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安《比利・林恩》看台灣困境:幫美國打經濟戰爭、在中國流血流汗,自己經濟卻走下坡...
在北京回台灣的飛機上,我覺得非常無聊,看完了6份中文和2份英文報紙,不知還可以做什麼,於是再找了一份英文報紙來看,這是自由時報的英文姐妹報Taipei Times。
突然,社論標題「Resistance through civil defense」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從其中文網路平台上翻譯的,文章分析美國川普上台後,「棄台論」甚囂塵上,由於台灣軍力遠不及中國大陸,美國反戰民意抬頭,唯一自救之道只剩「非武裝國防」。
作者提倡在軍事失利後,「全面徹底的不合作、不服從」,罷工、罷課、罷稅、罷市,癱瘓統治秩序,直到擊退侵略者。侵略者佔領成本將數十倍於軍事成本,使侵略者統治完全無效而敗退。
天哪!我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民進黨的代表性國際媒體,似乎政府已預見台灣未來的命運,要人民作好心理準備。
憑心而論,不能怪部分人士有這樣的憂慮和呼籲。大陸社科院最近嚴厲批馬,指其抱著「一中各表」和「不統、不獨、不武」不放,執政八年兩岸政治關係未向前邁進,反而還倒退了。兩方談判,當一方把底線亮出來,就是所謂的攤牌時刻。
台灣人民25%極獨,25%偏統,其餘50%是中間選民,支持維持現狀。現在基礎已經動搖,無法再維持三明治結構,國民黨不爭氣,民共直接碰撞,中間選民必須選擇向右或向左靠。
TPP剛被喊停,台灣和美國及全球貿易前景不佳,蔡英文最近提出以「都更」振興經濟,表示台灣老舊公寓有一百多萬戶,關聯經濟產值4,000億元以上。
台灣都更爭議不斷,小英過去支持民眾反都更抗爭,未來推動政策,恐將自食惡果,如同勞工抗爭「一例一休」。政府想藉由都更擴大內需動能,平衡出口衰退,現實嗎?
小英應是從川普得到啟發,他也計畫振興內需。但美國和台灣完全不同,川普大力投資基建,改造老舊的公路、鐵路和機場,的確會創造許多工作機會,遍布鋼鐵、水泥、營造等產業。美國就業增加並非是因為iPhone回美國製造,而在於傳統產業復甦,台灣能嗎?
台灣正走向「北韓化」和「俄羅斯化」,明白自己不會成為中國擔綱重要角色的國際舞台的一份子,但又堅決不肯面對現實,漸漸孤立。
美國從全球化撤退,改走保護主義,其實美國是跟隨台灣腳步,台灣民粹跑在世界前面。荒謬的是,當全世界開始走向民族主義,台灣卻幻想全球化,又不想和中國大陸打交道。
李安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的是全球化,美國人出兵伊拉克,扮演世界警察,但國內經濟,例如中西部小鎮,卻呈現空洞化,難怪美國人會質疑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台灣的經歷和美國很類似,我們幫美國人打經濟戰爭,創造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在中國流血流汗,自己經濟卻走下坡。川普可以叫蘋果回美國設廠,但小英無法叫郭台銘做同樣的事。
小英和台灣今天面臨的不是「中場戰事」,而是「第一節戰事」,我們能撐到最後嗎?
英國經濟學人出版「2017年全球趨勢」特刊,蔡英文撰寫專文,表示要「把台灣變回猛虎」。然而事實是什麼?興航宣布解散,台塑集團總裁預測可能會有一波中小企業倒閉潮,台灣經濟現況氣若游絲,僅剩一息尚存。
我們沒有太多值得驕傲的東西,硬實力靠台積電在那兒撐著,但中國大陸已追了上來,軟實力從剛揭曉的金馬獎可見端倪,中國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等所有大獎。至於「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連我都不好意思再這講這句話。
台灣未來的顏色是什麼?這是每個台灣人都要思考的問題。你知道嗎?藍色加綠色加紅色,最後會等於白色。
Maybe that’s the true col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