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救經濟,一個在矽谷的台灣年輕人給解方:別把台灣當一個島,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救經濟,一個在矽谷的台灣年輕人給解方:別把台灣當一個島,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飛機在舊金山徐徐降落。雖然坐了十幾個小時,我沒有疲累的感覺,反而充滿了期待。

我擔任某個協會創新小組召集人,率團來矽谷考察創新創業及科技投資環境,這是我們的年度活動。台灣正重新燃起一股矽谷熱,小英也推出「亞洲.矽谷」政策,計畫連結矽谷創新生態系統,並鼓勵年輕人前往當地創業。

我是Stanford畢業,矽谷對我而言並不陌生,但環境已改頭換面,以前最熱門的公司是HP,現在變成Apple、Google、Faceboook,以及無數新創公司。

連矽谷生態都在蛻變,以前科技公司普遍集中在舊金山南灣一帶,圍繞在Stanford附近,現在已北移,有一半新創公司在舊金山,形成新的生態圈。

我們這次考察內容很廣泛,除了新創公司以外,也包括創投、加速器、天使投資人、行業協會及學校。我們的重點不是大企業,反而鎖定和台灣有關的新創公司和創業家,及其背後金主,特別聚焦於矽谷、台灣和中國大陸三地連結分工。

台灣人在矽谷正逐漸消失,淪落為nobody,影響力不再。以前IC代表Indian和Chinese,後者以台灣人為主。然而新的生態系統興起:過去多半和半導體及硬體有關,現在技術不再是重點,關鍵是誰來買單?商業模式很重要,一切以軟體為主,這已不是台灣人所擅長的遊戲規則。

當然還是有例外,我們拜訪了一家中型科技公司,總部設在矽谷,接近市場並掌握科技脈動,在台灣新竹有300多位工程師,從事軟體開發,在中國大陸也有較小的工程團隊。

這種三地佈局是一種完美組合,市場和技術在美國,台灣作為軟體工廠,同時也和中國市場連結。在許多新領域如無人機和自駕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主要市場。

挑戰在於人才。台灣人現在很少到美國留學,不過台灣本地還是有最優秀的工程師,好幾家公司都表示台灣工程師素質高、價格合理、CP值超優。

但優勢正在流失,工作經驗1~5年的人還可以留住,5~10年稍有經驗的人才則很容易被中國大陸挖角,因為機會和生態系統都在那兒。

我深深感受到什麼才是全球競爭力;心態要global、布局要global、客戶要global、人才也要global。台灣政府不斷推動「去中國化」、強調本土意識,其實最應該做的是「去台灣化」。

成功的台灣科技公司都能抓住下一波趨勢。台積電除了手機以外,還有三大技術平台:高效能運算(雲端運算、人工智慧、VR)、汽車電子和物聯網;Stanford校友黃仁勳的nVIDIA也靠電競遊戲、雲端服務、自駕車和AI引爆新的成長。

除了企業以外,這次我們還接觸了許多創投及天使投資人。十多年前,台灣曾有多家創投在矽谷有據點,現只剩下1~2家,這些成功的VC抓住了新趨勢如醫療,並聚焦於真正有潛力的早期start-up,不像台灣業者只是等待趕快上市套現。

矽谷創新能量非常驚人,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都在這裡,開發你想像不到的明日科技,而且也有高素質的資金願意押寶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包括小型超音速客機、探尋宇宙礦石技術等start-up,大開眼界。

價值創造來自於連結。一位退休的創業大老說,美國人絕不會投資純台灣概念,太中國概念的台灣公司也不投,能夠東西融合、全球布局的企業最有價值。

台灣常舉辦創業大賽,但quality無法和矽谷相比,素質欠佳。我和一位科技前輩聊天,他曾擔任兩屆大賽評審,現已不再參加,因為環境不對、選題不對、未瞄準世界市場。矽谷創業不限年輕人,有不少工作十幾年的人也出來實現理想。

這次我們遇到不少創業家,都是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政府有program支持年輕人到矽谷創業,坦白說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菁英,但他們一樣面臨許多掙扎。

在矽谷,沒有人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你必須自己找題目、找資源,和別人networking,說服別人支持你的想法。但只要你願意try,可以很快找到成功要素,失敗沒有關係,矽谷容忍失敗。

真正成功的團隊不多,一位創投家說他接觸過5、60個台灣創業團隊,只有10~20%取得資金並且成功。這很合理,許多台灣選手赴美打棒球,但除了王建民和陳偉殷,還有誰在大聯盟嶄露頭角?

我請教一位加速器負責人,台灣人來美國創業的意義是什麼,開發市場?取得資金?尋找人才?還是拓展國際視野?他說「all of the above」。

這次遇見了不少在美國長大的台灣第二代,或在當地生活了10年以上的年輕人,他們優秀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有最好的學位,為最好的企業工作,或已創立了好幾家公司。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對「台灣人在美國的看法」:

「你究竟是要把台灣看成一個島,強調民族主義,還是要作為世界的一部分?」

這群人都有正確的心態,完全融入美國社會,懂得市場需求,敢做更大的夢,築夢踏實,dare to dream, dare to change, dare to act。

無論如何,能夠出來,見識世界,不論輸贏,都是值得的,我不禁想起30年前我在Stanford的日子,這改變了我的一生。

台灣是起點,不是終點。Watch out, we are coming.

這一站,台灣;下一站,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