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歐交所 期交所, 臉書, 屈臣氏, 中信, 物聯網, 百奧, 娛樂寶

歐交所 / 期交所
經濟部投審會25日通過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將以每股新台幣97.5元、約新台幣13.845億元,取得台灣期貨交易所5%股權;台灣期交所表示,目前也正評估持股歐交所的相關事宜,雙方可望互相持股台指期貨與台指選擇權契約將於515日在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掛牌,期交所總經理邱文昌表示,歐交所持股期交所,這是對台灣期交所的肯定,認為台灣期交所的長期發展具有潛力。

邱文昌表示,以台灣期貨市場中的台指期和台指選擇權來看,這二項商品的交易量目前在全球指數類期貨中,成交量已居第六大,在亞洲期貨市場更是第三大,歐交所才會持股5%。去年12月,台灣期交所和歐交所結盟,除了台指期貨及台指選擇權將在全球第二大的歐交所掛牌之外,歐交所也決定入股期交所。

經濟部投審會昨天通過三件僑外來台投資案,總金額近新台幣19.4億元,其中一件即是歐交所參股台灣期交所約5%股權,此為台灣三大交易所中,首度獲得海外交易所投資。投審會執秘張銘斌表示,近來國際各大交易所相互參股已成風潮,藉此加速彼此的國際化,該案不僅是外國期交所首度參股台灣期交所,也是台灣證券周邊單位首次獲得外資參股。

邱文昌強調,台灣期交所正評估未來將持股歐交所股權,但尚未規劃持股比重和金額,交易所之間相互持股,除了增進彼此的合作關係,由於具有股東身分,也更能了解交易所的營運情況及發展方向等,最快在第3季底前,對於持股歐交所一事,將有具體結果。

515日台指期貨與台指選擇權契約在Eurex掛牌之後,由於歐交所的交易國有30幾個國家,超過400個交易會員,有助提升台灣的期貨商品在全球市場的交易量及活絡程度,未來將讓該二項期指及選擇權交易時間延長至18個小時,吸引外資投入。

此次歐交所持股期交所5%的股權,是由元大金控賣給歐交所。據了解,當初寶來證券、寶來期貨併入元大證券與元大期貨,因合計持有期交所的股權已超過法令規定的上限5%,元大金須在二年內將超過的部分售出。合計元大證券、元大期貨等出售期交所股權1,292萬股,每股3.3064美元,交易金額換算新台幣約13.845億元,處分利益達新台幣11.16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在大中華地區有獨特的定位,外資看得到。

第二、金管會應該站出來籌畫更高格局的事情,比如說交易所、櫃買和期交所的四合一。

第三、台灣金改過去比較偏重銀行端,其實資本市場一樣要加速改革。

第四、大陸資本市場改革進程緩慢,這正好是台灣的契機。

第五、本次交易價格很高,將近100元,說明"平台"的價值。

第六、台灣的交易所未來除了讓外資參股以外,也應該積極去投資外國的交易所,並和其策略聯盟。

第七、台灣除了作為世界進入中國的橋樑,也可以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跳板,因此可以和大陸區域股權交易所探討聯盟。

第八、上海成立自貿區,適合金融的創新試點,台灣應探討兩岸合作的機會。

臉書
臉書周二同意以20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新興公司Oculus VR,前進行動硬體市場。此為繼通訊軟體WhatsApp之後,今年迄今臉書第2大收購交易。據臉書的聲明顯示,Oculus的股東可得到4億美元現金,和2,310萬股臉書股票。臉書稱Oculus為沉浸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的領導者,「Oculus可望將社交平台體驗提升至極致,改變我們工作、遊戲和通訊方式」,收購Oculus旨在將更多沉浸式體驗帶至臉書。

執行長查克柏格稱該交易為打造繼行動之後,下一個重要運算平台的措施之一,現階段臉書擬運用公司資源,讓Oculus的頭戴式裝置普及化,且人人都買得起。Oculus打造的裝置Rift主要用於遊戲領域,但查克柏格表示,遊戲只是開端,日後打算將Oculus的技術運用至通訊、教育和娛樂等領域,讓Oculus成為多種體驗的平台。

臉書甫於上個月砸下190億美元巨資,收購即時通訊服務業者WhatsApp,搶攻線上通訊市場。本次買下成軍僅20個月的Oculus,凸顯科技大廠爭相競購有潛力的新興公司,即便他們僅有小額營收。即便臉書對Oculus寄予厚望,但部分分析師對該筆交易感到質疑。矽谷Enderle集團分析師安德爾(Rob Enderle)表示,「Oculus的技術很酷,但我不知道為何臉書想要該項技術,畢竟這與社交網路完全無關。」

研究機構Forrester分析師麥克維表示,臉書買下Oculus,只是擔心可能錯失下一個網路趨勢。倘若臉書希望提供類似谷歌眼鏡的體驗,收購Oculus也還有點說得通,但這意味著臉書得從基礎做起。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和臉書都在積極投資下世代的技術,從他們的併購可以看到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第二、現在internet大廠併購的都是成立2~3年的新興技術公司,而且只要他們的技術,通常不會等到他們再長大,因為價格太高,升的太快。

第三、未來是體驗試經濟,GoogleFacebook都在創造消費者無與倫比的新體驗。

第四、台灣企業要趕快跳出PC硬體思維,方式是開放資源,將企業轉化成具有創新能力的生態系統,鼓勵年輕職員和外部人員加入這個平台來共同創新和創業。

屈臣氏
21世紀經濟報導 短短半個月,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屈臣氏集團上市驚現大逆轉,引入淡馬錫堪稱閃婚321日,和記黃埔突然宣佈,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出售零售旗艦屈臣氏24.95%的股權,涉及資金440億港元。當日,李嘉誠罕見召開記者會,公佈將優先考慮2-3年內分拆屈臣氏於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由於程式複雜,決定放棄在倫敦上市。出售交易預計在4月中完成。鑒於出售規模龐大,和記黃埔計劃向股東派發每股7港元的特別股息。而持有和黃49.97%權益的長江實業,預計可收取特別股息149億港元,公司額外補貼13億港元,同時派發每股7港元的特別股息。
  
談及這筆世紀交易,李嘉誠形容整個洽談過程快得不可思議”(粵語原話:快到離曬譜”)。他表示和淡馬錫一見如故,雙方對彼此的商業模式有很深的認識,非常高興能和淡馬錫建立策略聯盟。至於傳聞有中資洽購屈臣氏,李嘉誠回答:買賣不能只看價錢,合作伙伴也很重要。此前,來自投行的多個消息源都證實和黃正就旗下屈臣氏尋求倫敦和香港兩地上市,預計最快6月底就可以完成總額50-60億美元(約合390468億港元)IPO,而在新加坡只會尋求第二上市。最新交易的曝光,打破了傳聞。
  
和黃表示,是次交易可令和黃釋放出屈臣氏集團的部分價值,並且為和黃所持餘下權益提供估值的重要參考根據。交易反映出,屈臣氏的整體估值約為港幣 1770 億元。按照戰略協議,淡馬錫入股後,和黃仍將控股75%,兩者將協同推進屈臣氏的上市工作。與此前投行透露的消息不同,李嘉誠最終決定將屈臣氏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做第一上市,捨棄原先選定的倫敦。他解釋說,三地上市需要完成的工作太過繁雜。
  
而就在3月初的記者會上,李嘉誠還公開承認在外國(倫敦)註冊新公司是為了符合當地上市的註冊標準。時隔3周,就出現如此驚天逆轉,讓人始料未及。此次交易由美銀美林、星展銀行高盛和匯豐作為和黃的財務顧問。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和黃和淡馬錫將合作推進屈臣氏上市,淡馬錫也將派駐2名代表進入集團董事會。李嘉誠說:今年上市的可能性很小。屈臣氏還在快速增長期,每天都有新進步,計劃23年內將集團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步上市。難以估算屆時上市的估值,應該會高於淡馬錫入股的價值。
  
公告披露,截至去年1229日,屈臣氏股東應占資產凈值為92億港元。2012年和2013財年股東應占溢利凈額分別為69億港元和78億港元。鑒於集團現金充裕,和黃將在徵得董事會批准後,把交易所得凈額約70%,以特別股息形式派發於股東。母公司長實則全數將所得股息再派發於股東,兩者合計,每股派發14港元特別股息。是我們主動聯絡的淡馬錫,整個交易談判過程非常順利。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在極短時間內達成,相當不容易。記者會現場,李嘉誠對贏得淡馬錫這個新伙伴非常高興。
  
而對淡馬錫來說,440億港元的投資規模,是該主權基金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此前,淡馬錫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主要集中於能源和金融領域,包括工商銀行、平安保險、昆侖能源都是其主要持倉。
  
交易宣佈後,淡馬錫投資部總裁謝松輝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說:屈臣氏擁有非常成熟的管理團隊和頗具價值的零售網路,又處於增長期。投資零售業是抓住亞洲中產階層激增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策略,與淡馬錫所堅持的長期投資目標不謀而合。他表示,繼續看好亞洲,尤其是中國和複蘇中的歐洲市場。這解釋了淡馬錫何以斥巨資入股屈臣氏。
  
目前,屈臣氏集團在全球25個國家經營14個零售品牌,擁有10500家店鋪。作為旗艦品牌,屈臣氏在亞洲9大市場運營超過4000護理店鋪和900家藥店,是亞洲和歐洲最大的國際保健美容零售商。長和系再次出售資產,難免又惹來撤資議論。對此,李嘉誠反問:我賺外國人的錢派發給香港股東,這還算撤資?他重申,無論長實還是和黃都是國際大集團,商業決定沒有特別的地域考慮,不希望今後再看到類似討論,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出售旗下資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的確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屈臣氏IPO談了至少一年,也說明世事難料。

第二、李嘉誠可能和投資銀行就估值有不同的看法,才會讓淡馬錫趁虛而入。

第三、淡馬錫真不愧是亞洲首屈一指的主權基金,非常懂得利用不同資本市場掌握時機,爭取最好的條件。

第四、剛引進了淡馬錫資金,屈臣氏短期已無再上市必要,IPO可能要等到2~3年後。

第五、屈臣氏整體估值為港幣1,770億元,在IPO定價區間(390468億港元)之中,定價非常漂亮,但價格也很高,也難怪李嘉誠捨IPO而就私募。

第六、台灣也計畫成立主權基金,但我們政府能夠像淡馬錫這樣有專業及膽識,斥巨資高價入股一個頂級優質資產嗎? 台灣公務員的心態讓我們不敢冒險。

第七、屈臣氏是一家國際性公司,是真正全球性的集團。台灣企業應該積極開始海外併購,進行全球佈局。外資PE可以協助台灣企業的M&A

中信
香港老牌陸資企業中信泰富26日晚間宣布,以現金及發行新股方式收購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股份,藉此實現母公司在港整體上市,受這項利多刺激,中信泰富27日股價一度大漲30%中國投資巨擘中信集團直屬大陸國務院的中央企業、擁有44家子公司,正進行一項大規模重組,使中信集團將大部分資產注入中信泰富,這將是首宗借殼香港子公司實現整體上市案例,顯示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度,也創下央企改制先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報導,中信集團大規模重組,將讓集團能利用更多境外資本發展業務。報導援引中信泰富表示,中信集團擬將所有資產注入中信泰富,以換取現金和發行價為港幣13.48元的新股票。中信集團估計,股東權益達到人民幣2,250億元(合360億美元),中信集團持有中信泰富58%的股份。

21世紀經濟報導,中信泰富在25日閃電停牌後,低調的中信集團,短短一天內,讓世人領教到運籌六年之久的海外整體上市夢想。合併後,集團市值預料將達420億美元(約港幣3,258億元),是目前中信泰富市值港幣530億元的六倍之多。中信泰富股價昨天最終漲幅達12.95%,來到14.3元(約新台幣56.2元)。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表示,交易可增加公司業務多元性及規模,擴大資產和資本,可使公司發揮綜合優勢和整體協同效應。同為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強調,香港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是我們繼續發展的理想基地。

根據框架協定,轉讓對價預計將包括現金和中信泰富的新股,代價股份擬按照每股港幣13.48元發行,溢價6.48%。這筆交易對集團和子公司都是一種雙贏選擇,市場認為,將對中信泰富的小數股東,帶來可觀的增值效應。

新浪財經引述香港財經評論員梁海明認為,中信集團以向旗下中信泰富注入資產的方式借殼赴港上市,一方面體現大陸改革央企的決心,另方面也是鼓勵中信集團這類發展較為成熟的大企業,進一步「走出去」。中信集團是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宣導支援下,由中信泰富前主席榮智健父親、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創辦,從事及投資於地產、航空、鋼鐵等業務。截至去年12月底止,中信泰富年度淨利潤為港幣75.88億元,年增9%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有指標性的意義,20多年前,中信泰富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國營企業,現在又將集團整體資產通通注入香港上市公司。

第二、中國大陸企業正積極走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像中信那麼大的集團都選擇以海外做為總部,勢必加速全球佈局的腳步。

第三、預期會有越來越多大型集團也效法中信模式,把總部移到海外。

第四、這個項目重新建立了香港資本市場的地位,將來中、港兩地的項目可以互相資本運作,發揮不同資本市場的特色與強項。

物聯網
半導體下一個發展亮點是什麼?台積電(2330)董事長張忠謀直言,是物聯網!張忠謀說,「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個很大的構想,還沒有公司可以真正的管理整個生態系統,但半導體技術在物聯網中屬基本的需求,對半導體業界來說,物聯網將會是下一個重要的市場。

張忠謀在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中就「下一個發展」議題發表專題演說,他笑稱,中文翻作「發展」有點太過文謅謅。他指出近23年半導體每年發展僅成長約35%,但仍有幾個公司成長遠超過這水準,例如高通、聯發科和台積電,這幾年都因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需求帶動以雙位數成長,甚至接近20%。談到下一個「big thing」,張忠謀認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個很大的構想,不只是地面上可用、身上可以穿戴、可以測量溫度和血壓,這些都可以與物聯網連結,不過,最賺錢的不會是半導體公司,而是物聯網公司。

這些物聯網公司需要很多合作、很多供應商,也需要製程與儲存的供應,因為半導體處在這生態系的基層,不會賺大錢,也不會成為新事件的「紅人」,但不管是誰成功,他們都會需要半導體支持。他認為,能供應物聯網的半導體廠應可以維持快速成長,甚至成長幅度將超過整個半導體業,無法供應的半導體商則將緩步成長、甚至倒退。

張忠謀說,摩爾定律(Moorre’s Law)分析,半導體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就差不多「要死了」,就算還可以苟延殘喘個56年,難道接下來就沒有事情做了嗎?為半導體產業把脈,張忠謀提出3個發展方向,首先摩爾定律下包括射頻(RF)、輸入輸出控制(IO)等不需要高階製程的產品可以放在同一封裝上,另外發展高階技術的產品,能將相同製程的不同產品一起封裝的先進封裝技術,讓一顆晶片能整合更多功能,更可以節省空間。

第二,物聯網有機會用到不同的感測器,去執行測量溫度、偵測環境、感應人體血壓等功能,半導體公司也要必須跟上腳步,掌握這些技術。最後,他認為未來的產品須要更佳的低功耗功能,甚至功耗要求比智慧手機低10倍,最好一周只充一次電,這技術也將是半導體公司須要突破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面臨「後PC時代」,一直不知道如何因應,因為很多人還活在PC時代裡,看報紙新聞就知道。

第二、所以當張忠謀董事長突然站出來說務聯網是未來希望時,每個人都非常注意聽,其實中國大陸早就已經推廣物聯網3~4年了。

第三、物聯網對台灣來說的確很重要,因為台灣電子業乃硬體導向。物聯網至少是一種device,可以和台灣的製造代工結合起來。

第四、穿戴式裝置也被認為是物聯網的一種,但台灣只有少數公司有涉獵這個領域。

第五、台灣的企業如果自己無法趕上物聯網這個大趨勢,則應該加緊投資海外相關創投,才不會落後得太遠。

百奧
科網新股陸續在香港上市,多家媒體報導,大陸的兒童網路遊戲開發商百奧家庭互動公司擬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最高籌資2.37億美元,很可能刷新港交所近九年來同類公司的集資額,預計4月上旬掛牌。

華爾街日報引述合約細則指出,百奧上看2.37億美元的IPO金額,有望成為2007年以來最大一樁在港上市的大陸網路公司交易;據Dealogic的數據,已經下市的阿里巴巴,200710月在港交所籌資達17億美元(約新台幣522.8億元)。將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並可望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IPO交易之一。據Dealogic2013年有三家網路相關公司在港上市,合計籌資3.49億美元。其中最大一樁為11月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的IPO,籌資規模為1.46億美元。

大陸的兒童網絡市場近年發展迅速,百奧的大陸同業「淘米網」早於20116月在紐交所上市,市值約港幣17億元。上周五收報6美元,較招股價低32%,今年預測市盈率20倍。

交易人士指出,百奧26日開始接受投資者認購,「儘管市況波動,但相信市場反應會很好。」合約細則顯示,百奧計劃發行7.06億股股票,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的25%IPO指導價定在港幣2.02.6元。百奧將於42日為IPO定價,計劃10日在港交所掛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過去很少有科網企業在香港上市,但本項目例外。

第二、百奧在港上市可能成功的理由包括中國概念、兒童概念以及網路概念。

第三、網路股過去在香港上市並不紅,但可能是阿里巴巴即將上市 (雖然還是選擇了美國),但至少有一些「溢出效應」。

第四、香港的問題是零售投資者太短線,賺了一點錢就拋,很多的本地投資基金也是如此。

第五、台灣現在遊戲及手機遊戲版塊逐漸成形,未來和香港有得一拚。

娛樂寶
阿里巴巴集團跨足文化娛樂有新法「寶」!25日推出「娛樂寶」平台,透過手機淘寶向消費者發售保險商品集資,將投資阿里巴巴參與的《小時代3》等四部電影,網友出資門檻僅人民幣100元(約新台幣500元),預期年化收益7%

阿里巴巴「娛樂寶」不同於「餘額寶」的貨幣基金理財屬性,而是發售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與大陸國華人壽合作,上線商品為「國華華瑞1號終身壽險A款」的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預期年化收益7%,不保本不保底;1年內領取或退保就收取3%的手續費,1年後自動全部領取。保險資金透過信託計劃投入文化產業,也開創業界首例。

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甯說,互聯網創新對文化產業影響,不再只停留「賣幾張電影票」,而是深入到投資、內容製作等環節,拉近網友和文化產業距離,網友在手機淘寶中的「娛樂寶」預約頁面,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投資」。網友甚至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由誰來導演,誰當男、女主角,擁有「造夢造星」權利。

「一百塊就能投資電影!」阿里巴巴「娛樂寶」投資平台,讓大陸網友一圓「電影夢」,只要出資人民幣100元,就可升格當「製作人」,還有機會到劇組拍攝地探班,與電影導演明星郭敬明、楊冪、馮紹峰、王寶強等近距離接觸。

「娛樂寶」將投資阿里巴巴旗下參與的四部電影:《小時代3》、《小時代4》、《狼圖騰》、《非法操作》,和一款遊戲《魔範學院》。「娛樂寶」為防範客戶資金風險,採取「單一客戶保費金額限額」的銷售策略,每人最大購買金額不得超過人民幣1,000元,最低門檻為人民幣100元;「娛樂寶」初期募資總額約人民幣7,300萬元(約新台幣3.6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創新的動力看來尚未歇止,不斷有新招,娛樂寶可以讓群眾參與保險商品集資,進而間接投資電影。

第二、年化收益7%相當之高,對於一般散戶應該會有吸引力。

第三、大陸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速度令人驚嘆,不僅發行者有創意、投資人有需求,連監管機構都相當有包容性。

第四、30年前英國歌手David Bowei開音樂內容資產證劵化之先河,沒想到今天在中國大陸更發揚光大。


第五、娛樂寶是一個真正的整合平台,整合了保險和投資、金融和娛樂、互聯網與手機,台灣若不創新,遲早會被中國大陸業者所顛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