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示範區
據悉,經建會近期內端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將盤點法規與調適清單,以促使人流鬆綁,計畫放寬台資跨國企業可以調派集團內部大陸籍幹部或專業技術人才來台從事指派之工作,以利台資跨國企業的產業全球布局。 據了解,勞委會與陸委會,針對大陸幹部及專技人才來台,有很多限制,要求不得以「工作」為由,擔心引發「陸勞」來台的政治疑慮,因此一直列法規鬆綁模糊地帶。
官員說,跨國企業內部人員調動,在內政部訂定的「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之大陸地區人民申請來台服務許可辦法」中,僅同意在二國以上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之外資企業,可以調動大陸地區負責人、經理人或從事專門性、技術性服務的人員,進入台灣地區,可停留長達三年,且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放寬隨同來台。
但這項措施並不擴及母公司在台灣或台資企業,官員說,限制台資跨國企業不能進行內部人員的調動,並不合理,此一限制已引發工商團體及往返兩岸台資企業關注,多次向財經部會反映要求鬆綁。據悉,相關法規調適鬆綁,將列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人流鬆綁清單中盤點。
知情官員說,未來考量台資跨國企業的全球產業布局,內政部確有意進行檢討鬆綁,以利調動大陸地區的幹部或專業技術高階人才,或海外的大陸幹部、專技人才,往返兩岸進行研發或交流。
「不開放是最簡單的思維」,決策高層說,台灣倘若要爭取成為東亞、亞太地區的營運、物流或某種中心,人才鬆綁必須有區域性看法,任一知名跨國企業,人才資源一定是區域性策略,全球調動,例如會將人才集中在某區域進行研發、受訓,或進行重要實驗性規劃,跨國企業內部人員調動勢成重要課題。
此外,人流鬆綁主要將以白領為主,外資企業來台投資,僱主聘請外籍幫傭盼比照星國,具一定收入得予放寬;外資企業來台,其父母、配偶、子女依親鬆綁;現有白領來台工作薪資水準下限限制47,971元鬆綁等,都希望全面列法規盤點清單。
政院傾向人流鬆綁不碰藍領課題,因此定期契約勞工的聘僱年限,是否比照國際由1年鬆綁為3年,必要可延長2次最長9年的構想,是否列入法規調適,尚未決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行政院傾向人流鬆綁不碰藍領課題是正確的作法。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EIU) 已經批評台灣招商引資政策方向錯誤,一直強調引進外勞以及薪資脫鉤,這和全球現在發展「知識經濟」、「創新經濟」的趨勢背道而馳。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願景應是作為未來經濟的典範,實在不應該和勞力密集的形象扯在一起。
第二、白領專業人才的引進牽涉制度的改革,特別是放寬大陸的專業人士來台。台灣近幾年面臨最大的危機是Brain drain (人才外流)。唯有開放外籍和陸籍人士來台,台灣才能成為區域總部,政府千萬不要在這個環節上疏忽了。
第三、自由經濟示範區講了很久,現在才有一個雛形,但是到底涵蓋那些產業定位還不清楚,只知道有物流、醫療和教育。我們強烈的認為一定要脫離加工出口區的型態,並且一定要和明日產業 (如新能源、電動車、生物醫藥) 相連結。
第四、自由經濟示範區要大力向國際做宣傳。現在什麼都尚未開始,經濟學人已經認為這是一個勞工密集為主的園區,給人很差的形象,說明馬政府多麼不擅於做公關的溝通! 我們建議政府聘請國際級公關公司為台灣形象和自由經濟示範區做宣傳。
第五、我們主張金融的自由化應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相結合,才能加速台灣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進程。
美SEC / 中國公司
大陸赴美上市公司作假帳問題再度躍上檯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3日宣布,正式對國際「四大」及另一家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成員公司展開行政訴訟,因它們拒絕提交涉嫌對美國投資者進行會計詐欺的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底稿及相關文件。遭SEC控告的5家會計師事務所分別為德勤華永、安永華明、畢馬威華振、普華永道中天及大華(BDO China Dahua)。
SEC指出,正針對9家股票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違規行為進行調查,過去幾個月SEC一直要求前述5家公司提供相關審計文件,但它們都拒絕配合調查。該委員會執法部門負責人Robert
Khuzami強調,只有獲得外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底稿,SEC才能檢視審計的品質,進而保護投資者免遭會計欺詐,「不能依法提交工作底稿的會計師事務所,將面臨嚴厲制裁」。
紐約時報指出,這些事務所可能遭遇的處分包括被禁止在SEC的管理架構下執業,這形同是在會計領域被判死刑,屆時這些公司對公開上市公司的審計結果就無法滿足美國證券法規的要求。
被控告的會計師事務所多數表示,他們一直和監管機構合作,但也稱,要配合美國和中國相互衝突的法律相當困難。SEC曾稱,這些公司拒絕配合,部分原因是認為中國的法律禁止他們提交這些文件。普華永道強調,SEC同時對「四大」及另一家會計事務所採取行動,「此一事實表明這個問題涉及整個行業,並不是一家公司獨有的問題」。
SEC沒有指明哪9家中國公司遭調查,但表明已採取行動處理反向收購(reverse merger)及外國企業上市引發的問題,讓近50家公司退市,並對超過40家外國公司及主管進行詐欺追訴。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所遭美國證交會(SEC)指控違規,對此四大台灣所表示沒有影響,由於台灣已向美國PCAOB(美國公開發行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註冊,開放美國可檢查審計工作底稿,類似情形不會發生;但目前美國、中國雙方法規各有衝突下,大陸企業赴美上市的案件可能會因此暫緩。
包含四大事務所德勤(Deloitte)、安永(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普華永道(PwC),SEC指控共5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所違反證券法,未提交SEC反欺詐調查下,有關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底稿。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廖烈龍認為,現行中國官方法規,並沒有開放事務所提供審計工作底稿給美國,從四大中國所的角色來看,暫時沒辦法有具體動作。
KPMG台灣所發言人陳振乾則認為,中美雙方各有法規規範,最後恐怕需由兩國之間協調。但目前爭議已產生,大陸公司前往美國上市的案件,可能進度會因此暫緩。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長張嵐菁表示,近年大陸在美上市的案件越來越多,但帳目卻遭質疑有問題,美國希望可檢查中國事務所簽證財報,該案件背後主要涉及中美之間的審計檢查權,對台灣所不會有影響。她說,台灣部分公司如台積電也會在美國發行ADR,但由於金管會已向SEC底下PCAOB
進行註冊,開放美國可來台檢視事務所審計工作底稿,類似情形台灣不會發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四大會計師如果不配合美國SEC的要求,將會受到嚴厲制裁。
第二、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已經正式被宣判死刑,未來除了少數頂尖internet公司像YY可以在美國上市以外,其它企業都不會再考慮到美國掛牌。反之,中資企業在美下市將成為主流,給PE很好的投資機會。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體質並不好,特別是那些利用「反向收購」上市的企業。PE來協助這些私有化下市,雖然可以做成一些項目,但是從長期來說,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泡沫?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有相對競爭優勢,特別吸引中小企業,未來應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企業以F公司直接IPO或借殼上市途徑探索利用台灣資本市場的可行性,這是為什麼我們對台灣股市沒有看得那麼悲觀的原因。台灣證劵公司一直在強調證所稅的不利影響,我認為的確有影響,但並不代表台灣股市從此就完了。台灣資本市場唯有成為區域的資本市場,而不只是「台灣人」或「台商」的市場,才有真正發展的前景。TDR和F公司開放有很多問題,但是開放的腳步不應該因此就退縮。
匯豐/ 平安保險
匯豐5日宣布將持有的中國平安保險股份出售給卜蜂集團(在大陸稱為正大),代表平安近期最大營運風波已經塵埃落定,被市場視為業務發展平穩的象徵,平安A股與H股則雙雙大漲超過4%。
匯豐在香港聯交所公告指出,將出售所持有的平安保險15.57%的股份出售給卜蜂,總金額為727.36億港元(約93.85億美元),相當於每股59港元。消息公布之後,滬港兩地的平安股價隨即上漲,H股上漲4.94%,以每股60.50港元作收,A股則上漲4.09%,收盤報38.92元人民幣。
券商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表示,匯豐出售平安股份,對兩家公司股價都有幫助,平安更因為這次的交易,得以消除先前不利的市場傳聞,重振市場信心。加上昨日A股表現良好,也有助於平安的股價上漲。
匯豐表示,在這次交易的平安股份中,有2.57億股將在本周交割,另外79.2%的股份則會在獲得大陸保監會批准後轉讓。整體交易的稅後利潤約為26億美元。 匯豐控股總裁歐陽智華表示,這次出售平安股權之後,匯豐將進一步執行集團的「瘦身」戰略,並將資源集中在主要業務。
市場人士指出,匯豐在完成平安股份的交易之後,下一步可能會出售所持有的交通銀行與上海銀行股份。匯豐是交行的第2大股東,占交行總股本的18.7%。上海銀行是大陸第2大的城市商業銀行,匯豐從2001年就入股該行,並持有8%的股權,帳面價值約50億元人民幣,是上海銀行的第2大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匯豐持有平安10年,獲利豐厚,外國投資機構從高盛、凱雷到淡馬錫,投資中國金融業(銀行、證劵、保險)幾乎沒有虧過。
第二、正大集團是產業資本,中國大陸過去並不鼓勵產業投資金融業,台灣寶成集團的華一銀行算是一個例外。平安保險股權沒有賣給歐美外資,反而賣給一家非金融業的泰國公司,倒是令人跌破眼鏡,不知為何。
第三、匯豐過去是銀行界的模範生,但今年也因為墨西哥洗錢事件遭受美國金融監管單位重罰,因此必須加速轉投資事業的處分。
第四、台灣金融業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參股大陸金融機構,但是金管會以前不允許。現在雖然開放銀行投資大陸,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現在台灣銀行和金控還在苦苦要求大陸銀監會開放台灣金融機構設立分行或子行,看到匯豐和Temasek因為早期布局投資中國金融賺那麼多錢,真的很令人感慨。
聯電 / 格羅方德
外資圈傳出,半導體晶圓代工業排名第2、3名的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聯電可能策略聯盟,初期由格羅方德參股聯電,未來進一步交叉持股。巴克萊亞太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認為「邏輯上有可能」(make sense)。聯電對此傳聞回應,「對於各種可能的合作,公司採開放態度,但目前為止,並沒有接觸中的對象,也沒有主動來接觸的對象」。聯電與格羅方德前身的特許也傳過合併,但並沒有成真。
外資推估,聯電、格羅方德合作模式有四種。分別是策略聯盟、單向參股、交叉持股、完全合併。其中又以參股、交叉持股最可行,但具體細節並未定案。陸行之分析,台積電以先進製程與同業拉開距離後,「半導體至少要平衡」的聲音,不斷出現在其他競爭者之間。不過若參股比例不高,作用不大,就像鴻海只參股夏普10%,無法有效運用夏普龐大的專利權,因此聯電、格羅方德「要合作就應更徹底合作」,才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但陸行之強調,即使雙方緊密合作,都無法改變台積電在28奈米、20奈米製程的領先地位。
格羅方德背後有阿布達比主權基金撐腰,目前由杜拜新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擁有百分之百股權。2010年先收購特許半導體,取得關鍵技術之後,今年8月斥資逾新台幣2,000億元擴產紐約的晶圓廠;9月宣布導入14奈米的3D鰭式電晶體(FinFET),宣稱技術層次更領先台積電半個世代、「可直接與英特爾競爭」。
分析師指出,聯電過去股價是台積電的一半,現在剩下8分之1不到,外資下半年累計出脫42萬張,與買超台積電形成對比;若能透過結盟壯大版圖,不失為振作產業地位的方法之一,而且能增加外資的認同度。聯電近期股價反彈約一成,不過外資近五日賣超6.05萬張,自營商買超1.42萬張,呈現土洋對作。聯電上月董事會通過高層人事異動案,前執行長孫世偉升任副董事長,原資深副總顏博文擔任新執行長,衝刺高階製程;新人要如何展開新局,值得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格羅方德已經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新加坡透過資本的力量整合還是有一定成效,台灣要學習新加坡,利用資本整合,借力使力,以小博大,而不要只想靠技術追趕來拿到超越的目標。
第二、聯電和台積電的市值差距達20倍,被台積電遠遠拋在後面。當年聯電「五合一」震撼市場,原先頗有和台積電一決高下的機會,無奈本業專注力不夠,聯電又陷入和艦曲線投資大陸的爭議,以致一蹶不振,或許和格羅方德合作是聯電走出目前困境的最後一線生機。
第三、我們同意如果要合作,就要緊密合作,光是參股或交叉控股沒有辦法達成目標,格羅方德也是因為阿布達比主權基金完全收購掌握新加坡特許半導體以後才改頭換面的。
第四、全球電子業務展開大合併,不僅品牌會合併,代工業者和零組件業者也會合併。台灣以前都是國內業者相互合作,將來會走向區域業者彼此之間的整合。台灣電子業區域整合或全球整合的時代已開始。
八大藥廠技轉
全球一片尋找新藥荒中,包括羅氏、默克、嬌生等國際知名八大藥廠來台尋求技轉,浩鼎、中裕、太景、安成和泉盛等5新藥公司入選,預定下周(10-11日)進行二天技術洽談,生醫業界認為此舉將推波產業新能量和投資亮點。
備受矚目的國際大藥廠羅氏、嬌生、賽諾菲安、Janessen、Amgen、默克、葛蘭素、禮來等8大藥廠和知名的KPCM創投公司,是透過生技中心和國家型國際合作辦公室安排,來台尋求技轉合作廠商。
據了解,此次技轉的項目鎖定新藥,適應症則排除牙科,而國內藥廠頗為擅長的新劑型和藥物傳輸,儘管也入列,但不是優先選擇。 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表示,該中心自九月進行組織全面大改組後,已啟動五年營運策略規劃,除了積極扮演新藥研發關鍵第二棒外,也做為國內藥廠和國際大藥廠策略聯盟的重要橋接角色。
中裕新藥執行長張念原認為,與國際藥廠的合作有很多種模式,技轉、行銷和生產授權都可以,甚至共同進行臨床到新藥的申請上市,都能創造雙贏的契機,而新藥公司在逐步找到定位,加上有國際經驗的生技專家和國內生醫公司的結合,兩岸目前對生醫產業的合作也是空前的積極下,都有助於產業的發展。
就初步統計,目前入選的五家藥廠各具特色,太景治療社區型肺炎的奈諾沙星,由於早在2005年即進行符合中國ICH與美國FDA規範所要求的新藥人體試驗,而有機會成為第一個獲得符合美國FDA與中國1. 1類新藥標準的新藥。該藥目前已授權上海A股上市公司浙江醫藥集團,在大陸地區的製造、銷售與行銷權利。
安成、浩鼎都有國際授權經驗,且兩家公司選題精確,經營團隊對美國市場的行銷和布局也有心得。中裕的愛滋新藥原本就備受看好,目前除了TMB355外,也投入研發蛋白質抑制劑的領域,由於屬於長效型的產品,後市相當被看好。
至於泉盛 ,除了FB301(Anti-CemX過敏抗體新藥),已提出全球18個國家地區專利申請外,目前也篩選優化出FB704(抗第六型介白素IL6抗體新藥),該產品是目前全球最熱門的抗體標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新藥已經發展成一個新的格局,主要成功因素包括人才、技術、產業群聚 (cluster) 和資本市場。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位於中國大陸和全球的中間,可以扮演橋樑的角色,協助外商進入中國市場,並攜手大陸企業一起走出去。
第二、兩年前,我曾經在台灣生策會做過專題演講,當時台灣並不在全球大藥廠的策略地圖上,現在情勢已悄悄改變,台灣的地位提升,前景看好,業者要抓緊時機。
第三、台灣今年有幾家研發型的新藥廠如智擎以高價上市,引爆投資人的熱潮,帶動了更多的潛在上市項目。以生物醫藥上市來說,台灣現在上市的條件絕對超過香港和新加坡。
第四、台灣在生物醫藥有很好整合的角色可以扮演: 「歐美技術 + 台灣整合 + 台灣臨床 + 中國市場」,另外也可以是「台灣研發+ 歐美市場」。
第五、台灣生技業者目前都只有思考IPO,比較少M&A,未來要加強這一塊,並且要將整合觸角伸向海外。
聯發科併晨星
聯發科(2454)6日正式公告,與F-晨星的合併案計畫目標不變,但考量合併案在外國事業結合申請核准程序仍在進行,因此變更雙方合併基準日,從原來的明年1月1日延後到明年5月1日。
受到此消息影響,聯發科與F-晨星兩公司昨日股價都遭衝擊,聯發科下跌6.5元,收在323.5元;F-晨星更以跌停作收,收盤價231.5元。
聯發科強調,雙方合併案仍照10月12日雙方股東會的決議內容執行,對合併目標目標維持不變。聯發科指出,目前與晨星合併案在外國事業結合申請核准程序持續進行當中,雙方將配合相關單位核准程序與時程,對申請進度審慎樂觀。
聯發科與晨星在今年6月下旬閃電宣布合併,並火速送請台灣、大陸、韓國、日本等相關國家的公平交易委員會審查,難度最高的中國和韓國大約在7月即立案審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延到明年5月1日,說明聯發科和晨星在中國和韓國的公平交易審查不一定過得了關,遇到嚴重障礙。
第二、台灣公平會今年初指控韓國電動遊戲廠商納克遜入股遊戲橘子一事違反公平交易法,最後納克遜減少相關持股才作收。不確定韓國公平會是否對於聯發科和晨星的結合也會用更嚴格的尺度來審理。
第三、中國大陸正在扶植自己的IC設計行業,華為支持海思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相信大陸對於聯發科的市場地位進一步擴大一定會有戒心。
第四、台灣TFT-LCD面板廠商在美國因為公平交易問題被處以巨額罰款,未來絕對需要更加小心。
來台商務客人數
來台旅客人數再創新高。十月來台旅客有六十一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長一成五;主要因大陸「十一」長假,大量陸客來台旅遊,另外,九月衰退的日客也回溫。一到十月來台旅客,比去年同期增加兩成三,刷新歷史紀錄。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商務客出現近三年首次負成長,也反映了國內外經濟走勢。
根據交通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十月來台旅客較去年同期成長一成五,已是連續十二個月呈現二位數成長。其中,陸客就占了三成六,十月間有廿二萬人次來台旅遊;其次日客也有十二萬人次,比去年同時成長了近百分之五。
觀光局分析,釣魚台主權爭議陰霾漸退,日客人數回升、港澳旅客也增加了一成五。不過,受到歐美經濟影響,歐美旅客較去年同時分別減少百分之三點六及八,歐美旅遊市場還是處於低迷中。累計至十月,來台旅客已達五百九十四萬人次。進一步細分旅客來台目的,今年至十月來台旅遊旅客有三百八十萬人次,成長了三成五,已超過去年一整年的觀光人數;以觀光為目的的來台旅客比率也從五成八提升為六成四。
不過,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今年至十月,來台的國際商務旅客有七十五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少了超過百分之八。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等全球經濟情勢,也同樣反映在國際商務人士來台人數的變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來台大陸觀光客雖然大幅成長,但是商務旅客卻下降,這不是好消息,說明台灣全球招商引資非常沒有長進,反而退步。
第二、政府沒有把對外資和陸資的招商當一回事,只有一直強調「台商回流」,還是目光短淺,脫離不了台灣人的小圈子,外資和陸資好像都是次要的。
第三、多國籍企業可以把台灣當作大中華營運總部,不管是研發或後勤支援,我們在年初曾看到一些可喜的跡象,但之後就停下來了,政府沒有把重點放在這邊。
第四、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一定要和對外商的招商引資緊密連結,大幅提高台灣現有的格局和定位。
第五、政府法令一定要大幅鬆綁,才有吸引外資的可能,目前外資的心情可以說是失望到極點,期待這次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有超常規的法令和體制松綁。
第六、周末時坐計程車,司機是專門跑機場接外國人的,已經跑8年,她告訴我這幾年外資商務客數量少了五成,現在台灣已經沒有什麼資深的老外總經理了,只剩下一些中階層幹部,政府焉能不深刻反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