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富邦金 華一銀 自由經濟示範區 阿里巴巴 重組 高盛中國 ICE 紐交所 中投 倫敦商辦 頁岩氣 台塑化


富邦金  華一銀 自由經濟示範區 阿里巴巴  重組 高盛中國 ICE  紐交所 中投  倫敦商辦 頁岩氣  台塑化


富邦金 / 華一銀
富邦金控27日宣布,與旗下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將共同取得大陸華一銀行八成的股權,總投資金額人民幣64.5億元(約新台幣306億元)。據了解,原華一銀大股東寶成蔡家也將以「外資」身分參與富邦金100億元增資案,將持有富邦金4%股權。

華一銀行屬於大陸全國性銀行,目前有14個營業據點,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再加上富邦金轉投資的廈門銀行以海西為發展腹地,富邦金在大陸沿海重要經濟區域,已完成初步布局。下一步若廈行可順利參股廣西桂林銀行,觸角將再延伸至西南地區,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台灣金融同業。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表示,取得華一銀行80%的控制性持股,為富邦金在大陸的長期布局跨出關鍵性一大步。富邦在兩岸三地的銀行布局將包括台灣(台北富邦銀行)、香港(富邦銀行香港)、大陸(參股廈門銀行,持股19.99%;及入主華一銀行,持股80%),成為唯一擁有最完整之兩岸三地金融服務平台的台資金融機構。

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指出,北富銀與富邦金董事會昨已通過投資華一銀行案,後續將向兩岸主管機關提出申請,預計明年下半年可望完成交易,華一銀行也將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

龔天行表示,已與華一銀行現有股東達成協議,同意釋出80%股權,由北富銀與富邦金合計以56.5億人民幣取得,交易完成時,北富銀持股51%,富邦金控持股29%,共計持股80%。對華一銀行總投資額換算股價淨值比(PB)為2.18倍,每股交易價格約新台幣23.21元。

此次富邦金是從華一銀3大股東寶成集團蔡其瑞家族旗下的蓮花國際、香港永亨銀行、浦發銀行買下持股,3大股東各可拿回人民幣46.69億元、7.063億元、2.747億元。寶成蔡家成最大贏家,約拿回新台幣222.9億元。在寶成集團回頭參股富邦金後,未來雙方是否攜手共同擴大事業版圖,備受外界矚目。

上海浦發銀行在出售部分華一銀持股後,仍保留20%股權。龔天行表示,未來富邦與浦發銀行將不僅在華一合作,不排除進行其他業務合作。除了收購原股東持股外,接下來北富銀、富邦金及浦發銀行將依比率參與華一銀行人民幣10億元現增。

我們的看法:

第一、2.18倍的股價/淨值比,以現在市場行情來看,相對是比較高的,但還是可以justify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權溢價」,不管是外資或台資,在大陸投資金融機構都會遇到20%上限,所以一個能取得絕對控股權的銀行是有一定價值的。

第三、另外一個因素是「replacement cost」,如果外資和台資要靠自己的力量在各個城市取得所有的執照和許可,起碼要5-6年的時間,取得華一銀行可以一下子布局全中國,縮短了進入市場的時間。當年外資收購台灣的銀行也是類似的考量,花旗收購華僑銀行馬上多增加了四十多個網點,最後以3倍的股價淨值比成交。

第四、富邦的成功策略是併購,過去10年皆是如此,未來10年更是如此。富邦給台灣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視野,也改變了遊戲規則。台灣還是有太多的銀行,需要彼此整併; 台灣銀行也需要前進大陸,布局亞太,和其它金融機構合併或策略聯盟。我們相信富邦/華一的合併是一針催化劑,將帶動更多金融業整併的風潮。

自由經濟示範區
報告,然後草擬特別條例,以優先法案送立院下會期審查,鬆綁相關法規,以在示範區內建立「亞太自由經貿中心」,內含亞太產業創新整合、國際人才培訓等五大中心。
     
經建會25日舉行年終記者會,尹啟銘表示,台灣具有地理、人文、技術及台商經營優勢,這些優勢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進一步自由化之後,可以發展成「亞太自由經貿中心」,包括亞太產業創新整合中心、新世代國際物流中心、亞洲重症與觀光醫療中心、國際人才培訓中心、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等五大中心。
     
對於未來哪些地方能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尹啟銘仍不願多談,只表示高雄市是優先推動的地區,至於其他縣市如果有意願,未來也可以協助推動,但這一切都要26日向政院報告定案,並擬定「特別條例」獲立院通過後,才能開始推動。
     
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將同時推動這五個中心嗎?尹啟銘說,不一定,要看各地區的優勢而定,可以推單一中心,也可以同時推幾個中心,這要進一步規劃,目前還無法確定。
     
尹啟銘說,外界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的進度太慢,但事實上從2月迄今僅歷時10個月,而且自由經濟示範區全世界從未有人做過,複雜度極高,他說:「我們不能像有些學者拿筆畫一畫就成了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規劃要非常審慎。」
     
尹啟銘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目前還未報院核定,不能對外多講,但是主要重點有二,其一是自由化,也就是有關區內人流、物流甚至市場開放的盤點,其二台灣有很好的人文、技術以及地理優勢,如果能夠結合產業自由化的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發展出亞太產業創新整合中心等五個中心。
     
當被詢及何以五個中心裡沒有金融中心?尹啟銘表示,金流一在示範區裡示範,就會在全台灣跑,這是沒有辦法示範的,因此沒有金融中心。   自由經濟示範區雖然可以藉由開放提升競爭力,但是開放也可能會有衝擊,選擇在示範區實行,可以降低衝擊的範圍,尹啟銘表示,透過示範區推動的成效,可以讓大家對自由化放心,在未來推動自由經濟時,腳步加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將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放在裡面的確非常奇怪,顯得格格不入。不知道這是不是為了保持白領和藍領的平衡?

第二、政府有提到這是自由經濟示範區內容,也就是「what」,但是對於動機「why」的描述不夠多。任何政策都需要有背景說明,這是政府可以加強的地方。

第三、我們對於「國際人才培訓中心」基本上是肯定的,台灣要的不只是物流,還應該包括金流和人流,猜想政府的出發點應該也是為此。我們覺得最大的商機是「培訓」,這和「拿學位」是不一樣。大陸人才到台灣來短期培訓,可以和醫療及觀光結合起來。台灣由於是講普通話,比香港和新加坡都更具優勢。

第四、我們仍然覺得應該研究金流的可行性,而不是說因為「錢會在台灣跑,所以沒有辦法控制」就把方案否定了。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人民幣要國際化,台灣正處在一個最有利的位置,兩岸金流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資金和人才都會跟著來,這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

第五、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需要top down,也就是「頂層設計」,而不只是bottom up。政府現在的規劃仍然缺乏彼此很好的銜接,各做各的,感受不到整體性。

阿里巴巴 / 重組
阿里巴巴正進行一場以重塑公司生態系統為核心訴求的大變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雲先前已透露,有可能先分拆成約30家公司,再整合為3家上市公司。
     
在面對移動網路、雲端計算及大數據3個領域技術創新結合下,他說,「請記住我為什麼變革,因為明年、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
          
財經網報導,這場由馬雲一手發動的變革,不僅將改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格局,也對製造業到服務業等多個傳統行業產生深度影響。阿里巴巴此一變革,不僅包括組織架構上的分拆重組,還包括重建公司的生態系統。變革的起點定於201311日。
     
財經網報導,未來大淘寶平台將首先被分拆,多個成熟的垂直業務和具備策略意義的業務,將從現有架構中剝離,單獨成為業務群或子公司,如淘寶旅遊、無線業務部;緊接著是金融方面,也將擇機分拆出23家子公司;在數據平台方面,目前暫時仍以阿里雲、淘寶商業智能部為主,未來會有更細緻的拆分與調整。
     
這次分拆次序與馬雲今年9月提出的「平台、金融、數據」梯次戰略相吻合。他提此策略時,阿里One Company才剛完成不到3個月。當時他也感嘆,「我們好不容易把這個公司變成One company體系,後來發現Company這個字是錯的。」
         
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表示,分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藉機將雅虎、淘寶集市等利潤低且無法上市的業務剝離,然後透過上市集資來歸還B2B退市、回購雅虎股分時向投資方及銀行募集的120多億美元。
     
電子商務平台即將結束,未來是移動互聯網、雲端計算和大數據這3個技術創新領域的時代,將出現嶄新的商業形態,馬雲說,「記住我為什麼變革,因為明年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的重組不只是企業股權和組織架構的重組,還包括重建公司的「生態系統」(ecosystem)。這是從產業的角色來思考,台灣今天很多企業也面臨了產業大重組、格局大改變的關鍵時刻。

第二、馬雲說得很對:「明、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我最近碰到不少台商客戶,都有心進行大變革,甚至出售公司,可是為時已晚,錯過了最好黃金時機。

第三、阿里巴巴過去的口號是One Company。其實不是company,因為「公司」只是法人代表的一種形式,正確的說法是One Group

第四、馬雲今年所提出的「平台、金融、數據」定位和戰略令人值得玩味,非常具有前瞻性。阿里巴巴的平台已不是電子商務平台,還包括移動互聯網,這是為什麼今年稍早其要投資新浪微博的原因。阿里巴巴把金融列為大戰略之一,說明未來電子商務將會重塑傳統金融業的版圖,目前其已有一定程度的網貸業務基礎,將來可以發展到什麼地步令人期待。至於「數據」(Big Data)則會是阿里巴巴所有商業應用的技術支援基礎,看得出來阿里巴巴的戰略是朝向智能化邁進,類似IBM的「智慧星球」(smart planet)策略。

高盛中國
據接近高盛中國(高盛中國投行業務,包括高盛高華以及高盛(亞洲)的投行業務線統稱)多位高層人士透露,近期大部分陸籍高階主管陸續收到「請退信」,其中執行董事以上級別離職率達40%,恐掀起高盛集團進入中國大陸以來,最大一場人事地震。
     
高盛集團去本土化策略,將現有大部分陸籍高階主管請走,空出來的位置將由高盛集團指派的海外高階主管接任,職位調整將陸續在2013年春節前完成。   據證券市場週刊報導,早在20122月,高盛中國已內部通知,時任高盛中國投行業務總裁、高盛高華證券CEO蔡金勇很有可能離開高盛中國,赴國際金融公司(IFC)任職。
     
隨著今年8月蔡金勇離職公告後,這位中方最大的保護傘體面的離開,高盛集團拉開「請退」大幕。   高層人士透露,在年底前大規模請走高階管理層,高盛的如意算盤之一就是再也不用逞強支付大筆員工激勵費用。
     
根據高盛(亞洲)2011年年報披露,2011年員工激勵計劃中已支付6,074萬人民幣(下同),2010年為3,633萬元,增速近一倍。若加上高盛高華2011年員工工資及福利為2.24億元,僅2011年一年近3億元的人工成本接近高盛(亞洲)全年收入的60%。
     
證券市場週刊指出,在20052007年,高盛投行團隊透過既可以選擇高盛高華在大陸做業務,也可以透過高盛(亞洲)做海外業務的模式,躍升為中國IPO規模的前5大。
     
市場人士分析,外資投行前幾年吃香,是因為教會了這個市場如何做IPO,但IPO其實是技術標準工作,並無太多個性可言,換言之,誰都可以做,且做多了,外資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高盛集團已宣布,從2013年開始不再增加對高盛中國的投資。根據高盛(亞洲)年報顯示,2011年對中國市場注資3,430萬元,2010年則是7,545萬元。

第一、高盛是全球最佳投資銀行,但是員工忠誠度好像不是很高,流動率極高,胡祖六等名人都是高盛校友,台灣前總經理張嘉臨今年也轉投效宏達電擔任財務長。

第二、中國的投資銀行已經從傳統的「搞關係」模式走向新的階段。大型的銀行、電信公司、石油公司通通都已上市了,下一步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業務,比如說全球M&A。是否有必要在國內再佈署很多人從事傳統承銷業務(不管是H股或A),值得深思。

第三、未來高盛最大的商機應該是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假如中國大陸沒有很多世界一流的企業,中國經濟絕不可能變成世界一流。像高盛這種世界一流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將許多「中國一流」企業,逐漸轉化成「世界一流」企業。高盛中國的希望在全球,不在中國。

ICE / 紐交所
美國洲際交易所(ICE)日前同意以82億美元(約640億港 元),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如獲監管當局批准將結束兩百多年來紐交所的獨立地位,並強化ICE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競爭力。惟交易所併購多以失敗告終, 原因其多涉及複雜的壟斷及政治考慮。  

ICE表示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每股作價33.12美元,按紐交所周三紐約收市價計,有溢價38%

交易將以現金和股換股方式進行,紐交所的股東有三種選擇:一,有權選擇以每股收取33.12美元;二,每股換取0.5281CME股票;三,現金和換股 ——每股收取11.27美元及0.1703ICE股票。ICE表示,收購將有33%以現金進行,金額上限為27億美元;67%以換股方式進行。交易可望 在2013年下半年完成。合併後,NYSE Euronext的歐洲交易所業務將分拆上市。

截至周三美股收市,紐交所市值約58億美元(約452億港元),約有38%溢價,昨日美市早段已反映溢價,紐交所股價高位見33.38美元,意味今次洲際交易所鯨吞紐交所的收購總代價達82億美元。比較下,ICE市值為93億美元。

紐交所於二百多年來一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重要象徵,一旦成事,將結束紐交所多年來的獨立地位。

成立於2000年的ICE則以商品期貨交易見長,其在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期貨市場,在美加也分別擁有規模較小的商品期貨市場;ICE整合紐交所的衍生工具業務後,其與CME競爭力將如虎添翼。

上述交易須待相關監管部門批准,分析師指,今年國際交易所併購多以失敗告終,因多涉及壟斷及政治考慮。

以去年4月為例,ICE夥拍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以110億美元的價錢洽購紐交所,由ICE控制紐交所的衍生工具業務,納市將控制紐交所的股票買賣業務;但隨後美國司法部介入,警告這宗交易可能觸犯反壟斷法規,6周後有關洽購無疾而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紐交所的出售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說明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垂不朽的。紐交所即使作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重要象徵,也有面臨獨立性終結的時候。

第二、全世界未來的趨勢是商品交易會逐漸和股票交易並駕齊驅,而且獲利更為豐厚,成為主流。紐交所在衍生性商品的布局雖然不斷進行,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被併購的命運。

第三、ICE成立於2000年,是以M&A見長的商品期貨專家,去年就夥同那斯達克(Nasdaq)洽購紐交所,但速度不夠快,最後由於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為由反對合併而告終。ICE的併購成長史可以寫成一本書,是美國近年交易所整併的經典傳奇。

第四、香港聯交所今年以15億歐元高價併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再次說明跨地域、跨產品的交易所整併是全球大趨勢。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過去一年一直陷入證所稅的激辯,好像除了證所稅以外其它的事情都不重要。其實台灣非常需要思考人民幣國際化以後台灣資本市場的角色和地位。現在正是合縱連橫的大好時機,不管是開放外資參股台灣證交所,或是我們走出去投資外國交易所,未來都可以提昇台灣資本交易市場的地位,政府千萬不要蹉跎等待,毫無建樹。

中投 / 倫敦商辦
大陸正積極利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在全球攻城掠地。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公司)傳出擬出資8億英鎊競購倫敦辦公大樓奇斯威克園區(Chiswick Park),這將寫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成交金額最高的房地產交易。
     
英國金融時報24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中投以及來自南韓與馬來西亞的政府背景基金,都已投標購買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擁有的奇斯威克園區。百仕通集團是在2011年初以4.8億英鎊買下這個佔地11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大樓。
     
中投正透過一家第三方投資者的合作,參與競購奇斯威克園區。這也是中投11月聯手資產管理公司景順(Invesco)以2.45億英鎊買下德意志銀行倫敦金融城總部後,短短1個月內再度出手投資倫敦房地產。
     
報導指出,南韓與馬來西亞對奇斯威克園區的投標,均涉及兩國各自的主權財富基金和養老基金組成的財團。此外,加拿大養老基金與英國房地產機構投資者也有意競標,但尚不清楚是否已提交正式的投標文件。
     
報導引述房地產諮詢機構高瑋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稱,倫敦商業地產持續吸引全球買家,使倫敦辦公大樓的價格節節攀升,其中亞洲投資者是最大的一群,亞洲投資者今年來在倫敦金融城的全部房地產交易中,占其總金額的45%。
     
拜英國政府的開放態度之賜,大陸近年來加碼投資英國。今年9月,由大陸國家外管局在新加坡設立的投資公司100%投資的銀杏樹投資公司(Ginko Tree)以5.5億英鎊從巴克萊集團(Barcleys)手中購入學生公寓提供商University Partnerships Programme(大學合作夥伴計畫)的部分股份。今年年初,中投公司還投資收購了倫敦y 自來水公司泰晤士水務(Thames Water9%的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的主權基金(中國、南韓與馬來西亞)都在尋找優質的房地產投資項目,因為其能夠提供穩定的回報收益。英國的房地產似乎成為大熱門投資標的。

第二、歐美的PE和主權基金有很多合作的方式,可以共同去投標房地產項目,也可以由PE將其投資的項目再轉賣給主權基金。

第三、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去年初以4.8億英鎊買下倫敦辦公大樓,兩年內就能以8億英鎊再轉手賣出,獲利驚人。

第四、新加坡GIC旗下的物流公司普洛斯(Perlos)去年和今年更結合中投共同投資日本和巴西物流房地產項目,創造主權基金合作聯手投資的新典範,這些都是台灣可以學習的方向。

頁岩氣 / 台塑化
台化上周五董事會通過出售台塑化股票19萬張後,台塑集團台塑及南亞也將在24日及27日分別召開董事會,有望跟進釋出台塑化持股。外界猜測,台塑集團大動作釋股主要引進美、大陸石化業者,因應頁岩氣發展趨勢,穩定料源。台化21日宣布,將於明年第2季底前出售19萬張台塑化股票,並洽特定人接手。此消息一出,隔日引發市場諸多揣測,22日在大盤指數小漲23點下,台塑化和台化股價卻逆勢走跌逾2%

據了解,台塑、南亞在今日及27日也將陸續召開董事會,有可能跟進釋出台塑化持股。假設南亞、台塑也同樣賣19萬張,3家合計將釋出57萬張台塑化股票,金額逾500億元;若單一對象接手,就可躋身台塑化第4大股東,占比近6%
石化業者普遍認為,如此大筆之金額,國內能承接的石化業者屈指可數,資本額最大的中油表態,若要承接台塑化股權超過5%股票,須經立法院同意,執行上有難度。

熟悉台塑運作人士則認為,台塑化股本約952億元,台塑關係企業董監持股超過八成,籌碼相當集中,經營權絕無問題,確實有賣股變現、降低持股的空間。但籌資方式很多種,對台塑集團而言,如今卻要賣股籌資,除是為應付未來越南大煉鋼廠等擴充案,也有可能是要引進策略性投資人。

石化業者表示,頁岩氣是未來石化產業競爭決勝點,目前除了美國擁有此項技術外,大陸也積極透過併購方式跨入此領域。台塑集團唯有提早卡位,引進擁有頁岩氣探勘技術且擁有大量資源的石化業者,不管是合資開發或共享穩定料源,都將是台塑集團往後與全球石化業者競爭的最佳利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頁岩氣徹底改寫了美國(以及全球)的石化版圖。美國由於有大量的頁岩氣以及先進的開採技術,石化業得以生產大量的乙烯,增進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第二、美國擁有先進頁岩氣技術,台塑化在美國有佈局,因此台塑化出售給美國策略投資人的可能性比較高。

第三、大陸石化業者積極透過併購方式跨入此領域。如果大陸業者透過參股台塑化,然後和台塑化一起走出去海外併購,將是最漂亮的作法。

第四、台塑集團在王永慶董事長過世後問題風波不斷,子女相互爭產,公安事故頻傳,讓外人覺得台塑集團好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此次台塑管理層能夠看到頁岩氣的商機,並積極引進策略性夥伴,是非常正面的作法,值得為其按一個「讚」。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中國遠洋 陽明, IPO 香港上市門檻, 呷哺呷哺, 中石油 Encana, 跨國交易平台, 鴻海 Woodman, 聯電 和艦, 利豐 台灣業務, 全球公共工程 兩岸合作, PPR Qeelin, 友邦人壽 AIG, 服務業試驗區



中國遠洋 / 陽明
3家大陸航運業巨擘合組的香港商政龍投資有限公司(CHEER DRAGON INVESTMENT LIMITED),以40.5億台幣入股陽明海運旗下高明貨櫃碼頭公司30%持股,昨日獲經濟部投審會通過,這不僅是最大宗陸資來台投資案,更開創兩岸貨櫃碼頭合作首例。
     
陽明昨天對大陸3大海運巨擘合資入股高明貨櫃碼頭,認為是對台灣貨櫃碼頭發展具重大指標意義,可提高台灣貨櫃在國際航商的能見度,亦為陽明5大事業中「碼頭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高明碼頭係陽明配合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1期計畫BOT所成立的特許公司。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是馬政府愛台12大建設及建國百年代表作之一,也是陸資首度獲允參與愛台12大建設的創舉。
     
經濟部投審會昨日通過香港商政龍投資以相當台幣40.5億元等值外幣,入股陽明旗下高明貨櫃碼頭公司30%持股,從事港區船舶理貨業、商港區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及貨櫃集散站經營業務。
     
投審會指出,港商政龍投資是由中遠集團旗下中遠太平洋、中國海運公司旗下中海碼頭及中國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3方共同出資取得高明碼頭各10%股權,合計港商政龍投資共取得30%股份。
     
陽明表示,3方與陽明合作關係密切,中遠與陽明同為CKYH聯盟夥伴,陽明亦正與中遠太平洋洽談共同投資荷蘭鹿特丹港Euromax碼頭;中海與陽明長久以來為洛杉磯港WBCT碼頭的合資夥伴,合作關係深厚。
     
招商局歷史悠久,旗下蛇口及寧波碼頭為陽明船隊於大陸的主要靠泊碼頭。本次入資高明碼頭,對吸引國際航商灣靠台灣及提升高雄港作業量皆有助益,更有助高明碼頭未來業務發展,進一步提升國際能見度及兩岸合作。

投審會說,這雖然是陸資來台投資最大案例,但陽明對高明貨櫃公司持股比高達60%,仍是最大股東;隨大陸3大海運巨擘參股,投審會相當樂觀,認為隨兩岸經貿往來,且以大陸中遠貨櫃量之大,可望帶動南台灣,特別是高雄港貨櫃碼頭的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本案具有極深遠的意義,因為這是陸資首宗參股台灣公共建設案,也是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最大金額的投資案。

第二、這牽涉到大型中國大陸國有企業,不同於之前一般的民營企業投資。

第三、更難得的是此次有三家大陸國企共同投資,三方共同成立一家投資公司,取得高明貨櫃的30%股權,三家公司各自實際持有高明10%股權。這是需要很多中央和企業的協調才能達成的事情,代表大陸方很認真看待這件事情。

第四、我們不要再散彈打鳥,而應瞄準目標產業,主動推出好的項目,吸引大陸投資。我們再度呼籲,第一類電信事業(如遠傳)應開放大陸業者(如中移動)投資。另外大型國營事業如中鋼,也應邀請大陸業者入股,兩岸結合成為策略夥伴,一起到海外進行收購。公共工程更是有很多大型項目可以邀請大陸投資,包括高鐵、航空城和碼頭等。只要台灣不再動不動就把「國安」搬出來做為反對的理由。

第五、既然能有40億新台幣(US$ 130M)的先例,就可能有規模100億、1000億新台幣投資的項目,台灣主管機關要持開放的心胸,加大陸企業對台灣的投資範圍和金額。

第六、高雄港碼頭的投資不只是一個項目,更可以重振高雄港在大中華物流貨運的樞紐地位,有很大的戰略價值。

IPO / 香港上市門檻
中國證券報》報導,大陸證監會將在近期討論降低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門檻,並且盡快公布具體方案,目的為疏導A股首次公開發行(IPO)公司大量積壓的情況。據證監會網站披露,目前已提交申請等待在滬深兩市上市的企業超過830家,按過往每年上市約200家公司計算,需要34年才能消化,但最近兩個月大陸新股上市已暫停。
     
有業內人士認為,降低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的門檻,既能紓緩大陸企業長時間等候上市的難題,而且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架構更順暢後,企業毋須需設立離岸公司再赴境外上市。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主要負責人研討班上表示,證監會要研究有效措施,通過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採取多種方式對在審企業進行疏導分流。
     
此外,《證券時報》報導,郭樹清也指出,在香港同意前提下,證監會目前正在修改相關法規,降低大陸企業赴港上市的門檻,降低財務、規模等方面要求。大陸和香港相關部門已在磋商中提到降低企業到香港上市門檻問題,雙方對促進兩地市場共同繁榮發展持積極態度。
          
目前,大陸企業赴港主板上市門檻俗稱「456」:淨資產規模在4億元(人民幣,以下同),融資規模不低於5千萬美元,年淨利潤不低於6千萬元。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大型國企容易滿足這些條件,眾多中小民營企業很難從證監會拿到赴港上市「無異議函」,只好通過「紅籌模式」在港上市,也就是大陸公司將境內資產以換股等形式轉移至在境外註冊公司,通過境外公司持有境內資產。   相比「456」門檻,港交所規定的上市門檻要低得多。
     
港交所要求,申請在港主板上市公司僅需滿足最近3年盈利總和不少於5千萬港幣,且最近1年盈利不少於2000萬港幣,上市時市值不少於2億港幣。對融資額度沒有詳細標注。香港創業板市場沒有盈利或其他財務標準要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PO案件積壓的問題實在太嚴重,現有的存量就必須3年才消化得完。

第二、往香港上市是正確的方向,一方面香港本身IPO案件今年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大陸企業也必須尋找新的上市地點,不能為了A股上市而無限期等待。

第三、但是香港以往上市大多數為大型企業,集資金額1億美元以上,中小型企業上市成果不彰。我在2004-2007年間還幫過不少台資企業到香港上市,集資金額約在3000-7000萬美元,但是之後小型股就銷聲匿跡了。藉由這次大陸新的政策鬆綁明年香港股市可能需要重新再定位。

第四、未來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大陸背景企業會考慮到台灣來上市,因為台灣上市本益比和流動性都還不錯,又適合中小型企業,有相對上市價值。只要觀察目前每家承銷商手上都還有很多IPO項目,就可以確定對明年股市前景真的不需要太悲觀。

呷哺呷哺
台資大陸涮涮鍋品牌呷哺呷哺13日傳出重大股權轉讓。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與私募基金英聯投資聯合宣布,雙方已成功完成股權交易,但未披露具體金額等交易細節。
     
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2008年英聯斥資5千萬美元獲得呷哺呷哺超過50%以上絕對控股權。呷哺呷哺始創於1998年,是一家台灣獨資的吧台式涮涮鍋連鎖企業。自英聯投資後,呷哺呷哺已發展成全大陸最大的吧台式火鍋連鎖餐飲企業,門市從北京為主的50家,擴展至全大陸超過300家,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蘇、遼寧等省市。
          
英聯為一家超過55年投資經驗的英國政府投資機構,自2000年起開始在大陸市場投資。2009年底,英聯宣布其所投資的7天連鎖酒店登錄紐約證券交易所,另一樁投資項目安博教育也於201086日完成紐交所上市。    此外,英聯在大陸著名的投資案例還有鹿港小鎮、蒙牛、尚德電力等。近年英聯在大陸投資鮮有退出項目的舉動。
     
2008年,英聯透過投資呷哺呷哺獲得超過50%的絕對控股權,是英聯已公開投資項目中前所未有的持股規模。目前本次轉讓具體股權比例及交易規模內容仍然成謎,也無法得知英聯是否仍持有絕對控股權。
     
市場人士分析,轉讓股權不見得是不看好投資項目的未來發展,也可能涉及原有投資基金已到投資期,投資人要求盡早贖回,因此強制性退出。   925日英聯也宣布投資台資休閒餐飲連鎖品牌鹿港小鎮,從這樁投資案可看出英聯對在陸台資企業,尤其是連鎖餐飲業仍具充分信心。據報導,此次融資後鹿港小鎮計畫擴充門市數量,將持有在2線城市布局的後盾。
     
針對此次股權轉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祕書長裴亮也持正面態度。他表示,近兩年由於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商鋪租金不斷上漲,大陸餐飲行業增速放緩,盈利能力下滑,但「呷哺呷哺卻依然能保持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因此持續贏得投資人的青睞。」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聯投資呷哺呷哺的時間點和形式(控股)都是正確的,消費行業長期看好,特別是那些有品牌和通路的公司。

第二、英聯之前有投資火鍋連鎖店小肥羊,加上最近投資的台商連鎖餐飲鹿港小鎮,只能說其投資餐飲行業已經上癮,而且似乎特別偏好台灣人管理的公司。

第三、外商企業和外資PE併購中國大陸民族品牌有難度,台資背景企業在這種狀況下自然變成其次佳併購選擇。

第四、台灣連鎖餐飲在中國大陸想要成功,一定要有快速展店的計畫,再加上完善的中央管理,PE在其中可以扮演很關鍵的角色。

第五、台資連鎖餐飲企業不一定要在全中國遍地開花,但是應該至少在一、二個特定區域做出一定的規模,呷哺呷哺就是因為深耕北京所以打響了名號。

中石油 / Encana
就在加拿大政府才剛同意中海油以151億美元天價收購當地石油公司Nexen14日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另一家石化業巨頭中石油,也與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Encana Corp簽下協議,共同開發頁岩氣。   中石油是以出資22億加元(約合22.3億美元)方式共同成立子公司,開發加拿大亞伯省的頁岩氣項目,中石油持有該子公司49.9%股份。
     
近年來,世界經濟雖陷入動盪低迷,但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為首的大陸石化巨頭卻在全球積極收購各地能源事業。透過近期中石油與中海油的投資,顯見加拿大也成為繼非洲、拉丁美洲、中亞、澳洲之後,大陸能源企業看上的海外新戰場。
     
據中外媒體報導,中石油將以22億加元取得加拿大能源企業Encana Corp,在亞伯省一座頁岩氣項目的49.9%股份。   根據收購協定,中石油旗下的Phoenix Duvernay Gas將取得Encana在亞伯省的Duvernay專案近半數股份。
     
Encana表示,本項交易中石油已支付了11.8億加元,剩下金額將在未來4年中以負擔Encana半數開發支出形式支付。這段期間,雙方將投入40億加元在鑽探及加工設備上面。
     
這是加拿大政府本月7日公布限制外國投資當地石油項目規定以來,首度公佈的外國投資項目。根據這項規定,外國投資人不可再取得當地石油項目的控股權,並加強監督有關油砂項目的合作。報導稱,Encana並未在合資企業中讓出Duvernay資產的控制權,而且這項交易不包含油砂。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姬利認為,自中國大陸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中資企業尤其是央企憑藉資金優勢在海外市場不乏大手筆交易,能源及礦產行業一直是大陸企業最活躍領域。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企業共完成海外併購交易60起,年增22.4%;涉及金額194.20億美元,年增23.8%。從併購行業來看,能源及礦產近年來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今年上半年,大陸企業在能源及礦產行業共完成12起海外併購交易,涉及金額達128.87億美元,創下自2010年以來的新高,並占同期海外併購交易總金額66.4%。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石油公司紛紛加快腳步投資並收購加拿大石油項目。中海油剛剛才以151億美元收購尼克森,中石油又再接再厲和Encana合資。

第二、中石油持有49.9%,證明它要的不是控股權,而是取得穩定石油的供給。

第三、未來中國大陸在海外能源項目投資,將會同時並用「蠶食」和「鯨吞」策略,兩條腿走路。大項目(100億美元以上)要做,但小項目(20億美元以下)也會持續進行。

第四、隨著中國大陸企業deal making技巧日益成熟,投資的步伐在2013年一定會再加快。

跨國交易平台
行政院最快下週可望端出振興股市方案,昨天政委管中閔邀業者座談,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建議,隨兩岸人民幣清算機制即將上路,中長期兩岸可思考選擇幾檔股票放在同一平台,提供投資人交易,有助引進多元商品,擴大台股籌碼面。
     
薛琦並透露,市場制度面改革,研議最快明年台股市場從20秒集合競價改為逐筆競價交易,以創造交易量;同時建議放寬發行TDR標的漲跌幅限制,延長交易時間,以利TDR與國際市場競爭。
     
行政院昨邀券商及證券周邊單位座談,證交所、期交所分別由董座薛琦和范志強帶隊,券商公會由理事長黃敏助領軍,還有櫃買中心代表十餘人與會。相關建言,管中閔指示金管會帶回研議,本週四政院將再次召開跨部會議討論方案內容,最快下週可望端菜上桌。
     
券商與期貨公會昨向政院提出建言,希望爭取外匯執照,承作境外證券業務,公會也提出放寬現股當沖、平盤下不得放空解禁、調降期交稅率,放寬大陸QDII來台投資台股額度上限等。
     
券商、櫃買中心及證交所在會中皆建議,現行二十秒的集合競價撮合交易制度,儘速改採逐筆競價交易,隨到隨撮,以助創造交易量。薛琦說,相關電腦建置系統明年可以上線沒有問題,盼金管會儘早核准同意。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方面,薛琦說,東協一些國家,例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各選定三十檔股票放在同一交易平台上,只要印尼國民可從平台上購買馬國股票。
     
薛琦認為,隨著人民幣清算機制即將上路,兩岸各選定幾檔股票放在同一交易平台,是中長期可思考方向。官員說,在兩岸及大中華圈,台灣有利基,倘若能建置,有助擴大籌碼面,引進新資金,促進資本市場國際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非常同意薛董事長的看法,總算有人感受到環境的挑戰,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直在在證所稅的題目上打轉。

第二、跨市場的交易發展是趨勢,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現在已成立跨境交易平台,台灣應該儘快和香港及大陸協商,打造跨境的大中華股票交易平台。

第三、薛董事長也提到: 人民幣清算機制即將上路,也就是說將來這個股票交易平台能夠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股權交易所。

第四、假如我們真正有遠見,就不會滿足於只成立二級市場交易平台,更會朝一級市場募資平台邁進。

第五、大中華地區的交易所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的市場需要,集合兩岸三地的資源成立新的離岸人民幣交易所,應該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鴻海 / Woodman
鴻海19日宣布斥資2 億美元(約新台幣58億元),投資美國影像技術公司Woodman Labs,取得約一成股權。市場解讀,此為鴻海面板相關應用的「眼球計畫」延伸布局,很可能與蘋果未來殺手級產品iTV有關。

鴻海發言人邢治平昨天證實,Woodman 公司從事專業攝像技術,與鴻海積極布局的「眼球計畫」有關,鴻海此次取得Woodman 約一成股權,希望是有影響力的投資,並將參與Woodman公司相關事務。鴻海昨天公告,透過子公司Foxteq Holdings Inc,砸下2億美元,取得Woodman Labs1,170萬股、掌握10.72%股權。

Woodman 總部位在美國舊金山,由於公司並未上市,公開資訊有限。根據網路上的介紹,WoodmanGoPro動態影像擷取技術,提供穿戴式及齒輪安裝攝像頭和配件,可應用在運動等專業攝影上,技術相當專業。

市場人士推測,Woodman 公司知名度不算高,能夠讓鴻海一口氣掏出2億美元,顯示Woodman應該擁有鴻海需要的獨到技術。由於Woodman 與蘋果都位在舊金山,有地緣關係,推測鴻海此次投資案很可能與接下來準備推出的蘋果iTV有關,但未獲鴻海證實。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日前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訪時,批評時下電視市場索然無味,透露蘋果將打造革命性的電視產品,使得傳聞許久的蘋果iTV上市計畫再度甚囂塵上。

最近關於iTV的各種傳言不斷,有分析師預測iTV尺寸介於42吋至60吋之間,價格可能落在1,5002,000美元(約新台幣4.36萬至5.82萬元),最快2013年問世。各大科技網站爭相預測蘋果iTV 的功能與突破,包括Siri語音辨識、3D裸視、iTV APPS應用程式、多點觸控、雲端播放等功能都被點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近期的很多併購都和其下一代的產品和策略有關,特別是iTV

第二、鴻海自己不一定有這些Silicon Valley公司的特殊關係,很有可能是透過蘋果向鴻海推薦的。

第三、郭台銘董事長喊了很久要從「製造的鴻海」走向「科技的鴻海」,直到這兩年才比較看得清楚科技的輪廓。

第四、鴻海從事任何併購都喜歡控股,但這次居然只持有10%股權,要不然就是因為這家企業技術實在太先進,要不然就是因為估值太高(總價值20億美元)。不過如果是為了取得技術的話,實在沒有必要占太大的股權,雙方策略聯盟就可以了,真正高科技的外國公司和鴻海傳統製造業的文化是很難相互融合的。

聯電 / 和艦
經濟部投審會19日通過聯電以1.5億餘美元取得蘇州和艦科技(蘇州)8吋晶圓廠51.85%股權,累計上一次取得的股權,聯電已取得和艦近90%股權,使和艦成為聯電旗下子公司,為爭議長達7年的聯電和艦案畫下圓滿句點!
     
2005年爆發聯電違反禁令,「偷跑」赴大陸投資和艦8吋晶圓廠的疑雲及訴訟案後,經濟部昨日對聯電和艦案能有如此「結局」,感謝相當滿意。經濟部投審會更透露,聯電還會買回剩下的10%多股權,屆時和艦成為聯電集團100%持股的旗下事業。
          
投審會19日召開第1089次投資審議委員會,無異議通過聯電申請以157024045美元,受讓原股東持有的英屬維京群島BEST ELITE INTERNATIONAL LTD.51.85%股權,間接取得大陸地區和艦科技(蘇州)51.85%股權。
     
和艦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及8吋以下晶圓產銷。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政府禁止8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但有關聯電「偷跑」登陸投資和艦傳聞不斷,儘管聯電一再否認,但2005年新竹檢調單位無預警搜索聯電高層,震憾業界。
     
除檢調單位搜索,經濟部也以聯電違反8吋晶圓禁止登陸投資禁令,裁罰聯電500萬新台幣罰鍰,創下當年偷跑裁罰金額最高紀錄。從檢調到經濟部門一連串動作,也引起曹興誠不滿、喊冤,甚至與經濟部打起行政訴訟。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大陸經濟已經崛起,西進成為無法阻擋趨勢,經濟部20102月初開放台灣晶圓廠得參股大陸晶圓廠,為晶圓廠登陸「解套」。   201110月聯電向投審會申請,以自有外匯及受贈和艦15%股權,計取得大陸和艦廠35.743%股權,初步擺脫聯電「偷跑」登陸惡名。
     
經濟部投審會代理執行祕書張銘斌表示,加計2波聯電取得的和艦股權,總計已近9成,和艦已「名副其實」成為聯電旗下子公司,這也彰顯大陸只是聯電全球布局的一部分,晶圓廠主體還在台灣。此外,聯電股東權益也獲得確切保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電曲線投資中國大陸和艦,在台灣造成很大的爭議,風波十年,曹興誠董事長甚至出走新加坡,現在終於落幕告一段落。

第二、台灣過去因為限制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企業淨值40%,又限制高科技行業投資大陸,才會造成很多像和艦的奇怪投資架構。

第三、台灣政府花了很多精力阻止台灣半導體大廠布局中國大陸,請問有意義嗎? 阻擋得了嗎? 三星在西安投資75億美元建造下一代最先進的Flash半導體廠,並不代表韓國科技業從此就會被連根拔起。台灣半導體業布局大陸太晚,現在再過去投資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第四、中芯半導體在大陸投資十多年,結果並不成功。半導體產業鏈需要有上、下游的配合,這是中國大陸所缺乏的。

第五、從深圳TCL華星光電的例子來看,大陸現在也正積極打造自己的產業鏈。聯電 / 和艦若想拉近和格羅方德或台積電的距離,必須在台灣、大陸和全球做更多的整合,而且不只是水平整合,還要包括下游垂直整合或策略聯盟,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

利豐 / 台灣業務
香港知名貿易商、港股藍籌股利豐集團為求轉型,將出售利豐亞洲台灣全部已發行股本給大股東馮氏控股,估計關聯交易將產生約3,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0.5億元)收益,帶動利豐17日收漲2.41%

香港信報報導,利豐亞洲台灣主要代理加拿大品牌「Roots」的服裝及配飾零售,在台灣擁有零售網絡,採取綜合零售業務模式,包括零售、直接採購、產品設計及品牌管理。

利豐指出,出售利豐亞洲台灣主因是該公司將從「綜合零售業務」轉型為「品牌特許授權業務」模式,集中火力在產品設計、品牌管理、採購、分銷及批發,而不直接從事零售業務。

由於利豐亞洲台灣仍持有其他業務,利豐表示,該公司還會盡快推動利豐亞洲台灣出售食品、健康、美容及化妝品業務,或轉讓其資產及負債給利豐其他附屬公司或關聯公司。

利豐以供應鏈管理聞名全球,擁有貿易、物流及分銷三大業務,今年半年報顯示,利豐營收達91.3億美元、年增4%,增幅不大是受美國市場衰退影響;淨利為3.1億美元,年增33%;利豐亞洲台灣去年全年獲利為新台幣2.21億元。馮氏控股旗下公司主要從事零售業務,也包含Hang TenH:ConnectArnold PalmerLEO等知名品牌服裝及配飾的設計、市場推廣、零售及批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利豐從「綜合零售業務」轉型為「品牌特許授權業務」,也就是從B2C轉成B2B

第二、台灣市場太小,對於利豐而言要從事零售業務並不划算,而且缺乏經濟規模。

第三、利豐是香港藍籌股當中極特殊的一家企業,擅長供應鏈管理,做過很多M&A,這次出售台灣資產是其優化資產組合的策略性調整。

第四、利豐集團一直對收購台灣(台商)資產很有興趣,但許多台商老闆都不能掌握時機出售資產,錯過最佳實現股東價值的機會。

全球公共工程 / 兩岸合作
大陸工程界巨擘北京科技教育基金會與台灣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17日在高雄,舉行歷史性的「搭橋之旅」;兩會強調將加強交流合作,並攜手開拓兩岸的捷運、地鐵等公共工程市場,甚至將一起合作搶攻美國高鐵市場。兩岸這項合作交流一旦正式啟動,業界預期未來可望帶動相關鋼材、鋼結構、橋樑工程、軌道車輛及造船等相關產業上兆人民幣的龐大商機。

大陸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由團長林元培率領祕書長茅玉麟等20多位工程業界代表,昨日在漢來大飯店,與台灣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會長、前中鋼董事長王鍾渝帶領的產業界代表,包括中鋼董事長鄒若齊、中鋼總經理宋志育、台船總經理陳豊霖等多位業界代表,舉行兩岸產業座談會。
 
茅玉麟和王鍾渝於會後接受訪問時,針對兩會未來在兩岸間,是否可能在高鐵、捷運、地鐵、高速公路、綠建築及各項橋樑上,包括茅以升正在大陸推動的「公益希望之橋」等方面合作。
 
茅玉麟表示,以往台灣的土木工程學會與該會的交流頗為密切,未來兩岸可以擴大到鋼鐵、造船等方面的合作,她樂見這項合作機會的前景。甚至兩會未來亦可合作,赴美、日及歐洲等地市場。據了解,美國高鐵工程方面已邀請大陸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協助這項工程的推動。
 
王鍾渝則表示,過去台灣工程學會與茅以升的合作領域,大多集中在學術交流與人才培育方面,未來兩岸的合作,可望進入實際工程領域方面。
 
王鍾渝也表示,鑑於大陸在橋樑、結構等工程系統整合成效良好,且成功開發各項嚴峻的交通等公共工程技術,值得台灣參考;他認為,台灣的技術不輸人家,輸的是在系統整合上的能力,因此他希望藉由這次的經驗交流,能夠提升台灣的整體整合能力,期望兩岸合作,開拓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則頗有意思的新聞,雖然可能沒有什麼人注意到。「兩岸合作、走向世界」這個概念雖然有兩岸的領導人一直提到,但是從未看到具體的例子,這是第一個。

第二、台灣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可以扮演關鍵橋樑的角色。美國對於中國的興趣一直有很強的防衛心,大陸和台灣合作共同開發美國市場可以降低這種美國人的不安全感。

第三、兩岸不只要攜手合作共同開發海外市場,更應該聯手一起進軍「全球併購」。

第四、除了美國以外,中國大陸更需要和台灣合作一起開發日本的投資和併購。中日關係的緊張的情況在短期內不會消失,甚至還會惡化,台灣是中日溝通最佳的橋樑,也只有台灣人能得到雙邊的信任。

PPR / Qeelin
LVMH去年底入股台灣JORYA之後,另一精品集團PPR集團日前也宣布併購華人設計師珠寶品牌Qeelin,這是精品集團積極以入股或併購方式搶進亞洲市場的另一跳板,被視為是搶食中國大陸13億人口精品市場的最快捷徑。

Qeelin成立於2004年,是首家國際認可的中國大陸高端珠寶品牌。在全球頂級商業中心擁有14家店(包括大陸7家、香港4家、歐洲3家、台灣店已撤),此外並於巴黎Colette、東京Restir等擁有經銷據點。

通過成為Qeelin的大股東,PPR集團將進一步提升其在奢侈飾品界的地位以及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影響力,並進一步加速其品牌擴張,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市場。

PPR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長Francois-Henri Pinault強調,Qeelin以獨特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靈感,呈現在其高端當代飾品設計中,並展現中國未來市場潛力,是PPR相中主因;PPR目前旗下擁有GucciBottega VenetaBV)、YSLSaint Laurent)、Alexander McQueenBalenciagaBrioniStella McCartneySergio RossiBoucheron珠寶、GP錶、尚維沙錶JeanRichardPumaVolcomCobraElectricTretornFnac等。

國際精品集團包括LVMHPPRSWATCH GROUPRICHEMONT等過去均挾雄厚資金大舉併購歐美設計師品牌,去年底LVMH率先併購唯一入股的華人服飾品牌JORYA,而愛馬仕則在2010年直接在中國投資成立生活精品「上下」,QEELIN則是精品集團為擴大中國精品市場規模的另一跳板。

而在此之前,包括全球最大鐘錶集團SWATCH GROUPLVMH集團則積極入股中資港股的鐘錶通路新宇集團,以掌握中國通路資源。

不過,似乎力道還不足,為擴及更寬廣的奢華精品市,近年亦積極直接併購華人品牌,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具有潛力發展地位品牌,都是精品集團偏愛的品牌標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復星集團郭廣昌去歐洲買了中檔珠寶品牌Folli Follie,歐洲精品連鎖集團PPR卻來中國大陸收購華人的高檔珠寶品牌Qeelin

第二、台灣在珠寶精品方面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和工藝,但是卻未形成企業化經營和連鎖品牌,以致無法和資本市場接軌或成為被併購目標。

第三、台灣少部分企業已發展出高檔藝品的風格,得到世界性的認可,例如琉園、琉璃工房和法藍瓷,前兩者甚至還有上市。

第四、台灣的文創精品業者應該盡快和中國大陸市場接軌,否則市場不夠大,真正的核心價值永遠無法得到適當體現。

第五、台灣的文創基金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非常奇怪。其實「台灣創意+中國市場」是一塊很大的市場,創投要有耐心,要有規劃設計項目的能力,要有超越台灣市場的視野和格局。

友邦人壽 / AIG
香港上市的友邦保險,18日公告,該集團大股東美國國際集團 (AIG)完成售股動作,依每股30.3港元(下同),出清所持有大約16.489億股,預計成交金額64.5億美元(約499.6億港元)。AIG為償還美國政府,被迫出售資產;其中以出售友邦最為矚目。隨著出售最後一批友邦股權,亦代表AIG的割肉行動,已正式結束。

友邦保險指出,AIG及售股代理商已訂立協定,同意出售友邦保險持股,而代理商已同意以每股價格30.30元,買進或促使買家購買1,648,903,201股的友邦股票,比例占已發行普通股總數約13.69%,即所得款項總額接近500億港元,而此一出售股權預計於1220日完成。

AIG出清友邦保險的影響,不僅友邦保險股價重挫,同時也拖累港股大盤表現,友邦保險昨日收盤下挫1.05元,跌幅3.32%,成為30.6元,是昨日表現最差續假股,同時,拉低恒生指數36點。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這是AIG今年第3次出售友邦保險的股票。為了償還美國政府的欠款,今年3月,AIG透過出售友邦保險的股權,成功取得60億美元現款。

6個月禁售期屆滿之後的9月,有承銷商預料AIG會出清剩餘的22.4億股股票,但由於當時交投清淡,行情不佳,最後AIG以大宗交易方式,依每股26.5港元的價格,出售其所持有5.919億股的友邦保險普通股。

當時的公告顯示,根據售股協定,AIG20121210日前,不得出售目前所持的友邦保險任何普通股。此次3個月的「禁售期」又已屆滿,而友邦保險在這3個月中,累計漲幅約10%,市況好於9月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G出售友邦人壽(AIA)的整個過程,高潮迭起,但是最後的執行還是頗為圓滿,100%出售成功。

第二、AIG原先要將友邦賣給英國的保誠(Prudential)人壽,但保誠最後股東會沒有通過,只好將友邦上市,是香港前年最大的上市項目之一。

第三、AIG的資產畢竟有一定的底子,台灣的潤成買了南山,以及友邦在香港上市之後,業績在短期內表現都恢復得很好,說明當時金融海嘯大家對AIG的負面悲觀情緒實在是太超過了。

第四、美國政府拯救AIG共花了1,800億美元,現在已全部回收,還有盈餘,整個過程可以列入企管教科書經典案例。這說明政府若要拯救問題企業,出手一定要快,而且絕對不能手軟,一定要快速出售資產,重整組織人事,降低成本。當時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現在竟然能夠順利達成,世事之難料,莫甚於此!

服務業試驗區
「未來(陸客)可以來台拉個皮,再回大陸!」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昨天拋出「服務業試驗區」,勾勒以桃園航空城、台北港為腹地,結合觀光、金融、醫美和物流產業,發揮相乘效果,許多尚未完全開放的政策,可在區內先行先試。
經濟日報與台灣經濟研究院昨天舉辦「經濟投資展望論壇看見希望的二一三」,管中閔應邀談「台灣經濟新情勢與經濟動能推升」。

管中閔在論壇中首度拋出「服務業試驗區」概念,他強調,服務業試驗區尚未在政府內部討論,希望能形成初步共識,自由經濟示範區也能融入這樣的概念,「但需要一些時間」。管中閔丟出一個「想像的案例」桃園航空城建成後,包含會展、旅館和購物中心,大陸籍、外籍商務人士來參加會議期間,可利用半小時開個銀行帳戶,並預約做人民幣與其他貨幣別的資產規畫。

未來大陸籍、外籍商務人士拿到「入境卡」後,可到市區觀光,離開台灣前,先在試驗區內的名品街買齊台灣的精品,透過物流服務,將「戰利品」寄送回家。
他還說,隨著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台灣金融業正摩拳擦掌,準備發展人民幣業務,和香港競逐人民幣金融市場。

他說,可先鎖定台商企業,利用低籌資成本和客戶認識的優勢,開放更彈性的人民幣金融服務,為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創造有利條件。管中閔直言,經濟成長要有感,不僅是創造產值,更重要的是創造就業、提高薪資;一旦消費、薪資不能和經濟成長同步,「這是我們要的成長模式嗎」?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很同意管中閔政務委員以「服務業」為主軸,展自由經濟示範區,觀念上比較創新。台灣過去太強調製造業,政府規劃焦點也一直放在外勞薪資和基本工資脫鉤上面,根本搞錯了方向。

第二、管委員第二個創新是沒有以高雄作為藍圖,而以桃園航空城、台北城做說明。這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不一定只有一個的想法。

第三、管委員勾勒了一個「想像的案例」,以一個大陸商務人士到台灣之行作為假設前提,想像我們可以提供的服務,包括購物、醫美、會展、國際會議等。

第四、管委員提出了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相結合的設想,我們非常同意。我寫過好幾篇文章,說明「自由金融示範區」和「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相互配套。台灣金管會和中央銀行對於此議題應該和經建會坐下來共同討論,不要各唱各的調。

第五、習近平最近南巡考察,特別到深圳前海金融特區,鼓勵其大膽推動各種政策,先行先試,和鄧小平二十年南巡一樣有歷史性意義。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只是一個初步概念,如何將其落實,並且呈現創新、前瞻的構想,仍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AIG飛機租賃 中海油 尼克森 吉利 奧斯頓馬丁 聯想控股 施振榮 台商回流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統一中控 今麥郎 瑞薩 中石油 澳洲天然氣


AIG飛機租賃 中海油  尼克森 吉利  奧斯頓馬丁 聯想控股 施振榮  台商回流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統一中控  今麥郎 瑞薩 中石油  澳洲天然氣

AIG飛機租賃
據外電報導,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國際租賃金融公司(ILFC90%股權,將以約55億美元售給由多家大陸企業組成的財團。這項交易一旦達成,將成為大陸企業歷來在美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股權收購案,超過中國投資公司2007年以30億美元入股黑石集團。

據路透與彭博報導,由新華信託董事長翁先定領銜的大陸財團,正在洽購ILFC。該財團的成員還包括中國航空產業基金和中國工商銀行。ILFC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是目前中國市場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據路透報導,ILFC執行長Henri Courpron曾表示,作為中國市場上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其在中國的機隊達180架,市占率約35%

中國廣播網指出,AIG為儘快償還美政府提供的1,820億美元援助貸款,據傳一直在尋求出售ILFCAIG原本寄望ILFC能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實現公開交易,但因市場環境不佳導致計畫一再推遲。AIG首席執行官班默契(Robert Benmosche)上個月還曾公開表示,正在等待市場環境改善以推進ILFC上市交易。

不過,路透近日報導ILFC將售予陸資的消息。中國廣播網9日也引述一名接近新華信託的朱姓消息人士的話指出,相關談判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彭博稱,這筆交易交易總值可能達55億美元。中國廣播網表示,由於飛機的單價高,大陸主要航空公司包括:東航、國航、南航、海航在業務擴張時,都是採取融資租賃模式來擴增機隊。

近幾年,隨著中國新富階層的壯大,對航空旅行的需求大幅增長,中國飛機租賃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均在2007年設立融資租賃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之後也陸續設立融資租賃公司。

根據波音公司的估計,到2013年中國將需要5,260架新飛機,總額達到6,700億美元,其中約40%~50%的新機將來自租賃公司,也就是說未來20年大陸的飛機租賃市場規模將達到2,6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ILFC是中國市場上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所以其被中國投資者收購也不足為奇。

第二、PE是這個項目背後的支持者之一,中國航天產業基金投資本項目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第三、雖然投資回報率不是很高(6%),但是資金太多。對於那麼大穩定收益的投資項目仍然趨之若鶩。

第四、AIG的重整是經典案例,大部分的資產都在很短時間內處置,只有台灣的南山人壽除外,快速的資產處分是AIG重整成功的關鍵,值得台灣學習。

第五、中國的大銀行都紛紛設立自己的融資租賃公司,未來是會做更多併購。日本三井住友(SMFG)金融集團今年初也以73億美元收購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飛機租賃業務,中國大陸的國家開發銀行也有參與競標,但是最後輸給三井住友。另外,十月時日本三菱UFJ租賃也從私募股權基金 Oaktree手中以13億美元買下Jackson Square Aviation,總共涵蓋70架飛機。總而言之,亞洲業者是全球飛機租賃市場的主要買家。

中海油 / 尼克森
加拿大政府7日宣布,批准中國大陸央企中海油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NEXEN)的申請。這樁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最大併購案,在經歷兩次延長審核,並多次遭到美國施壓後,最終完成併購,為大陸央企海外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中海油併購尼克森過程一波三折,最初原本以為將步上當初併購美國優尼科能源企業後塵,在重重政治壓力下宣告破局。但最後中海油對加拿大政府提出條件多保持彈性,令這起併購案得以成功,意味著大陸央企海外併購手法漸臻圓熟。
     
今年7月,中海油宣佈準備以151億美元現金對價,收購尼克森100%流通的普通股和優先股,此外,還願意承擔尼克森的43億美元債務。加拿大政府隨後宣布8月底對該案進行審核。
     
中海油該次收購案審批過程曾一度讓人頗為擔憂,今年10月加拿大的一份民調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加拿大人反對中海油的投資,加拿大政壇反對派人士也一直以此事施壓由哈珀(Stephen Harper)擔任總理的現任政府。   為此,1011日加拿大政府第1次延遲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審批,隨後於112日,加拿大工業部長表示,加拿大政府決定將審批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申請期限再次延長至1210日。
     
傳言也指出,中海油必須答應加拿大更嚴苛的條件才有可能完成收購。11月底,彭博援引兩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指出,為能如願收購尼克森,中海油已同意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包括收購後其董事會、管理層中,至少50%人員必須是加拿大人的苛刻條件。    在多次努力下,加拿大政府終於127日正式通過,中海油併購尼克森案通過。
     
不過,未來要併購能源豐厚的加拿大企業恐怕更加困難,加拿大總理哈珀在併購案通過後便宣布,今後將限制外國國營企業收購利潤豐厚的加國油砂。    哈珀強調:「外國掌控油砂開發已達到臨界點,如果再開放外國對油砂的控制,可能不利於加拿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能在美、加政治壓力下獲得通過,非常不容易,至少證明美國的門對中國企業不是全然封閉的。

第二、中國大陸全球能源收購戰略一直很明確,不管是中投、中海油、中石油或中石化,腳步還在加快,項目越來越多,這次收購成功可以說是一大勝利。

第三、中國大陸企業現在在美國進行M&A時,技巧更加成熟,懂得善用公關公司,華為即是一例,而且強調公平競爭,公司治理,以美國人之道回治美國人之身,儘量降低「中國威脅」的色彩。

第四、台灣完全沒有能源政策,不管是傳統能源或新能源,這是最大的危機。兩岸應該合作,參與海外能源項目的投資,可以先從東海油田的開發開始。

第五、未來幾年,中國將會進行更多百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這已經不是有錢就可以辦得到,還需要政治智慧,中海油/尼克森的成功是一個里程碑,中國的全球化要站在和西方國家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達成合作共創雙贏,這正如十年前TCL李東升在歐洲經歷兩個慘痛的M&A失敗教訓後,才換來今日的甜美果實。

吉利 / 奧斯頓馬丁
市場消息指稱,目前中國大陸民營汽車業者吉利集團正與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進行洽談,欲對其進行收購,且整個過程將採用與2010年時收購富豪汽車(VOLVO)相同的模式。當時吉利以18億美元買下富豪汽車全部股權及相關資產,該金額也創下大陸業者收購海外車廠資產的最高紀錄。

中新網報導,英國諜報員「007」詹姆斯龐德的御用座駕、老牌超跑車廠奧斯頓.馬丁近日新聞不斷。繼傳出該車廠或將被日本豐田汽車收購的消息之後,日前又有傳聞稱大陸自主汽車品牌吉利也可能加入這一品牌的爭奪戰。

報導稱,吉利集團正與奧斯頓.馬丁進行洽談,欲對其進行收購,且整個過程將採用與收購富豪汽車相同的模式。報導提到,吉利或將再次利用浙江省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提高當地GDP及就業率的熱情做支持,打造金融槓桿,力拚完成最終收購。

事實上,吉利收購奧斯頓.馬丁的傳聞早在今年5月就在網路上出現。今年518日,大陸水木社區上一位ID為「Volvo Cars」的網友就發佈了一條名為「據說吉利要收購奧斯頓.馬丁了」的網帖。而去年1018日,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女兒出嫁時,乘坐的結婚禮車便是一輛奧斯頓.馬丁。

作為全球知名的頂級超級跑車品牌之一的奧斯頓.馬丁因經營不善,於1987年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2007年,福特公司又因深陷虧損漩渦,以約合9億美元的價格將其轉讓給Prodrive公司創始人大衛.理查茲,以及Investment DarAdeem兩家投資公司,其中Investment Dar所持股份最多。據了解,奧斯頓.馬丁當前負債已達49億美元(約300億人民幣)。

今年119日,據彭博報導,Investment Dar準備轉讓其擁有的64%奧斯頓.馬丁股權。有消息稱,豐田和來自印度的馬恒達是Investment Dar近來頻繁接觸的兩個潛在買家,其中豐田和奧斯頓.馬丁過去已經有過密切的合作,一同推出過一款名為Cygnet的小型房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奧斯頓·馬丁是007御用跑車,一直有其獨特風格,在精品跑車中可算是佼佼者。

第二、吉利才剛買了富豪 (Volvo),又想買奧斯頓·馬丁,會不會太急了一些? 或許大陸有錢人太多,奧斯頓·馬丁可以滿足高檔市場的需求。

第三、浙江省政府在背後的支持可能是吉利大膽走出去的關鍵,畢竟浙江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之一,而且向外開放的早,觀念比較國際化。吉利的轉型成功和奇瑞的不斷萎縮,是兩個強烈的對比。

第四、奧斯頓·馬丁數度轉手,前擁有者福特並不能扭轉其危勢,上一次轉手價格9.25億美元,現在只會更低,但49億美元的債務一定也要再重組。

第五、這筆交易在一次證明當今中國買家是全球M&A的救世主,中國公司在歐洲加速抄底,購買陷入困境的技術、品牌和精品,只會有增無減。台灣的業者至少要學習加入這場競逐,否則只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客戶被大陸買走。

聯想控股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日前表示,集團母公司聯想控股已經做好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於A股上市,且上市之前還將繼續投入20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以壯大公司規模。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柳傳志表示,除了已上市的聯想集團、投資基金外,聯想控股還將擴充一些未上市的具體實業。目前聯想控股已投入資金100億元,並將在2014年前投資200億元左右。
  
柳傳志表示,聯想控股整體上市的利潤來源,將分為低本益比及高本益比兩部分,低本益比包括已上市的聯想集團及基金管理公司;高本益比包括以消費品為主的第一梯隊,以確保上市時的利潤。此外,聯想控股也在準備有潛力的第二梯隊業務,以保證公司上市後利潤的持續增長。
  
報導指出,除融資目的外,聯想控股上市也解決了企業主人問題。此前員工持股會擁有的聯想控股35%股權已被老員工分完,上市之後,新管理層將有機會持股而獲得激勵。
  
2011年,聯想控股綜合營業額高達1,831億元,總資產1,505億元,員工總數約4,5萬人。目前中科院、泛海集團分別持有聯想控股36%和20%股權;柳傳志、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副總裁陳紹鵬和唐旭東分別持有3.4%、2.4%、1%和1%股權。
  
據聯想控股網站介紹,聯想控股的核心資產包括IT、房地產、消費和現代服務、化工新材料、現代農業等五大行業,這些核心資產與資產管理板塊、聯想之星孵化器投資板塊形成良好的互動。
  
聯想控股旗下的資產管理板塊,包括弘毅投資和君聯資本等兩家知名的創投基金管理公司。報導指出,資產管理板塊將持續創造現金流,為核心資產的運營和孵化器(台灣稱育成中心)的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想控股打造集團投資公司的大手筆一直很令人注目,包括旗下的弘毅投資和君聯資本。

第二、聯想控股的五大核心資產非常有意思,包括IT、房地產、消費和現代服務、化工新材料、現代農業,彼此沒有什麼關連。

第三、聯想花了很多精力收購白酒,酒業投資超過20億元,但是現在碰到白酒塑化劑事件,是一大打擊。

第四、現代農業很有勇氣,但是進入門檻很高,很多年前德隆曾經想打造農業版塊,幾乎成功,但沒想到後來德隆資金鏈條斷了。台灣有很多農業人才,聯想要布局現在農業應該嘗試和台灣人合作。

施振榮 / 台商回流
經濟部昨天舉辦第一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施振榮受邀以「商道、王道、企業經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開講之前,他語出驚人的說,台灣的資源有限,如果(台商返台)無法創造附加價值,「(台商)搬回來是拖垮台灣」。施振榮說,企業百百種,進入全球化時代,思考關鍵在於,什麼事在台灣做,可以創造附加價值,例如勞力密集產業就不適當,因為找不到那麼多的作業人員,而台灣又不希望雇用太多外勞。

施振榮說,「死抱著低附加價值產業不放手,結果卻拖垮了經濟往前的動力」,因此拚經濟,應該主動讓低附加價值產業「空洞化」。

施振榮說,低附加價值產業的勞工恐無法勝任新工作,「空洞化」的結果,勢必造成勞工失業,衝擊就業市場,此時必須借助職場技能再教育,讓勞工學習新職能,重回職場。以台灣經驗來看,產業轉型、蛻變過程不易,甚且可能引發勞資糾紛或勞工抗爭,不過施振榮說,企業經營者「常常要做出自己不喜歡的決策」。

施振榮說,日本人創造了組織「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但喊一、廿年了,受限於文化,卻看不到破壞性改變。反觀美國就直接換人做做看,換個腦袋,組織也活絡起來。至於台灣,他開玩笑地說,台灣的CEO(企業執行長)很稀有,人才庫不夠,換掉可能就沒人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施董事長最近發表不少談話,但大部分沒有什麼新意,仍圍繞在微笑曲線和王道精神上。不過這次的評論是最尖銳,也最一針見血的,非常值得主管機關和企業深思。

第二、我最欣賞施董事長關於讓低附加價值產業「空洞化」的論點: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第三、馬政府造好好的反思,不只是民進黨對「台商回流」、「自由經濟示範區」也質疑,外界甚至外國也有。問題關鍵在於馬政府沒有強調台灣的定位和高附加價值,一直在勞工薪資上面做文章。

第四、光是台商回流沒有幫助,重點是「什麼類型」的台商回流。

第五、政府不要因為有大立光、可成幾個台商宣布要回台設立工廠就沾沾自喜。台商成立研發中心、營運中心,引進大陸和國際人才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例子。

第六、政府太強調台商回流,卻沒有花更多的心思對外資和陸資加強宣導台灣的價值。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10日表示,近5年亞洲自全球進口的比重由22.1%升至26.3%,亞洲市場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動能,政府目前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就是運用「台灣優勢+亞洲市場」取代「大陸優勢+歐美市場」的策略模式。
     
尹啟銘發表文章表示,早期企業外移大陸,主要是要利用大陸充沛低廉的勞力、優厚的租稅優惠、低價的大面積土地等,而其市場則是以出口至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為目標。
     
但近年來,大陸的生產成本升高、勞工短缺、租稅優惠縮水,促使外資工廠思索轉移生產據點。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經濟海嘯延燒至當前的歐債危機,歐、美市場需求不振,亞洲等新興市場反而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
     
尹啟銘以具體的數據證實上述看法,他說:「從2007年至2011年,各區域製造業產品進口占世界之比重,北美從19.3%降為17.9%,歐盟從45.2%降為40.2%,亞洲則從22.1%升至26.3%。」
     
因此,他認為台灣該運用「台灣優勢+亞洲市場」取代「大陸優勢+歐美市場」的策略模式,積極推動台商回台投資與外國直接來台投資,運用台灣的產業優勢作為進軍亞洲市場的平台。
     
尹啟銘表示,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就是著眼於「台灣優勢+亞洲市場」,依此一方案,打算回台投資的企業如果想要獲得提高外勞核配比率的待遇,必須符合產業條件、投資規模、創造就業人數的三大條件。
     
尹啟銘指出,歐巴馬重振製造業,旨在解決失業及厚植國力,而我國目前推動的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同樣也要求返台投資者,於投資一年內必須提供本國勞工就業人數一百人以上。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各自國情不同,所採取的政策措施有所差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早就應該加強開發亞洲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和印度。

第二、其實不只是亞洲市場,更要強調新興市場。聯想打敗宏碁就是因為在新興市場(拉丁美洲、東歐)做得很好。

第三、台商回台還是一直和製造業相連結,難道只有製造業才能回台投資?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想要在台灣複製和大陸一樣的製造環境絕對不可能,政府不要搞錯方向,一定要朝高附加價值製造轉型。

統一中控 / 今麥郎
又有1家中國大陸合資企業被統一公司賣了!在香港上市的統一企業中國控股11日公告,正與多個潛在買家進行磋商,擬出售轉投資今麥郎飲品公司47.83%股權,以改善公司資產利用效率。    這是統一繼處分北京麒麟飲料及部分地區的家樂福股權後,再次拋售合資企業持股。
     
對此,統一企業中國控股(統一中控)發言人楊壽正昨日表示,這項出售持動作,已獲得合作伙伴的理解與支持。香港上市的統一中控股價昨日開高震盪走低,收盤下跌0.04港元、跌幅0.42%,以9.57港元收市。
     
網易財經報導,今麥郎飲品(北京)成立於2006219日,由今麥郎投資公司與統一企業(中國)投資共同出資成立。   當時今麥郎飲品董事長范現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2006年今麥郎在飲品上,將落實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銷售額。甚至有消息說,他的目標是在3年內取得20%的市占率。
     
不過,今麥郎此後發展並未如預期的一帆風順。6年來,20%市占率的目標並沒有實現,其酸梅湯產品在2009年還被江蘇省質監部門檢出「品質事件」。因此,統一中控宣布拋售今麥郎所有持股並不令人意外。
     
報導指出,近幾年統一集團的股權投資可謂是「又快又準」,入股企業的知名度絲毫不遜於統一本身。    2005年,統一入股完達山,目前擁有其34%的股權;同時,統一持有安德利果汁近15%的股權;2005年底統一併購健力寶貿易公司。    此外,統一「聯姻」名單上還有匯源果汁,統一曾以3,030萬美元價格取得匯源5%股權,後礙於台商投資政策而放棄。
     
騰訊財經報導,出售今麥郎股權,並不是統一集團首次處分投資股權企業。20116月,統一宣布,計畫作價人民幣1.1億元,將所持有位於天津、廣州與重慶3家中國大陸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出售給合資夥伴家樂福中國控股公司。當時統一的理由是,公司希望集中精力發展大陸的食品加工業務。    另外,早在2009年,統一中控還將所持有的北京統一麒麟飲料公司50%股權,以360.55萬港元轉讓給麒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早年統一中國控股公司曾入股很多中國大陸食品飲料企業,形成策略聯盟,從南到北都有。

第二、統一中控和大陸企業結盟後,可以向外資推銷,展現統一集團的中國布局和實力,當年和卡夫特 (Karft) 的合作即是如此,算是一種「聯中引外」的策略。

第三、但是看起來大陸的食品公司也遇到了成長的瓶頸和障礙,中國大陸食品和內需行業高成長的時代已過去了。台商前三大食品公司康師傅、統一和旺旺將逐漸形成壟斷格局。

瑞薩
遭遇困境的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Renesas10日宣布,將透過售股和注資計畫籌資多達24.3億美元,以挽救惡化的資產負債表。瑞薩在日本股市收盤後發表聲明說,將以每股120日圓的價碼,出售12.5 億股新股給日本政府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為首的團體,總金額達1,500億日圓(18.2億美元),產業革新機構將取得69%的瑞薩股權。瑞薩股價在東京股市10日收漲3%308日圓,使今年跌幅縮小至35%

產業革新機構也準備再提供瑞薩500億日圓(6.06億美元)的投資或貸款。目前三菱電機、日立和NEC合計持有91%瑞薩股權。豐田汽車、日產汽車、電綜集團、京濱集團、Panasonic、尼康(Nikon)、安川電機和佳能(Canon)共8家公司將收購120億日圓瑞薩股票,其中豐田將獲2.5%股權。

瑞薩是全球主要微控制器供應商之一,這筆資金將有助其擴大支出,以開發更先進的汽車和電視微控制器。日本晶片製造商正面臨日圓匯率高漲、激烈競爭等問題,特別是來南韓和台灣的對手,凸顯瑞薩亟需注資的困境。

瑞薩說:「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去年的日本震災和泰國洪災等天災,對日本的主要工業造成威脅,特別是製造商,我們正面臨財務情況可能快速惡化的處境。」
隨著大型積體電路(LSI)系統晶片需求下滑,促使瑞薩大舉裁員、考慮關閉或出售工廠,並打算加強聚焦於為去年度貢獻43%營收的微控制器部門。

媒體報導,瑞薩的整頓計畫包括將裁員規模擴大至1.4萬人、約30%總人力,並在3年內關閉或出售9座國內廠。瑞薩表示,可能將晶片生產擴大外包給台積電,包括提高微控制器的外包比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企業拯救案,INCJ繼投資Japan Display後,再次出手,持有瑞薩股權69%也和投資Japan Display70%很相近。

第二、瑞薩的投資已經形成了一種成功的新模式: 由政府產業重建基金牽頭投資,邀請其它產業鏈客戶作為共同投資者,這和台積電早期的模式非常相似。

第三、原來三家股東三菱電機、日立和NEC在重組後的新公司根據計算,應該持有約25%的股權。在Japan Display的重組案中,原來三家股東持有30%的股權。這是真正的重組,原股東閃邊站,新股東佔大部分的持股。

第四、台灣政府應該盡快成立產業重建基金,並且利用基金來成立關鍵產業的「產業控股公司」,類似IC通路公司大聯大的模式,才能力挽狂瀾,扭轉現在產業分崩離析,瀕於滅頂的危機。

中石油 / 澳洲天然氣
全球頁岩油氣開發日益蓬勃,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12日宣布,大陸中石油將以16.3億美元(約新台幣473.6億元)收購旗下澳洲液化天然氣項目股份。大陸的原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迫使油企不斷朝國際石油市場出擊,以掌握油價定價權。

中石油此舉具有諸多意涵,不但是公司收購交易中最大的一筆,並持續完成「五成石油天然氣產量來自海外」的目標;對剛收購完尼克森石油、致力追趕中石油天然氣產量的中海油而言,又將其縮短的差距拉開一截,並擴大亞太地區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全球影響力。

必和必拓12公告,中石油同意以16.3億美元現金,收購旗下澳洲Browse液化天然氣(LNG)項目股份。此交易預計於2013年上半年完成,仍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公告稱,在認定該專案為非戰略性資產後,中石油將取得必和必拓與油企伍德賽德的合資企業East Browse 8.33%股權,和西澳West Browse 20%股權,兩者預計造價為300億美元。該項目在當地備受環保人士爭議。BBC指出,包括Woodside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Shell)在內的公司均為該合資公司的現有參與者,有權匹配中石油的收購請求。

此交易使中石油享有澳洲海岸邊的天然氣資源。據騰訊財經報導,中石油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實現「公司半數的石油天然氣產量都來自海外」的目標。公司已撥出160億美元(約新台幣4,649億元)用於海外投資。

中國油企在海外進行的併購曾遭遇多次阻撓。不過,未來資產證券公司能源研究部門負責人Gordon Kwan表示,「由於中石油購買的股權較小,能較快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專家認為,大陸「富煤、缺油、少氣」,未來大陸「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仍將繼續併購、整合海外油氣資源,削弱國際油價對國內經濟的壓力。此收購再次證明中國對進口天然氣的興趣正在增加,預期海外交易還有更多。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今年在油氣資源方面宣布的收購案約有250億美元。諮詢公司瑞根表示,大陸從長期的穩定和安全考慮,他們努力成為能源資產公司合作伙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石油、中海油幾乎像是在比賽,拼命購買海外能源項目。

第二、中石油有很多明確的併購目標,希望在2020底之前,實現「公司半數的石油天然氣產量都來自海外」的目標。

第三、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併購已不再是財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必然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大陸應該考慮利用台灣做為平台,兩岸攜手合作,到海外進行併購。

第四、不管是澳大利亞或加拿大,一定會有一個時點他們會覺得中國在該國收購的項目已經到達可以容忍的極限,然後整體投資腳步會放慢下來。未來幾年,作為中國大陸石油公司「代理人」的PE會越來越多,以財務投資者的形式參與各種海外石油資源項目的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