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創會理事長的話
漢微科 ASML, JDI 中日新,
建廣 恩智浦,
聯發科 陸資,
微軟 LinkedIn, 台灣大 印尼印度, 陸企 德企,
美銀 消金
漢微科 / ASML
股后漢微科昨(16)日宣布,與荷商艾司摩爾(ASML)簽約,ASML將以每股1,410元,公開收購漢微科全數股權,總交易金額約1,000億元。預計今年第4季完成,屆時漢微科將從台股下櫃,成為ASML台灣子公司。
台灣顯示器公司昨天也宣布,將斥資4.28億元收購旗下轉投資公司中日新流通在外20%股權,未來中日新也將下櫃。台灣櫃買市場一天內兩家公司遭併購並規劃下櫃,是歷來首見。
ASML以每股1,410元收購漢微科,是歷來遭併購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當中,每股單價最高。以漢微科前30日平均價計算,溢價約三成;若以15日收盤價1,210元計算,溢價約16.5%;以漢微科去年每股獲利計算,這筆交易的本益比超過43倍。
此交易案震撼市場,因其規模為歷年來國內半導體業併購案中第四大,僅次於美光併購華亞科、日月光合併矽品,以及當年的聯發科併晨星。
漢微科於昨天台股盤前,由董事長許金榮主持重大訊息說明會。他表示,將在8月3日召開臨時股東會討論交易案,大股東漢民科技集團、其他大股東和經營團隊共持股約48%將會支持,合併後的公司將持續開發更高階且更快速的電子束檢測設備。漢微科在台共有約350名員工,被併購後ASML不裁員,會在台繼續投資和擴大業務。
ASML總裁暨執行長Peter Wennink表示,此次併購是為了促使ASML的先進技術與設備更加精進。兩家公司合併後,透過雙方量測技術的互補,將能協助客戶大幅強化製程控制,並提高良率。
ASML將增發590萬股(占ASML已發行股份總數約1%),發行價格依市價計算為每股新台幣3,106元,漢微科大股東同意認購ASML發行的新股。這項併購案還需經過台灣公平會、投審會與新加坡、韓國公平會通過。
漢微科昨天開盤股價跳空漲停,以漲停價1,330元一路鎖死,收盤漲停委買逾8,600張。ASML昨天ADR早盤則跌約0.3%。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的半導體產業都在整合,從上游到下游,這個收購案只是再一次地反映了趨勢。
第二、這算是強強結合,台灣的龍頭廠商賣給全球產業龍頭。
第三、台積電先前也有入股ASML,投資其先進設備技術。
第四、本次交易條件相當好,溢價30%,超過市場水平。
第五、價值並未低估,以台灣股市來說,漢微科本益比已算高,總不能和中國大陸A股市場
來相比吧!
第六、未來台灣一流的公司會賣給外資,二流的賣給中資(如果法令允許的話),三流的公司自
己整合(日月光和矽品的合併是例外屬於強強聯合),四流的公司只能等著被淘汰。
中日新董事會昨通過擬與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 Inc.)在台子公司台灣顯示器簽署契約,以進行股份轉換交易,台灣顯示器將以每股廿一.四元收購中日新流通在外的廿%股權,總金額約四.二八億元,收購完成後中日新將終止上櫃、撤銷公開發行,成為純日資公司。
中日新總經理謝政良表示,台灣顯示器是日本JDI百分之百的子公司,前年以私募方式取得中日新八十%股份,此次再取得廿%股份,股份轉換基準日暫定十一月十五日,預計八月三日召開臨時股東會。他說,目前高階手機面板競爭激烈,未來JDI與台灣顯示器產品將調整。
中日新在台灣顯示器入主後,可獲得JDI訂單挹注,中日新已連續兩年獲利,今年首季每股稅後盈餘達一.四元。目前中日新在台員工約五十人,中國珠海的後段模組廠則有約一千名員工。
JDI是由日本政府產業革新機構(INCJ)出資,整併索尼、東芝與日立三家公司LCD部門成立,目前是全球最大低溫多晶矽(LTPS)廠,在鴻海與夏普親事中,因日本政府力挺而一度有意搶婚,最後落敗。二○一三年JDI在台設立台灣顯示器公司,隔年收購中日新八成股權,主要是為了中日新在中國珠海的模組廠,希望進軍中國手機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面板產業相當辛苦,JDI的業績近年也不好。
第二、前年JDI以私募方式入股中日新,一直令人注意,觀察其是否會有什麼動作。
第三、作為外資的子公司,中日新已無上市價值,就如同華亞科被美光收購一樣,遲早要下市。
第四、日本政府透過期國發基金INCJ(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合併三家中小尺寸面板廠,打造JDI,是經典案例,基本上就是台灣的產業控股公司,只是日本比台灣有決心多了。
建廣 / 恩智浦
大陸進軍半導體事業又下一城。荷蘭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NXP)昨(14)日宣布,將旗下標準晶片產品事業(Standard Products)以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97億元)出售給大陸國有投資公司建廣資產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Wise Road Capital。
業界認為,恩智浦這條產品線與台廠關連度較低,會被出售的事業體,大多以非核心事業或毛利率較差的產品線為主,買家的整合效益通常還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不過,中國大陸半導體基金的併購動作不斷,持續建立自身的能量,長期來看,仍會與台廠形成競爭對手。
路透報導,北京建廣資產管理和Wise Road Capital等組成的投資集團,將併購的標準晶片產品事業改為新公司Xeperia,恩智浦原屬1.1萬員工將納入新公司旗下,產品將提供給汽車、工業、電腦、消費電器等使用,交易預計2017年第1季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對半導體產業的興趣廣泛,大小通吃,高低全包。
第二、外資會逐離退出低階非核心的事業。
第三、大陸企業現在都透過PE來進行收購,相信這是新的趨勢,主要為了避免政治敏感,因為全球都在提防中資併購。
第四、Wise Road是聯電特別成立的子公司,所以本案可以算是兩岸合作,走向世界。
聯發科 / 陸資
半導體產業正在成熟化,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表示,這幾年投資回報率已不像過去那樣,整併必然發生,國際化更是聯發科一直在進行的,但企業的全球化不能打半場,去掉大陸、就少掉一半。
對於新政府積極推動的南向政策,蔡明介也說,聯發科不是早就去了嗎?聯發科在印度、新加坡等地都有據點,投資超過一百五十億元,也早就是印度智慧手機主要晶片供應商,市占率超過三成。聯發科不僅完全配合新政府的南向政策,若有需要,還可提供協助。
蔡明介說,聯發科全球有一點五萬名員工,從做基地台的諾基亞、易利信和日本Docomo等,都有合作;在美國也和Google、亞馬遜、微軟等不同跨國公司合作不同產品。
他說,聯發科做的這一切,都是希望繼續在台灣生存和發展,只是大陸市場大,我們希望有養分,才能繼續在台投資,創造高薪的工作機會。如果全面禁止,可能使台灣IC設計產業錯失機會,反而對台灣經濟發展不利。
蔡明介說,聯發科這樣規模的公司,有不同產品線,總是有不同的人想要合作。以出售轉投資傑發為例,還好是百分之百合法,還能因此有機會參加大陸的車聯網和圖資業務,若受法令限制無法進行,對他們當然是損失。
他說,希望政策開放是業界共同的聲音,半導體協會第十屆第五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中,不記名投票結果全票支持,希望政府同意准許個案申請;五月卅一日又在半導體協會的設計策略委員會中決議通過,業界有這個共識。
他表示,很多IC設計公司老闆是工程師出身,大家可能認為這種事由聯發科幫忙開路比較好。
他認為,允許陸資投資,其實也有利小公司活化,並能幫助台廠取得市場、方便採取併購換股、還可參與大陸標準制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蔡明介說得很對,全球化不能去掉中國大陸。
第二、未來是策略聯盟的時代,聯發科應廣泛的與其他夥伴進行業務與股權的合作。
第三、台灣有限制陸資來台,但對於投資大陸較無限制,因此台積電和聯電才能順利布局大
陸。
第四、蔡董事長說得很好,在南向方面,聯發科的動作甚至跑在政府前面。
第五、我們同意蔡董事長的說法,出售轉投資公司傑發百分之百合法,可以藉此跨入大陸車聯
網市場。
微軟 / LinkedIn
微軟13日宣布,將以262億美元現金收購社群平台LinkedIn,跨足專攻專業人士的社群網路市場。微軟執行長納德拉表示,這項收購案將可帶動LinkedIn和微軟Office 365、Dynamics服務成長。
微軟表示,將以每股196美元收購LinkedIn,價格較LinkedIn 10日收盤價溢價50%。消息傳出後,LinkedIn股價在13日盤中飆漲48%,微軟股價則下跌5%。
併購LinkedIn是納德拉就任以來最大收購案,他2014年上任以來持續重塑微軟,以雲端服務和生產力工具提高對企業客戶的吸引力。LinkedIn不見得明顯適合微軟目前進行的組織改造作業,但微軟可獲得求職者、徵才者及人力資源團隊使用的全球最大專業人士社群網站。
LinkedIn將保留品牌、企業文化和獨立性,創辦人霍夫曼繼續擔任董事長,執行長韋納則續任原職,並直接向納德拉彙報。
雙方董事會均一致同意併購案,預計今年底前完成,目前仍待LinkedIn股東同意和監管機關核准。
納德拉聲明表示:「LinkedIn團隊打造了以連結全球專業人士為主的出色事業。在我們尋求提升全球所有個人和組織的能力之際,雙方攜手,可以加速LinkedIn以及微軟Office 365、Dynamics服務的成長。」
韋納表示:「正如我們已改變了這個世界和機會連結的方式,與微軟的關係,以及微軟的雲端和LinkedIn的結合,將讓我們有機會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
分析師表示,今年科技股的下挫,可能在科技業掀起併購潮,推特(Twitter)和雅虎(Yahoo)都被視為可能的併購目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現任CEO正積極改造公司,首先打造雲端計算產業,現在又開始布局網路。
第二、微軟滿手現金,當然有能力進行大規模併購,做其它競爭做不到的事情而其正在這麼
做。
第三、蘋果應該感到慚愧,沒有創新,也沒有進行併購,唯一大型併購是上個月以10億美元
投資中國大陸
滴滴出行,CEO庫克應為蘋果股價低迷負責。
第四、此次收購的價格很貴,溢價高達50%,非常罕見。
第五、LinkedIn是全球專業人士最大社群,和微軟現有公司客群有synergy,這是一個漂亮的
布局,連我都沒有想到這種布局可行性,但一看到就會覺得理當如此。
台灣大 / 印尼印度
台灣大董事長蔡明興昨(15)日透露,台灣大已進入印度、印尼與當地電信公司洽談共同爭取頻譜執照、以及投資入股事宜。他說,以一般海外電信市場的投資案來看,入股當地電信公司的投資規模一定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外電報導指出,印度政府今年可望發放新的頻譜執照,而印度主要行動電話公司包括BSNL、TaTa Teleservices、Reliance共6~7家。印尼主要電信公司則以國有獨資企業Telkom旗下的Telkomsel、國有合資企業Indosat公司、以及民營公司XL Axiata三家為主,外商在這三家公司的持股比重目前都相當高。
蔡明興強調,東南亞人口多、市場大,但仍以發展2G服務為主,每用戶每月貢獻度(ARPU)只有3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不到100元,大約只有台灣ARPU的1/10,現在先進入卡位,未來當地發放4G頻譜執照、開始提供影音及數據服務之後,獲利潛力就很高。
台灣大昨日舉行股東會,蔡明興強調,海外電信公司投資案,通常投資規模都很大、也比較難談,加上印度有6~7家電信公司,開始獲利賺錢的只有1~2家,台灣大投資印度或印尼電信市場,一切隨緣,今年不一定有結果。
至於電視購物的海外布局,正準備進軍菲律賓、越南、及印尼等東南亞市場,尤其首選投資菲律賓,蔡明興透露,正與當地合作夥伴洽談細節,應該會在菲律賓入股當地電商30%以上股權,蔡明興並透露,該投資案今年就會定案。
蔡明興強調,富邦媒今年整體營收要再成長超過10%,momo在泰國市場快要開始賺錢,由於東南亞電商發展得比較慢,現在進去、未來還有很多發展機會。
至於大陸市場,考量大陸電商已蓬勃發展,而且大陸幅員廣大,富邦媒在大陸將轉型為貿易商,負責代理台灣產品銷售到大陸各大電視購物,藉此降低momo購買當地電視頻道時段廣告成本。
此外,蔡明興看好行動支付的商機潛力,他說,美國前幾天才剛宣布電商交易量超過總交易量一半,而大陸則早就超過一半,其中,又有超過30%消費者利用手機購物,顯示行動購物商機很大,台灣大也會在這塊領域積極布局。
至於第三方支付市場,他認為台灣尚不普及,未來希望台灣大、富邦媒及富邦金控可以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項目很特別,台灣電信業很少走出去。
第二、投資印尼和印度,都是極有潛力的市場,可謂積極響應小英的「新南向政策」。
第三、台灣企業在東南亞應該有一定優勢,但在印度則無。
第四、長期投資的心態是對的,不要期待一下子賺錢,特別是像電信事業,牽涉法規相當複雜。
第五、台灣公司手上現金太多,應多多進行併購,海外又比台灣本地更好。
陸企 / 德企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中資收購德企最引人注目者,包括: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工業機器製造商庫卡集團,中國化工收購德國先進的塑膠和橡膠處理設備商克勞斯瑪菲集團,以及北京控股收購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按此速度,二O一四年創下的二十八家收購紀錄將很快被超越。在收購支出方面,截至今年五月中,中國投資者已向德國公司提出相當於九十一億美元的收購報價,遠高於二O一四年二十六億美元紀錄。
大陸國家發改委對外經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分析認為,中資企業經多年發展,已累積出足夠規模的資本與市場競爭力,但是在技術、研發、全球行銷網路與品牌營運管理等方面,仍是較薄弱環節。
張建平指出,中企到德國去收購公司,有利於中資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同時也能獲取一些比較重要的研發、設計平台以及國外優質的技術人員,這對於中資企業培育國際性的跨國公司是非常關鍵的。
自今年起,中企已經成為全球最積極的海外收購國,歐洲僅是中國企業大舉收購的目標區之一; 而今年中企在歐洲總共進行一百一十九樁收購交易,其中二十四樁發生在德國,法國與英國各占十五樁。
張建平認為,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後,全球大量資產的估值趨為合理,且全球經濟處於緩慢復甦的進程中,在此過程來進行收購兼併的活動,相對而言,是具備一些比較有利的條件。
至於德企被收購是福是禍? 華爾街日報稱,德國各界擔憂主因是收購的「目標」,而非收購規模,特別是收購名單裡,不乏德國先進技術企業,此涉及德國「工業4.0」提倡的關鍵參與者,對現實德國在製造業和工程技術的宏偉計畫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非常提防陸企併購高科技公司,所以大陸公司紛紛轉往歐洲。
第二、最具有科技實力的德國公司成為首要併購對象。
第三、今年至今才五個月,中企投資德國已達91億美元,相當驚人。
第四、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大廠庫卡終於讓德國人受不了,開始計畫收緊法規。
第五、中德合作對台灣來說是壞消息,「德國技術+中國市場」將所向無敵。
美銀 / 消金
以存款論為全美最大零售銀行的美國銀行(BoA),擬透過遇缺不補的手段,逐步裁減消金部門逾8,000名人力。美銀此舉主要是基於數位金融革命加快,後勤職員與銀行櫃員的需求不如以往。
《金融時報》報導,美銀準備讓零售部門瘦身的同時,另打算增加銷售部門人手,擬增聘抵押貸款經紀人、小企業金融業務專員及私人投資顧問等,藉以強化營收。即便如此,由於直接上各分行臨櫃辦事的消費者越來越少,美銀的整體人力預料減少數千人。
據熟悉內情人士透露,美銀的消金部門瘦身計畫並非直接裁員砍人,而是採遇缺不補方式精簡人力。
自2009年起,美銀的消金部門就逐步進行縮編整頓,迄今裁員將近4萬人,截至今年第1季結束該部門總員工數6.84萬。
美銀零售銀行部門總裁阮通(Thong Nguyen,譯音)本周在紐約一場會議中聲稱,該部門總人力「可能會降到6萬以下」。這意味從第1季以後,美銀零售部門至少還要再裁8,400人,不過他並未提出時間表。
過去7年來,美銀旗下零售分行已收掉將近四分之一,相當於1,400家,總家數僅剩4,690家。與此同時,美銀擴張線上業務,2周前美銀的行動銀行用戶數突破2,000萬大關。
阮通指出,因應實體銀行網絡的功能與以往已截然不同,美銀正加強整頓零售分行。他說,消費者上零售分行漸漸不再以日常交易為目的,而是以申請貸款等更重大的業務為主。
美銀消金部門有6,000萬客戶,貢獻美銀超過一半的獲利營收。該部門今年第1季淨獲利1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逾五分之一。
然美銀的股票市值1,340億美元,占帳面價值不到60%,透露出投資人對美銀的獲利前景悲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快速崛起,對傳統銀行造成巨大衝擊。
第二、後勤櫃員需求會大幅減少,一方面被機器取代,另一方面許多工作(如電話客服)會被移
往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如東歐和印度。
第三、台灣的金融業還未準備好面對金融科技所帶來的改變,必須加快腳步。
第四、只要看第三方支付法規,就可以知道台灣法令在互聯網金融開放方面非常滯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