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遠傳 中嘉, 凱基證 香港上市, Teva 愛力根, 中國六大新興產業, 農村電商, 日經 金融時報, 攬才障礙, 企業在台籌資, 優步中國, 中信金 全照證券

遠傳/ 中嘉
遠傳電信進軍有線電視市場,董事會昨(30)日通過以債權持有方式,與全台最大有線電視業者中嘉網路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打進用戶家庭的「最後一哩」路。據了解,全案收購金額低於700億元,是台灣近兩年交易金額最大的併購案。

在遠傳補足了有線電視的業務後,可在數位匯流版圖上有更多想像空間,與中華電信、台灣大的戰爭也從電信三雄,升級數位匯流三雄就定位,群雄霸業開打。

遠傳昨天宣布,與摩根士利亞洲私募基金(MSPE Asia)合作,摩根士丹旗下管理基金NHPEA與台灣資金合資,向安博凱(MBK)買下中嘉網路百分百股權。同時遠傳以不超過171.2億元內,認購中嘉母公司的公司債,未來可望以債作股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取得優先認購中嘉股權的權利。

據了解,中嘉目前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EBITDA)約70億元出頭,此次EBITDA交易倍數為9.5倍,金額低於之前旺中併購中嘉的762億元,也低於頂新併購中嘉的725億元,遠傳的併購案可說是買得划算。

路透社也引述銀行界人士表示,摩根士丹利與遠傳也與台灣銀行等多家銀行一起洽談以16億美元(折合台幣約506.4億元)的聯貸案,將成為收購中嘉的主要的資金來源。

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表示,在MSPE Asia併購中嘉網路後,遠傳將因這個策略合作,在數位匯流版圖布局更加完整。過去遠傳有行動通訊的優勢,儘管透過手機裝置也可進軍家庭,提供用戶行動上網服務,在MSPE Asia投資中嘉後,遠傳未來可以藉由與中嘉合作加強家庭網路的布局,進軍智慧家庭市場。遠傳也將積極跨向物聯網大平台、醫療照護、車聯網等重要新服務。

遠傳總經理李彬表示,遠傳要提供用戶全方位智慧生活,未來與中嘉策略合作,可經由電視及行動裝置,實現處處、時時上網,享有智慧化生活。

中嘉大股東安博凱2006年時,約以516億元收購中嘉,此次出售中嘉,可望有180億元獲利入袋。

電信三雄中,中華電信行動用戶數超過1,115萬戶,旗下網路電視MOD則有130萬用戶,富邦集團旗下台灣大用戶數達742.6萬戶,台灣大加上凱擘在有線電視用戶中達155.5萬戶,在數位匯流產業中兩強爭霸。遠傳行動用戶數約741萬用戶,現在4G用戶數超過220萬戶,市占第二,今年4G用戶數將突破300萬戶,加上中嘉旗下129萬有線電視用戶,市占約23.7%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信公司和有線電視合作代表「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是完美的組合,康師傅魏家的台灣之星原來要併購中嘉,現在被徐旭東撿了便宜。

第二、去年遠傳就有機會併購中嘉,但出價過低,輸給頂新魏家,現在不但順利買到中嘉,還可以用較低的價格。

第三、本案的特色之一是上市公司和PE結合,這是國外和中國大陸併購基金常用的方式,台灣企業到現在才開始領悟到其好處。

第四、出價9.5EBITDA,可以說相當之高,安博凱當年出高價購買中嘉,但這次仍然有180元獲利入袋,可以說外資PE投資台灣有線電視至今沒有虧錢過。9.5EBITDA算是”full value”,旺中出的762億和頂新的725億是”over value”

第五、本案設計最巧妙的地方是先用PE投資中嘉,然後遠傳再用債的方式讓遠傳間接持有中嘉,避開黨政軍條款,等未來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再安排遠傳正是入股,有一點類似可轉換公司債,唯一不清楚的是未來換股比例,相信現在已經有先談好。這和25年前台灣讓外國人投資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是一樣的作法,當時台灣尚未開放外人投資股權,所以外國人買的是「暫時」不可以轉換的可轉換公司債。

第六、報載前摩根史丹利郭冠群的達勝創投是此次配合台灣方的共同投資者,我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達勝和阿里巴巴馬雲的雲峰創投合作,如果他們是本案的共同投資者,可能會被冠上中資間接投資中嘉的影射,會讓案子卡住,上週已經有一件類似案子即華犇創投的戴偉衡投資通信軟體「揪科」被台聯立委指控有中資色彩,其實該創投本身根本無中資,只是戴有另外和大陸創投合作,這和達勝/ 雲峰的情形類似,我們相信遠傳絕不會用石頭砸自己的腳。

凱基證/ 香港上市
金融業打亞洲盃,出現突破性進展。開發金控昨(28)日宣布,旗下凱基證的香港、新加坡及泰國等所有海外子公司,將整合在一家控股公司下,並以此公司作為控股主體,規劃在香港上市,成為台灣金融機構在海外上市的首例。

據了解,預計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名為凱基香港,凱基證仍保有控股股東地位。開發金表示,在打亞洲盃政策前提下,若海外子公司順利在香港上市,是台灣金融機構海外營運實力的展現。

凱基證近年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海外獲利第1季達10.26億元,占凱基證券全部獲利的34.4%。凱基證認為,在香港及亞洲等地的海外業務獲利不斷提升,已占凱基證整體獲利三成以上,具備海外上市實力。

據了解,凱基證擬成立一家在開曼註冊的控股公司,持有香港、泰國及新加坡所有海外子公司的股權,並由這家公司向香港聯交所申請IPO(首次公開上市)。因此案還需金管會同意,尚未有上市的時間表。

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這項整合機會將建立港、星、泰各區域間更緊密的業務合作,凱基香港可透過凱基泰國迅速地打入東協市場,分散凱基香港來自個別國家或市場的業務風險;凱基香港未來業務將以主打香港加東南亞市場的區域型證券商為特色,與同在香港掛牌的中資券商做出明確市場區隔,吸引國際投資人目光。

為何要選在香港上市?張立人表示,香港具有世界金融中心地位,透過在香港IPO充實海外資本,將是凱基香港持續掌握業務與客戶、維持領先的必經之路。

張立人指出,凱基香港在香港逾400家券商中,於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市占率排名,已經高居前20位,為避免在海外同業積極於香港併購、上市及增資的競爭過程被邊緣化,凱基香港透過IPO擴充資本,將增添更強而有力的競爭利器。

我們的看法:

第一、由於服貿遲遲未過,陸資無法投資參股台灣金融機構。

第二、但如果是在中國大陸或境外,就沒有關係,富邦金經常擔任在香港上市的中資銀行的戰略投資人,反過來說,若凱基證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一樣可以引進中資戰略投資人,不需再經過漫長的經濟部投審會審核流程。

第三、富邦金經常擔任香港上市的中資銀行戰略投資人,反過來說,若凱基證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一樣可以引進陸資戰略投資人,不需再經過漫長的經濟部投審會審核流程。

第四、凱基海外第一季獲利達10.26億元,說明凱基已是一家相當國際化的公司。

第五、未來越來越多台灣企業會朝海外或中國大陸上市,台灣資本市場會漸漸被邊緣化。

第六、凱基未來可能會透過海外併購方式成長,台灣現有法規不利企業以換股形式海外併購,若有海外融資平台,跨境併購會變得比較容易,腳步會加快,這也是為何去年大陸中信集團選擇到香港整體上市的原因。

Teva/ 愛力根
醫療產業的併購潮熱度未減,消息人士指出,全球最大學名藥製造商Teva製藥有意以400億至450億美元併購愛力根(Allergan)的學名藥事業部門,鞏固其市場優勢地位。
兩名消息人士表示,協商已接近完成,併購案最快可能本周一即發布。

醫療產業併購風潮正盛,據彭博資訊統計,今年已宣布的併購案總金額已超過1,800億美元,依此速度推估,今年可望超越去年的2,000億美元。

一旦完成愛力根旗下學名藥部門的收購,以色列的Teva可能放棄對另一家學名藥廠邁蘭(Mylan)的併購努力。彭博資訊分析師克魯托霍洛表示,考量到近來業界的關注程度,現在或許是愛力根考慮出售學名藥事業的適當時機,可拿到更高的價碼。

專利藥品的利潤率最高達80%,學名藥則為50%;愛力根執行長桑德斯或許也較屬意致力於高價藥物的成長。克魯托霍洛指出,在桑德斯領導下,愛力根可能較傾向「專利藥物,因為這他的專業領域」;「對公司而言,這是較具吸引力的成長領域」。

愛力根最暢銷的藥物,是消除皺紋的肉毒桿菌(Botox)。

Teva一向有意收購邁蘭,藉此穩固自身的業界龍頭地位,本月稍早Teva準備將收購價提高至430億美元,但邁蘭迄今均拒絕Teva的收購,並有意自行併購Perrigo

目前的愛力根已是併購後的產物,201411Actavis Plc協議以660億美元買下Allergan,今年3月完成交易,6月將合併後的公司改名為Allergan,成為醫療業巨人。Allergan今年估計營收超過200億美元,學名藥部門去年營收為67.5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Teva是全球最大學名藥製造商,當然不能在這場併購大賽中缺席。

第二、醫療是今年全球併購中最主要的產業,說明未來產業整合大者恆大,也代表醫藥大廠亟欲以併購手段切入新藥市場。

第三、愛力根剛剛和別人合併,又馬上又被Teva併購,說明了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不只是大者恆大,而且越併會越有價值。

第四、台灣生技產業雖然發達,但規模普遍太小,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打世界盃,要不然就應該大幅開放讓外國公司前來併購。

中國六大新興產業
中國正在為往後3年的經濟發展尋找新的引擎。中國發改委昨(23)日公布,20152017年推動中國產業轉型的6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包括強化積體電路(大陸稱集成電路)的紅色供應鏈、「互聯網+」相關的產業創新能力、訊息消費、醫療保健、海上天然氣開採和海洋探勘的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培育發展等6大工程建設。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加強紅色供應鏈的部分,發改委提出,未來將規模量產3228奈米晶圓製造,並研發1614奈米晶圓,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積體電路龍頭企業,並逐步形成產業鏈格局。據悉,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等積體電路國際巨頭目前已進入1614奈米競賽,下一階段將決戰10奈米。

今年稍早,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宣布,與美國行動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及華為,合資設立「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打造中國最先進的積體電路研發平台。

去年10月設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一期規模預計達到1,250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家及各省產業基金規模更達到6,000億元,未來10年更預計引入5兆元資金。

此外,近年來迅猛發展的網路新型創業也列入發改委6大新興產業之一,強調「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的產業創新能力,並推進創新驅動轉型區域試驗區。據悉,近日昆山市政府正著手建立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放寬台資企業在實驗區內投資電商的持股比例最高可至100%。

其他新興產業方面,訊息消費工程則將著重民生訊息服務、衛星訊息應用技術和訊息安全等3方面;提升新型醫療保健技術工程,包括基因檢測、現代中醫等新型醫療技術;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方面,則將重點放在天然氣海上鑽井平台的技術研發突破。

發改委日前表示,截止5月底,「十二五」的7類重大工程包已開工221個項目、33個專項,累計完成投資3.1兆元,基礎建設投資仍是支撐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一向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比如說十二五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

第二、這次提出2015-2017轉型6大新興產業,非常值得重視,雖然不是正式的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但點出了未來三年大陸經濟「轉型」的新方向。

第三、集成電路列為第一項,這正是對台灣產業影響最大的部分。

第四、「互聯網+」是李克強喊出的口號,現在中央又將它進一步深化,變成國家戰略。
                   
第五、第一次看到「訊息消費」被列為戰略新興產業,其中「訊息安全」意義很清楚,但「民生訊息服務」和「衛星應用技術」不知是什麼,前者可能「大數據」有關。

第六、醫療保健是老概念,但這次提出「基因檢測」和「現代中醫」等更細的項目,值得關注。

農村電商
陸電子商務消費的新藍海在農村。阿里巴巴這幾年的目光從城市轉向農村,動員各種資源,就是要打通農村電商各種環節。舉凡物流、融資、人才培訓及店面上線,都可見阿里巴巴家族的身影。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也在7月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第二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直指農村電商前景無限,是未來電商產業的發展重點。

在此必須釐清的是,農村電商雖冠上「農村」一詞,但並非全然指農村。事實上可泛指一般大陸縣級城市,行政級別類似於台灣的鄉鎮市區。

根據阿里巴巴提出的發展架構,大陸農村電商又可細分兩個發展階段:先是買,再來是賣。與城市不同,農村電商尚處於萌芽階段,網購雖已掀起革命,但離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顯然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計畫的第一步,選擇在農村建立代購服務據點,由專人協助農村民眾下單、收貨,無形中延續一種實體商店購物之感。

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鎮金家村的一家小雜貨店裡,除了擺滿泡麵零食和日常用品,店裡的一角也堆著各種大小不一的網路包裹。視線來到收銀台處,抬頭一看,上方的大螢幕停留在淘寶網某檔夏日特價活動的頁面。坐在收銀台內的雜貨店老闆娘鄭禮英,33歲的她經營雜貨店5年多,本著增加收入的心態,2014年報名並通過篩選,成為首家農村淘寶服務站的女主人。現在她平時除了賣東西,幫來店客人處理網購事宜,還要肩負起網購商品的推廣跟宣傳。

鄭禮英表示,村裡的人多還是要看實體商品才安心。因此她偶爾配合淘寶網的促銷活動,自己先去買一些產品,做為樣品來供來店客人「體驗」,藉此來創造更多下單機會。靠著「返點」(點數現金回饋)機制,她幫越多人下單,就有更多機會累積更多的點數,進而轉換成購物現金,這也是她目前主要的獲利來源。

按照金家村的經驗,農村電商最大的商機或許是在消費性產品,如服裝、家電或3C產品。鄭禮英指出,對於食物、衛生紙等日常必需品,人往往都是等到有需要才來買,而這個需要往往急迫,必須立即得到滿足。根據阿里研究院的統計或也可得到佐證,2015年上半年農村淘寶的前10名的熱門商品,多集中在消費性產品,其中大家電位居第一,女裝第三,手機則為第六。

隨著大陸電商下鄉,有望帶動起消費性產品的龐大需求,家電和3C產業和供應鏈未來將可受益。不讓消費性產品專美於前,旗下擁有多個食品、飲料、清潔劑和個人護理產品品牌的聯合利華(Unilever),7月也與阿里巴巴簽署合作協議,拓展大陸農村市場之餘,也搶跨境電商零售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農村有大量人口,和糧食息息相關,更影響收入分配和政治穩定,所以對中央而言是重中之重。

第二、阿里巴巴將電商引進農村,造成革命性的變革,意義重大。

第三、電商結合「大數據」可以讓社會整體資源配置和流通變得更有效率,不再只是賣一些家電產品到農村刺激經濟而已。

第四、台灣農業技術間先進,但農村和農民已經式微,現在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回到農村,應該發展「互聯網+」,打造平台,不只透過網路販賣加值農產品而已,更應從宏觀的角度重塑台灣的農業經濟。

日經/ 金融時報
日經公司(Nikkei)收購金融時報後,社長保證尊重金融時報編輯獨立,並將擴充金融時報品牌。但外界並不看好這樁併購案。
日經社長喜多恆雄在2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金融時報和日經新聞的理念和價值觀是相同的,將會維持金融時報的編輯獨立,且「金融時報仍將會是金融時報」。他並表示,日經將讓金融時報「更為茁壯」。但金融時報自己報導指出,日經在合約中並未具文納入對編輯獨立的保證或保障。

併購金融時報對日經新聞來說是錦上添花。分析師指出,日經真正買到的是全球影響力,「靠收購躋身大聯盟」,以及打造新興數位事業的策略。日經旗下日本最暢銷的日經新聞社長岡田直敏表示,透過併購金融時報「來換取時間」,藉以加速擴展海外版圖。他表示,會「珍視」金融時報的自主性,一面也尋求在金融時報版面增加刊登日經的新聞。

Newsonomics媒體分析師達科指出,日經和金融時報會結合兩者的編輯資源,進一步拓展亞洲地區的其他市場;日經也能受惠於金融時報的數位能力,提升廣告和訂閱收入。

然而,也有人對併購案仍有疑慮。舉報日企奧林巴斯(Olympus)不法行為的前英籍執行長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說:「日經在業界日本並不被視為獨立的媒體。」

彭博報導也指出,儘管日經做了諸多承諾,但眼前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首要問題就是日本企業併購海外企業的過往紀錄並不光彩,幾乎都以失敗作結;另個問題則是日本和英國的新聞習慣和文化也不同。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時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聲譽最卓著的金融媒體,轉手當然引人注目。

第二、大家都以為金融時報會賣給德國媒體,沒想到最後日經提高出價一億美元,竟然順利買下標的。

第三、在安倍經濟學下,日本人再次形成以投資併購帶動經濟成長的意識,積極走出去,畢竟日本國內成長的動力已越來越弱。

第四、日本人的問題在於海外經營,就如同上個世紀大肆買美國資產一樣,但不懂得文化融合之道,SONY買哥倫比亞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第五、但今天中國企業開始打積極走出去世界盃,日本當然不甘落於人後,在可見的未來都會是全球併購的要角。

攬才障礙
勞動部鬆綁在台企業聘用外國人才法規,但必須是「設立未滿五年」的新創公司,或是年營收千萬以上的企業,讓多家生技業者依然無法適用。國內新藥龍頭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昨天指出,新藥研發,十年是最起碼的時間,這段期間不能聘用外籍人士,對研發當然有影響,應該將相關限制全部廢除。

根據外國人士聘用規定,包含大陸地區的在台企業必須年營收超過千萬元,或是設立未滿五年的企業符合登錄興櫃等五大要件之一,可以申請聘用,是政府鼓勵創新的政策。

但包括醣聯、浩鼎、安克生醫、杏國、合一這五家在二○○一到二○○八年間設立的生技公司,即使已通過工業局的科技事業認定,屬於創新企業,但因為設立超過五年,年營收又不到千萬元,還是無法聘用外籍人士。

張念慈表示,新藥研發的過程漫長,十年是最起碼的時間,許多技術人才都是外籍,只好設法變通。他說,浩鼎即透過美國子公司延攬外籍人才,但對公司的運作還是不便。

太景生物科技財務長詹孟恭指出,相較美國對在納斯達克掛牌的新創公司人才幾乎無設限,台灣還有進步的空間。

張念慈認為,法規不該對人才做太多設限,現在正是台灣生技業最需要各式人才的階段,不能只看公司「現在」的營收貢獻,「這些公司未來有很大的機會帶進巨大營收」。

曾在國內知名藥廠工作,現為工銀證券投資顧問的廖昌亮也指出,沒有營收的生技公司,多半為研發型或創新型公司,這些生技企業最需要的就是引進國外高階人才、借重國外經驗,或做國外技術嫁接,提升國內的生技產業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政策對外資不友善,對外國人才來台工作也極不友善。

第二、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30年前,而且以藍領勞工為主,沒有考慮白領菁英人才。

第三、新加坡對跨國人才的引進最積極,值得台灣學習。

第四、美國就因為是人才大熔爐,所以才有競爭力。
                   
第五、就像引進外資一樣,台灣政府吸引人才首要的考慮還是中國身分,很多大陸背景但已拿到外國公民身分的大陸優秀人才無法到台灣來工作。

企業在台籌資
金管會昨公布今年上半年企業籌資情況,從數據顯示企業籌資後,寧可投資海外、也不願在台擴廠,使企業在台擴廠金額僅剩358億元,創自2009年以來、6年新低水位;而反觀企業投資海外金額卻創歷史新高。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王詠心解釋,企業在台投資,除了擴充廠房設備、也須看充實營運資金。她說,充實營運資金有成長,代表未來購料需求增加,不宜用單一統計數據來判斷企業籌資的意涵。

她說,企業辦增資計劃時,有些資金拿去擴充廠房設備、有些拿來還債等,金管會會追蹤資金用途和效益。有些公司為了避免被控管,籌資後先拿去償債,再用自有資金、銀行借款等做擴廠用。

據金管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公開發行公司共籌資2686億元,較去年略減7.36%,若拉長以3年來看,則是公募金額逐年下降、私募金額反增,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主因受企業預期今年將升息,導致今年籌資縮手。

若進一步以企業籌資後,資金運用來看,企業籌資後、僅14.62%358億元做擴充廠房設備,創2009年海嘯後的新低水位,顯示國內投資不振。反觀企業做國外轉投資,則攀升到291億元、佔比11.91%,創歷史新高水位。

為促進國內投資,行政院已力推「救經濟」措施,其中提出5000億元給中大型企業的資金活水。

為配合行政院方案,金管會昨邀央行、財政部、經濟部、國發會、中小企業信保及台銀、合庫、國泰世華銀等業者研商,提供5000億元額度,協助非中小企業取得營運資金、擴大投資。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說,所謂「非中小企業」是指營收超過8000萬元的中大型企業,5000億元專案貸款,最快將在81日上路,實施期間到明年底。

她說,這次5000億元專案貸款,和過去差別是,信保保證成數將從過去7成提高到8成,且新增整廠、整案的系統性輸出貸款,短中期周轉金貸款,單一案最高6000萬元,資本性支出則是2億元。她說,例如ETC整廠輸出,屬軟硬體加上服務的輸出,或是u-bike系統整合,會帶動出口成長,增加廠商出口需求,促進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企業在台籌資不振,代表投資意願低。

第二、金管會法令需要修改,現在籌資主要目的都必須要和擴廠連結,但台灣已不再適合大規模建立工廠。

第三、私募超過公募,代表策略投資人越來越重要。

第四、海外轉投資增加是正常的,台灣企業應該打世界盃,積極走出去。
                   
第五、金控都想打亞洲盃,也需要增資,但向國內散戶募集是絕對錯誤的作法。

第六、政府成立5,000億額度,協助非中小企業取得營運資金、擴大投資,沒有特別意義,大企業向銀行本來就借得到錢。但成立「併購基金」卻有一定道理,因為這是股權,不是銀行債權,有政府的信譽在裡面,對於企業走出去打世界盃和亞洲盃有幫助。

優步中國
欲積極攻入中國龐大「出行市場」,擬將成為獨立公司的「優步中國(Uber中國業務)」,一出師便遭逢不利!先前優步中國擬進行高達10億美元的首輪融資,不料母公司Uber高層、百度等各投資方各持己見,市場盛傳該輪融資已經被迫叫停。

騰訊科技報導,自Uber開始針對中國業務單獨發起融資,便一直傳出各投資方的爭議。一名投資人表示,對於優步中國的融資,投資機構態度積極,但在公司估值上卻出現重大歧見,各方對股權比例亦存在爭議,使融資在不久前已暫停進行。

據悉,優步中國在本輪融資中,估值區間位於50億~90億美元,差異高達40億美元。儘管優步中國發展潛力龐大,但「刷單買訂單」的傳聞從未停過,導致其營業數據屢遭質疑,中國投資圈內不少投資者皆傾向壓低其估值再行投資。

另一方面,在優步中國的股權結構方面,目前母公司Uber高層持有大量股份,擁有控制權,需要時間釐清股權結構,這也是暫停融資的原因之一。而上海新興戰略版有望在明年推出,若優步中國計畫明年上市,理清股權結構將是必要之舉。

即便是與Uber合作密切的股東百度,態度也不甚明朗,一方面希望借助優步中國在中國出行市場扳回一成,但同時也希望能以更低的成本提高百度持股比例。百度先前在優步中國的持股比例約為10%左右。

不過,中國官方對於「專車(網路預約出租車)」的政策風向,也是投資者考量的重要因素,而Uber到目前為止依舊在爭取相關牌照。滴滴快的合併後,中國出行市場競爭激烈,對於優步中國而言,近兩三年的融資經營將決定後續市場地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優步和滴滴快的雙方的大戰很像當年eBay和淘寶的大戰。

第二、最後eBay大敗,撤出中國,馬雲則變成互聯網之神,這次結果可能也會相同。

第三、中國市場和其它市場不同,所以Uber希望將優步中國獨立。

第四、上海戰略新興版對於吸引重量級互聯網公司上市的確有效,不管是大陸本土公司或像優步中國這樣的外國公司。
                   
第五、台灣一定要加速打造互聯網電商生態系統,以「互聯網+」改造現有經濟體系。

中信金/ 全照證券
中信金控大陸版圖明年將「三箭齊發」,昨天宣布將取得福建自貿區台資金融機構合資全照證券公司資格,與大陸國營事業攜手成立證券公司,預計明年第二季開業。

此外,中信金參股大陸中信銀國際案、中信人壽併購台壽保案將陸續完成,可取得台灣人壽於大陸廈門的君龍人壽。完成後,中信金將串連上海分行、廣州分行、北京代表處、申設中的廈門分行以及併購的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深圳、上海及北京等據點,建立完整大陸金融平台,證券、銀行與保險三引擎到位。

據了解,中國大陸只計畫發出兩張福建自貿區的台資金融機構「合資全照」,中信金拿到其中之一意義重大。一旦獲得台灣金管會與投審會以及對岸主管機關同意,中信證將成為台灣第一家在大陸擁有全牌照證券業務的台灣金融機構,可經營大陸券商最重要業務的「A股經紀」業務,領先其他台灣同業。

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表示,中信金旗下子公司中信證與大陸福建華投投資、福建省電子信息公司簽署協議,一同在福建自貿區成立合資全牌照公司,中信證將出資人民幣三點九二億元、持股百分之四十九並參與經營,三方將共同出資人民幣八億元。

吳一揆指出,福建是海西經營特區的戰略地點,又是台商熱門投資區,且今年福建自貿區作為「一帶一路」政策核心區,也是大陸對外開放以及兩岸經濟合作先行先試的重點區域。

吳一揆說,此案預計八月底向金管會提出申請,加上投審會以及對岸主管機關審核時程,最快將在明年第二季開業。

吳一揆表示,大陸資本市場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股市每天成交量達人民幣上兆元,是台灣股市的五十倍到一百倍。相較台股以外資法人、國內法人與三戶各占交易比重三成多,陸股投資人結構中有七成是散戶,又與台股以往演進歷史相近。

吳一揆估計,未來十年大陸券商業務複合成長可以達到百分之十五,券商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也會有百分之十二到廿水準,仍具投資潛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部是全照證券資格,但不是唯一,元大、凱基和富邦也都已經找到大陸合作夥伴。

第二、中信金進入大陸較晚,正透過一系列併購後來居上,將來在銀行、證券和保險都會有旗艦機構。

第三、中信金人壽併購台灣人壽,間接取得台壽保在廈門和建發合資的君龍人壽的控股權。由於大陸短期內不會再批合資壽險公司,所以這張執照很值錢。

第四、稍早中信金併購中信國際在大陸所持有的外資全資深圳子行,也相當具有代表性。
                   
第五、這些都說明併購是台灣企業和金控後來居上的重要手段。

第六、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將來台商進入大陸可能會轉以福建為重要基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