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創會理事長的話
鴻海/ 矽品
日月光先前宣布公開收購對手矽品25%股票,矽品昨閃電宣布,將與鴻海簽署合作意向書,以新股換新股的方式交叉持股。增資之後,鴻海將持有矽品21.24%股權,這代表,就算日月光公開收購成功,鴻海將超越日月光成為矽品的最大股東。
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昨表情嚴肅說,與鴻海換股比例是2.34比1,雙方都發行新股,以新股換新股的方式交易結盟,這與日月光收購矽品股權沒關係。他強調,矽品和鴻海早就有合作關係。至於雙方完成發行新股、交換股權的時間,在法規程序許可下,希望能在今年底前完成。
日月光21日拋出公開收購議題,矽品的審議小組昨提出回應,據會計師估算,合理價格在每股48.91元至60.58元,與日月光開價每股45元有段差距;矽品指出,日月光一邊強調不會涉入經營,但又定調公開收購目的在於尋求建立合作基礎,憂慮日月光的公開收購案未必有利於矽品及股東。
矽品透過與鴻海交互持股成為策略合作夥伴,鴻海將持有矽品約84萬張股票、占矽品增資後約21.24%股權,矽品則將持有鴻海約35.9萬張股票,占鴻海增資後約2.20%的股權。
業界人士表示,面對惡意收購,矽品確實只剩下「白騎士」這招可以解圍,也就是透過新股增資的方式,引入另一大股東。目前看來鴻海是最大贏家。但這對提升台灣封測產業競爭力沒有太大幫助。
外界關注矽品的董事會結構會否改變?林文伯強調,「2017年前董事會都不會改選」;鴻海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劉揚偉也指出,「介入經營權一直不是鴻海的最終目標」,「相信林董在合作上能帶我們走出新格局。」
劉揚偉並表示,在目前行動裝置愈趨小型化之際,鴻海若能整合系統封裝技術,藉以提高客戶競爭力,「是鴻海迫切需要的」。
令人玩味的是,同為蘋果(Apple)供應鏈的鴻海及矽品,在結盟綜效上特別點出了「高辨識度指紋偵測模組」、「MEMS應用」,及「高像素照相功能模組」等項目,法人指出,這些恰巧是日月光取得蘋果訂單的重要零組件供應項目,讓人頗有雙方結盟搶蘋果訂單的聯想;法人認為,短時間內雖對日月光不會有立即影響,但後續仍難免有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矽品明顯不接受日月光的公開收購,而且非常反感,才會轉而和鴻海交叉持股,但條件並沒有比日月光好。
第二、這個聯姻只有短短的一個禮拜,實在驚人,台灣企業deal-making的能力突然躍升為A級,不輸歐美,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在這麼短的時間要談成一筆交易,先前彼此的認識和信任相當重要,也需要有關鍵的人士協助,在這個案子上就是宣明智。
第四、最重要成功的理由,還是彼此利益的結合。矽品是一家好公司,鴻海當然不會放棄見縫插針的機會,另外交叉持股也可以鞏固股權。
第五、台灣電子五哥手上現金過多,因此有所謂的「廣達銀行」,錢都拿去做投資,現在把錢拿來投資本業,協助產業整合,正是時候。
第六、但鴻海和矽品產業彼此關聯性不大,矽品和日月光是水平整合,可以擴大規模,強化全球競爭力,比較有意義。
第七、金管會的態度很重要,之前有明顯不歡迎「敵意併購」的傾向,但現在已經放寬,只要程序透明公開,主管機關不會干預,這是一大進步。
第八、台灣電子業會逐漸形成「產業聯盟」,將來一起打世界盃,走出去海外併購。
晨發/ 奕力
日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才在喊要併購,各界還在猜要買日本還是美國公司,沒想到昨(26)日聯發科就宣布要透過孫公司晨發以36.7億元現金收購驅動IC設計廠奕力。市場認為,受聯發科此一布局威脅的廠商,首推全球前兩大驅動IC設計廠聯詠、奇景,其次則是觸控IC雙雄新思及敦泰。
晨發科技預定以每股新台幣51元的價格,以現金支付方式取得奕力全部股權共計71,753,129股(溢價幅度15.5%),並將在雙方公司取得股東臨時會同意,與相關法律程序完備後進行合併,目前預計在2016年第二季完成合併。
由於聯發科是以子公司晨星旗下的晨發進行該收購案,因此聯發科不需召開重大訊息說明,而是由被收購的上市公司奕力董事長黃啟模出現在證交所進行說明。他指出,奕力將併入晨發成為消滅公司,完成合併後,未來會更名回奕力,屬於晨星半導體旗下的公司。
奕力目前營收約有70%來自於手機客戶、25%來自於監視器、電視客戶,其他部分則為觸控面板相關。奕力今年在大尺寸面板驅動IC有重大突破,以今年上半年的出貨量來看,已有約3成的大尺寸面板驅動IC出貨給電視面板廠,優於去年同期約2成的水準,目前以台系面板廠為主,陸系面板京東方仍在送樣中,而奕力也將計劃在今年第3季正式推出4K2K的面板驅動IC。
由於全球最大電視廠三星,不但提高自有電視主晶片供給量,也提高驅動IC自給率,未來三星將朝向整合主晶片、驅動IC的模式達到成本下降的目標,因此奕力在電視面板驅動IC上有了重大突破,正是聯發科為晨星出手收購奕力的關鍵。三星提高自給率、加上聯發科進行收購奕力,對目前大尺寸驅動IC前兩大廠聯詠、奇景,無疑是一大威脅。另一方面,晨星收購了奕力,正可以其觸控IC的技術延伸朝向目前新思、敦泰才具備的驅動、觸控整合型單晶片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和歐美積極以投資併購整合半導體產業,逼得聯發科不得不因應,據說格羅方德是大陸下一個併購對象。
第二、只有半導體龍頭業者才能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在台灣的責任就落在台積電和聯發科身上。
第三、台灣IC設計公司規模普遍太小,缺乏全球競爭力。
第四、併購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最重要的關鍵字,然而時不我予,大陸積極挖角,台灣沒有條件什麼事情都自己慢慢來。
宏碁
宏碁今年股價與總市值頻破底,頻傳可能遭敵意併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昨(26)日嗆聲「敵意併購放馬過來」。
他認為,台灣企業重使命感與文化,就算有人意圖透過市場收購宏碁股權,也僅是付出很大代價買到「空殼」,用錢也買不到公司品牌與經營的價值。
公開資訊觀測站統計,宏碁全體董監至6月底持股比重約8.13%(約23萬4,844張),以宏碁昨日收盤價11.15元計算,有心人士僅需26.19億元在公開市場收購,就能拿下與公司派相當的持股,與經營團隊對抗。
時逢日月光宣布收購矽品至多25%股權,被市場解讀為敵意併購,宏碁具有品牌、市占等優勢,但近期股價受PC市況不振、全球股災衝擊,一度跌破面額10元,總市值僅約300億元,可能成為有心人眼中「俗又大碗」的併購標的,公司恐遭收購的傳言引發市場議論。
分享施振榮昨天出席宏碁藍天智造大會時表示,他在一、二十年前就思考過這類(萬一遭敵意併購)議題,儘管PC市況已非當年,但相較美國敵意收購常態,台灣企業更重經營使命感與文化,且客觀環境不容易施行。
施振榮認為,敵意併購必須先付出很大代價,相信宏碁股東也不願意在此時於市場低價時拋售持股。更何況,公司品牌是靠人發展,一旦被敵意收購,既有團隊可另起爐灶,讓對方僅買到「空殼」,等於是用錢也買不到公司品牌與經營的價值。
近期多家上市櫃公司發動庫藏股護盤,施振榮透露,他曾在內部會議討論時提出買庫藏股計畫,但經財務單位專業審慎評估,最後否決相關提議。
施振榮說,大股東暨執行長陳俊聖買進公司股票,是對公司有信心而不是護盤。「短期護盤」的心態是錯誤、並非長期的價值發展。相信市場未來將自然反映宏碁基本面經營的成效,他對長期發展有信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碁曾是台灣最早走出去海外併購的企業,現在卻要擔心被別人併購。
第二、宏碁沒有強大的技術,最大的價值在於品牌。
第三、宏碁應該轉型為「平台」,成為「互聯網+」公司,和各個垂直領域的佼佼者合作,如醫療和教育,進行資源整合。
第四、宏碁正在努力轉型,至少有轉型的企圖心、策略和執行計畫,值得肯定。
第五、台灣電子業的少數品牌業者可以考慮合作或合併,我認為宏碁應和宏達電合作,才能強化彼此競爭力,走出困境。
台積太陽能
台積電昨(25)日宣布,100%持股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事業台積太陽能公司,因業務發展已不具長期經濟效益,將於8月底結束工廠營運,意味台積電正式退出太陽能事業。台積電指出,相關虧損將於第3季認列完畢,預估衝擊每股純益約0.07元。
在台積太陽能結束營運之後,台積電在太陽能的投資將剩下2009年以每股82.7元、總金額62億元的太陽能電池廠茂迪持股,茂迪昨天收盤價為27.5元,僅剩台積電當初入股價約三分之一,台積電透露,會於適當時機,在不影響茂迪營運的情況下處分茂迪股份。
台積電2009年起投入新能源開發,2011年分割成立LED事業台積固態照明,以及太陽能事業台積太陽能,不過因難以獲利,今年1月台積電才將旗下台積固態照明股權售予晶電,如今台積太陽能又吹熄燈號,等於台積電在綠能領域的兩大事業經營皆黯然收場。
對於決定結束台積太陽能營運,台積電表示,由於台積太陽能屬市場後進者,缺乏經濟規模,雖然其CIGS薄膜技術轉換效率領先全球,但在成本上不具競爭優勢。經評估後認定,即便執行最精進的成本減抑計畫,也恐難逆轉成本劣勢。
雖然台積太陽能將走入歷史,但台積電強調,將持續提供所有既有客戶的產品保固,並邀聘所有廠內約365名人員至台積電任職。
外界認為,台積電接下來將更專注於晶圓代工本業,全力衝刺12吋廠產能布建,包括大陸12吋晶圓廠投資。目前台積電正積極進行南科及中科12吋晶圓廠產能擴建,做為先進製程生產重鎮,預料下月也會提出登陸興建首座12吋晶圓廠投資,更鞏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地位。
台積太陽能董事長暨台積電資深副總左大川表示,台積電相信太陽能電力一直會是重要的綠色能源,且太陽能模組製造仍是健全且持續成長的產業。但台積太陽能經過六年努力,仍未能發展出穩定獲利的模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說明即使台積電也可能投資失敗,畢竟高科技隔行如隔山。
第二、台積電曾想要跨行轉型,但最後還是失敗。
第三、我們認為問題之一是台積電什麼事情都想要自己來,其實應該多利用兼併收購和策略聯盟,過去二十年台積電幾乎從不做併購。
第四、這也說明太陽能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行業,全世界很少人真正賺到錢。
丁家宜
知名保養品品牌「丁家宜」回娘家,台商莊文陽四年前以人民幣24億元(約新台幣120億元)將「丁家宜」賣給法商科蒂集團(Francois Coty),但轉手後銷售下滑,去年6月甚至下市停售。如今,莊文陽購回「丁家宜」品牌,新產品預計9月重新上市。
「丁家宜」賣出、買進轉手之間,莊文陽不但累積人民幣20億元(約新台幣100億元)財富,品牌也重回手中,是這場交易最大的贏家。莊文陽不願透露回購價格,外界估計價格約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5億元)。
莊文陽1995年在大陸創立丁家宜,並將丁家宜打造成大陸防曬油第一品牌,「丁家宜」紅到讓大陸視為民族品牌,曾經每六瓶防曬美白乳,就有一罐是「丁家宜」、每三個人,就有兩人用過「丁家宜」洗面乳。
當初忍痛割愛後,莊文陽只沉潛一陣子,2011年1月就轉戰蘇州工業園區,以資本額3,000萬美元重新創業,創立從事奈米技術研發化工製藥的士齊集團,旗下也代理來自台灣、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等九個品牌,和「嘉人」、「酷力」兩個自有品牌,只是知名度還沒有打開。
分享但是「丁家宜」命運多舛,科蒂2010年12月買了「丁家宜」,到2012年銷售額腰斬50%,2014年6月,科蒂不得不宣布停售,「丁家宜」黯然下市。
但是,浙商中銀創投董事長陳琳仁獨具慧眼,今年春節只用人民幣1億元買下「丁家宜」品牌和廠房等相關資產。又想再出售,但他表示「少於人民幣5億不賣」。
如今「丁家宜」最後被創始人莊文陽接手買回。花了多少錢?莊文陽不說,陳琳仁透露,只是當初賣價零頭的價格,而「雙方都很滿意」。
然而,市場已不是四年前的江湖,起死回生的「丁家宜」,要怎麼蛻變新生?
莊文陽打算9月讓「丁家宜」重新上市。
老品牌再出發,他打算以水BB彈力保溼修顏霜為首,主推六大系列40多個防曬美白新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當年莊文陽將丁家宜賣了4億美元,現在趁低價買回,是超級大贏家。
第二、外商併購大陸台商的品牌多半沒有好下場,包括特易購(Tesco)買康師傅魏家的樂購、以及Wal-Mart(沃爾瑪)買好又多,後來都一敗塗地。
第三、文化和管理上的差異是失敗主因。
第四、最值得注意的是莊文陽是從一家大陸PE手上買回這個品牌,短短一年一億投資變成五億,與其說莊文陽聰明,真正厲害的還是這家大陸PE,了解品牌的價值以及中國市場的潛力。
萬達/ 美體育公司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昨(27)日宣布,斥資6.5億美元(約新台幣212.97億元)併購美國世界鐵人100%股權,為大陸企業首次擁有一項國際頂級賽事產權,併購後萬達體育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體育經營公司。
文匯網援引王健林表示,目前世界主要體育產業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要想迅速做大,只能通過併購。將世界鐵人公司收入囊中後,萬達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體育產業公司。
王健林說,萬達接下來主要的任務就是把這項號稱世界極限運動,極限耐力的這種運動,在大陸廣泛傳播。未來十年在大陸的最低目標是發展20萬人。據悉,併購後,世界鐵人公司管理層全部選擇留任,並與萬達簽訂長期經營目標合約。
這是萬達集團繼瑞士盈方、馬德里競技之後在體育產業的又一重大投資,也使大陸首次擁有一項國際頂級賽事產權。王健林透露,不排除下半年再併購一家體育公司。
中新社報導,鐵人三項運動被稱為世界運動的極限,綜合游泳、自行車、長跑三項運動;比賽賽程長、難度大,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比賽的稱之為「鐵人」。
世界鐵人公司(WTC)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是世界最大的鐵人三項賽事運營者和最著名鐵人三項賽事品牌擁有者,占全球長距離鐵人三項運動市占91%。
鐵人三項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又是一項全球性群眾體育運動,它分為不同等級,適合各年齡階層參與,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僅美國就有超過48萬人參與鐵人三項運動,全球每年舉辦的各類鐵人三項賽事超過千項。
萬達集團表示,今年以來的一系列併購,使得萬達形成體育賽事舉辦、運動員經紀、賽事行銷、賽事轉播的全產業鏈。
萬達集團創立於1988年,已形成萬達商業、文化旅遊、電子商務、連鎖百貨四大產業。
截至2014年,企業資產人民幣5,341億元,年收入人民幣2,424.8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萬達一直在海外併購,短短兩年,已成為中國大陸海外併購一哥。
第二、王健林非常了解國外品牌所能創造的商業價值,大陸企業家只有他真正掌握到收購的訣竅。
第三、更難得的是他能清楚看到消費長期趨勢,脫離傳統房地產本業,創造新的價值。
第四、王健林把體育發展成產業,因為中國可以成為全世界以外另外一個龐大的市場。
第五、感覺上王健林這幾次出手比上海复星集團更精準,和基本上有關連性,不像复星只是純財務性投資。
鴻海/ 印度
背後有阿里巴巴撐腰的大陸手機品牌魅族,也規畫為印度總理莫迪的「MADE IN INDIA」政策背書,規畫將智慧型手機的製造地移師到印度,且登陸時間就設定在未來6個月內,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外傳魅族現正積極和鴻海集團接洽中,希望成為鴻海集團未來在印度新設10至12個新廠的策略夥伴之一。
成立於2003年的魅族,係於2008年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拜大陸市場快速成長之賜,再加上背後有大咖「阿里巴巴」當靠山,近年來魅族成長速度驚人,現員工總數已來到3千人,辦公室橫跨多國,包括德國、俄羅斯、以色列和香港,最近魅族更透過印度電商Snapdeal的協助,成功在印度推出名為MX5的新款手機,標價19999元盧比(約折合新台幣9,700元)。
初嚐印度市場滋味的魅族,近日也忙著前進印度,魅族行銷副總裁李楠(Li Nan)透露,現正在和鴻海集團協商,希望雙方可以儘速簽定合作契約,促成魅族印度製的手機早日在印度上市。
李楠表示,印度市場近幾年成長速度驚人,未來極有可能取代美國市場,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消費地,有鑑於此,魅族期待可以在印度建立堅實的灘頭堡。
李楠提及,魅族現在全球20個大城市,設有40個服務中心,希望未來可以儘速將服務中心的數量擴增至50個,為方便擴展印度市場,現魅族也已在印度設置行銷、研發部門,方便直接和位於中國大陸的總部做溝通。
據悉為了方便魅族揮軍前進印度,阿里巴巴還特別斥資5.9億美元,就是用來協助魅族,在印度籌設更多的服務中心。
根據科技市調機構IDC的統計,今年4至6月印度智慧手機出貨量成長44%,來到2,650萬支,這麼「可口」的成長率,所帶來市場魅力不容小覷,再加上目前大陸經濟正在下行,在總體經濟有疑慮下,推測前進印度的中國手機廠,將不只是小米、魅族而已,絡繹於途的陸廠也將一一浮出檯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正在成為新的製造中心,台灣只有鴻海抓住這個趨勢。
第二、大陸業者進入印度市場的速度遠超過台灣。
第三、大陸業者多半是以品牌切入印度,台灣沒有人這麼做,除了華碩以外。
第四、鴻海現在非常懂得透過合資和策略聯盟,和大陸手機及互聯網品牌業者,形成夥伴關係,一起進入印度市場。
第五、台灣業者如宏碁和宏達電,自身難保,已經很難切進入印度和非洲這些下一波新興市場。
第六、以投資帶動業務,這是台灣大多數電子業一直學不會的地方。
中租/ 馬來西亞
布局海外市場,中租(5871)再有斬獲,昨(28)日宣布與馬來西亞成功集團,完成簽訂合資協議書,雙方將以資本額馬幣2,500萬元,折合約新台幣2億元,於馬來西亞成立合資公司,進軍該地區的汽車融資市場。
中租表示,這項合資案已籌備約半年時間,未來合資公司將有70%股權,成功集團有30%,由於申請營業執照等作業都已經在進行中,因此樂觀預期今年11月就能開業。
據瞭解,馬來西亞為東協第三大汽車生產及銷售國,近年車輛銷售每年都有60萬輛以上,因此中租初期將以承作商用車融資業務為主,未來計劃逐步發展其他融資業務。
中租指出,除了馬來西亞,目前在泰國也已有業務,同樣是商用車融資,接下來不排除繼續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除台灣、中國之外,第三個成長引擎。
馬來西亞成功集團創立於1984年,為當地上市公司,經營業務多元,包括不動產投資開發、零售、消費通路、旅館、車輛組裝與行銷等,甚至還有代理與經營品牌,例如Wendy's、Mazda、Starbucks等。
中租分析,成功集團車輛配銷及行銷業務,以中國、日本品牌為主,車款非常多,有貨車、休旅車、多用途車、客貨車等,等於橫跨乘用車和商用車,雙方合作將有助車輛銷售,以客戶取得融資管道。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有趣的個案,首先是汽車融資,台灣很少有金融機構到海外投資這個行業。
第二、其次是馬來西亞,最近馬國政治動盪,馬幣大貶,所以去當地投資的外資越來越少,不知中租為何相中馬來西亞?
第三、中租不是金控,但也積極往東南亞發展,這是好現象,之前中租大陸投資太多,需要平衡。
第四、亞洲許多國家金融業都不發達,缺乏產品、人才,但市場潛力無窮,利益也比較高,非常值得台灣金控和金融機構深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