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台商回台,台灣邊境,半導體,自駕計程車,印度加密幣,穩定幣,馬尼拉IKEA,資安長,戴爾惠普,三星,持斯拉,比特幣,ZOOM,併購,機器人,3D列印,PAYTM,滴滴,加密幣,電商實體店,東南亞網路,金控,金可

 理事長的話:台商回台,台灣邊境,半導體,自駕計程車,印度加密幣,穩定幣,馬尼拉IKEA,資安長,戴爾惠普,三星,持斯拉,比特幣,ZOOM,併購,機器人,3D列印,PAYTM,滴滴,加密幣,電商實體店,東南亞網路,金控,金可

台商回台

 

中國近期以監察院的政治獻金公開資料打壓台商,再度掀起台商回台效應,經濟部長王美花昨證實,「確實台商最近有提到,會有比較多案子回來」。至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年底均屆期,是否加碼及延長?王美花說,正與國發會討論,年底前一定會決定。據了解,三大投資方案已拍板延長,但將下修利率補貼額度,以符合目前資金成本狀況。

 

王美花:年底前決定

遠東集團在中國投資事業近日遭中國以違反環保、消防及稅務等名目開罰約二十億台幣;中國國台辦更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企業「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給台獨頑固份子充當金主」。

 

國台辦說法坐實中國的確將以非經濟理由打壓台商,恐激起新一波台商回台熱潮;王美花昨證實,「確實台商最近有提到,會有比較多案子回來」。

 

王美花還說,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將在年底屆期,台商反映希望再延長適用,只要還有額度的都會列入審查;但延長多久得與國發會討論方案,仍要視最近申請案件情形而定,將在年底前拍板。王美花也強調,除了加碼補貼外,政府非常歡迎台商返台投資,全力穩定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等。

 

利率補貼額度將下修

據了解,三大投資方案均已拍板延長,但將下修利率補貼額度,以符合目前資金成本狀況。

 

官員也透露,近期有意返台台商主要是高階傳產、製造,「因目前中國沒有實力對電子業開鍘,尤其是與半導體相關者,更希望吸引留在中國擴廠」,傳產過去已遭中國「騰籠換鳥」,更易被以不符環保條件等理由開罰。

 

官員強調,傳產回台仍須符合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加值研發等條件,因台灣資源有限,也無法接受所有傳產返台;目前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根留台灣」、「中小企業」及「台商回台」已有一○六一家企業、投資一.四兆元,其中「台商回台」方案五千億元優惠融資中,目前僅剩一五○○億元額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回台新一波開始。

                                                                                                                                                                                                                                                                                                                                                                                                                                                                                                                                                                                                                                                                                                                                                                                                                                       第二、特別在遠東集團事件之後。

 

第三、回台搞製造不是一件好事。

 

第四、現在就有五缺,未來恐怕會癱瘓。

 

台灣邊境

 

歐洲商會25日發布2022年建議書,針對疫後邊境管制。商會指出,當其他國家對外開放時,台灣持續鎖國可能使國際人才、貿易和投資於競爭中落於人後。雖然如何開放仍要看台灣政府態度,但希望政府給予具確定性和比較清楚的標準,讓企業可以作為發展依據,呼籲我國政府重視與國際接軌。

 

針對歐洲商會期待我開放邊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他自東歐三國訪問回來後,體認到檢疫147規定,對商業界成本很高,希望2022年春節後再提高疫苗覆蓋率,屆時指揮中心應會有較彈性措施。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外國商務人士來台,可透過主要權責機構,如經濟部等專案申請,但仍需14天檢疫及7天自主管理。至於「短期」商務人士來台能否縮短檢疫天數,還需等2022過年後,視國內外疫情做滾動式調整。

 

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25日將建議書遞交給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商會表示,本次建議書涵蓋29個產業,提出了170項建議,其中118項是以往所提,另外52項則為新議題。

 

張瀚書認為,歐洲企業在台灣投資超過600億美元,非常重視台灣市場,新冠疫情後,台灣要面對與國際接軌、邊境開放等議題,邊境如何開放是要看政府態度,但是企業有關鍵職位和雇用需求,需政府給予明確方向,讓企業可以規劃人才調配。

 

他舉例說,有個總經理離開台灣去新加坡,剛好要替代他也是新加坡要進來的,他進了新加坡,新加坡那個接替人選卻進不來,陷入尷尬處境,後來用專案才獲得批准入境。

 

歐洲商會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階段,需採取不同策略,當其他國家對外開放時,台灣持續鎖國則可能使國際人才、貿易和投資於競爭中落後於人。執行長何飛逸表示,商會成員對開放邊境管制有需求,希望台灣政府逐步解除管制,也能有系統性做法開放外籍人士入境,商會爭取有系統性地逐步開放。

 

另疫後經濟發展和工作模式都有新變化,歐洲商會認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成為新常態,希望主管機關正視這個現象,讓在家工作規範更有彈性,由於雇主無法在旁監督,法規管太嚴沒有意義。

 

觀光產業方面,歐洲商會希望政府增加經費,強化行銷國內景點,為國境開放預作準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洲商會對台灣鎖國政策跳腳。

                                                                                                                                                                                                                                                                                                                                                                                                                                                                                                                                                                                                                                                                                                                                                                                                                                       第二、離岸風電進度嚴重受影響。

 

第三、台灣鎖國期間全球最長。

 

第四、這也是台灣全球防疫排名很低的原因。

 

半導體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25日表示,未來10年、20年全世界數位轉型是重要趨勢,核心就是半導體發展,歐洲也想建置半導體供應鏈,但單靠歐洲國家要建立完全自主的體系恐怕力有未逮,而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因此希望能和台灣合作。據了解,國發會擬介接立陶宛與高雄中山大學半導體人才合作。

 

龔明鑫指出,台歐應在後疫情時代合作展現「民主的韌性」、「對抗疫情的韌性」、「供應鏈的韌性」及「網路安全的韌性」等四個韌性。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影響供應鏈重組情況下,歐洲將會是製造業一個新的中心,台歐將尋求互相合作形成完整供應鏈。

 

龔明鑫1020日至30日率經貿團訪問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三國,25日在行政院會報告「跨部會中東歐經貿考察團出訪成果」,龔明鑫隨後代表政府接受歐洲商會「2022建議書」致詞時表示,現在正是台歐關係最緊密的時刻,擴大台歐合作的轉機正在發生。

 

龔明鑫說,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等三國積極尋求與台灣展開新合作,未來台灣與這三個中東歐國家合作,半導體將是重點。據悉,立陶宛已提出具體合作交流模式,希望由大學生國際交流作起點,並可能以高雄中山大學為合作對象,展開與台灣「半導體/智慧城市」城市交流與合作,龔明鑫日昨在一場論壇表示樂見其成,並透露若中山大學半導體學院若獲准,國發基金將予支持。國發會表示,三國各有不同產業重點,與台灣也有不同的潛力合作項目,官方合作上,就達成了15項,包含半導體人才供應鏈評估、量子、太空衛星等科技交流,及經貿、稅務與金融等各方面的合作;也簽署18項產學合作備忘錄(MOU)。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加強和歐洲合作是正確的方向。

                                                                                                                                                                                                                                                                                                                                                                                                                                                                                                                                                                                                                                                                                                                                                                                                                                       第二、台灣過去只有重視美國和東南亞。

 

第三、但半導體不能作為和歐洲打交道的籌碼。

 

第四、台灣和東歐有深渡合作的新可能。

 

自駕計程車

 

中國大陸推動「自動駕駛出租車(計程車)」進入商業化收費階段,百度是最大贏家。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昨(25)日宣布,正式開放大陸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百度和小馬智行成為首批獲得經營執照的兩家企業。

 

網路巨擘百度在北京測試自動駕駛已久,小馬智行也是百度與日本豐田汽車支持的新創公司,在獲得大陸監管機構批准後,就在北京亦莊經開區的60平方公里範圍內,推出收費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象徵大陸自駕車服務已從測試示範階段,邁入商業化發展。

 

據了解,百度和小馬智行在初期將投入不超過100輛自動駕駛車輛,在採取市場化定價機制下,向乘客開啟體驗收費服務,目前規劃共有700個站點可以上下車,自動駕駛計程車將可以在這700個站點讓乘客搭乘。

 

百度自動駕駛商業運營負責人王勝男說,自動駕駛服務會接受市場的檢驗,用戶是否願意為服務埋單,也是建立良性的競爭機制,把自動駕駛推向真正的出行服務中,往前邁進了一步。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孔磊說,今年4月,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設立以來,已率先發布無人配送車上路、高速公路測試、無人化測試等政策,截至目前,累計安全測試里程接近300萬公里。

 

央視報導,現階段百度和小馬智行提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更像是搭公車,乘客需要在設置好的站點乘車,而不是在任意的定位位置,另車上仍設有「安全員」。百度公司解釋,選擇的推薦上車點,是規避違停區域,還有相應的綠化帶,以及事故的高頻率發生區。

 

報導引述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捷菲表示,不久前,當地已開始進行自動駕駛「無人化」試點。也就是說在主駕位置將沒有安全員,真正實現「無人駕駛」。

 

她說,自動駕駛的無人化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主駕無人、副駕無人和車外遠程(監控),企業在達到上一個門檻的要求,同時經過了測試合格之後才可以展開下一個階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現在已有自駕車。

                                                                                                                                                                                                                                                                                                                                                                                                                                                                                                                                                                                                                                                                                                                                                                                                                                       第二、自駕車技術發展迅速。

 

第三、台灣連電動車產業都還沒有真正起步。

 

第四、未來自駕車會變得更普及,有更多不同應用。

 

印度加密幣

 

印度國會將在今年冬季會期推動加密貨幣立法,禁止民間絕大多數的加密貨幣交易,防止加密貨幣淪為洗錢及恐怖組織融資工具,並為印度央行發行數位貨幣鋪路。

 

根據印度政府25日公布的國會議程表,國會將在今年冬季會期推動《2021年加密貨幣及法定數位貨幣法案》立法。這項法案僅允許少數特定加密貨幣流通,以支持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市場,並建立法規架構以便日後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

 

近年新興加密貨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全球多數國家至今無法可管。印度央行曾多次表示民間加密貨幣暗藏隱憂,醞釀在今年底前發行央行數位貨幣。儘管如此,今年以來加密貨幣行情飆漲仍舊吸引許多印度投資人踏入市場。全球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先前價格衝破6.7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後,目前價格仍徘徊在6萬美元。

 

印度雖未公布官方數據,但業界人士估計印度約有1,500萬至2,000萬名加密貨幣投資人,加密貨幣持有總值約4千億盧比(約53.9億美元)。今年初印度政府曾打算立法全面禁止民間持有、發行、交易、轉讓加密貨幣,也打算禁止挖礦,但並未提出立法草案。外媒引述消息報導,近來印度政府立場稍稍軟化,決定改由課徵資本增值稅及其他稅項來嚇阻加密貨幣交易。

 

但一名資深官員向外媒透露,印度政府最終還是希望全面禁止民間加密貨幣交易,由央行發行法定數位貨幣。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近日已為此召開會議,商討印度加密貨幣未來發展。他也表示政府擔心加密貨幣市場缺乏法規監管,將淪為洗錢及恐怖組織融資工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追隨中國的腳步。

                                                                                                                                                                                                                                                                                                                                                                                                                                                                                                                                                                                                                                                                                                                                                                                                                                       第二、中國全面禁止加密貨幣。

 

第三、中國大陸自己發展「主權數字貨幣」。

 

第四、加密貨幣容易成為洗錢工具。

 

穩定幣

 

美國支付集團Circle表示,將擴大投資亞洲,以擴大其穩定幣在此地區的使用。穩定幣是一種與美元掛鉤且正在快速成長的加密貨幣。

 

日經新聞報導Circle最近宣布,其新成立的創投部門,參與JPYC5億日圓(440萬美元)籌資活動,為該部門在日本的第一筆投資;JPYC是一家致力於讓穩定幣與日圓掛鉤的新創公司。Circle還宣布計劃在新加坡設立一座中心,與星國的企業合作試行穩定幣。

 

Circle執行長阿萊爾(Jeremy Allaire)說:「從交易的角度來看,亞洲一直是加密貨幣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Circle計劃每年在全球進行總計5070項投資,其中「很多在亞洲」。

 

Circle積極拓展亞洲市場,正值該公司準備透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在美國上市,估值為45億美元。2019年,Circle和美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Coinbase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開發了USDCUSD Coin)穩定幣,如今規模已是全球第二大、流通量超過350億美元。泰達幣是全球最大的穩定幣。

 

我們的看法:

 

第一、穩定近期在歐美受到很多討論。

                                                                                                                                                                                                                                                                                                                                                                                                                                                                                                                                                                                                                                                                                                                                                                                                                                       第二、穩定幣是一種加密幣的衍生產品。

 

第三、但主管機關很難監管。

 

第四、穩定幣其實並不穩定。

 

馬尼拉IKEA

 

宜家家居(IKEA)首家菲律賓門市25日在首都馬尼拉開幕,這也是IKEA全球最大門市,力拚首年客流量衝到700萬人,為這個瑞典家具巨頭拓展亞洲市場的最新行動。

 

日經新聞報導,IKEA馬尼拉門市坐落在SM亞洲購物中心旁,有五層樓高,占地68,000平方公尺,相當於150座籃球場。商品展示區的面積達15,000平方公尺,販售相框、家具、廚具等8,200種商品,IKEA已徵才逾500人,為顧客提供服務。馬尼拉門市也設有倉儲與客服中心,處理當地網購業務。

 

馬尼拉門市最多可容納8,000人,但依循當地防疫限制,目前將人數限制在4,000人,且民眾要先上網預約,才能入店消費。

 

馬尼拉門市經理普拉策表示,未來兩周的入店預約已額滿,且消費者須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普拉策說,IKEA的目標是馬尼拉門市第一年客流量衝到700萬人,並打算在菲國成立更多門市,為菲國1.09億民眾提供服務。

 

馬尼拉門市原定去年開幕,但疫情導致人員移動受到限制,並波及建築材料供應,最終迫使馬尼拉門市延後開幕。這家門市是IKEA搶占亞洲市場計畫的最新一步,該公司近期也在印度成立第二家門市。

 

儘管供應鏈瓶頸對門市與倉儲庫存帶來挑戰,去年IKEA營收仍改寫歷史新高。在疫情促使消費者轉向網購的情況下,IKEA也擴大電商業務,目前網路訂單占IKEA全球營收的比率達到26%

 

目前IKEA擁有逾460家實體門市,遍布全球約60個市場,並計劃在本年度新增近60家門市,且IKEA不僅在亞洲攻城掠地,明年春季也將進軍拉丁美洲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消費市場前景看好。

                                                                                                                                                                                                                                                                                                                                                                                                                                                                                                                                                                                                                                                                                                                                                                                                                                       第二、東南亞有6.5億人口。

 

第三、美國FinTech公司瞄準東南亞市場。

 

第四、IKEA選擇菲律賓作為東南亞首站很令人尋味。

 

資安長

 

疫情讓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資安防禦也愈顯重要,金管會昨(25)日宣布,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上市櫃公司需設資安長、資安主管等,如規模百億元以上,及主要經營電商的上市櫃公司,共約111家公司,都需在明(2022)年底前設置完成。

 

證期局副局長郭佳君說,考量大型或從事電子商務的上市櫃公司資安防護日益重要,因此研擬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控處理準則」,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上市櫃公司,須強制設資安長等人員。

 

她說,此草案僅預告14天,預告天期短,主因是希望年底前就可讓法規確定,讓各上市櫃公司可以及早準備,提升資安環境效能。

 

依草案,金管會將上市櫃公司依規模及獲利狀況區分三大級並要求分設資安長、資安主管或資安人員。

 

「第一級」是指資本額100億元以上、前一年底屬台灣50指數成分股、及電商營收占比超過80%或近二年超過五成者,符合這三項資格之一,就需設資安長、資安主管及資安人員這三大類人員。

 

據證期局統計,共有約111家上市櫃公司、都符合第一級資格條件,需在明年底完成設置。這111家中有設資安長者有49家、設資安主管有83家、設資安人員則有87家,部分公司可能有重複。

 

「第二級」是除了第一級之外的上市櫃公司,近三年沒有連續虧損、且近年財報的每股淨值未低於面額者,這共有約1321家上市櫃公司,需在後(2023)年設置完成,目前其中僅有630家設資安主管、813家設資安人員。

 

「第三級」則是第一級以外的上市櫃公司,但近三年有連續虧損或近年度每股淨值低於面額,郭佳君說,因這類上市櫃公司虧損,建置資安人員可能成本較高,因此採鼓勵設置,這級共有266家,其中已有132家設資安人員。

 

她說,這次修法要求上市櫃公司需配置適當的資安人力和設備,是希望可以逐步提升公司資安防護能力,進而降低公司發生重大資安事件對資本市場和社會大眾的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資安」是未來的大問題。

                                                                                                                                                                                                                                                                                                                                                                                                                                                                                                                                                                                                                                                                                                                                                                                                                                       第二、過去只有金融機構重視資安。

 

第三、未來連一般大型上市公司也要有資安長。

 

第四、資安會變成未來最熱門的新名詞。

 

戴爾惠普

 

個人電腦(PC)大廠戴爾和惠普上季營收雙雙超越市場預期,反映企業在疫後重啟辦公室之際,對PC需求強勁,兩家公司持續看好明年上半年筆電展望,尤其是商用筆電需求強勁,並認為明年PC的需求將優於疫情前的水準,預期廣達、仁寶、英業達與緯創等筆電代工大廠,可望受惠。

 

戴爾在美股23日盤後公布,在截至1029日的當季營收成長21%284億美元,每股盈餘2.37美元,都優於分析師預期。PC營收躍增35%165億美元,消費者PC營收成長21%,企業和政府機構PC銷售大增40%123億美元。

 

戴爾在聲明中表示:「客戶對IT基礎設施和數位轉型的投資將持續帶動對電腦以及儲存工具的強勁需求,為多元雲端、電信和5G創新創造進一步的成長機會。」

 

惠普同日公布,在1031日止的當季營收成長9%167億美元,不計特定項目的每股盈餘為94美分,也都高於分析師預期,其中商用PC營收年比成長25%,但消費者PC銷售下滑3%

 

惠普執行長羅爾斯(Enrique Lores)表示:「我們見到來自商用、辦公室方面的強勁需求,因為辦公室正在重新開放,公司正進行投資,為員工創造更佳體驗。」

 

他並指出,價位較高的商用和高階消費者產品類別需求非常強勁。

 

惠普的主力代工廠為廣達與英業達,而戴爾的主力供應商為仁寶與緯創。

 

英業達表示,商用筆電訂單已經看到明年底,雖然大家都懷疑筆電的成長性,但是筆電每年仍有2.1億到2.3億台的銷售水準,英業達以商用筆電占比最高,再來是電競筆電,最後是消費筆電。

 

英業達總經理巫永財之前曾表示,目前包括筆電以及伺服器的訂單還是很強,都在拚命追料,預期2022年第1季、第2季缺料會小幅紓解。

 

廣達認為,筆電供應鏈材料供應不順的情形,將於第4季稍微舒緩,因此預估第4季出貨量將季增10%以上。

 

展望2022年,民眾生活對筆電依賴性增加下,仍將保持強勁。緯創也表示,客戶訂單能見度都已給到52周,預見未來一年的需求都不是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PC熱潮又來了,因為企業數位轉型。

                                                                                                                                                                                                                                                                                                                                                                                                                                                                                                                                                                                                                                                                                                                                                                                                                                       第二、以往大家以為未來只會用手機。

 

第三、外在環境的變化實在難以預測。

 

第四、這代表台灣未來電子產業應該有很好的前景。

 

三星

 

三星電子於美國時間23日正式宣布,將投資170億美元在美國德州興建據悉是5奈米製程晶圓廠,預定明年上半年動工,2024年開始投產,證實先前市場傳聞。

 

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發布新聞稿說:「擴大在國內生產半導體晶片,是我國國家和經濟安定的一大關鍵。」德州州長艾伯特舉行記者會宣布這個投資案時表示,此案將創造逾2,000個就業機會。

 

白宮官員稍晚也發聲明表示,這樁投資案是美韓兩國元首今年5月會晤時奠下了基礎,「兩位領導人當時宣布,將促進彼此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

 

三星電子執行長金基南說:「三星在泰勒市增闢新廠後,將為本公司未來另一重大新頁立下基礎。」

 

三星電子這座新晶圓廠將落腳離奧斯汀48公里遠的泰勒市(Taylor),占地逾5平方公里,韓媒報導為5奈米廠。三星在奧斯汀已有晶圓廠區,員工逾3,000人。

 

Meritz證券分析師金善宇(音譯) 說:「三星新廠因在客戶所在就地生產,有助於拉近和台積電產能上的差距。美國首倡國內晶片製造之際,三星在當地設廠將享多項優惠。」

 

不論三星這項新建案或台積電120億美元的亞利桑那州廠投資案,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解決晶片缺貨的問題。但這兩起投資案可引吸零件供應商跟進設廠,為以美國為中心的晶片生態系奠定根基。

 

幾個月前剛出獄的三星掌門人李在鎔最近走訪美國,拜會Alphabet、亞馬遜、微軟多家潛在客戶後,最後拍板這個投資案。

 

為了吸引三星建廠,泰勒市已提供一些優惠措施,包括前十年內相當於高達92.5%、再十年85%的物業稅減免。因為這是聯邦政府支持的計畫,三星另將拿到其他的稅負優惠。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也積極赴美投資。

                                                                                                                                                                                                                                                                                                                                                                                                                                                                                                                                                                                                                                                                                                                                                                                                                                       第二、半導體產業赴美國投資是趨勢。

 

第三、主要是美國政府推動半導體產業政策。

 

第四、台積電應積極走出去。

 

持斯拉

 

根據向政府主管機關申報的文件,特斯拉(Tesla)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新車廠的建造費用,將超過10億美元(接近新台幣300億元),預計今年底前完工。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並表示,計劃明年3月在中國大陸推出高階版車款Model S Plaid

 

特斯拉上周五(19日)提交給德州執照管理局(TDLR)的資料,概述了在奧斯汀新廠設置各項設施的相關費用,包括一般組裝(4.93億美元)、烤漆(1.26億美元)、鑄造(1.09億)、沖壓(1.5億)及車體(1.82億)等五大設施的營建工程。這五大設施占地面積合計近430萬平方英尺(約0.4平方公里),總費用約10.6億美元。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先前表示,該公司計劃今年開始限量生產Model Y中型SUV,而明年開始大量生產。

 

特斯拉這座德州超級工廠(Gigafactory)座落在奧斯汀東郊機場附近,已於2020年夏季開始建造。該公司預計將獲得近6,500萬美元租稅優惠,特斯拉說,這座工廠將創造大約10,000個工作機會,其中大部分屬低技能工作。特斯拉還表示,將把總部從加州搬到德州奧斯汀。

 

特斯拉正在同時興建兩座重要新廠,除了在奧斯汀的德州超級工廠外,還有位於德國首都近郊的柏林超級工廠。 特斯拉打算讓這兩座工廠在今年年底前開始量產,而這項目標對特斯拉的成長計畫至關重要。

 

特斯拉的柏林超級工廠遭遇一些問題,包括環境審批因重啟公眾評論程序而延後,可能至少還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獲得批准及開始生產。相較下,德州超級工廠的興建進度相對比較順遂,繁瑣的行政程序也少很多,而且正在開始部署產能。

 

馬斯克並表示,計劃明年將在中國大陸推出高階版車款Model S Plaid。他22日稍早在一則推文中表示,Model S Plaid應會在明年3月左右在中國大陸推出。

 

Model S Plaid車款是今年稍早上市的車款,號稱「史上速度最快量產車」,時速就能從零加速至60英里(約97公里)只需不到兩秒時間。根據特斯拉說法,這款車是特斯拉所有車款中續航力最長、加速最快的車,售價從13萬美元起。

 

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特斯拉在2019年底於上海廠開始量產汽車後,銷量便持續成長。特斯拉也表示,大陸現在是該公司主要的汽車出口中心。不過,特斯拉在大陸也面臨小鵬和蔚來等國內電動車業者的激烈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全球建工廠。

                                                                                                                                                                                                                                                                                                                                                                                                                                                                                                                                                                                                                                                                                                                                                                                                                                       第二、中國工廠是成功關鍵。

 

第三、中國工廠產能驚人。

 

第四、很多人忽略特斯拉中國製造的事實。

 

比特幣

 

薩爾瓦多不顧國際勸阻,執意準備在明年首次發行以比特幣計價的10億美元國債,導致該國美元外債23日盤中崩跌至歷史最低。國際貨幣組織(IMF)呼籲薩國不要以比特幣為法幣,並停止比特幣發債計畫,但該國自命為「最讚獨裁者」的總統布格磊,很可能只會把國際勸告當耳邊風。

 

IMF警告說:「基於比特幣的波動性非常劇烈,使用比特幣當作法定貨幣會造成消費者保護、財政穩健性以及財政穩定的重大風險」,並且還「造成財政負擔加重」。

 

薩爾瓦多2050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國債已經再跌2.2美分,票面1美元價值的國債現在只剩64.4美分市值。該國國債是中美洲國家今年表現最爛的一檔,根據摩根士丹利,投資人現在對薩爾瓦多國債要求的孳息溢價,相比起美債已經高達1,168個基點(11.68個百分點)。

 

布格磊打算發行的10億美元比特幣國債票面孳息為6.5%,分析師表示這樣的利息不太可能足夠為薩爾瓦多倒債避險。不過薩國的比特幣國債揚言會在比特幣上漲時把漲幅的50%分給債券持有人分紅,跌價時不會扣錢,這些比特幣國債最終將會以美元償付,或者是「泰達幣」(Tether)這種盯緊美元的「穩定幣」支付。

 

投資人認為,薩爾瓦多不顧IMF勸阻執意要發行比特幣國債,顯然是已經準備跟IMF為首的西方主要國際金融體制一刀兩斷,全部壓注加密幣的未來。Amherst Pierpoint證券公司的拉美部門主管莫登說:「很遺憾地,金融創新本身並非金融問題的解決辦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薩爾瓦多債信破產。

                                                                                                                                                                                                                                                                                                                                                                                                                                                                                                                                                                                                                                                                                                                                                                                                                                       第二、比特幣比該國貨更值錢。

 

第三、但比特幣價格波動大。

 

第四、特別是薩國給投資人一定保證承諾,是很大的風險。

 

ZOOM

 

線上視訊會議軟體業者Zoom周一盤後公布上季(10月底止)營收年增35%,與去年同期營收年增將近四倍相比,成長明顯減速,本季營收成長預測同樣開低,公司股價應聲破底。

 

22日收盤Zoom股價下跌4%至242.28美元,23日開盤跳空開低暴跌13%,報210美元,創近一年半新低。過去一年來Zoom股價跌幅已超過40%,因為投資人認為疫情造就的居家辦公需求不再。

 

Zoom上季營收10.5億美元,高於華爾街預期的10.2億美元。上季淨利年增70%至3.40億美元,也高於華爾街預期的3.37億美元。Zoom預期本季營收約在10.51億至10.53億美元之間,高於華爾街預期的10.18億美元。

 

儘管如此,今年來Zoom業績表現與去年疫情高峰期相比落差顯著,再加上線上視訊會議市場競爭激烈,令投資人擔心Zoom已黔驢技窮。

 

以微軟推出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Teams為例,除了視訊會議之外還結合其他線上協作功能,被外界視為Zoom的頭號對手。微軟在7月宣布Teams每月經常性用戶量逼近2.5億人,並打算在新一代Windows作業系統中內建Teams,屆時將加速Teams用戶量成長。

 

今年以來Zoom不斷嘗試拓展新市場,無奈成效不佳。Zoom9月曾出價將近150億美元求購雲端客服業者Five9,但因價格談不攏而破局。Zoom與中國關係匪淺也招來美國司法部調查國安威脅。

 

Zoom持續投資開發雲端通話服務Zoom Phone及其他新產品,導致上季支出6,8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倍以上。

 

Zoom表示過去12個月內付費超過10萬美元的大型企業用戶量增加94%,且公司也將在免費版Zoom軟體中插入廣告來創造額外營收。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賈盧利亞(Rishi Jaluria)表示,Zoom先前的強勁成長來自疫情而非常態。在外界掌握常態應有的表現之前,很難預測Zoom未來展望。

 

我們的看法:

 

第一、Zoom有中資疑慮。

                                                                                                                                                                                                                                                                                                                                                                                                                                                                                                                                                                                                                                                                                                                                                                                                                                       第二、但仍然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軟體。

 

第三、Zoom股價下跌在於疫情趨緩及轉投資不順。

 

第四、但現在全球疫情又轉趨嚴重,Zoom前景可期。

 

併購

 

國際企業的併購活動依然熱絡,在22日宣布或批准的併購交易合計超過400億美元,電信業就占了一半,顯示5G及雲端通訊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瑞典行動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Erisson)說,已同意以62億美元收購美國雲端通訊業者Vonage,擴大在無線企業市場的勢力。這樁交易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將是愛立信史上最大手筆的併購案。該公司2015年以16億美元買下英國Telent公司的電信設備資產,2020年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的無線網路業者Cradlepoint

 

Vonage年銷售額約14億美元,有12萬名客戶及全球逾100萬位註冊開發者,客群與開發商社群是吸引愛立信收購的主因之一 。愛立信執行長鮑毅康(Borje Ekholm)說:「Vonage給我們一個平台,協助我們的客戶將網路上的投資變現,並且嘉惠開發商與企業。」

 

挪威電信(Telenor)與泰國正大集團(CP Group)同意在一項約86億美元的交易中,合併雙方的電信部門,成立一家在泰國擁有逾半行動訂戶的公司。根據協議,Telenor旗下Total Access通訊(Dtac)將與正大集團旗下True公司合併,換股比例為1Dtac股票交換10.221股的True股票,使這兩家公司更有能力對抗泰國最大行動電信商AIS,並加強口袋深度,以因應不斷增加的5G投資成本。

 

美國私募股權巨人KKR同日提議以122億美元,購買義大利電信(Telecom Italia),目標是將這家義國最大電話集團私有化。KKR提議的每股0.505歐元的收購價,雖已比義大利電信上周五(19日)收盤溢價近46%,但仍遭到義大利電信的最大股東法國媒體巨擘威望迪(Vivendi)反對。

 

擁有Forever 21等品牌的美國Authentic品牌集團(ABG)說,CVC資本夥伴公司與HPS投資夥伴公司已同意買下ABG的大量股權,這樁交易將使ABG估值達到127億美元。ABG並宣布,把原定在美國上市的時間,延後至20232024年。

 

澳洲Woodside石油公司與必和必拓公司也簽署一項協議,必和必拓的石油部門將併入Woodside,成立一家躋身全球前十大的獨立石油與天然氣製造商。雙方還同意在一項天然氣計畫投資120億美元,以開發西澳外海的Scarborough天然氣田以及擴建Pluto液化天然氣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併購熱再起。

                                                                                                                                                                                                                                                                                                                                                                                                                                                                                                                                                                                                                                                                                                                                                                                                                                       第二、資金充沛是原因。

 

第三、很多產業需要轉型。

 

第四、台灣產業也會加速整合。

 

機器人

 

最新報告顯示,北美企業今年1-9月的機器人訂購金額締造歷史新猷,全年訂購總額也可望改寫歷史新高,顯示企業在勞動力短缺之際,擴大自動化。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動化促進協會(A3)數據顯示,北美企業1-9月機器人訂購總額較一年前激增35.7%14.8億美元,打破2017年同期的14.7億美元歷史紀錄,訂單量躍增37%,逼近2.9萬台,同樣飆上歷史新高。

 

A3數據聚焦工業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常用於組裝零組件或搬運沉重材料。A3總裁伯恩斯坦說,製造、物流等產業面臨缺工問題,無論大企業或小公司,為維持生產力和競爭力,都擴大採用機器人,推動自動化。

 

A3表示,企業第3季共訂購9,928台機器人,非汽車產業占6,302台,非汽車產業訂單成長主要推手為金屬產業,這個產業第3季訂單量幾為去年同期的三倍。其次為食品和消費品產業,訂單量激增40%;半導體、電子及光電產業也大增26%

 

我們的看法:

 

第一、機器人是未來重要趨勢。

                                                                                                                                                                                                                                                                                                                                                                                                                                                                                                                                                                                                                                                                                                                                                                                                                                       第二、日本也重視機器人。

 

第三、全球人工嚴重不足。

 

第四、台灣尚未注意到這個趨勢,並具體採取行動。

 

3D列印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港口等運輸樞紐持續堵塞,造成全球供應鏈大斷鏈,卻也意外捧紅了3D列印這種能幫助企業避開供應鏈瓶頸、及時取得所需零件的技術。

 

在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塞車之際,美國石油巨擘雪佛龍(Chevron)擔心缺料問題,會延宕澳洲的天然氣出口設施維修作業,以致須支付高額費用。所幸後來想到一個替代方案,就是委託當地公司AdditiveNow,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相同零件。結果不僅零件準時到貨,其製造規格說明書更讓雪佛龍印象深刻。

 

對大宗商品產業來說,缺少一個零件就可能導致營運中斷,付出高昂代價。顧問業者EIAP估計,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業者每年因意外停機導致成本平均增加2,000萬美元,大型業者更增加多達5,000萬美元成本。3D列印產業一直以來受限於成本和列印速度等問題,但全球貨運成本高漲和新技術出現,讓這項技術變得更有吸引力。

 

義大利3D列印業者Roboze為跟上油氣業顧客的3D產品需求,全球員工數自疫情爆發至今已增加一倍,達到約100人。3D Metalforge執行長瓦特豪斯表示,有些客戶也將3D列印視為消除大量零件庫存的方法,傳統供應商會要求最小下單量,因此儲存零件的成本可能很高,而且許多零件經常尚未用到就遭淘汰。

 

我們的看法:

 

第一、3D列印用途顯現。

                                                                                                                                                                                                                                                                                                                                                                                                                                                                                                                                                                                                                                                                                                                                                                                                                                       第二、解決供應鏈問題。

 

第三、3D列印革命性製造技術。

 

第四、美國用3D列印蓋房子。

 

PAYTM

 

印度行動支付龍頭Paytm18日上市後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重挫,市值蒸發77.5億美元,Paytm上市失利讓印度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籠罩陰霾,接下來的大型上市案可能面臨投資人嚴格檢視。

 

Paytm股價繼18日上市首日暴跌27.4%後,22日再重挫逾12%,降至1,362盧比。印度19日為南那克教主誕辰,金融市場休市。

 

得到「股神」巴菲特、軟銀集團與螞蟻金服投資的Paytm為印度史上最大IPO案,但股價表現卻令人失望,也讓該公司淪為印度IPO史上最大慘案之一。

 

隨著投資人開始注意新創企業缺乏獲利,和估值過高的問題,Paytm上市慘遭滑鐵盧,接下來的大型上市案可能面臨考驗,包括Paytm的較小型對手MobiKwik,以及連鎖旅館業者OYO等。

 

班加羅爾投資研究機構Capitalmind執行長施諾伊(Deepak Shenoy)指出,IPO在印度變得相當火熱,市場修正恐讓此類股票首當其衝。

 

孟買券商Samco Securities創辦人莫蒂(Jimeet Modi)指出,投資人要花34個月的時間,才會忘記Paytm的慘案。在此之前,任何超級昂貴的上市案都將面臨考驗。

 

在此同時,Paytm 21日公布10月商品交易總額年增131%,該數據衡量網站成交金額。施諾伊表示:「Paytm的股價目前遭到重擊,但最新營運數據看起來不錯,而且公司基本面並未改變。」

 

印度股市2021年氣勢如虹,帶動IPO熱潮。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數據,2021年頭9個月,印度企業透過IPO在公開市場籌措高達97億美元資本,創下20年來同期最高紀錄。

 

PaytmIPO表現與先前其他大相徑庭,印度最大餐飲外送平台Zomato 7月上市首日股價躥揚近70%,時尚平台FSN E-Commerce 11月上市首日股價狂飆80%。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IPO定價過高。

                                                                                                                                                                                                                                                                                                                                                                                                                                                                                                                                                                                                                                                                                                                                                                                                                                       第二、雖然有全球兩大投資銀行背書。

 

第三、FinTech是未來創投重要趨勢,值得關注。

 

第四、印度有史以來最大IPO,意義重大。

 

滴滴

 

大陸叫車平台滴滴出行赴美上市風波持續延燒,外媒26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大陸監管機構以擔心敏感數據外洩為由,已要求滴滴高層制訂從美股下市的計畫,方案包括在香港上市後從美國下市,或是直接私有化。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台北時間26日傍晚628分,滴滴美股盤前大跌5.55%至7.66美元。滴滴因受到大陸監管高壓整頓,自6月底在美上市首日收盤以來,股價累計重挫42.64%。

 

路透報導,網信辦已要求滴滴制定從美股下市的具體計畫,以待大陸政府批准。報導指出,若滴滴直接進行私有化,估計收購價將不會低於每股14美元的發行價,因該公司630日才在美上市,短期內以更低的報價進行收購,可能會引發訴訟或股東反對。如果滴滴選擇在香港上市後,再從美國下市,其IPO發行價可能會打折。

 

據滴滴招股書顯示,完成美股發行後,滴滴創辦人程維,以及被視為一致行動的團體,共有57.1%的投票權。此外,日本軟銀集團擁有10.7%的投票權,是滴滴最大的少數股東,而Uber及騰訊則分別擁有6.4%、3.4%的投票權。軟銀集團26日股價收跌5.19%。

 

知情人士坦言,目前相關方案仍在考慮中,大陸監管機構有機會撤回要求滴滴從美股下市的要求。

 

滴滴於630日登陸紐交所,但上市第三天,大陸國家網信辦72日就以維護國家數據安全為由,對滴滴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大陸國家網信辦79日通報,「滴滴企業版」等25App有嚴重違法蒐集使用個資問題,通知應用商店下架這些App

 

華爾街日報10月下旬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網信辦針對在美股上市的滴滴、滿幫集團等幾家企業的網路安全審查,已在收尾階段。

 

網信辦官員近日約談這些企業的高層,曾提出可以考慮轉赴香港上市的建議。

 

路透11月初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預計大陸官方對滴滴的相關調查將於2021年底結束,該公司有望重啟叫車與其他應用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自大陸「個人信息保護法」111日生效以來,大陸官方持續加強監管數據、個資安全。網信辦14日公布「網路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出,數據商赴國外或香港上市、可能影響國家安全者,應申報網路安全審查。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控制大數據。

                                                                                                                                                                                                                                                                                                                                                                                                                                                                                                                                                                                                                                                                                                                                                                                                                                       第二、滴滴不聽中國大陸官方的話。

 

第三、滴滴一定會下市。

 

第四、未來不會再有互聯網中國公司去美國上市。

 

加密幣

 

南非出現新型變種病毒重創市場信心,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26日全面大跌。比特幣跌破55,000美元大關,較本月稍早創下的近69,000美元歷史高點重挫逾20%,陷入熊市。

 

比特幣26日盤中一度跌至54,004美元,寫下108日以來最低紀錄。不過2021年迄今累計漲幅仍達88%。

 

其他加密通貨跟隨比特幣走低,全球第二大加密通貨以太幣盤中大跌11%,降至4,024美元。此外,狗狗幣陡降8.8%,瑞波幣重挫10.7%,solanapolkadot跌幅更是超過10%。

 

東京加密通貨交易所Bitbank分析師長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指出,新型變種病毒擴散可能進一步打擊投資人信心,恐讓比特幣的漲勢受限,加密通貨市場可能持續下探。

 

加密通貨市場在年終購物旺季開跑的黑色星期五當日遭遇沈重賣壓,加密通貨整體市值自22日以來合計蒸發約2,000億美元。  

 

南非、波札那和香港皆發現新型變種病毒蹤跡,傳染力更強,並可能降低疫苗效力,市場憂慮加劇促使投資人逃離風險性資產,將資金轉進債券、日圓與美元避險。

 

FxPro資深市場分析師古普斯基維奇(Alex Kuptsikevich)指出,隨著股市的波動加劇,加密通貨投資人應該要保持警戒,比特幣價格可能容易受到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並會拖累其他較小型加密通貨下挫。

 

不過古普斯基維奇亦指出,比特幣也被視為是避險資產,散戶在市場不確定攀升的時候,就會買進比特幣。

 

隨著越來越多大型投資人看好加密通貨前景和其抗通膨的特性,比特幣在11月稍早升抵68,990.9美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加密貨幣波動大。

                                                                                                                                                                                                                                                                                                                                                                                                                                                                                                                                                                                                                                                                                                                                                                                                                                       第二、今年加密貨幣大起大落兩次。

 

第三、比特幣仍為主流。

 

第四、台灣應重視加密貨幣。

 

電商實體店

 

電子商務崛起一度將實體門市打趴,不過隨著業者對實體店的價值改觀,加上吸引新客戶的成本上揚,帶動線上零售商對實體店面的需求揚升。調查顯示,2021年零售商展店數將超過關店數,此為2017年來首見。

 

研究顧問公司IHL Group分析逾900家連鎖店發現,2021年零售商新開設的店面數量,將是2017年來首超過關店數量。大部分的店數成長來自大型零售商、連鎖食品、藥品,以及便利商店。

 

至於在過去五年經歷最劇烈市場變化的百貨公司和專賣店,開店數仍然低於關店數,不過關店的速度已經較紀錄高水準減慢。

 

產業高階主管與分析師表示,售商對實體商店的價值看法改變,是刺激業者零拓展實體店面的原因之一。

 

此外,獲得線上客戶的成本躥揚,實體門市成為吸引新客戶較便宜的方法。而且房東願意接受較短或較有彈性的租約,亦鼓勵業者拓展門市據點。

 

體育用品店Dicks Sporting Goods的店內環境與虛擬行銷副總裁羅勒(Toni Roeller)指出,56年前外界熱議電商是否會吞掉實體零售業。不過現在線上和門市體驗有更緊密的結合,意味著業者需要更多實體店面。

 

零售商現今開設的實體店己與往昔大不相同,有些店規模更小,提供消費者瀏覽以外的體驗。  

 

根據ProfitWell數據,透過谷歌和臉書廣告、付費搜尋和內容創作等方式獲得客戶的成本,也就是數位客戶獲取成本(digital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在過去5年來暴漲將近50%。

 

ProfitWell執行長坎培爾(Patrick Campbell)指出,有更多品牌在數位行銷砸下更多經費,是數位客戶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的原因。蘋果和谷歌等企業開始限制使用cookies後,預期客戶獲取成本將進一步上揚。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商成立實體店是趨勢。

                                                                                                                                                                                                                                                                                                                                                                                                                                                                                                                                                                                                                                                                                                                                                                                                                                       第二、台灣已有蝦皮實體店。

 

第三、未來虛實融合。

 

第四、台灣也逐漸有線上線下融合趨勢。

 

東南亞網路

 

谷歌、淡馬錫控股和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共同發表新報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六國目前逾75%人口能上網,絕大部民眾曾網購至少一次,預計2030年區內網路經濟規模將上看1兆美元。

 

報告指出,今年來該六國合計高達4,000萬人首度上網,讓整體上網人口逾4.4億人,當中八成民眾曾網購至少一次。

 

這是谷歌等第六年發表東南亞網路調查報告。報告未包含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去年爆發新冠疫情後,讓區內包括電子商務、食物雜貨配送和數位支付帳款等數位服務崛起。疫情爆發以來,逾6,000萬人因疫情而首次使用數位服務,當中2,000萬人是今年上半年首次使用。

 

面對包括持續多個月封城措施等疫情衝擊,東南亞大部份網路業者能迅速復元。隨著區內接種新冠疫苗人數不斷增加,各國已逐步放寬防疫限制而讓經濟回復正常。

 

報告預測東南亞六國今年「商品交易總額」(GMV)在電子商務帶動下,較去年大增49%至1,740億美元。

 

報告預期六國今年網路經濟,跟去年相較全都呈兩位數增長。其中,菲律賓今年GMV將成長93%至170億美元,增長幅度為六國最大。

 

愈來愈多人使用數位支付帳款和電子錢包,帶動六國網路金融服務業持續成長,預計今年轉帳交易總金額成長9%至7,070億美元。

 

谷歌東南亞區副總裁戴維斯(Stephanie Davis)預期在2025年前區內網路經濟以電子商務為主,但其他部份也穩健成長,像美食外送就持續強勁成長。

 

網購崛起帶動下,六國整體網路經濟規模預測在2025年底逾3,600億美元,到2030年底可望達到7,000億美元到1兆美元之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有6.5億人口。

                                                                                                                                                                                                                                                                                                                                                                                                                                                                                                                                                                                                                                                                                                                                                                                                                                       第二、東南亞市場潛力大。

 

第三、台灣應重視東南亞市場。

 

第四、特別是新經濟產業。

 

金控

 

根據金管會最新揭露本國金控集團海外曝險情況,今年第3季金控海外投資收益達新台幣1141億元,其中美國市場呈現「一支獨秀」、大賺94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最慘的市場是中國,不賺反賠約324.56億元。

 

金控集團海外曝險狀況是指16家金控集團子公司,包括旗下子公司的銀行、保險、證券以及租賃公司等。

 

16家集團 整體收益1141

金控集團今年第3季國內及海外投資開出漂亮紅盤,帳上獲利合計達5056億元;其中,海外投資收益(已提列評價利益)達1141億元、占金控整體投資獲利的23%

 

若就「投資淨額」來看,金控今年第3季海外投資曝險部位前五大國家,依序為美國62212億元、中國15011億元、英國9956億元、法國9156億元及南韓5561億元。整體海外投資淨額合計169440億元。

 

不過,若就金控「投資損益」來看,美國市場獨占鰲頭,帳上狂賺945億元,且光是美國一個市場,就占整體金控海外投資收益的83%,從貢獻度來看,為歷年罕見情況。

 

對此,銀行主管表示,美國原本就是全球最主要、也是最大投資市場,今年以來,美國股市一路狂漲,持續創新高,讓原本就大舉重押美國的金控公司,荷包滿滿。

 

中國市場損失324.56 最差

至於中國市場則損失324.56億元,在海外各市場中表現最差;尤其相較投資第2差的墨西哥、投資損失48.7億元,其他市場損失金額都在30億元以下,至於同為大中華的香港,金控也沒賺錢、損失4億餘元。

 

金控業者直言,中國股市今年在亞股表現幾乎「敬陪末座」,以中國上海綜合指數來看,今年截至29日僅漲2%多,尤其,中國在第3季加強對企業各種監控及整頓力道,股價應聲倒地,從趨勢來看,我金融業者已逐步減少投資中國,避免增加投資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市場成為主流。

                                                                                                                                                                                                                                                                                                                                                                                                                                                                                                                                                                                                                                                                                                                                                                                                                                       第二、國銀降低中國投資。

 

第三、兩岸政治氣氛不佳。

 

第四、未來兩岸加速脫鉤。

 

金可

 

隱型眼鏡大廠金可-KY26日宣布,霸菱亞洲等私募基金將以每股280元,合計約9.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2億元)代價,收購金可全部股權,預計明年上半完成交易,金可也將私有化下櫃。收購案涉及的金可與寶島科兩家上櫃公司,也獲櫃買中心核准在29日恢復交易。

 

金可董事長蔡國洲表示,此次合併案符合金可股東利益,金可私有化後能採取更靈活的發展策略,並追尋長期企業價值提升。此外,霸菱亞洲是目前金可最好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未來金可將借重霸菱亞洲的國際經驗及專業,與公司經營階層及員工共同努力開發業務,並持續拓展國際市場。

 

金可自2012年上櫃以來,一直都是高獲利股的模範生,除了2018年外,年年都賺逾一個股本,今年前十月營收72.93億元,也逼近2020全年的73.3億元,法人看好全年營收可望以90億元寫新高,稱霸隱形眼鏡族群。金可26日舉行重訊記者會表示,與私募基金Glamor Vision Ltd.及其100%持股子公司Glamor International Ltd.26日簽署合併契約,Glamor Vision將以每股280元為對價,收購金可全部股權,總交易金額約272億元,以金可25日收盤價202元計算,溢價38.6%。

 

金可表示,此併購案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若併購案順利進行,金可將私有化成為Glamor Vision旗下100%子公司,並終止櫃買中心交易。Glamor Vision是由金可主要股東 Hydron International Co., Ltd. 設立,後續將由亞洲最大私募投資公司之一的霸菱亞洲投資(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及金可另一主要股東New Path International Co., Ltd.(寶島科100%持股子公司)作為共同投資人。蔡國洲說,金可致力於角膜接觸鏡(隱形眼鏡)、高效能角膜接觸鏡護理液及潤眼液的研發、製造及銷售,私有化後台中全球總部、上海總部以及全球經銷通路與兩岸的工廠均維持不變。

 

霸菱亞洲為全球領先地位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總資產超過370億美元,布局橫跨香港、北京、上海、孟買、新德里、新加坡、東京、倫敦、雪梨和洛杉磯。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可溢價相對較高。

                                                                                                                                                                                                                                                                                                                                                                                                                                                                                                                                                                                                                                                                                                                                                                                                                                       第二、金可曾經是生醫產業明星企業。

 

第三、下市後未來可能進行併購產業整合。

 

第四、也可能轉赴大陸上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