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製造業的未來在東協、服務業的未來在大陸...哪一個產業的未來在台灣?


「我們在台灣投資已有一段時間,剛開始還可以,但這幾年坦白說,我們對台灣非常失望。」

和我說話的是一家多國籍企業大中華區總裁,我到大陸時順道拜訪他,他是美籍華人,但出生於中國大陸。

「台灣最大問題是市場失去了成長動力,不斷萎縮,整個台灣市場規模比一個南京還小。」

這家企業的產品和民生消費有關,相當知名,但過去我不知道原來就是他們家的。總裁知道我來自台灣,所以和我聊很多和台灣有關的事情。

「我有不少台灣朋友,偶爾也會去台灣,但老實說,台灣這兩年已被邊緣化了,我們要的是成長,不能待在一個no growth的市場裡面。」

我問他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是人口結構的問題,Aging很嚴重,人口不增長,所以像麥當勞撤出台灣不是沒有道理,未來還會更多。」

我提到台灣不是美食天堂嗎?大家都很願意在吃上面消費。

「這就是問題,台灣小吃太多,大家都在路邊攤隨便吃,不願意買好的產品回家。」

看來我們應重新檢討小吃對經濟的貢獻,雖然造就了許多個體戶,但都沒有交稅,也不利企業和外資的發展。

「台灣政府效率不行,從地方官員到議員,沒有人在乎我們。當然我們投資金額不大,不能要求什麼,但在中國大陸,一個小地方會從上到下歡迎我們,感覺上差別很大。」

我無話可說,台灣非但沒有關心外資,還經常給予行政刁難,用官僚窒息投資人,難怪外人投資比例全球名列末段班。

「台灣很可惜,基本上已無競爭力,市場越來越小,每個人只想過comfortable life。」

最近台灣經濟數據很糟,出口大跌,政府想要靠增加投資來提振經濟。

有人說台灣經濟不好,是因為大家都到中國大陸去了。但其實經濟不好是「果」,台灣投資環境不佳才是「因」,所以企業才去海外投資。

今天再叫企業去大陸設廠,除了鴻海外大概沒有多少人會響應,但這不代表企業或外商就願意在台投資。企業投資有幾個考量:成本低、市場大、法令友善,台灣通通不具備。

台灣的問題是自己不檢討改進,卻把所有原因歸結到中國身上。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大陸的確在打造「紅色供應鏈」,但為什麼我們搞不起來自己的「綠色供應鏈」?

最近有媒體引用巴菲特名言:「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那個人就是台灣,今年以來台股表現全球倒數第四,說明台灣的好運已結束了。

更殘酷的事實是,未來市場成長大部分來自彼岸,呼應了外商總裁抱怨台灣市場一攤死水的現象。統一中國控股剛公布上半年業績,稅後淨利較去年激增93%。

更有趣的比較是王品:上半年營收86億元,其中台灣5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1%;大陸營收33億元,成長35%。但真正分出高下的是獲利,台灣1.33億元,衰退71%;大陸2.92億元,成長83%,兩岸有天壤之別。

這說明了什麼?大陸市場動能遠超過台灣,台灣不管再怎麼努力,只能賺很少的錢,所以企業一定要走出去。

走出去不一定要去中國大陸。上周南僑宣布將以泰國為基地,進軍東協10國市場,未來產品再回銷台灣,換言之,東南亞是工廠,也是市場。台灣是什麼?只是一個小小的市場。

如果我是企業家,製造業未來可能轉以東南亞國家如越南為基地,服務業則不能忽略大陸市場,高科技產業還是要根植台灣,但還能投資什麼產業?很少人好好想過。

台灣最好的科技公司,都是為蘋果服務,蘋果的光輝照亮了這些企業,掩蓋了產業結構問題。最近蘋果業績不振,許多蘋概股馬上受到波及。

周末看了一本書《庫克時代-蘋果的榮光與挑戰》,講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整本書乏善可陳,但真正有意思的是談論中國女工和郭台銘的兩個章節,非常人性化。

蘋果、鴻海、女工,代表了美國、台灣和中國大陸,這一條線把所有關鍵都串連起來了,這才是台灣的命運:台灣一定要面向世界, 而且不能和中國大陸脫鉤。

台灣未來成功之道,在於如何運用中國大陸元素,就像調製一杯「中國雞尾酒」,你可以多一點中國,也可以少一些中國,但不能沒有中國。純台灣酒我們自己覺得很好喝,但全世界大部分人不會想喝它。

中國可以是一種想像,就像台灣自創的川味牛肉麵,這是當年老兵因為懷念家鄉口味,發明出來的美食,但並非來自大陸,而是MIT的Chinese Food。

全世界都正漸漸被染紅,然而如何東西融合,是很大挑戰,這正是台灣的機會。過去我不喜歡fusion的東西,不論是食物或文創,總覺得不夠道地,但隨著環境改變,我越來越能欣賞好的作品,全世界fusion做得最成功的是日本人。

台灣熱衷去中國化,然而這反而會摧毀台灣價值,日本人就不會隨意去否定他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如果有一天世界覺得台灣的「中國雞尾酒」比大陸調得還要好,台灣就成功了。

颱風夜看著狂風暴雨摧枯拉朽、席捲全台,土石流迅速將民宅淹沒。台灣正面臨經濟上比蘇迪勒大十倍的暴風,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