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台股 證所稅 阿里巴巴 IPO 阿里巴巴 新浪微博 海淀 昆侖手錶 高盛 大馬債劵 光線傳媒 致青春 淡馬錫 Markit



台股 / 證所稅
據證交所29日公布的統計顯示,去年3月宣布課徵證所稅,台股第24季跌了2.94%,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最後;今年迄今和去年首季相比,成交量跌30%,表現也是吊車尾。藍、綠立委齊聲喊廢證所稅,證交所董事長、前財政部長李述德首次直言:「證所稅可以檢討!」
     
立法院財委會立委29日在金管會主委陳裕璋的陪同下,考察證券交易所並聽取簡報。不分藍綠立委,皆對證所稅造成台股「價量齊跌」大為不滿。據證交所在簡報中的統計,在去年3月宣布課徵證所稅前的第1季,即2012年首季,台股累計漲12.17%,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股的19.26%和星股的13.76%,優於港股11.51%、韓股10.31%、陸股2.88%
     
但宣布課徵證所稅後,情勢發生逆轉,去年第24季,台股由首季漲12.17%,變為跌2.94%,在亞洲主要股市中敬陪末座,表現遠不如港股漲10.22%、星股漲5.2%、日股漲3.09%、陸股漲0.28%,及韓國跌0.84%
     
此外,台股去年第24季,比今年首季成交量大幅衰退34.89%,為同期世界各主要股市成交量衰退最多者;另以今年迄今和去年首季比較,衰退幅度雖縮窄至30.83%,但仍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吊車尾,甚至略遜於遭朝鮮半島緊張情勢衝擊的韓股(衰退30.51%)。

李述德直言,證所稅是股市表現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證交所內部也一直在檢討證所稅的內容。曾任財長的他並提出8字箴言:「回歸稅制、尊重市場」。李述德說,去年只有22家公司IPO(首次公開上市),籌資金額770億新台幣,比前年少許多,掛牌公司數量也未達50家的目標。   但面對立委逼問是否贊成廢除證所稅,陳裕璋不願表態,僅說會和財政部通盤研究。

蟬聯2A股虧損王的中國遠洋今年首季再虧19.88億元(人民幣,下同),但較去年同期26.95億的虧損額有所收窄。位列A股虧損榜第2的中國鋁業今年首季虧9.75億元,中鋁預計,上半年依然可能虧損。
     
大陸水泥業龍頭中國建材今年首季獲利未見好轉,營業額雖較去年同期增38%198億元;淨利卻減少48%3.12億,每股純益(EPS0.6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根據證交所的統計,去年首季台股在亞洲第三名,然而去年第二至第四季卻敬陪末座,這個數字不能不讓人怵目驚心,感慨萬千。

第二、李述德是前財政部長,現在擔任證交所董事長,換了位子果然有不同的思維,他說的很正確:「回歸稅制、尊重市場」。

第三、但是台股有一個盲點,每個人都將箭頭指向證所稅,好像沒有證所稅就天下太平,台股就可以一步登天了。問題是政府並未提出台灣資本市場改革的方向,包括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的改革。

第四、在初級市場方面,台灣IPO數量太少,規模太小,東南亞各國都有十億美元等級的IPO,台股去年只有22家公司首次公開上市,籌資金額770億新台幣,連馬來西亞一家IPO的規模都不如 (馬國去年Felda棕櫚油上市集資30億美元)

第五、在次級市場方面,台股交易量大幅萎縮,主要是因為大戶不見了,除此之外,台股在區域性的重要性正逐漸降低,在外資整體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也沒有提高。令人失望的是,政府並沒有提出和區域交易所相互聯盟成合作參股的計畫,台股還是台灣人自己在玩而已。

第六、將時間拉回到一年多以前,假如證所稅從未發生過,那政府應對台股做什麼措施? 我們今天要開始認真的思考什麼措施才能健全我們的資本市場,不要再在證所稅上打轉。

阿里巴巴 / IPO
臉書在去年518IPO(首次公開招股),以市值超過1040億(美元,下同),創下美國科技業最大IPO,而面對大陸互聯網迅猛崛起,外媒看好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集團潛力,有望是下個市值逾千億元的IPO,包括過去的谷歌及臉書,恐難再專美於前。
     
路透專欄作家賦理(John Foley)日前撰文指出,透過現有資料和未來成長前景判斷,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集團若選擇近期整體上市,公司市值有望達千億之譜,大幅超越2004年上市的谷歌,並和2012年上市的臉書有得拚,這也凸顯大陸網路市場的火熱。

阿里巴巴上市的時間點向來諱莫如深,但據賦理推測,該公司的創始人馬雲遲早要為他的支持者創造退出機制,更別說是渴望變現股權的員工;IPO顯然是最可能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阿里巴巴近期動作頻頻,不但更換新的財務長,也傳出和投行接洽籌備上市事宜,被外界看成是為上市鋪路。   阿里巴巴由於缺少「對照組」,其市值很難評估。賦理說,阿里巴巴近似的美國對手可能是亞馬遜和ebay,但又似是而非。
     
阿里巴巴不像亞馬遜,並沒有庫存,也不需要管理倉庫;阿里巴巴也不像ebay向用戶收費,其營收大宗來自廣告。不過,賦理仍按照市場和獲利預期成長,測算出阿里巴巴的合理市值,算下來高達950億,遠超過谷歌當初上市的246億,也直追臉書上市後的1040億。
     
按市場成長來看,大陸電子商務市場未來2年以35%的速度成長,阿里巴巴保持目前約80%市占。   2014年,阿里巴巴營收將接近3000億,為ebay4倍;賦理分析,倘若阿里巴巴能對淘寶商家的抽成翻番至5%,可再為集團帶來150億營收。
     
從獲利面來看,賦理測算阿里巴巴2014年獲利,有望達38億,將阿里巴巴的預估獲利乘上25倍(約為大陸龍頭入口網站的本益比),阿里巴巴市值為950億。   不過,賦理也呼籲阿里巴巴上市要快,否則一旦撼動市場地位被競爭者摧毀,就會喪失先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是全球互聯網最令人期待的IPO,上市的市值很有可能超過臉書,達1,000億美元以上。

第二、臉書上市以後的表現令人失望,阿里巴巴有中國概念,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又是全球第一,整體IPO表現應該會好一些。

第三、阿里巴巴現有80%的市占率,未來2年的平均成長速度35%,這些都是極為恐怖的數據。

第四、但不要忘了,阿里巴巴56年前就在香港將部分業務上市,當時鴻海集團還有參加IPO作為「基石投資人」,上市時股價也是七、八十倍本益比,後來又大幅下跌,以致去年先行下市進行集團資源再重組,這次重新上市和上次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你可以說資產不一樣因為這次是整體上市,但會不會又是吹牛吹得太過了? 馬雲是一個超級的演說家和煽動家,永遠有令人興奮的能力。作為投資人,我們還是要冷靜地看待。

第五、「本夢比」是無法分析的,超過了25倍就已經到達非理性區,但我相信歐美投資銀行將定價推到三、四十倍P/E都有可能。

第六、阿里巴巴最大的危機在於有很多競爭對手要切入它的市場,從現在最有名的京東商城,到新切入電子商務的騰訊等,市場還是會快速成長,但阿里巴巴已不能再享受過去做為盟主那種高額利潤了。

第七、阿里巴巴最大的未來價值在我看來有三點,首先是SME(中小企業),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民營中小企業,他們大部分是阿里巴巴的客戶; 其次是大數據 (big data),沒有人搞得清楚大數據要怎樣才能創造一套賺錢的商業模式,但是阿里巴巴現有的資料庫便是大數據最好的基礎; 最後是Alipay也就是金融業,我講的是創新的金融服務,不管是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支付或者是中小企業信貸,阿里巴巴都遠遠領先對手,這是可以改變未來金融體系的game changer

阿里巴巴 / 新浪微博
大陸2013年最受矚目的網路交易案塵埃落定,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 司阿里巴巴昨(29)日宣布,以5.86億美元(約新台幣173億元)入股新浪微博18%,阿里巴巴同時獲得將持股比例增至最高30%的選擇權。

新浪財經報導,新浪微博與阿里巴巴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用戶帳戶互通、資料交換、線上(網上)支付、網路行銷等領域進行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為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行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分析認為,阿里巴巴一直沒有強勢的媒體作為宣傳陣地,同時在移動(手機)端經營較弱,而新浪則是一直都苦於微博「賺人氣卻不賺錢」。二者合作,正好可以取長補短。在美國掛牌的新浪(SINA)昨天股價大漲,一度飆25.4%,截至台灣時間晚上11時,新浪上漲13.26%56.97美元。

「此次戰略合作,我們相信微博將更微博,社交媒體的生命力將更健康更活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新聞稿說,相信兩大平台的結合,不僅有助於阿里在移動互聯網的布局和發展,而且會給微博用戶帶去更多獨特、健康、持久的服務。

B2B起家的阿里巴巴集團是大陸電子商務巨頭,旗下擁有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眾多知名企業。60萬台灣人去年在淘寶網創下新台幣460億元交易額。擁有超過5億用戶的新浪微博則是中國最活躍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新浪財報顯示,2012年新浪微博營收約6,600萬美元,但相關支出9,300萬美元,處於虧損狀態。

新浪聲明表示,兩公司將依託各自的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台,探索和建立微博的開放生態體系及商業模式。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阿里巴巴的戰略注資無疑有助於新浪微博的商業化,同時有助於微博的上市,其上市也將為阿里巴巴帶來豐厚收入。馬雲也正在籌備阿里巴巴的整體上市。

富比士(Forbes,大陸稱「福布斯」)認為,「騰訊」是阿里巴巴點頭此次交易的最大原因。大陸網路市場現由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巨頭稱霸,後者現正積極踏進前者主導的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希望能透過新浪微博的成功,削弱騰訊微信的勢力。

今年3月底深圳IT領袖峰會期間,馬雲談及支付寶讓銀行緊張一事時說,「今天銀行緊張是好事,不緊張才奇怪。就像我看見微信,我也很緊張。」透露出對移動互聯網帶來挑戰的憂心。富比士描述,雖然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的消息傳聞已久,但這項挪移全球最大網路市場版圖的重量級消息仍讓華爾街意外。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既進攻又防守的布局,阿里巴巴大膽跨進它所不熟悉的社交媒體領域,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在這方面的領導者騰訊正要進入電子商務市場,雙方你來我往,劍拔弩張。

第二、新浪微博是一個理想的合作對象,新浪是老牌的互聯網企業,這幾年靠微博力圖翻身,但微博卻叫好不叫座,新浪非常需要找到新的成長點。

第三、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18%股權,後者的估值超過30億美元,也是很驚人的數字,這代表了品牌的價值,市場龍頭的價值。

第四、台灣最近完成的電子商務交易是網勁出售給森森百貨,整筆交易只有幾百萬美元,為什麼那麼便宜? 因為那只是「台灣」,沒有和中國市場連結。

第五、「台登淘寶」,60萬台灣人去年在淘寶網創下新台幣460億美元交易額,台灣正成為全球華人在淘寶網上最具代表性的族群,這可以證明阿里巴巴不只是中國的阿里巴巴,也是全球華人的阿里巴巴。

第六、另外一個阿里巴巴要投資新浪微博的理由是移動互聯網。阿里巴巴跨足移動平台並不順利,今年稍早和宏碁在手機的合作遭到谷歌額情的封殺,微博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海淀 / 昆侖手錶
中國海澱集團(簡稱中國海澱)424日宣佈,斥資9000多萬美元,收購瑞士昆侖(Corum)手錶。中國海澱發表聲明說,此舉將幫助他們在瑞士豪華表市場站穩腳跟,同時也能給昆侖表的發展和定位帶來新前景。

瑞士昆侖表創建於1955年,生產華貴手錶,多以黃金和珠寶裝飾表面,起價4000瑞士法郎(4200多美元)中國海澱集團是在香港上市公司,主營鐘錶和計時產品,旗下手錶品牌包括依波和羅西尼。

2011年,中國海澱收購了另一瑞士手錶品牌綺年華(Eterna),也因此取得在全球生產和分銷保時捷設計的手錶。

對這一交易,瑞士手錶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如果新東家能致力於品牌的長期發展,他們樂見其成。中國海澱還在中國市場分銷日本手錶品牌卡西歐和精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又一家歐洲精品落入中國企業的手中,這次是由中國海澱集團出手。

第二、之前上海復星集團投資Club MedFolliFollie,都是少數股權參股,並未控股,但這個交易不大一樣。

第三、收購是一種習慣,買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樣才有synergy

第四、中國海澱之前的業務組合如日本卡西歐和精工,瑞士綺年華 (Eterna),都只是中檔和中高檔手錶,這次收購昆侖算是跨入高檔領域。

第五、大陸正興起一股打奢華、防貪腐的風潮,海澱現在去買一家歐洲高檔手表公司,時機並不特別合適,感覺上好像稍微太進取了。

第六、但是話說回來,昆侖錶並非是超高檔,4,200美元起跳的價位對大陸有錢人來說還是相對便宜,相信海澱有他們自己的盤算。

第七、瑞士老牌鐘錶品牌都能賣給大陸企業,瑞士手錶協會還表示如果新東家能致力於品牌的長期發展,他們樂見其成,台灣的業者還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賣給大陸的? 我們的政府為什麼那麼封閉,不能加速法規鬆綁?

高盛 / 大馬債劵
華爾街日報報導,高盛過去兩年來協助馬來西亞政府承銷四筆債券,進帳逾2億美元,在當地外債融資市場的市占更大幅提高,但也招來在野人士對高盛向政府狠狠撈錢的抨擊。

根據Dealogic,去年高盛在馬國外幣計價債券融資市場的市占率,已從2009年的4%攀升到29%,今年來更躍增至66%。高盛發言人艾禮仕說:「我們對在馬國的成績感到驕傲,上溯至1980年代起,高盛在當地資本市場交易中就遙遙領先。」
高盛在馬國的四筆交易中,總計幫政府籌得69億美元。知情人士透露,高盛在承銷其中三筆債券時,都是透過旗下自營交易平台。

這種不尋常的安排,正是高盛獲利的來源,讓高盛在承銷的手續費外,能額外賺取買賣債券的利潤。據說高盛經常利用自營交易平台進行複雜的交易,因這類平台能不受限自由進行買賣。

今年3月協助1MDB發行30億美元債券時,也是透過PFI。這也讓高盛捲入馬國總統大選戰火中,遭在野勢力批評索價過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在大中華雖然這幾年有很多人才都走了,但它似乎抓到一個重點: 亞洲這幾年最大的市場機會在東南亞,不在大中華,馬來西亞債劵的承銷就是一例。

第二、歐美投資銀行懂得take risk,很多交易是用bought deal (買斷式承銷) 的方式,自己先吃下來,再賣給投資人,故能以資本利得方式賺到超額利潤。

第三、高盛非常懂得利用它無懈可擊的全球知名度,建立和新興市場各國政府的關係,取得國家債劵或國營企業股票上市的承銷權利。

第四、去年馬來西亞三宗超過10億美元的大型承銷案,高盛都未參與其中,這是在馬國債劵市場的大勝,可以說是復仇成功。

第五、錢賺了太多總是會讓人眼紅,這次馬來西亞總理大選反對黨未獲勝,否則高盛仍有可能被要求吐回部分利潤。

第六、台灣根本不在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的地圖上,這是最大的問題,我們的政府不懂得拿一些好的大型民營化案子餵給歐美投資銀行,順便交換他們的資源,台灣在亞洲被邊緣化的情況相當嚴重。

第七、台灣另一個問題是不懂得國際行情。中華電信當年的國際釋股案,政府將手續費殺到0.5%以下,還沾沾自喜,沒有歐美投資銀行會因為這一點小錢願意為台灣政府賣命。

光線傳媒 / 致青春
光線傳媒投資、發行的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自426日上映以來成績亮眼,首映日更超過《泰囧》紀錄,由於放映前已獲看好,半個月來公司股價已上漲近50%,公司估值與第2季業績都有望水漲船高。

證券日報報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致青春》)放映首日獲得人民幣4,650萬元(約新台幣2.23億元)票房,刷新《泰囧》創下的首日3,650萬元(約新台幣1.75億元)票房紀錄,一舉摘下「2D華語片首日票房冠軍」的桂冠。不但如此,《致青春》上映4天票房已接近人民幣2億元,被央視等主流媒體熱捧為「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早前光線傳媒曾透露,《致青春》票房只要超過2億元公司就可以賺錢。

該片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近人民幣6,000萬元(約新台幣2.88億元),若按人民幣5億元的票房預期計算,無疑將給公司第2季業績增色不少。
年,影片《泰囧》的票房奇蹟讓光線傳媒股價1個月內幾乎翻了一倍。在《致青春》上映前夕,該片就已催化公司股價上漲。「五一」小長假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426日恰逢電影上映,光線股價當日便應聲上漲7.61%,股價收在28.41元(約新台幣136.3元)。與半個月前相比,股價累計上漲近50%

業內人士預估,《致青春》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幾乎壟斷了電影市場,僅此期間票房便有望突破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4.4億元)大關。海通證券、光大證券等多家機構的分析指出,看好該片票房,國泰君安傳媒行業分析師高輝預計該片票房將達5億元。

證券日報引述分析人士意見稱,該片可能成為繼《泰囧》之後又一部「現象級」影片,是給當前社會獻上的一部青春與人生「詠嘆調」,帶起社會風潮,因而提升光線傳媒的市場估值。

尤其,這類影片已有受市場歡迎的前例,包括《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成功票房經驗顯示,青春懷舊題材的類型片頗受觀眾青睞。《失戀33天》更在2011年成功創造了「光棍節」檔期票房神話,最終獲得人民幣3.49億元的票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我是歌手」到「致青春」,反映的現象是中國文創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大陸製作人的興起,大陸製作人越來越有概念,懂得利用資源整合。

第二、「致青春」很明顯是受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啟發,以前沒有這種回憶青春期成長年代的電影,台灣人領先了一步,但重點是大陸人很快就追上來了。

第三、台灣有很多文創的人才,但是資源整合的製作能力太差,很容易形成曇花一現,假如我們有像華誼兄弟或者是光線傳媒這樣的電影公司,就可以有系統的引進人才,培養好的劇本,支持新創電影公司製作好的電影,並且以兩岸為目標市場。

第四、台灣的中環最近整合旗下電影事業相關資源,並且借殼夏都上市,值得期待。

第五、人才和創意一定要藉由企業的平台才能將價值發揚光大,因為資金可以投資企業,價格越高企業越有價值,然後就可以再去整合其它的資源,創造更高的價值。台灣最大的問題和危機在於創投和資本市場完全沒有發揮扶植新創企業成長的功能。

淡馬錫 / Markit
英國金融時報周五報導,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準備以5億美元(約148億台幣),入股英國數據供應商Markit。主要看中Markit近年在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表示,淡馬錫已進一步洽談入股事宜,但沒透露其將取得Markit多少股權。
     
Markit近期正考慮擴大發展,包括可能進行股票首度公開發行(IPO)。但執行長烏吉拉(Lance Uggla)強調,尚未為上市做最後決定。
     
Markit2001年成立後快速擴張,提供信用衍生性商品的交易價格與評估等資料,建立起主導性的地位。Markit也發展成涵蓋資料評估、後勤營運操作系統、與金融服務等綜合業務王國。該公司所提供的各國採購經理人指數已成經濟與市場重要指標。
     
按去年Markit股票私下買賣來估算,其市值約45億美元。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2010年投資2.5億美元取得7.5Markit股權,當時其市值評估約30億美元。
     
Markit所提供的資料數據,已是促進信用違約交換(CDS)市場發展的利器。目前市場上未償付的CDS總額約27兆美元,大部份按Markit每天提供的報價資料做依據。
     
Markit目前也在注意美國推動陶德法蘭克(Dodd-Frank)法案等金融監管改革所創造出來的商機。因為改革要求櫃檯買賣(OTC)透過結算所進行,並強迫銀行、資產經理人和對沖基金,花錢做風險評估與控制。
     
Markit為銀行評估其是否符合巴塞爾資本要求,並出售技術讓銀行和資產經理人,跟處理OTC衍生性商品交易的結算所連繫。
     
Markit目前股東包括銀行、資產經理人、交易商和公司管理層,沒有一方持股比例逾15%。消息人士指出,淡馬錫一旦入股,可望減少股權過於分散的局面,有效加強公司的治理和減少股東之間的磨擦。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金融平台的投資,淡馬錫投資這樣一個項目,除了財務的考量外,相信還有戰略的目的。

第二、新加坡交易所去年併購澳大利亞交易所失敗,但是仍然在積極尋找下一個可能投資的標的,新加坡總是不斷積極的「走出去」,從來不會只死守國內市場。

第三、泛大西洋投資集團 (General Atlantic) 是全世界最喜歡投資交易所這類型平台的私募股權基金,2010年以2.5億取得Markit 7.5% 股權,隱含市值30億美元,相當驚人。泛大西洋當年也是紐約證劵交易所上市前的投資人。

第四、新交所對於衍生性金融產品一向有很高的投資興趣,Markit就是一個信用性衍生性商品的信息和數量分析平台。

第五、Markit的資料數據是信用違約交換CCDS的分析利器,它有一點像是為CDS專門服務的高階彭博系統。

第六、台灣的證劵交易所一定要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策略聯盟和資源整合,並打造自己的平台,才有入場劵和資格加入各種國際談判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