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微軟小冰,大同,新加坡,樂天純網銀,華為5G設備,人均GDP,數位整合生醫,軟銀/安謀,AI晶片寒武紀,金融城市,Gogoro/愛地雅,陸二季GDP


理事長的話:微軟小冰,大同,新加坡,樂天純網銀,華為5G設備,人均GDP,數位整合生醫,軟銀/安謀,AI晶片寒武紀,金融城市,Gogoro/愛地雅,陸二季GDP

微軟小冰
微軟中國13日宣布,將人工智慧「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營運,並委任沈向洋為新公司董事長,顯示全球科技巨頭微軟看好人工智慧在大陸的發展。

澎湃新聞報導,微軟將分拆創立於大陸的對話式人工智慧(AI)微軟小冰,包括品牌、產品和現有合約等,微軟將成為新公司股東,小冰獨立之後或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

在獨立營運後,微軟將保持對微軟小冰的投資權益,並授權小冰繼續利用微軟、小冰、Rinna品牌及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後續開發。

而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被委任為新公司的董事長,原微軟小冰負責人李笛被任命為CEO,同時小冰日本部門也將被歸入新成立的公司,原小冰日本負責人陳湛將繼續擔任日本分部總經理。

微軟表示,所有拆分相關工作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完成,微軟將保持對新公司的投資權益,並授權新公司使用及繼續研發完整的小冰技術,「目的在加快小冰產品線的本土創新步伐,促進小冰商業生態環境的完善。」

2014 年在大陸發布以來,小冰主要設計目標是成為能與使用者,形成長期情感聯繫的AI伴侶,作為一款能進行開放域聊天的社交聊天機器人,能與人類用戶建立長期關係的能力,使小冰不僅有別於早期的社交聊天機器人,而且也不同於其它對話式AI個人助理。

微軟表示,小冰將在對話式人工智慧引擎上繼續革新,並進一步聯合各地合作夥伴,為大中華地區、日本和印尼等地的廣泛客戶提供完整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方案,小冰將繼續為現有客戶提供服務。

在小冰背後,是沈向洋等人的不斷推動,由微軟中國及東京研發團隊推出的著名人工智慧技術之一,自六年前發布以來,小冰在內容生產、智慧零售、人工智慧託管、智慧助理等許多方面落地應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冰是微軟為中國市場開發的AI
第二、中國大陸AI發展會逐漸超越美國。

第三、中國有14億人口大數據,而且對個資保護沒有像美國那麼嚴格。

第四、大陸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非常值得關注。

大同
金管會14日宣布,大同630日股東會逕自認定50%以上股分無表決權,嚴重影響股東權益,並有違公司治理、股東行動主義,金管會同日發文大同,限制其不得再自辦股務,大同將成為77家可自辦股務公司中首家被拿回權限者,亦是金管會首次對上市櫃公司祭出此種處分。

由於股務事務非常繁雜,希望由專業機構來協助處理,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自2013年之後上市櫃的公司,即不得再自辦股務,要求必須委託股務代辦機構,這次大同公司被取消自辦股務後,也等於未來不可能再自辦股務,是永久喪失權利。

證期局在14日同日發文大同,要求文到後二個月內必須找到合適的股務代辦機構,將股務委託給代辦機構;在這二個月期間,若大同要召開股東臨時會,也不會由大同自辦股務,大同的股東可向集保結算所申請更換股務代理機構,證期局表示,集保也不會再將股東名單交給大同。

金管會指出,大同630日召開股東常會,在股東及徵求人報到時,未發給部分股東及徵求人表決權票與選舉票,以及逕自認定50%以上股份無表決權等行為,嚴重影響股東權益的行使,並與公司治理、股東行動主義有違。

金管會請集保查核,發現大同股東會的相關行為,有違反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務處理準則第3條第3項及第6條第2項的規定,依證券交易法第39條規定,對大同公司糾正處分,並命該公司不得再自行辦理股務事務。

可以自辦股務的上市櫃公司只有77家,即是在2013年之前就已掛牌的公司,其中不乏是金控、大型集團,在2013年之後掛牌的企業即不再允許自辦股務,一律要委託代辦;這次大同股東會等於是自己弄丟了多年特殊的權利,可自辦股務的公司也將只剩下76家。

金管會呼籲,股務代理機構或自行辦理股務事務的公開發行公司,在執行股務事務時,須保持中立並恪遵相關法令規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同自辦股務多年,有很多老舊的問題。
第二、金管會至少做了一件對的事情,挽回一些市場信心。

第三、大同是台灣公司治理有史以來最壞的示範。

第四、連外國投資人都表示,支持公司派,但董事長必須換人,一定要改組董事會。

新加坡
新加坡正式陷入經濟衰退,上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現歷來最大單季萎縮幅度,降幅更甚2008年的金融危機,原因是封鎖措施拉長,不僅企業停業,也扼殺零售支出,使仰賴出口的新加坡飽受疫情多重重擊。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14日公布,第2GDP季比年率萎縮41.2%,創下歷來最大單季萎縮幅度,遜於分析師預估的萎縮39.5%;與去年同期相比則萎縮12.6%,也不如分析師預估的萎縮10.5%

新加坡今年第1GDP萎縮0.7%,接連兩季負成長,使經濟陷入衰退。新加坡是最先公布上季GDP的亞洲國家之一,空前跌幅不但超越金融危機時期,其重創程度也高於其他亞洲地區。

GDP重摔反映新加坡經濟各層面都受到疫情重創。國際貿易重挫使新加坡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季比年率下滑23.1%,營建業季減95.6%,服務業也季減37.7%

經濟前景黯淡,加上最大在野黨工黨破天荒奪得十席,使得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面臨與日俱增的壓力。當局已承諾祭出約930億星元(67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規模相當於GDP20%,盼能支應受打擊的企業與家庭,以防出現裁員潮。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說:「接下來幾個月的經濟復甦之路將充滿挑戰。隨著海外需求持續疲弱,且各國正重啟區域封鎖或更嚴格的安全社交距離措施,以應付第二、甚至第三波感染潮,復甦道路將是既漫長又崎嶇不平。」

瑞穗銀行經濟與策略主管瓦拉丹說:「經濟已經觸底,除非新加坡又不得已再度祭出嚴格的『阻斷措施』。」自4月初開始的「阻斷措施」關閉大部分工作場所(提供必要服務除外)並暫時關閉所有學校。SBF執行長何明杰則預期,接下來兩季表現將優於第2季。

我們的看法:

第一、第2季負41.2%,實在太誇張。
第二、台灣千萬不能太樂觀,自我感覺良好。

第三、新加坡出口和服務業都受到重挫。

第四、台灣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樂天純網銀
純網銀大戰2020年進入白熱化。金管會銀行局主秘童政彰14日證實,樂天國際商銀已在20207月上旬向金管會送件申請營業執照,是首家送件申設的純網銀,其他二家將來銀行、LINE Bank也都在積極準備中,預計2020年底前三家純網銀都會開始營業。

童政彰表示,樂天國際商銀已模擬營業操作完畢、文件齊備。據商業銀行設立標準第13條規定,銀行設立前要有兩周以上的模擬營業操作記錄,但針對純網銀另有規定,核發營業執照前要提供一個月以上的模擬營業操作,目前樂天國際商銀申請文件已齊備,另外二家還沒送件。

國票金控14日舉辦法人說明會,樂天商銀董事長簡明仁指出,樂天國際商銀日前已向金管會申請核發營業執照,目前正等待系統測試,預定將在2020第四季初、10月開業,甚至有可能提前開業。

簡明仁表示,樂天國際商銀在今年518日公司登記完成,開始進入籌備最後階段,純網銀與實體銀行最大差異在於資本支出最大宗在於系統建置,再來為人事成本,因為沒有分行,基本上僅負擔總行的房租。至於樂天國際商銀開業後的主要業務,前三個月會以個人存款、個人信貸為主,之後再開放個人房貸業務,第三階段則是開辦法人信貸、存款等業務。

樂天國際商銀由國票金、日本樂天銀行共同成立,日本樂天在日本從樂天生態圈開始發展,是目前國內三家純網銀中唯一有營運經驗且成功獲利模式者。

簡明仁表示,樂天集團在台灣已經發展超過十年,不論是電商、線上線下等事業都已相當成熟,樂天市場早在2008年就已經進入台灣,樂天信用卡則是2014年在台上路,去年還收購桃猿隊棒球隊另外如樂天電子書Kobo與樂天旅遊也都已經來台,依循生態圈模式發展。

簡明仁認為,樂天純網銀的業務三部曲除了有搭配樂天生態圈的優勢,也不會只靠生態圈,會走出不同於日本、專屬台灣樂天純網銀的路。

我們的看法:

第一、樂天最晚申請,卻跑得最快。
第二、可能是因為股東結構比較單純的原因。

第三、今年是數位轉型元年,對於純網銀來說是很好的時機。

第四、台灣金融界應該更快引進數位轉型。

華為5G設備
英國政府14日決定,將華為完全排除於其5G網路之外,要求電信商自2020年底起禁止採購新的華為5G設備,並要在2027年前將設備完全撤除。英國成為首個明確抵制華為5G的歐洲大國,英美同步施壓料將使華為前景更為嚴峻。

路透引述華為回應稱,英國的決定使人失望,這對英國手機用戶是個壞消息,華為仍堅信美國的限制不會影響華為向英國供應產品,敦促英國政府重新考慮。

BBC報導,英國文化部長道登(Oliver Dowden14日向英國下議院宣布,正式禁止華為參與該國5G建設,一改1月時允許華為有限度參與5G建設的決定。

資安是英國抵制華為設備的主要理由,道登指出,保護英國的最佳辦法就是要求電信商停止用華為設備來建構5G,雖然這會使英國5G完善延遲數年,但就國安與經濟來看,這是正確的選擇。

道登表示,自20201231日起,英國電信商將不能從華為購買任何5G設備,而已經在5G網路中使用華為設備的電信商必須在2027年前拆除。同時,政府將在兩年內要求電信商不再購買華為光纖寬頻網路設備,會有兩年的寬限期只是因為避免在這些設備單一仰賴諾基亞等供應商。

不過道登也稱,由於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只影響未來設備,故政府不認為有必要移除2G3G4G網路中的華為設備。

在英國政府做出決定前,曾任英國石油CEO的華為英國董事長布朗(Lord Browne)也傳出已經確認會離開華為。此前華為英國曾批露,已在當地部署約2萬個基地台。

英國業界希望仍有空間使用華為設備,在該決定出爐前,英國電信CEO詹森(Philip Jansen)曾喊話,要在2023年前將華為設備排除於英國電信基設之外是不可能的,也會影響旗下2,400萬名用戶訊號。電信商沃達豐也稱,激進調整政策可能阻礙英國經濟復甦。不過最終英國政府仍選擇一改此前方針,快刀斬斷華為5G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國政策對華為是重創。
第二、也是川普的一大勝利。

第三、西方國家似乎紛紛加入制裁華為行列。

第四、但華為技術較佳,只要大陸加速「新基建」工程,5G可超越美國,華為撐過黑暗期,也可重見光明。

人均GDP
行政院通過新一期國發計畫,要在蔡總統任期結束前的2024年,也就是四年後達到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3萬美元等目標。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昨(16)日表示,屆時台灣將邁入已開發國家,並期許國人不再以開發中國家自居。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國發會「國家發展計畫(20212024年)」,配合蔡總統第二任期,未來四年(2021年至2024年)總體經濟目標,為經濟成長率平均2.6%3.4%、失業率平均3.5%3.8%、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平均1.0%1.5%

國發會表示,根據主計總處5月底公布數據,評估今年人均GDP將為27,131美元,而近四年(2017年至2020年)人均GDP目標值25,00026,000美元,實績值為25,974美元,過去四年目標在今年底有望達標。

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人均GDP1992年正破突破1萬美元大關,之後花了20年時間,人均GDP終在2011年站上2萬美元。近年在經濟持續成長及基本工資調漲政策催動下,去年人均GDP已達25,893美元。

國發會評估、訂定出未來四年人均GDP目標值,為29,00629,584美元。鄭貞茂說明,國發計畫的人均GDP目標,除透過長期GDP模型估算而出,也有將政府政策所推動的效果也評估進去。

鄭貞茂表示,因國際疫情,導致各國下修GDP預估值,不過今年下修也會讓今年基期下降,因此對於明年全球的經濟展望,世界預測機構並沒有那麼悲觀,但也不能給自己太鬆懈的目標,所以訂出未來四年經濟成長率2.6%3.4%的目標。

至於該如何達成新一期國發計畫所設定的人均GDP目標?鄭貞茂表示,只要政府設定的經濟成長目標都能達成,他相信可望在蔡總統任期結束前(2024年),就能達成人均GDP 3萬美元的目標。

鄭貞茂直言,這凸顯的並非「3萬美元」這個金額本身,而是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及國民的心態,不能再以開發中國家的角度自居,而是邁入先進國家的立場。他強調,將來許多思維,都不應該再覺得自己是開發中國家,而是已開發國家。

新一期國發計畫推動台灣經濟成長主要策略,為「數位創新」。透過「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2.0 」,包括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持續推行「5+2產業創新」進化版政策目標,並以優化基礎環境共通性策略,創造出更優質投資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GDP25,000左右,就不再有增長動能。
第二、如果能在2024年前達到30,000元,是台灣大利多。

第三、重點誠如鄭貞茂所言,不能再以開發中國家自居。

第四、新一期國發計畫核心「數位創新」,非常值得注意,是正確的方向。

數位整合生醫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預計2021年底落日,科技部長吳政忠16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希望落日之前,提出全新的法案,適用未來十年,除聚焦新興生醫科技如數位、再生、精準醫療等,也將推出新的推動或鼓勵機制,以因應精準健康產業發展趨勢需求。至於租稅優惠,他說,「不會比現行差」。

為加速驅動精準健康產業發展,政府將推動三大策略:完善精準健康生態系、扶植精準健康產業鏈、強化國際鏈結。完善精準健康生態系中,最重要就是優化法規環境。

吳政忠指出,法規優化一是制訂《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促進再生醫療領域發展,國際間陸續有細胞或基因治療等再生醫療製劑核准上市,政府已將再生醫療列為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重點之一,目前仍由衛福部研議中。

二是因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明年底落日,吳政忠去年初已請經濟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制訂新的法案。他說,生技新藥條例於2007年制訂,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應以前瞻未來十年產業發展及戰略思維來制訂新法,未來要注入AI5G等數位元素整合生醫,讓獎勵新創生技有法源依據及發揮空間,因此應制定新法案。

至於新的法案,吳政忠說有三大重點:一、聚焦新興生醫科技如數位、再生、精準醫療等;二、因應下一階段精準健康產業發展趨勢需求,推出新的推動或鼓勵機制;三、提供大數據平台、跨域整合獎勵措施。有關人才、研發等租稅獎勵,吳政忠透露,正由經濟部、財政部會商中,「應該不會比現行差」。

吳政忠並表示,將持續進行法規鬆綁,以便和國際接軌,例如開放細胞治療技術項目,衛福部已研擬修正細胞治療、LDTS申請,及開放人體組織、細胞儲存場等。並研議符合歐盟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定,對應美國21世紀法案。

據悉,針對生技新藥條例,經濟部研議草案名稱擬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是否朝制訂新法,財政部態度十分保留,認為不宜另訂新法影響稅收,否則相關租稅優惠得回歸《產創條例》訂定。

此外,現行生技新藥條例針對人才培育和研發投資,給予業者二者合併扺減率上限35%的租稅優惠,即使經部要依原法案大修且展延十年,基於產創的研發投抵當年度抵減最高15%,未來生醫產業要適用租稅優惠,財政部認應下修抵減率,並考量產創未納人培項目,也有意取消。

生醫產業的獎勵優惠究竟落日前要制訂新法,或依舊法展延十年,僅新增納入數位醫療等範疇?未來科技部、經濟部、財政部勢有一番角力攻防。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生技產業已在大爆發。
第二、數位、再生和精準醫療是很好的方向。

第三、台灣資本市場需要重新認識生技股。

第四、現在資本市場仍陷入生技股的炒作之中。

軟銀/安謀
消息人士透露,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正考慮處分旗下全資子公司安謀(ARM)的股權,可能出售安謀部分或全數持股,或讓安謀上市。

彭博資訊報導,知情人士表示,若軟銀決定讓安謀上市,最快將在明年讓這家晶片設計公司上市;目前軟銀仍未做出任何決定,最終可能不採取任何行動。軟銀與軟銀旗下願景基金(Vision Fund)共同持有。


消息人士指出,軟銀創辦人孫正義和副手之所以開始研議處分安謀的選項,部分原因是半導體市場改善。此舉也符合軟銀目前的策略,即減持部分資產,並透過庫藏股計畫拉抬股價。
孫正義曾在2018年表示,預計2023年左右讓安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安謀執行長席格斯(Simon Segars)也在去年10月重申此目標。最新消息顯示軟銀讓安謀IPO的時間表提前了。

如今軟銀的股價已較3月中旬低點大漲143%,飆上20年高點。願景基金投資的UberSlack等知名企業,這段期間股價也上漲一倍。軟銀在出售資產、檢討投資案後,已準備推動新一輪交易。

安謀曾是英國最大上市科技公司,向蘋果、三星電子等業者收取授權費。孫正義在2016年以320億美元收購安謀後,安謀迅速轉變,增聘約2,000名員工,也計劃在英國興建造價4,800萬英鎊(6,000萬美元)的新辦公大樓。

軟銀最新財報中對安謀的估值仍為收購價,不過近來半導體公司股價已大幅上漲。若軟銀決定讓安謀在英國上市,依據英國個股自由流通率需達25%的規定,安謀的上市案將成為近年來規模最大IPO案之一。

科技網站9to5Mac報導,蘋果iPhoneiPadHomePodApple TV等產品使用的A系列處理器,都是來自安謀的技術授權,Mac電腦也將逐漸改採同樣使用安謀架構的Apple Silicon處理器。

若軟銀最終出售安謀或讓安謀上市,對蘋果的影響可能不大。話雖如此,蘋果可能有興趣收購安謀,早在2010年就有傳言。有趣的是,安謀成立於199011月,當時的名稱為Advanced RISC Machines ,是由Acorn Computers、蘋果,和VLSI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軟銀前年重新買下ARM,震驚全球。
第二、但軟銀現在自身也陷入財務危機。

第三、最近軟銀股價漲143%,居然創20年新高。

第四、安謀和軟銀現在策略不太速配,屬於更長期布局。

AI晶片寒武紀
大陸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首個獨角獸企業寒武紀16日晚間公告指出,公司股票將於72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寒武紀這次發行後總股本為4億股,上市初期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數量為3,110萬股,占這次發行後總股本的比率為 7.77%

網易科技報導,從326日科創板申請獲得受理,到410日進入問詢階段,再到62日火速上會、623日註冊生效,僅經歷三個多月,這也代表A股的投資人終於能見到「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

報導指出,在發行價格方面,寒武紀發行價格最終定為人民幣64.39元(約新台幣273.01元),按照發行價格計算,寒武紀IPO時市值就已達人民幣257.62億元(約新台幣1089.68億元)。

成立於2016年的寒武紀,經歷四年時間的研發,成為一家AI晶片研發商,打造各類智慧雲伺服器、智慧終端機及智慧型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晶片,同時還為使用者提供IP授權、晶片服務、智慧子卡和智慧平台等服務。

獵雲網報導,一家科技公司能成為行業的獨角獸,代表產品技術過硬,寒武紀在產品方面先後推出了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晶片,以及大陸第一款雲端晶片思元100、雲端第二代思元270,邊緣晶片思元220;其中,寒武紀1A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終端智慧處理器。

從產品矩陣中不難看出,寒武紀具備較高的產品反覆運算速度和研發能力,四年期間,寒武紀每年都會推出和反覆運算新產品,相較於其他晶片設計公司以平均約每一至三年的反覆運算周期推出系列新產品,寒武紀的研發能力表現突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半導體產業全面爆發。
第二、政策鼓勵,資金追逐。

第三、中芯集成電路募資高達500億人民幣,股價第一天漲200%

第四、未來會對台灣形成強大競爭壓力。

金融城市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GFCI)最新公布的世界金融中心城市排名,兩岸三地中,台北名次從去年的34名直接滑落至75名,與台北最佳成績19名差距甚遠,大陸除上海排名較去年同期上升1名至第4名外,北京也進步至第7名,至於動盪中的香港則由去年的第3名降至今年的第6名。

GFCI每年2次公布世界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排名中,香港自2007年有排名開始,首次掉出前4名,而過去十幾年,前4名都是倫敦、紐約、香港及新加坡包辦,似乎近2年來反送中和社會動盪,降低香港投資環境的穩定度和吸引力。

至於台北排名劇跌,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提醒,這是值得省思甚至警惕的問題。他表示,兩岸關係情勢的不明朗或多或少解釋了箇中原因。

對於香港動盪,誰是接替她成為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備受外界關注,陳冲表示,台灣可以走自己的路,成為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

至於特色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方向,可由金融業者與專家學者、政府有關單位一起討論研定。

上海及北京擠進前10

淡大金融系教授聶建中指出,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要看與國際接軌程度,與金融基礎設施的好壞,像是金融設備、人才等都須納入評估,檢視台灣金融基礎設施不是很差,但也不是很強,光以台灣過去要發展亞太金融中心,在籌資能力等條件就比不過香港與新加坡。

他表示,如今香港雖有港版國安法等問題,但近年來大陸前幾大銀行越做越穩健,實力絕對沒有問題,這可以從大陸上海、北京加上香港,全擠進GFCI評比的全球金融城巿前10名看出。

聶建中並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想以各種方式圍堵,但客觀來看,「美國的矛並不強,大陸的盾卻越來越堅實」。短期來看,圍堵及負面宣傳,確實讓大陸在與國際接軌上受到阻礙,但中長期來看香港不會被完全瓦解,而且會更穩健。且在大陸經濟依然很強下,預期其金融實力未來將持續向上攀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份報告更加肯定一個事實:台灣沒有資格做金融中心。
第二、但台灣成績那麼低,的確非常令人洩氣。

第三、金管會應該加速政策鬆綁。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上市法規要進一步放寬,交易所應該四合一,而且應該積極吸引香港菁英來台工作。

Gogoro/愛地雅
歐洲地區電動自行車熱銷,Gogoro最近宣布搶進歐洲市場,並傳出結盟國內第三大自行車組裝廠愛地雅,合作打造供應鏈,初步鎖定法國市場,最遲8月初起就可陸續出貨。

Gogoro71日在台北101設櫃,上周大動作宣布進軍電動自行車市場,並進軍法國市場,後續將前進德國、美國、北歐等地。Gogoro原本以台灣市場為主力,將藉由電動自行車擴展外銷市場,並委託愛地雅代工。據了解,愛地雅也希望藉由Gogoro的品牌與通路,可以進一步發展電動自行車事業。

Gogoro電動機車已在全球打出知名度,此次推出高階電動自行車,由於採用碳纖材質,零售價12萬元起跳,目前已在法國發表,近期將陸續再公告歐洲的銷售計畫。

台灣巨大、美利達等自行車大廠近幾年供應電動自行車銷歐美,銷售情況已經不錯,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帶動騎車風,自行車成為熱銷商品,第2季在歐美、日、韓等地市場銷售都創下佳績,巨大、美利達、桂盟都全面趕工,加班因應,預期從現在起訂單一路滿到明年,即使是近來美國疫情再起,後市仍然看好。

原本Gogoro以電動機車為主力,也在近期發表全新的電動自行車款。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指出,eeyo電動自行車是Gogoro智慧交通的布局之一,也是乾淨能源的交通工具。看好電動自行車市場發展,Gogoro投入電動自行車相關領域約三年時間,台灣廠商有很好的技術,希望讓台灣在電動自行車領域不只是隱形冠軍,也可以有領先的品牌。

Gogoro選擇的組車廠是愛地雅。由於愛地雅積極轉型專攻電動車與高階自行車,也是Gogoro的代工廠,在疫情發生後接獲許多歐洲的電動車代工大單。不過,愛地雅公司針對此事沒有回應。

陸學森指出,Gogoro eeyo全車除鏈條Gates是國外大廠生產,其餘相關零組件包括TRPMaxxisTektro等都是台廠生產,Gogoro希望帶領台灣相關零組件甚至組車廠都一起拓展電動自行車外銷市場。

由於電動自行車的動力來源設置在後輪,未來相關的自行車業者也可以只向Gogoro採購後輪,即可投入電動自行車生產行列,提供業者更容易跨入電動自行車產業的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goro為何選擇愛地雅?因為後者較能和其他全面合作。
第二、這也說明電動自行車前景遠超過電動機車。

第三、Gogoro手上錢多,因此可以轉型電動自行車。

第四、但Gogoro缺乏的電動自行車生態系。

陸二季GDP
大陸16日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GDP增速從第一季的衰退6.8%,大幅反彈至第二季的年增3.2%,遠優於市場預期,經濟率先復甦。因美國第二季經濟持續萎靡,如按部分機構預期衰退三至五成,大陸第二季經濟總量或將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年減1.3%,第二季GDP總額超過人民幣25兆元。有機構分析,若按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預測美國第二季GDP將衰退逾35%計算,其GDP或降至3.32兆美元,以人民幣兌美元7的匯率計算,相當於人民幣23.24兆元。也就是說,中國第二季GDP有可能首次單季超越美國,問鼎全球第一。

但也有專家抱持不同看法,認為美國第二季GDP負成長在10%以內,若以此計算,則美國的經濟總量還是高於中國。

2019年美國以21.48兆美元的GDP總值排名全球第一,中國14.17兆美元排名第二,中國和美國GDP差距仍高達7.31兆美元。IMF等機構曾預估,中國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不過,隨著疫情打亂全球經濟成長步伐,該時間點或有所調整。

整體而言,大陸第二季帶動經濟成長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均有所改善,唯獨消費動能的復甦力道還有待加強。

統計局發言人劉愛華指出,上半年大陸逐步克服疫情衝擊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開始逐漸復甦。但上半年GDP年增率、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仍處於下降區間,第二季的回升仍屬於恢復性的增長。

此外,疫情衝擊造成的經濟損失尚未完全彌補,即便下半年新業態發展與宏觀政策效應將為經濟成長提供支撐,但仍須付出艱苦努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GDP超越美國,意義重大。
第二、這也說明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市場潛力。

第三、台灣企業很難選邊站,只能兩邊押寶。

第四、大陸第二季GDP回升力道強勁,是經濟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