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遊客量飆高》不是反諷!外資:去香港只能賺錢,在台灣才能追求身心平衡

「我實在太喜歡台灣的生活了,我要在這邊買一棟房子」。
和我說話的是一位多國籍企業在台的總經理,他是香港人,在香港和新加坡都工作過多年,剛調過來台灣。
「我忙得不得了,不是因為工作,而是到處去玩,每個周末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從北到南。」
他表示香港和新加坡沒有那麼多好山好水,加上美食和濃厚的人情味。其實不只是周末,平常時間他也沒有閒著。
「前兩個禮拜我到西門町去聽了一場小型音樂會,只有三、四十人參加,台灣的文化非常diversified,水平又高。」
聽了他的講話,我覺得非常慚愧,很多他所提到的地方是我沒有去過的,各種藝文活動也都沒有參加。他表示香港就是一個純粹賺錢的地方,只有在台灣才能追求身心平衡。
漸漸地,台灣在外國遊客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許多旅遊雜誌票選台灣為全球前10名最值得造訪的景點 。中國大陸來台「自由行」的人數已追上旅行團,台灣逐漸變成嚴長壽先生所稱「深度旅遊」的理想地點,阿里山、日月潭已不能再滿足玩家的需要。
投資台灣旅遊似乎成為一種趨勢。上週跨土地開發、旅館管理的美國百年企業CORDISH來台尋找投資標的,另外一位印尼紡織大王也在台北持續買進房地產,這些都不是陸資,而且是真的有興趣投資台灣。
這代表一個強烈信號:雖然台灣對外資的投資法規不甚友善,但外資還是看到了台灣的投資價值,主要在於生活環境和觀光旅遊,這叫天生麗質難自棄,也是一個新chapter的開始。
和亞洲其他城市不同,台灣旅遊的特色一向不是top-down,而是bottom-up,我們沒有像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DDP)那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也缺乏整體的規畫,在不甚起眼的都市叢林下,台灣有的是美麗的靈魂。
台灣沒有硬體,但有軟體,最美的風景是人,這裡是真正體驗式經濟的代表,你必須來才感受的到。
外國人來台灣的理由,第一是生活(lifestyle),除了天然景點,還有許多文化景點,都不是一大堆人跑去的地方,屬於相對的小眾市場。第二是生技,這幾年許多大陸朋友來台醫療美容、保健養生。
第三個關鍵字是生命,文化和宗教讓人可以追求心靈的洗滌,而非上山下海的快感。最後是生態,整個社會充滿對環境的熱愛,將老東西保留下去的渴望。
無形的東西很難行銷,來過台灣的都說好,沒來過的說不出強烈要來的理由。台灣是一個best kept secret,嚴重地被大部分人忽略,就像我平常最喜歡去一些食物好卻沒有人去的餐廳,寬敞卻沒有觀眾的電影院,我希望這些地方永遠不要被別人發現。
這個禮拜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在香港舉辦,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藝術平台,每年除了香港以外,還在瑞士巴塞爾及美國邁阿密舉行,今年匯集了來自37個國家的230家頂級藝廊。
Why Hong Kong?香港並非藝術中心,如果講文化創意,台灣比香港先進得多,但香港面向國際,而且是金融中心,全球收藏家和財富資金會蜂擁而至。
這就是台灣的罩門,我們很難舉辦國際性的活動,讓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到現在還無法搞定大巨蛋,比較令人期待的是2016世界設計之都,但台北市並未將精力放在上面。
基於私心,我希望台灣的美,永遠不要被世界發現,但這對台灣未來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文創需要商品化、品牌化,才能創造價值,一但有了價值,就能不斷延伸。
珠寶精品BVLGARI和超級豪華跑車Lamborghini都利用其品牌價值,跨足精品酒店,誠品也在做相同的事,設計和資本結合,可以帶動更大的品牌價值。但在台灣,文創資本化,卻引來負面批評,富邦松菸文創園區就是一個例子。
最近我和出生於台灣的著名美籍華人設計師朱欽騏(David Chu)見面,交流文創設計在亞洲市場的前景。他靠設計致富,早年曾創立知名的運動服裝品牌Nautica,後來賣掉,兩年前又將著名的丹麥銀飾品牌Georg Jensen買了下來。
朱先生將品牌重新定位,針對亞洲市場設計產品,並且充分利用品牌價值,跨入銀器以外的其它領域。許多他所提的新計畫,都在中國大陸或亞洲其它國家,台灣雖然有文化能量,卻沾不上邊。
我想原因是台灣雖然有人才,但市場不夠大,除非外國人願意走進台灣來欣賞,或者台灣人能夠為世界市場而創造,否則我們永遠沒辦法將台灣放在亞洲或世界的地圖上。
找一個外國的設計師來幫台灣設計一棟建築,這是昨日的模式,沒有什麼意義,也無法創造「Taiwan Design」的價值,台灣設計應該和產品、生活和環境結合,讓設計也成為台灣旅遊的賣點。
台灣過去的成功模式是利用中國大陸廉價勞力,大量生產製造,但這種日子已經結束了,未來是少量多樣的時代,將形成一個新的eco-system,而文化和設計正是關鍵。
現在是掀開台灣神祕面紗,讓世界重新認識台灣的最好時機,重要的是要有開放的心,are we rea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