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 阿爾特拉
華爾街日報引述內情人士報導,英特爾正洽談收購FPGA龍頭廠商阿爾特拉(Altera),路透社則估計收購價碼可能高達100億美元,將寫下英特爾史上最大手筆收購案,也可望為半導體產業整併潮再添一例。消息一出,激勵上周五晶片類股大漲。
費城半導體上周五大漲2.83%以694.32點作收,英特爾股價勁揚6.4%報32美元,阿爾特拉更飆漲28%收44.39美元,阿爾特拉主要對手賽靈思(Xilinx)當日股價亦收紅6%。
阿爾特拉為全球2大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業者之一,該公司的產品廣泛用於手機網路、電腦網路設備、汽車和其他產品。投資機構Cowen & Co.分析師亞克里指出,「FPGA是熱門產品,將阿爾特拉納入麾下讓英特爾如虎添翼。」
全球晶片龍頭英特爾正陷入電腦晶片需求走疲,且智慧型手機業務一直未能起飛的困境,英特爾執行長科再奇致力擴展事業觸角,收購阿爾特拉恰能協助英特爾進軍新市場。
Wedbush證券分析師凡希斯表示,「本交易有助英特爾跨足汽車、工業和通訊應用市場,同時鞏固該公司在資料中心的領先地位。」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上周五也發布報告指出,英特爾可利用阿爾特拉的技術創造新的處理器,與其傳統低耗電的通訊晶相搭配。
國內業者指出,此收購案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影響十分有限。阿爾特拉2013年與英特爾簽訂14奈米晶圓代工協議後,先進製程FPGA去年已經轉下單到英特爾代工,所以未來就算英特爾合併了阿爾特拉,14奈米訂單並不會再釋出晶圓代工訂單給台積電。
此外,阿爾特拉與台灣封測廠日月光合作多年,但日月光同時也是英特爾主要封測代工廠,因此合併案若成真,日月光仍可望是後段封測代工廠,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至於台灣IC設計業界並無任何廠商生產FPGA晶片,所以也不會對IC設計廠造成重大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各行業龍頭都在進行整合,半導體亦不例外。
第二、這對台積電是很大的衝擊,將強化英特爾的全球競爭地位。
第三、張忠謀董事長的領導力沒有話說,但在他任內台積電沒有做過什麼大型跨國併購案。
第四、手機成長逐漸飽和,未來成長會朝向汽車、物聯網、醫療、穿戴式裝置和工業應用。
第五、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基金也開始在全球大肆併購,台商若不積極走出去合縱連橫,將來會被邊緣化。
磐儀私募
磐儀(3594)昨(31)日宣布私募600萬股,分別由緯創(3231)取得420萬股,緯創子公司吃下180萬股,每股私募價41元,合計將持有磐儀10.69%,成為最大股東,雙方將就物聯網、智慧城市方面進行業務合作,包括馬來西亞智慧城、逢甲商圈均是今年耕耘收割項目。磐儀董事會也通過去年EPS 2.02元,擬配發現金股利1.2元。
磐儀表示,看好物聯網發展潛力,正密切與合作夥伴進行業務上的結合,最快今年下半年可有較顯著動能。
工業電腦客製化智能應用,具備發展物聯網產業DNA,磐儀以此為出發點,先是攜手聯發科(2454)成立磐旭,採用聯發科晶片推手持式產品,並就國內逢甲商圈落實智慧商圈,去年底再與馬來西亞系統整合商mTouche簽合作備忘錄,合作包括智慧城市、家庭、電網、病患照護終端設備等8大方向,均就物聯網範疇耕耘,產能部分則找來緯創支援,為近期工業電腦廠攜手電子代工廠合作案例之一。
由於物聯網成為英特爾、台積電等巨擘看好的產業顯學,國內代工大廠紛紛入主工業電腦廠,雙方以產能優勢、客製化能力互補,以期吃下物聯網產生的全球智能化需求,如近期的安勤(3479)、仁寶(2324)及樺漢(6414)、鴻海(2317),如今樺漢是最快衝出業績的成功案例。
而磐儀前2月營收1.26億元,年衰退26.13%,營收表現落後樺漢、安勤今年前2月營收年增280%、33.47%的表現,不過磐儀說明,第1季多為歷史淡季,按照歷史經驗,第2季因工作天數回溫,下半年則較強,仍對今年營運有信心。
磐儀昨(31)日董事會也通過去年財報,加上匯兌利益1,000餘萬元,稅後獲利9,747萬元,年增38.7%,成長性超越營收年增13.24%,EPS 2.02元,擬配發現金股利1.2元,配息率59.4%。股東會計畫於5月6日召開,討論引進策略性投資人私募案以及全面改選董監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產業鏈正在重新整合,比較小的公司會加入大公司的生態系統。
第二、這是另一個物聯網產業的整合。
第三、磐儀開發的業務如智慧城市有一定的成長性,但難得他們將業務觸角延伸到馬來西亞。
第四、台灣公司要跳脫傳統代工的模式,逐漸轉型完整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鴻海電動車結盟
鴻海集團汽車事業群總經理林棟樑表示,鴻海旗下富士康不會做電動車整車製造,也不會推出汽車品牌,將鎖定建造結合車聯網、電子商務等技術的平台,並將跨足無人駕駛車領域,藉由平台作為出海口,讓有需要的企業可以找富士康生產。
林棟樑是鴻海集團電動車事業最高主管,先前曾代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騰訊、和諧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林棟樑近期接受大陸「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首度完整揭露鴻海集團電動車布局藍圖。
他指出,富士康和北汽成立新能源汽車租賃公司,先瞭解客戶的聲音和需求,提供最好的平台,從車聯網等開始布局,到自動駕駛所有需要的貿(電子商務)、技(發展中的自動化、電動車這樣的新技術)、工(傳統的OEM工廠概念)的平台。他強調,富士康電動車平台,是從小車做到大車,走網際網路、智慧循環和環保路線,許多公司需要有個平台來搭建,平台搭建好了,就需要有個「出海口」(商品化生產),就可以找富士康。
他強調,鴻海不會做整車製造,也不會打造一個電動車品牌,而是與騰訊公司達成一個智慧汽車的生產平台。鴻海的優勢在於豐富的生產管理和成本控制經驗,汽車相關的系統、螢幕、電機、電池這些集團都有,只有構建一個供全產業共用的平台,才能創造更大價值。
郭台銘曾誓言,要在山西投資人民幣50億元(約新台幣250億元)製造電動車,對此林棟樑表示,投入電動車是指研發相關的核心、關鍵零組件產品,而非整車製造。
鴻海的規劃是,整個車子做出來是一個全方位的數字儀表板,中控螢幕會有很多功能,例如要去購物、訂機票、看電影等,就可以從副駕駛座的螢幕操控,馬上把互聯網、物聯網和車聯網整合在一起;鴻海集團也會朝無人駕駛車發展,重點在於如何整合相關技術。
林棟樑解釋,這次與騰訊合作,正是因為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數一數二,並且有5億個客戶,「我們和阿里巴巴也有合作,這是一個共享的世界。」阿里巴巴在採購銷售及支付方面有特色,騰訊側重在社群娛樂,雙方合作可以創造大眾更多價值及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很清楚自身的空位,不做整車製造,也不會打造一個電動車品牌。
第二、鴻海打造的是平台,企業一定要有相當資源和實力才能做資源整合者。
第三、台灣企業只有鴻海開始跨足車聯網,說明其對市場的敏感度。
第四、看來郭台銘是看好汽車可以繼傳統3C之後成為第四個C,積極為將來跨入汽車零組件模組化代工作準備。
南北車海外告捷
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2014營收雙雙突破人民幣千億元大關,兩家公司淨利潤也有大幅成長。
南北車業績表現亮麗表現,顯示全球軌道交通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南車去年營收人民幣1,179.20億元(約新台幣6,017億元),年增20.75%;淨利潤53.15億元(約新台幣271億元),年增27.61%,每股獲利0.39元(約新台幣1.99元)。
中國北車去年營收1,038.82億元(約新台幣5,301億元),年增7.36%;淨利潤54.92億元(約新台幣280億元),年增;每股獲利0.48元(約新台幣2.45元)。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北車去年的軌道交通業務在營收中的比重由2013年的70.5%進一步上升到75.1%;新興業務營收比重也從2013年的4.3%上升到5.1%;通用機電業務和現代服務業務營收則相對下降。
在大陸軌道交通業務新簽訂單實現穩步成長的情況下,中國北車去年海外業務全年出口簽約金額達29.9億美元,較2013年成長73%。
中國南車出口新簽訂單總金額為37.6億美元,達到歷史新高,再次成為兩大公司2014年的業績亮點之一。
最新消息顯示,南北車併購重組申請將在4月3日送出進入審查階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一帶一路」帶來無可限量的軌道商機,南北車業務合併當然長線看好。
第二、這也是為何南北車要合併的原因,接下來是南北船的合併,打造世界級的企業。
第三、中國大陸的高鐵製造技術已經追上德、法、日,並列世界第一。
第四、由於成本和戰略優勢,中國南北車在全球新興市場有很大的商機。
全球瘋併購
全球併購交易以2007年來最快速度展開,今年第1季企業併購與收購案總額比去年同期大增21%至8,110億美元。
分享金融時報指出,醫藥界企業併購最活躍,周一共宣布四樁併購案,包括聯合健康集團以128億美元收購Catamara,在美上市的Horizon Pharma以11億美元收購Hyperion Therapeutics,以色列學名藥大廠Teva以32億美元收購美國藥廠Auspex,以及富士軟片斥資3.07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Cellular Dynamics 。
但今年來最大宗交易案為美國番茄醬製造商亨氏與卡夫食品合併,將創造市值達1,000億美元的企業。
亨氏併購行動凸顯今年全球併購三大特色:大型交易案盛行、美國為併購活動主要地,以及獨立顧問公司角色日益重要。亨氏和卡夫皆未仰賴大型全球銀行服務。
分享有利的市場環境促使併購活動在去年復甦,今年延續趨勢。低成本融資資金依然充裕,股價徘徊在紀錄高點,且主要國家央行仍努力刺激經濟。
律師事務所Cravath企業部門共同主管巴謝說:「併購活動應會持續活絡。舉債成本便宜且隨手可得,美國經濟強勁且信心高昂。我們今年可能見到更多大型交易案,因為許多企業少有由內而發的成長機會。」
據湯森路透資料,美國首季企業併購與收購交易額增加30%至3,990億美元,占半數全球交易額,但歐洲併購交易額下滑4%至1,6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產業整合的速度正在加快,說明大者恆大是未來趨勢。
第二、一些以往M&A不多的領域去年大爆發,例如製藥和醫療。
第三、大型併購包括許多傳統企業,如Kraft食品和Heinz蕃茄醬的併購,由巴菲特主導,這和過去由電信和互聯網當道的併購並不相同。
第四、中國大陸許多大型國企如南北車和南北船在政府全力主導下正積極併購中,未來他們會進一步將箭頭瞄準海外,走出去整合全球同業,掀起下一波的全球併購熱潮。
第五、台灣在這一波全球整合熱潮中一定不能缺席,否則未來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
國壽/ 印尼銀行
金融業打亞洲盃,國泰金控進度超前。金管會宣布,通過國泰人壽申請投資印尼Bank Mayapada的40%股權,預計投資新台幣94.27億元,且投資金額不計入國壽海外投資限額,這也是繼上月19日金管會核准國壽投資菲律賓RCBC銀行後,同一月核准投資第二家東南亞銀行。
金管會要求金融業積極布局亞洲,走出去打亞洲盃,目前以國泰金控進度最快,除了國泰世華銀先前併購柬埔寨SBC銀行,成為其100%子行,金管會鼓勵壽險資金協助布局,國壽是國內保險業中首家獲准布局亞洲,可投資菲律賓中華銀行30%股權,昨日再獲准投資印尼的Mayapada銀行,未來國泰金在東協10國中,只剩下汶萊一處沒有據點。
印尼有120家銀行,目前鼓勵外資來參股或併購其國內銀行,所以若要到印尼設子行或分行,印尼都設高門檻,如要設分行的外國銀行必須在全球排名前200大,且設一家分行就要3兆印尼盾(約新台幣88億元),在台灣成立一家銀行最低資本額才100億元,印尼的分行可謂極高門檻。
因此國泰金即運用國壽先去印尼市場探路,據國壽向金管會申報的計劃顯示,將以三階段方式取得Bank Mayapada的40%股權,成為此銀行最大法人股東,且在董事會六席董事中,可指派四席獨董及二席監察人。
國壽表示,目前並沒有談到經營權,後續必須等取得相關股權後,會再洽談經營架構,國泰世華銀部分也會協助此項投資案。
Bank Mayapada成立於1989年,2013年總資產有24兆印尼盾(約新台幣574億元),在印尼120家銀行中排名第31名,去年9月的ROAE(平均淨值報酬率)為19.3%,及ROAA(平均資產報酬率)為1.8%,且總部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在全印尼共有174個營業據點。
國壽認為印尼人口仍相對年輕,經濟成長快速,其銀行平均淨值及資產報酬率在18.6%及2.3%以上,極具發展潛力,且國泰金要擴展跨境銀行平台,布局東協市場,因此決定投資該銀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尼不是一個容易經營的市場,有很強的保護主義,國泰卻能切入,值得喝采。
第二、40%是外資在印尼所能持有的最高股權,但國泰尚未談到經營權,說明未來仍有許多變數和挑戰。
第三、印尼有許多華人,這也是台灣銀行在印尼經營的利基之一。
第四、配合大陸政府一帶一路政策,台灣政府和民間都應該走出去,政府參加亞投行,民間企業也應加緊投資東南亞銀行。
亞投行/ 亞洲盃
在考量國家整體利益下,我國趕上亞投行報名最後一班列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加入亞投行後可參與後續許多聯貸案件,能配合國銀打亞洲盃的目標,也才能帶來更多與亞洲地區其他銀行的連結,「金管會評估後,非常贊成加入」。
為協助國銀打亞洲盃,金管會3月31日也核准陽信商業銀行向香港當地主管機關申請設立香港分行。金管會指出,隨著客戶的成長、業務的擴張,當客戶的生產基地或服務延伸到國外時,銀行也必須拓展自身的金融服務範圍,增加對台商服務,並厚植跨國經營能力。
至於打亞洲盃相當積極的中信銀,目前在海外不但廣設分行、子行,三年前還將目標鎖定新加坡的私人財管市場。中國信託銀行全球個人金融執行長李玉秋指出,目前以台商客戶為主,也包括外籍人士的財管業務,主要鎖定高端客戶。他指出,中信銀的財管業務自13年前推出至今,不管在資產管理規模還是客戶數上,每年複合成長率都達雙位數。
針對亞投行,曾銘宗表示,亞投行是國際性金融組織,金管會經審慎評估後認為,就金融面發展而言,要積極參加,行政院的專案會議我也去參加,金管會認為,一來,參加亞投行才能參與後續很多聯貸案件,可帶來很多銀行相關聯貸業務,有助打亞洲盃;二來,很多基本設施的投資,可帶給國內營建業或營建相關產業帶來很多商機,因為需要基礎建設的是在比較落後的地區,但台灣的技術經驗可輸出。
金管會表示,加入亞投行長期來看有利台股發展,因為股市是反應基本面,而加入亞投行對我國來說有正面的效應。目前台灣已有參與的國際開發銀行包括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前者以「特別觀察員」身份出席,由外交部代表每年應邀參加,主要以貿易性融資業務為主;後者則是以「創始會員國」身分出席,由央行為代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管會將亞投行和打亞洲盃政策相連結是非常正確的。
第二、亞投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參加的企圖心,全球46個國家都想加入,台灣還在吵吵鬧鬧,非常令人憂心。
第三、台灣參加亞投行的本意是話語權,不參加連舉手的權利都沒有。
第四、台灣可以輸出的不只是資金,未來還包括整廠輸出技術和管理,這才是大商機。
中資入股Lumileds
LED產業大地震,全球5大廠之一的飛利浦,旗下LED封裝及車用照明事業Lumileds由中資基金Go Scale Capital入股,持股8成。Lumileds握有600多項LED及車用照明專利,若轉移給中國LED廠,恐對台廠造成衝擊。磊晶龍頭晶電(2448)表示,無法評論此案發展;新世紀(3383)認為,Lumileds的強項在覆晶(Flip Chip),但新世紀在覆晶專利布局非常完整,對其影響不大。
Go Scale Capital併購基金週二(31日)宣布,以33億美元買下飛利浦LED封裝及車用照明事業體Lumileds的80.1%股權,成為最大股東。Go Scale Capital是以中資為主的基金,由金沙江創投以及橡樹投資公司組成,出資者還包括亞太資源開發投資公司及南昌工業控股集團。
Go Scale Capital董事長也是金沙江創投創辦人伍伸俊,雖未有明確官方色彩,不過短短幾年,已併購不少大型企業,包括與特斯拉(Tesla)打對台的波士頓電池,以及中國矽基板磊晶廠晶能光電。
研究機構LEDinside分析,中國政府希望提高本土產業的智財權布局,未來中廠是否更容易付費取得專利授權,或者藉此進入飛利浦的照明供應鏈,充滿想像空間。中國LED廠過去因缺乏專利,較難邁向海外市場。例如中興、華為的手機若銷往海外,通常指定國際大廠日亞化、三星,或台廠億光(2393)等擁有專利的背光封裝產品。未來中廠若獲得授權,將與全球5大專利廠平起平坐,如虎添翼。
不過,也有LED專利人員分析,即使中國廠商取得Lumileds專利,技術層次仍有一段差距,用不用得上,還是問號。另外,國際大廠的重要專利將於2016年起陸續到期,短短一兩年之內,中廠要將Lumileds的專利效益用在市場上,也是挑戰。
國內磊晶龍頭晶電對此項最新發展不予置評;第二大磊晶廠新世紀則表示,Lumileds最重要專利在於覆晶,而新世紀早在2012年就取得美國專利,是國內廠商布局最早也最完整,對新世紀影響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資還在利用M&A切入LED和半導體這些高科技領域。
第二、美國大廠被中資收購後,多少會影響台商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第三、速度很重要,外部成長是速度的關鍵,台灣在這方面要多多學習。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併購者這次是創投而非策略性企業,或許代表未來新的趨勢。
第五、這個併購對象有很多IP專利,是最大的潛在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