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創會理事長的話
紫光
大陸紫光集團再出招,而且一炮雙響,將認購矽品及南茂的私募各約25%股權。紫光在10月底已宣布將投資力成並取得增資後25%股權,如今再度投資矽品及南茂,不到50天,總投資金額即高達新台幣881億元,創下陸資投資台灣的新紀錄。
紫光昨(11)日分別與封測廠矽品及南茂簽訂投資協議,宣布入股「台灣封測二哥」矽品,將以每股55元價格應募矽品新發行10.33億股私募股權,總投資金額高達568億元,以矽品昨日收盤價45.5元來計算,此次紫光入股價格約溢價21%。而增資後紫光將持有矽品24.9%股權,並取得矽品一席董事。
矽品董事長林文伯表示,矽品與紫光策略聯盟,除可鞏固現有客戶,還可對紫光旗下目前及未來可能新增的半導體廠,提供封裝測試服務,隨著紫光集團在全球半導體進一步的布局和擴展,對矽品在全球和大陸市場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助益。
林文伯強調,獲得紫光的資金挹注後,將支持矽品持續擴張全球營運規模,投入先進製程研發,加速擴建高階封測產能及提高核心競爭力。預計本次合作取得資金主要投資於台灣,包括中科廠擴產及建置系統級封裝(SiP)產能等,並藉此培植留用本土人材,在台灣永續發展。
由於日月光先前已利用公開收購取得矽品24.99%股權,而矽品在增資後引入紫光資金,紫光將成第一大股東,日月光持股比重約19%,成為矽品第二大股東。
紫光昨日也決定投資入股記憶體暨LCD驅動IC封測廠南茂,將以每股40元價格,認購南茂以私募增資發行約2.99億股普通股,總投資金額達119億元,將取得增資後25%股權。以南茂昨日32.15元股價計算,溢價約24%。
南茂也與紫光簽訂策略聯盟合約,強化雙方長期合作關係。
南茂董事長鄭世杰表示,大陸正積極投資建立半導體生產鏈,而台灣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聯電、力晶都已決定到大陸建廠,晶圓產出後會在當地封測,南茂可望爭取後段封測訂單,如今紫光入股南茂,等於引進了一個資金雄厚且產品布局廣的合作夥伴,南茂將可擴大在兩岸市占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紫光先前表示不會再關注台灣IC產業,現在又跑回來,為什麼? 因為在韓國要買海力士碰到了鐵板。
第二、 紫光在美國不可能併購美光,只可能用參股方式,若投資25%股權,大約要花60-70億美元。
第三、 紫光這次買矽品和南茂,大概要花688億元新台幣,再加上先前的力成,三家加起來也不到900億,約30億美元,等於拿先前要買韓國的資金再來投資台灣。
第四、 大家認為這是中資侵略,其實不大正確,這些都是私募現增,屬於合意併購,換言之雙方情投意合,不是紫光霸王硬上弓。
第五、 台灣廠為何要引進紫光,當然是為了中國大陸的市場,紫光雖然不是以半導體起家,但是有國家隊在背後帶其撐腰,資金不成問題,市場也可以藉助展訊的力量慢慢坐起來。
第六、 如同阿里巴巴打造互聯網生態圈一樣,紫光也在建造半導體的生態系統。
第七、 紫光不斷在測試台灣政府的底線,我們不允許其投資聯發科和IC設計,他就投資已開放的IC封裝,但沒想到居然一口氣買三家。
第八、 紫光動作太大,會早成反效果,台灣政府反而把開放的腳步放慢,最後連聯發科可能都受到影響,得不償失。
第九、 民進黨將馬英九定位為看守內閣,不准其作開放決策,並無道理,台灣的問題就是太官僚,決策速度太慢,許多事情都動彈不得。
第十、 林文伯可能是最大輸家,把日月光惹火了,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果日月光對矽品進行再次公開收購或全面收購我不會意外。
第十一、台灣人彼此太不團結,政府又缺乏產業併購基金,最後和陸資結合是唯一剩下的選擇。
基亞 / 長興
基亞(3176)檢驗試劑布局報佳音!旗下子公司TBG在反併購澳洲上市公司Progen,進軍澳洲資本市場後,此次辨理的現增更是超額認購逾5成,其中,更以長興(1717)入股拿下近2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最受關注。
已積極由化工領域延伸至生醫材料、綠能布局的長興,為了開創營運新局,去年已由長興化工正式更名為長興材料,該公司由於有能力生產檢驗試劑材料,也讓TBG和長興的結盟,被視為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最佳拍檔。
基亞公告指出,子公司TBG與澳洲上市公司Progen股份轉換案,7日Progen股東會中通過,雙次換股比例為1:1,而經由股份轉換,Progen也正式以TBG Diagnostics
Limited在澳洲上市掛牌,核心業務轉為檢驗試劑相關業務。
為了加速TBG運作,TBG近日也正在辦理現金增資,每股現增價格為0.21澳元,該現增案原本預計增資是800~1,000萬澳元,但目前已湧入1,200萬元,超額認購逾5成,預期在9日(周三)截止日前,金額應該還會增加。
在檢驗試劑開發已有戰果的基亞,2012年11月才將轉投資上海浩源,以6,800萬美元(約台幣20億元)出售給國際大廠PerkinElmer(珀金埃爾默公司、簡稱PKI);由於開發檢驗試劑的技術經驗豐富,加上還有長興的材料因應,成本競爭優勢,將可推波TBG自明年起即可望有營收貢獻,後年則受惠廈門廠取得大陸認證,加入量產行列,營運將見爆發性成長。
基亞副總經理歐朝銓表示,TBG專長為DNA、RNA分子診斷試劑,目前營運主力為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前的基因配對檢測(HLA),該產品已取得美國FDA和歐盟認證,而積極開發中的產品包括病毒、病原體和癌症檢測。
由於辦理現增股權轉換,上周五已先停牌的Progen,收盤價為0.225澳元,法人預估,待12月16日以TBG恢復交易後,股價可望有不錯的表現,並確立基亞再生了一隻金雞母。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長興並非本業,卻勇於參與基亞現金增資,說明台灣企業已逐漸開始轉型。
第二、 基亞子公司等於在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借殼上市,去年鴻海集團富士康公司migme也在澳洲借殼上市。
第三、 長興從化工轉型長興材料,是正確的方向,不僅跨進生技產業,而且有助於股東價值的提升。
第四、 生物醫藥和新材料均是中國大陸十二五的戰略新興產業,長興同時具有這兩種概念。
第五、不斷分拆子公司並上市,未來會成為台灣企業的新模式,以往是大而全,未來是小而精。
新創公司
新創企業掀起的投資熱潮,已讓這類公司的估值和姿態愈來愈高,使得Google這類大金主深感愈來愈難找到「夠好」的投資標的。
金融時報報導,Google旗下專事投資新創事業的GV(原名Google Ventures)已是矽谷十分活躍的新創投資人,對GV來說,眼前的阻礙不是缺少資金或野心,而是其他科技同業為提升市值而大舉吸引投資的競爭。GV執行長馬利斯表示,今年投資額已比去年降低20%,資助的公司數量也從前一年的57家減至34家。
馬利斯表示,市場挹注在創投的資金額之大,不但造成交易價格走高,也給創業者更多協商籌碼。
但馬利斯也說:「資金從來就不是阻礙我們投資的因素,且企業市值也出現下滑的跡象,因此明年投資速度可望回升。」
Google的年度基金資料顯示,從六年前跨入創投事業迄今,已撥出24億美元的盈餘來投資,但其中三分之一的資金—即前幾年累積的3億美元,以及明年新一筆5億美元的投資,都還沒派上用場。
GV迄今已資助逾300家公司,包括叫車應用程式(App)Uber和智能家居業者Nest均受惠於此。GV一年半前設立首個國際基金,欲在歐洲投入1.25億美元資助新創公司,但如今為了加速投資,GV打算不再另設基金來進行海外投資,明年將把資金集中到單一個基金裡。
不過,隨著Google母公司Alphabet集團的版圖逐漸擴大,GV與集團其他事業所重疊投資的部分也日益增加,例如其投資的自駕車服務便與Uber的叫車概念類似。馬利斯對此表示,這種重疊難以避免,但是能以管理來解決。
此外,馬利斯指出,GV今年將投入31%的資金於生技產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每年撥出1億美元在該產業的三大概念,以研發出造福大多數人的新興療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今年以來,全球新創企業估值不斷增高,終於可能到了要休息一下的時候。
第二、 Google決定放慢對新創事業的投資腳步,是一個重要指標。
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計畫將三分之一的資金投注到生技產業,說明這是未來趨勢。
第四、 所謂的Unicorn(獨角獸)概念害人不淺,那有新創事業能輕易達到十億美元的估值。
五礦 / 中冶
大陸傳統產業持續低迷,去產能持續推進,國企重組再添新軍。大陸國資委昨(8)日表示,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整體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全資子企業,中冶集團不再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這是大陸繼本月1日南光(集團)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重組後,另一起國企重組案例。
21世紀經濟新聞報導,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廖明兵認為,兩家央企的重組可帶來多項好處,不僅可進行資源與業務的互享共利,還能實現互補。
兩大央企的重組算是剛開始,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並未給出重組時間表;但中冶內部人士認為,這次戰略重組不涉及很多業務領域的重組,因此進展迅速。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五礦集團成立於1950年,主要從事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採、冶煉,以及金融、房地產等業務,海外機構遍布34個國家,擁有17.7萬員工,控股七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五礦集團在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198名,其中在金屬類企業中排名第4名。中冶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設承包商、營運服務商,是大陸產能最大的鋼結構生產企業,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
路透報導,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之前曾表示,中國五礦等六大稀土集團,將在2015年底前整合所有稀土礦山和冶煉分離企業,實現以資產為連接的重組。
大陸國務院在今年9月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三個一批」,也就是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清退、重組與創造「三個一批」,將貫穿「十三五」過程,會不斷有重頭戲出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金屬行業的整合很有必要,全球礦業公司都陷入嚴重經營危機。
第二、 中國大陸正加快國企重組的速度,併購整合是一個開始。
第三、 兩家企業都沒有上市,比較容易整合。
第四、 馬政府在八年任期內從來沒有推動公營事業整併,台銀銀行併購也胎死腹中,非常不應該。
IC設計業
經濟部規劃,明年520前開放陸資可參股我IC設計業,最快春節後完成評估報告,並邀產官學研各界舉行數場公聽會。經濟部長鄧振中昨(10)表示,國際半導體市場變化快速,政策開放將帶給企業更大之經營空間。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邀請相關部會報告研議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一事,立委憂心恐重演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經濟部長鄧振中強調,「沒有人做這種事情」,開放陸資參股台灣IC設計業,將帶給企業更大經營空間,待評估報告出爐後,工業局預計舉辦數場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才會作政策決定。
據了解,工業局預計春節後擬妥開放IC設計業之分析報告,並與投審會交換意見後,再由經部召開多場公聽會,廣蒐各界意見。鄧振中先前接受外媒訪問時也說,希望於明年520前完成政策決定,他強調,總統大選後至520前「社會不希望政府有太多時間的空窗期」。
經濟部昨向立院報告指出,未來開放陸資參股IC設計業將擬五大配套措施,包括一、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業審查通過;二、對投資企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三、陸資投資人於專案審查時應承諾陸資股東不得擔任或指派所投資事業經理人;四、擔任董事人數不得超過其他股東擔任的總人數;五、不得於股東大會前徵求委託書等。
鄧振中表示,陸資不僅無法具控制力,還須經由專案審查,確保對台灣企業有實質助益且保護我技術優勢,無人才外流疑慮,也須注意技術不當轉移、保護商業機密、不涉及挖角以及產業外移等配套措施,並要求廠商需承諾繼續在台投資,且不可減少在台就業機會。
另外,針對外界關切台積電已遞件申請登陸獨資設立12吋晶圓廠,鄧振中表示,「台積電是台灣的寶貝」,赴大陸投資應視為台灣經濟力量;大陸市場正快速成長,台灣沒有理由不把握機會,若技術、人力及就業問題能獲得保障,應給予企業相當足夠空間,讓其赴大陸市場發揮。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IC設計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聯發科,聯發科70%市場在中國大陸,所以很強意願和中資合作。
第二、 五大配套措施很合理,至少比當年三安投資璨圓鎖定的不平等條約要好得多。
第三、 台積電赴大陸投資設廠,說明確實有深耕中國市場的需要。
第四、 不讓陸資投資台灣IC設計業,最後受害的還是台灣廠商,人才流失,股價也會因為業務邊緣化而下跌。
樂視
特斯拉的敵手終於來了!由樂視創辦人賈躍亭投資的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araday
Futre,已計畫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內華達州設廠,廠址鄰近總部位於加州的特斯拉,較勁拚場意味濃厚。其概念車型將於明年1月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現身,預計2017年正式推出。
鳳凰科技引述彭博報導,被業界視為特斯拉敵手的Faraday
Future,即將在內華達州設立第1間工廠。據該公司寫給內華達州立法機構的信件指出,Faraday
Future將帶來10億美元投資,為內華達州創造4,500個工作機會。
由於Faraday Future作風神祕,一度盛傳為蘋果電動車秘密研發部門,上述信件除透露該公司的設廠計畫,也使得背後金主曝光,即近年來大力投入電動車領域的中國知名影視網站樂視。儘管賈躍亭在信中表示他並非唯一投資者,但也未提及其他合資夥伴。
Faraday Future表示,他們不僅要在電動車上賺錢,還要從車聯網服務訂閱、應用及資訊娛樂系統上獲利,正好與樂視強調軟硬體整合的生態圈概念吻合。
Faraday Future於2014年成立,目前已有超過400多名員工,且其核心領導成員,包括資深副總裁Nick Sampson、製造副總裁Dag Reckhorn、人資副總裁Alan Cherry皆為前特斯拉員工,但目前為止,該公司並未公布其執行長的名字。
Faraday Future至今對其產品幾乎沒有提供詳情,但表示將於明年1月美國CES期間發布概念車型,並且希望最快在2017年正式推出首款汽車。按照其計畫,該款汽車將是目前市面上電池容量最高、續航最長的純電動汽車。
此外,Faraday Future也沒有確認其電池供應商。分析認為,樂視及北汽集團去年9月共同投資的美國公司Atieva,其主要產品即電動車的電池系統及充電裝置,未來極有可能成為Faraday
Future汽車產品的供應商。
陸媒引述一名熟悉樂視及Faraday Future的內部人士透露,雙方關係之所以如此隱晦,是出自市場規畫考量。他表示,一般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生產的車型不感興趣;另外,Faraday
Future作為獨立美國品牌,有利於在美國市場和特斯拉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國大陸企業家有膽識和先瞻性,執行力強,這又是一個例子。
第二、 不過媒體和電動車真的沾不上邊,只能說大陸募集資金太容易。
第三、 大陸新創企業家流行跨界,特別是跨入具有未來性的產業。
第四、 台灣企業除了鴻海和台積電,對於具有未來性的新創業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和電動車,很少有人積極布局。
萬達 / 傳奇娛樂
中國知名地產與影視娛樂企業、萬達集團正洽購美國傳奇娛樂(Legendary
Entertainment)的少數股權,但雙方尚未就財務條款或合作方式做最終決定。根據萬達官網的訊息,今年6月,該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已和傳奇娛樂執行長Thomas Tull會面。
據華爾街見聞引述外媒報導指出,傳奇娛樂一直是積極擴展中國市場的好萊塢電影公司之一,過去曾多次與中國電影公司合作。譬如2013年與中影成立合資公司傳奇東方(Legendary East),該公司製作的首部電影、由知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長城」預計於明年11月上映。
分析認為,若雙方達成交易,傳奇娛樂將在中國市場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對於萬達集團而言,也能增加該集團在國際電影圈上的份量。萬達集團目前已有擁有美國連鎖影院AMC,為全球最大的影院營運商。
此外,去年底也有媒體報導,萬達集團已接洽製作「饑餓遊戲」系列電影的獅門影業(Lions Gate
Entertainment Corp.),討論收購事宜。王健林表示,萬達有意在2020年控制全球電影市場20%的份額,收購歐洲大型影院網路,也是計畫其中之一。
在萬達接觸好萊塢電影公司之時,中國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同樣在主動出擊。去年10月,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訪問洛杉磯,與好萊塢電影公司迪士尼、派拉蒙、華納兄弟、索尼、環球影業以及獅門影業接洽,其中包括與派拉蒙影業的董事會主席Brad Grey會面。
派拉蒙影業母公司維亞康姆(Viacom)第2大股東、基金公司Gamco創辦人Mario Gabelli也在本月初表示,如果阿里想要進軍娛樂業,維亞康姆應該將派拉蒙部分股份賣給馬雲,維亞康姆和阿里巴巴雙方都會因為更密切的合作關係而獲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萬達這兩年一直不斷在收購內容產業,電影公司、電影院和遊艇都是例子。
第二、 阿里和騰訊近期也布局投資好萊塢公司,為網路原創內容作準備。
第三、 預期兩年之內美國中型電影製作公司都會被中資收購或結盟,大型電影公司和派拉蒙則是下一步。
第四、 台灣文創事業如果不能和大陸市場結合,未來前景岌岌可危。
第五、 華聯國際從台灣下市,說明未來和中國大陸及歐美市場結合的企圖心,台灣資本市場的本益比估值太低。
第六、 大陸市場對歐美電影公司而言是最大的吸引力,中外混血的動作片如「變形金剛」雖然沒有藝術價值,但商業上卻很賣座。
中海 / 中遠
繼日前五礦與中冶兩大中國央企(中央直屬企業)宣布合併之後,中海與中遠兩大航運央企也傳出合併在即的消息,最快今(11)日就會發布相關公告與整合方案,合併後有望組成全球航運力最大航運船隊。
財新網昨(10)日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中海與中遠集團的整體改革方案已獲得中國國務院批准,新集團名稱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將設在上海。而兩大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最快在今日就會發布公告,公布初步的整合方案。
報導稱,按照目前運力計算,中海與中遠的船隊總運力相加後,將超越日本三井與日本郵船,成為全球運量最大的航運集團;若是以貨櫃運力計算,中遠與中海分別擁有175艘與156艘貨櫃船,合併後的貨櫃船隊運力排名全球第4,約占全球8%的運輸量。
中海與中遠旗下的4家上市公司在今年8月就已經發布停牌公告,因為兩大集團母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至今仍未恢復交易。
據了解,為了提高央企的資產利用率與海外競爭力,中國官方近年來積極推動央企合併,有意把現存的100多家央企整併為40家左右。首家合併的央企,就是由軌道設備製造商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合併的中國中車,而礦業巨頭五礦與中冶集團也已在本月確認要合併。
在全球貿易量萎縮的情況下,中海與中遠的獲利情況堪憂。今年第3季,兩家集團的上市旗艦公司:中國遠洋控股與中海集裝箱運輸,就分別列報虧損17億元與10億元人民幣。
其中,中遠遠洋控股更曾經在2011年與2012年巨虧104億元與96億元,被股民戲稱為A股虧損王,因此合併之後是否真能創造出「1加1大於2」的效應,仍有待觀察。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兩者合併將打造全球最大的航運集團,當然有其戰略意義。
第二、 全球航業連續幾年不景氣,讓整合變得很合理,沒有任何藉口。
第三、 「一帶一路」為航運業和高鐵業帶來新的契機和成長點。
第四、 預期合併後的公司應該會再併購歐美航運公司,因為全球這個行業仍處於極度不景氣。
杜邦 / 陶氏
美國兩大化學巨擘杜邦(DuPont)及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周五宣布合併,締造市值1,300億美元的新公司陶式杜邦(DowDuPont)。雙方打算在合併後將旗下事業分拆為3家獨立上市公司,藉此應付商品價格下滑與美元升值帶來的衝擊。
陶氏執行長利弗瑞斯(Andrew Liveris)表示:「雙方對這項合併計畫考慮多時,一直尋找適當進行方式。」杜邦執行長布林(Edward Breen)也表示,兩家公司規模相當,因此加速達成共識。
根據雙方協議,陶氏股東將以1股陶氏股票換得1股新公司股票,而杜邦股東則以1股杜邦股票換得1.282股新公司股票。這項交易有待雙方股東及主管機關通過,預計明年下半完成交易。合併後的陶氏杜邦將由布林擔任執行長,利弗瑞斯將擔任執行董事長。
杜邦與陶氏希望在合併後「盡快」分拆為3大獨立上市公司,分別掌管農業、材料科學及特殊產品,但坦言合併完成後最快還要2年時間才能完成分拆作業,也就是說2018年前還無法實現。
況且,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成為美國最大化學公司及農作物種子供應商,即便提出事業分拆計畫也不見得能排除市場壟斷疑慮,能否獲得主管機關核准仍不得而知。
周五消息對業界人士來說毫不意外,因為近來國際商品價格滑落且美元升值早已侵蝕許多同業獲利,使業界興起整併潮。今年以來美國企業購併交易額已累積達4.35兆美元,如今再加上陶氏杜邦合併案,勢必讓今年打破2007年紀錄。
布林表示,雙方合併再分拆的做法遠勝先前激進派股東要求杜邦自行分拆的主張,因為合併後分出的3大公司將整合雙方資源,達到成本節約的效果。雙方預期合併完成後的2年內,將創造價值30億美元的成本協同效益。
杜邦另宣布,明年將透過裁員及其他措施節省7億美元成本,估計將影響全球10%的員工。截至去年底為止,杜邦員工總數共6.3萬人。
陶氏也在周五宣布,陶氏與康寧合資建立的陶氏康寧(Dow Corning)在合併交易完成後將由陶氏完全持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這個案子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是全世界最大的化學業合併案。
第二、 今年以來有很多產業龍頭的合併,比如說啤酒業,這也是其中之一。
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企業將彼此相似業務重組,將分拆為三大獨立上市公司,包括農業、材料科學及特殊產品。
第四、 合併後成為美國最大化學公司及農作物種子供應商,對於股東價值提升會有正面幫助。
第五、 先前杜邦激進派股東要求杜邦自行分拆,間接促成了杜邦和桃市的合併,說明股東行動主義已成為全球新趨勢。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公司昨在香港宣布,與南華早報達成協議,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華早報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為馬雲的媒體帝國再添生力軍,並邁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這是阿里巴巴集團首次收購海外媒體,也是馬雲傳媒帝國建立全球影響力的第一步。南華早報是香港銷量最大、東南亞影響力最大的英文媒體,這一平台不僅為阿里巴巴全球化打造良好環境,且透過南華早報,能讓國際聽見不同於西方媒體視角的「中國的聲音」。
新華社引述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的話說,南華早報獨特的地方在於,「用英語專注報導中國」,任何希望瞭解中國大陸的人,都會關注其報導。他說,「我們的理想是,通過阿里在數位時代的優勢,讓更多人能方便的讀到『南華早報』的內容,並建立在全球的影響力。」
宣布收購消息的同時,蔡崇信發表致南華早報讀者的一封信,指南華早報將繼續聚焦中國,為全球讀者帶來深刻、全面、獨到的新聞和分析。未來將完全免費開放南華早報的網路付費內容,讓讀者在網上和移動端隨時隨地免費獲得新聞。
蔡崇信還強調南華早報將繼續保持採編獨立,以客觀,準確與公平的方針報導新聞:「日常的編輯決定,將會由編輯們在新聞編輯室裡做出,而不是在董事會裡。」
南華早報集團行政總裁胡以晨表示,憑藉在行動網路領域的專長,阿里巴巴能利用科技,讓南華早報創造更多內容,面向全世界。歡迎阿里巴巴投放更多資源於新聞採編和運營,讓南華早報更強大。
雙方簽定協議中,阿里巴巴向南華早報集團收購的資產,除了報紙旗艦南華早報外,還包括星期日南華早報、南華早報電子商務網站及中文網站,招聘業務、雜誌業務、戶外媒體、會議業務、教育和數位媒體業務等。
自二○一○年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創辦天下網商後,五年來的投資,無不呈現出馬雲建立傳媒帝國的雄心壯志。透過直接、間接投資,或是關聯公司、個人入股和收購等方式,馬雲陸續將廿多家傳媒納入麾下。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阿里巴巴正在積極收購各種內容,報紙也是其一。
第二、 南華早報有特別意義,因為這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報紙。
第三、 香港是文化沙漠,新聞水平不高,南華早報不同於一般傳統中文媒體,有其影響力。
第四、 南華早報被收購也代表中資全力接收香港,未來影響會越來越大。
第五、 阿里巴巴聲稱會維持其獨立性,但很多事情很難說,民營經濟還是要聽中央的話,復星集團郭廣昌被捕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六、 這個案子如同二年前旺中計畫收購中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台灣不是香港,所以中嘉最後遭到否決,南華早報應該不會遇到這種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