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 / 工行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20日傳出將手中持有的工商銀行H股全數出清,總計套現11億美元。據指出,高盛近幾年總共6次減持工行H股股票,共套現103億美元,獲利77億美元。
路透報導,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次高盛的配售價格每股5.47到5.5港元,相比昨日收盤價約折價2.5%到3%。 20日工行H股未受高盛拋售消息影響,上漲0.08港元,終場報收5.64港元,單日漲幅1.44%。
報導指出,高盛約在1年內,連續3次減持工行股票,昨天已完全出清持股,也象徵高盛2006年開始投資工行的時代的終結。 前兩次出清,是在去年4月,套現25億美元,其中多數由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接手,第2次今年1月套現10億美元。
2009年6月,高盛在解禁期滿後首次出售19.1億美元工行股份。高盛6次減持至清空共套現103億美元,相比2006年高盛對工行IPO時斥資25.8億美元的投資,高盛等於賺進77億美元。
分析師指出,高盛之所以在一年之內出清所有工行持股,一方面是獲利了結,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手中銀行持股的審慎風險管理策略。 鳳凰財經報導,隨著大陸近期出爐的經濟數據優於預期,整體宏觀經濟已有築底回穩跡象,也推動銀行股上揚。
相關人士表示,去年第3季以來,由於中國大陸宏觀經濟築底企穩,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好轉,推動了中資銀行股上漲,工行股價從去年7月3.99港元一路攀升,漲幅超過4成,也吸引部分境外投資者逢高減持的獲利操作。
分析師指出,作為一名投資者,一個基金持有一家企業的時間大概是3至5年。且大陸銀行業今年因風險控管標準提高,獲利普遍下降,境外投資者普遍不看好陸銀未來幾年的表現,因此選擇在高點套現。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頻頻出售工行股份的同時,從去年10月開始,貝萊德集團卻在不斷增持工行股份。 從去年10月11日至今年1月22日,經過多次增持,貝萊德占工行已發行普通股股份的份額從5.02%增加至5.81%。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高盛也是所有私募股權基金近年獲利最豐的投資案。高盛投資25.8億美元,套現103億美元,賺進77億美元,比凱雷投資太平洋保險所賺的50億美元還要多。
第二、更重要的意義是中資銀行股普遍地被各大機構看空,渾水 (Muddy Waters) 甚至表示中資銀行的不良資產,遠超過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的西方銀行。
第三、中國大陸背景的經濟學家如胡祖六、謝國忠、陶冬也紛紛提出警告。胡祖六表示下一個金融泡沫在大陸,陶冬最近來台演講時也點出大陸「影子銀行」的嚴重性。
第四、當然也不是每家外資都持相同的看法,高盛賣,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卻不斷在買,這主要是看你所持的觀點為何,高盛已經投資七年了,貝萊德卻可能在尋找從現在開始可以長期持有七年的投資標的。
第五、台灣銀行需要注意,在盲目向大陸擴充的同時,是不是已打好了自己的底子? 台灣銀行需要加速整併,創造規模,才能抵擋潛在的大陸金融風暴。另外,台灣銀行更應該積極引進陸資戰略投資人,擴大規模,並且形成策略聯盟。
達能 / 蒙牛
大陸農糧業龍頭中糧集團和法國達能(Danone)日前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透過合資公司進行轉股交易,達能據此可持有中糧下屬的大陸乳業巨頭蒙牛集團約4%的股份。 受此利多消息刺激,蒙牛乳業20日開盤飆至漲停,漲10.41%,以每股27.05港元作收。
新華網20日報導,達能和中糧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糧將占股51%,達能占股49%。轉股交易完成後,中糧仍是蒙牛乳業的最大單一股東。達能透過合資公司在蒙牛乳業的首期持股約為4%,成為蒙牛的戰略股東。
同時,蒙牛乳業也宣布,蒙牛和達能簽署框架協議,達能中國的酸奶業務將與蒙牛酸奶業務合併(2012年兩者銷售額合計約40億人民幣,市占率約21%,透過這次合作,預期其市占率能超過24%),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專門從事酸奶生產及銷售業務,讓達能和蒙牛乳業兩者品牌的效益互補。
對此一合作案,香港信報報導,法國達能藉此成為蒙牛集團的策略性股東,券商美銀美林隨後發表報告指出,此策略性合作有利於蒙牛加快國際化腳步,也可藉此減輕市場上對大陸食品安全問題的疑慮,故調升蒙牛集團評級至「買入」,目標價上調33.3%至30港元。
野村證券發表研究指出,蒙牛與達能這次就股權轉讓,以及成立低溫產品合營訂立協議。其中,雙方合營公司的交易相信會對蒙牛股價帶來正面作用,尤其是低溫產品的合作,將有很大機會成為蒙牛下一步擴大乳業市占率的亮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蒙牛的確不簡單,前一陣子收購KKR投資的現代牧業,現在又和達能形成策略聯盟。
第二、新的合資公司,中糧占51%,達能占49%,說明外資進入中國仍然會尋找合作夥伴,而且外資占大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第三、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和達能合資的是中糧,而不是其旗下的子公司蒙牛,雖然蒙牛的業務才是真正和達能相關。外資了解到進入中國,一定要和集團母公司合作才有意義。達能目前是透過合資公司間接參與蒙牛,不確定達能是否有直接投資蒙牛,也許將來會吧。
第四、達能過去在中國的投資經驗不順利,1996年和娃哈哈成立5家合資公司,後來雙方理念不合分家,結果後來達能打官司輸給娃哈哈,全盤皆輸,對於達能和所有外資來說都是沈重的打擊。
第五、達能和中國第二大食品集團上海光明乳業的合作也不是很成功,然而這似乎不能阻止達能繼續投資中國的興趣,終於又促成了這次和中國第一大食品集團中糧的合作。
第六、台灣食品公司康師傅、旺旺和統一中國在大陸都有不錯的成績,但是將來不一定什麼事情都需自己來,在某些領域仍然可以考慮和陸資企業合作,共創雙贏。
兆豐金 / 協和銀行
據可靠消息人士透露,兆豐金控及旗下兆豐銀行已重啟併購陸銀評估。在結合設子行及併購陸銀加速擴點的全盤策略下,兆豐金已鎖定浙江省寧波市的協和銀行,並針對該行積極研議全面收購的可行性,不排除在近期內將併購計畫正式提報財政部。
兆豐金控暨兆豐銀董事長蔡友才對於登陸布局已有一套完整的想法。據了解,蔡友才在兆豐內部已確立「併購而非參股」的發展策略,以取得逾50%股權、完整拿下經營主導權為原則,且必須是商業銀行。因此,蔡友才先前不僅婉拒多家投行提出的參股邀約,對於多個省份邀請投資村鎮銀行也不為所動。
在上述條件下,協和銀行成為兆豐銀在大陸的首要併購標的。根據兆豐金及兆豐銀內部評估,協和銀行大股東近年來一直要出售協和銀行,且業務已在縮編,因此兆豐銀行最佳狀況下,只要用約10至20億元人民幣,就可買下協和銀行,取得現成的一張銀行執照。
比起富邦金及富邦銀共以人民幣56.51億元併購華一銀80%股權,兆豐金這張入場門票,顯然便宜得多,而且由於可100%取得經營主導權,因此等同於取得一張具子行效果的「通行證」。
兆豐銀內部也評估,併購協和銀行主要有3大優勢,包括:1、協和銀與華一銀都是大陸「股改」標的,符合大陸金融政策考量,且一次可取得超過50%以上股權,具經營主導權;2、協和銀行業務及人力已在縮編,價格不會太高,且可由兆豐銀經營團隊進駐改造;3、寧波當地已有台塑、永豐餘等大型台資企業進駐,具金融發展潛力。
據了解,併購協和銀行一案,現在已被兆豐金及兆豐銀內部列為最高機密,相關主管全部三緘其口。不過,對此案投行圈人士並不意外,資深投行人士分析,對國內尚未在大陸設置子行的金控而言,「買下協和銀行,等於『以小搏大』,取得登陸設置子行的捷徑!」
熟知內情人士指出,協和銀和華一銀都是1994年,大陸國務院核發「唯二」2張具台資背景的外資銀行執照,華一銀大股東是寶成集團,協和銀大股東則為台灣石化業起家的協和集團老闆汪世忠,儘管汪世忠近10來逐漸淡出台灣市場,但他在香港及大陸業界非常有名,現在更是中國地產集團的理事主席,整個泛協和集團在大陸當地的投資,高達人民幣200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一銀行高價出售,讓其它台灣銀行也覺得心癢癢,於是才會有寧波銀行也計畫出售的傳聞。
第二、1994年大陸釋出的銀行執照,其實不只有華一銀行,還包括香港的汪世忠家族和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奕聰家族,只是做得不好,大家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第三、如果花10至20億人民幣就可以買下協和銀行,比起富邦花56.51億人民幣購併華一銀行,價格顯然划算的多。
第四、兩家寧波銀行經營得不好並非重點,反正賣的只是殼 (執照) 價值。
第五、台資銀行搶進大陸,不管是子行或透過併購,預計還會有一波熱潮。
郭山輝 / 台企聯
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今日在北京召開年度大會,21日上午舉行換屆改選。由於是同額競選,現任會長郭山輝將篤定當選台企聯第3屆會長;當日下午,大陸中央領導將會見台企聯全體會員,外傳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出席並致詞。
本報特此就台企聯擬推動的工作專訪郭山輝,他說,當前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是台商最大的福祉;郭山輝並指出,轉型升級是高度資金密集的過程,但台商在此方面缺乏資金援助,他呼籲加速讓台資銀行到大陸設立分行。以下是專訪內容:
問:大陸台商面臨轉型升級挑戰,當前台商的現況為何?
答:製造業台商面臨的環境比較嚴峻,各項成本都在上漲,除缺工、缺電,轉型升級還有缺資金的問題,如果向海外借錢,有外債額度(實際投資額與註冊資本的差額)的限制。除非有投入新項目,多數台商外債額度都已用完了,因此,在大陸從事製造業的台商面臨愈來愈大的困難。
尤其近年大陸環保標準一直提高,加上勞動合同法造成許多勞資不和諧的情形,挑戰很多,大家一直在尋找出路。不過,台商在大陸發展多年,在大陸的人脈與資產等各方面都有基礎,底子比較好,應該說有8成台商都在努力轉型升級。
但不管是升級還是轉型,都需要一段時間發展,且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畢竟這是高度資金密集、且需要大量人力與技術投入的過程。體質較好的台商開始轉型,包括加速自動化,以及建立通路轉型內銷,而不論內銷外銷都要做的是建立品牌;部分體質較差的台商,不能轉型通常選擇轉移,要不轉移到其他國家,要不遷移到大陸中西部。
不過,也有很多轉移到中西部的台商,不是為降低成本,而是出於分散風險考量。然而,分散生產基地會升高管理成本與物流成本,所以普遍都有獲利下滑的情形。至於轉移到國外,則有文化差異以及再投資的問題,大多數台商還是選擇就地轉型升級。
問:台商在大陸想轉型,最迫切需要的支持是哪方面?
答:大家都需要資金,尤其中小企業取得資金較不易,在上述外債額度限制下,多數台商早就都用光外債額度了。因此,加速讓台資銀行到大陸設立分行是最好的辦法。台資銀行可以掌握台資企業的信用資訊,相較之下,多年來大陸政策性銀行雖然都有專門安排給台商的授信額度,但由於中小企業有資訊不透明的問題,還是很難取得貸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郭山輝先生三年來做了不少突破與努力,有目共睹,當選連任第三屆台企聯會長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台商的關鍵字是轉型與升級,面臨的挑戰相當嚴峻,但台商不得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轉型升級太慢。大部分台商以往到大陸投資只是為了廉價的勞動成本,但是現在人口紅利不在。大陸領導很早就有宣導中國製造優勢不再,不過許多台商都沒有警覺,現在為時已晚。
第三、轉型做內銷是一條路,但是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東莞台商協會集合當地台商,創設了一個大賣廠「大麥克」,並建立自有品牌,是相當值得學習的模式。
第四、當然台商也可以轉型其它行業,郭山輝本人就從家具製造逐漸轉型投資醫院、酒店、百貨和商業大樓等。
第五、郭山輝說得很對,轉型升級是一個高度資金密集、需要大量人力與技術投入的長期過程。但我們認為過度強調資金的重要性會造成誤解,好像只要有資金及萬事OK。資金一定要有選擇性,對於那些沒有長期投資決心、往高附加價值發展的台商,我們非但不應該只因為他們是「台商,就給其資金援助,還應該加速其淘汰。
第六、我們對「加速讓台資銀行到大陸設立分行」的建議也有所保留。台商銀行本身就是需要轉型的族群,大部分台商銀行規模過小,缺乏競爭力,大陸環境萬一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體質欠佳的銀行首當其衝,更遑論提供協助給大陸台商了。另外,台資銀行目前在大陸,也不以台商為唯一的放款對象,參與許多大陸中小企業的放貸,中租迪和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七、我們認為銀行不是唯一途徑,更應該加速引進PE (私募股權基金)。大陸的PE現在遇到瓶頸,不知投資什麼產業,而且在A股上市不易,我們為什麼不鼓勵他們投資台商企業,成立兩岸產業整合基金,將來還可以將企業到台灣上市,不管是F股或T股都可以,總比短期性的銀行貸款要來得更合適。
管中閔 / 台灣服務業
台灣最近發布的經濟數據讓人受挫,經建會主委管中閔今提解方,認為應該提升台灣服務貿易,特別是以金融、資通訊服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他說,兩岸經貿關係密切,台灣發展服務業,應從大陸推動的藍圖中尋找機會。
管中閔今天出席商總舉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服務業論壇」,專題演講「兩岸服務貿易新展望」。他指出,2012年全球服務貿易約8.6兆美元,占總貿易比率19%,雖然不多,但持續在增加。又以先進經濟體美、英服務輸出名列前茅,不僅高於世界平均值,在全球金融海嘯時期,相對於商品貿易萎縮,服務貿易反而異軍突起,確保國內經濟穩定。
他感嘆,台灣過去談貿易多半聚焦商品,服務貿易談得太少。根據亞洲發展銀行(ADB)2013年報告,亞洲地區應將服務輸出是為主要成長動能,更應特別著重現代服務的發展。該報告指出,亞洲地區的優勢在於大量、受過訓練的良好人力,且部分現代服務的資本要求遠較於商品貿易低。
管中閔分析指出,服務業分為傳統與現代服務業,前者是勞力密集,以生活性消費服務為主,如運輸、營建、旅遊等,後者是知識密集,以生產性、專業服務為主,如金融保險、資通訊服務、專利權商標,及各種專業技術服務。他說,台灣雖在現代服務業占比較高,但近年已持續衰退,不啻為警訊。他更點出,台灣輸出的現代服務貿易中,一大部分得利於三角貿易,也就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情形,「但這是虛胖。」
管中閔認為,台灣的優勢是人才、創意、ICT技術與區位等,應結合既有優勢,順應大陸擴大內需對服務業的需求,從中找到機會。他舉例,台灣有穩定金融環境和金融監管,且擅長通路經營及維繫客戶關係,大有進軍大陸發展財富管理的利基。
另管中閔也指出,應持續透過貿易談判,降低市場進入門檻,讓服務貿易增進擴張,才有辦法改善目前台灣經濟持續遭受抑制的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第一次台灣的政府長官很清楚的表示「台灣發展服務業,應從大陸推動的藍圖中尋找機會」,過去我們的政府官員都閉口不談大陸,現代服務業就是要去大陸才有成長的機會。
第二、管主委也很清楚的指出服務業包括傳統與現代,前者是大家熟知的勞力密集型,和後者是知識型密集。
第三、知識服務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服務,台灣在這方面有相當程度的優勢,包括服務的細緻度,金融身品的創新以及通路的經營管理,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沒有將金融服務納進來是相當可惜的事,最大的一塊餅不見了。
第四、台灣的優勢是人才創意,但人才正在不斷流失當中。政府和企業應積極創造平台,讓台灣人和外國人、大陸人都能夠利用平台發揮專業,當年新竹科學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未來的平台不只是實體平台,還包括虛擬的電子平台,台灣應該加速推動網路發展和電子商務,集結網路社群的力量,鼓勵網路創業,並和資本市場相連結,讓更多年輕人找到希望,將創意資本化,早日實現夢想。
大陸外匯局
大陸外匯管理局正在美國開拓包括私募股權、房地產和其他資產類別在內的新一波投資業務,期望在美國的龐大投資組合可以進行多元化配置,而不僅止於投資美國國債。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大陸外匯局已在紐約第五大道新設立公司,以方便在美國市場從事投資業務。新公司團隊和以往在美國經營多年的業務分開,後者主要專注於購買政府債務,及少量企業債券和資產擔保證券。消息人士強調,這項業務是大陸外匯局首次在美國進行的新投資,雖不會太快改變大陸外匯儲備對美國國債依賴性,不過這表示大陸已開始降低美國債務持有量。
曾任職大陸外匯管理局的君投集團董事長彭俊明認為,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極可能退出量化寬鬆長期趨勢下,促使大陸外匯局將外匯儲備投資在美國國債的傳統行為,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延伸的緊迫性更加明顯。
在大陸外匯局3.4兆美元外匯儲備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美國國債。不過大陸從未具體說明過去高速增加的外匯儲備是如何配置投資。大陸目前仍是持有最多美國債券的國家,不過大陸自2011年開始陸續減持美國政府債券,據美國財政部公布最新資料顯示,大陸在3月已減持美債至1.25兆美元,逼近第二大美債持有者日本的1.1兆美元。
報導指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下月將結束每個月採購850億美元債券,預示提早終結寬鬆貨幣政策,這也意味債券需求降低,債券資產價格產生下降壓力。
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已有十幾名大陸外匯局員工投入這項新業務,近期也分別拜訪多家華爾街大銀行商討投資機會,不過目前並不清楚是否達成任何協議。並指出,新的業務並沒有給予固定資金配額投資,而是需要按每筆交易提出申請,以便從外匯管理局獲得資金撥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外匯局在美國成立投資公司符合地域分散、資產分散和專業管理的精神。
第二、之前已經有中國投資公司 (CIC) 的成立,其資金部分也是來自於大陸外匯存底。
第三、大陸3.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美國國債,實在有必要進一步減持,分散為其它資產。
第四、新加坡政府成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和淡馬錫 (Temasek),是另一個成功利用國家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的典範。
第五、這傳遞了很重要的一個信息,大陸將進行更多“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 的資產配置,包括私募股權基金和房地產,這是全球的主流趨勢,但很可惜台灣政府卻從來沒有了解到其重要性。
第六、最近有立法委員提出台灣應該將四大政府基金合併成主權基金,學習新加坡模式,但財政部長仍然在規避這個議題,表示主權基金的名稱並不適用,請看看中國外匯局的例子吧,這才是主流。
雅虎 / Tumblr
搶年輕人市場! Tumbl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普將獲留任!「華爾街日報」(WSJ)19日報導,雅虎董事會已同意以11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擁有全球1.17億個用戶的Tumblr部落格網站。
雅虎董事會據說19日已召開會議討論這項收購案,最快20日就會宣布達成交易。消息人士指出,Tumblr將繼續以獨立的公司形式經營下去,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普(David Karp)也將獲得留任。
Tumblr是由卡普於2007創辦,上月全球瀏覽人次累計逾130億,該網站讓用戶能方便地張貼部落格文章與照片,並追蹤其他用戶的動態消息。華爾街日報指出,該網站的單純設計降低了線上出版的門檻,有效地將部落格與社
群媒體結在一起。
Tumblr曾經告訴洛杉磯時報,他「相當反對刊登廣告」,但仍從去年開始接受廣告,並帶進1300萬美元的營收。comScore的數據指出,Tumblr的擴張速度十分驚人,一年前的獨立用戶只有5800萬,到今年3月已躍增到1.17億。
雅虎收購Tumblr後,可以立即取得龐眾年輕族群匯集的人氣社群網站,Tumblr則可靠雅虎的協助,創造更多的廣告營收。Tumblr公司並未回應各方求證,雅虎發言人也未發表意見。
雅虎執行長梅爾上任以來,不斷藉收購擴大規模,最近並喊出要「再酷起來」的口號,收購年輕族群喜愛的網站,符合公司的方針。華爾街日報指出,梅爾幾個月前才開始對Tumblr發生興趣。梅爾積極翻新雅虎各項服務,包括雅虎首頁與電子郵件,但在扭轉陳列式廣告業務上並未有太大進展,反而Google與臉書則不斷地攻城掠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雅虎來自Google的空降CEO梅爾做得很好,她真正地了解網路行業,而且有技術和商業的敏銳嗅覺,如果說這筆昂貴的交易有什麼令人放心的地方,那會是因為決定來自梅爾,而非傳統財務出身的人員或是一般的投資銀行家。
第二、雅虎太依賴傳統的廣告收入,需要靠社群服務和移動互聯網來增加客戶群,Thumblr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第三、很難想像,在互聯網世界中,雅虎已經是一家「祖母級」的老互聯網媒體,需要靠併購才能接觸到更年輕的客群,並且達成轉型升級的目標。
第四、雅虎在1996斥資36億美元收購的GeoCities大為失敗,為本收購案蒙上一層陰影,不知是否會重蹈覆轍。
第五、任何收購最重要的是併購後的整合 (post-merger
intergration),策略可能是對的,但唯有良好的執行才能將兩個業務性質完全不同的企業做完美的結合,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