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立訊 / 宣德, 國華人壽 / 全球人壽, 台灣中醫, 太陽能廠整併, 夏普, 挪威主權基金 / 美房市, 新希望 / 黑石



立訊 / 宣德

經濟部投審會23日通過大陸立訊精密以新台幣4.5億元參股台灣連接器廠宣德科技,成為第一起大陸企業參股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投資案。立訊精密在大陸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此次是透過旗下香港全資子公司聯滔電子參股宣德科技25.20%,包括認購增資新股與受讓舊股,成為宣德單一最大股東。

投審會執行秘書張銘斌表示,立訊參股案是在今年10月初送件,投審會認為宣德主營業務是連接器,並非敏感技術,予以通過。日前大陸最大LED晶粒廠三安光電以新台幣23.52億元參股璨圓光電,就因為涉及敏感技術,未來需透過工業局關鍵技術小組審查。據了解,三安目前尚未向投審會遞件。

投審會共通過14件投資案,其中仍以對大陸投資為大宗,達5.15億美元。包括核准國泰世華匯出人民幣6億元(約7,431萬美元)在成立青島分行,成為其繼上海後第2家大陸分行。

張銘斌指出,陸資來台有「較熱絡的趨勢」,近2個月陸續有大金額的投資案,包括大陸最大民營控股集團復星集團以新台幣3.6億元入股台灣糕餅業者維格餅家20%股權,大陸三安光電參股璨圓光電等,但後者尚待審查通過。此次立訊精密參股宣德,也因為是首樁陸企參股台灣上市櫃公司案而受到關注。據了解,立訊最早的經營團隊來自鴻海,早期為鴻海和正崴代工,目前正崴轉投資在5%以內,也使得立訊被歸類為「泛鴻海集團」。

宣德23日上漲1.75%至新台幣11.6元,自公司925日發布參股消息至今已漲43%。在深圳上市的立訊精密同期跌8.21%。立訊今年初就傳積極收購台灣連接器廠商,包括宣德、恩得利和建舜電都是其鎖定對象。最終選中系統端接頭開發能力強、且具有設計能力的宣德,雙方今年2月宣布合資1,600萬美元在東莞成立公司。

市場期待宣德能藉著與立訊的合作,在通訊連接器部分切入華為、中興品牌,PC相關連接器也能打入聯想等供應鏈。宣德宣德日前公布今年前10月營收新台幣8.4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3.14%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近期第三件大陸企業參股台灣公司的案件,說明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已逐漸形成趨勢。

第二、本案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連接器屬於「不高不低」的技術,沒有像太陽能、LED那麼高階敏感,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技術含量,在眾多投資項目中,顯得相對特別。

第三、立訊是一家大陸A股上市公司,本案是大陸A股公司參股台灣上市櫃公司,有特殊意義。這不是第一次(第一件案例是兩年前京東方購買台灣上市公司美齊的資產),但是以股權交易來說,則是第一件。

第四、大陸正在建構自己的產業鏈,將來會從「兩岸垂直分工」,走向「兩岸產業鏈相互競爭」的型態。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台灣封殺大陸投資台灣第一類電信事業的結果: 中國移動投資遠傳電信至今無法獲得批准,台灣主管部門也不准華為、中興進入市場。大陸的電信業者對台灣電信市場不一定有興趣,但大陸的電信產業供應鏈卻可以藉由投資而和台灣業者策略聯盟,協助台灣業者打入華為、中興的供應鏈。這證明台灣雖然可以阻止大陸電信運營商和大型電信設備商來投資,卻不能阻擋所有大陸網通業者來投資。我們要思考的是,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台灣這種阻擋陸資的政策有意義嗎? 對台灣企業有好處嗎?

國華人壽 / 全球人壽
全球人壽以賠付八百八十三億六千八百萬元拿下國華人壽,遠低於市場預期的「一千億元以上」,令壽險同業傻眼。壽險業者說,以目前的低利率、投資報酬率,以及國華虧損的狀況來看,全球人壽以八百多億元得標,恐怕太樂觀了。

據了解,三組買家投標,三商美邦人壽與中國信託人壽兩組買家,出價超過一千一百億元,比全球人壽足足多出二百多億元;早先市場也預期,安定基金標售國華人壽,恐須賠付九百億元至一千億元,才賣得掉。國華人壽買家「出價」指的是,買家要求保險安定基金賠付的金額,出價愈高,安定基金賠愈多;相對於三商美邦、中國信託人壽要求賠付逾一千一億元,出價不到九百億元的全球人壽,可以說「低價」搶標。

壽險業人士說,國華人壽一年虧損六十多億元,就算安定基金賠付九百億元,以年息四趴計算,這九百億元一年的孳息只有卅六億元,還不夠彌補國華人壽的虧損。業者還說,目前壽險公司投資報酬率,「只有百分之三多」,百分之四報酬率談何容易,而且買下國華人壽,不知道會買到多少風險,如果遇到賠錢,還是要增資,經營風險還是在,也有可能閃不掉。

三商美邦及中國信託人壽都表示,很高興看到國華人壽定案,但因為沒有得標,不願再多表示意見。全球人壽董事長劉先覺說,全球與國華結合,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取得國華後,全球人壽的資產規模一舉躍上六千億元,市占率也前進到第六名,淨值並同步提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華人壽是老牌保險公司,卻虧損多年,現在總算有人接手,證明保險業還是台灣最熱門的投資產業之一。

第二、「保險安定基金」光國華一個案子就要貼掉近九百億元,實在是太多了。政府對於問題產業和問題企業一定要儘快拿出對策,否則未來要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

第三、台灣金融業有「金融重建基金」,保險業有「保險安定基金」,但是一般傳統或高科技產業卻沒有「產業重建基金」。台灣整個產業結構都要快速的重組,但政府卻沒有可以主導或協助產業重組、整合的工具,DRAM產業的滅亡就是一例,太陽能和LED也岌岌可危。日本產業雖然也出了嚴重問題,但是整府運用產業重建基金(INCJ)和重整基金(ETICJ),成功地拯救了Japan Display,日航和瑞薩(Renasas),成績可觀。痛定思痛,現在正是成立台灣產業重建基金的關鍵時刻。

第四、保險業對於外資和陸資應該要更開放。台灣的保險業者太多,假如未來要形成正面發展,一定要將籌資來源多元化。

台灣中醫
別說假日病患滿滿的上門求醫,就連平日預約也得提前兩、三天。上海最知名的台灣鼎瀚中醫院遷址後,生意更火爆,搬到哪,患者就跟到哪。開業滿4周年,鼎瀚中醫院逐漸在大江南北打響知名度,吸引外地患者遠道求醫。  近日更傳出京、滬兩地知名中醫院品牌上門尋求併購或參股等合作機會,但為求現階段營運穩紮穩打,院方已低調婉謝。
          
鼎瀚中醫4年多前於虹橋路成立,當時上海還沒有「精品新中醫」這個全新概念的中醫院,經過創業打拚,幾年來逐漸在上海與在滬台胞間建立起不錯知名度與穩固基礎;今年初,為擴大規模遷院至現址中山西路附近,面積擴增至原有規模4倍大。
   
一般店家都會因遷址影響生意,但鼎瀚表示,看診需求穩步成長,甚至醫院擴張速度遠跟不上市場患者需求。    包括大上海地區台胞、外籍人士與長三角民眾是鼎瀚主要客戶群,但來自新疆、海南與海外如加拿大等其他地方遠道來求醫的病患近年來漸增,其中不乏需中、西醫結合診療的不孕症與腫瘤患者。多數患者回診率高達80%,大幅高於一般中醫院的20%
     
據了解,包括京滬兩地頗具知名度的連鎖中醫院與藥局,都很關注這家來自台灣的新中醫醫院,由於生意火爆,吸引不少品牌有意併購或參與投資鼎瀚。   鼎瀚中醫院院長黃宗瀚表示,確實不乏有同業併購與合作機會,不過顧及現階段發展路線,不急於投入過於商品化的產品開發與銷售,暫時不考慮與潛在買家或投資方合作。
     
他認為,儘管台資醫院登陸營運較辛苦,不過經營理念不能變質,不能將醫院的公益性被營利性取代,現階段仍要穩紮穩打營運,同時有機會就投身公益。    過去每逢周年,鼎瀚中醫便舉辦義診並將所得捐獻給上海兒童健康基金會,今年的周年慶也不例外,將慈善門診所得捐給慈濟基金會,用做白內障患者開刀慈善基金。
     
黃宗瀚指出,近年大陸中醫藥發展已超前台灣,創新動力足,但或許正因發展太細分科別類,已有過度「西醫化」現象;台灣中醫強項在於文化傳承與底蘊,若能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必能發揮這個時代新中醫最獨特的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的醫藥市場極為龐大,只要好好經營,有專業技術和實力的業者,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闖出一片天下。

第二、醫療事業可以企業化經營,但是不能為了資本運作,就將醫院的公益性由營利性取代。台灣醫院在大陸發展,可以朝向「社區醫院」(community hospital)的模式,以人為本,凝聚強烈的社區意識,強調社會關懷。鼎瀚的成功就是一個典範。

第三、「精品新中醫」是一個獨特的概念,其實在台灣早已經有了。「精品」的定位是相對於「大型連鎖」,強調深入精耕的模式。「新中醫」和處方管理則是相對於傳統中醫,台灣也有科學中藥以及類似西醫的電腦客戶病歷資料管理。

第四、這說明台商在大陸還是要有特色,如果不能大而全,不如改求小而美。誠品書店剛進入大陸市場時原欲快速展店,後來還是改成按步就班的精品模式,只在有潛力的城市開店,一年只開一家。

第五、台灣有一百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但大多數均為醫藥或醫療器材概念,對於醫院管理較少涉獵。兩岸在醫療改革上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未來的合作方向是「台灣管理+台灣技術+大陸資金+大陸政策+大陸市場」。

太陽能廠整併
10月初,太陽能光電展前夕,茂迪(6244)執行長張秉衡提出台灣廠商要提高競爭力,首要之務就是「整併擴大」。隨後,市場就傳出新日光與茂迪要合併;但就在雙方否認沒多久,新日光宣布將合併台達電旗下的旺能,讓業界跌破眼鏡。
台灣太陽能廠颳起整併風,新日光財務長許嘉成認為,在整併效應下,未來台灣恐只會剩下2-3個大型太陽能廠,就連1GW10億瓦)產能都算小廠;業界人士也說,大家的確會有整併的想法,但短期內應該不會這麼快又出現第二家上市櫃公司合併案。

業界分析,台達電旗下的旺能主要生產線都在中國,受到美歐雙反的影響,未來訂單勢必會有很大衝擊,因此能與國內太陽能廠合併,將是「雙贏」的局面;反觀國內其他太陽能廠,茂迪、太極等也在中國設有生產線,但受到衝擊可能沒那麼大,短期內要再出現第二樁合併案可能不容易。但估計整個太陽能市場的併購將風起雲湧,策略聯盟或海外參股都有可能,市場將出現巨大變化。

張秉衡在10月初就分析,台廠太陽能要提高競爭力須做到四點,第一「整併擴大」,可防止台灣廠商被邊緣化;第二是「聯盟互利」,由於垂直整合效益漸失,台廠須在最具優勢的太陽能電池製造領域,與其他業者策略性聯盟,創造產業綜效;第三是「提升良率與效率」,台灣在太陽能電池、銀鋁膠和太陽能晶圓的製造能力很強,應持續提高良率和效率,在專業領域上精進;第四是「管理加值」,台廠應在供應鏈、成本、人才、商業模式的管理上加強優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值。

昱晶總經理潘文輝也說,目前無論是太陽能上游或下游產業鏈各段的技術及經驗,昱晶都有跨足,可隨時掌握機會,也會結合自身競爭優勢、積極尋求與各產業合作。研究機構EnergyTrend報告指出,近期歐洲系統開發業者向外尋求資金協助現象愈加積極,尋求資金合作的案件大部分以地面型案件為主。

EnergyTrend說,目前相關的合作案可分成兩種,一是尋求願意承接電廠案的買家,另一種則是尋求資金合作,替相關案件承擔過度性貸款(Bridge Loan)的夥伴;若雙方能夠合作,將會是雙嬴的局面,一方面歐洲業者能紓解財務壓力,另一方面台灣產品也能夠打入終端市場,透過實績建立品牌形象,進而掌握通路、建立競爭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太陽能廠在新日光和旺能合併以後,應該會加速整併。

第二、茂迪董事長左元准說,未來不應只是台灣併台灣,而是中國併台灣。台灣的時機已經over了,沒有規模,不具競爭力,再怎麼整合都比不上中國業者。

第三、政府要加速法規鬆綁,否則將來有些兩岸的產業合併案會有執行上的困難。舉例來說,大陸業者和台灣業者在台灣合併,大陸業者將業務注入台灣上市公司,但是由大陸業者取得主控權,是否可行? 如何操作?

第四、台灣業者只有在電池製造這一環節有優勢,其它產業鏈的環節都不強。如何leverage電池的優勢,往上游和下游發展,是業者需要仔細思考的。

夏普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夏普正與戴爾(Dell)等美國科技公司洽談注資事宜,並以穩定供應其先進的顯示器技術做交換,夏普股價應聲大漲。知情人士說,除戴爾外,夏普同時向英特爾和高通(Qualcomm)洽談注資事宜,希望戴爾和英特爾各投資最多200億日圓(2.4億美元),與高通洽談的金額較低,投資形式可能是股票或債務。

夏普29日在東京股市收盤上漲3.1%169日圓,漲幅是1周來最大,今年來已跌75%,而這1個月來漲1.8%。夏普和鴻海遲遲未能達成入股協議,意味可能難以在明年3月的最後期限前敲定條件,使夏普轉向美國企業夥伴尋求注資。日本媒體先前已披露夏普與英特爾和高通洽談投資的消息,戴爾則是頭一遭曝光。消息人士說協商仍在進行,但定案與否和最終條件仍是未知數。

戴爾、英特爾和高通不願發表評論。夏普發言人中山美雪則說,公司無法回應「是否和其他公司進行協商」。夏普社長奧田隆司曾說,液晶顯示器技術氧化銦鎵鋅(IGZO)是挽救公司的希望。知情人士透露,夏普和其他公司進行注資協商時,夏普主管將IGZO喻為可能改變產業面貌的技術。

夏普資深主管上周表示,公司願意對鴻海協商讓步,坦承夏普有意維持3月達成鴻海以每股550日圓入股、總計投資669億日圓,換取夏普9.9%股權的原先條件不切實際。他說,雙方持續進行協商,但夏普難以預期的獲利能力是阻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夏普和鴻海的入股案遲遲未能完案,夏普和歐美其它潛在買家接觸可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

第二、我相信比來比去,鴻海可能還是最佳的策略買主,只是鴻海的姿態太強硬了,逼得讓夏普喘不過氣來。

第三、夏普今年以來股價下跌太多,如果堅持要用三月時的股價用做交易條件不切實際,但是鴻海原先對夏普有一定承諾,日本人對於鴻海未能遵守原先承諾還是頗為在意,認為沒有信用。

第四、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台日合作,最近又簽署了台日備忘錄。從鴻海和夏普的探戈看起來,實際執行推動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要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第五、根據最新的市場情報,鴻海將買下三個夏普的海外工廠,並且合組成一家新公司。這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基本上是將原有的工廠切割出來,變成了一筆資產交易,而非股權交易。鴻海/夏普現在卡住的原因是無法預測未來的盈利(虧損),改成資產交易至少有一定公正的淨資產價值。

挪威主權基金 / 美房市
規模達6,600億美元、全球最大,而該基金為分散風險並提高投資報酬率,擬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投資110億美元。
     
負責管理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執行長史林斯塔德(Yngve Slyngstad)於紐約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依照挪威財政部規定,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對房地產的投資比重將增至5%,而該比重的三分之一將拿來投資美國房地產。
     
他表示:「美國將是我們下一步投資的房地產市場。」  截至今年9月底為止,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僅有0.3%的資金投入房地產,其餘60.3%資金投入股市,並有39.4%投入債市。但近來各國主權基金為了分散風險,都開始拓展股市與債市以外的市場。
     
資產高達4,82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就在去年協助凱雷集團(Carlyle)在紐約曼哈頓持有的1棟辦公大樓進行再融資。挪威主權基金為了彌補2008年虧損,近來也積極尋找高報酬率的投資市場,並在2010年同意將未來幾年房地產投資比重增至5%。
     
史林斯塔德表示,該基金目前以大都會區的複合式辦公大樓及購物中心等保守型房地產為投資重點,至今已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及柏林等地買下多處商用房地產。該基金也在11月底投資其第1筆瑞士房地產,以10億瑞士法郎(約10.8億美元)從瑞士信貸手中買下蘇黎世商辦大樓。
     
對沖基金百仕通(Blackstone)看好主權基金投資需求,因房地產投資報酬率高過公債,又可抵禦通膨。   百仕通全球房地產主管葛雷(Jonathan Gray)表示:「主權基金興起的這股趨勢有助我們出脫旗下大型資產,尤其是位於交通樞紐的頂級房地產。」該集團旗下房地產總價值高達540億美元,除了商辦大樓、購物中心,還包括希爾頓等連鎖飯店集團。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的經濟和房市都在快速復甦,值得注意,說明美國正逐漸脫離金融海嘯。

第二、去年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和中投聯手切入日本房市,今年又一起共同投資巴西的物流房地產,證明主權基金對房地產的興趣。

第三、房地產以前在主權基金的投資標的選擇中並非主流,這兩年已大為改變,也增加了私募股權基金的可能退出渠道。

第四、PE可以先投資好的房地產項目,再轉賣給主權基金,或者和主權基金一起進行歐美房地產的收購,都是可操作的模式。

第五、台灣應該允許像中投這樣的主權基金來台灣投資大型商用不動產,建造更多的購物中心和休閒酒店。

新希望 / 黑石
中國新希望集團與美國黑石集團將聯手參與收購澳洲最大禽肉生產商Inghams Enterprises最後一輪競標,交易金額可能高達14億澳幣(約15億美元),若成功交易,將是今年以來亞太地區資金規模最大一筆股權交易案。知情人士透露,按計畫參與競標者將在下月中旬舉行第2輪會談。

中國經濟網報導,據了解此事的銀行人士透露,黑石已聘請英國巴克萊銀行為其提供有關此次收購的顧問服務。不過,騰訊財經網報導,黑石對外發言人表示,公司不予置評;新希望集團發言人則未有任何表示。

Inghams Enterprises是澳洲最大家禽飼養商之一,成立於1918年,在澳洲和紐西蘭擁有多個養雞場,員工總數超過9千人,該公司旗下擁有「Ingham Chicken」品牌,在澳洲禽肉製品市場享有很高聲譽。
     
該公司目前實際經營者是Bob Ingham,今年高達81歲,他1953年時從父親手裡繼承家族企業。現在Bob Ingham決定將公司出售,過去兩年一直在亞洲尋找可能收購方。   新希望集團是中國最大肉類、蛋類與奶製品供應商之一,為中國國家農業部等9部委評定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曾連4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該集團前身南方希望集團是由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美)、劉永好4兄弟創辦的大型民營企業「希望集團」旗下之一。在南方希望資產的基礎上,劉永好建立「新希望集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希望是大陸民營飼料產業的龍頭,從飼料逐漸往上、下游延伸,是合理的戰略發展思維。

第二、過去很多中國食品的海外併購,都是由國企擔綱,例如中糧集團和上海光明。我們很樂意見到像新希望這樣的老牌民企在全球化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挑戰在於缺乏國際性的經營管理人才、和黑石合作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第四、黑石另外一個功能是給予新希望加持其所不具備的 國際credibility”,如果只是新希望一家大陸企業來進行收購,相信澳洲Inghams不會覺得有信心。

第五、光明集團之前也有想在澳大利亞收購食品企業。澳洲對於中國的吸引力除了礦業以外,農牧事業絕對是另一個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