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OLED_日企合併_萬達_萊迪思_公司法_日商白皮書_外資百貨

2016.11.7創會理事長的話
OLED_日企合併_萬達_萊迪思_公司法_日商白皮書_外資百貨
OLED

「日經新聞」報導,由於看好未來有更多智慧手機採用OLED螢幕,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中國液晶面板(LCD)業者,陸續擴大OLED面板投資,投資金額可能超過人民幣2兆元。但中國要成為OLED面板大國,仍面臨諸多挑戰。

由於看好未來有更多智慧手機採用OLED螢幕,京東方等中國液晶面板(LCD)業者,陸續擴大OLED面板投資,投資金額可能超過人民幣2兆元;但中國要成為OLED面板大國,仍面臨諸多挑戰。圖為京東方位於重慶的廠房。

中國最大的LCD製造商京東方,正在四川成都興建一座OLED面板廠,每月可生產供1千萬支智慧手機使用的OLED面板。該廠將逐步提高產能,希望在2019年達到產能全開的目標,而京東方總投資金額預計達人民幣5000億元(48.5億美元)。

華星光電正在湖北武漢興建一座規模與京東方成都新廠相當的OLED面板廠。上海天馬微電子也決定把正在武漢興建中的一座LCD面板廠,改為OLED面板廠。上海和輝光電和深圳維信諾(Visionox)也打算興建OLED面板廠。深圳新創公司柔宇科技也透過取得當地政府的融資協助,投資逾人民幣3000億元設OLED面板廠。

2020年左右,上述6家業者在OLED面板上的投資金額可能超過人民幣2兆元。中國LCD業者決定擴大投資OLED面板,主要因為蘋果預計明年發表的幾款iPhone手機將採用OLED螢幕。OLED面板提供更鮮豔的色彩,也因為具有彈性而能彎曲。華為等中國智慧手機製造商預料也將開始採用OLED螢幕,進一步鼓勵業者投資這項技術。

中國預料在2018年取代南韓,成為全球最大的LCD生產國。若中國企業按照預定計畫投資生產OLED面板,也將成為下一代面板的主要供應國。

不過,中國要成為OLED面板大國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實際控制全球OLED市場的三星電子,每年產能高達3億片,但仍難以提高產品良率。此外,隨著中國業者增加OLED產能,勢必導致OLED價格滑落。除非中國業者改善良率,否則OLED的低價和高成本可能拖垮這些業者的財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OLED需要龐大的投資,現在市場為三星和LG壟斷,中國大陸也正想要急起直追。
                                                                                                                                                                                                                                                                                                                                                                                                                                                                                                                                                                                                                                                                                                                                                                                                                                           
第二、台灣已經失去發展OLED的機會,未來只能跟隨別人的腳步。

第三、中國大陸也極有企圖心,雖然技術不足,但是有市場、有口袋、有政策。

第四、雖然郭台銘不願意明講,但鴻海一定也會切入OLED領域,技術和夏普合作,錢來自中國大陸地方政府。

第五、中國大陸一家業者投資的金額就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六家業者合起來將高達2兆元人民幣,實在是天文數字。

第六、台灣對於這種「典範轉移」絲毫沒有危機感,難怪友達董事長批評小英政府無產業政策。

日企合併

隨著體認到國際上中國與南韓等對手的強大,及國內面臨人口老化帶來的市場萎縮等現實,日本企業逐漸放下多年來對彼此的仇視,選擇透過各種合作形式,共同面對接踵而至的內憂外患。

金融時報報導,過去十個月以來,全球共有近2,000件企業併購、成立合資公司和資金合作案,當中許多都發生在長年對立的日本企業之間,政府更是樂觀其成。

麥格理銀行日本分行策略師伊登-克拉克說,現在日本企業的正職員工人數減少,合併案因此更容易進行。學者和分析師也說,過去日本企業對立和阻礙結盟背後的那股力量,早已因薪資停滯和派遣員工增加而消逝。

日本最新一筆企業策略結盟交易,就是上月31日宣布的日本郵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貨櫃事業合併案。Panasonic和大金工業在空調事業結盟,以符合嚴格環境標準。而上個月本田和山葉在電動機車上的合作更是引人注目。這兩家公司間的敵對曾被列為日本教科書的教材,如今化敵為友更顯得針鋒相對的年代已結束。

分析師說,這些交易背後大部分的目的都是為了「防衛」。每當一樁過去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新結盟案宣布時,這些企業都會用到同一個措辭:「生存」。在這起航運合併交易中也是,日本郵船社長內藤忠顯說:「這次合而為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我們其中一者歸零。」

上月鈴木汽車宣布將和豐田汽車為合作發展次世代技術展開對話時,也說過類似的話。鈴木汽車董事長鈴木修說:「汽車業的快速改變讓我體會到,除非我們分享(科技),否則我們無法生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企業有一個優點,市場不好的時候至少懂得抱團取暖,相當團結。
                                                                                                                                                                                                                                                                                                                                                                                                                                                                                                                                                                                                                                                                                                                                                                                                                                           
第二、台灣產業就做不到,日月光和矽品大戰數回才終於合併,友達和群創已確定不可能合作,金控和銀行更不用說,仍然高達40家。

第三、以往日本企業的合併現於高科技行業,例如爾必達、日本顯示器和瑞薩,現在延伸到傳統產業,包括本田和山葉機車。

第四、鴻海創造了一個新商業模式,透過收購夏普行程「台日同盟」,若成功將來可以有更多台日合併的類似個案。

第五、政府應該推動企業合併的誘因和機制。

萬達

萬達集團宣布以約10億美元收購美國Dick Clark Productions,Inc.DCP集團)100%股權,顯示萬達的產業觸角伸進電視製作行業。

第一財經援引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萬達拓展文娛產業的模式就是投資和併購,雖然部分公司尚未盈利,但都在業界具有影響力。在萬達全產業鏈和資金優勢推動下,這些公司未來預計都有不錯的盈利水準。

萬達併購消息並未鼓舞在香港上市的萬達酒店的股價,昨日下跌1.2%,以港幣0.76元收盤,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萬達地產920日已從港交所下市,準備登陸A股市場。

中新社報導,美國DCP集團成立於1957年,是著名電視節目製作公司,擁有20多項著名IP(智慧財產),其中包括金球獎、全美音樂獎、公告牌音樂獎(Billboard)、美國鄉村音樂獎等頒獎典禮和紐約新年倒數晚會等超級IP及權益。

DCP集團的權益大多數為永久持有,集團收益來自這些晚會的電視轉播權,與各大電視台轉播權協議均為長期,集團現金流充沛。

業內人士分析,DCP加入萬達集團後,將能進入擁有巨大潛力的大陸市場,還可將內容傳遞到全球主要市場。近年來,大陸電影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與最大電影市場北美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萬達表示,併購美國DCP集團是萬達首次進入電視內容行業,並且在一開始就占據世界電視行業最高端的節目資源,獲得頂級電視節目製作權,使萬達影視產業鏈更加完整,對於萬達目前正重點發展的電影、旅遊、體育等產業能良好互補、協同發展。

收購完成後,美國DCP集團管理層將全部留任,萬達和管理層簽訂了長期的經營目標責任制,DCP集團收入和利潤將逐年提升。

中新社指出,萬達早在2012年就收購美國影院連鎖巨頭AMC20156月,又以6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HOYTS院線;今年以35億美元將傳奇影業收入囊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萬達已成為全方位、全球性的娛樂產業集團。
                                                                                                                                                                                                                                                                                                                                                                                                                                                                                                                                                                                                                                                                                                                                                                                                                                           
第二、萬達的價值比樂視大,因為有主題樂園及電視劇,可以複製影視內容人物在實體世界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第三、DCP有不少獨特的IP,包括金球獎、全美音樂獎以及告示牌音樂獎,未來可以在中國舉辦各種大型娛樂活動。

第四、娛樂產業是中國大陸的新興戰略產業,這已不單純是傳統定義的文創產業,台灣業者沒有發覺到這個新興產業的巨大商業潛力。

萊迪思

中國海外半導體業收購潮不斷。美國可程式邏輯晶片大廠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昨宣布,以十三億美元(約四一六億台幣)價格把公司出售給加州一家具中資背景、新成立的私募股權公司Canyon Bridge資本合夥人;這起交易仍得經過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的國安審查及同意。

萊迪思為全球第二大的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PGA)大廠,生產通訊用晶片,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電腦、行動裝置,蘋果iPhone7就被發現也搭載萊迪思FPGA晶片;萊迪思在釋出有意出售消息後,就吸引中資買家興趣,中國紫光集團四月間曾申報少量收購萊迪思六%股權

數據顯示,紫光目前為萊迪思第七大股東、持股四.六四%。

Canyon Bridge幾名合夥人多來自於中國國有的私募股權公司「國新基金」,創始合夥人周斌就是國新基金前董事總經理,迄今年六月止仍擔任該職務;周斌找來前中芯國際總裁兼執行長王寧國擔任公司資深顧問,以及現任賽普拉斯半導體(Cypress)董事會執行主席賓漢為共同創始合夥人。

國新基金直接隸屬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八月中旬發起總規模達二千億人民幣的「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重點在技術創新企業。

Canyon Bridge以每股八.三美元價格現金收購萊迪思,含債務在內,較週三萊迪思收盤價溢價卅%,已獲兩公司董事會同意。萊迪思執行長畢勒貝克指出,收購案預期在二○一七年上半年完成,前提是獲得美國CFIUS及中國反壟斷機構的同意;收購完成後,萊迪思將保持獨立運作,經營和技術發展上不會改變。

美國CFIUS對外資審查的主要考量在「國家安全」,八月才駁回中國三安光電收購加州砷化鎵廠、在台灣掛牌的環宇─KY全數股權,主因是環宇產品應用於敏感國防武器科技。今年初,CFIUS也連續擋下三案,包括中國國有央企華潤集團等收購快捷半導體(Fairchild)、紫光集團收購硬碟大廠威騰電子(WD)十五%股權、中資Go Scale基金收購飛利浦旗下Lumileds照明事業八成股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透過PE而非直接收購,這是中國大陸企業近來新的海外併購手法,特別應用在敏感行業上。
                                                                                                                                                                                                                                                                                                                                                                                                                                                                                                                                                                                                                                                                                                                                                                                                                                           
第二、但本案仍然需要經過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的審查,而且被打回票的機會很大,因為德國已經撤回先前中國大陸利用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愛思強(Aixtron)的個案。

第三、問題在於策略投資者(如紫光)的持股雖然降低了,但其他的私募股權基金有政府基金(不管是地方或中央)在背後支持。

第四、以這次的共同投資者Canyon Bridge為例,合夥人來自中國大陸國有的「國新基金」.很容易遭到質疑。

第五、但是美國不像台灣,法令還是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並且比較透明,任何太嚴苛不合理的法令將會影響到外人對投資美國的信心,這正是台灣今天所面臨的困境。

公司法

民國20年就上路的《公司法》將出現革命性修法。據參與修法的官員透露,為賦予新創企業彈性與活力,將來公司籌設,出資將不只限現金;也能發行「無面額股票」;只要各方同意,你家餐桌也可以隨時召開股東會、董事會。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執政決策協調會上拍板大修《公司法》。經濟部商業司長李鎂在立法院答詢時透露,《公司法》翻修將朝「閉鎖型公司」的思路進行,讓公司「大小分流」,公開發行的大公司由《證交法》規範,非公開發行的小公司給予彈性,避免政府過度干預與框限中小企業。

據悉,閉鎖型公司是去年94日才上路的「特殊專節」,上路一年多來,受到許多新創業者歡迎,申設已330多家,經濟部因而研議,將原本的「例外」變成「原則」。修法後,閉鎖型公司專節也就隨之刪除。

分析本次變革包括公司籌資制度、公司治理、公司登記及組織與股東權益等四大面向。

在籌資制度方面,為破除「有腦子、沒銀子」的限制,將來公司出資將不限於「現金」,擬讓信用、勞務、技術、智慧財產、公司所需財產皆可當成出資,讓「金頭腦」與「金主」合作就可以開公司。

舉例來說,開一家電影公司,用一部小說拍電影,小說作者可以不用出錢,以著作權入股,貢獻小說給人家拍電影即可。

本次修法也擬開放發行「無面額股票」。過去,為了股東平等原則,錢出越多的、取得股份也越多;但新創業者容易失去主導權,對「有腦子、沒銀子」的人不利。新制度則給予新創業者彈性空間,一開始可用極低價格取得高股數,第二輪、第三輪金主進來時再用不同價格發行。

舉例來說,公司剛發起時,出資1,000元便可取得100萬股;但第二輪增資時,100萬元可能才取得50萬股。

至於以前《公司法》規定,召開董事會需七天前通知,但有些中小企業,董事就夫妻兩人,未來只要公司章程載明,雙方合意就可以在家中餐桌開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修公司法的出發點是為了鼓勵創新,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
                                                                                                                                                                                                                                                                                                                                                                                                                                                                                                                                                                                                                                                                                                                                                                                                                                           
第二、過去是透過政務委員蔡玉玲一人之力來推動修法,通過「閉鎖型公司」法令,將來的公司法,會變得更全面。

第三、坦白說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閉鎖型公司,但還是有很多創業者選擇設立,居然申設已有330多家。

第四、台灣中小企業多,讓法令規範「大小分流」是對的,小公司需要有更靈活的法令規定。

第五、政府應多多宣揚新法規的好處,破除「有腦子、沒銀子」的限制,真正落實創業者技術入股,並且體現智慧財產權的價值。

第六、台灣創業的一大問題是知識產權的價值一直無法得到平等的體現,遠遠落後矽谷。

日商白皮書

台北市日本工商會昨(4)日發表2016年對台灣政府政策「白皮書」,直言台灣有諸多與國際慣例不同步且獨斷實行的規定或規則,若不儘快修正,將讓在台日商既不能規畫中長期投資計畫,更無所適從。

  今年,是日本工商會第8年對我國政府提交「白皮書」,並由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代表接受,該白皮書主要內容分「擴大國內產業振興政策」、「建立進軍海外之環境」及「加強台日產業合作」等三大部分,共提44項建言,其中22項為舊案重提。這三大部分皆環繞著一個重點,即「法規」:包括法規鬆綁、法律規章應與國際接軌,特別是應修訂台灣獨有且獨斷實行的規定或規則。

  日本工商會理事長佐藤靖之特別強調,儘管在每年白皮書中都已提及,「在此仍再度請求主管當局就各產業中與國際慣例不同步,且獨斷實行之規定或規則進行修訂。」

  諷刺的是,被總統蔡英文稱許是「進步」的一例一休修法案,日本工商會白皮書直言,「已造成台灣國內生產之競爭力低落」。佐藤靖之及商務廣報委員長竹內功分別指出,今年開始台灣的法定工時改為每周40小時,但加班工時卻相對僵化,無法彈性運用人力。因此建議台灣政府,應考量製造業的旺季、淡季的人力需求不同,加班工時應給予企業可總量管控的時間與彈性,也就是法規放寬與鬆綁。

  諷刺還有,新政府提出5+2創新產業,日本工商會白皮書卻「懇請台灣當局以中長期角度、以振興內需及建立更具魅力之投資環境」,甚至建議,新政府應「就前政府尚未成功設置之自由經濟示範區」,有再進行研討的必要。白皮書指出,會將新政府決定不再執行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提出,是因為「前政府」對示範區有吸引外資的租稅優惠、法規鬆綁等。

  在獨斷的法規上,白皮書還直陳,依台灣現行法規,持日本護照者,護照效期必須在3個月以上,否則不得入境台灣,卻沒有一體適用於持美國護照者,持美國護照入境台灣並沒有護照效期的限制。相對的,日本對台灣人入境日本也沒有護照效期的限制。

  此外,白皮書也指出,考量台灣的國際競爭環境,簽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自由貿易協定(FTA)等經濟協定實屬必要,如無法加入則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便可能無未來可言。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工商會嚴肅提出台灣獨斷法規,令人無所適從,值得政府徹底檢討。
                                                                                                                                                                                                                                                                                                                                                                                                                                                                                                                                                                                                                                                                                                                                                                                                                                           
第二、先前美國商會和歐洲商會也曾質疑台灣法規和國際沒有接軌。

第三、台灣政府法令不是沒有,但是往往因為民粹或政治因素而搖擺,IOI投資101、紫光投資半導體封裝產業,以及Morgan Stanley投資中嘉,都是相同案件,最後胎死腹中。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會特別提到應開放自由經濟區,這也是先前在國民黨時期被民進黨封殺的。

第五、新政府有嚴重反商的情節,而且對於中國大陸採取敵對的態度,我不認為目前投資的問題有解,已經講了很多年了,台灣企業的最佳策略就是將產業基地外移,以境外作為全球營運總部,才不會被法令綁死。

外資百貨

年底購物旺季即將到來,但位於北京隸屬馬來西亞百盛集團的百盛太陽宮店,以及日本伊藤洋華堂的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的2家外資百貨公司,週一(1031日)卻同時關店,主要因為房租和人力成本上升,加上電子商務競爭,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不堪連年虧損。業界人士分析,百貨業者關店的情況可能成為常態。

百盛集團是在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曾是北京百貨業的翹楚,但百盛太陽宮店自201012月開業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其實早在913日,百盛集團就發布公告,打算出售太陽宮店,卻乏人問津,只好關門停業。

伊藤洋華堂則是在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而十里堡店是首家門市,卻也不敵連年虧損而關門大吉,可見中國經營環境日益惡化。連十里堡店在內,過去2年,伊藤洋華堂已在北京關掉5家門市,如今在北京僅剩3家門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百貨公司這幾年真的被電子商務打趴了。
                                                                                                                                                                                                                                                                                                                                                                                                                                                                                                                                                                                                                                                                                                                                                                                                                                           
第二、這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百盛曾經是中國經營管理最好的外資百貨公司之一。

第三、台資百貨公司由太平洋百貨在90年代初期進入上海,曾經獨領風騷一段時間,但是從來沒有進步。

第四、誠如馬雲所言,未來是O2O的時代,線上線下將會相互融合。

第五、馬雲的確有遠見,兩年前及入股蘇寧,雙方形成策略聯盟,當時覺得太大膽,現在看來很有遠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