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金/私募基金
開發金控直接投資業務擬擴大投資台灣產業,規劃今年底前再募集一檔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可望超過既有的文創與生技醫療兩檔,名稱暫定為「台灣優勢產業基金」,預估募資將逾30億元,為近來投資台灣產業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
開發金控發言人、副總經理張立人昨(30)日表示,目前這檔台灣優勢產業基金,確定的募資規模還未敲定,但是在募集完台灣文創與生技醫療基金之後,這檔新的基金規模將會更大,有可能超過30億元甚至達到50億元。
除文創與生醫產業外,台灣還有其他具競爭力的產業值得投資,這是直接投資部門規劃再募一檔投資台灣產業私募基金的主因。
即將募集完成、資金到位的台灣生技醫療基金,則是確定將會超額,比原定的15億元規模更大,可達16億元到18億元,也將是國內投資生醫領域資金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
據了解,開發金募集成立的台灣文創基金,已經開始投資,基金規模15億元,開發金旗下開發工銀並經金管會特許,本身投資持有該基金達四成,高於工業銀行法規定的兩成上限,而生醫基金也一樣獲特許可持有四成。
據指出,新規劃的台灣優勢產業基金,尚在評估以哪些產業為投資重點,以利尋找其他投資法人參與出資,雖然現在開發金已募集文創、生醫兩大領域的私募基金,但不表示台灣優勢產業基金日後成立,投資標的必須避開文創與生醫產業,重點在於尋找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與公司,進行投資布局,賺取高額報酬。
我們的看法:
第一、開發金前幾個基金都是人民幣,在大陸募集,這次改投資台灣,以新台幣募集。
第二、台灣保險公司資金龐大,目前越來越能接受私募股權基金,這也是開發金轉向的原因。
第三、問題是除了生技和醫療,還有甚麼是台灣優勢?台灣產業政策不明,找不到優勢。
第四、台灣的未來不在台灣,企業一定要積極走出去。
第五、整體投資思維要徹底改變,台灣早已不是適合新創企業的環境。
晶電/璨圓
LED晶粒龍頭晶元光電昨(30)日宣布,將以換股方式合併璨圓,晶電1股可換3.448股璨圓,此併購規模達到129億元。晶電原本是全球紅光第一大、藍光第二大廠,合併璨圓後,兩者都躍居全球最大磊晶廠。
此併購案最受矚目之處在於,璨圓的最大股東為晶電勁敵大陸三安光電,三安持有璨圓約19.77%股權,因合併後晶電發行新股,加上晶電發行ECB轉換後,三安持有晶電約2.8%,僅次於第一大股東萬海集團。
當年璨圓引進三安入股時,是最大的陸資來台投資案,卻被同業大力抨擊是「與狼共舞」,恐將關鍵技術流出到大陸,削弱台灣競爭力,三安曾大量從晶電挖角上百位工程師,且市場競爭手法曾多次讓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動怒。
晶電與璨圓合併,可以視為晶電對三安的反撲,宣告璨圓與三安合作將畫上句點,晶電與璨圓也從冤家變親家。
璨圓昨天收盤價18.25元,晶電收盤價74元,以璨圓收購價來看,溢價達17.6%,未來將成為晶電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
晶電與璨圓預計9月1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討論合併案,股份轉換基準日暫定為103年12月30日,璨圓終止上市。由於晶電要兩年後才進行董監改選,因此席次暫無異動。晶電發行1.74億股作為合併之用,新晶電總股數將由9.36億股,膨脹至11.10億股。
晶電總經理周銘俊表示,今年是LED產業是這二、三年來景氣最好的一年,不論背光或照明的需求都成長,照明客戶今年的訂單成長較去年都成長50%至100%不等。依照晶電內部認知,未來兩、三年將是照明的爆發期,估計下季產能缺口至少有35%,而且一路缺到明後年。
周銘俊強調,LED產業走向大者恆大、強者恆強趨勢,台灣面臨的是國際化競爭,只有相互合作,策略聯盟,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為台灣發光發熱。
璨圓過去三年處於虧損,璨圓董事長簡奉任表示,晶電的代工訂單價格高於璨圓,因此近期璨圓已經可挑較好的訂單做,甚至罕見地調漲價格,簡奉任很有把握地說,「第3季將有機會轉盈」。
晶電是LED紅光晶粒龍頭,在藍光晶粒方面也排名第二,目前晶電占台灣晶粒市占率約55%,合併璨圓後,將提升至60%至70%,兩家合計在全球晶粒(含紅、藍光)的市占率將達30%-40%,成為全球磊晶霸主。
對於晶電合併璨圓,LED大廠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昨(30)日表達樂觀其成,他認為,晶電過去的表現不錯,樂見讓有能力的人將資源整合,讓台灣廠商更團結,不用受中國大陸供過於求、價格競爭的拖累。
億光目前仍是晶電最大的客戶,億光強調一定會繼續支持晶電,未來隨著億光持續擴產,會把更多訂單交給晶電。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有特殊意義,因為是第一大企業合併第三大,創造一個世界級的player。
第二、LED未來有三年好光景,現在擴大經營版圖正是時候。
第三、大陸三安去年投資璨圓,拖了九個月才獲得經濟部投審會核准,主要是因為對大陸的恐懼,晶電合併璨圓等於大陸三安間接入股。
第四、晶電完成水平整合,未來應該會走向垂直整合。
第五、不同於面板產業,台灣LED產業於目前這個初步階段,就能走向產業整合,是未來發揮全球競爭力好的開始。
第六、LED產業第二名業者億光將來可能也會有整併計畫。
鴻海
鴻海昨(30)日宣佈,以3,809.75億韓圓(約合新台幣112億元)拿下南韓SK集團(鮮京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SK C&C公司4.9%持股,躍升SK C&C第二大股東,入股金額僅次於亞太電,創下鴻海集團史上第二大入股金額。昨天鴻海股價成功登上百元俱樂部,提前慶功意味十足。
喜歡出奇兵的郭董原定7月1日對外公布新投資佈局,在市場都將焦點放在7月1日時,鴻海卻趕在前一天公告,宣布子公司Best Leap Enterprises以每單位15.55萬韓元,拿下南韓SK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SK C&C245萬股的股份,出乎市場預料。
SK為南韓第3大企業集團
對於此次世紀性大合作,鴻海僅低調回應,本次交易穩固建立了雙贏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集雙方之大成,促彼此營運達最大綜效,並將致力於共同發展嶄新事業機會。
SK集團在南韓僅次於三星、樂金(LG),是第3大企業集團,集團投資範疇極為廣泛,從能源、化工、訊息通信、半導體,甚至醫療、生技到銷售及服務都有涉獵,全球共設有124個辦事處及子公司,含旗下附屬機構,全球員工總數逾3萬人。
SK C&C擁有最大數據中心
此次鴻海集團入股的SK C&C公司,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IT系統服商,強調以先進SLA模式,提供包括資訊外包、系統整合和維護等服務,現在韓國大德區設有韓國最大的數據中心,相關服務應用領域涵蓋金融、電信、能源、物流、媒體、教育、健康等,產品包括電子商務平臺、SIM卡、能源管理和儲存系統、智慧電錶、VOIP(網路電話)、行動虛擬網路運營商(MVNO)、雲計算和車用平臺等,正好與鴻海集團未來要佈局的十一屏三網二雲息息相關。
法人指出,鴻海入股SK C&C只是開端,未來不排除鴻海還會與SK集團旗下的SKT(SK Telecom,SK電訊)進一步展開策略聯盟,鴻海會否透過此次入股,順帶引薦SKT或是SK C&C,成為亞太電的國際策略夥伴,則是下一波關注的重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投資有幾個意義,首先這是鴻海第一次投資韓國企業,而且出手不小,將近四億美元。
第二、只有占4.9%的持股,以前那麼少的比例鴻海是不會投資的,夏普就是先例。
第三、鴻海為了跨入電信事業,從製造商轉營運商,必須交學費,這就是學費的一部份。
第四、台灣企業以前的M&A都和本業有關,未來越來越多M&A會和轉型跨入新行業有關。
第五、鴻海似乎逐漸找到以M&A帶動企業成長的竅門。
能率集團
能率集團旗下捷邦(1566)、能率豐(8071)、應華(5392)子公司AVY HIGH TECH以及能率壹創投四家公司,昨日聯手斥資近10億日圓,向日本ADVANEX購入第一化成49%股份。捷邦斥資4億日圓,取得20%的股份,希望藉由第一化成生產塑膠件,協助打入日系汽車零件廠的供應體系。
捷邦主管指出,能率集團看上日本股票上市的ADVANEX轉投資第一化成控股在中國大陸東莞、東南亞的越南以及馬來西亞設廠,生產塑膠射出組裝件,交貨給日本汽車零組件廠、事務機器以及衛浴設備大廠,2013會計年度營收達百億日圓,才會結合四家集團企業合資近10億日圓,從日本ADVANEX手中取得第一化成控股49%股份,昨日完成簽約。
捷邦主管指出,捷邦生產粉末冶金交貨給汽車零組件廠,間接供貨給美國通用、印度及法國等地汽車廠,捷邦擬藉助第一化成生產塑膠射出汽車零組件,打入日系汽車零組件供應體系。
捷邦主管表示,捷邦去年首季淡季不淡,今年業績表現恢復昔日正常水準,第2季每月業績1.3億至1.4億元,第3季進入銷售旺季,每月出貨優於第2季而達1.4億元以上,下半年業績會急起直追,今年業績與去年近20億元相當。
捷邦主管坦言,捷邦去年轉投資CNC加工廠生產智慧型手機機殼因客戶提貨不如預期而發生虧損,捷邦得提列投資損失,但今年本業會賺錢。
我們的看法:
第一、能率和日本關係一向很好,這個投資案又是一個例子。
第二、能率以前投資都和IT有關,但這次投資是為了打入日系汽車零件體系。
第三、中日關係不佳,日本企業會逐漸將中國大陸投資撤出,或轉給台資企業。
第四、預計能率未來投資策略會持續偏重非IT產業。
日本善商
日本平價牛丼專門店SUKIYA正式登陸台灣,將於今(3)日起試賣。經濟部投資處表示,日商ZENSHO(善商)集團參加2013年全球招商大會時,與經濟部簽定投資意向書,目前已到位投資額為新台幣1億元,未來10年在台灣要展店100家。
善商為日本第一大外食餐飲集團,旗下約有20至30個餐飲品牌,看中台灣外食市場商機,特成立台灣善商公司,專責拓展台灣市場。籌備已久的台灣一號店將於7月10日開幕,為競爭激烈的外食市場再掀波瀾。
SUKIYA每家分店的開店成本約500萬至700萬元,需僱用二、三名正職及20名兼職人員。經濟部表示,以善商集團展店目標推估,未來10年對台灣投資有望上看7億元,增加2,300個就業機會,未來不排除引進集團內迴轉壽司等其他餐飲品牌。
善商2012年11月就透過管道向經濟部表達來台展店的意願,隨即在去年3月向投審會遞件並核准通過,投資金額為5,000萬元,負責人為西川洋司。因營運需要,近期已增資至1億元。
行政院全球招商服務中心表示,善商集團與經濟部簽署投資意向書後,政府花了許多資源協助其排除投資障礙,包括提供外食商機調查報告,協助媒合中央廚房,媒合店鋪,米肉等關鍵物料,物料進口關稅、改善電力,解決機車停放影響店鋪卸貨作業等問題。
SUKIYA是善商旗下最平價品牌,套餐價位落在89元至139元間,為將租金控制在成本的三成以下,又要滿足公司希望台灣一號店設在街邊店,以利打響知名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服務業對於投資台灣還是有很高的意願。
第二、善商是日本第一大外食餐飲集團,他們對台灣的投資有風向指標作用。
第三、就像摩斯漢堡一樣,日本餐飲業應該透過台灣公司間接進軍中國市場。
第四、台灣服務業未來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品質也一定會逐漸提升,小個體戶生存會面臨挑戰,但這並不是中國大陸所造成的。
第五、服務業的未來在中國大陸,台灣一定要走出去。
中韓FTA
面對習朴會,中韓FTA可能出現重大進展,正在薩爾瓦多訪問的總統馬英九3日難掩憂心,直言他「心急如焚」。據悉,面對我方《貨貿協議》無法搶在中韓FTA前達陣,經濟部內部正調整談判策略,期盼未來在兩岸貨貿談判中加碼提出要求。
馬總統說,他從來沒有要把大陸天使化,但不必把它妖魔化;可是中韓簽訂FTA,一定會影響我方在大陸的占有率,拉大差距。
馬總統在薩爾瓦多與媒體茶敘時,談到中韓FTA,感慨萬千。「我心急如焚」、「自己不去爭取、加速,急也沒有用」。總統說,很多掣肘行動出來,最大的關鍵是老把大陸看成洪水猛獸。
他認為從國際貿易來看,大陸其實也只是另一個WTO的成員,老是將它特殊化到一個地步,反而影響自己的發展。他也直言,TPP有7個成員都以大陸為第1大貿易夥伴,台灣不依賴大陸,「做不到」,「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
南韓是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占台灣出口大宗達1/4的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4大產業,也是南韓最想要向大陸爭取降稅的項目,如果南韓搶先一步,智庫形容,台灣外貿出口,將猶如大動脈出血,衝擊甚鉅,估計將衝擊近百萬就業人口。
經濟部稍早的立場是,兩岸貨貿談判力爭下半年談完,且面板、石化等降稅條件,不能比南韓差,以免被南韓後來居上。但服貿卡關,已全面打亂兩岸後續談判。
貨貿談判擬加碼要求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坦言,原先預計《服貿協議》去年6月簽署後,貨貿去年下半年談完,並完成立法,今年1月1日起開始降稅,爭取較中韓FTA提前1年至1年半生效,「這是最好的狀況」;但現在看起來,貨貿談判已確定難同時或搶先於中韓FTA前完成。
據指出,今年4月兩岸談判官員原預計進行《貨貿協議》回合談判,但學運後陸方推遲,儘管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已回訪,陸方也宣示兩岸後續談判持續進行,但迄今仍未接獲啟動指示。
杜紫軍說,經濟部已開始調整策略,也就是從另一種策略的角度觀望中韓FTA談判情況,若可以瞭解中國大陸、南韓談的內容,台灣或許可在貨貿談判加碼提出要求。
此外,經濟部3日也發布最新完成的《製造業投資暨營運概況調查》,調查發現,今年有計畫海外投資之業者占15.3%,主要投資地區以仍以大陸居首,越南居次,顯然服貿卡關,反加速台商大陸布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總統說的絕對是實話,但由他來講可能有反效果,因為大家不把它當一回事,當作耳邊風。
第二、南韓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而且在FTA方面已和許多國家完成合約簽署,遠遠超過台灣。
第三、中國大陸很聰明,台灣你要耗,就讓你慢慢地去耗吧,他才不和你浪費時間,立刻轉身去和台灣的競爭對手談判,等到談完了,台灣早已被徹底邊緣化,他再來和你談,到時候你根本沒有談判的籌碼,痛苦不堪,只能舉手投降。
第四、台灣就像一個鬧情緒的小孩子,嫌媽媽做的菜不好吃,拒絕吃飯。媽媽很聰明,你不想吃,就隨你便,她去炒別的好吃的菜,給隔壁家的小朋友吃,等你餓上個兩天兩夜,看你會不會乖乖吃飯。
F股
證交所持續積極推動優質海外企業來台上市(F股),為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及提升國際能見度,證交所副總經理簡立忠6月下旬率員參與北市政府美國矽谷招商行程,吸引舊金山灣區近40家科技事業與創投基金參與。
簡立忠指出,F公司上市後表現亮麗,以近期市價粗估,整體F股市值逾其上市前淨值4倍多,明顯高於整體大盤的1.7倍,顯見臺灣投資人對其青睞程度及上市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
證交所此行並拜訪多家創投基金與包括生技醫療事業、雲端資料庫、LED照明設備等公司,與這些矽谷菁英交流,積極推動這些科技事業或創投基金旗下企業來臺上市。
簡立忠表示,臺灣有豐富且多樣的科技產業、上下游供應鏈完整,尤其科技業上市公司占整體市值一半以上。包括F-晨星在內已上市的38家F公司,電子類股與生技醫療的科技類股家數17家,市值比重占F股47%。
此次行程相當緊湊,短短幾天行程造訪7家業者。簡立忠表示,自2009年迄今,證交所持續將矽谷高科技公司列為重點推動對象,前後業已辦理赴美招商活動超過4次,產業聚落從IC設計半導體產業、3C通訊產品到本次的生技醫療事業、雲端資料庫、LED照明設備公司。
目前有3家營運地在矽谷之公司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證交所將持續與政府單位及承銷商會計師等中介機構合作,推動矽谷優質企業來臺上市,開發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契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交易所多開放真正的「外國公司」來台發行F股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交易所有找到正確的賣點,如果台灣F股平均股價淨值比高達4倍,那的確能夠吸引外企。
第三、矽谷有全球最佳的新創公司,涵蓋生物醫療和IT等領域,值得深入挖寶。
第四、美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在於可以賦予新創公司很高的「本夢比」,但是台灣的法令規定對未獲利的企業上市仍有限制,除非以「第三類科技股」上市。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要更加開放,台灣投資環境要對外資更友善,整個台灣才有國際能見度,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會更加才有意義。
第六、矽谷有不少原先來自中國大陸的優秀華人,他們創業的公司是最有可能來台上市的,但根據現在的「實質審查」規定,他們通通都不及格,台灣等於在走回頭路,這是台灣資本市場莫大的損失。
綠能/昱晶
大同旗下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3519)與電池廠昱晶昨(18)日宣布策略合作,合組太陽能模組廠同昱,年底產能將擴增近一倍,主打100%台製,搶攻美國「雙反」商機。綠能母公司大同總經理林郭文艷指出,這次是強強合作,大同將提供全球資源支持。
另外,昱晶旗下矽晶圓廠昱成也將與綠能進行聯合物料採購。
大同董事長林蔚山與林郭文艷昨天出席這項策略合作發表會,展現出對此事的重視。林郭文艷指出,近幾年中國大陸太陽能模組因價格低廉,搶進全球市場,但品質並不好,現在歐美對大陸實施反傾銷,台灣太陽能廠要把握機會,因此昱晶與綠能想要盡快合作。
綠能與昱晶規劃,將由綠能旗下模組廠知光能源更名為「同昱能源科技」,再由大同集團持股45%、昱晶持股36%。
未來同昱將加速擴產,產能擬由現行的170MW(百萬瓦)在8月先新增50MW,至10月底、11月初再增加100MW,合計年底達到320MW。
綠能與昱晶也將共同經營品牌,除維護既有客戶權益的AEC品牌,將開發更優、更具競爭力的100%「Made in Taiwan」模組品牌,大約7月就可進入市場。
林郭文豔強調,綠能與昱晶在矽晶圓與電池片上都是市場領導者,雙方合作是「強強合作」;同昱有知光的既有產能,也可減少約二年購地建廠時間,未來若有擴產需求,大同也會提供奧援。
林郭文艷表示,大同墨西哥廠到美國邊境的車程距離短,銷售到美國、加拿大也不需要關稅;在歐洲市場方面則有捷克廠。若未來有機會發展東協市場,在泰國也有生產廠。她認為,若能有效規避關稅,才能更有競爭力。
昱晶董事長潘文炎認為,這是產業從未有的合作模式,全世界也很少有一家太陽能公司能在供應鏈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未來同昱在太陽能模組市場具有相當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太陽能產業正在興起新一波的整合,台灣不能缺席。
第二、綠晶是矽晶圓廠,昱晶是電池廠,這不是上下游整合,而是兩家業者進行供應鏈策略聯盟,每家把資源貢獻出來,優勢互輔,誰比較強就由誰來主導。
第三、舉例來說,綠能旗下模組廠更名為「同昱能源科技」,大同占45%,昱晶36%,雙方共同經營模組品牌。
第四、除此之外,昱晶旗下矽晶圓廠昱成和綠能將進行聯合物料採購,這也是一種策略聯盟。
第五、昱晶董事長潘文炎說的很對,全世界很少有一家太陽能公司能在供應鏈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
第六、假設這個構想能夠付諸實現,台灣應該推動「太陽能大聯盟」,找多家業者一起來合作,成為一個龐大有實力的策略聯盟,能夠和國外合作,不要只在台灣玩。
第七、由於台灣太陽能產業並未陷入歐美「反壟斷」的爭議中,所以目前
還能夠這麼做,政府應積極推動。
郭台銘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昨(4)日提及接班計畫時表示,不久後,自己就會退休,目前鴻海已積極培養年輕人,未來將走向「聯邦制」,對策都想好了,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郭台銘昨日帶著兒子郭守正、姪子郭守鈞(郭台成之子)到三峽愛物園掃墓,悼念胞弟郭台成。這是郭守鈞首次在媒體前曝光,並大方接受採訪。
剛上大學的郭守鈞留著短髮,身著深色T恤,十足美式風格,媒體形容他酷似林書豪,郭守鈞笑說:「應該只是頭髮像,但我也很愛打籃球。」
郭台銘有感而發地說,7月4日原本是感傷的日子,但看到守鈞沒有因為年幼喪父而放棄人生,目前是華盛頓大學新生,學業表現爭氣,身為大伯,感到欣慰。
話鋒一轉,郭台銘表示,接下來是年輕人的時代,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了,未來鴻海集團將朝向分權分利的「聯邦制」方向前進,相關具體細節與對策都已擬定。
鴻海集團已邁入40個年頭,郭台銘今年初曾表示,鴻海從最初的十年「草創期」,至第二個十年「懵懂期」,接著進入第三個十年的「轉型定位期」,第四個十年則會進入「快速成長期」。
鴻海未來十年業績目標,要大幅擴充到10兆元,同時透過將集團分拆成12個次集團,以分拆艦隊的方式,專業分工迎接集團快速成長期,朝向「聯邦制」邁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郭台銘董事長說過幾次退休都沒有實現,不知這次會不會又是「狼來了」。
第二、我們還是要給郭董事長大力按讚,畢竟這年頭提出要退休就是一種進步,代表傳承給下一代機會。像張忠謀董事長84歲還在第一線打拼,絕不是健康常態,不管他做得多好,應該趕快交棒給年輕人。
第三、更值得注意的是,郭董事長提到鴻海第四個十年會進入「快速成長期」,在這個時候交棒更需要有決心和勇氣。
第四、未來的鴻海會走向「聯邦制」,營收從現在的4兆衝到10兆元,拆成12個次集團,郭台銘會成為新成吉思汗。
第五、很感概郭董也憂心台灣年輕世代未來競爭力,提出「自己的命運自己掙」這樣的說法。
第六、鴻海應該積極打造培育鴻海生態系統,讓台灣年輕人的種子能夠在鴻海這個大樹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