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自駕上市,Stellantis執行長,港口分潤,Meta資料中心,全球半導體,陸經濟,比亞迪iPad,電動車,A股IPO,小米晶片,港交所陸企,宏碁印度,IPO,饗食天堂,人形機器人,機器人理財,機器人基金,外籍人才,人形機器人,智慧工廠
自駕上市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欣,113年11月25日
在自動駕駛行業發展七八年後,多家大陸自動駕駛公司的規模和估值來到了新階段,今年以來已有7家自駕相關企業先後在香港和美國上市,還有多家企業正在排隊上市的路上。專家分析,自駕企業近期掀起的上市潮,主要是相關領域仍在燒錢階段,面對市場競爭不得不另覓財源。
經濟觀察報報導,今年以來包括黑芝麻智能、速騰聚創、如祺出行、地平線、文遠知行等自駕企業先後掛牌,還有多家企業正在排隊。包括Momenta日前通過大陸證監會的境外上市備案程序、小馬智行10月18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招股書;縱目科技折戟科創板後,今年3月份再轉戰衝刺港股IPO;佑駕創新10月底獲赴港上市備案通知書等。
報導分析,自駕公司上市潮背後有多重原因。首先是這些企業至今已成立了7~8年以上,其和老股東簽訂的回購條款多數到期,不得不另覓財源。
上海辰韜資產管理公司執行總經理劉煜冬表示,大陸股權投資的投資方多會和創始團隊簽訂對賭協定,當被投資公司未能如期達成如上市等條款時,創始團隊需回購投資人手裡的股份。通常第一輪的投資協定都以6年為期。
報導稱,不論是已上市或是等待上市的自駕公司,幾乎都處於虧損,絕大多數公司的自有資金以及創始團隊的資金,都不夠回購投資者手上的股份。因此上市可說是解決資金困境的最佳辦法。
以10月28日在大陸證監會獲得境外上市備案、擬在港股上市的佑駕創新為例,截至去年年末,其帳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僅剩不到人民幣2億元,上市籌資迫在眉睫。
劉煜冬還說,港交所日前調降了科技公司的上市標準,未商業化的特專科技公司不要求需獲利才能上市,成為多家自駕公司赴港掛牌的主因。
與自動駕駛上市潮同時進行的,是正在加速的行業淘汰賽。自動駕駛高度依賴研發投入,一旦造血能力缺失,又沒有新資金注入就很難維持下去。此外,汽車行業的惡性競爭也波及到了自動駕駛公司。當上游車企都賺不到錢,下游供應商的情況勢必更加慘澹。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自動駕駛市場正在大爆發
第二、但許多公司仍然虧損
第三、上市籌資是必要手段
第四、中國大陸自動駕駛汽車廠商比美國多
第五、台灣在自動駕駛趨勢上完全落後
Stellantis執行長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吳孟真,113年12月03日
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執行長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因在對集團未來發展方向的理念上和董事會產生分歧,1日晚間突然閃辭且立即生效,加深投資人對Stellantis是否能從低迷的銷售和股價中起死回生的憂慮。
彭博資訊報導,塔瓦雷斯在1日晚間突然請辭,表示將把這家旗下擁有包含吉普(Jeep)和飛雅特(Fiat)在內等14個品牌的集團領導權,交給由董事長艾爾康(John Elkann)帶領的臨時委員會。Stellantis表示,將在明年上半年任命新執行長。消息傳出後,Stellantis股價2日在米蘭證交所一度跌8.9%至兩年多來最低點,今年來跌幅更多達46%。
Stellantis說,塔瓦雷斯提早卸任,主因他在因應該廠銷售疲軟及股價下跌的策略上,與董事會和一些股東意見不合,而他近幾個月來猛力推動減支措施,也引起工會、經銷商和公司內部管理層的反彈。
Jefferies分析師表示,塔瓦雷斯的離去,表示該集團在需要作出「關鍵決策」時,將沒有領導人。摩根大通分析師阿蘇門迪則說,Stellantis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更換執行長和財務長,構成對潛在投資人的「挑戰」,投資人在管理團隊重組前,不太可能因該公司的盈餘顯著提升而獲利。
Stellantis因銷售下滑、在美銷售車款過時且庫存過多,在9月底調降全年財測。而儘管福斯(VW)在內的歐洲同業也面臨需求疲軟的挑戰,Stellantis的獲利預警依然驚動投資人。
自雪鐵龍母公司PSA集團和飛雅特克萊斯勒在2021年合併為Stellantis以來,塔瓦雷斯一直擔任該集團執行長。他原本表示將留任至2026年任期屆滿為止。
塔瓦雷斯並非唯一面臨挑戰的車廠負責人。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放緩、歐洲電動車需求低迷且川普重返白宮可能引發的關稅威脅,全球汽車產業面臨多重困難。外傳日產汽車(Nissan)財務長馬智欣也將卸任。
不論誰接任Stellantis執行長,都將面臨艱鉅任務,因經銷商和產業專家稱,Stellantis已因產品定價過高,逐漸失去歐美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汽車大廠面臨重大危機
第二、Stellantis是全球第四大車廠
第三、CEO請辭,但不是唯一
第四、日產汽車的CEO最近也請辭
第五、比亞迪和中國汽車廠家,造成全球汽車供應鏈重組
港口分潤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113年12月03日
紐約─紐澤西港正展示其實力,試圖從航運業的巨額獲利和數十億美元的碼頭交易中分到更大一杯羹。這個美東最繁忙的港口要求在碼頭買賣交易中分潤,並尋求從跨碼頭業務中分到更大一塊餅,並要求貨物裝卸承租人砸更多錢升級基礎設施。
道瓊社引述航運業主管報導,自新冠疫情以來,海運需求激增,為船運業者帶來巨額獲利。根據海運顧問業者Sea-Intelligence,在2021至2022年間,船運業者總共賺進超過4,000億美元,約為其過去十年營業利益總和的十倍。在去年回跌後,船運業者最近一季的獲利總額略高於17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了七倍。
隨著全球貿易擴增以及碼頭營運商尋求鞏固貨櫃碼頭的所有權,貨運設施的價值不斷攀升。法國達飛海運(CMA CGM)、丹麥馬士基(Maersk) 和瑞士地中海航運(MSC) 等大型航運公司正在投資興建更多港口設施。達飛去年斥資28億美元收購了紐約─紐澤西港的兩座碼頭,是近期規模最大交易之一,也為這股全球港口土地搶購熱掀起新一波高潮。
紐約─紐澤西港口簽訂了長達數十年的租約,因此它正在尋求碼頭銷售和租賃續簽,以從透過海上貿易運輸的大量貨物中獲得更多收入。該港的兩個最大碼頭租約將在未來幾年到期,包括該港口最有價值的設施馬赫碼頭(Maher Terminals)在內。馬赫目前的承租人、澳洲基礎設施基金巨人麥格理資產管理(MAM) 正在談判延長其協議,以便升級或出售該設施。
船運業主管說,馬赫是美東最大碼頭、也是通往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門戶之一,最快可能在明年出售,目前正吸引一些全球最大的船運公司、基礎設施基金和碼頭營運商的興趣,售價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航運業大爆發
第二、這跟供應鏈重組有關
第三、港口覺得海運公司賺太多錢
第四、於是有實力的港口要求分潤
第五、這從商業角度,對我們有很大啟示,看誰有實力!
Meta資料中心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年12月05日
臉書母公司Meta股價近日重拾成長動能,3日改寫歷史新高紀錄,分析師看好股價可望再漲6.5%。在此同時,發展AI技術造成龐大的電力需求,Meta打算採購核電,成為最新一家擁核的科技大廠。
Meta股價近來牛氣沖天,3日收盤大漲3.5%,報613.65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水準,超越10月7日締造的紀錄602.95美元。今年截至3日收盤,Meta股價累計大漲73%。
分析師給予Meta目標價653.57美元,意味著股價可望由3日創下的新高紀錄再上漲6.5%。
自7月底Meta公布亮眼的第二季(6月底止)業績後,股價在2個月躥揚27%。然而進入10月後,股價約有2個月處於箱型區間整理。10月底公布的第三季(9月底止)財報引發投資人擔心Meta營收成長減速,拖股價下挫。
根據MarketSurge數據,Meta2024年全年獲利預估成長46%,2025年增幅估計收窄至12%。Meta計劃明年擴大AI投資支出,可能打擊獲利。未來4季的營收成長率估計在15%左右,相較之下,今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營收成長率分別為22%和19%。
近期Meta股價又重拾成長動能,自11月18日以來不斷走高。Meta執行長祖克伯與美國下任總統川普於11月27日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共進晚餐,顯示川普長久以來與Meta的敵對關係緩和,帶動股價迄今上漲約8%。
另一方面,Meta在3日表示,打算藉助核能開發商之力來實現AI和環境目標。Meta期望自2030年代初期開始,在美國增加1至4百萬瓩(GW)的核能發電量。美國普通核電廠的發電量為1百萬瓩。
AI技術龐大的用電需求,促使科技巨頭擁抱供電穩定的核電。微軟在9月與美國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簽署協議,將重啟賓州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核電廠。此外,亞馬遜3月宣布向Talen Energy購買供電資料中心的核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Meta最近股價大成長
第二、主要是因為祖克伯押對AI
第三、祖克伯原本專攻元宇宙
第四、但他兩年前成功將公司轉型
第五、Meta近期也積極投資核電廠
全球半導體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瑞益,113年11月28日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與TechInsights近日攜手發布2024年第三季半導體製造監測報告(SSM),該季度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成長強勁,所有關鍵產業指標均呈現季增長,為兩年來首見,其中電子產品銷售額第三季季增8%,第四季預計季增20%。這波成長主要由季節性因素和AI資料中心的強力投資需求所帶動,但消費、汽車和工業等部門復甦遲緩。此一成長勢頭可望延續至本季,預料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製造業將持續展現成長動能。
SEMI表示,電子產品銷售額歷經上半年一路下滑後,終於第三季止跌回升,季增8%,而第四季預計將成長20%;IC銷售額今年第三季也出現季增12%,預計第四季也將再成長10%。2024年整體IC銷售額在記憶體產品價格全面上漲及資料中心記憶體晶片需求暢旺推波助瀾下,增長幅度可望超過20%。
2024年第三季,晶圓廠安裝產能達每季4,140萬片晶圓(以12吋晶圓當量計算),預計在2024年第四季將小幅成長1.6%。晶圓代工和邏輯相關產能也持續走強,在先進和成熟節點產能擴張推動下,2024年第三季成長2%,預計第四季再上升2.2%。記憶體產能在第三季成長0.6%,進入第四季,雖因高頻寬記憶體帶動強勁需求,但部分被製程節點轉換所抵消,因此將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
SEMI產業研究資深總監曾瑞榆分析,半導體資本設備領域得以維持強大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今年中國強勁投資和先進技術支出的增加。此外,晶圓廠產能、特別是晶圓代工和邏輯設計產品的持續擴張,展現行業對滿足先進半導體技術日益增長需求的承諾。
半導體資本支出與電子產品銷售走勢相似,2024年上半年疲軟,第三季開始走強。記憶體相關資本支出在2024年第三季度環比增長34%,同比增長67%,反映出記憶體IC市場相比去年同期已大有改善。
2024年第四季總資本支出季增27%,年增31%,其中記憶體相關資本支出更是以年增39%為最大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半導體製造成長強勁
第二、很大動力來自中國大陸
第三、還有來自AI資料中心強勁投資需求
第四、記憶體相關資本支出年增39%
第五、全球電子銷售歷經上半年下滑,於第三季止跌回升
陸經濟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康彰榮,113年11月26日
畢馬威中國(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中國大陸名稱)最新報告顯示,45%的受訪中國大陸CEO對未來一年內經濟增長前景抱有信心。從中期看,新動能加快建設支撐經濟增長預期回升,71%的受訪中國CEO對未來三年經濟增長存有信心,較去年的調查結果明顯上升。
綜合港媒報導,畢馬威中國25日發表「2024年中國首席執行官展望」報告,受訪中國CEO對中長期全球經濟增長信心有所提升,有71%的受訪企業管理者對中長期全球經濟增長抱有信心,較2023年的60%顯著回升。
報告顯示,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也反映在CEO們對企業營收的判斷上,61%的中國CEO預期企業未來三年營收增速將高於2.5%,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在經營面部分,受訪者認為,供應鏈、地緣政治、技術變革成為企業中期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22%的中國CEO認為供應鏈是未來三年企業經營面臨的主要挑戰,占比為2020年以來的最高值。
針對海外拓展,陸企出海的趨勢延續熱潮,前三大驅動因素包括:戰略資源布局、海外品牌建設、國內市場增長緩慢,分別獲得67%、41%和33%的受訪者贊同。中國企業考慮出海目的地,首選是東南亞的越南。
有關企業對AI的運用,97%的受訪CEO認為,AI特別是生成式AI將對行業和企業產生變革性影響。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變革會在三年之內發生。超過80%的受訪CEO對生成式AI將如何顛覆當前的商業模式並創造新機會有清晰認識,比例高於全球的76%。儘管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性,57%的中國CEO所在企業仍將生成式AI作為投資的重中之重。
至於ESG領域,56%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並取得相應成效。69%的中國CEO表示,企業進行ESG投資的最大因素在於企業自身的轉型和提升需求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CEO信心逐漸恢復
第二、但對未來一年有信心的只有45%,不到一半
第三、中國CEO對未來三年經濟成長有信心的有71%
第四、71%對全球經濟成長有信心,較2023年60%提升很多
第五、61%的中國CEO預期未來三年,營收增速將高於2.5%,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比亞迪iPad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年12月03日
被譽為特斯拉最大勁敵的比亞迪,近年持續擴大在電子製造業的影響力,不僅躍升iPad最大組裝廠,還為iPhone供應鈦金屬邊框零件,為「蘋鏈」投入逾11萬員工。比亞迪表示電動車與電子代工製造都追求同一個目標,就是低成本製造精密裝置。
華爾街日報報導,當消費者看到iPad包裝上註明中國製時,通常不會想到負責代工組裝的是中國大陸最大電動車品牌比亞迪,但事實上比亞迪集團旗下比亞迪電子(BYD Electronic)近年已成為電動車事業之外的次要營收來源。
今年第三季比亞迪營收280億美元首度超越特斯拉,其中有60億美元來自比亞迪電子。
儘管近年蘋果努力脫離中國供應鏈,陸續將生產線移往印度、越南等國,但蘋果兩大行動裝置iPhone及iPad至今仍仰賴兩家中國代工業者,分別是立訊精密及比亞迪電子。
今年11月蘋果執行長庫克訪問北京時曾表示:「多虧了中國代工業者,我們才有今日成就。」雖然富士康至今仍搶下絕大多數iPhone及iPad組裝訂單,但比亞迪已掌握超過30%的iPad訂單,並為iPhone
Pro供應鈦金屬邊框零件。
除了蘋果之外,比亞迪電子近年陸續爭取到其他大客戶,例如替小米代工組裝手機。隨著小米跨足到電動車市場,比亞迪也為小米提供電動車技術。
另一家中國手機大廠華為同樣是比亞迪客戶。華為近年開始嘗試跨足電動車市場,找來比亞迪共同研發自駕技術。比亞迪也為三星電子摺疊手機供應鉸鏈零件。
比亞迪為了吃下更多代工組裝訂單,正積極透過企業購併擴充廠房據點。
去年比亞迪投資20億美元向蘋果供應商Jabil買下兩間中國廠房,未來還打算和輝達合作開發AI機器人。
比亞迪電池事業主管王皓宇表示:「我們就像是在池裡養了很多魚,老實說我們不確定未來哪條魚會成長茁壯。將來若哪條魚長大了,我們就會把牠撈出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不只做電動車,還有做電子代工
第二、業務類似鴻海
第三、近期躍升為iPad最大組裝廠
第四、當年比亞迪從鴻海大陸廠挖了很多人,郭台銘非常不滿
第五、去年比亞迪向蘋果供應商Jabil買下兩間廠房,說明外商撤離中國
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3年12月02日
大陸車企陸續公布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其中比亞迪11月銷量50.68萬輛,續創歷史新高,年增67.86%,穩居第一。在造車新勢力部分,理想汽車11月銷量4.8萬輛居冠,年增18.8%,其次是廣汽埃安的4.2萬輛,零跑汽車11月銷售4萬輛居第三,這也是零跑汽車首度交付量突破4萬。
比亞迪11月產銷數據顯示,前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375.7萬輛,年增40.02%。從細項看,比亞迪11月純電銷量19.8萬輛,插混銷量30.5萬輛,海外銷售3萬輛。
在造車新勢力方面,目前居首的理想汽車11月交付量年增18.8%。截至11月底,理想汽車2024年共交付44.1萬輛;小鵬汽車11月交付3.08萬輛,年增54%,為單月交付量首度突破3萬輛,且連續三個月創單月交付歷史新高;蔚來11月交付2.05萬輛汽車,年增28.9%。
而蔚來旗下新品牌樂道11月交付新車5,082輛,累計交付10,233 輛。樂道L60正穩步按照既定節奏,目標12月單月交付破萬。
今年加入汽車賽道,外界關注的小米SU7在11月交付量繼續超2萬輛,連續兩個月交付超過2萬輛,全年交付衝刺13萬輛。
華為助力的車企也有好表現,賽力斯11月持續收獲好成績,11月銷量為3.68萬輛,年增54.58%;累計銷量為38.96萬輛,年增255.26%。華為麾下鴻蒙智行11月全系(指問界、智界、享界與尊界等四界)交付新車4.19萬輛。
在大車廠部分,11月上汽集團銷售新能源汽車超過17.4萬輛,年增16%;吉利汽車11月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3.1萬輛,純電動汽車銷量9.13萬輛,整體電動車銷量約12萬輛;長城汽車11月新能源車銷量3.59萬台。
此外,近期大陸有消息稱,比亞迪正調整12月銷售政策,大陸車訊媒體「車fans」負責人孫少軍1日在微博稱,比亞迪12月部分車型小幅優惠 人民幣1,000元至3,000元,重點是今年將會繼續給經銷商獎勵紅包。這意味年底衝刺銷量目標下,大陸車市另一波價格戰正蠢蠢欲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11月銷量50.68萬輛,創歷史新高
第二、年增高達67.86%,穩居第一,實在太驚人!
第三、新興汽車公司中,理想銷售量居冠
第四、小米是新加入業者中,來勢最猛,令人不得不佩服
第五、華為電動車也有相當好成績
A股IPO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傅沁怡,113年12月03日
監管政策及經濟環境影響,2024年A股IPO市場續颳冷風,IPO家數和籌資額均跌至十年低點,安永聯會會計師事務所表示,好消息是市場已出現回暖跡象,預計香港2025年有望重回全球IPO市場的「前列」。
安永2日發布大中華區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查報告,統計至2024年11月30日,A股預計共有95家公司申請上市,籌資額人民幣618億元,較去年分別減少70%和83%,家數和籌資額更雙創2014年以來新低。
安永分析,A股IPO市場低迷,主要是缺少大型IPO及新股發行本益比下降,其中A股IPO平均籌資額降至人民幣6.51億元,其中84%IPO案的籌資額不到人民幣10億元,比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且沒有一家籌資額超過人民幣50億元。
至於港股IPO呈現家數在精不在多的表現,申請上市家數僅64家、年減6%,但籌資額834億港元,反較去年上升80%,安永分析,這是因為港股今年百億級大型IPO「回歸」,有一家超過300億港元的IPO及三家超過50億港元的IPO,港股今年大尾回流,也提升香港IPO平均籌資規模達到13.04億港元,較去年上升91%。
截至11月28日,合計A股和香港市場IPO家數及籌資額占全球百分比各降至14%和16%。
安永表示,展望A股資本市場政策將更具體清晰,2025年A股IPO活動將平穩、改善,有助IPO發行節奏常態化。
港股未來趨勢,安永認為,在大陸宣布經濟刺激措施、推出支持大陸企業赴境外上市的政策,放寬企業赴港上市限制,以及美國聯準會降息等影響,2025年香港IPO有機會將迎來復甦,有望重返全球排名前列。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4年A股IPO家數和籌資額跌至十年低點
第二、到11月底A股有95家申請上市
第三、較去年減少70%
第四、家數和籌資額創10年來新低
第五、主要原因是缺少大型IPO,及新股發行本益比下降
小米晶片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記者鐘惠玲,113年11月27日
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集團傳出正在為即將推出的智慧手機,研發一款自研行動處理器,預定明(2025)年量產。由於小米目前手機晶片高度仰賴外購聯發科晶片,明年開始導入自家晶片後,恐大幅降低對聯發科採購量,衝擊聯發科營運。
聯發科(2454)不評論小米自研晶片的議題,而在2020年的股東會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就曾回應過如何因應手機客戶投入自研晶片的情形,他認為相關情況都不是現在才發生,早在五到十年前就存在,聯發科基本上會持續投入研發,針對產品與客戶需求,提供最好的產品。
小米明年完成自研手機晶片是繼進軍電動車市場後,又一次跨足先進領域。
彭博資訊報導,這款自研晶片預料2025年開始量產,凸顯小米熱切想加入中國科技大廠投資半導體的行列,可能有助小米邁向自給自足,並在由高通客戶主導的Android市場脫穎而出。
根據市調機構IDC最新統計,今年第3季全球手機出貨量小米居第三位、達4,280萬支,市占率13.6%。以年度來看,業界估算,小米集團(含小米、紅米)出貨量上看2億支,對外採購晶片數量龐大。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今年中公布的數據顯示,聯發科首季手機晶片市占率達39%,居世界第一,其五大客戶為小米、三星、OPPO、傳音和vivo,以小米為最大客戶,訂單占比高達23%。
小米集團近年手機產品積極採用聯發科晶片,無論是小米或紅米新機,都可看到聯發科晶片導入其中,合作關係相當密切。一旦小米手機導入自研晶片,恐大幅降低外購聯發科晶片數量。
彭博的報導分析,小米新出現的半導體業務,可能會對晶片代工生產業者構成挑戰。不過,要在智慧手機晶片領域有所突破並非易事。英特爾、輝達( Nvidia)之前都無法在這塊市場有效競爭,小米的競爭同業OPPO亦然,就連三星電子也都得仰賴高通的手機晶片,原因是效能更佳、行動聯網性能更好,只有蘋果公司和Google成功讓全系列產品改為採用自研晶片。
對小米來說,開發自家晶片專業技術,有助邁向製造更智慧、聯網效能更強的電動車。小米會切入汽車領域,最初動機也是受到面臨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第一任政府制裁措施的刺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即將推出新智慧手機,研發自研行動處理器
第二、過去晶片主要是仰賴聯發科
第三、中國大陸研發自有晶片是新趨勢
第四、但可能受到美國制裁限制
第五、小米集團生態系愈來愈完整
港交所陸企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3年11月27日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昨(26)日表示,十年來,大陸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一直持續運作。她強調,對已在A股上市的企業,若符合一定條件,在港交所申請上市時可進入快速審批流程。
陳翊庭表示,滬深港通已成為國際投資者交易和持有大陸A股的主要管道,有近77%的外資透過此管道持有大陸A股。
港交所26日在上海舉辦第二屆HKEX中國論壇。據《證券時報》報導,陳翊庭表示,十年來,互聯互通機制從滬港通延伸到深港通,再到債券通和互換通,為香港和大陸資本市場帶來雙贏。以滬深港通為例,截至今年9月底,滬港通和深港通在過去十年累計成交人民幣177兆元。
談到今年前十個月,陳翊庭稱,滬深股通和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分別達人民幣1,363億元及港幣439億元,分占陸港股市總成交額的7.3%和17.2%。
此外,陳翊庭表示,正與滬深交易所就滬深港通納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引入大宗交易機制以及人民幣櫃檯納入港股通交易等優化措施進行緊密合作,冀能盡快落實,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和便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積極往香港上市
第二、大陸與香港之間,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第三、77%的外資透過滬深港通,持有大陸A股
第四、滬港通延伸到深港通,再到債券通和互換通
第五、滬深股通和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占陸港股市總成交額的7.3%和17.2%
宏碁印度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翁毓嵐,113年11月28日
宏碁擴大布局印度,今年來不僅在當地PC市場出貨逐季走升,第三季並在商用、消費PC同步增揚下,推升其市占率成長至14.6%,與戴爾並駕齊驅、同居第三大品牌。宏碁並預計明年上半年在印度拓展營運據點及門市至少達300家,擴大在地影響力。
宏碁旗下新事業今年也屢在印度多有斬獲,包括透過旗下PC產品線在商用及消費市場擴展品牌力。甫登錄興櫃的宏碁智新以生活家電產品進軍印度,以HPC/伺服器解決方案為主的安圖斯,第三季間也拿下印度國營事業大型專案訂單,兩家子公司亦皆已設置印度分公司。
印度PC市場在今年第三季以449萬台的出貨總量,創下其歷史新高。依IDC國際數據調查統計,該季印度桌上型PC產品出貨年減逾8%,但筆電及工作站產品則同步增溫,年增幅分別達2.8%、2.4%,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企業及政府等商用市場的採購需求。
宏碁受惠教育專案及企業大型訂單帶動,及消費PC亦因擴大線上電商平台銷售力道、激增38%,為其該季在印度的整體PC出貨增長26.2%,出貨量達65.7萬台,市占率拉升三個百分點,與戴爾並列第三大,並縮減與位居第二的聯想之間的差距,更是該市場中唯一有雙位數成長的品牌。
宏碁瞄準印度使用者對產品體驗的消費習性,進一步布局零售市場,提供高品質及創新的到店服務,近日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開設首家旗艦館Acer Plaza,除了銷售旗下含括筆電、桌機、平板等產品外,亦有宏碁智新的生活家電等,更將「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產品納入其中。
今年適逢宏碁進入印度25周年,宏碁泛亞營運總部總經理侯知遠表示,藉由Acer Plaza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購物體驗,宏碁期能讓消費者與品牌建立更緊密的連結,首家Acer Plaza的設立只是起點,未來更將陸續於2025年上半年在印度拓點300家Acer Plaza與Acer
Mall 門市,擴大於當地市場影響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碁擴大布局印度
第二、在當地PC市場逐季走升
第三、台灣只有PC產業還有國際地位
第四、手機已經完全銷聲匿跡
第五、印度是未來重要世界市場
IPO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傅沁怡,113年12月03日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日發布「安永大中華區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查報告」,2024年台灣IPO市場表現傑出,上市、櫃企業共54家,籌資額491.32億元,整體家數較去年增加22家,金額增加145.05億元,IPO家數創下2019年以來的六年新高,籌資額規模改寫歷年紀錄。
展望2025年IPO市場,安永表示,台灣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受惠AI供應鏈帶動出口成長及晶片科技緩衝外部風險,台灣經濟基礎穩健,加上申請上市櫃的企業逐漸展現多元化趨勢,AI應用與生技產業成為資金關注的新焦點,看好2025年台灣IPO市場前景。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黃建澤表示,AI相關供應鏈產業,包括晶片製造、封裝及伺服器個股帶動下,台灣股市表現佳,即使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的保護主義可能提高地緣關係、晶片產業及中美關稅相關議題等風險,台灣資本市場依然可展現強大抗壓能力。
安永統計,截至11月27日,2024年台灣共30家新掛牌上市,較去年增加十家,籌資金額合計369.48億元,較去年增加52.94億元,增幅達16.7%,其中籌資額最大的是星宇航空104.48億元,占上市總籌資額28.28%;第二是康霈籌64.8億元,兩家合計占上市籌資額45.82%。
至於上櫃的部分有24家企業掛牌,較去年增加12家,籌資額121.84億元,較去年增加92.11億元,年增幅309.82%,其中掛牌家數又以生技醫療業共六家最搶眼,籌資額也以生技醫療產業最多,前兩大的共信-KY和昱展新藥合計即占上櫃籌資額30.19%,展現該產業的成長潛力。
合計2024年54家上市櫃企業家,以科技業12家最多、生技醫療業11家居第二;但籌資金額以生技醫療業合計145.59億元居冠。安永表示,台灣預期將朝「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包括生技醫療業、工業和資訊軟體服務業都是後續IPO亮點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4年台股IPO市場表現傑出
第二、上市、櫃企業共54家,籌資額491.32億元
第三、整體家數較去年增加22家,金額增加145億元
第四、IPO家數創下2019年以來的六年新高
第五、籌資額規模改寫歷年紀錄,意義重大
饗食天堂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姚舜,113年11月28日
因應人力、食材原物料與電價上漲,連鎖Buffet(自助餐廳)龍頭「饗食天堂」27日在臉書公告,自明年元旦起漲價,每個餐期調整30元,漲幅2.8%~4.2%,餐價從每人698~1,068元漲至728~1,098元,開出連鎖餐飲業2025年漲價第一槍。
疫後民眾生活回歸常軌,內需型外食餐飲業快速復甦,多數連鎖餐飲集團去年業績井噴,紛創歷史新高。惟今年以來,人力、食材、電費上漲,加上去年基期已達天花板,上市櫃連鎖餐飲集團今年前三季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衰退,為持盈保泰不賠錢,除開源節流、嚴控成本管銷外,只有漲價因應。
饗賓餐旅集團旗下饗食天堂開出漲價第一槍之後,旗下有「漢來海港」與「島語自助餐」等自助餐品牌的漢來美食集團,及旗下有「欣葉日本料理」和「NAGOMI和食饗宴」二大日料吃到飽品牌的欣葉國際餐飲集團,因今年已經分別在3月與6月漲過價,均表示目前沒有進一步調整價格的計畫。
觀光飯店中,台北凱達「百宴」自助餐廳、新板希爾頓「悅.市集」自助餐廳,預計明年農曆年後漲價,估漲幅約為10%;台北晶華也表示有意調漲「栢麗廳」餐價。
台北喜來登「十二廚」、寒舍艾美「探索廚房」、國泰萬怡「MJ Kitchen」今年已經漲過價;台北君悅酒店表示,目前館內自助餐廳沒有漲價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饗食天堂是連鎖自助餐的龍頭
第二、因應人力、原物料和電價上漲,必須漲價
第三、還有很多公司也必須漲價
第四、成本上升是台灣普遍面臨現象
第五、對小型餐飲業者,形成重大打擊
人形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沈美幸,113年11月28日
上銀積極備戰AI人形機器人需求商機。上銀董事長卓文恒27日表示,已有多家檯面上的美國人形機器人廠商與上銀接觸,提出需求、規格及尺寸,上銀會依據客戶需求打樣上銀可提供諧波減速機、驅動器、伺服馬達、特殊交叉滾柱軸承等AI機器人關鍵零組件。
上銀攜手大銀微系統,與美國新創公司合作開發AI物流機器人,上銀負責開發、設計及提供諧波減速機等產品;美國新創公司負責AI、視覺及軟體;大銀提供驅動器。已有10多家美國物流業者感興趣,原本規劃AI物流機器人年底小批量生產,惟事涉驗證及認證,可能延後至明年中之後小批量生產。
卓文恒指出,目前應用在工業用機器人的諧波減速機、單軸機器人、晶圓機器人、晶圓移載EFEM以及多關節等工業用機器人占上銀營收比重約為7%。AI物流機器人也屬於關節機器人的一種,預估2025年機器人營收占比為10%,2026年則可以超過10%。
卓文恒表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即將於明年1月20日就任,由於大環境變數多,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客戶目前下單以短單為主,不願意備庫存。
上銀去年第四季營運下滑,比較基期較低,今年前十月合併營收年減幅收斂至3.29%,上銀預期第四季營運可望優於去年同期,全年營運可望追上去年水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人形機器人大爆發
第二、台灣僅有少數上市公司獲益
第三、上銀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四、機器人有很多零組件跟上銀有關
第五、整體而言,台灣在人形機器人布局太少
機器人理財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魏喬怡、戴瑞瑤,113年11月27日
AI爆夯,機器人理財規模也衝高、首度破百億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26日指出,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4年9月底止,已有17家投信、銀行開辦機器人理財業務,累積資產規模達103.93億元、年增率達37.62%。因為機器人理財資產管理規模愈來愈大,有必要入法監理。目前積極推動該業務的有國泰世華銀、一銀、華銀、復華投信、野村投信、群益投信。
黃厚銘表示,2018年1月起開放機器人理財業務後,每年資產規模及客戶數均有顯著成長,尤其2021年在客戶數上首度突破10萬、來到13.6萬人,資產規模較2020年有94%的增長,2022年、2023年也逐年成長,截至2024年9月底,已達17家業者開辦、資產管理規模也首度突破百億元,每年穩定成長。
機器人理財資產規模在近三年都穩健成長。2022年9月達59.2億元、年增41.93%、2023年9月達75.52億元、年增27.57%,2024年9月達103.93億元、年增37.62%。
根據金管會統計,銀行前三大為國泰世華銀行以資產規模21.65億元拿下冠軍寶座,市占率達20.83%;其次為第一銀行16.21億元,市占率15.6%;華南銀行以12.50億元資產規模、市占率12.03%位居第3。
投信方面,以復華投信機器人理財業務資產規模2.91億元居冠,市占率2.80%;其次為野村投信資產規模2.39億元,市占率2.30%;第3是群益投信資產規模0.23億元,市占率0.22%。
黃厚銘說,機器人理財從2017年開放之初,只有二家業者辦理,那時是用投信投顧公會自律規範來監理,但隨機器人理財開辦業者數量、客戶資產規模大幅躍進,基於投資人權益保障,金管會評估機器人理財監理有入法必要性,因此將原先列於自律規範的機器人理財監理原則納入「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修正內容中,並在今年10月25日已發布相關規定,未來會視情況檢討,滾動式進行法規調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因應AI潮流,機器人理財規模衝新高
第二、累積資產規模已超過一百億元
第三、年增率達37.62%
第四、由於資產規模愈來愈大,有必要納入管理
第五、2021年在客戶數上突破10萬,來到13.6萬人,資產規模較2020年有94%增長
機器人基金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魏喬怡 113年11月27日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發文稱現在已進入無人機時代,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力挺機器人,不只機器人概念股狂飆,也帶旺機器人基金,以第一金全球AI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基金來說,近一個月漲18%,台新SG全球AI機器人精選ETF今年以來也漲逾36%。
第一金全球AI機器人及自動產業基金經理人張銀成表示,近期全球包括AI、機器人自動化、電動車、衛星發射等標的,受惠川普政見支持,當選後股價呈現快速上揚。機器人自動化投資重要標特斯拉,10月展示無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汽車Cybercab,且投入AI應用於實體自動駕的正向發展,協做機器人的未來成長性相對看好,偏重公有雲、資料庫、演算等領域相關標的,近期基金投資組合加碼包括資料庫、軟體應用、工具機、機器視覺檢測等相關標的。
台新SG全球AI機器人精選ETF基金(00851)研究團隊指出,現實生活中AI已無所不在,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大至電動車,小至智能手機,未來十年將走向無所不能,市場估計至2026年,四大科技巨頭在AI的相關資本支出將較2023年1,543億美元翻倍至3,36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30%。
中信投信認為,全球經濟進入第六波康波循環的向上周期,嶄新的AI應用逐漸透過機器人等形式拓展到許多應用領域,可能引領全球股市牛市持續。而歷經第三季修正後,「AI與機器人主題」相關概念股的預估本益比,已低於2020年以來平均,估值相對便宜。隨著聯準會啟動降息循環,投資人可以伺機逢低布局AI與機器人基金,掌握AI與機器人的”iPhone”時刻。
展望2025年,百達機器人科技策略投資團隊強調,關注川普政策是目前的重點。市場普遍認為美國製造仍是重要政策方向,而美國製造業發展有望帶動自動化製造的商機,例如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和工廠自動化等領域。此外,人工智慧發展將面向AI個人電腦和AI手機,部分GPU製造商仍是受益的首選族群。
我們的看法:
第一、機器人變成新投資潮流
第二、輝達黃仁勳力挺機器人
第三、機器人概念股狂飆
第四、美國製造是未來政策重要方向
第五、美國製造將來應該會利用大量機器人
外籍人才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3年12月04日
大缺工環境下,外籍人才與僑外生成為企業渴望的活水。104人力銀行表示,政策持續放寬外籍人才就業,統計到第三季有4成企業向外籍人才招手,每月釋出26.5萬個職缺,年增10%,住宿餐飲、批發零售、電子半導體是最積極的三大產業。
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徵才企業多達4成歡迎外國專業人才,第三季平均每月釋出26.5萬個工作機會,較去年同期增10%。最積極、釋出最多職缺前三產業為住宿/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傳直銷業、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相關產業。
同時,外籍人才也積極線上尋找合適職缺,104人力銀行指出,第三季有1.5萬外籍人才透過104平台求職,年增幅9%,其中近60%為30歲以下,超80%有大學以上學歷。應徵產業以客服/門市/貿易類最多,行銷/企劃/專案管理類第二,研發類第三。其中馬來西亞籍最多占23%、越南占14%、印尼占13%。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陳嵩榮分析,當中不少職缺需要與同事、顧客、主管有大量討論交流,但找工作的外籍求職者僅不到10%填寫中文能力,若外籍人才能顯現中文優勢與證照,將能獲得1.4倍的企業邀約。
政府已逐漸放寬企業聘雇外國專業人才限制,勞動部8月取消畢業僑外生留台工作評點制申請人數上限,並放寬僑外生可從事旅宿業中階技術工作。104人力銀行表示,因此與僑委會攜手建置「僑生i就業」網站,透過實體與線上就業博覽會對接企業與僑生,平均每月初步媒合次數已超4,500次。
104人力銀行指出,看好未來越來越多僑外生與外籍人才在台就業,設立104
Foreigners專區,提供多國語言方便尋找職缺,全站已有8.6萬個正職、工讀、實習等職缺歡迎外籍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缺工環境下,外籍人才炙手可熱
第二、政策持續放寬外籍人才就業
第三、4成企業向外籍人才招手
第四、職缺年增10%
第五、餐飲、零售、電子半導體是最積極三大產業
人形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何英煒,113年11月29日
調查機構TrendForce最新研究指出,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2024~2027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54%。台灣的相關機器人概念股,包括所羅門、達明機器人、和椿、聰泰,近期也紛紛加碼研發資源,準備搶食機器人商機大餅。
TrendForce表示,人型機器人的發展需觀察兩個面向,首先是「體察認知、對話交流」能力,以及「運動執行能力」。
以「體察認知、對話交流」能力而言,受惠於生成式AI進展,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針對「運動執行能力」方面,則是取決於關鍵零組件技術。TrendForce指出,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占比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為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
由於零組件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技術門檻,TrendForce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換言之,此三類供應鏈已具備競爭優勢的廠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
目前各家業者的發展重點為機器學習訓練及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形態聚焦於協作型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
目前美中指標廠商,如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特斯拉)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
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仍以工業型機器人,如機器手臂撿貨為主,服務型機器人在生成式AI加持下,已可支援多模態交流互動。TrendForce預期,勞動人口短缺將促使服務機器人在未來1~2年內嶄露頭角。
然而,機器人運用於戰爭場域也可預期,例如,烏俄戰爭時有大量無人機參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本周亦點名無人機為未來AI及機器人的相關重要應用之一。
以商業模式而言,因需求多元,未來機器人即服務(Robot-as-a-Service,RaaS)可被期待。亦即客戶以租賃取代購買,降低前期成本與風險,此種商業模式可加速機器人在各領域的滲透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超過20億美元
第二、未來會進一步成長
第三、台灣機器人概念股約有4-5家
第四、零組件有一定技術門檻
第五、未來學習重點,為機器學習訓練及數位孿生模擬
智慧工廠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何英煒,113年11月29日
自動化大廠洛克威爾28日宣布與輝達(NVIDIA)合作,將其數位孿生平台Omniverse的應用介面(API)整合至該公司旗下 Emulate3D數位分身軟體,未來可以AI和物理仿真模擬技術提升工廠營運效率。洛克威爾與輝達合作搶攻智慧工廠商機,經銷商所羅門可望受惠。
所羅門在智動化業務,以機器視覺的辨識及3D視覺軟體為優勢,亦是輝達進軍機器人領域,第一批點名的合作廠商。所羅門目前投入許多研發資源在視覺軟體、3D辨識,已是輝達的Isaac機器人平台的合作夥伴。
面對未來的機器人以及智慧製造趨勢,所羅門以AI、3D已及視覺辨識等業務為核心,廣泛與機器人手臂、3D 攝影機及自動化應用軟體業者及解決方案提供者合作。其中,洛克威爾就是合作已久的夥伴,所羅門為洛克威爾在工廠自動化軟體的主要經銷商之一。
洛克威爾將NVIDIA Omniverse 應用介面(API)整合至旗下 Emulate3D數位分身軟體,以AI和物理仿真模擬技術提升工廠生產線的營運效率。此次整合計畫預計2025 年初推出,可以數位分身建構智慧工廠的模型。
洛克威爾於五月時曾經公布智慧製造概況的報告,其中有上千家製造業者受訪,受訪者表示,已使用或評估智慧製造技術的比例,從2023年84%提升至2024年的95%。83%的製造商預期2024年的營運會使用生成式AI。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智慧工廠是未來趨勢
第二、未來配合美國製造,將進一步帶動成長
第三、洛克威爾與輝達合作智慧攻廠商機
第四、中國大陸在智慧工廠和製造領域有一定優勢
第五、智慧工廠不需要用到最尖端晶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