大陸經濟做出「血汗」貢獻,籲請大陸當局在兩岸簽署投保協議時,務必以最大誠意保障台商。台灣在對等互利、合作雙贏的原則下,歡迎陸資來台,也請大陸「善待台商」。
吳敦義表示,雖然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都有趨緩狀況,但兩岸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產品項目,卻比去年同期成長1.04倍,說明ECFA真正有助於兩岸的對等互利、合作雙贏。
吳敦義指出,台商過去對於大陸的外匯存底、工作機會和經濟發展,是用血汗做出非常了不起的貢獻,而這也是大陸當局在兩岸談判投保協議時,務必拿出相當誠意來保障台商的重要原因。吳敦義說:「大陸當局一定要在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協議時,拿出相當的誠意,對台商人身安全保障和投資權益,提出更周延維護。」
吳敦義認為,各界必須考量到兩岸經濟量體、發展程度不同,大陸市場太大,兩岸署ECFA,就是希望兩岸不要依照WTO比例互惠規範。吳敦義說,「我們將心比心」,雖然陸資來台沒有開放大陸勞工與農產品,但仍然會帶來不少貢獻。來台的陸企,可能會帶來80幾個大陸白領階級,可是卻會創造3,000多個台灣本地的就業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在中國大陸20年,的確是有如吳敦義副總所說的「血汗貢獻」,但現在卻進入「騰籠換鳥」殘酷的淘汰賽,情何以堪?
第二、我和上週一位參與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的大陸朋友交流,他被吳敦義的講話深深打動。不管今天的中國大陸企業多麼風光,二十年前是一群台商企業拚著命篳路藍縷把大陸地方經濟帶動起來的,因此今天大陸中央一定要有誠意,充分保障台商的權益。
第三、台灣和大陸交流,應該不卑不亢,該硬的時候硬,該軟的時候軟,吳副總統希望大陸「將心比心」,訴諸兩岸人民共同的情感交集,是相當成功的一次演講。
陸企來台
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在昨日行政院的記者會上表示,政府應放寬陸資來台不得超過50%的限制,讓陸資可以來台取得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除非影響國家安全或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產業,才需要特別管制,否則像是面板等產業,「我們要擔心的是人家不來投資,而不是擔心人家來投資」。
大陸方面一再反應台灣對陸資的管制太過嚴格,管中閔表示,站在對方的立場,他完全可以理解,其實陸資開放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限制拿掉了,要不要來還要看人家願不願意,何況限制這麼多」。
他說,陸資來台投資才剛完成檢討,但他希望短時間內應加速進行下一波檢討,更希望在開放陸資方面能夠有很大突破,像是現行規定陸資來台投資企業不得超過50%,也就是取得經營權部分,就該鬆綁。
對外界擔心陸資來台有政治目的,管中閔認為,政治上怎麼挑毛病都可以,但「讓他們買走和產業整個萎縮掉,哪個比較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一次談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管中閔先生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身分,並不是來自台灣企業家,也不是來自大陸的領導。
第二、管委員說得好:「我們要擔心的是人家不來投資,而不是擔心人家來投資」。
第三、管委員另外一句關於台灣產業的評論也很中肯:「讓大陸買走和產業正個萎縮掉,哪個比較好?」
第四、我們還可以指出的是如果台灣人才繼續流失,陸資根本連來台投資都不需要,直接挖人就行了。真應該請哪個大學研究一下台灣法令不鬆綁、投資環境惡化和人才流失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ASML
台積電以11.14億歐元入股艾司摩爾(ASML),巴克萊資本證券陸行之6日認為立意雖佳,但有三大風險須注意:一、台積電不能獨享研發結果,卻需承擔研發風險;二、投資與匯率風險攀升;三、需舉債250至300億元。
美銀美林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何浩銘(Dan Heyler)也認為,台積電入股ASML可能會拉低未來投資報酬率,且台積電現金部位也很難跟英特爾比,這些都是未來潛在風險。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指出,台積電入股ASML雖可因採用下一世代極紫外光(EUV)技術、確保未來5年在晶圓代工產業的領導地位,但仍有三大風險需注意:
一、台積電雖成為技術共同研發團隊的一員,但並不代表可獨享研發出來的技術,包括英特爾與三星都是;二、入股ASML的價格雖較最新收盤價折價14%,但相較於過去5年的平均價格23.209歐元仍溢價75%,意味著台積電投資與匯率風險都增加;三、在扣掉80至85億美元資本支出後,台積電今年自由現金流量(FCF)會稍嫌不足,因此極有可能舉債250至300億元。
摩根大通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徐禕成則是認為,台積電入股ASML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只是時間可能太早了點,因為台積電將跳過14奈米、直攻需要EUV設備的10奈米製程,由於20奈米在2013年也只是風險生產(risk
production),10奈米風險生產最快也會在2015至2016年、2016至2017年才會量產(mass production)。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一向不喜歡併購其它公司,過去的併購也多半以失敗收場,這次是逼不得已,英特爾和三星都有參與入股這家掌握半導體下世代技術的機器設備供應商,台積電若不參加,就有可能喪失全球代工龍頭的競爭優勢。
第二、雖然海外併購有風險,我們還是期待台積電能夠多關注「外部成長」的策略,不要只獨善其身,固守傳統的經營模式。
第三、三星在晶圓代工的崛起給台積電很大的壓力,連張忠謀董事長都承認三星已經從雷達銀幕上看不見的一個小點變成「可敬的對手」。我們樂於看到這種良性的競爭,就像奧運的廝殺,沒有僥倖,只有實力。從韓國人稱霸DRAM產業可知,韓國人的終極目標不只是要拉近和競爭對手的距離,而是要徹底地打倒並征服對手,這是一個「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it all) 的時代。
陸銀參股
大陸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9日將拜會金管會銀行局局長桂先農。他指出,台灣目前開放陸資參股上市金控或銀行,比率僅5%,「有什麼意思,不等於白設」。馬蔚華說,兩岸互設機構,大家都在抱怨,實際台灣比大陸還慢,目前就2家陸銀在台開業。他認為,監管當局的思想應該再寬一點。
他認為,20%的參股比率比5%好;但招行是否因此改走參股路線,要看個案。「如果能夠控股、持有51%股權當然最好,但政策可能不會一下子開放那麼多。」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及中信金控大陸事業總執行長羅聯福昨日也呼籲政府,國銀不怕陸銀來台競爭,希望對等開放陸銀來台,以加快兩岸金融開放幅度及速度。
招商銀行台北代表處去年3月15日成立,但紐約分行要明年10月成立才滿5年,才能符合陸銀在台代表處升格分行的「OECD條款」要求,馬蔚華昨強調,是否升格分行要看未來是否能夠營利。他指出,招行目前和台銀、華南、玉山、第一等4家銀行簽署MOU,並且準備和中國信託、土銀、國泰世華等3家銀行簽署。
他認為,兩岸金融業目前有3個重要機會,包括兩岸都在進行經濟轉型,其次是,金融危機後,全球財富管理的發展重心在東移,再來是兩岸投資保護協定的簽署,為金融發展帶來新的重大機遇。而在上述機遇下,包括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以及財富管理、兩岸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都是兩岸銀行業未來可以合作的黃金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銀參股比例已經是老問題了,台灣到現在還是控制在5%,說明主管機關的行政效率實在太差,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第二、台灣的主管機關沒有國際觀,全世界有什麼企業的策略聯盟和股權投資是限制在5%以內的?
第三、招商銀行馬蔚華行長說得很清楚:「有什麼意思,不等於白設」。大陸不管是政府專員或企業家對台灣的主管機關都已經失去耐性,沒有辦法再客客氣氣和台灣政府講道理了,上次大陸貿促會副會長張偉的評論也是相當直接和尖銳。
第四、馬行長倒是點出了未來兩岸金融服務的幾個重點方向: 第一、「經濟轉型」將帶來「投資銀行」的商機; 第二、「全球財富東移」將帶動「華人財富管理」的爆炸性成長;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將重塑亞洲和兩岸金融業的未來。
泉州
中國大陸的海西經濟區正如火如荼推展,而福建省泉州市近日申請列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動作,更備受市場關注。大陸媒體報導,這項提案若能獲准通過,將成為繼浙江溫州、廣東珠三角之後,第3個大陸國家級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對於福建沿海經濟轉型,具助推作用。
外界預期,泉州申請列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若獲准施行,未來對福建與台灣之間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將更為密切。而這項利多消息,激勵海西概念股股價表現強勢,10)
日滬深兩市大盤指數齊跌,而福建地緣股則逆勢上漲0.33%,普受市場追捧。
中國證券報報導,福建省政府在今年5月份公布「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11條措施的通知」,支持泉州金改先行先試,該通知「第7條」指出,推動泉州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其中,在泉州試辦推動民間融資登記管理制度、適時公布民間融資管理辦法、服務泉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等,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泉州是大陸民間金融高度發達的地區,此次金融改革措施將以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為核心,讓龐大的民間資金流通起來,成為企業「二次創業」的有效助推器。預期未來綜合試驗區的建立,對加強泉州與台港澳的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推升效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應該多多關注泉州的金改試點,這對未來福建海西和台灣之間的合作,影響重大。
第二、泉州金改類似今年三月間的溫州金改,都強調民營企業的融資,特別是在小微企業方面。
第三、台灣的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大陸的金改,對象可同時涵蓋台商和大陸民營企業。大陸現在雖然給了很多金融政策,可是還沒有實際成功的操作案例,台商和台灣金融機構有一定的機會可以創造先例。
第四、台灣的金融機構相當短視,目前一窩蜂的到大陸成立融資租賃公司,只是想學習中租迪和,進行兩地之間的套利: 台灣在大陸的融資租賃公司每家資本額度只不過2,000-3,000萬美元,但是若能和大陸政府搞好關係,可以從大陸本地銀行再借到2-10倍的額度。但這些都只不過是「機會財」,台灣金融機構應該著眼於「創新財」,特別是兩岸合作的新模式。
富邦
富邦金控再度想出拓展大陸市場最勁爆方案。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10日在法說會上透露,將尋求大陸策略合作夥伴入股富邦(香港)銀行,且入股比率不限5%,未來雙方再攜手開發大陸市場,不排除年底就有結果。
若此方案確定,富邦金控將成國內16家金控中,第一家有陸資入股子公司、且入股比率可超過5%者。
依現行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辦法,陸資來台參股國內銀行、金控,單一陸資最高僅能5%,且與大陸QDII合計不逾10%,同時銀行局只同意陸資先參股上市櫃金控,尚未開放金控子公司部分。
但由於法規只限定「台灣地區」,同時海外子行僅限制到銀行在第三地設置的子行,而富邦(香港)銀行是目前唯一一家金控設在海外的子行,不在現行法規限制內,且處份股權,不需金管會事先核准;簡單來說,即富邦金控只要談定策略合作對象,即可出售富邦(香港)股權,陸資持有富邦(香港)銀的比重可超過5%,甚至可逼近50%。
龔天行也表示,大陸國務院考慮將陸銀分級,城市商銀以服務當地客戶為主,意謂未來富邦參股20%的廈門商銀,要靠自己走出區域,增設更多據點「恐不太可能」,因此富邦金考慮再參股其他陸銀,亦或是透過「控股權」式的投資,與大陸策略合作對象共同開拓大陸金融市場。
目前國內其他金控仍在向金管會爭取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開放金控下子公司供陸銀參股等,富邦金此策略可超前其他金控甚多。 龔天行亦表示,富邦(香港)銀不但是重要資產,更會是非常好的籌碼,過去1、2年其實就有不少人前來洽談入股意願,尤其陸資特別有興趣,而就富邦金控而言,歡迎各式各樣的策略合作,包括交換持股也都可以考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邦不愧是台灣最有國際觀和創意的金融集團,台灣政府只允許陸資參股銀行5%,富邦就想出規避辦法,利用富邦香港的子銀行平台來和中國大陸業者策略聯盟。
第二、富邦將來在中國大陸會走向多產品、多地域、多平台的策略,和不同的夥伴在不同的領域合作,絕對不會只限於海西或廈門商業銀行。
第三、富邦已經和方正共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並且和南京紫金合作人壽保險。
第四、去年富邦將香港富邦私有化下市,一度讓人覺得當初花五億美元買下香港一家銀行好像是多餘的,既然可以兩岸直通車,為何還要多此一舉?現在看起來富邦布局香港還是有道理的,兩岸的政策和制度遠超過我們想像,反而需要透過香港作為橋樑,而且可以擺脫台灣主管機關不切實際的控制和缺乏效率的阻礙。
台新金
外商壽險紛紛撤台,讓過去欠缺壽險版圖的國內金控得已「撿現成」,快速補足缺口,不過,當每間金控「壽險引擎」陸續裝妥後,也代表戰場從過去的銀行轉移到壽險,「雙引擎大戰」正式開打。
要說撿現成撿得最漂亮的,莫過於富邦金併購ING安泰人壽,除一舉讓富邦人壽擠進國內壽險三強外,富邦金獲利也就此一飛沖天,穩居獲利王榮銜。有了富邦金的經驗,中信金也出手併購大都會人壽,想法不外乎,即便中信銀再怎麼賺贏北富銀,但少了壽險撐腰,就是差一截,說什麼也要把「第二引擎」裝上去。
同為消金大行,台新金的算盤不也如此,不然怎會在金融海嘯前,就打算與全球集團合組壽險子公司。
所以當中信金併入大都會後,獲利模式相近的台新金,何嘗不急,所以在併購腳步上顯得更積極;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新金也沒得選。而以壽險為主的金控,面對利差損,一樣也不輕鬆。國泰金、富邦金都有壽險、銀行雙引擎,如何穩固領先地位,成為課題;只靠單壽險引擎在撐的新光金,更得積極思考如何補足第二引擎,否則就很危險。
外商壽險一家一家撤離,本國金控一家一家接手,可以想見,金控的經營重心將由過去的銀行,慢慢轉移到壽險,要用最短時間發動這顆新引擎,而金控間的雙引擎戰火,就此提前點燃,未來戰況將更為激烈。
外商壽險退場再添一家。台新金控(2887)董事會昨日決議,以新台幣1億元取得台灣紐約人壽100%股權,今日正式簽約,預計明年第一季納為子公司,並更名為「台新人壽」,正式補足壽險版圖。
台新金發言人林維俊表示,紐約人壽風險資本適足率(RBC)約268%,遠超過主管機關要求的200%標準,資產近新台幣800億元,保戶有21萬人,有效保單則約34萬張,平均資金成本在3%至3.5%之間。
台新金3月與紐約人壽接觸後,5月進入密集評估,也進行雙向實地查核,但因紐約希望台新金出價能夠更高一些,全案一度觸礁,不過考量有能力接手者不多,仍忍痛出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管事因為什麼理由,保險似乎變成台灣金控的新寵,銀行業務太競爭,下一個戰場在中國大陸; 證劵業務因為證所稅受到重傷,保險的相對吸引力和重要性一下子凸顯出來了。
第二、外資保險公司紛紛撤台,透過併購撿現成是金控最快的切入市場策略。
第三、英國保險公司英傑華 (Aviva) 不是要撤出台灣嗎? 金管會不要再阻止了,只要能夠維護現有保護的權益,再找一個新夥伴應該不是難事,要不然第一金控也可以自己買下來英傑華股份。
第四、這也反映在現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台灣的金控業者必須要轉型成為total solution
provider,不能再賣單一產品,而需要整體提升財富管理的深度和寬度。
晶電 / 廣鎵
LED磊晶大廠晶電(2448)昨日下午宣布以增資換股方式,取得轉投資的廣鎵(8199)剩餘所有股權,將其進一步納為100%子公司,換股比例為4.85股廣鎵換發1股晶電,廣鎵並將下市。未來兩家公司將持續各自獨立,但業務合作分工。廣鎵從8月3日股價就起漲,昨日午盤急拉漲停,收在12.5元,晶電則小漲收在61.5元。
晶電買廣鎵股權,是採換股而非公開收購方式,換股比例的價值評估,主要是依照廣鎵7月底市價往前三段時期的均價,以及半年報淨值,評價約為12.5元,溢價幅度約11%,剛好是昨日廣鎵的收盤價。
目前全球高亮度藍綠光LED產能供過於求,市場競爭激烈,晶電原本就已持有廣鎵51%股權,也委託其部分代工訂單,在建立100%持股關係之後,晶電更可挹注資源到廣鎵,協助其縮短產品開發時程,提升良率、降低成本。
晶電表示,廣鎵約當2吋等效產能約15萬片,如果新蓋一座相當水準的廠,大概要花80億元,因此這次透過買下廣鎵,可節省40多億元。因考慮到廣鎵需維繫部分客戶的緣故,兩家公司不進行合併。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晶電早就已經併購了廣鎵,並且控制其經營管理,這次只是將持股比例提高到100%,成為全資子公司。
第二、但是晶電還是依循其產業控股的模式,維持廣鎵子公司地位,所以本案是「收購」而非「合併」,這樣可以確保客戶不致流失。
第三、台灣許多產業都需要進行整合,特別是高科技電子業,「產業控股公司」是一個可行方向。
第四、晶電已成為台灣的LED產業龍頭,但台灣的市場規模太小,晶電下一步應該和中國大陸業者和歐美日業者整合,腳步要快,否則遲早會被韓國三星超越後整碗端去。
第五、LED照明的時代已經要來臨,燈泡市場價格下降到臨界的「甜蜜點」(sweet spot),台灣在這方面的產業政策又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