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低頭看了一下PDA,「你有12個未讀訊息」,我不禁皺了一下眉頭,怎麼搞的?才五分鐘就進來這麼多郵件。
打開來看,才發現原來是我香港秘書寄來的。在過去幾天,她就像一個愛玩LINE的小女生,一天到晚把香港示威抗議新聞貼給我看。
「boss,你對這封信的看法如何?」
這是她新加坡朋友傳給她的信,強調占中是一個大錯誤,「如果香港人民以前不敢反抗英國,為何現在要反抗中國?」
關心政治是一件好事,講得更精確作為一個現代公民人人都應參與民主。香港一向經濟金融至上,其它擺在一邊,大部分人覺得事不關己,就算管也沒用,why bother?
但如果連一個小秘書也開始為此坐立難安,徹夜難眠,那代表有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發酵了,他們不知道那些是對還是錯,徬徨在十字路口。
But one thing for sure, days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s before.
一個月前,小秘書帶著她年邁的母親到台灣來旅遊,過去台灣從沒有出現在他們想去的地方名單內,上次來是十年前。
Obviously, 他們有做功課,一本旅遊指南畫滿了重點,代表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明天我要帶媽媽去吃『芋泥鴨』。」
我還以為我聽錯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來吃?
「這是老式廣東菜,香港現在都是新潮菜式,已經吃不到老功夫菜了,但是台灣還有。」
我腦中不禁浮現一句話:「想探索明日的世界,請去中國;想回憶昨日的大陸,請來台灣。」
中國大陸對香港的強硬態度,和其國內的政治改革形成強烈對比。總書記習近平近期強力推動反貪腐,已有無數中央和地方高官中箭落馬,深得民心。
但在香港,大陸中央對於示威堅決不退讓的態度,卻收到了反效果,民眾反抗情緒越來越高昂,讓北京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
為何會如此?因為北京不同於香港,一個是完全封閉、中央集權的體系,另一個卻是「半開放」的自由經濟體。
很少國家能扮演一個稱職的區域協調者或全球領導者。在今日無國界的世界,即使美國也都無法再扮演全球老大哥的角色,其在中東一連串失敗的決策,只能用一敗塗地來形容。
911事件證明,再偉大的經濟體也有「阿基里斯的腳踝」(Achilles' heel),也就是致命弱點。美國經濟實力的強大靠金融,金融的代表是華爾街,炸毀世界貿易中心造成的心理影響,實難以估計。
香港經濟的重心是金融和房地產,中環就如同曼哈頓,占中基本上癱瘓了香港經濟命脈。大陸可能低估了反對的力量,工商活動停擺尚在其次,外資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重新評價,才是最大損失。
香港經濟可以說是「中環經濟」,這是一種菁英價值,不是普世價值。作為多元經濟體,香港有幾種人:外資高管、中資代表、以及社會底層的外勞,但本地中產階級,其生存空間卻不斷被無情壓縮,直到他們再也無法忍受。
我1996年時被當時服務的外商調到香港工作,當時幹勁十足,感覺香港真是一個好地方。但現在到香港出差,看到人擠人就頭痛,只想趕緊逃回台灣。
看香港,想台灣,百感交集。誰能想像三月台灣太陽花學運,永遠地改變了兩岸關係,讓大陸和台灣高層也開始了解「三中一青」的聲音。
我們的世界很像互聯網,大家都是共生夥伴,沒有誰能夠永遠主宰對方,個人雖小,但群眾匯集的力量,卻無比龐大。
群眾不是永遠理性的,容易被操縱。作為台灣人,我們不需要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爭辯,反而更應該看清背後的意涵,思考台灣的定位和出路。
香港的問題對台灣而言是一個機會,是福還是禍,就看我們有沒有正確的作法。香港過去被稱為「Gateway to China」,台灣應該變成「A new way to China」,或是「Better way to China」。
把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連結封死,就如同中國大陸想高壓箝制香港,或美國想操控中東,結果可以預期。
台灣有兩種選擇:成為拒絕中國的本土平台,或是包含中國的世界平台。大多數人在占中危機下,會有衝動選擇第一條路,但第二條路才是台灣走向世界的契機。換個角度,海闊天空,台灣可以beyond台灣。
政治變局會影響經濟格局。政府無法控制人和錢的流向,只能創造相對較好的環境,那就是「開放、連結、法制」,這正是香港過去的優勢,台灣為什麼做不到?
台灣的價值,每個人都看得到。我有一個大陸朋友,在香港工作,在台灣有房子,周末就來住幾天。他說台灣是人間天堂,但不贊成讓太多大陸人來台灣,否則就會變得像香港一樣。
換言之,台灣是大陸菁英心目中的"best kept secret",因為太喜愛,所以不願和眾人分享。97回歸時,許多香港人移居海外,近期台灣已成為港人移民的新熱點。
新加坡總經理李顯龍最近稱香港為「中國南方一個繁榮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將一般人所認知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幅貶抑。
台灣的定位是什麼?馬英九有沒有想過,你有沒有想過?Here is my choice:
「大中華區最開放、最自由、最優質的華人生活中心。」
不是經濟,非關金融,台灣,it is where you want to li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