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公公併
金管會主委表示支持金融機構進一步整併,並且對於銀行「公公併」不會特別反對,引起不同的聲音,認為公公併只會造成沒有效率的大型銀行,而且政府應於尊重市場機制,不宜主導併購。
我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台灣金融機構太多,2300萬人口卻有40家以上的銀行,和亞洲任何一個國家比都太多,以現在的速度,十年都還整併不完。金管會至少有表態,不希望「民併公」這比什麼想法都沒有,什麼動作都不作要好。
從台新併彰銀的經驗來看,「民併公」是走不通的。2007年是外資投資台灣銀行的高峰,五家外商銀行併購台灣銀行,四家PE投資台灣銀行,但現在PE這條路也行不通了。在這種狀況下,除了「民民併」以外,當然只能走「公公併」。如果「公公併」造就了一股力量,未來說不定還有可能「公併民」。
中國大陸從2005年起改造銀行體系,不到幾年的時間,就完成資金注入、打消壞帳、引進戰略投資人、海外上市,四大行均成功完成海外上市(最後一家是去年的中國農業銀行),成為國家重要的金融平台,現在已過渡到下一階段,跨業到保險、證券,並且「走出去」海外併購,值得台灣學習。
美國對於金融機構的重組也非常有魄力。金融海嘯大手筆注資金援花旗銀行、多家證券公司以及AIG,如今經濟復甦,被疏困金融機構股價大輻回升,美國政府也逐漸回收投資,AIG亞洲業務友邦保險原來欲出售給保誠,不成後立即轉向IPO,其200億美元香港上市是亞洲去年最大集資案之一。這些例子都說明政府有時應出手介入產業重組,穩定局勢,保存(preserve)資產價值,並且透過資產重組再增加(enhance)其價值。
台灣銀行最後的整併目標應該是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銀行,在這方面台灣和香港、新加坡相距甚遠。ECFA已經重新開啟了台灣回到全球舞台之門,金融機構必須提供活水,協助台灣企業走出去,佈局中國,擁抱全球,金管會適時的銀行整併政策,雖然造成不同的辯論,基本上還是值得被肯定與鼓勵的。
中國大陸PE
根據麥肯錫最近作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大陸PE業者的興起已對國際PE形成巨大的衝擊和挑戰,去年中國20%的項目是由本地PE業者完成的。
中國不但是項目的來源地,更是資金的提供者,大陸保險公司可以將3%資金投資於PE,到2009年底為止,中國大陸的有限合夥人(金融機構或其它投資人)對PE總投資額已高達400億美元,凱雷、KKR和黑石等國際著名PE業者都成功地募集了人民幣基金。
金額高達30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公司(CIC)和8568億人民幣(1310億美元)的社保
基金是PE最主要的投資者來源,社保基金至今也已投資127億人民幣於PE 。
去年亞洲PE的總募資額成長22%,然而專注於中國境內投資的PE其募資金額卻成長了86%,說明了人民幣基金快速的發展趨勢。去年以投資中國市場為主的新PE有837億人民幣,其中70%都是人民幣基金。
台灣的PE業者已逐漸開始接觸人民幣PE,富邦、中華開發都有募集人民幣PE的計劃,我們認為這個趨勢還會加快。台灣本身也必須對PE更加開放,才不會造成未來資金與項目統統到大陸去後邊緣化的窘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