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商業周刊專欄:2014年讓台灣逆轉勝的兩個關鍵字

每個人都會面臨一種賽局,因為表現太差,或比賽結果太懸殊,所以只好提早打烊,承認大勢已定。
2013對台灣而言就是這麼一年,不需要等到1231日,you can write the whole year off
大部分台灣人,不論藍綠,都會同意2013是糟糕、荒誕、令人失望的一年;但如果把2013放到兩岸的天平上來比較,圖像會更清晰、更有意義。
2013是台灣快速殞落的一年,說得更具體一點,在許多方面都開始全面崩盤。馬政府的亂無章法,造成企業與個人信心大幅衰退,經濟節節下滑,經濟成長率在亞洲四小龍中殿後,連保二都有困難;台灣最強的品牌宏達電面臨內憂外患,一厥不振;連台灣之光曾雅妮都從世界第一球后寶座狂跌到二十名外,毫無起色。
台灣到底怎麼了?
台灣搞自閉
中國在全球攻城掠地
今年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提倡「中國夢」,激起人民對未來的憧憬與渴望,但在台灣,沒有人敢再提什麼夢,「黃金十年」變成了「黃土十年」,我們不敢再想像未來。
2013經濟的主流是「全球化」與「區域化」,台灣落後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封閉。我們為了防堵中國大陸,遲遲不肯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導致和外國經貿的往來也受到影響,中國不等於世界,台灣在怕什麼?
反觀大陸企業,在這一年積極地走出去,在英國投資基礎建設,在美國併購豬肉龍頭,在香港買了證劵公司,在全球拼命投資石油和天然資源。看看台灣,沒有什麼外商願意前來投資,只有台商回流,但無能力轉型的台商回家,對台灣經濟又能有什麼貢獻?
今年也是自由經濟元年。台灣推出「自由經濟示範區」,但不論在高度和廣度上,均被上海「自由貿易區」所掩蓋。自由經濟區和以往的特區不同,特區只是單一區域,自由經濟卻要擁抱亞洲甚至全世界,上海周邊昆山的「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即為其中代表,強調大陸和台灣的連結。
中國大陸經濟不是沒有問題,今年是其成長放緩的一年,正在「調結構」,質重於量。今年也是「中國製造」奇蹟破滅的一年,大陸正經歷從出口製造轉型內需消費的陣痛,但大陸領導人有這個體認,不斷加強改革。台灣呢?我們做了什麼改變?
台灣科技老本行褪色
中國電子業從代工旺到品牌
2013是中國大陸電子業起飛並且超越台灣的一年,這很令人感傷,因為電子業曾是台灣經濟的驕傲,創造大量產值,造就了許多工作機會,但大陸電子業現在不論品牌或代工都已不遜於台灣。
在網路方面,我們「第三方支付」才剛起步,但許多台灣人已深度依賴淘寶從事電子商務;微信也追了上來,在台灣日漸普及,更不要說小米所造成的旋風。
深圳變成亞洲新電子業中心,除了華為、TCL、比亞迪、騰訊等巨頭外,更有全球速度最快的製造供應鏈,超越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小米就是靠這個,所以能每週改版。
2013是台灣服務業快速興起的一年,85C、王品取代了傳統電子業,戴勝益成為新意見領袖,但服貿協議的僵持讓這一切暗淡無光。台灣服務業的未來在大陸,如果服貿不過,連金融業和電子商務都會受到影響。
展望2014,我不敢做趨勢預測,最大的原因並非外部環境,而在於我們自己能否改變,不能的話,結果將只是現況的延續,或者更糟。比較好的字是「願景」,這是對未來的想像。
要逆轉頹勢,靠兩大關鍵字:設計 & 開放
技術不是重點,代工已到終點,台灣產業的關鍵字是「設計」,美食不是台灣未來最好的定位,設計才是。設計是價值的泉源、品牌的基礎,台灣有相對優勢。
我們應該推廣「台灣智造」、「台灣姿造」和「台灣自造」,將科技、設計、3D印刷和行銷整合在一起,形成創意、人才、資金的聚集,成為亞洲的義大利、東方的瑞士,不僅創造台灣品牌,也服務全球品牌。
蘋果最近挖角Burberry的女CEO,她以數位行銷改造了Burberry,這點出了未來趨勢: 實體結合虛擬,設計連結行銷,2014台灣應加速轉型「虛擬」經濟。
我們正處於數位的十字路口: 4G嚴重落後、媒體零散無方向、電子商務少得可憐、數位匯流被法令牽制。台灣最大的危機不是被中國大陸超越,而是喪失了在虛擬經濟中生存的能力,2014應作為「Digital Taiwan元年」。
令我更期待的是「開放」,將更多法令鬆綁,讓世界走進台灣,台灣走向世界。政府不一定能做很多事情,但只要將門打開,能量就會釋放,夢想可以升起,好的結果會慢慢發生。
2013年,馬英九換掉了金管會主委,整個台灣金融業都動起來了,金融業取代電子業成為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原先的主委強調防弊,新的主委主張興利,一念之差,結果完全不同。
開放會使台灣變得更強壯,讓我們重新找回遺失已久的世界身分證。開放會促使我們轉型,調整產業結構,以創新提升價值。
最近有好幾家金控到東南亞去併購,證明我們不再傾中,而有更多平衡的區域策略,金融業是第一個轉向這個目標的產業。
另外,台灣應努力成為「平台」。對外資來說,台灣是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對陸資而言,台灣是走向世界的起點。台灣是區域總部、協調中心、管理中心,是一個比昂貴的上海、汙染的北京、擁擠的香港更好的選擇,因為我們有優質的生活環境。
對於年輕人和新創企業,政府應該打造一個協助他們更上一層樓的平台,這需要整合相關的資源,發展出一個生態系統,任何創意,從商業化、公司化、資本化到全球化,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快速的發展。
不只是台灣人,任何人只要有好的創意,可以到台灣來實現。全世界的天使投資人,可到這裡來尋寶,尋找投資及併購的機會。
矽谷、倫敦、柏林、中關村、深圳都有這種潛力,台灣其實有一樣好的條件,資金還在其次,重點是環境,自由開放的環境。
麥特·戴蒙的電影《Elysium》(極樂世界)描述2154年的未來,極少數菁英在天上的太空站內生活,它代表的是一個”better place”
我心目中台灣的未來是什麼?全世界有想像力的人,都可以到這裡來實現他們的夢想,不管是20142154Taiwan represents a better placeand better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