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 / 台灣人壽
中信金與台壽保併購到期日為20日,不過台壽保大股東龍邦國際興業公司董事會日前已決議,併購案到期後,將不再展延,並且「終止原股份轉換契約」,等於宣示中信金與台壽保合併破局;昨天中信金對此表示「不解」,台壽保與龍邦都不願置評。
據了解,龍邦國際是台壽保最大股東,持股比率37%,並握有3席董事;台壽保今天董事會將討論併購契約展延案,由於龍邦國際搶先表明「不同意」,合併案幾已確定破局。
去年10月間,中信金與台壽保共同宣布「聯姻」喜事,合併條件是,1股台壽保換1.44股中信金,併購金額約266億元,雙方約定4月20日為換股到期日;同年12月20日兩家公司同步舉行股東臨時會通過合併案,中信金與台壽保「聯姻」只差「最後一哩」,即金管會審查過關。
不料,今年3月中信金涉及內控問題,被金管會重罰1000萬元,相關轉投資案被迫暫停,台壽保併購案因此無法送審,本月下旬,金管會解除審查禁令,但合併時嚴重落後,勢必無法在4月20日前完成換股作業,中信金要求延展、修改購併期程,台壽保大股東龍邦表明「反對」,演出「悔婚」戲碼。
據了解,合併案破局主要原因,是何超蕸擔任董事長的川盟金融擬收購龍邦以每股28元、溢價約3成,收購龍邦公司,初期先買19%,最終將收購至少50%股分,龍邦經營權易主,連帶中信金與台壽保合併案也生變。
針對此事,龍邦國際興業昨天公告,公司並無相關議案討論,特此澄清。記者去電公司及發言人手機,都無人接聽。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信託和台灣人壽的合併有很大的synergy,若不能成功將是件很可惜的事。
第二、中國信託原先可能太自信了,認為台灣人壽一定是自己的,但沒有想過會有國外的買家。
第三、台灣人壽的價值大家都看得到,畢竟市場上已沒有類似中型績優的人壽保險公司是立即可以買到手的。
第四、香港何超蕸可能有結合陸資,比較敏感,就像幾年前港資前來買南山人壽一樣。買龍邦建設是很聰明的布局,一則間接持有,再則有可以照顧大股東的利益。
第五、因為中國信託形象好,台灣銀行和獨立董事才會出面力挺,否則很少有外部股東強力表達和大股東不一樣的立場。
台滬證交所/MOU
台灣證券交易所有關人士透露,繼「滬港通」後,上海證券交易所近來與台灣證交所密切接觸,雙方將很快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加強雙方資本市場合作。預估未來包括股市互通、互編指數、股票雙掛牌等都有合作可能性。
21世紀經濟報導稱,該人士表示,台灣證交所歡迎陸企赴台上市上櫃,對券商股及在A股掛牌的台企都是利多,目前具有台資背景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海鷗衛浴、信隆實業、晉億實業、漢鐘精機、斯米克、羅普斯金、宏昌電子、環旭電子。
台灣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先前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期待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盡快通過,以推進包括兩岸股市等一系列金融合作。他稱,證交所與上交所進行的合作探討包括股市互通、互編指數、企業到對方交易所掛牌上市等一系列內容。
報導指出,目前台灣的人民幣存款為2,684億元(約新台幣1.3兆元),寶島債約150億元(約新台幣739億元),如沒有人民幣回流機制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剩餘人民幣存款的去處將非常有限,存款增速很可能減緩,導致相應證券行業可發展的一系列產品,包括人民幣ETF、人民幣基金等都將無法推行。
除了與上交所合作外,台灣證交所也在積極推進全方位國際化。本月15日,李述德率台灣證交所訪問新加坡交易所,商討包括股市互通在內的一系列合作。目前,台灣證券交易所已與20多家國際交易所簽訂MOU。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曾預告,除檢討擴大當沖以外,還研議鬆綁海外台商回台上市,將陸股投資須專案申請的持股比率,從30%提高至50%以上,推出「類T股」,鼓勵優質台商回台掛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和上海簽署滬港股直通車,造就了台灣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 MOU的背景。
第二、大中華資本市場正形成一個板塊,彼此勢必會進一步融合。
第三、和其他國家交易所簽MOU,可能比不上和上海一家交易簽署MOU來的重要,這就和FTA的簽署一樣,意義完全不同。
第四、雙方除了ETF以外,也包括「類T股」,也就是陸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0%的股票,包括十多家已經在A股掛牌的台商股票。
第五、看來T股不會立即開放,金管會會先開放「類T股」,大約有十多家台商,可以先回台上市。
第六、不過「類T股」沒有什麼好公司,總數又太少,所以意義不大。金管會在這裡踩剎車,是為了政治正確。
第七、政府如果有前瞻性,應該和大陸證監會探討一次性開放10-20家績優大陸A股來台上市,可以從市值、獲利、行業或是代表性來選擇合適的公司。
第八、兩岸MOU的合作不應只限二級市場,更應延伸到一級市場。
中美晶/昇陽科
業界傳出,台灣第二大太陽能矽晶圓廠中美晶有意於下半年合併台灣第四大太陽能電池廠昇陽科,中美晶藉此成為台灣太陽能業垂直整合布局最完整的集團,合併營收將大增約四成,躍居台灣營收規模最大的太陽能業者。
中美晶目前與昇陽科有交叉持股關係,中美晶持有昇陽科約9%股權,昇陽科則握有中美晶約4%股權。一旦中美晶吃下昇陽科所有股權,將是台灣太陽能業首樁上游矽晶圓廠合併下游電池廠的個案。但兩家公司昨(16)日均否認合併傳聞。
業界分析,兩家公司若合併,中美晶可取得強而有力的出海口,昇陽科也繼獲得宏達電董座王雪紅等勢力入股之後,再獲得有「併購大王」之稱的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青睞,兩強結合,將串聯台灣太陽能上下游實力,發揮垂直整合綜效。
近期中美晶已啟動上限6,000萬股、總規模近30億元的募資計畫,預計在今年6月的股東會通過後啟動募資作業。市場推測,中美晶這次大動作募資,就是為了備妥下半年出手併購的資金;雙方合併可能透過換股或換股搭配現金收購方式進行,應會以中美晶為存續公司。
中美晶目前太陽能矽晶圓年產能為850MW(百萬瓦),規劃擴產至1GW(10億瓦);昇陽科目前太陽能電池產能為880MW,也正朝1GW邁進。中美晶昨天股價跌1.25元、收48.95元;昇陽科昨天漲0.25元、收23.25元。
中美晶集團先前已布局太陽能最上游多晶矽到最下游系統端,合併昇陽科之後,在台灣太陽能矽晶圓產能規模維持第二位,太陽能電池產能也具有台灣前三大廠的實力,是台灣垂直整合布局最完整的太陽能相關集團。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晶不愧是台灣最會整合的太陽能業者。
第二、中美晶和昇陽科原先已有交叉持股,所以合併也是自然的事。
第三、中美晶啟動30億元募資計畫,以致給予市場很大的想像力。
第四、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相當有企圖心,而且非常國際化,相信他不會只將M&A觸角侷限於台灣,更會延伸到海外。
富士通/Panasonic
富士通和Panasonic公司據報導已達成協議,最快今年秋季合併系統晶片設計與開發業務,新公司設計的晶片將委外代工,市場預料台積電將承接相關訂單,是最大的受惠者。
日經新聞報導,因合併而產生的新公司資本額將達500億日圓(4.88億美元),富士通與Panasonic各持股四成與兩成;日本開發銀行將提供剩餘資金,且可能取得優先股。新公司將成為無晶圓廠企業,未來會把設計好的晶片外包出去生產。
法人指出,台積電通吃全球主要晶片設計代工訂單,富士通與Panasonic合資的新晶片商開始運作之後,預期也將在台積電投片,成為挹注台積電業績的動能之一。
富士通和Panasonic去年2月即宣布這項合作計畫,之後持續針對持股比率等細節進行協商。兩家公司計劃轉調約3,000名員工至新公司,其中可能有八成來自富士通,相關智慧財產權也一併進行轉移。
富士通在無線通訊及影像處理領域具技術優勢,Panasonic則專精家電控制技術。兩家公司也將合作提升車用及家用晶片效能。
富士通與Panasonic都極度重視重整半導體業務,Panasonic最近公布計畫,試圖向以色列及新加坡公司出售日本及海外廠,並裁減半數晶片部門人力。
另一方面,富士通在2012會計年度認列重整晶片業務等措施的相關非常損失約1,500億日圓(14.7億美元),並出售微控制器及類比晶片業務給美國快閃記憶體大廠飛索(Spansion)。
此外,富士通考慮開放投資基金等金主,投資位於三重縣的核心半導體廠。富士通去年2月原擬出售該廠並與台積電共同成立製造公司,但後來無疾而終。
今年初富士通宣布完成28奈米系統單晶片(SoC)設計,並開始接受客戶下單。
儘管富士通自有晶圓廠,但在與Panasonic新合資公司的晶片將委外外代工,預料採用新製程設計,可能更加依賴台積電。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科技大廠習慣相互合併,抱團取暖,先前已有爾必達、瑞薩、Japan Display等成功案例。
第二、台灣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差,等到想整併的時候已經錯過最佳時機。
第三、台積電原先曾考慮併購富士通,後來還是放棄。
第四、台灣IC大廠可以順利整併,INCJ (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台灣沒有這樣的機構。
第五、另外日本的銀行也積極的支持產業整合,這是台灣銀行要學習的地方。
第六、中國大陸IC產業興起,政府又給予大量支持,台灣的IC業者一定要加速整併,才能維持競爭力。
證券走出去
台灣證券業由周邊主管機關帶隊跨大步走出去,台灣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將於今(16)日率隊赴新加坡交易所談合作,首要是引進新加坡第一檔「雙幣雙股」個股揚子江、跨境ETF及切入東協交易平台,與東協地區交易所連線,國人可直接買到東協國家的優質股票。
今年可說是台灣證券業國際「行動化」元年。
據了解,此次李述德赴新加坡交易所主要洽談項目為商品互掛,包括引進新加坡交易所跨境ETF、「雙幣雙股」與切入東協交易平台的合作計畫,前兩項商品的合作建立在人民幣離岸中心前提下,尤其希望引進以人民幣計價ETF,在人民幣計價交易平台下,進行「雙櫃台」交易機制,投資人可以新台幣或人民幣買賣交易。
除了證交所,櫃買中心也由董事長吳壽山帶隊,第2季啟動一系列國際聯盟策略計畫:5月赴英國參加第16屆台英商務協會聯席會議,包括金融專業服務、寶島債、資訊產業、觀光及文化創意等議題,其中在寶島債部分,與倫敦交易所合作架構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此行程主要的任務。
之後,吳壽山將轉往愛爾蘭,尋求在生技產業上的合作機會。吳壽山說,6月赴德國交易所,洽談寶島債合作,並洽談建立購債平台,透過該平台讓德國人投資寶島債,國人亦可透過平台投資歐債,最快年底前上路。
期交所國際化努力多時,今年首度開花結果:5月15日,台指期及台指選擇權將首度「出口」到歐洲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吸引國際資金買進該二項商品。
此外,期交所及期貨公會正聯手,與大陸期貨協會進行兩岸之間指數相互授權的相關協商,希望兩岸期貨商品相互掛牌交易,最後引進美股道瓊指數、S&P 500指數期貨也來台掛牌。
雙幣雙股是指一檔股票同時擁有兩種幣別,以兩個股票號碼在同一市場進行交易,投資人可自由選擇以那一種幣別買賣。
雙幣雙股最早是香港交易所在2011年4月提出構想,2012年10月香港上市的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發行人民幣新股,是香港第一檔雙幣雙股,目前新加坡雙幣雙股為揚子江船業。
證交所建置外幣交易平台,首要以人民幣為優先幣別,商品鎖定ETF、股票等,主要是複製香港交易所成功的經驗。其中ETF規劃,證交所將採「雙櫃台交易」:國人可以新台幣、人民幣自由買賣,除了將推RQFII雙櫃台的ETF,也希望引進鄰近國家ETF。
證交所表示,以香港來說,香港ETF市場在推出A股ETF後,提高散戶投資比例,加上香港運用RQFII的優勢,推出人民幣與港幣雙櫃台模式,讓機構法人可運用兩種幣別,在價格出現落差或匯率變動時轉換,不僅提高ETF規模及流動性,也使香港ETF規模大躍進。
證交所為爭取台灣成為繼香港後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引進或自行推出雙櫃台ETF及雙幣雙股,都可讓台灣資本市場更具國際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證劵市場面臨區域資本市場整合的趨勢和壓力,勢必應有新的作為。
第二、台灣和東南亞交易所的合作是正確的方向,雖然台灣人對東南亞股市興趣並不是很高。
第三、「雙幣雙股」是一個可以探討的方向,但揚子江已經在新加坡和台灣分別掛牌,所以再提沒有意義。
第四、以人民幣計價ETF,在人民幣計價平台下,進行「雙櫃台」交易機制,香港和新加坡都有先例。
第五、重點不是ETF掛牌的幣別是人民幣,而是ETF的內容究竟為何,從新聞上看不出來細節,但將來應好好規劃,比如說設計以A股為標的物的ETF。
第六、雙幣雙股只是短期權宜的作法,我認為從長期看台灣證交所應該和大陸交易所共同籌組新跨境的人民幣交易平台,或者是引進外資交易所策略股東。才能真正推進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
遊戲橘子
線上遊戲商橘子(6180)與南韓遊戲大廠納克森(Nexon)的經營權爭議落幕,納克森繼今年1月底釋出橘子19%持股後,近日再次申報轉讓剩餘的14%股權,由國內創投公司承接,並在14日盤後完成鉅額交易。
納克森原本持有橘子近33%股權、約5.22萬張股票,曾為橘子最大股東。隨著該公司的策略考量。加上一直無法介入橘子經營權等因素,最後決定出清持股,也讓這場經營權爭奪戰正式畫下句點。
橘子強調,雖然納克森已出清橘子股權,但雙方合作關係仍然相當密切,今年的遊戲產品業務也會持續往來,不會影響公司營運。納克森出售的股權,是由國內創投公司承接,至於未來創投公司是否派代表進入橘子董事會,將在6月股東會召開前正式對外說明。
據了解,納克森原本持有的33%股權中,有10%由橘子經營團隊購回,另外23%分別由國內三家創投公司買下,但橘子不願透露買主資料。目前橘子董事長劉柏園及關係人的持股比例已超過30%,是第一大股東,其餘單一股東持股比例都未超過20%,橘子已穩固經營權。
法人認為,橘子與納克森長久以來就存在經營理念不合的問題,經營權爭議也成為橘子近年營運表現的絆腳石。這次納克森出清橘子股權,由創投公司承接,有助於橘子順利執行各項營運決策,帶動營運重回正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納克森二年前曾經要收購遊戲橘子,現在已經落幕。
第二、但當初納克森由於在台灣受到行政阻礙,以致未能成功併購橘子。對於台灣企業保持獨立自主,這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外資投資台灣,這是不好的範例,顯示台灣的政策透明度很低。
第三、台灣一定要有清楚的遊戲規則,落實公司治理,才能吸引外資和陸資前來投資台灣。
第四、韓國企業和台灣企業看來還是文化不合,彼此要合併有一定的困難度。
第五、兩岸遊戲和電子商務產業前景看好,遊戲橘子當然希望掌握自主權。
五礦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昨(14)日宣布,旗下的五礦資源將聯合另外兩家國有企業,斥資人民幣58.5億美元(約新台幣1,755億元),向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 Xstrata
plc)收購秘魯一處銅礦,成為大陸迄今最大一筆海外礦業收購案。此一收購案一旦完成,也將大幅提高大陸對銅礦的掌控。
市場顯然正面評價這宗交易,五礦資源昨日在港股上漲8.82%,收報港幣1.85元,嘉能可則上漲0.25%,收報港幣40.6元。
中新社報導,五礦將收購的秘魯南部這處銅礦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在建銅礦項目,預計2015年投產,投產後前五年的年產量將超過45萬噸銅,之後為30萬噸。
收購完成後,中國五礦可望成為中國最大的銅礦生產企業和全球前10大銅礦生產商之一。
中國五礦總裁周中樞表示,這項收購案符合中國五礦和五礦資源的長期發展戰略,將進一步優化中國五礦的礦業資產組合,並與公司現有業務產生良好的戰略合作。
阿思達克財經報導,嘉能可表示,出售所得款項將即時且大幅降低公司的負債狀況,公司也將繼續物色再投資的機會。
該交易仍需獲得秘魯政府、中國政府及五礦資源股東大會批准,可望在今年第3季完成交割。
華爾街日報報導,銅價自年初以來下跌9.6%,中國五礦選在此時買入這處銅礦,主要考量應該是逢低買進、放眼長期。
銅的用途廣泛,包括用於生產電腦、冰箱、汽車和電纜線等。中國的銅消耗量約占世界供應總量的40%,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但仍將需要大量的銅來推進城市化,或用於汽車、電器製造,中國政府改善輸電基礎設施的重大舉動也增加銅需求。
大陸市場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發布,大陸企業今年第1季併購交易高達359件,其中,海外併購占48件;從併購金額看來,房地產業以55.49億美元交易額居首,占第1季併購金額23.9%。
證券日報報導,清科研究中心日前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大陸企業併購市場火爆,第1季完成359件併購案,年增71%,涉及金額232.08億美元;大陸企業也致力拓展海外市場,併購國外企業共48件,金額為90.64億美元。從併購金額來看,房地產業以55.49億美元遙遙領先其他行業,占第1季併購總金額23.9%。
清科研究中心曹紫婷表示,第1季併購業務最活躍的無疑是房地產業;未來房地產業將面臨整合洗牌,行業競爭從土地儲備、融資、市占率、區域拓展、人才和產品設計等多方面展開。
北京商報以3月為例稱,房地產業無論交易量還是併購金額規模都位居各行業之首。數據顯示,3月房地產業共有17筆併購交易,占所有企業併購量11.7%。其中,披露金額的交易16件,金額達14.02億美元,占所有披露案例總金額15.1%。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大陸至今最大一筆海外礦業收購案,有一定意義。
第二、像這類型併購,都是從中國第一走向世界第一,代表中國企業全球整合的企圖心。
第三、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才會進行這種天然資源的併購,歐美產業彼此之間的整合已告一段落。
第四、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商「嘉能可」(Glencore Xstrata)去年合併對手後負債上升,需要藉由收售資產來改善財務結構。
第五、銅礦處在相對低點,對五礦來說是相對良好投資時機。
大陸面板
友達總經理彭双浪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面板業產能大開,將在2015年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加上近期大陸有意將面板進口關稅倍增至10%,都將對台灣業者造成威脅。
他說,面對大陸面板業快速崛起,友達正以提升品質並加強與大陸彩電廠合作外銷市場因應。至於大陸有意大幅調高面板進口關稅,他則認為此舉是「兩面刃」,短期雖有保護當地業者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大陸廠商競爭力下滑。
大陸8.5代面板生產線2015年時將增為八至九條,屆時將超越台灣,成為僅次於南韓的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彭双浪日前參加大陸深圳「中國電子資訊博覽會深圳光電顯示周暨彩電節」,並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發表以上看法。
彭双浪坦言,礙於市場總體需求減緩,加上財務考慮,過去三年台灣面板業未再擴充產能,但並未停止技術提升、擴大應用等腳步。
他說,友達現有的投資規模很大,並占全球15%的面板供應量,應該思索如何創造價值比較重要;友達加快4K2K、曲面、窄邊框、廣色域等技術應用,這不是擴大產能就能做到的。友達折舊多出的現金,都將用於技術創新。不過,適當時候,友達也會適度提升產能。
針對大陸有意將面板進口關稅從5%提高到10%,彭双浪認為,提升關稅是「兩面刃」,對大陸面板廠可以起保護作用,但也有很多例子,保護愈好,產業競爭力愈差。
他說,提升面板進口關稅,大陸面板廠高興,但彩電品牌,消費者卻會增加稅收負擔,加上8.5代線切割的產品有限,許多面板還是需要進口,如果關稅提升,羊毛出在羊身上。
他透露,台灣與大陸有經貿合作談判,一直想把面板放進去,但至今還沒列入貨物貿易框架裡面。他也一直提醒大陸,提升關稅是否能起到真正作用,而且品牌客戶強烈反映,一旦加稅,難免向消費者加價。
因應大陸可能提升關稅,彭双浪說,大陸每年生產1.3億台電視,其中境內銷售4,000萬台,外銷9,000萬台。因為外銷電視的面板進口關稅可以退還,友達會與彩電品牌在外銷上加大力度,降低相關衝擊。友達昨天股價跌0.2元,以11.7元作收,美國存託憑證(ADR)逆勢以下跌約0.5%開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面板廠產能大開,不僅對台灣,甚至對韓國都形成嚴重威脅。
第二、台灣對於面板如友達和群創未來不可能再以量取勝,只能走專業利基路線。
第三、大陸也有意將面板進口關稅提高,說明兩岸科技產業已經從合作邁向競爭,對台灣形成沉重打擊。
第四、大陸的電視產業,主宰了面板產業未來的發展。由於有龐大的市場和本土家電產業,大陸面板產業有在地優勢。
三安
大陸LED廠三安光電昨(14)日公布2013年財報,根據外電媒體報導,該公司去年營收達人民幣37.32億元,獲利年增近28%,達人民幣10.36億元,換算為新台幣約48.69億元,超越國內多數LED廠。其中晶片營收約新台幣122.2億元,僅次國內龍頭大廠晶電(2448)。
去年國內有實質獲利的LED廠不多,大陸三安光電卻繳出相對亮麗財報,該公司昨(15)日公布全年度財報,獲利高達新台幣48.69億元,營收達37.32億人民幣,換算約當新台幣175.4億元,年增率為10.97%。
根據當地分析師的計算,去年三安光電營收37.32億人民幣中,LED晶片營收約占26億元,平均毛利率接近25%,貼近當地分析師的預估值。據此換算,晶片營收約當新台幣122.2億元,去年第4季的平均毛利率約26%,分析師預期三安晶片毛利率可望持續提升,第2季甚至有變相漲價的可能性。
與晶電2013年營收相較,晶電營收約222.41億元,三安光電晶片規模約當晶電的55%;大幅超前璨圓的43.68億元。
此外,大陸分析師也看好未來2年照明市場的爆發性,包含路燈、商用照明、家用照明將全面性由LED照明取代,並認為三安光電是唯一一家可大量、穩定供應封裝廠晶片的廠商。
今年國內各大LED晶片廠普遍擴產減速,僅晶電維持穩健的擴產步伐,穩定增加機台數,然三安光電今年擴產仍舊積極,去年就釋出今年預計新增100台機台的樂觀計畫。
三安目前持有璨圓股份19.77%,璨圓去年仍處於調整期,全年虧損12.88億元,每股稅後淨損2.7元;不過從今年3月開始,璨圓營收明顯改善,第2季營收在產能滿載、良率提升之下,營收季增率將達50%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安是大陸最大的本土LED公司,去年參股台灣第三大業者璨圓。
第二、去年三安的業績並不好,但現在卻大為改善,說明LED市場特別是LED路灯可能越來越成熟。
第二、作為市場龍頭,三安有中國大陸政府政策的支撐,業績肯定不會差。
第四、三安現在只是璨圓的小股東,未來若要增持股份會有困難,因為經濟部當初要求其不得控股璨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