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經濟
面對全球經濟嚴峻,總統府財經月報決定行政團隊下周三將提出針對當前經濟情勢短中長期因應對策,包括穩定股市信心、開放兩岸金融、協助產業轉型以及紓解無薪假和失業率攀升壓力,都是財經對策的重點方向。
產業轉型方面,包括短期先解決DRAM、面板等四大產業困境,從旁協助銀行團貸款,以及扶植綠能產業擴增國內市場規模。
總統馬英九指示行政團隊下周三前提出因應當前經濟情勢短中長期對策,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今天上午表示,「投資」是當前最重要的,很多外商投資「卡」在台灣標準和國際標準不同,應儘速排除投資障礙,才能讓內需消費在明年繼續帶動經濟成長。
台灣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情勢變化,身為經濟學家及國家經建會主委,她表達了看法,劉憶如接受中廣專訪,認為增加國內投資,帶動消費,似乎是目前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方向。
劉憶如說,全球招商和「產業有家、家有產業」連結在一起,結合地方政府共同出國招商,很多外資想來台灣投資,發現台灣的規定和國際太不一樣了,甚至是上百億元的投資案因此被「卡」住,歐洲商會也跟她建議,是不是能「多一點國際標準,少一點台灣標準」,因此要「內溫」持續的關鍵,就是要儘快突破各種投資障礙。
我們的感想:
第一、如果台灣能夠將法令鬆綁,外人投資的金額應該遠大於現在數字。
第二、台灣應該重新檢討經濟部投審會的角色,作為一個協調的窗口,投審會不僅疊床架屋,並且也延遲了審批的程序。投審會最大的問題和金管會一樣,只是一個「防弊」機構,一個衙門,所有的外資來要看它的眼色,但是卻完全沒有絲毫「服務」的熱誠和態度。投審會應該和大陸國台辦學習,台商在大陸遭遇了任何阻礙,國台辦會主動去協調其它政府部門,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台灣就沒有這樣的機構,外商就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被台灣的法令規定折騰得遍體鱗傷。
第三、劉主委點出了重點,外資很多投資案被卡。關鍵之一就在金管會,到目前為止,政策還是不夠明朗,法規也不清楚,外資怎麼會有信心?政府一直認為國巨案只是一個特例,殊不知行政和法令的混淆對於外資來台有多大的負面打擊和信心影響。
第四、「產業有家,家有產業」是新觀念,也就是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招商,我在上周經濟日報社論中也提出,台灣應該參考「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概念,可以規劃新竹「日本LED鎮」或台中「蘇州文化城」。
第五、檢視外商來台投資項目和目前政府招商項目,我們會發現其中還是有許多 mis-match 之處,值得相關部門再努力。
外(陸)資來台
雖然目前全球經濟景況不容樂觀,僑外資來台熱潮未減,今年投資金額年增率將扭轉三年來的負成長,投審會預估僑外資將正成長逾兩成,全年金額可望突破40億美元(新台幣1,219億元)。
但陸資來台投資金額依舊不理想,投審會委員會昨日核准金額僅249.35萬美元 (新台幣7,597萬元)。投審會透露將檢討開放第三波陸資來台產業別,包括LED、電動車等業者建議的產業,列考慮開放範圍。
對僑外資金額增多,今年由負轉正,投審會執行秘書范良棟分析表示,受惠於ECFA開放後,日本等企業藉由與台灣企業合作進入大陸市場。
但今年陸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累計前十月核准來台投資金額為3,800萬美元,較去年9,400萬美元減少57%。范良棟指出,去年陸資來台金額較高,主要是製造業居多,今年則以服務業投資較多。
因此,投審會檢討開放更多陸資來台產業項目,考慮開放產業方向是兩岸合作產業項目為主,如此一來對吸引陸資來台才具有誘因。日前LED、電動車等均列為檢討產業。
至於立院等建議大幅放寬陸資來台,由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經濟部則考慮正面表列開放逾五成產業別來台後,再檢討負面表列。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外資來台金額的確在增加,ECFA是主要推動因素,並不全然是日資,過去一年許多外資對台灣的印象已經完全改觀了,才會有Google和HP這樣的巨人前來投資。
第二、外商在台投資項目以知識產業相關居多,許多將台灣定位為亞太經貿樞紐和大中華營運協調中心。
第三、我們很早就提出經濟部「兩岸搭橋專案」的項目完全沒有對陸資開放,總算投審會注意到這個問題了。
第四、立法院建議大幅開放陸資,由正面表列改成負面表列,大陸主管當局也有類似的呼籲,經濟部居然還只想分階段開放,非常讓人失望。兩岸交流只會被一些教條如「漸進式開放」束縛,絲毫沒有考慮到企業和人民現實的需要;陸資來台成效不彰,政府不見有任何檢討的誠意,看來真正需要改組的是我們的政府官員。
金融業增資
今年金融業掀起增資風潮,但統計6家銀行及金控增資總金額共546.04億元,如跟23日市價相比,已因股價下跌而蒸發57.157億元,蒸發金額逾1成,讓增資的原股東、行員及一般參加抽籤的投資人叫苦連天。
華南金股價跌破現增價後,今年增資的6家金融業增資價格已全面都高於市價,法人指出,這代表已經繳款者全數蒙受虧損,後續如果股市未好轉,其他金融業順利增資的難度恐怕會因而提高。
法人指出,明年合庫、兆豐金控等大型行庫也評估增資,合計今、明兩年金融業增資金額就上看千億元,可能造成市場資金被迫鎖在現金增資,減弱買進金融股的資金動能,加上歐債影響及外資賣超,讓金融股股價短期表現相對弱勢。
今年金融業增資都集中在下半年繳款,剛好遇到8月全球股災,使金融業增資之路異常坎坷,其中僅玉山金在股災前期就已完成募集;第一金在客戶情義相挺下,才完成增資;台中銀因應市場,下調現增價0.5元至10元,11月初增資完成。
已完成增資的還有高雄銀行,台企銀和華南金增資則尚未完成,但兩家金融機構都指出,將積極尋找特定人認股,務使現增順利完成。大眾銀行、萬泰銀行則是找尋私募及特定人認購,大眾銀持續尋找合適的海外策略投資人,萬泰銀則因近期市況不佳,股價低於暫定現增價,增資計畫已暫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業家數過多,沒有及早整併,這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
第二、PE是金融業整併的重要工具,但是主管機關並未對目前已投資銀行的PE給予正面鼓勵,反而祭出嚴格的控管手段,以及提出金融業不適合PE投資的政策觀點,讓所有國外PE對台灣金融機構都為之卻步。
第三、在目前國內外經濟情勢下,若所有銀行都從公開市場募集資金是絕對行不通的作法,一定要洽特定人認購。去年主管機關又進一步收緊私募法規,規定盈利公司不能私募,將來勢必會綁手綁腳。
第四、金融機構面對「四大慘業」的風險,有很多未爆彈,若不能適時增資,將來會形成更嚴重的危機。
第五、金管會喊出了「公公併」的口號,到現在為止什麼併購都未看到,政府並未提出推動金融業整併的做法。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希望主管機關能夠痛下決心,制定清楚的政策,拯救金融業即將面臨的空前危機。
東京證 / 大阪證
東京證交所(東証)周二與大阪證交所(大証)聯袂宣布,擬於2013年1月合併,以提升競爭力,並躋身全球第三大證交所,僅次於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和那斯達克OMX集團。
聯合聲明指出,東証擁有絕大多數非信用交易股票(如豐田汽車和索尼),大証的強項則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兩者結合應能產生相當程度綜效,有利振興日本資本市場。
在JASDAQ證交所掛牌的大証,周一收盤價為每股42.1萬日圓,東証集團收購價等於溢價14%。大証周二終場收在每股44.05萬日圓,日漲幅為4.6%。
東証則未上市,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東証市價據估計約是大証的1.7倍,低於東証先前推想的2倍。若以大証周二收盤價計算,大証現值1,189.4億日圓,則東証價值推估應超過2,600億日圓。
聯合聲明指出,同國或異國的證交所彼此合併的風氣在海外已漸興,對日本的證交所而言,要在這樣的全球競爭中存活下來,就必須建立高度流動性及高效率的市場,並藉由增強競爭力來提升投資人和企業的便利性,這能透過擴大規模、使金融工具多元化及削減成本來達成。
然而,市場人士卻懷疑,光靠這樣是否能與香港以及其他證交所一爭長短,其中主要因素是日本的人口正逐漸減少,再加上強勢日圓已令日本經濟成長前景蒙上陰影。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又一家亞洲證交所進行合併,雖然這次是國內的合併,而不是跨國的收購,但無論如何,對於競爭力的提升是有幫助的。
第二、日本人是最懂得在危機時整併的民族,從十年前的爾必達,到今年新日鐵合併住友金屬創造了全球第二大鋼鐵集團,還有最近日本政府支持中小尺寸面板三家業者整併,成立Japan Display,都說明日本人的團結性,至少懂得在嚴冬來臨之際聚在一起取暖,保持生命,重新出發。台灣在這一方面差得很遠,否則也不會有茂德和四大慘業這樣案例的發生。
第三、台灣資本市場不夠國際化,新台幣也不可能國際化,所以在國際資本舞台上勢必逐漸被邊緣化。TDR好不容易發展了兩年,現在又奄奄一息,變成昨日商品。交易所的競爭力代表國力,台灣交易所(包括櫃買中心)能夠做的事情太多了,包括國內整併,走出去海外參股,或引進外國策略投資人,不管怎麼樣都比現在完全無所作為要來得好。
第四、假如國內整併有困難,台灣證交所和櫃買中心應該積極走出去,用投資的手段進行海外策略聯盟,現在只有和零星的海外交易所簽MOU,仍然是太被動。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相對於香港、新加坡或美國,更適合中小型企業,其實還有不少外國(大陸)企業想要來台上市,我們應用更開放的思維和行動來迎接這個潮流。
面板整合
劉憶如昨天為推動台灣面板業整合奔波,上午先南下台中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會面,下午趕回台北見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她說,不認同稱面板業是「慘業」,也不認為要「救」面板產業,應該是要設法找出可以發揮更大綜效的連結方式。
劉憶如強調,面板業並非個別廠商出了問題,而是國際趨勢變化帶來的衝擊,包括智慧型手機熱賣、歐美不景氣,所以,不單是台灣的面板廠有困難,其他國家也是。歐美經濟幾年內都不會好,所以得想想用什麼方式來合作。
劉憶如指出,整合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更強的整併,大家可以從有利基的、可創造綜效的最基礎的合作談起,有一些方向可以談合作,包括產量、技術(含研發)、專利和市場(含行銷)。
劉憶如說,面板是台灣具世界競爭力的產業,經建會著重的未來產業有七大,面板屬於第七大,第七大的類別是強棒愈強,例如精密機械、WiMax等,面板是歸在強棒這一大類。
對於台灣面板業前景,李焜耀指出,日本主要電視品牌,除了夏普之外,幾乎都放棄大尺寸面板生產,但是日本電視品牌終究還是要靠面板廠支持,台灣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地位。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昨(22)日表示,政府應有具體行動協助友廠度過寒冬,經濟部已介入協助奇美與銀行團的協商。
杜紫軍指出,兩大面板廠自行發動各項合作,經濟部樂見其成,但因兩大面板業者在全球都有相當市占率,其合作涉及聯合行為,例如研發合作須經公平會核准,兩大面板廠的合作只要符合公平交易法規,經濟部將盡力促成。
經濟部相關官員透露,面板產業瞬息萬變,經濟部希望兩大面板業者能各自就技術、供應鏈、系統商、原料商、通路等自行整併,不能單單只談大尺寸,研發也要分別有短期商用、中長期投入未來技術研發等配置。
官員指出,整個商業模式須做調整,才是重要的,對於國內是要維持一家或兩家大型面板業者,經濟部不預設立場,也沒有非要整併成一家的必然。對於經建會有意以國發基金注資,促成面板整合,杜紫軍說:「樂觀其成」,政策工具國發基金在經建會手上。
銀行主管舉奇美電與群創合併為例,市場一直傳出雙方經營理念不合,合併後新奇美電希望能分為大尺寸、中小尺寸及觸控等三家公司,但原奇美電的相關人士並不贊成,合併至今雙方仍在磨合,無法彰顯合併綜效。
我們的心得:
第一、台灣面板業的根本問題是一開始就太多家,整合到現在雖然剩下兩大,仍然無法獲利,成為像台積電一樣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公司。
第二、友達、奇美合併有技術上的困難,但是加強彼此合作是一定要做的。整合已經到一個國際性的新層次,包含產品、技術、市場、產能各層面的合作,經建會作了對的事情,就是將這個題目變成大家共同關切的議題。
第三、經濟部長表示大家不要一直講「四大慘業」,友達董事長也表示慘業是不正確的說法。我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唯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家的危機意識。台灣過去就是沉醉在「兩兆雙星」的迷思當中,企業一直沒有轉型,銀行一直批准不用頭腦的信貸,造成產業今日的結構型危機。其實產業痛苦指數還不夠高,因為至今未見業者有任何積極的改組動作,奇美的小尺寸面板和觸控面板分拆計劃已經撤回。
第四、跨國合作是最佳的策略,但是比較弱的日本業者已經自己聯合起來。之前鴻海曾經想整併日立,不過日立已投奔Japan Display 陣營;剩下的夏普技術太強,不需要整併,台灣已沒有什麼可以策略聯盟的日本對象。另外一個合作對象是中國大陸,大陸沒有技術,但是有資金、市場和政策,看來兩岸需要共同來研究這個產業轉型習題,「聯中以引日」是另一張台灣可以打的牌。
第五、如果要深化合作關係,就要從「技術合作」提升到「股權合作」; 適度地切割業務(如中小尺寸面板或觸控面板),並重組成一家新公司是比較可行的做法。華映當年就是太過於龐大,沒有提早分割,以致造成今天的窘境。
第六、政府要懂得運用政策牌,也就是「國發基金」。政府除了資金的投入以外,還應有政策的配套,鼓勵企業間的併購和產業整合,另外如果有想像力的話,還應該積極促進兩岸在新型產業的價值鏈合作,創造雙贏。
元太 / LGD
元太、LGD 2年合作關係告終!面板廠現金短絀,LGD為保留現金,停止對Hydis(元太子公司)的投資;元太也在昨(24)日宣布,將斥資3,050萬美元,由LGD手中買回Hydis的公司債。雙方除了終止投資關係,合作協議也不再執行,元太表示,未來兩大集團將重回競爭關係。
元太在2009年12月底宣布與LGD策略聯盟,LGD還進一步透過認購公司債的方式,挹注元太韓國子公司Hydis 3,050萬美元,同時LGD也認購了元太GDR約1,000萬美元,成為元太持股比例約0.5%的股東。雙方在技術、產能、採購上將進行全面合作之外,並且共同拓展電子紙市場。
元太昨日宣布,元太、子公司Hydis及永餘投資、LGD等四方合意終止於2009年12月底所簽署有關Hydis之投資合約。Hydis並將提前贖回LGD持有Hydis面額共計342.57億韓元之公司債,而與公司債有關之擔保合約將一併解除。元太董事會也通過,將投資3,050萬美元,認購Hydis的公司債。不過LGD所持有的1,000萬美元GDR則維持不變。
對於兩大集團之間的合作關係,元太表示,除了投資關係終止之外,雙方原有合作計畫或已進行完畢或因環境變化已決定不繼續執行,故合意終止。元太指出,過去Hydis和LGD在廣視角等技術、產能上都有合作和專利交互授權,兩家公司定位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未來雙方合作關係停止之後,將重回競爭對手的關係。
元太雖然是台灣最早發展TFT面板產業的元老之一,但後來沒有繼續往大尺寸投資,除了轉往中小尺寸面板外,更押寶利基型產品:電子紙顯示器。早期在這個新產品極高的不確定性之下,再加上元太本身產能不足,因此積極向外尋求策略合作,希望藉著合作關係,拓展其他業務。
這兩年來的爆發性成長,證明元太押對了寶,受惠於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熱賣,元太營收、獲利三級跳;今年元太前3季合併營收為279.41億元,稅後盈餘52.49億元,每股盈餘4.86元,不僅創新高,更傲視台灣面板產業。
元太和亞馬遜的合作關係,還從電子紙供應延伸到FFS廣視角面板,透過供應亞馬遜平板電腦Kindle Fire面板,也打開其他平板電腦面板供應。說穿了,元太手握亞馬遜這個最大的策略合作伙伴,有了穩固的面板出海口,也讓元太對後續的面板業務更有信心。對元太來說,橫向的合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穩固下游客戶的策略合作關係。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元太這兩年的資本運作非常成功,除了2009年6月押寶以2.15億美元收購E-Ink 大獲全勝外,和韓國產業龍頭之一LGD的策略聯盟也是很漂亮的。
第二、看看今日台灣大尺寸面板廠商的慘況,對照元太的中小尺寸面板和利基型策略,令人深深地感到所謂的 First Mover Advantage 不一定正確;在對的時候以對的方式(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出手才是贏家。
第三、當然元太也不是一直那麼順利,Hydis 是海力士的子公司,當初也是經歷重整才浴火重生。難得的是元太能以跨國併購帶動自身成長,在對方企業出問題或全球金融海嘯之時出手併購,迅速奠定基礎,後來追上。
第四、LGD是韓國高科技龍頭企業,但是一樣面臨寒冬,必須減少轉投資,可以理解。雖然Hydis一樣是韓國公司,LGD只能割愛還給元太。十年前富邦引進美國花旗作為15%策略股東,後來Citi基於自身困境將持股賣出,和本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五、元太今年認購華映可轉債,代表產業界產能過剩,這也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根本問題。元太自己不需再作資本投資,只要透過策略聯盟即可以利用現有市場過剩的產能。
第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要多向元太學習:適時透過M&A壯大自己,切入新事業領域,創造藍海,而不是一直在紅海裡面廝殺浮沉。
人民幣離岸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昨(22)日在台北出席活動時表示,支持兩岸儘快簽訂貨幣清算協議,他並贊同兩岸金融合作應更加開放,例如讓台灣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以及開放台灣民眾買大陸A股。
對於當前眾人關注的兩岸貨幣清算問題,夏斌表示,兩岸應該儘快簽署貨幣清算機制,「我們都能與其他國家簽署貨幣清算機制了,為什麼不能與台灣簽呢?」
夏斌提到,考量到兩岸金融環境、規範與規模的差異性,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中間過程當然需要對技術環節進行討論。
此外,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與香港當前積極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夏斌表示,中國大陸的國家金融戰略是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及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現在就連倫敦、新加坡也在爭取人民幣離岸市場。
他認為,兩岸應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人民幣離岸市場是雙方合作可能的方向,台灣應可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
夏斌指出,當前兩岸的貿易額越來越大,在這方面台灣的金融業者應該多一點呼籲和要求,不應該錯過藉人民幣跨境結算發展自身業務、推展台灣經濟發展的良機。
夏斌昨日上午在台舉行記者會,與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對談他說,香港搞人民幣離岸市場,對繁榮香港的金融絕對是有好處的,台灣的金融業也可以做。
鄭貞茂也說,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台灣比香港更具有優勢。台灣對資本的管制比香港嚴格,而且兩岸貿易規模龐大、提供良好基礎。
鄭貞茂說,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占40%,應該讓企業用人民幣持有出口貨款,但目前都只能以美金持有。
鄭貞茂強調,兩岸簽署換匯協定、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對兩岸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條件也非常成熟。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人民幣離岸市場牽涉到台灣的金融產業政策,需要跨部會的協調。目前這個題目雖然引起了政府和企業的關心,但是仍然缺乏明確的方向、開放的作法及時間表。
第二、兩岸貿易頻繁,台灣40%的出口都是輸往中國大陸,可以用人民幣結算,這是台灣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有利條件,但是國際卻不了解,也沒有把台灣放在心上,為什麼?因為台灣的金融國際地位太弱了,根本無法與經濟實力相匹配,所以國際市場只會想到香港、新加坡和倫敦。
第三、台灣需要有一個切實的題目來切入人民幣離岸市場,我們認為規劃大中華人民幣股票交易所是可行的方向,一來替台灣停滯不前的證劵交易所找到一個新方向;再來可以引導大中華地區的中小企業到台灣來上市,提升台灣在區域資本市場的地位。第三、可以替台商及投資大眾找到投資的新方向。現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人民幣債劵)供不應求,台灣投信甚至成立點心債基金,人民幣股票上市是未來趨勢,香港也在推動,若有境外人民幣資本市場配合,資金來源不是問題。第四、人民幣交易所若能夠做起來,台灣將更有條件向大陸爭取台灣成為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