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113年08月04日
「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3日公布,第2季已脫售將近一半的蘋果公司股票,現金水位升上歷史新高。同日公布的財報顯示,波克夏第2季稅後營業利益躍增15%,達到116億美元,得力於保險承銷收益擴增,以及龐大現金部位衍生更多收益。
根據新公布的財報,波克夏第2季淨賣出價值755億美元的蘋果公司持股,總持股數大砍49.4%,到6月底時剩下4億股,價值842億美元。獲利了結蘋果股票,協助把波克夏現金水位推上2,769.4億美元新高紀錄,其中包含約當現金。
巴菲特第1季即減持蘋果股票13%,並在5月股東會上暗示是基於稅務理由。巴菲特當時說,今年小幅減碼蘋果長期而言對股東有利,以防萬一美國政府將來為填補財政赤字缺口而調高資本利得稅。然而,如此大規模脫售持股,顯示不只是出於節稅動機。
蘋果股價第1季下跌,反映投資人擔心這個iPhone製造商在人工智慧(AI)創新方面落後,但第2季發表AI策略後,股價強彈23%並創新高。巴菲特以長期投資著稱,如今大幅減持蘋果股票,究竟是基於蘋果特定的問題、股票估值、或投資組合調整考量,不得而知。
但近來波克夏也大賣第二大持股美銀(BofA)。證管會文件顯示,波克夏在截至1日的12個交易日內,累計脫售了價值約38億美元的持股,如今在美銀的股權降至12.15%,以2日收盤價計算總值逾350億美元。美銀股價從去年10月底低點到今年7月波克夏開始減持股票,期間股價大漲75%。
Edward Johnes股票研究分析師沙納漢說:「他(巴菲特)似乎不愛銀行股了。近年來頻頻拋售銀行股。」
近年來,波克夏還減持其他銀行股,尤其出清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股票。
波克夏第2季營業利益達116億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100億美元。淨利303億美元,或A股每股21,122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389億美元,或每股24,775美元。但巴菲特一再表示,營業利益更能衡量出一家公司的表現。
依循會計規則,波克夏的淨利數據必須計入未實現的投資盈虧,所以易受短期股市波動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大量出售蘋果股票
第二、巴菲特不愧是股神,時機抓得很好
第三、巴菲特賣出時間點在日股小崩盤之前
第四、今年下半年還有地緣政治和通膨風險
第五、巴菲特現在手上持最多現金
微軟Open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113年08月02日
微軟是人工智慧(AI)新創業者OpenAI的最大金主,但近來微軟卻把OpenAI列入競爭名單,凸顯雙方關係出現微妙變化,從合作夥伴變成亦敵亦友。
微軟在最新的年度報告中,將ChatGPT開發商OpenAI納入競爭對手名單,指出雙方在AI產品、搜尋及新聞廣告領域相互競爭。微軟的競爭榜單,多年來包括科技巨擘亞馬遜、蘋果、Google、臉書母公司Meta等。
此事受矚目的原因是微軟與OpenAI有長期合作關係。微軟是OpenAI的獨家雲端供應商,而微軟的商用和消費產品也採用OpenAI的AI模型。此外,微軟還是OpenAI的最大投資人,據報導共挹注了130億美元。
微軟和OpenAI為何從戰略夥伴變為競爭對手?可能原因如下,首先,OpenAI董事會去年11月突然撤換執行長奧特曼,卻未事先知會微軟掌門人納德拉,據傳引發納德拉不滿。其次,奧特曼剛被炒魷魚時,納德拉挖角他跳槽微軟,但隔天奧特曼就選擇重返OpenAI。微軟並在上月放棄了在OpenAI董事會的觀察員席位。再者,微軟替旗下搜尋引擎Bing加入AI功能,盼能爭取更多市占。但OpenAI也搶進此一市場,推出具有AI功能的搜尋引擎SearchGPT。不只如此,微軟3月宣布,找來Inflection AI公司共同創辦人蘇萊曼,掌理微軟AI部門;Inflection AI被視為OpenAI的敵手。據The Information網站,微軟想藉助蘇萊曼之力,研發自家的先進AI模型「MAI-1」,以減少對OpenAI GPT模型的依賴。
據悉,OpenAI對微軟的AI銷售貢獻良多。企業要使用OpenAI的模型,方法之一是直接付錢給OpenAI,另一方法是透過微軟Azure的OpenAI服務。
知情人士表示,今年3月為止,TikTok每月支付近2,000萬美元,以透過微軟使用OpenAI模型。這占微軟AI業務的總營收的近25%,估計該業務每月營收為8,300萬美元,每年為10億美元。
TikTok以往主要從微軟的對手Google、亞馬遜、甲骨文取得服務。上述數據顯示,微軟靠AI模型帶進新的雲端收入。
但這麼做有其風險,微軟AI銷售集中於單一客戶,而且這筆收入可能會快速減少。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打算開發媲美OpenAI的模型。這表示等字節跳動的模型就緒時,對OpenAI的花費將減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是OpenAI最大金主
第二、但微軟現在卻變成OpenAI競爭者
第三、不過微軟口袋深,沒關係
第四、微軟作戰方式是有錢人灑錢方法
第五、微軟策略上比競爭對手蘋果,靈活太多
寶馬福斯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3年08月02日
受中國大陸需求疲弱衝擊,德國汽車大廠寶馬(BMW)與福斯上季的獲利同步銳減,而日本豐田汽車則受惠於油電車買氣暢旺,上季獲利勁增17%。
BMW 1日公布,第2季造車事業的息前稅前利潤率(EBIT)為8.4%,比一年前的9.2%減速,不如分析師預期,但仍維持全年財測。該公司上季在大陸這個全球最大車市的銷量下滑4.7%,因當地的房地產危機,拖累豪車、名表、名牌服飾的消費力道。
BMW也決定退出大陸的流血價格戰,調漲產品售價並下調經銷商的銷售目標。不過,BMW的電動車銷售仍是一大亮點,上季相關交車量激增22%,擊退賓士、奧迪等同業。
福斯集團同日表示,第2季的營業利潤率為6.6%,不如去年同期的7%,受累於大陸的交車量下滑,和旗下面向大眾品牌的重組成本影響;不過福斯仍維持全年財測,財務長安特利茨說,將盡力在下半年削減成本,以達成營運目標。
至於歐盟對陸製電動車加徵關稅一事,BMW執行長錫普斯警告,這可能衝擊歐盟自家車廠;BMW已在大陸生產汽車,並回銷到歐洲市場。他說,大陸方面可能展開報復,且歐洲的綠能轉型高度仰賴大陸的原物料與技術。
福斯執行長布魯莫也說,儘管大陸商務部稱歐盟此舉於法無據,但當他兩周前與陸方官員會晤時,他們表達協商意願,以公平解決這一問題。
另外,日本豐田汽車同日公布,年度第1季營業利益躍增17%至1.3兆日圓(87億美元),符合預期,因油電車銷售旺和日圓疲弱,抵銷整體銷量下滑和國內產量降低的影響。
然而,這一獲利增幅寫下七季以來最疲弱,令投資人大感失望,拖累豐田1日股價收盤挫跌8.5%。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電動車需求近期轉弱
第二、寶馬與福斯獲利銳減
第三、外商車企在中國大陸會很艱難
第四、在自己的國家又受到大陸電動車挑戰
第五、大陸企業重塑全球汽車產業
瑪氏收購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年08月06日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報導,旗下經營M&M’s及士力架(Snickers)巧克力品牌的包裝食品巨頭瑪氏(Mars)正在洽談收購同業Kellanova。若以一般企業購併開價行情估算,這筆交易總價可達300億美元,可望成為今年以來最大宗收購案。
受併購利多刺激,Kellanova股價5日早盤逆勢開高,大漲約14%。
旗下經營品客(Pringles)洋芋片、Pop-Tarts及Eggo鬆餅等食品品牌的Kellanova,是去年自家樂氏(Kellogg)分拆出來的上市公司,市值估在220億美元。
瑪氏則是未上市企業,旗下除了M&M’s及士力架之外,還包括Skittles彩虹糖以及2017年投資77億美元買下的寵物食品事業VCA。
2022年6月家樂氏宣布將旗下事業分拆為三家公司,分別掌管零食、穀片及蔬食食品,但在去年初改變計畫,最終分拆為二家公司,分別是掌管穀片事業的WK Kellogg Co.,以及掌管零食和蔬食品牌MorningStar Farms的Kellanova。
相較於市值約15億美元的WK
Kellogg Co.,Kellanova事業規模龐大,去年10月獨立以來股價上漲了20%,但是比起好時公司(Hershey)和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等食品大廠股價相對的偏低,使得Kellanova成為潛在的收購目標。
全球食品業在疫情期間業績大漲後,近年因高通膨助長各項成本,再加上減重藥品打擊零食需求,業績紛紛走下坡。Kellanova近年銷售量逐漸下滑,被迫調降商品價格,今年第二季銷售量終於恢復成長。
食品業者為了因應艱難地市況,多半考慮透過企業購併來壯大規模。以瑪氏為例,該公司先前買下零食製造商Kind Inc.多數股權之後,在2020年宣布收購Kind Inc.。同年瑪氏也宣布收購另一家零食製造商Nature’s Bakery。
假設這回瑪氏順利收購Kellanova,將會締造食品業史上最大規模收購案,也可望為企業購併市場注入活力。今年以來全球企業購併案件量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5%,但是高利率以及政府監管依舊讓許多潛在買家選擇觀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食品業很久沒有大併購
第二、瑪氏併購Kellanova若成功,值得注目
第三、交易可達300億美元,為今年最大收購案
第四、2022年家樂氏將旗下企業分拆為兩家公司
第五、分拆與再重組是產業整合趨勢
Google壟斷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113年08月07日
美國聯邦法院5日判決,Google透過一些獨家約定,違法壟斷線上搜尋市場。這是美國反托辣斯當局控告多家科技大公司壟斷市場的首個重大勝利,將造成廣泛的產業影響,預料蘋果將因為失去潛在的營收而受創。
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官梅塔(Amit Mehta)在286頁的判決書中,認定Google違反美國的反托辣斯法,認為該公司是「壟斷者」。梅塔指出,Google光是2021年就付了263億美元,以確保自家搜尋引擎成為智慧型手機和瀏覽器的預設選項,有效阻擋其他競爭者。
梅塔說,經由簽訂獨家協議,Google在手機和瀏覽器的搜尋領域握有壟斷地位,因此得以持續提高線上廣告價格,不必擔心會因競爭而有不良後果。
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股價5日收盤下跌4.5%,報159.25美元。蘋果股價則挫4.8%,報209.27美元,因為該公司未來可能失去來自Google的巨額款項。
美國司法部長賈蘭德(Merrick Garland)表示:「告贏Google,對美國民眾來說,是歷史性的勝利。」「不管你有多大的影響力,沒有公司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司法部將繼續大力執行反托辣斯法。」
Google則說,計劃對此判決提起上訴。路透指出,接下來「救濟」階段可能會很冗長,可能會上訴到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官司可能會打到明年甚或2026年。
這起案件源於2020年10月美國司法部控告Google,非法維持在線上搜尋與相關廣告業務的壟斷力量。一個由兩黨州檢察長組成的小組,也為此控告該公司。這兩起案件已合併審理。
Google過去數十年來,支付給蘋果、三星及其他公司巨款,得到最佳的位置。由於是預設搜尋,Google搜尋建立起全球最多人使用地位,藉搜尋廣告每年可創造逾3,000億美元營收。Google控制著約90%線上搜尋市場及95%智慧手機搜尋市場。
訴訟程序如今將進入第二階段,法院將決定Google該採取的補救措施,其中可能包括要求字母分拆業務;此舉將改變Google主宰多年的網路廣告界版圖。目前看來司法部並不是想要罰款,而是可能聚焦於限制Google在敲定這些交易的能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被聯邦法院判決壟斷
第二、這是劃時代的重要判決
第三、對Google造成重大影響
第四、當年美國聯邦也控告微軟
第五、這個官司還會再打兩年
電動車Lucid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113年08月07日
豪華電動車新創公司Lucid表示,在新款電動休旅車準備提高生產前夕,最大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將挹注上看15億美元的現金,激勵該公司股價6日美股早盤上漲約2.8%。
Lucid 5日說,PIF的關係企業Ayar
Third Investment,已同意認購Lucid價值7.5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並提供一筆同樣金額的無擔保貸款,是Ayar今年來對Lucid的第二筆投資;Lucid
3月從該公司獲得10億美元。
Lucid計劃年底前開始生產眾人期盼已久的Gravity休旅車。有了沙烏地這筆投資挹注,將確保這家電動車製造商獲得充分的資金緩衝,直到2025年第4季。
執行長羅林森向路透表示,Lucid將運用這些資金安裝Gravity休旅車製造設備,並在沙烏地阿拉伯興建一座年產能15萬部車的工廠,外加其他投資。
Cantor Fitzgerrald分析師薛伯德說:「這筆15億美元資金有助鞏固PIF與Lucid之間的關係。有些投資人擔心,暨PIF對該公司失望,就不會允諾額外資金。」
他說,PIF投資金總額已達到約80億美元。這個主權財富基金持有約60%的Lucid股權。
Lucid第2季營收優於分析師預期,反映降價促銷助長豪華電動小轎車銷售。
今年2月,Lucid旗艦Air轎車降價刺激買氣,降幅最高10%,因為消費者愈來愈選擇價位較親民的油電混合車款。
第2季營收達2.006億美元,高於分析師共識預測的1.921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Lucid共生產3,838部車,5日重申年底前生產目標維持9,000部。
今年下半年交車數達2,394部,創新高紀錄,也超越市場預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產業大洗牌
第二、Lucid也受到影響
第三、但Lucid最大股東是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第四、幸好有中東資金Lucid才免於滅頂
第五、但長期而言,Lucid仍面臨重大挑戰
比亞迪Uber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湘瑾,113年08月02日
全球最大出行平台優步(Uber)和大陸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宣布達成多年期合作,將在全球多個市場的Uber平台上引入十萬輛比亞迪電動車。兩家公司還將合作開發比亞迪自動駕駛汽車,並將其部署在Uber平台上,這被外界認為是雙方合作進軍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市場的標誌。
據澎湃新聞報導,雙方發布的公告指出,合作將首先落地歐洲和拉丁美洲,然後擴展到中東、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市場。Uber和比亞迪的合作還可能包括為駕駛員提供充電、車輛維修或保險折扣,以及融資和租賃優惠,具體措施將取決於特定市場中最適合司機的方案。
公告指出,調查顯示,電動車的價格和貸款管道仍然是阻礙司機購買電動車的主因。比亞迪電動汽車價格實惠、維護和維修成本較低,並且車型眾多,非常適合用於共享出行。
公告中沒有具體說明比亞迪將為優步提供哪款車型,但在宣傳圖片中出現三款車型:比亞迪海豹、海豹U SUV和Atto 3 SUV。
有分析指出,比亞迪在此時選擇與Uber合作,顯然是看到了Robotaxi的市場前景,同時也將促進自研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
據界面新聞報導,2023年比亞迪研發費用達到人民幣395.75億元,在所有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其中,比亞迪研發投入的重點發力方向是自動駕駛。在股東大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比亞迪有4,000多位工程師參與研發,覆蓋軟體、演算法、晶片、智慧駕駛方案等方面,公司未來計畫投入人民幣1,000億元,長期、全方位布局智慧化駕駛。
此外,比亞迪近期積極出海,據路透報導,比亞迪正尋求打入加拿大汽車市場,加拿大遊說事務專員辦公室網站顯示,比亞迪聘請的遊說人士已向加拿大聯邦登記處提交申請,旨在就其預期的市場准入問題與加拿大當局溝通,包括建立新業務以及對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等相關事宜。
截至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足跡已遍布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海外銷量超20.3萬輛,年增173.8%。摩根大通此前上調比亞迪今年銷量預估至400萬輛。同時預計,到2026年比亞迪全球交付量將達到600萬輛,其中約四分之一來自海外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產業也在進行策略聯盟
第二、Uber和比亞迪達成多年期合作聯盟,引人注目
第三、這是強強聯合,一個是出行平台領導者、一個是電動車產業巨頭
第四、台灣完全不了解這種產業整合
第五、最近Foodpanda將出售給Uber Eats,外資將撤出台灣
手機OLED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年08月02日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賽諾(Sino Research)發布數據,2024年上半年大陸公司在全球智慧手機OLED顯示面板市占達50.7%,相較於2023年上半年的40.6%增長了10.1個百分點,成功超越南韓成為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以三星顯示器和LG Display為代表的南韓企業,總市占則由59.4%滑落至49.3%。
科技網站「快科技」報導,這一變化始於2024年第1季,當時大陸顯示面板製造商以53.4%的市占首次占據全球智慧手機OLED顯示面板市場首位,儘管之後有所波動,整體上半年市占依然保持在50.7%的高位。
在具體的企業表現方面,儘管三星顯示仍以43.8%的市占保持領先位置,但相比於2023年同期的51.6%已有所下滑。大陸的京東方緊跟在後,市占達到13.8%,位列第二。同時,維信諾的市占也有顯著增長,從2023年上半年的7.4%上升到11.3%;TCL華星(CSOT)市占則為9.7%,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5個百分點。
大陸顯示面板產業的成功得益於境內智慧手機製造商如小米、OPPO和vivo對大陸國產OLED顯示面板的強勁需求,這些品牌積極採用國產面板推出新的智慧手機產品。
與此同時,南韓的顯示面板製造商,包括三星顯示和LG顯示,在全球市占從2023年的59.4%下降至49.3%。自從2021年在LCD市場上失去了領先地位後,南韓製造商便將重點轉向了OLED顯示面板市場。
大陸顯示面板製造商在全球OLED面板市場的崛起,反映大陸供應鏈成熟和技術實力增長,以及國際市場對大陸製造的認可度提升。
南韓經濟日報報導,南韓企業在OLED技術投資方面落後大陸,引發擔憂,韓企可能無法抵擋大陸在OLED市場崛起。今年3月底,京東方投資人民幣630億元(新台幣2,772億元)建設8.6代OLED工廠奠基,生產中小型面板。南韓半導體製造商三星和LG總計投資5兆韓元(新台幣1,152億元)同樣建設OLED工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在OLED顯示面板市占率達50.7%
第二、超越南韓成為世界第一
第三、LCD大陸早已是第一
第四、大陸採用補貼措施,再加上企業動作迅速,外商很難競爭
第五、台商早已撤出顯示器市場
黑芝麻IPO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謝守真,113年08月02日
大陸國產智駕晶片公司黑芝麻智能近日向港交所遞件申請IPO,預計將發行3,700萬股,發行價區間為港幣28元至30.3元,並預計將在8月8日在港交所敲鐘交易,有望成為「中國智駕晶片第一股」。
據界面新聞報導,黑芝麻智能與廣汽集團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啟城發展,及均勝電子全資附屬公司Joyson Electronic USA LLC兩家投資者訂立基石投資協議。預計此次將募資約港幣9.85億元,其中,約80%將在未來五年間用於公司的研發。
實際上,這並不是黑芝麻智能首次嘗試上市。去年6月,其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由於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今年1月初上市申請資料失效。直至3月22日,黑芝麻智能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若一切順利,有機會成為「中國智駕晶片第一股」。據悉,大陸另一家知名智慧駕駛晶片公司「地平線」,則在黑芝麻智能遞交上市申請四天後,也遞交港股上市申請。
黑芝麻智能此前已進行十輪融資,合計融資總額為6.9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北極光創投、小米、騰訊、武岳峰資本、東風汽車、吉利、蔚來等投資機構及車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智駕車大爆發
第二、大陸智駕車黑芝麻於香港上市
第三、AI公司不能在美國上市
第四、但上市第一天股價就跌了26%
第五、有機會成為「中國智駕晶片第一股」
半導體設備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年08月04日
大陸國產半導體刻蝕設備領域的龍頭大廠中微半導體董事長尹志堯表示,儘管大陸在半導體設備領域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差距,但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完全有可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尹志堯指出,在當前晶片生產線上所有設備當中,大陸國產設備占比僅15%-30%,特別是光刻(微影)系統、離子注入工具和電子束檢測系統方面,是大陸最薄弱的領域。中微公司目前也在布局電子束檢測等領域,以解決晶片光刻環節中的一些薄弱環節。他透露,中微公司主要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率已達到90%以上,到今年第3季末可以達到100%。
尹志堯說明,目前中微公司的刻蝕機上有60%的零部件是大陸國內採購的,在MOCVD設備上的零部件國內採購比例高達80%。但是,這60%至80%之中,還有一部分是由國外比較領先的供應廠商在大陸的子公司做的,剩下的20%至40%則仍依賴於進口,依然是離不開國外的供應商。他認為,上述這些零部件未來可能也會受到一些限制,因此大陸國產設備商、零部件商最近兩年也正在解決這些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問題。
尹志堯說明,自主可控並非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須要自主研發,也不是只能單純依靠國產廠商來供應。依然需要開放合作,團結可以團結的非美系供應商。比如中微公司的設備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非美系的國外供應商支持的。
他透露,中微的半導體設備雖然即將基本可以實現自主可控,但是在品質和可靠性方面與國外領先水準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蝕機雖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的刻蝕應用,但與客戶群處在技術的領先位置的國外廠商相比還差了兩、三代,所以還需要整個產業鏈追趕上去。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協會統計,2023年全球晶片設備(新品)銷售額為1,062.5億美元,與上年相比萎縮1.3%。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額年增29%至366億美元,連續第四年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設備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半導體設備急起直追
第二、半導體設備是大陸的短板
第三、美國利用大陸半導體設備卡中國大陸
第四、所有設備當中,大陸國產設備僅占15%-30%
第五、中國大陸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設備市場
自駕車軟體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漢驊,113年08月06日
美中科技戰下,美國除祭出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外,還將在未來數周內,以國家安全名義,禁止在美國道路上行駛的自動駕駛車與連網車使用中國大陸的軟體。拜登政府日前邀集澳洲、加拿大及日韓等盟邦出席一場會議,商討共同應對與連網車有關的國安風險。
路透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商務部正計劃在未來數周內發布一項規範,將禁止美國Level
3等級以上的自動駕駛車使用中國軟體,同時也將禁止中企生產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道路上進行測試。
知情人士指出,拜登政府在一項尚未公開的決定中,建議禁止配備中國大陸研發的先進無線通訊模組的車輛在美國上路。根據該提案,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須經過驗證,以確定連網車或是先進自動駕駛車軟體,都不是在中國這樣「受關切的外國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所研發。
美國商務部上個月曾表示,擬在8月公布與連網車有關的擬議規範,並考慮對中國和其他被視為對手國(adversaries)所製造的某些軟體予以限制。對此,美國商務部發言人4日表示,美方擔心與連網車的連網技術相關的國安風險。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表示,中方呼籲美方「遵守市場經濟原則與國際貿易規則,為所有外商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國會堅定捍衛自身權益。」
美國國務院表示,白宮和國務院7月31日邀請產業領袖與澳洲、加拿大、歐盟、德國、印度、日本、韓國、西班牙、英國等盟邦出席一場會議,以「共同應對與連網車有關的國安風險」。當時美方披露了其規畫中的細節。
報導稱,去年11月,美國國會議員對中企在美國測試自動駕駛車時,蒐集、處理敏感數據的行徑表示憂心,並對百度、蔚來汽車、文遠知行、滴滴出行、小鵬汽車等10家中企提出相關問題。截至2022年11月的12個月裡,中國自動駕駛車公司在加州試駕超過72.4萬公里。
美國運輸部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去年7月表示,對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美國的國安問題感到擔憂,認為連網車會利用駕駛監視系統,監聽或記錄車主的聲音或控制車輛本身。
我們的看法:
第一、自駕車是未來重要趨勢
第二、自駕車軟體是關鍵
第三、特斯拉向中國推銷自駕車軟體
第四、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自駕車使用中國軟體
第五、禁止中企自駕車在美國道路上進行測試
世界500強企業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3年08月06日
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5日公布今年世界500強排行榜,共有128家中國大陸企業進榜,比去年少七家。而進榜的前十名大陸企業,全為國營企業,民營企業排名表現最好的則是京東,首度擠進前50,排在第47位。
台灣上榜企業,包括第32名的鴻海、第186名的台積電、第375名的和碩、第444名的廣達,及第465名的台灣中油。而去年有上榜的仁寶及緯創不在今年榜單上。
財星中文網新聞稿指出,今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企業的去年營收總和約4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比去年略微增加約0.1%。此次上榜門檻(最低營收)從309億美元成長至321億美元。
排名方面,沃爾瑪連續第11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亞馬遜重回第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繼續名列第三。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和中石化。
今年進榜的中國大陸企業為128家,比去年少七家。相較之下,美國今年共139家公司上榜,比前一年增加三家,大公司數量位居各國之首。這也是2018年以後,中國上榜的公司數量首次少於美國。
今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一共有五家「新上榜與重新上榜」的中國大陸公司,分別是奇瑞控股集團、杭州市實業投資集團、海亮集團、拼多多控股、友邦保險控股。其中,奇瑞、杭實集團和拼多多為首次上榜。
包括拼多多在內的五家網路巨頭中,除了阿里巴巴下滑2名至第70名外,京東、騰訊和美團的排名均上升。新聞稿指出,受惠中國大陸網路產業的回暖,美團成為榜單中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大陸公司,排名躍升83名,位居第384名。排在第47名的京東集團則取代中國平安成為中國大陸最大民營公司。
此外,上榜中國企業所在的15個領域中,「汽車和零件」的表現較好,共有10家企業入榜。其中,比亞迪是排名提升最多的公司,營收從上年630億美元增加到851億美元,排名提升69位至143名。寧德時代繼去年首次上榜後,今年營收從488億美元增加到566億美元。吉利公司排名也提升40位至185名,營收從604億美元增加到704億美元。奇瑞第一次上榜,以391億美元營收名列385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有128家中企進榜,比去年少7家
第二、中國企業市值近期大跌
第三、中國經濟近期進入轉型期
第四、500強企業營收占全球企業三分之一
第五、台灣只有五家上榜
陸版星鏈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漢驊,113年08月06日
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創立SpaceX,旗下星鏈(Starlink)在衛星通訊領域發揮強大影響力,中國大陸也急起直追,建立「中國版星鏈」。素有大陸國產「星鏈」之稱的「千帆星座」計畫(別稱:G60星鏈計畫),首批組網衛星5日在山西太原發射。 此次發射以「一箭18星」的配置,升空進入衛星軌道,大陸政府預計今年完成發射108顆衛星的目標。
陸媒快科技5日報導,「千帆星座」計畫於2023年啟動建設,包括三代衛星系統,採用全頻段、多層多軌道星座設計,致力為大陸用戶提供廣泛且高品質的通信服務。
根據「千帆星座」的整體規畫,將可實現超過1.5萬顆低軌寬屏多媒體衛星組網。預計今年完成發射108顆衛星,到2025年底,實現648顆衛星提供區域網路覆蓋,到2027年提供全球網路覆蓋。在2030年前,實現1.5萬顆衛星提供手機直連等多業務的融合服務。
報導稱,當前,商業航太競爭是全球航太競爭的主要形態之一,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動和落實,促使商業航太加速發展。
有專家直言,2023年中國商業航太迎來真正的元年,產業鏈開始成熟,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需求逐漸明確。
綜合外媒報導,中美在衛星互聯網領域的競賽,隨著大量私營企業進入該領域,大陸希望最終趕上美國的星鏈。
報導稱,馬斯克的的星鏈是由SpaceX發射的6,000多顆低軌道衛星所組成,星鏈計畫將在未來數年發射3.6萬顆衛星。
太空和衛星領域的市場情報公司Novaspace指出,大陸所有努力的總和,只向低軌道發射不到200顆衛星,其中大多數用於技術演示和地球觀測,而非電信。專家指出,中國大陸在技術上要追趕美國,還有很大的距離。不過,隨著大陸加快製造衛星的速度,將使「中國版星鏈」快速達成,外界不可忽視。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的星鏈是當今世界龍頭
第二、主要是低軌衛星
第三、現在中國大陸開始急起直追,建立中國版星鏈
第四、「千帆星座」計畫首批發射18顆衛星,今年完成發射108顆衛星
第五、大陸太空產業領先,一定可達目標
全球化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于庭,113年08月02日
星展集團最新「全球化議題調查」顯示,76%受訪者認為全球化趨勢將由亞洲市場推動,台灣企業認為在未來兩年的首要重點包括提升客戶滿意度和留存率有90%、在亞洲地區實現營收成長有70%、提高生產力和營運績效有70%及獲取新技能和人才有70%,並有三分之二高階主管需要業務多元化和拓展新市場。
星展集團攜手《金融時報》Longitude公布最新研究報告《關鍵影響:財務及資金管理部門如何推動全球化趨勢》,訪問來自亞太區、歐洲以及美國等15個市場共570名企業高階主管的意見。
結果顯示,約94%的受訪者表示其財務及資金管理部門在制定企業戰略方面發揮顯著的作用,包括積極推動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有80%、實現多元化和供應鏈重組策略有79%、數位轉型有75%及永續相關活動有71%。
在全球化趨勢下,亞洲已成為快速成長的核心區域,台灣企業的高階主管正專注於提升客戶滿意度和保持客戶忠誠度,同時透過招攬新人才和提升生產力來為企業的區域擴展做準備。
台灣超過三分之二的67%高階主管表示,未來兩年的首要考量是業務多元化,其中地理多元化80%視為最重要的因素。相較於全球其他區域的受訪者普遍重視產品和服務創新,台灣關注點的獨特性和差異,可能反映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擔憂,75%尋求供應鏈上的多元化。
研究進一步邀請台灣高階主管就「在亞洲經營業務的主要發展障礙」分享看法,結果指出經濟衰退與波動有40%及區域主義和民族主義成長的社會政治趨勢有37%為主要影響因素,再次顯示台灣企業對廣泛地緣政治趨勢的高度敏感性。
台灣受惠於AI相關技術推動出口,2024年第一季度出現自2021年以來最強勁的成長速度。然而,擔憂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問題增加了台灣在區域擴展和多元化方面的不確定性。人才問題也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在蓬勃發展的科技行業中,人才競爭激烈。
我們的看法:
第一、星展集團最新「全球化議題調查」
顯示
第二、未來兩年重點在提升客戶滿意度
第三、台灣企業有70%希望在亞洲地區實現營收成長
第四、獲取新技能和人才占70%
第五、三分之二高階主管認為業務要多元化並拓展新市場
淡馬錫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113年07月31日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計劃未來五年在美國的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科技等領域投資多達300億美元,尤其特別注意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領域。路透報導,淡馬錫北美主管阿瑟頓(Jane Atherton)表示:「美國的資本市場既深又廣。從AI角度來看,美國確實處於一切最新進展的最前端。」
美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2.8%,表現超乎預期且優於其他國家。儘管美股近期波動,但標普500指數今年來漲幅仍達14.5%,部分受AI熱潮帶動。相較下,中國大陸的經濟表現不如預期,而且上周為提振經濟,調降主要的短期和長期利率,令市場感到意外。
淡馬錫約22%的投資布局美洲,達到630億美元,19%的投資在中國。在上一會計年度,淡馬錫在美洲的投資額十年來首次超越在中國的投資。阿瑟頓說,在美國,淡馬錫尤其關注與AI相關的領域,如數據中心、半導體和電池儲存。
淡馬錫本月稍早表示,在美國和印度的投資獲利,有助於抵銷在中國的投資不佳表現。淡馬錫還說,在貿易緊張局勢下,對中國採取謹慎態度。
阿瑟頓表示:「地緣政治始終會有影響」。他同時指出,在過去三年,中國的表現不如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他說,美股未來表現將大部分取決於企業獲利,尤其是超大型科技股,「已見到一些數倍的擴張,但是由較高的成長所帶動,理論上將帶來回報。」
我們的看法:
第一、淡馬錫重視美國市場
第二、包括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科技等領域
第三、尤其注意AI
第四、淡馬錫22%投資佈局於美國、19%投資在中國
第五、美國和印度投資獲利,有助中國投資不佳
星FDI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林菁樺,113年08月01日
3年翻倍達1597億美元 去年領先港470億美元、落後中僅36億美元
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資(FDI)三年來翻倍!根據聯合國最新資料,去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前四名經濟體分別為美國、中國、新加坡與香港;過去廿年,中港星三地對外資吸引力大、成長快速,但二○二○年疫情後,外商在亞洲布局出現改變,明顯轉向新加坡。我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指出,「新加坡吸引外資大爆發,香港失去優勢,中國則不復盛氣」。
童振源於臉書引述聯合國最新統計資料,去年FDI前四名經濟體為美國三一○九億美元、中國一六三三億美元、新加坡一五九七億美元、香港一一二七億美元,新加坡大幅領先香港四七○億美元,甚至逼近中國。他分析,自二○二○年疫情發生後,新加坡吸引外資「大爆發」,從當年七四九億美元一路大幅攀升,反觀香港吸引外資金額不斷下滑。
童振源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二○○一年分析,中國當時FDI為四六九億美元、香港二九一億美元、新加坡一七三億美元;歷經二十年,中港星FDI金額都快速增長,且中港多大幅領先新加坡,但疫情爆發後,國際投資情勢明顯轉向、十分有利於新加坡。
觀察二○二一到二○二三年,中國FDI金額每年平均為一七七八億美元、香港一二○八億美元、新加坡一四二五億美元;以成長率而言,二○二一到二○二三年比上個五年,中國吸引外資每年平均金額成長率為二十七.二%、香港十一.七%、新加坡達七十八.八%,新加坡不但加速追趕,吸引外資已經超越香港、逼近中國。
星資產管理去年也超港 躍居亞洲最大金融中心
童振源強調,新加坡吸引資產管理規模也在去年首度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根據最新公布去年數據,新加坡資產管理規模達四兆九四○億美元,首次超過香港的三兆九九三○億美元;近七年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新加坡為九%,香港僅四.三%,過去七年亞洲資金大量移向新加坡。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資大幅成長
第二、三年翻倍達1597億美元
第三、領先香港470億美元
第四、大陸FDI下跌,很久沒有這種現象
第五、新加坡應會成為亞洲FDI引資冠軍
熊本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3年08月06日
熊本縣近日宣布,知事木村敬將在8月25~27日訪台,拜訪台積電位於新竹的總部,並和台積高層會晤。根據熊本縣民電視台KKT News報導,木村敬屆時將表達希望台積電在熊本建造第三座工廠。
綜合日媒5日報導,木村敬就任知事後首度訪台,預計將拜訪台積電總部,和台積電高層討論生產半導體不可或缺的水資源、熊本廠交通壅塞問題的對策等事項。此外,木村敬也將參訪工研院、新竹科學園區等地。報導指出,與木村敬同行的還有熊本經濟同友會、熊本縣工業聯合會代表人士。
台積電熊本一廠預計將在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採用28/26奈米、16/12奈米製程技術,月產能為5.5萬片。熊本二廠也將在年底開始興建,目標2027年底營運,將切入6/7奈米。預計兩廠月產能合計能達到10萬片以上。
台積電董事長兼總裁魏哲家5月曾表示,若獲得熊本居民同意的話,也會考慮在當地蓋第三座工廠。日前有消息指,台積電考慮在熊本興建第三座工廠,考慮生產最先進的3奈米晶片。
木村敬在競選熊本知事期間,就表示台積電在熊本設廠的加乘效益多,有助日本國際化。他4月就任知事後,也多次公開表示將積極爭取台積電在熊本興建第三座工廠,還透露已在台積電熊本廠附近,規劃開闢50公頃工業用地,以打造「日本竹科」,並向台企招手,歡迎台廠到熊本投資。
木村敬5月時曾指出,雖尚未和台積電針對第三座工廠相關事宜進行討論,不過以台積電投資模式為「三座廠為一套」來看,台積電是有可能在熊本興建第三座工廠的,「有的話不是很好嗎?」希望能儘快談下來。
根據九州經濟產業局資料顯示,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後,吸引材料、物流等當地企業跟進投資。2021年4月至2024年6月期間,當地半導體相關投資案件達100件。此外,木村敬還曾考慮在9月初台灣國際半導體展時訪台,他會帶領熊本當地的半導體材料商、設備商一同設展位參展,藉此媒合台日業者創造更多商機與合作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熊本廠全力推動
第二、一廠已經啟動;二廠積極興建中
第三、但日本希望興建三廠
第四、生產最先進的三奈米晶片
第五、希望打造「日本竹科」
觀光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余弦妙,113年08月04日
經歷新冠疫情三年讓國人被迫在台灣「禁足」,使得酷愛出國旅遊的台灣旅客在疫後湧現出國旅遊熱潮,去年我國入出境觀光人數出現逆差,而今年首季也再度出現逆差,出國人數將近400萬人次,而入境人數僅205萬人次。
其中我赴日人數較來台人數逆差高達113萬人次,為我觀光人數逆差最大的國家,預期全年台日觀光客逆差狀況可能會刷新紀錄。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今年截至3月國人出國人次逼近400萬人次,達399萬3,196人次,又以2月為高峰,單月就來到139萬人次,對比去年同期的65萬人次,增加幅度高達514%,且根據以往的歷史數據來看,第1季出國人數還不是最高,第2季過後還會持續增長,尤其暑假過後更將迎來一波出國旅遊高峰期,可預估今年國人出國旅遊熱度應能超越去年。
至於在入境人次上,今年第1季也明顯較去年增加,根據統計顯示,第1季累計入境人次已突破200萬,達204.9萬人次,其中3月有較明顯增加,單月入境人次就來到81.1萬人次。
不過,從入出境的數字上來看,仍能明顯看出,來台觀光客人次明顯少於我國出國人次,因此原本交通部觀光署預估今年來台觀光人次目標為1,200萬人次,也在今年初下修至1,000萬人次,若以這1,000萬人次平均分配下來,等於每季平均要達標250萬人次,今年首季目前看來並未達標。
然而從過往統計上來看,每年觀光旅遊旺季落在第3季與第4季,預估可望在後面的季度急起直追,以達今年千萬人次來台觀光目標。
國人出國最愛的國家仍以日本居冠,今年第1季國人赴日旅遊人次高達147.9萬,遠比第二名的中國大陸61.1萬還多出約86.8萬人次,第三名則是南韓也有30萬人次,第四則是以黑馬之姿出現的越南,來到29.8萬人次,第五則是香港28.6萬人次。
至於在來台觀光國家或地區上,也是以日本最多,達34.8萬人次,其次則是南韓約31.6萬人次,第三則是香港29.8萬人次,第四為美國15.1萬人次,第五是馬來西亞13.2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觀光局原本估算陸客來台約有200萬至250萬人次無法來台,扣除後剩下950萬人次,今年目標修正為要求至少要恢復1,000萬人次。從數據上也能明顯看出兩岸觀光遲遲未解禁,陸客來台人次明顯下降,今年第1季中國大陸來台觀光人次僅剩9.8萬人次,還比菲律賓、泰國及新加坡來台造訪人次少。
不過面對兩岸觀光旅遊重啟困難重重,我國仍不放棄先釋出善意,先前行政院也通過兩岸觀光方案,暫時鬆綁禁團令,凡是6月1日以前規劃旅行團可以繼續執行,並適時進行滾動檢討。
目前規劃讓已排定6至9月赴陸的旅行團,共計約1,000團、每團約20多人,仍可出團。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對岸感受到我方善意,並進一步讓兩岸觀光能重啟交流。
觀光署日前也針對今年千萬觀光人次目標推出積極作法,將透過觀光品牌引客、環島亮點推動國旅、跨域整合多元旅遊及智慧景區價值升級四大策略推動,不僅能夠吸引國際旅客來台,更能刺激國內旅遊市場,期盼能在未來四年內來台國際觀光客數達1,400萬人次、國旅2.2億人次,讓觀光產值達兆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旅客出現出國旅遊熱潮
第二、出國400萬人次,入境僅200萬人次
第三、赴日人數逆差高達113萬人次,為逆差最大國家
第四、日本物價便宜、品質高、又好玩
第五、今年第一季赴日旅遊147.9萬、赴陸旅遊61.1萬
環球晶大馬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鐘惠玲,113年08月06日
半導體矽晶圓大廠環球晶(6488)昨(5)日公布,代子公司公告取得馬來西亞的土地與建物,交易金額為1.46億令吉(約新台幣10.77億元),主要是為當地未來的營運預先準備。
環球晶代子公司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Sendirian Berhad公告,董事會決議取得土地及建物,座落於馬來西亞。環球晶提到,因應營運需求,收購案涉及約6萬平方公尺(約1.8萬坪)的土地與建築物,地點靠近目前的吉隆坡工廠,也靠近機場和港口,交通便利。
環球晶未宣布收購土地後的相關擴廠計畫,但強調正在準備空間,一旦客戶需求上升,將評估相關使用情況。
環球晶指出,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科技巨頭在各地尋求安全的供應鏈,這項投資將支持一些區域客戶的擴張計劃,並使該公司能從半導體市場與未來主要潛在客戶的合作空間中受益。
環球晶是全球第三大矽晶圓廠,具備全球布局,正著手在美國興建德州12吋新廠,以及密蘇里州12吋絕緣上覆矽(SOI)新廠。該公司已宣布與美國商務部簽署初步備忘錄,基於晶片與科學法案,該公司將獲得最高4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另外,公司也擬向美國財政部就符合的部份,申請最高可達25%的投資稅收抵免。外界推估,環球晶從這兩項補助與抵免,有機會獲得合計最高超過12億美元的挹注。
環球晶是繼台積電之後,第二家在美設廠可望拿到相關資源的台廠。外界推算,環球晶在德州與密蘇里州新廠的投資額共達30多億美元。
針對營運展望,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先前表示,預期今年營運呈現季季高走勢,但增幅可能比預期來得少。今年下半年的情況評估確實在提升中,但沒有預期好,比上半年增加的幅度可能有限,矽晶圓產業明顯回溫時點可能落在明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環球晶是世界級的企業
第二、在美國德州已投資
第三、現準備布局東南亞
第四、瞄準馬來西亞
第五、先取得土地與建物
遠傳區塊鏈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彭慧明,113年08月06日
電信業者接連投資區塊鏈、虛擬資產服務事業。台灣區塊鏈新創MaiCoin集團完成B+輪募資,宣布獲得遠傳電信(4904)、聯邦集團與和鼎創投等策略投資。
MaiCoin集團指出,將加速在台灣股票初次上市(IPO)進度,也會把重心放在更多跨產業合作與區塊鏈技術應用實踐,將區塊鏈與虛擬貨幣應用開拓至大眾日常生活。
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表示,MaiCoin集團深耕台灣十年,累積超過百萬用戶,積極保護虛擬貨幣交易安全,看好MaiCoin在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投入與豐富經驗,期待在遠傳持續發展數位生活服務時,可與MaiCoin集團共同提供更多創新服務,拓展客戶群,實現雙贏。
MaiCoin集團去年宣布將在台灣IPO並啟動募資計畫,近期完成B+輪募資,主要擴大集團業務規模與促進營收穩定成長,並希望透過投資人的資源,加速跨界合作,實踐更多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之應用場景。
MaiCoin集團成立於2013年,是台灣交易量最大,且唯一具備區塊鏈技術公司之數位資產品牌,主要提供數位資產交易、數位資產延伸產品服務與企業區塊鏈技術應用解決方案之服務。
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世偉表示,本輪募資重視能為集團帶來跨界用戶、實踐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策略性投資人。
今年7月初金管會公告,台灣大哥大成立百分百持股轉投資子公司「富昇數位公司」完成金管會「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是台灣第26家虛擬資產平台業者,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兼任富昇數位董事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區塊鏈談了很久,但募資不易
第二、區塊鏈新創MaiCoin完成B+輪融資
第三、引進遠傳電信、聯邦集團與和鼎創投
第四、這很不容易
第五、遠傳積極發展數位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