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深圳女工翻身中國女首富,換成台灣的「工廠女工」有可能嗎?

「黃總,如果我再修第二外國語,對於將來找工作會不會有幫助?」
問我話的是一位年輕人,當年他聽從父母建議,念了一個熱門科系,但並非是他的興趣,他一直想藉由修課或增加專門技能,未來再轉到其他領域,我告訴他:
「這些都不是最主要關鍵,你還是應以你的興趣為主,努力充實,證明你自己的motivation(動機)。」
除了英文和日文外,我不相信語文對工作的幫助,但如果你能說幾種語文,我會認為你有多元才藝及良好學習能力,這對找工作是加分的。
時代和環境在改變,有些冷門的東西會突然變得熱門。以前我很同情「東方語文學系」的學生,學習韓文?這怎麼可能有用,誰知道30年後的今天?但這不代表每個人都應去學韓文。
1987年從美國商學院畢業時,當時最熱門的公司是微軟,甚至超越麥肯錫和高盛,全班有9個同學進入該公司,而這些人後來也都因為股票賺了不少錢,但微軟今天在什麼位置?不論是美國或台灣,Google已成為年輕人最嚮往的公司。
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1967年經典作「畢業生」,中間有一幕是一位長輩對這位大學畢業金童提供職場建議:「One word, plastics」,提醒他plastics有無限前景。
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很多人去念化工,我自己當年考上台塑卻沒有去報到。石化被電子業超越了很多年,前幾年因為美國頁岩油,一下子又變得熱門,沒想到全球政經局勢大反轉,造成油價暴跌。
台灣年輕人還是習慣讓外界定義自己的未來,所以會去追求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比如說念觀光系、考CFA(理財分析師)執照、或修第二語文,但沒有注意到外在環境的改變,也沒有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追求真正的興趣。
台灣大學過剩,缺乏技職生,整個教育制度需要翻轉,大學本身就是轉型對象。現在學生已可透過線上MOOC,修習全球如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課程,傳統學位價值越來越低。
馬雲說他用人從來不看學歷,郭台銘只有中國海專畢業,最近剛成為中國大陸女首富的藍思科技周群飛初中畢業就到深圳當女工,2003年創業,現在是全球觸控功能玻璃面板最大供應商。
周群飛可算是一個女郭台銘,和郭董有不少相似之處:學歷不高、白手起家、從深圳發跡。令人深思的不是台灣有沒有這樣的人,而是台灣有沒有這樣的環境?你能想像一個高雄工廠女工在十幾年內成為台灣女首富的可能嗎?
中國大陸今天有這樣的環境,只要肯努力,運用勞工和智力,你有一樣的機會,可以成為下一個馬雲或周群飛,平凡的人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
這個創富過程,對現有民營企業造成不小壓力。我最近和一位大陸著名企業的老闆聊天,他對於李克強提出來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些不以為然:
「假如我的員工都跑去創業,那我的工廠誰來幹?他們隨便創個業能成功嗎?這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他講的話只有一部分正確,跑去創業的員工,100個人中90個會失敗,剩下的10個人中9個可能有些小格局,但1個人會變成和他一樣成功的大老闆。
從宏觀的角度,這對中國大陸經濟會起革命性的改變:傳統的工廠很難找到人,逼迫他們往海外發展,或用機器人以自動化生產,整個社會將往創新和高附加價值的知識財移動,創業將風起雲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台灣還陷在大陸女工可能到台灣來和我們搶工作的迷思中,其實大陸很多領域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甚至已超越台灣,未來更可能的情況是台灣女工到大陸去創業,成為下一個周群飛。
為延續台商回台鮭魚返鄉熱潮,經濟部近期推動「固台投資方案」,但基層勞動力及外勞問題,讓經濟部與勞動部撕破臉。
高雄港原先計畫請中油填海造陸,但因石化專區不確定性,中油投資已由千億元減半,台塑也取消投資。
這些發展都不讓人意外,假如連中國大陸找勞工都有困難,台灣又如何能大規模地發展製造業?未來只能走向創新,所以郭台銘鼓勵年輕人要有三創(創新、創意、創業)精神。
但問題在於國際化。李開復的「創新工廠」投資一百多個新創團隊,一個台灣團隊都沒有。他在近期訪問中,提到「走出去」和「國際化」兩個關鍵詞達十一次,李開復直言台灣創業家沒有國際化的企圖心。
韓國電視台最近拍了一系列大型紀錄片,叫做「超級中國」,我認為製造和消費都不可能成就一個「超級」的中國,但創新和國際化卻有可能。
大陸A股市場,很少有電子商務和網路概念股,最近一家線上教育企業,成為A股有史以來第一高價股,說明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阿里集團的螞蟻金服上市以後,未來在美國上市的網路中概股,可能會陸續回歸,讓創業家的創新夢和股民的創富夢結合在一起。
還是回到郭台銘身上,最近他投資了好幾個新創事業,又和騰訊結盟做車聯網,他真的是有在布局未來,但你會奇怪其他人都跑到哪裡去了?
年輕人只會做小夢,政府沒有能力做大夢,企業被打得不敢夢,創新、創意、創業的終點都是創夢,兩岸PK,台灣全輸。
做夢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為何它離我們竟如此遙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