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 / 三星, 金鷹 /瓦城 ,KKR /越南 eMachines, 港交所, 朴槿惠 / 未來部, 聯發科
/ 晨星, 戴爾私有化
張忠謀 / 三星
韓國三星(Samsung)向來被視為台灣科技業頭號勁敵,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說,三星是韓國特殊環境下產生的「怪物」,政府若要協助企業,成立「對抗三星聯盟」是沒用的點子,但也許新台幣可以「先貶一貶」。
張忠謀希望台幣「先貶一貶」,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未回應;匯銀人士說,目前除了日圓下跌之外,人民幣、澳幣、韓元、新加坡幣等亞洲貨幣「漲」聲四起,台幣若逆勢貶值,極可能因幣值低估,成為國際禿鷹狙擊的目標。
張忠謀昨天與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對談;蔡英文提問,台灣產業應如何與三星抗衡?張忠謀說,三星旗下有半導體、面板、手機、電視、家庭消費等產品,是「龐然怪物」,但台灣還是有辦法對付三星,例如以台積電對三星的晶圓代工,聯發科對上它的IC設計。
張忠謀說,以台灣政府的財政力量,根本無法創造另一個三星,即使是南韓總統當選人朴槿惠有意改變三星的政商關係,也改變不了;他認為,要對付三星,只要把怪物的一隻腳、一個肺拿掉,怪物自然會死掉。
蔡英文追問,政府是否不應該介入產業?張忠謀說,「台幣也許可以貶一點」;蔡英文立即接話:剛剛不是說不提這個(匯率問題)嗎?不過張忠謀仍強調,二○○八年,韓元「貶得一塌糊塗」,從此之後,三星成為台灣勁敵。
張忠謀雖多次提及三星是「怪物」,甚至希望台幣貶,不過他也認為,政府「沒有能力」選擇贏家或拯救輸家,因為所有經驗、歷史都證明,政府做這些事時,「錯的時候遠比對的多,所造成損失也遠大於收穫」,因此他尊重自由經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培植潛力者,拯救失敗者」(pick winners, rescue losers)。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張董事長講話越來越有趣,比喻非常生動: 三星是「怪物」,對付三星,只要把怪物的一隻腳,一個肺拿掉,怪物自然會死掉。
第二、問題是事情是否有這麼簡單,晶圓代工就算把三星打敗,三星會不會死掉? I don't think so 。
第三、張董事長分析台灣8大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有一點他說得很對: 台灣最有競爭力的2個科技產業是晶圓代工(台積電)和IC設計(聯發科)。
第四、我們同意張董事長的看法,以台灣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創造另一個三星,不只是財政力量,還包括公權力不彰以及政府執行效率。以DRAM產業為例,政府一直說要協調、協助來拯救台灣DRAM產業,最後爾必達活下來了,但台灣的DRAM產業卻徹底死掉了,政府根本就沒有任何力量來改變。
第五、張董事長反對政府選擇贏家或拯救輸家,理由是「沒有能力」,「錯的時候遠比對的多,所造成損失也遠大於收穫」,分析也很正確。
第六、台灣DRAM產業死了,等於台灣IT產業的一隻腳被拿掉,但是台灣的IT產業還沒有死。從此推論,把三星的兩隻腳拿掉,三星也不會死。
第七、張董事長不贊成產業聯盟,也反對政府選擇性支持企業,但心裡仍然希望政府讓新台幣「貶一貶」來協助台積電和三星對抗,看得出來他內心的矛盾。
第八、聯發科和晨星的合併,不一定會得到大陸和韓國公平會的批准,聯發科的競爭力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台灣IT產業能剩下幾個贏家?
第九、PC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平板、智慧手機和大尺寸電視的新時代,台灣的IT產業在這三個重要的產品及其屏幕上,都缺乏強而有力的優勢。
第十、假如台灣的8大科技產業只剩下晶圓代工(台積電)和IC設計(聯發科)能存活下來,那台灣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怪物」,就像「魔鬼終結者」第一集中的機器人,身體已經被火燒得沒有了,只剩下支架以及一個還在跳動的心臟和大腦。
金鷹 / 瓦城
瓦城泰統(2729-TW)7日布,與大陸百貨業金鷹商貿集團合資成立新公司,將打造並經營全新百貨美食廣場,進軍大陸平價餐飲市場。瓦城集團董事長徐承義表示,第1個合作的美食廣場目標希望在今年第4季在南京開出,目前正在考察的據點數約10個。
瓦城董事會已通過此投資案,並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斥資500萬美元合資成立新公司,其中瓦城泰統集團持有60%股權,金鷹商貿集團持有40%股權,其中金鷹國際20%,中美聯合實業20%。
徐承義表示,大陸經濟由製造市場轉為消費導向的內需市場之際,該集團正式啟動「多品牌多市場」布局,揮軍大陸市場,深耕華東地區發展是拓展大陸市場重要的一步,而金鷹商貿集團在江蘇與華東地區的地位可說是大陸百貨業龍頭,雙方合作將會是雙贏局勢。
瓦城泰統在今年的發展將是非常全面性的推進,除與金鷹集團共同投資新公司開發美食廣場新品牌外,旗下原有的瓦城、非常泰以及1010湘等3品牌還是按照原定計畫進軍大陸,預計瓦城的第1家店會在今年第3季於上海開幕。
瓦城泰統今年預計將順利推展店數目標達70家,而且開店的總體目標在2014年全球總店數達100家店。為因應展店計畫,今年包含兩岸需招募的人才將超過1200人。
金鷹商貿目前在大陸擁有28家百貨商場,預計到2015年將新增17家新店。初期瓦城將以新開店作為拓展美食廣場新品牌的主要戰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商業房地產太多,但是需要好的項目比如說餐飲來提昇其吸引人潮的能力,台灣在這方面能夠提供很多好的資源,兩岸應優勢互補。
第二、瓦城並沒有大陸的經驗,但是特別擅長標準化,或許這是未來在大陸快速複製發展的關鍵。
第三、金鷹在大陸有許多網點,並有高檔的形象,非常適合和台灣企業結盟。
第四、人才招募及訓練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的關鍵,資金反而不是問題。
第五、瓦城目前的商業模式是一般餐廳,但百貨美食廣場卻是平價的快餐模式,彼此並不相同,這對瓦城又是一種新的挑戰。
第六、台灣人除了和台灣人在大陸合作,也應該更開放探索和大陸企業策略結盟的可行性。
KKR / 越南
越南政府近來積極振興經濟並放寬股市投資門檻,成功吸引外資湧入,推動越南股市自年初以來上漲11%,漲幅超越菲律賓、泰國,意外成為今年亞洲股市新星。
去年越南在金融業背負龐大壞帳的情況下,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成長5.03%,是過去10多年來最低成長率,但各大基金經理人表示今年出現轉機,因為越南通膨率大幅下滑且外匯存底增加,越南盾貶值情形趨緩。Manulife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Trinh Nguyen表示:「我們很高興越南政府已決心穩定經濟,而這項努力在2013年更加顯著。」
越南央行資料顯示,國內金融業在去年9月底的壞帳比率達8.82%,高於2011年底的6%,使得先前外資對越南市場躊躇不前。央行因此在上周宣布近期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出售國營事業股份所得的資金協助金融業減少壞帳。
越南證管會也在日前表示,將考慮讓外資對國內企業持股比重上限提高到49%以上,並自本周二起將每日股價漲幅上限從5%擴大至7%。證管會也呼籲政府調降證交稅並加速國營事業私有化,目的都是為了吸引更多外資。
去年漲幅達18%的越南股市(VNindex)在上周五收盤上漲0.56%至462.69點,今年來漲幅已達11%,超越菲國的3.5%及泰國的1%。目前胡志明證交所的上市公司共314家,市場資本總額340億美元。
胡志明證券公司研究主管麥卡納(Fiachra
MacCana)表示,最近幾周越南股市已湧現「火熱買氣」。今年以來越南股市平均每日交易量達1億美元,相當於去年下半平均的3倍。去年外資在越南股市的淨買入額達3億美元,而今年來淨買入額已達4,200萬美元。
美國私募基金KKR & Co.繼2011年對越南醬料製造商Masan Consumer投資1.6億美元後,上周再度宣布投資2億美元,造就越南史上最大私募基金投資案。匯豐經濟師Trinh Nguyen表示:「越南今年開春基礎穩固,但一切才剛開始。越南政府仍須推動更多改革,且進度越快越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KKR投資2億美元,但不是在中國,反而而是在越南,說明東南亞的市場已經興起,機會比中國更好。
第二、2007年是台灣招商引資的高峰,但現在PE投資卻完全停擺,台灣政府要好好檢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第三、台灣的公營事業還有民營化的空間,比如說台灣菸酒公司,可以積極引進外資PE或策略投資人。越南可以讓國營事業民營化,台灣在這方面卻止步不前。
第四、台灣政府招商將焦點完全放在吸引「台灣回流」上,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要花更多心力吸引「外資」和「陸資」,這才是真正的「對外」招商。
第五、KKR去年在中國投資了四個項目,沒有一個規模超過一億美元,但一個越南投資案就可以達二億美元,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機構漸漸了解中國大陸畢竟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投資樂土。
eMachines
宏碁(2353)2011年曾宣示將簡化求勝,並規劃3年內針對旗下品牌進行簡化,將資源有效利用,今日傳出,宏碁旗下「eMachines」品牌可能是第一個走入歷史品牌。宏碁上午表示,對eMachines品牌有做檢討與調整,但尚在規劃調整中,暫不會大動作關閉品牌。宏碁明
(17)日將召開內部供應商大會,今年主題為「Change will continue」。
宏碁強調,精簡多品牌策略要做更好的規劃及調整,以精簡品牌方向,規劃更能提高效率作法。外電報導,宏碁主管接受科技網站ITProPortal訪問時曾透露,未來可能不再有eMachines這個品牌。
宏碁過去透過併購,發展出多品牌策略,旗下包括acer、Gateway、Packard Bell、eMachines和方正等品牌。不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2011年底曾表示,多品牌策略雖為宏碁帶來成功,但隨產業演變,單一產品創新比衝量更重要,且多品牌策略讓公司經營複雜化,降低營運效率,也影響對產業變化的應變能力。不過過去1年多來,因品牌簡化牽涉消費者權益、通路、產業供應鏈調整與品牌策略等,宏碁對旗下品牌精簡方向新訊息並未再浮上台面。
而外傳eMachines可能走入歷史消息,宏碁今日坦言此品牌有檢討、調整,但仍在規劃中,尚無具體動作。eMachines 於2004年被Gateway併入,不過2007年宏碁併購Gateway,連帶將eMachines納入旗下,該品牌產品主要以簡約、低價產品為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碁在高峰的時期,併購了很多品牌,eMachine是其中之一。
第二、王董事長說的很對,單一品牌創新比衝量更重要,宏碁這兩年輸給華碩就是因為沒有產品創新,只能做follower。
第三、宏碁今年供應商大會的主題「Change will
continue」說明了宏碁現在仍在內部調整,只能轉攻為守。
第四、宏碁和其它台灣IT品牌為什麼輸給聯想,這是企管教科書將來必須深入探討的題目。
港交所
在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宣布加大與香港股市雙向投資後,香港交易所也宣示將全面轉型,擬成為尋求擴大海外投資的大陸投資者主要門戶,這標誌著港交所決心突破數十年來依賴現金股票的模式。
根據港交所聲明說,港交所將努力成為一家多資產類別交易所,打造成中國投資者的一站式商店,並希望在去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大宗商品業務持續取得突破。
港交所還認為,未來三年大陸資本賬戶將加速開放,因此港交所重心要進一步轉向服務大陸投資者的需求,而不是尋求打開中國大門的國際投資者。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中國將逐漸成為資本輸出國。所以將擴大各資產類別人民幣計價產品的品種,為來自大陸的投資增加做好準備。去年六月,香港、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聯合投資三億港幣建立一家合資公司,旨在推動跨境交易。
近日來大陸連番拋出,將擴充大陸與香港雙向資金流動,包括推行中的香港企業以人民幣投資大陸A股的RQFⅡ,及俗稱港股直通車的,大陸個人可直接投資港股,金額都將大為擴充。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紐約證交所因為轉型太慢,去年已經以82億美元出售予洲際商品交易所(ICE)。港交所幸好去年併了LSE(倫敦金屬交易所),趕上潮流。
第二、香港去過太依賴股票交易,在衍生性金融產品和大眾商品交易遙遙落後其它交易所,需要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第三、香港最大的機會是大陸已經變成資本輸出國,這和過去20年其功能扮演作為吸引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戶是正好相反的。
第四、香港要加強吸引「產業資本」,而不只是短期逐利的「金融資本」,因此需要增加併購交易的力度,也需要多多協助外國企業在香港上市,並引進中國大陸策略投資夥伴。
第五、人民幣國際化,對於香港的角色有促進拉抬作用,並且會加速形成大中華金融版塊。台灣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能缺席,需抓緊開放人民幣也業務的腳步,還要有創新思維。
第六、A股市場轉好,大陸證監會大規模開放RQFII和QFII,外資源源流入中國。另一方面大陸IPO太多正進入嚴審階段,希望分流到港股市場,大陸資金轉赴香港炒作IPO新股,中港資金相互的交流越來越活絡,互相拉抬,台灣的策略在哪裡?
朴槿惠 / 未來部
南韓《中央日報》十六日報導,南韓準總統朴槿惠的新政府將新設一個「未來創造科學部」(簡稱未來部),總管國家研發(R&D)業務,還打算重新設立總管經濟部門的經濟副總理職位。其中,未來部作為專門管理科學技術的部門,與以前的科學技術部相比,在規模和權力方面都會更大,有望成為「超級部門」。
理工科(西江大學電子工程)出身的朴槿惠在總統大選期間承諾,「將設立領導創造經濟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她在一月十日科學技術人新年年會上進一步表示,「新設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將專門負責科學技術政策,以及激活創造經濟」,暗示未來部將成為強大的部門。
未來部將以科學和信息通訊技術(ICT)等兩大領域為基本框架,由兩名副部長負責,而原來分散在廣播通信委員會、知識經濟部和行政安全部的ICT功能都將被納入,現在隸屬知識經濟部的郵政事業本部也可能被合併。目前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的教育部分則予以保留,但與產學合作、研究功能連接的教科部大學支持室也很可能一起移交未來部。
《中央日報》十五日才報導,教科部計畫二○一七年試射首個月球軌道飛行器。此舉也被認為是為了兌現朴槿惠的競選承諾。朴槿惠曾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稱,「我們想把原定在二○二五年之前發射登月太空船的計畫提前。我們會在二○二○年讓韓國太極旗飄揚在月球上」。
南韓教科部將從今年起開始進行相關技術研究,計畫二○一七年試射環繞月球的軌道飛行器,二○二○年發射由軌道飛行器和登月太空船組成的探測船。
另據報導,朴槿惠還打算重設總管經濟部門的經濟副總理職位,由企劃財政部部長兼任。因為目前企劃財政部部長做為經濟事務領導人,其職能存在侷限,而南韓現在處於經濟危機的狀況,諸如福利、創造就業、家庭負債等難題不斷出現,靠任何單一部門的力量都難以解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有一位學理工的新總統,對於未來科技發展絕對有正面的幫助,除了三星的ICT以外,在其它各個領域都會加速均衡發展。
第二、成立未來部是非常超前的想法,強調前瞻未來思考,並且有助於多種科技的融合(convergence)。
第三、台灣的科技發展分散在好幾個部門: 國科會、經濟部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如何能和南韓競爭?
第四、台灣的科技還狹隘地陷在ICT產業領域裡不可自拔,ICT現在需要的是整合,不是研發,但台灣政府和企業做了什麼? DRAM產業的滅亡已經為台灣未來ICT發展的可行性及路徑圖寫下腳本。
第五、中國大陸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重點非常清楚,台灣至少應該做的事是好好仔細研究,看看在兩岸合作分工之間是否能夠找到台灣產業的定位和商機。
第六、台灣生物醫藥產業走出新方向,去年和今年大放異彩,證明台灣還是有發展新興產業的條件。
聯發科 / 晨星
聯發科(2454)申請撤回申報合併F-晨星(3697)發行新股案,引發外界懷疑合併案又生變,F-晨星開盤3分鐘即爆量重挫跌停,收盤跌3.1%。聯發科澄清,5月1日合併晨星的基準日進度沒有改變,目前正等待中、韓政府對此一結合案過關後,聯發科會再重新申請發行新股案,合併F-晨星的目標維持不變。
聯發科與晨星合併案,因卡在中國與韓國反托拉斯法難關,前途未卜,昨日開盤前,證期局公告聯發科申請撤回申報合併F-晨星新股案已獲金管會核准,市場議論紛紛,認為雙方合併恐怕是凶多吉少。開盤後,F-晨星立刻遭到龐大賣壓空襲,打至跌停,隨後因聯發科出面澄清合併計畫未變,漸有買盤回籠,才敲開F-晨星的跌停。F-晨星昨日爆出9696張的大量,較近十日均量2518張整整多出快三倍。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昨日進場大買F-晨星2300多張,投信則是持續站在賣方。
原本今年1月1日是全球中低價智慧型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與電視晶片龍頭F-晨星合併的大日子,是全球第四大晶片設計公司「新聯發科」正式問世的里程碑;然而,中、韓政府遲遲不肯核准,市場人士分析,中國本土手機晶片廠商展訊、海思向來視聯發科為勁敵,若聯發科強行合併,未來進中國的貨可能被課以罰金或遭到扣留,聯發科無法承受失去佔營收比例逾5成的中國金雞母,現在只能靜待中國回音。至於在韓國,新聯發科將對三星造成威脅,韓國政府反對不是不可能。
由於小大M合併橫亙著中、韓從中作梗,聯發科又撤回增資案,市場揣測合併極可能破局。法人指出,目前市場對雙方順利合併的疑慮不斷升高,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出現劇烈波動,而F-晨星因換股比例有套利空間,一旦出現合併生變的消息就容易引發殺盤。
法人分析,若雙方合併生變,今年聯發科每股盈餘(EPS)可能減少1-1.5元,影響不大,對於F-晨星較不利,部分電視客戶因F-晨星將被合併已有轉單情況,F-晨星也停止發展手機晶片,今年EPS恐僅有12元,獲利成長動能大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界一直沒有注意中國與韓國反托拉斯法的嚴肅問題,直到現在才浮出檯面。
第二、聯發科對於申請撤回申報合併晨星案應該作更清楚的解釋,而不是只強調目標維持不變,投資人有權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 我都覺得很好奇。
第三、公平交易法反托拉斯已經變成全球性的關鍵議題,不僅在TFT-LCD面板、太陽能,將來連IC設計和LED都會涉及這個題目。
第四、台灣公平會去年對韓商納克森投資台灣遊戲橘子比例提出質疑,最後以納克森減少持股作收。如果因為納克森案的關係,造成韓國公平會對聯發科/晨星案態度轉硬,那才是真正的划不來。
第五、台灣企業正要進入國內加速合併、海外產業整合的新階段,公平交易等法律問題絕對不可等閒視之。
第六、台灣企業不要太自負或太天真,必須認清國際間的現實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角力,千萬不要犯下像友達在美訴訟的錯誤,最後不僅賠錢,還有牢獄之災。
戴爾私有化
全球第3大PC廠戴爾(DELL)傳正商談賣給私募基金,一旦敲定,將私有化下市,激勵周一盤中股價衝上近8個月新高,一度暫停交易,終場收12.29美元,大漲近13%。
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談話報導指出,私募基金TPG
Capital與銀湖(SILVER LAKE)考慮聯手收購戴爾,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也有興趣,戴爾最快本周就會對外公開,估計包含資產及債務,出售總價將超過200億美元(約5811億元台幣)。
市場人士分析,戴爾私有化將擺脫外部股東掣肘,可以加速扭轉營運,以更彈性的策略,與客群重疊的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等消費市場對手競爭,在企業市場,也可和同樣提供大型資料處理器的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及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國際商業機器)比拼。
不過,私募基金收購戴爾,著眼點不只是營運。彭博分析報導指出,戴爾營運雖受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市場前景看淡拖累,但所持高額現金及貨幣市場證券卻十分誘人。
近8來,戴爾所持現金及貨幣市場基金等短期投資,相當於公司市值50%以上,2012年10月更攀升至高峰的74%。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蕭普說:「戴爾大筆現金創造被收購的絕佳條件。」現年47歲的戴爾董事長兼執行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曾在2010年透露,考慮讓戴爾下市私有化。
麥可.戴爾於1984年在德州大學宿舍,以1000美元(2.9萬台幣)創立戴爾電腦,隨後靠著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降低成本的模式,打敗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國際商業機器)等競爭同業,成為PC產業龍頭,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也一度成為許多教科書的案例。
由於戴爾入門級電腦市場的表現不佳讓麥可.戴爾於2007年再度回鍋重掌執行長的兵符,近年來隨著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興起,PC市場逐漸疲弱,儘管麥可.戴爾利用購併方式,向企業客戶銷售更多公司產品更多電腦與服務,但仍舊難挽回戴爾業績頹勢。
標普資本IQ的分析師奇諾說:「目前戴爾市值已減少很多,讓私有化看似可行,不過仍不看好出售案會成功,因為戴爾的規模太大,而且股價不漂亮。」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戴爾曾經是美國PC的模範生和龍頭,在蘋果崛起以前,幾乎都是戴爾的天下,其供應鏈管理還成為企業經典教材案例。戴爾淪落至此,說明IT產業多變,沒有永遠的贏家。
第二、私有化不是戴爾起死回生的萬靈丹,但是有可能助於其未來的合併。
第三、不像摩托羅拉,戴爾本身並未有很多知識產權,所以未來將子部門及IP分拆出售的可行性不大。
第四、戴爾在企業商用領域,遠遠落後IBM和HP,個人電腦又即將死亡(或已死?
),由此看來,戴爾前景十分暗淡。
第五、戴爾另一大敗筆是中國佈局很差,一直沒有做起來。
第六、聯想當年買了IBM個人電腦部門以後,挖角戴爾亞太團隊,希望「以夷制夷」,事後證明是大失敗,迫使聯想放棄國際市場,退而防守中國,沒想到卻成為聯想浴火重生的新開始。
第七、台灣ICT產業界要積極思考戴爾私有化和惠普(可能)出售帶來的影響,再不改變加速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恐怕死無葬身之地,將來連想賣都不會有人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