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中鋼 陸企/美國IPO 東京/大阪證交所

中鋼

中鋼未來四年將籌資近2,000億元,將用於入股海外煤鐵礦場、中龍高爐等重大投資項目上,龐大的資金需求受到海內外金融市場矚目。

中鋼董事長鄒若齊表示,期待五年內透過直接參股掌握的供料,能從目前的1%躍進到最高20%。中鋼執行副總杜金陵說,料源若能高枕無憂,競爭力將可持續提升。

全新的中鋼在孕育中,包括中龍第二期擴建、越南冷軋廠、高雄第三冷軋產線、非方向性矽鋼產線及海外投資礦場等,都需要資金挹注。

中鋼財務副總張景星指出,未來四年將籌資2,000億元,其中250億元以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募集,邀請在台灣重要外資金融機構共十餘家提出報告,中鋼將從中挑選二家,3 月17日公布結果,預定6月股東會後到海外舉辦法人說明會(road show)。

我們對此持正面看法。中鋼二十多年前是台灣企業的龍頭,並且是第一批公營事業以發行GDR方式到海外釋股的企業。但是多年以來,中鋼經營極為保守,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固守台灣,格局越來越小,反觀中國大陸同業積極走出去,併購歐美同業或是到澳大利亞、巴西等地去競標上游礦業資源,成為全球的產業鏈巨人。

另外,我們希望中鋼除了募集新股以外,也同時能夠協調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進一步出售老股,引進日本甚至是大陸的策略投資者,真正落實民營化的精神,像台積電一樣,成為一家靠公司治理運作的世界級企業。

陸企/美國IPO

中國大陸企業積極搶進美國資本場市場掛牌上市(IPO),去年中國企業到美國IPO 的數量是41家,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專家預估今年赴美IPO 的中國企業可望再創新高。

陸企赴美IPO是被迫的。根據清科公司統計資料顯示,陸企在A股等待審批的企業至少300家,保守估計要等三年才能全部IPO,加上依規定公司要連續幾年賺錢才能掛牌,門檻比較高,讓不少陸企轉往海外上市,尤其是美國。

到美國IPO的優點是速度比較快,後續再融資也比較容易,例如首次送件審核的時間是六周至12周,現在因為部份陸企財報問題,審核時間拉長為12周至16周,但其審核的相關標準沒有變。香港上市約需9-12月,但台灣通常約需1-2年。

我們有幾點感想: 第一、陸企在大陸A股上市有困難,照理說應該是台灣的大好機會,但卻給美國證券交易所撿了現成便宜。第二、美國股市的優勢是審批速度快,這是台灣應該要徹底檢討的地方。第三、美國市場適合「新興型企業」,只要前景光明,定價合理,即使短期虧損投資人亦能接受,去年美國已經有仍在虧損的高科技陸資企業成功上市。第四、台灣現有第一上市法規,仍以台商為主,主管機關宜對外國甚至陸資企業進一步開放,才能強化台灣資本市場的國際性。

東京/大阪證交所

面對在全球舞台上被邊緣化的風險,日本兩大證券交易所東京證交所(TSE)和大阪證交所(OSE)決定放棄長期以來的敵對立場,轉而商討合併的可能性。大阪證交所股價暴漲逾12%。

東京證交所若與大阪證交所合併,合併市值將超越Nasdaq OMX集團,成為僅次於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 )的全球第二大交易所營運商。兩者合併也能產生互補效果,東京證交所專注於現金股票交易,大阪證交所主要經營以日經225指數期貨為主要產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以及Jasdaq證交所。

東京證交所目前是全球市值第三大、交易量第四大證券交易所,但被外界認為對全球交易所整併趨勢慢半拍,整併腳步遲緩的部分原因是東京證交所一再延後自己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計畫。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全球證交所整合勢將加快腳步,從歐美轉到亞洲。第二、上市是整合的第一步,先上市創造了市場價值,才能以換股形式和其它證交所結盟。第三、除了日本以外,韓國證交所也在兩週前宣布一系列上市和策略聯盟規劃,台灣的策略在那裡? 第四、台灣在大中華地區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應該主動出擊,和別人合縱連橫,第一步是先在台灣整合,合併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搭建大中華甚至泛亞大資本市場平台,但至今仍未見到主管機關有任何行動,不同交易所仍各自為政,令人憂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