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很多年,大部分我看過的中國企業都很不錯。」
說話的是一個歐洲人,發表他對中國在非洲的看法。這是一個新興市場國際論壇,這一場panel主題為非洲投資風險,先前大家都將焦點放在政治動亂和伊波拉上,直到主持人突然心血來潮轉移話題。
「剩下十分鐘我想問一下在台上五位嘉賓對中國的看法,我們都知道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投資者,這會不會造成操控非洲經濟呢?」
說實在話,若他不提出來,我也想就此發問。剩下的四位發言嘉賓都來自非洲。
「中國幫我們蓋公路,建鐵路,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無法做到的。」
「和美國比起來,我們更歡迎中國資本,因為他們是長期、有耐心的資本,有政府在後面支持,不像美國,許多是民間資本,追求短期回報。」
坦白說我有些驚訝,可能因為我來自台灣,經歷太多反服貿學運、反中資來台這些事件,所以一下子不能接受其它國家如此真誠地歡迎中國投資。
看到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美國當然不是滋味,也開始積極布署。今年八月,美國舉辦美非領導人峰會,國務卿凱瑞表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15個國家中有10個在非洲,到2040年非洲擁有的勞動力將超過印度或中國。」
對於台灣來說,若我們仍想前進全世界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已經時不我與。台商總往成本最低的地方跑,以前在大陸,現在又去越南,有人開玩笑說再下去可能要去非洲。
It’s too late。中國、美國、歐洲在非洲的布局都遠比台灣要多得多。
看到非洲,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大陸,那時台灣仍有相對優勢,因為台商有征戰海外的勇氣和企圖心,不像現在,大部分人只想偏安守在台灣。
中國並不只去非洲投資,更對歐美已開發國家大手筆投資。李克強總理本月訪問歐洲,和德國簽署181億美元協議,並將對義大利投資上百億美元,「中國正在把整個義大利買下來」。
上周,一家大陸民營保險公司花了19億美元買下紐約曼哈頓最頂級的華爾道夫酒店,這家酒店現在在上海也已開業。
台灣食用油出了問題,最近上海最大食品集團光明併購了義大利一家橄欖油企業,說不定將來台灣還要跟大陸進口食用油。
以往中國對歐美的投資以能源和金融為主,但這幾年轉向生活消費,反映了大陸目前十二五經濟發展的重點。
接下來是敏感問題,那麼對台灣呢?台灣沒有資源,市場又太小,中國大陸不會有興趣,服貿抗爭完全搞錯了方向,大陸真正有興趣的是高科技產業。
台灣高科技水平和歐美仍有一段距離,但在亞洲已名列前茅,特別是人才既說中文又便宜,特別好用。中國要去併購歐美科技公司很難,投資日、韓也不現實,剩下就是台灣。
台灣不是美國,誰叫我們自己不爭氣,這兩年許多高科技公司未能轉型,現在已面臨淘汰邊緣,大陸在這個時候丟下一個救生圈,你要接還是不接?
大陸企業其實不需要到台灣來投資,它最歡迎台灣企業到大陸或海外去和它合資,省掉它到台灣來的麻煩。那些願意來投資的還是比較好的,不少公司乾脆直接挖角反而比較快。
不管你是養鮑魚的農民或是寫程式的工程師,被挖走的機會很大,因為台灣環境不如大陸。
就算你不想長期待在大陸,你也會為了錢的因素過去工作三、五年,至少把自己身價提高,或者賺一桶金將來可以做別的事。
對政府而言,啟發是什麼?我們必須認清中資崛起的現實,防堵是不現實的。台灣要懂得利用中資,但仍然保有自己的相對競爭優勢。像美國IBM就將低端個人電腦和伺服器賣給聯想,轉型高端業務。
台灣的高等戰略是做和中國大陸一樣的事,併購歐美公司。你會說台灣這麼小有可能嗎?事實上比台灣更小的新加坡就做到了。
新加坡利用龐大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淡馬錫,掌管數千億美元資金,在全球從事併購,從美國到歐洲、日本到非洲,協助產業發展。
除了新加坡,亞洲許多國家都有主權基金,只有台灣沒有。難道台灣沒有錢嗎?正好相反,我們外匯存底高達4千多億美元,但央行總裁卻不肯撥一些出來做對台灣有益的事。
新加坡、瑞士都努力發展金融,吸引全世界有錢人把錢放在他們那兒,交由他們管理,這是腦力資本,也是台灣先天就有條件發展的方向。
大部分台灣企業都在追逐「機會財」,少數如郭台銘賺「管理財」,聯發科賺「創新財」。從非洲現況來看,台灣已經無條件再賺低成本的「機會財」。
錢滾錢,在台灣賺金融「機會財」還是有可能,但與其放任台商回來炒作房地產、擴大貧富不均,我們政府為何不能學習新加坡,以國家財富作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和全球布局的工具?
假如我們有自己的主權基金,就能夠協助台灣的高科技公司去併購歐美同業,不需再看別人的臉色。新加坡雖小,但新加坡主權基金被全世界的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都奉為最大咖。
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生存在中資氾濫的全球經濟汪洋裡。非洲和歐洲全力擁抱中資,我們的央行不挺台企,台灣又憑什麼對中資說No?
拒絕中資、歡迎中資、或利用中資,這是台灣未來必須面臨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