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來台第三波
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大鬆綁,行政院15日審查完成,新增開放陸資來台參股LED,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積體電路、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等五大關鍵性製造業,陸資投資現有事業比率由10%大幅放寬為低於50%,提高陸資來台誘因,為我產業注入新活水。
另外,製造業方面也大幅放寬,累計製造業開放幅度高達97%,公共建設為54%,服務業達五成。行政院昨天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審查定案。近日呈報行政院長陳核定,正式拍板定案後,對外公布,預定3月底前上路。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已宣示,在兩岸投保協議簽署生效後,除電子、製造業外,研擬加大對台投資領域,包括基礎設施等。上半年江陳八會兩岸將簽署投保協議,陸資加碼來台投資指日可待。
這波開放中,主要為五大關鍵性產業積極尋求出海口,包括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等陸資參股比率大幅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如友達、奇美電等持股不得超過1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全部一律放寬為低於50%。 十項次低關鍵性產業肥料、冶金機械、木工機械設備等製造業,陸資參股比率一併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持股不得超過2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一律放寬為低於50%。
政府高層強調,我方希望藉由放寬陸資參股面板等比率,提高陸資來台參股誘因,加上產業合作策略配套,讓面板等產業找到出海口和產業發展新方向。 未來陸資來台投資製造業,將由兩大關卡把關,一、陸資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二、陸資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 服務業開放倉儲服務業等,公共建設新增25項,陸資可以BOT方式參與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製造業這次開放幅度高達97%,但是難道製造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陸資為何要帶台灣來投資製造業? 台灣自己都在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兩岸的製造業若能共同合作,一起去併購外國企業,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作法。
第二、高科技產業政府顯得很著急,但光將陸資參股比例提高是否能夠有效吸引陸資來台尚有待觀察,兩岸的半導體和面板企業恐怕要坐下來,共同思考業務彼此緊密合作的方法,這可能牽涉到企業和產業鏈的重組,但卻是必要的程序。
第三、公共工程開放了54%,當然我們肯定李鴻源的建議和胸襟,但台灣可能需要直接開放陸資投資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如桃園航空城和高鐵,陸資有錢,但是一定要參與具有指標性的個案。
第四、整體來說,陸資開放還是碰到了老問題: 陸資想投資的沒有開放,開放的產業又不是陸資真正有興趣的,解決之道是從「負面表列」改成「正面表列」,相信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行政和溝通成本。
陸企跨國併購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僅今年前兩月,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就有15起,占全球總案例數13%,相關披露金額總計62.31億美元,更占總金額的65.7%。
去年以5.3億澳元收購澳洲瑪納森食品75%股權的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表示,融資是推進國際化的關鍵環節,如果還有財務投資者願意合作,他們能讓光明在治理結構、國際融資、國際化人才等方面更有優勢。
以大陸商務部資料來看,去年以併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共22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7%,併購領域主要涉及採礦、製造、電力生產、交通運輸和批發零售業等;去年最大的境外收購案則為中化集團,其以30.7億美元收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權。
在大陸官方文件近來外貿發展上,出現大量「走出去」的關鍵字,重點也是併購,僅今年1到2月就有15起併購案,等於4天就有1起大型跨國併購案,金額更占全球6成5,可見大陸企業的口袋之深與積極程度。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也顯示,去年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基金)支援的海外併購案為17起,交易總金額59.58億美元,相較2010年併購數量增長70%,交易總金額也增長55.6%。
因為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融資難,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表示,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得到的金融支援少,一方面是民營企業自身不願意找銀行融資,再來就是銀行的放貸條件比較嚴格,民營企業難以通過審查,所以實體企業開始選擇和投行、PE等金融機構組團,以解決國際化推進過程中的融資問題。
此外金融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推出的「CVAwards 2011年中國投資銀行併購業務排行榜」中,以製造業交易的數量最多,其次是能源礦及IT業,但以金額來說,以能源礦業交易規模最大,其次是金融業。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表示,傳統製造業面臨大規模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行業整合空間巨大;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影響,能源領域的出境併購及資產整合也持續活躍;IT行業因大陸國務院政策推動,行業內併購也開始加速。房地產行業併購也相對活躍,主因在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下,行業已開始「洗牌」。
近日發表去年業績的SOHO中國,去年僅在上海就完成7個專案、154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規模,且認為今年還會有更多收購機會出現,將繼續關注北京、上海及其他一線城市商業物業;日前的土豆、優酷合併案,花旗集團也認為,這是業內一輪併購浪潮的開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能源的併構仍會是中國大陸這兩年海外併構的主流,中國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國家,海外M&A符合國家戰略。
第二、中國已經徹底扭轉了全球併構的方向與版圖,今年前兩月的數字相當驚人,竟然能夠占到全球併構總額的65%。
第三、歐美對於海外併構風險認知的程度和中國大陸不同,歐美到亞洲來併構是「新興市場」投資,屬於風險較高的策略發展領域,中國到歐美去併構是到「發達國家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中國大陸企業投資的風險不在於行業本身,而在於投資後的管理,因為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執行上會比較困難。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外併構的行業以製造業最多,說明製造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這是台灣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第五、陸企在進行「海外併構」之前,不妨多考慮「海峽併構」(cross-strait M&A),尋找台灣的優良企業一起攜手合作,台灣剛公布的第三波陸企投資產業名單,製造業開放的比例高達97%,台灣可以補強大陸企業最缺乏的人才、管理和技術。
億光 / LED
素有LED產業教父之稱的億光(2393)董事長葉寅夫昨表示,南韓三星的確是可畏的對手,也是台廠學習的對象,不過面對三星來勢洶洶的價格戰,葉寅夫直言,台灣上下游廠商應該要持續提升競爭力,聯合起來迎面痛擊三星。
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昨開幕,共計321家照明廠商參展,並使用782個攤位,展出規模年成長20%。葉寅夫昨親自接待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等貴賓參觀攤位。
葉寅夫表示,其實從今年1、2月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廠商的營收來看,大家業績還是比去年同期下滑10~20%,而億光目前產能利用率也僅約70%。不過現在看起來,市場需求確實有回溫跡象,只要不要出現世界性經濟問題,接下來LED市況可望逐月逐季好轉。
葉寅夫直言,面對三星以垂直整合方式壓低價格,台廠只能被動應戰,雖然台廠降低成本能力很強,但賺的錢卻不一定比對手多,況且LED價格變化太快,不管是LED晶粒廠或封裝廠都要全力降低成本,同時要提升技術、增加發光效率及產品開發速度,即使目前市況艱難,台廠須加強上下游合作,並以鞏固客戶為第一要務。
對於LED照明,葉寅夫表示,應該要到今年第4季需求才會起來,因為大家對於甜蜜點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7瓦產品10美元(295元台幣)是甜蜜點,有人覺得是10瓦產品10美元,因此,包括政府及廠商都還要再教育終端消費者節能觀念。
包括葉寅夫及晶電(2448)董事長李秉傑日前都呼籲政府補助LED產業,葉寅夫表示,他們所說的補助是希望政府補助民眾,像補助節能家電一樣,不是補助企業。
談到南亞光電決定自創LED照明品牌,葉寅夫表示,自創品牌很燒錢,但是台廠也不能只停留在幫人打工的階段。LED照明產品要降價,牽涉到的因素很多,包括上游晶粒、封裝、通路、市場銷售量、自動化產線等各方面都要配合,才能讓產品降價,廠商也能有獲利。
對於南亞光電開始發展LED燈泡自動組裝線,葉寅夫認為,目前市場對於LED照明接受度還是太低,在整體銷售量還不夠的情況下,還不到建置自動組裝線的時間點,太早切入反而會墊高成本。
另外中國日前也公布LED照明補助政策,葉寅夫表示,這還要觀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進度,不過億光本身在中國有合資廠,且路燈產品也通過了中國認證標準,目前在江蘇、廣東、河北及四川都有示範點。
他認為,在世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追求乾淨能源已成未來趨勢。民眾不妨將家中的傳統燈泡換成LED燈,除更具經濟效益,也能為節能減碳貢獻心力。 葉寅夫指出,統計顯示,若將台灣和大陸所有的照明燈換成LED燈,可省下一個半的核四廠,以及6座長江三峽大壩水電廠。LED是乾淨、沒有壓力、生活與經濟上更舒暢的光源。
葉寅夫強調,若台灣能和大陸合作,將可創造出大中華品牌的LED,進而稱霸世界,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品牌,「期望兩岸合作創造這個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葉寅夫是台灣LED產業教父,他的警語值得大家重視。
第二、LED看起來是下一個可能被三星殲滅的台灣產業,三星的優勢是規模經濟和上下游垂直整合,台灣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屬於水平分工,所以必須透過M&A的方式進行產業鏈和產業結構重組。
第三、葉寅夫所謂的中華牌LED,最早是由現在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所提出的,非常有道哩,但為何沒有人實際去實行呢?
第四、台灣業者自己彼此間要整合起來很難,政府又沒有工具(如PE)可以積極推動整合,所以力量要來自第三方,如外資和陸資的VC/PE,目前正是整合兩岸LED資源、產品和市場的最佳時機!
陳冲 / 金融整併
鼓勵金融機構整併,行政院已將「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近期將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會議審查後,呈報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行政院長陳冲16日指出,現在國內金融業體質堪稱史上最佳,逾放比低、資本適足率超過法定二分之一,「現在做金融整併是最好的時候」。台灣擁有兩岸優勢,因此發展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及跟著客戶走,是未來方向,改革方案要一年以上才會出現效果。
創造有利金融機構整併環境,金管會版本的「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將刪除上屆立委增列的「二次金改條款」、即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以免阻礙金融整併。 根據財政部資料,公股持股10%以上的金融機構,若扣除證交所、期交所及台灣集保公司,仍多達12家,包括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台企銀、合庫金控、台灣金控、台產及台壽保等。
陳冲昨赴立法院接受施政總質詢,立委丁守中表示,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競爭力報告中,台灣連續兩年排名13,但金融環境不進反退,銀行體質僅排名51,表現仍有進步空間,政府何時有提升銀行體質的做法。
陳冲說,過去十年來,金融業產值在GDP所占比率一路下降,從8.3%降至5.6%,金融業利差至少縮減一半,經過這幾年努力,現在金融業體質可說是史上最佳,WEF是以ROE(股東權益報酬率)、ROA(總資產報酬率)計算排名,但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我們好」。
陳冲指出,目前逾放比為0.43%,堪稱史上最低;資本適足率逾12%,超過法定8%的一半,現在正是從事金融整併或任何讓金融業能發揮活力等的最佳時機。行政院這次重送金融機構合併法草案,保留過去已協商過的大部份內容,但拿掉了所謂的「二次金改條款」,亦即過去在朝野協商時,立院財委會決議要加入的「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官員說,財政部堅持拿掉此一條文,否則不利公股金融機構的合併,會延宕契機。
修正案重點還包括將金控納入適用對象,未來金控併購可適用多項租稅優惠,並放寬換發被併公司股東所持股分的對價,可包括其他公司股票、現金等,讓合併案可更有彈性。例如,A公司併掉B公司,原本A公司只能拿併購後的新股作為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的對價,以後也可拿C公司或現金等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讓合併案可以有多元選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完全同意陳院長的說法,台灣金融業正處在史上最佳的時刻,所以現在是金融整併最好的時候。
第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台灣整體排名13,銀行體質僅排名51,是否如陳院長所言「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台灣好」值得進一步驗證,歐美很多先進國家是如此,但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難道金融業會輸給台灣?
第三、我們肯定政府修改金融業整併所面臨的一些絆腳石法規所作之努力。
第四、接下來政府要做的事是選擇一、二家公家的銀行,作為整併的發起者,帶動行業的示範效果。
第五、除了公股銀行彼此之間的整併,也要容許公民營銀行整併,和外資、陸資銀行的參股,第二波金改只有將台灣銀行的數目從50家減少10家到40家,希望第三波金改至少能將現在的數目再減少一半。
國泰金控
為兩岸參股作準備,國泰金控16日宣布,將進行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或現增普通股參與海外存託憑證,募資上限新台幣400億元,另將發行海外可轉債,上限4億美元,兩加計預估最大募資金額新台幣520億元,是國泰金成立10年多來最大規模的現增及募資案。
這項募資行動預計在6月股東會通過後,向金管會申請,最快年底募集完成,國泰金發言人李偉正說:「募資目的就是擴展業務、充實資本。」擴展業務範圍即包括投資、併購。
市場預估,這應該是執行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日前公開表示,將與大陸大型、全國性銀行相互參股,若要參股對方必須先募集足夠資金,也可先擴大股本,保留被參股的彈性。
國泰金董事會昨天則是通過募資計畫,預計將發行10億股普通股,募資上限400億元,可能採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募資,也可能是以普通股參與發行ADR或GDR方式,也可能兩者併行,現增後國泰金實收資本額預計提高到1,136億元,成為國內資本額第二高的金控,僅次於中信金的1,144億元。
國泰金去年執行庫藏股,原訂將以此股分發行8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昨天也一併調整為發行4億美元的海外可轉債,即兩項募資計畫預計最高可募集新台幣520億元。
國泰金控民國90年底成立以來,僅有2次大型募資行動,一次是民國91年5月發行7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當時發行目的是為了合併世華銀行,第二次則是發行4.95億美元的GDR,主要是解決世華銀換股合併後產生的庫藏股,之後國泰金便再無大型募資行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大的金控之一,國泰金已經十年沒有現金增資,所以這次大型增資計劃當然特別引起市場的關注。
第二、過去十年,富邦一步一步地透過併購,完成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布局,現在金融版圖已較國泰更為完整,國泰這次在股份增加上預作伏筆,應該是為了將來的併購或參股計畫做準備,而且一定是關於大中華市場,而不會侷限台灣。
第三、雖然去年的兄弟分家對國泰金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國泰金仍然有無與倫比的金字招牌,是許多陸資銀行青睞的合作對象。
第四、併購和透過交換持股形成策略聯盟是國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最佳的策略,國泰應該利用其「形象溢價」,爭取最好的合作條件。
第五、國泰的大陸布局有兩個思考層面: 地域及產品,目前國泰在上海和青島有銀行的布局,產品除了保險本業之外,基金管理也已經和國家開發銀行旗下證劵公司合資,再往下走國泰必須有創意,運用M&A合縱連橫,翹動最大的資源槓桿。
玉山 / 四信
玉山金控(2884)今年再啟動併購,近日宣布1.1億元合併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這是繼去年併新竹的竹南信用合作社後,第二起併購信用合作社的動作。玉山金控財務長陳美滿表示,合併交易完成日訂於今年11月3日,而玉山銀行的分行通路將從現行的132家增至136家,新增的4家分行執照均可遷移至台北市。據了解,今年不排除再併購其他信合社。
玉山金主管表示,去年合併竹南信用合作社的效益已顯現,加上雙方合意併購模式獲得認同,使得和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簡稱嘉義四信)的合併順利。目前嘉義四信作社截至今年1月底的存款總額25.33億元、放款總額2.03億元,而4家據點均設在嘉義市區,總員工人數約30多人,將全數留任。
玉山金主管說,信合社規模太小不利於營運,因此與玉山銀行的合併後,將重新檢討分行據點,且此次併購獲得主管機關同意4家分行據點可遷至台北市。過去玉山金以小而美作定位,在金控總資產達1兆元目標後,經營策略轉趨積極,不僅國內啟動併購,海外布局方面更是金年的重點目標。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表示,中國廣東的東莞分行即將營運,未來3年內增設中國分行據點2~3家,並以長江、珠江三角洲為目標。至於其他海外方面,黃男州說,新加坡分行預定今年6月正式營運,是繼美國洛杉磯分行、香港分行後,第三家海外分行,而玉山銀已在越南胡志明市設有辦事處,並計劃在越南同奈設分行,同時也規劃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申設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管理較佳的民營銀行之一,玉山過去的策略是穩健中求發展,所以連續兩年併購兩家信用合作社,不得不讓人特別關注。
第二、玉山過去給人的印象是自我發展良好,但似乎很難和別人合作,以前國泰金控曾經入股,試圖策略聯盟,但最後無疾而終。幾年前新加坡淡馬錫投資玉山,最後卻選擇退出,理由是「台灣是亞洲其唯一無法賺錢的市場」,也令人充滿疑惑。
第三、從名字就看得出來,玉山是非常本土化的銀行,未來是否能夠成功轉型,跨足海外,有待觀察,適合台灣的不一定適合國外。
第四、玉山今年搶先和大陸阿里巴巴淘寶網合作,跨足兩岸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說明其前瞻戰略眼光和執行力。
第五、玉山企圖心可以更大膽些,在經歷了信用合作社這種小型併購後,下一步應該發掘更大的併購標的,積極成為台灣金融產業整合的先鋒。
三星
全球最大電視與記憶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16日在首爾總部舉行年度股東大會。三星表示,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但該公司仍將持續提高競爭力,讓營運表現再創巔峰。會中並通過分拆液晶面板(LCD)事業。
三星電執行長崔志成在股東會中說:「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產業重整將加速,全球競爭也將加劇。」今年三星將持續提高核心業務的「硬體競爭力」,並加強軟體、設計和服務等「軟科技」的競爭力,同時強化醫療設備等新領域,且要全面建立起專利反應系統,更積極捍衛旗下專利。三星目前正與蘋果在全球有多起官司。
三星股東另在會中通過分拆旗下LCD事業,暫名為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將自4月1日起營運,資本額達7,500億韓元(6.67億美元)。根據分拆計畫,這家顯示器公司的股份將全數由三星持有,三星現任LCD事業負責人朴東健為新公司總裁。三星高層表示:「分拆LCD事業將使新公司更快作出決策,並及時回應客戶的需求。」
三星的LCD事業一向聚焦於生產大型平面顯示器,但由於小型行動裝置熱銷,大型平面顯示器的銷售不振。另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電視銷售疲弱,也衝擊LCD事業的利潤。去年LCD事業營虧7,500億韓元。
崔志成表示,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讓新LCD公司與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市場預期上半年完成合併。SMD主要生產用於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三星電子與三星數位影像公司(SDI)各持有SMD一半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三星分拆LCD的動作值得我們研究。
第二、三星平面顯示器和台灣面臨一樣的危機和挑戰: 大型平面顯示器銷售不振,受到小型行動裝置熱銷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強如三星的LCD事業部也面臨虧損。
第三、我們認為三星一定會讓新LCD公司和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OLED是下一代的顯示器,三星開發的AMOLED更有獨到的市場領導地位,將電視LCD和手機LCD/OLED結合在一起可以讓事業部彼此相互支援,創造綜效,我認為這次的切割LCD部門是為再下一步的合併SMD部門做準備。
第四、台灣和日本似乎採用不同的作法: 奇美電有意切割中小觸控面板部門,成立另一家公司; 日本政府則已經出資10億美元,成立「Japan Display」,整合三家中小尺寸面板業者為一家新公司。
聯電
外電報導,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行銷副總諾恩(Micahel Noonen)發出豪語,公司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這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晶圓代工二哥寶座,台灣獨霸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地位面臨挑戰。
聯電16日不願對競爭對手狀況置評。業界認為,台積電、聯電聯手稱霸全球晶圓代工業多年,近年三星、格羅方德崛起,台灣晶圓雙雄腹背受敵,格羅方德規模超越聯電,讓晶圓代工業版圖大洗牌,台灣應更審慎因應「美韓夾擊」帶來的衝擊。
格羅方德是超微2009年獨立而出的晶圓代工廠,2010年收購當時為全球第三大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據了解,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超越聯電,主要受惠手持式裝置相關訂單挹注,加上有超微訂單大舉挹注,以及特許先前客戶支援等三大因素。
格羅方德成立以來,一直以超越聯電為最大目標,但因該公司未掛牌上市,未對外發布每季營收數字。外電報導,諾恩表示,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聯電去年第四季營收為244.3億元(約8.1億美元),業界估,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約8.5億至9億美元(約新台幣250億至265億元),兩者相距不大,卻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全球晶圓代工二哥寶座。
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市調機構IC Insight預估,格羅方德去年年營收約35.8億美元(約新台幣1,056億元),仍低於聯電的37.6億美元(約新台幣1,109億元),並遠遜於台積電的146億美元(約新台幣4,307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最自豪的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節節滑落,除了台積電面臨來自三星的強大競爭以外,現在聯電又失去了第二名寶座,台灣的半導體業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四大「慘」業之一。
第二、新加坡特許(Chartnered)因為打不過台灣人,乾脆出讓股權給阿布達比投資ATI旗下的控股公司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後者為何能在短期超越聯電,令人不解,可能是因為資金實力雄厚,以及不斷透過兼併收購壯大自己的緣故,也可能是來自聯電自己的衰退。
第三、台灣的經濟發展從八十年代政府扮演強力推手的「產業政策主導」到現在的「尊重市場經濟」,經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總而言之就是政府對高科技完全沒有想法和清楚的對策,目前經濟部對傳統產業有所謂的「傳產維新」,金融業有「加速整併」以及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服務業也有重點發展服務經濟以及利用觀光業吸引陸客來台灣光,但高科技行業呢? 台灣不只是要再找下一波的新興戰略產業,對於既有的產業更要積極轉型和整合,找出和韓國人競爭的對策。
第四、台灣最近開放陸資參股台灣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光開放參股不能解決問題,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學了一半的台灣技術,也是搞得一蹋糊塗,如中芯集成電路,現在是兩岸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如何共同找到共贏方程式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